犹太圣传·民刑卷·先贤篇
作者:Talmud
未分卷
犹太圣传·民刑卷·先贤篇 《塔木德-先贤篇》 经文义疏(一)    
未分卷 犹太圣传·民刑卷·先贤篇
    犹太圣传·民刑卷·先贤篇——

    SinceSinai,thelessonsofPirkeiAvot–EthicsoftheFathers–havebeenthefoundationofJewishcharacterandpersonality,ofmoralityandethics.Theyaretheroadmaptowardthegoalsofhappiness,fulfillment,andpersonalgrowth,asdefinedbytheTorah.PirkeiAvotbringstogetherhowtheSagesactuallylived,thestandardstheyset,andtheethicalteachingsthathaveguidedandinspiredJewsaftercentury,tothisveryday.—Artscroll

    【第一章】

    [1]托辣,摩西受自西乃,传之于耶曷叔阿,耶曷叔阿传众长老,众长老传众先知,众先知传之于大议会众成员。

    托辣,意即教导、训诲,圣经头五卷书在希伯来语中的总称。

    摩西,又译为梅瑟。

    西乃,又译为西奈,地名,在今埃及领土内。

    耶曷叔阿,又译为约书亚、若苏厄。

    本文人名地名依照希伯来语发音译出,故与通行译名有所不同。

    他们所言要事有三:慎于决断;广树门生;设藩篱以护托辣。

    [2]义人西默盎是最后一位大议会成员。他常说:“世界基石有三:托辣、事奉上主和躬行仁爱。”

    西默盎,又译为西缅。

    上主所指代的那个希伯来词(主的圣名)常被误译为耶和华。

    [3]索侯人安提哥奴斯受教于义人西默盎。他常说:“不要学那些因指望得到赏赐才为主人服务的奴仆,而要学那些不指望得到赏赐就为主人服务的奴仆,愿你们心怀敬畏上天之情。”

    [4]责勒达人约瑟·本·约厄则尔和耶路撒冷人约瑟·本·约哈南受教于他们。责勒达人约瑟·本·约厄则尔说:“让你家成为贤哲们的聚会之所;要置身于他们脚边的尘土之中,如饥似渴领会他们的言语。”

    [5]耶路撒冷人约瑟·本·约哈南说:“敞开你的家门,待穷人如自己的家人。不要沉溺在与女人的闲聊之中。”

    这里说的还是自己的妻子,当然更不用说别人的妻子了。由此贤哲们说:“任何沉溺在与女人闲聊中的人,都是在自取其败,荒废托辣学业,并终将下地狱。”

    [6]耶曷叔阿·本·培辣赫雅和阿尔贝耳人尼泰受教于他们,耶曷叔阿·本·培辣赫雅说:“为自己延请一位良师,结识一位益友,善待每一个人。”

    [7]阿尔贝耳人尼泰说:“疏远恶邻,勿交小人,切勿丧失对天谴终临的信心。”

    [8]犹大·本·塔拜和西默盎·本·沙塔赫受教于他们。犹大·本·塔拜说:“不要充当辩护人。当事人站在你面前时,当视他们一如有罪;而一旦他们得到判决后离开,当视他们一如无罪。”

    [9]西默盎·本·沙塔赫说:“要彻底审查证人,注意自己的言辞,以防他们从中得到诱导而说谎。”

    [10]舍玛雅和阿乌塔耳雍受教于他们。舍玛雅说:“要乐于劳作,憎恶权贵,切勿亲近统治当局。”

    [11]阿乌塔耳雍说:“贤哲们啊,当心你们的言辞吧。或许你们会因此招致驱逐,流放到恶水之地,而追随你们而来的门徒将饮水而死,上天之名也受到**。”

    [12]希肋耳和沙买受教于他们。希肋耳说:“要做阿哈龙的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要热爱人类,并带领他们亲近托辣。”

    阿哈龙,又译为亚伦、亚郎。

    [13]他常说:“名声,欲扬反失;学问,不进则退;不读经,毋宁死;而盗用冠冕者,终将灭亡。”

    [14]他常说:“我不为我,谁人为我?我只为我,我为何物?此时不为,更待何时?”

    [15]沙买说:“学习托辣,要持之以恒,要少言多行,待每个人都要满面春风。”

    [16]辣班加默里耳说:“为你自己延请一位良师,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即使多给,也不要凭猜测交纳什一奉献。”

    辣班,可译为**官。

    [17]其子西默盎说:“我一向生长于贤哲之中,从未见过有什么比沉默更有利于身心。”

    “最根本的不是读书而是实践,任何只陶醉于言辞中的人都是在作孽。”

    [18]辣班西默盎·本·加默里耳说:“世界存留所赖有三:正义、真理与和平。经上说:“在城门口应作公正与和平的裁判。”

    加默里耳,又译为迦玛列。

    哈纳尼雅·本·阿卡市雅经师说:“神圣的受称颂的主要德化以色列民,因此他将托辣与诫命丰盛地赐予他们。经上说:“上主为了自己的仁义,愿意把托辣发扬光大。”

    【第二章】

    [1]经师说:“什么是一个人当选择的正道呢?就是能给选择者以荣耀和他人之赞誉的道路。”

    “要谨守诫命,轻重如一,因为诫命的报偿非你所知。”

    “务请权衡守诫所失与所得孰轻孰重,以及违诫所得与所失孰少孰多。”

    “当心三件事,你便不致犯罪:明白在你之上,有眼在看,有耳在听,你的一切行为都记录在案。”

    [2]犹大·哈纳西经师之子辣班加默里耳说:“最好既学习托辣,又劳作谋生。同时致力于这两项将使人摒除恶念。而一切不伴以劳作的托辣学业都将荒废并引发犯罪。”

    “一切为公众服务者都应为上天之名而工作,因为你们祖先的业绩在佑助你们,他们的公义永存。至于你们,我将赐予丰厚的报偿,一如是你们自己完成了这一切。”

    [3]要警惕当权者。除非为了私利,他们不会与人为友。惬其意时,他们似乎是朋友。而当人遭难之际,他们却无影无踪。

    [4]他常说:以他的意愿为你的意愿,为的是他将去实现你的意愿,一如那是他的意愿。为他的意愿舍弃你的意愿,为的是在你的意愿面前,他将舍弃其他人的意愿。

    希肋耳说:“不要脱离民众。直到你死的那一天。都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臆断你的朋友,除非你经历过他的处境。”

    “不要讲难以入耳的话,因为最终会有人听见。不要说一有空我就读书,或许你永远不会有空。”

    [5]他常说:“愚盲不惧孽缘,无知者不能虔诚。耻于问者无以学,少耐心者无以教。沉湎经商。未必益智。在无人之处,要努力做人。”

    [6]他曾见一头颅浮于水面,便对它说:“因为你淹死过别人,所以他们淹死了你;而那些淹死你的人也终将被淹死。”

    [7]他常说:“多食肉,多生蛆;多财富,多担忧;多妻妾、多巫祟;多婢女,多**;多奴仆、多偷盗。”

    “多读经,多长寿;多钻研,多智慧,多劝教,多通达;多施舍,多平安。”

    “获得名誉者,名誉归其所有;领悟托辣者,来世归他所有。”

    [8]辣班约哈南·本·匝凯受教于希肋耳和沙买。他常说:“就算你学了很多托辣,也不要归功于己,因为你就是为此而被造。”

    [9]辣班约哈南·本·匝凯有五个门徒。他们是:厄里厄则尔·本·曷尔克奴斯经师、耶曷叔阿·本·哈纳尼雅经师、约瑟·哈科亨经师、西默盎·本·乃塔乃耳经师和厄拉匝尔·本·阿辣赫经师。

    他常称赞他们的美德说:“厄里厄则尔·本·曷尔克奴斯经师——胶封的水槽,滴水不漏;耶曷叔阿·本·哈纳尼雅经师——其母为其骄傲;约瑟·哈科亨经师——虔诚者;西默盎·本·乃塔乃耳经师——惧孽缘者;厄拉匝尔·本·阿辣赫经师——喷涌之泉。”

    他常说:“如果以色列所有的贤哲在天平的一端,厄里厄则尔·本·曷尔克奴斯在另一端,他将重于他们全体。”

    阿巴·沙乌耳以他的名义说:“如果以色列所有的贤哲,包括厄里厄则尔·本·曷尔克奴斯,在天平的一端,厄拉匝尔·本·阿辣赫在另一端,他也将重于他们全体。”

    沙乌耳,又译为扫罗。

    [10]他对他们说:“去看看什么是一个人所应执着的高尚之路。”

    厄里厄则尔经师说:“善目。”耶曷叔阿经师说:“益友。”约瑟经师说:“佳邻。”西默盎经师说:“料事于先。”厄拉匝尔经师说:“良心。”

    他对他们说:“比起你们所有人的话。我更欣赏厄拉匝尔·本·阿辣赫的,他的话涵盖了你们的话。”

    他对他们说:“去看看什么是一个人所当规避的邪恶之途。”

    厄里厄则尔经师说:“凶目。”耶曷叔阿经师说:“狗友。”约瑟经师说:“恶邻。”西默盎经师说:“借债不还,因为向人借债一如向主借债。经上说:‘恶人借贷总不偿还,义人却常好施乐善。’”厄拉匝尔经师说:“黑心。”

    他对他们说:“比起你们所有人的话,我更欣赏厄拉匝尔·本·阿辣赫的,他的话涵盖了你们的话。”

    他们各说三事。厄里厄则尔经师说:“珍视朋友的荣誉如你自己的荣誉,不要轻易发怒。临死前你要忏悔。”

    “要向众贤哲的火光取暖,但要当心其燃烧的火块,免得灼伤。因为他们的撕咬是狐狸的撕咬,他们的螫刺是蝎的螫刺,他们的嘶鸣是蛇的嘶鸣,他们的一切言语好像炽烈的火炭。”

    [11]耶曷叔阿经师说:“凶目、邪念和憎恨同胞将弃人于世界之外。”

    [12]约瑟经师说:“珍惜朋友的财富如自己的财富,要置身于托辣学业之中,因它不能自动留传于你。让你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上天之名。”

    [13]西默盎经师说:“诵读‘舍玛’与祈祷要一丝不苟。祈祷时,不要使其成为例行公事,而是在主面前祈求恩惠。经上说:‘因为他宽仁慈悲,迟于发怒,富于慈爱,常懊悔降灾。’你不要自暴自弃。

    [14]厄拉匝尔经师说:“要勤勉于托辣学业,懂得如何应对外人。要清楚你在谁面前劳作,谁是你的雇主,谁向你的辛苦支付报偿。”

    [15]塔尔丰经师说:“岁月短促,劳作浩繁,工人不免懒惰,报酬依然丰厚,主人在督促。”

    [16]他常说:“你不是非完成这项工作不可,但你也没有停工的自由。多学托辣,多得报酬,你的雇主必定会支付你劳作的报酬。要懂得义人在来世中将获得其应得的奖赏。”

    【第三章】

    [1]阿卡乌雅·本·玛哈拉肋耳说:“当心三件事,你便不致犯罪:要明白你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最终你将在谁面前呈文报账。

    “‘你从哪里来?’从腥臭的一滴;‘往哪里去?’往尘灰和蛆虫之地;‘在谁面前呈文报账?’在万王之王、神圣的受称颂的主面前。”

    [2]副司祭哈尼纳经师说:“为朝廷的安宁祈祷吧。要不是畏惧朝廷,人就会活活吞噬同类。”

    哈尼纳·本·特辣狄雍经师说:“二人同坐而不言托辣,便是不敬的一伙,经上说:‘不参与讥讽者的席位。’但如果二人同坐而言谈托辣,圣光便照耀他们,经上说:‘敬畏上主的人彼此谈论,上主都加以注意而听见了,并且在他面前的纪录簿上,为那些敬畏上主和投靠他名号的人予以记录了。’”

    “以上所言仅指二人,那又从何而知,即使一人独坐而研习托辣,神圣的受称颂的主也为他分配报酬呢?经上说:‘默然独坐,因为是上主加于他的轭。’”

    [3]西默盎经师说:“三人同桌而食,不言托辣,其所食便如给亡灵的祭品,经上说:‘一切筵席上都满了呕吐,没有一处不是垢物。’”

    “但若三人同桌而食,谈论托辣,便如在主面前吃喝,经上说:‘他对我说:“这是在上主前的祭桌。”’”

    [4]哈尼纳·本·哈希纳依经师说:“入夜有不眠,在路有独行,然若虚其心以待无稽之谈,则将自危其命。”

    [5]乃胡尼雅·本·哈卡纳经师说:“凡承受托辣之轭于自身者,免受朝廷之轭与俗务之轭。然而,凡丢弃托辣之轭者,朝廷之轭与俗务之轭加于其身。”

    [6]哈纳尼雅村人哈拉弗塔·本·多撒经师说:“十人同坐而研习托辣,圣光便照耀他们,经上说:‘天主亲临众神的会议。’”

    天主,又称为上帝。

    “那又从何而知即使只有五人也是如此?经上说:‘他在地上奠定了穹苍。’”

    “那又从何而知即使只有三人也是如此?经上说:‘在众神中主持审判。’”

    “那又从何而知即使只有两人也是如此?经上说:‘敬畏上主的人彼此谈认,上主都加以注意而听见了。’”

    “那又从何而知即使只有一人也是如此?经上说:‘凡在我叫你称颂我名的地方,我必到你那里降福你。’”

    [7]巴尔托塔人厄拉匝尔经师说:“把属他的献给他,因你和你的一切都属于他。正如达威得所说:‘其实一切是由你而来,我们只是将由你手中得来的,再奉献给你。’”

    雅科乌经师说:“于旅途中学习[托辣],若中断研读,说:‘这棵树真美!这耕地真美!’这就等于自危其命。”

    雅科乌,又译为雅各伯、雅各。

    [8]多斯塔厄·巴尔·雅乃经师以默依尔经师的名义说:凡忘却其托辣学识之一者,按托辣所讲,这就等于自危其命,经上说‘你应谨慎,加意留心,不要忘了你亲眼所见的奇事。’

    你也许会认为即便学业过于艰难也当如此,所以经上又说:“终生日日不要让这些事远离你的心。”除非一个人坐视他的心忘却这些事,他就不是在自危其命。

    [9]哈尼纳·本·多撒经师说:“凡其畏惧孽缘过于其聪明者,其聪明长存;凡其聪明过于其畏惧孽缘者,其聪明亦不能长久。”

    [10]他常说:“凡其品行过于其聪明者,其聪明长存;凡其聪明过于其品行者,其聪明亦不能长久。”

    他常说:“凡众人所喜悦之人,主亦喜悦之;凡众人所不喜悦之人,主亦不喜悦之。”

    多撒·本·哈尔金纳斯经师说:“晨贪睡,午贪杯,流连儿戏置身于无知者的聚会,将弃一个人于世界之外。”

    [11]摩丁人厄拉匝尔经师说:“亵渎圣物,轻视节期,当众差辱朋友,破坏我们祖先阿乌辣罕的盟约,曲解托辣,就算他托辣在手,行为端正,也于来世无份。”

    [12]依市玛耳经师说:“敏于事尊,宽以待下,欣然接待每个人。”

    依市玛耳,又译为以实玛利。

    [13]阿奇瓦经师说:“玩笑与轻浮将人引向**。传统,托辣之藩篱;什一奉献,财富之藩篱;誓言,自制之藩篱;而智慧的藩篱是沉默。”

    [14]他常说:“人是受到宠爱的,因为他是照主的肖像造的;更大的宠爱在于他被告知他是照主的肖像造的,经上说:‘因为人是照天主的肖像造的。’”

    “以色列民是受到宠爱的,因为他们被授予宝物;更大的宠爱在于他们被告知他们被授予宝物,经上说:‘因为我把好教训授予你们,你们不要抛弃我的托辣。’”

    [15]一切都已命定,但仍有选择的自由。世界得到仁慈的审判,一切将依主要行为而定。

    [16]他常说:“一切授予都有抵押,罗网悬于众生之上。店门洞开,店主赊账,帐簿打开,手在记录。愿意借债的,让他来借。讨债者日日按时巡查,人察觉也罢,不察觉也罢,帐都被收回,且有凭有据。那审判是真实的审判,一切都为那宴席预备。”

    [17]厄拉匝尔·本·阿匝尔雅经师说:“无托辣,无道义;无道义,无托辣。无智慧,无敬畏;无敬畏,无智慧。”

    “无知识,无理解;无理解,无知识。无食粮,无托辣;无托辣,无食粮。”

    他常说:“智慧过于品行者何似?似枝繁根稀之树。风吹来将其连根拔起,掀翻在地;经上说:‘他必像一株在旷野中的怪柳,即使幸福来到,一点也不觉察,只住在旷野干燥处,满含盐质无人居住之地。”

    “而品行过于其智慧者何似?似枝疏根密之树,即使全世界的风刮来,也不能挪动它;经上说:‘他必像一株栽在水边的树木,生根河畔,不怕炎热的侵袭,枝叶茂盛,不愁旱年,不断结实。’”

    [18]厄里厄则尔·本·希斯玛经师说:“有关以飞禽献祭和确定**不洁起始的规则才是法律的要点,而天文学与字算学只不过是智慧的陪衬。”

    【第四章】

    [1]本·祚玛说:“谁是智者?向所有人学习的人,经上说:‘我比我所有的教师更聪明,因为我常在默想你的法令。’”

    “谁是强者?能自制的人,经上说:‘有涵养的人,胜于勇士;克服自己的人,胜于克城的人。’”

    “谁是富足者?乐其本份的人,经上说:‘你能吃你双手赚来的食物,你便实在幸运,也万事有福。’‘幸运’于今生,‘有福’于来世。”

    “谁是尊者?尊重他人的人,经上说:‘只有那光荣我的,我才光荣他;那轻视我的,必受轻视。’”

    [2]本·阿宰说:“去遵行一个小的诫命,要躲避罪过;因为诫命带来诫命,罪过导致罪过;诫命的奖赏是诫命,罪过的报应是罪过。”

    [3]他说:“不要鄙视任何人,也不要藐视任何物;因为没有终不逢时之人,也没有百无一用之物。”

    [4]雅乌内人肋维塔斯经师说:“你要非常谦和,因为人的前景不过是蛆虫而已。”

    约哈南·本·贝洛卡经师说:“一切亵渎上天之名于暗处者,必将当众受罚,无论其对圣名的亵渎是源自无心还是出于有意。”

    [5]约瑟经师之子依市玛耳经师说:“为教而学者,必能得亦学亦教;为行而学者,必能得亦学亦教亦遵行。”

    匝多克经师说:“不要脱离民众,不要充当辩护人。不要用托辣冠冕沽名钓誉。”

    希肋耳也常这样说:“凡盗用托辣冠冕者必被灭绝。”由此你应清楚明白:凡以托辣文句谋取私利者,都是在自危其命。

    [6]约瑟经师说:“凡尊敬托辣者亦受人尊敬,凡羞辱托辣者亦受人羞辱。”

    [7]其子依市玛耳经师说:“避免断案者亦使自己免于仇恨、盗窃和伪证;以判决攫取权势者,乃愚蠢、恶劣、狂妄之徒。”

    [8]他常说:“不要独自审判,因为除了那惟一者以外无人能独自审判;不要说‘接受我的看法,’因为有权这样说的是他们,而不是你。”

    [9]约纳堂经师说:“凡信守托辣于贫困者必信守托辣于富足,凡无视托辣于富足者必无视托辣于贫困。”

    约纳堂,又译为约拿单。

    [10]默依尔经师说:“要削减俗务,专注于托辣。在每个人面前都要谦卑。”

    “如果你无视托辣,你会有许多的藉口;但如果你在托辣中辛勤耕耘,必将获得丰收。”

    [11]厄里厄则尔·本·雅科乌经师说:“行一条诫命,便为自己赢得一个辩护人;犯一次罪过,便为自己招来一个控告者。忏悔与善行是抵挡恶报的盾牌。”

    约哈南·哈桑德拉尔经师说:“一切为上天之名而举行的聚会,其[成果]长存;而不为上天之名的,不能长存。”

    [12]厄拉匝尔·本·沙慕阿经师说:“珍视你学生的名誉如珍视自己的名誉,对待朋友的名誉如同对待你师傅般尊敬,而尊敬你的师傅,要如同敬畏上天。”

    [13]犹大经师说:“要严谨治学,因为其中的失误相当于恣意的过犯。”

    西默盎经师说:“有三项桂冠:托辣之冠、司祭之冠和王权之冠,而超乎这三者之上的,是美名之冠。”

    [14]内曷拉厄经师说:“移居到有托辣的地方,不要以为它会跟随你,因为是你的朋友使你领悟了托辣,不要依赖自己的聪明。”

    [15]雅乃经师说:“我们既无从理解恶人的安宁,也无从理解义人的磨难。”

    哈辣士·本·玛特雅经师说:“对任何人都要主动问好。宁为狮尾,不为狐首。”

    [16]雅科乌经师说:“今世好比来世的前厅,你要在其中好好准备,以便能登堂入室。”

    [17]他常说:“今世一刻忏悔与善行胜过来世所有时光,来世一刻洪福胜过今世一生。”

    [18]西默盎·本·厄拉匝尔经师说:“不要在朋友发怒时安慰他,不要在他死去的亲人仍在他面前时吊慰他。不要在他信誓旦旦时质问他,不要在他蒙羞时造访他。”

    [19]史慕耳·哈卡堂说:“你的仇人跌倒,且不要高兴;他若失足摔倒,且不要心喜;免得上主看见而不快,因而撤销对他的忿怒。”

    史慕耳,又译为撒慕尔、撒母耳。

    [20]厄里沙·本·阿乌雅说:“少年所学何似?似书写于新纸上的墨迹;老年所学何似?似写在涂改过的纸上的墨迹。”

    哈巴乌里村人约瑟·巴尔·犹大经师说:“少年求学何似?似吃未熟的葡萄,喝新酒;老年求学何似?似吃成熟的葡萄,喝陈酒。”

    默依尔经师说:“不要盯着瓶子,要看里面装了什么,新瓶可能装旧酒,旧瓶里可能连新酒都没有。”

    [21]厄拉匝尔·哈卡帕经师说:“忌妒、贪欲和虚荣心会弃一个人于世界之外。”

    [22]他常说:“生者必死,死者必复生,复生必受审判。要知道,也要让别人知道,并使之闻诸天下,那就是:他是全能者,他是制作者,他是创造者,他是洞悉者,他是审判者,他是见证者,他是诉讼者;他必将判决。赞美他,在他面前没有不公、没有疏忽,没有偏袒,也没有受贿;要知道一切都有帐为凭。”

    “不要本能地假设坟墓会是你的避难所,因为你之被造非你所愿,你之出生非你所愿,你之在世非你所愿,你之死亡非你所愿,你之必将在万王之王,神圣的受称颂的主面前呈文报帐,亦非你所愿。”

    【第五章】

    [1]世界造就于十句话之中。这告诉我们什么?无疑它本可以造就于一句话之中。这是为了惩罚那些罪人,他们破坏了造就于十句话之中的世界;这是为了厚报那些义人,他们维护了造就于十句话之中的世界。

    [2]从阿丹到诺阿赫有十代人,这表明了他何等容忍;因为所有这十代人一再惹他发怒,直到他降大洪水淹没他们。从诺阿赫到阿乌辣罕也有十代人,这又表明了他何等容忍;因为所有这十代人一再惹他发怒,直到我们的祖先阿乌辣罕来临,承受了他们所有[应得]的赏报。

    阿丹,又译为亚当。

    诺阿赫,又译为挪亚、诺厄。

    阿乌辣罕,又译为亚伯拉罕、亚巴郎。

    [3]我们的祖先阿乌辣罕被考验了十次,他全都经受住了,这表明了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爱主。

    [4]在埃及,十个奇迹显于我们的祖先,在海上也是十个。在埃及,神圣的爱称颂的主十次降灾于埃及人,在海上也是十次。在旷野,我们的祖先十次试探了神圣的受称颂的主,经上说:“已十次试探了我,不听我的话。”

    [5]在圣殿,十个奇迹显于我们的祖先:

    从未有妇女因祭肉的气味而流产;

    祭肉从未腐烂过;

    从未在屠宰房中见到过苍蝇;

    大司祭从未在赎罪日里沾上不洁;

    雨水从未浇灭过祭坛柴堆上的[圣]火;

    风从未压倒过烟柱;

    禾捆、双饼和供饼从未被发现有瑕;

    人们站立时拥挤不堪,拜倒时却空间有余;

    在耶路撒冷蛇、蝎从未伤过人;

    从未有人对他的伙伴说:“我在耶路撒冷过夜的地方太狭小了。”

    [6]有十件东西创造于安息日夜的黄昏,它们是:

    地之口;

    井之口;

    驴之口;

    彩虹;

    玛纳;

    [摩西的]棍杖;

    沙米尔虫;

    [后两块约版上的]字;

    [头两块约版上的]字;

    约版。

    有人说,还有摩西之墓和我们祖先阿乌辣罕的公绵羊。又有人说,还有毁灭精灵和[第一把]火钳,因为制作火钳时必需[另一把]火钳。

    [7]愚人有七个特征,智者也有七个。智者不在比他更有智慧或年长者之前开口;不在朋友说话时插嘴;不急于答复;他按题而问,据理而答;论事当先则先,当后则后;对不知道的,就说:“我不知道。”且他承认真理。

    特征与此相反的,便是愚人。

    [8]七种惩罚会因十种罪过而降临世界。

    有人交纳什一奉献,有人不交,则动乱之饥荒将至,有人挨饿,有人饱足。

    全体决定不交纳什一奉献,则干旱之饥荒将至;[若全体还决定]废止初熟祭,则灭顶之饥荒将至。

    瘟疫来到世间,是因为那些按托辣当处,但未能诉诸法庭的死罪,也因为违法使用安息年出产。

    战争来到世间,是因为颠倒是非和歪曲托辣法律。

    [9]猛兽来到世间,是因为虚假的誓言和对圣名的亵渎。流放之灾来到世间,是因为偶像崇拜、**以及未在安息年休耕。瘟疫会在四个时期增多:在第四年,在第七年,在安息年转年以及每年帐棚节末尾。

    在第四年,是因为在第三年未交纳该给穷人的什一奉献。在第七年,是因为在第六年未交纳该给穷人的什一奉献。在安息年转年,是因为[不遵守]安息年出产[法规]。在每年帐棚节末尾,是因为剥夺了该给穷人的礼物。

    [10]有四等人:说:“我的是你的,你的是我的”的,是愚昧人:说“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的,是一般人,但也有人说他们是色东人:说“我的是你的,你的也是你的”的,是虔诚人;说“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的,是恶人。

    色东,又译为所多玛、索多玛。

    [11]有四种禀性:易于发怒且易于息怒,其所失过于其所得;难于发怒且难于息怒,其所得过于其所失;难于发怒且易于息怒,虔诚人;易于发怒且难于息怒,恶人。

    [12]有四种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其所失过于其所得;学得慢忘得也慢,其所得过于其所失;学得快且忘得慢,天分出色;学得慢且忘得快,天分不足。

    [13]有四种施主:希望自己给,别人不给,这是忌妒别人;希望别人给,自己却不给,这是和自己过不去;希望自己给,别人也给,是虔诚人;自己不给也不希望别人给,是恶人。

    [14]有四种去学堂的人:去而不学,因去而得赏报;学而不去,因学而得赏报;去而且学,是虔诚人;不去也不学,是恶人。

    [15]有四种就座于贤哲面前的人;海绵、漏斗、滤网和筛子。海绵、吸收一切;漏斗,这头进那头出;滤网、滤掉酒,留下酒糟;筛子,漏掉粗麦,留下精面。

    [16]一切寄于他物之爱,其物消失,爱亦消失;而不寄于他物,则永不消失。何为寄于他物之爱?阿孟对塔玛尔之爱;何为不寄于他物?达威得与约纳堂之爱。

    阿孟,又译为暗嫩。

    塔玛尔,又译为他玛。

    达威得,又译为大卫、达味。

    [17]一切为上天之名而进行的争执,流芳百世;而不为上天之名的,无人纪念。何为为上天之名而进行的争执?希肋耳与沙买之间的争执;何为不为上天之名?科辣黑及其一党所进行的争执。

    科辣黑,又译为可拉。

    [18]一切化大众以德者,则无罪责降于其身;而一切陷大众于罪者,则无缘于忏悔。

    摩西,有德之人,又化大众以德,大众之德赖他而成,经上说:“执行了上主的法令,和他对以色列的旨意。”

    乃瓦特的儿子耶洛乌安,有罪之人,又陷大众于罪,大众之罪因他而获,经上说:“这是因为耶洛乌安自己犯的罪和他使以色列犯的罪。”

    乃瓦特,又译为尼八。

    耶洛乌安,又译为耶罗波安、雅洛贝罕。

    [19]一切有下述三德者,是我们祖先阿乌辣罕的门徒;而有下述三恶者,是恶人彼兰的门徒。

    彼兰,又译为巴兰、巴郎。

    眼目慈善、谦卑和温良者,是我们祖先阿乌辣罕的门徒;眼目邪恶、傲慢和贪婪之辈,是恶人彼兰的门徒。

    我们祖先阿乌辣罕的门徒与恶人彼兰的门徒之间有何区别?我们祖先阿乌辣罕的门徒今生有所分享,来世有所承受,经上说:“使爱我者获得产业,充满他们的府库。”

    而恶人彼兰的门徒却入地狱,下深坑,经上说:“天主,求你使他们堕入灭亡的深穴!凶手和奸诈的歹徒必定中年夭折。上主,但我却要时常一心唯你是赖。”

    [20]犹大·本·特玛说:“要勇猛如豹、轻灵如鹰、迅捷如鹿、强壮如狮地去实现你在天之父的意愿。”

    他常说:“厚颜无耻者入地狱,面带羞赧者进天堂。”

    “吾主上主,我们祖先的天主,愿这是你的意愿:圣殿在我们的岁月中迅速重建,把我们在你的托辣之中的福份赐予我们。”

    [21]本·巴格·巴格说:“要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托辣,因为一切尽在其中。要钻研它,白头终老于它,不要离开它,因为没有什么比它更能陶冶你的情操。”

    本·黑·墨说:“按辛苦得酬劳。”

    [22]他常说:“五岁,始读经;十岁,始读米市纳;十三岁,始受诫命;十五岁,始读革玛辣;十八岁,始入婚礼华盖;二十岁,始谋生;三十岁,始力壮;四十岁,始了悟;五十岁,始指教;六十岁,始称老;七十岁,始称白发;八十岁,始称强壮;九十岁,始佝偻;一百岁,一如死亡过世了无牵挂之人。”

    【第六章】

    [1]我们的贤哲以米市纳的语言作了如下的训诲,选定了他们及其训诲的主该受赞美。

    默依尔经师说:“凡为托辣而从事于托辣学业者,堪享光荣;甚至整个世界都值得为他而造。他被称为朋友、爱人;他爱主,他爱众人;他使主欢欣,使众人欢欣。[托辣]给他披上谦卑与敬畏之袍;使其为义人、虔诚者、正直忠信之人;使其远离罪孽,带领他就近佳行美德。”

    “他带给人们谋略与智慧、明哲和才能,经上说:‘机谋才智,属我所有;聪明勇敢,亦属于我。’他被授予王权、威信和明辩力;托辣的奥秘向他展示,他就如不竭之泉,不息之流。他谦和、坚忍、宽恕对他的侮辱;[托辣]赐予他尊贵,高举他于万物之上。”

    [2]耶曷叔阿·本·肋米经师说:“日日都有神音出自曷勒乌山,宣告说:‘祸哉,那些藐视托辣的人!’因为凡不从事于托辣学业者,都被称为“遭天谴的,”经上说:“女人美丽而不精明,犹如套在猪鼻上的金环。””

    曷勒乌,又译为何烈。

    经上又说:‘版是天主做的,字是天主写的,刻在版上。’不要读成‘刻’,而要读成‘自由’,因为除非从事于托辣学业,否则没有自由。

    “而一切从事于托辣学业者,将得到提升,经上说:‘由玛塔纳[礼物]到了纳哈里耳[主的产业];由纳哈里耳到了巴摩特[高地]。’”

    [3]只要从朋友那里学到了一章、一项、一节、一句、甚或只是一个字母,都应对朋友表示尊敬。

    因为我们发现以色列王达威得就是这样做的,他只不过从阿希托费耳那里学到了两件事情,就称他为老师、同伴、好友,经上说:“你是我的同僚,我的伙伴,我的友好。”

    由此可知:如果以色列王达威得只不过从阿希托费耳那里学到了两件事情,就称他为老师、同伴、好友,那么一个人,从朋友那里学到了哪怕一章、一项、一节、一句,甚或一个字母,他不是应该更加尊重他的朋友吗?

    “尊重”只应是对托辣的尊重,经上说:“智慧的人必承受尊荣,”“忠诚笃实的人,将满渥福祉。”托辣才是[真正的]福祉,经上说:“因为我把好教训授给你们,你们不要抛弃我的托辣。”

    [4]托辣之路是这样的:蘸盐吃饼,按量喝水,睡在地上,过贫穷的生活,同时还要苦学托辣。如果做到了这一步,“你便实在幸运,也万事有福。”“幸运”于今生,“有福”于来世。

    [5]不要寻求自己的名望,不要爱慕虚荣;要让你的品行强于你的学识。不要羡慕君王的桌子,因为你的桌子大于他们的桌子,你的冠冕大于他们的冠冕;你的雇主诚实可信,一定会支付你劳动的报酬。

    [6]托辣大于司祭权,也大于王权。获得王权需要三十项德行,司祭权二十四项,而为了获得托辣,一个人必需四十八项德行:

    学习;

    倾听;

    诵读;

    慧心;

    敬畏;

    谦卑;

    快乐;

    洁净;

    服侍贤哲;

    合作;

    答辩;

    审慎;

    熟识经典;

    谋生适度;

    涉世适度;

    享受适度;

    睡眠适度;

    闲谈适度;

    玩笑适度;

    忍耐;

    良心;

    坚信贤哲;

    承受苦难;

    自知;

    知足;

    慎言;

    谦逊;

    受人爱戴;

    爱主;

    爱人;

    爱公义;

    爱正直;

    远离虚荣;

    不恃才傲物;

    不沉溺判决;

    分担责任;

    和蔼待人;

    引人归正;

    宣导和睦;

    潜心学业;

    问答;

    倾听他人充实自己;

    学以致教;

    学以致用;

    启迪老师;

    领悟;

    以及奉言者之名阐述观点。

    我们知道:一切奉言者之名阐述观点之人,都是在给世界带来拯救,经上说:“艾斯德尔便以摩尔德海的名义转告君王。”

    艾斯德尔,又译为以斯贴。

    摩尔德海,又译为末底改。

    [7]大哉托辣,因为它赋予遵行者今生和来世的生命,经上说:“因为,凡找着她的,必获得生命;他整个身躯,必获得健康。”经上又说:“如此,你的身体必会健康,你的骨骼也会舒适。”又说:“她为掌握她的,是一株生命树;凡坚持她的,必将纳福。”

    又说:“因为这就是你头上的冠冕,你颈上的珠链;”又说:“将华冠加在你的头上,将荣冕赐给你;”又说:“借着我,你的岁月才可增多,你的寿命才可延长;”又说:“在她右边是延年益寿,在她左边是富贵荣华;”又说:“因为这样能使你延年益寿,她能增加你的康宁。”

    [8]西默盎·本·犹大经师以西默盎·本·约海经师的名义说:“美丽、强壮、财富、荣誉、智慧、高龄、白发和子息使义人欢欣,使世界欢欣,经上说:‘皓首白发,是尊荣的冠冕;只在正义的道上,方可获得;’又说:‘少年人的光荣,在于他们的魄力;老年人的荣耀,在于他们的白发。’又说:‘孙儿是老人的冠冕,父亲是儿女的光荣;’又说:‘那时,月亮要脸红,太阳要羞惭,因为万军的上主要在熙雍山上,在耶路撒冷为王,在他的长老面前要备受颂扬。’”

    熙雍,又译为锡安。

    西默盎·本·默纳斯雅经师说:“贤哲们所归结的义人的七项品质,在经师及其子孙身上全都得到了体现。”

    [9]约瑟·本·基斯玛经师说:“一次我走在路上,遇见一个人。他向我问好说:‘平安。’我也回以问好说:‘平安。’

    “他对我说:‘老师,你从哪儿来?’

    “我对他说:‘我从学者和贤哲们的伟大城市而来。’

    “他对我说:‘老师,如果你愿意和我们一起住在我们哪儿,我给你一百万金第纳尔,还有宝石和珍珠。’

    “我问答说:‘就算你把世上所有的黄金、宝石和珍珠都给我,我也非托辣之地不住。’”

    达威得,以色列之王,在圣咏中说:“你口中的托辣对我的利益,连千万的金银也不能相比。”

    圣咏,又称为诗篇。

    而且,当一个人辞世之时,金银珠宝都不能陪伴他,陪伴他的只有托辣和善行,经上说:“她们在你行路时引领你,在你躺卧时看护你;在你醒来时与你交谈。”

    “你行路时引领你”于今生,“你躺卧时看护你”于坟墓,“你醒来时与你交谈”于来世。

    经上说:“银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万军上主的断语。”

    [10]神圣的受称颂的主在世界为自己置办了五项财产。托辣,财产之一;天地,财产之一;阿乌辣罕,财产之一;以色列民,财产之一;圣殿,财产之一。

    从何而知托辣是财产之一呢?经上说:“上主自始即拿我作他行动的起始,作他作为的开端。”

    从何而知天地是财产之一呢?经上说:“上主这样说:‘上天是我的宝座,下地是我的脚凳。你们还能在哪里给我造殿宇,建我休息的地方呢?’”又说:“上主,你的化工,是何其浩繁,全是你以智慧所创办,你的受造物遍地充满。”

    从何而知阿乌辣罕是财产之一呢?经上说:“他祝福他说:‘愿阿乌兰蒙受天地的主宰,至高者天主的降福。’”

    阿乌兰,又译为亚伯兰,阿乌辣罕(亚伯拉罕)改名前叫做阿乌兰。

    从何而知以色列民是财产之一呢?经上说:“直到你的百姓走过,上主!直到你所救赎的百姓走过,”又说:“对地上所有的圣族,我心是如何地倾慕!”

    从何而知圣殿是财之一呢?经上说:“在你为自己准备的住所,在你亲手建立的圣所,”又说:“引领他们进入自己的圣地,到自己右手所占领的山区。”

    [11]神圣的受称颂的主在他的世界里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他为了自己的荣耀而创造的,经上说:“就是凡归于我名下,并为了我的光荣而创造形成和造化的;”又说:“上主为王,万世无疆!”

    *******

    本文主要根据以下资料编译而成:

    阿伯特:犹太智慧书,阿丁·施坦泽兹诠释,张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VedibartaBamPirkeiAvot,byRabbiMosheBogomilsky,SichosInEnglish,NewYork;

    圣经,思高圣经学会译释出版,香港。

    花儿指出本文几处录入错误,在此表示感谢,2003年6月1日。

    译名注释,2004年3月4日。

    (五七六六年特威特月修订,五七六一年厄路耳月初稿)
未分卷 《塔木德-先贤篇》 经文义疏(一)
    刘平:《塔木德-先贤篇》经文义疏(一)

    刘平

    作者:刘平博士,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室讲师,山东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第一章

    密西拿1(a):摩西领《托拉》自西奈,传之于约书亚,约书亚传众长老,众长老传众先知,众先知则传之于大议会众成员。

    Chapter1

    Mishna1(a):“MosesreceivedtheTorahfromSinaiandtransmitteditJoshua.JoshuatransmittedittotheElders,theElderstotheProphets,andtheProphetstransmittedittotheMenoftheGreatAssembly.”

    义疏

    这节密西拿从追述《托拉》——包括口传律法和成文律法——的承继历史开始,用大历史的眼光开篇展示《密西拿》尤其是《先贤遗训》的源起。

    这节密西拿首先将《托拉》的渊源一直上溯到摩西在西奈山领受《托拉》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然后经过约书亚、众长老、先知、大议会众成员的传承,一直延续到实际上从公元前200至公元210年编辑形成的《密西拿》经卷。其主旨在于揭示作为广义上的《托拉》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密西拿》传之于神的启示,并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中代代相续,说明包括《先贤遗训》在内的《密西拿》既具有神圣合法性,也具有历史继承性;说明以色列神不仅仅以律法的方式,而且以日常伦理的方式牵入并时时关注以色列人的历史和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这节密西拿并没有将以色列的历史追溯到希伯来民族的始祖亚伯拉罕。正是亚伯拉罕将希伯来人从乌尔迁往“流着奶与蜜”的“新月之地”——迦南,并确定了犹太教的伦理一神论。但是它将历史的镜头直接切入到以色列历史上最壮丽、最恢弘的篇章——出埃及事件以及西奈神启。公元前13世纪在埃及为奴的以色列人在摩西和亚伦领导下出离埃及。出埃及中的最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摩西在西奈山领受神法。这标志着以色列人永远接受了独一真神,接受了写有神的绝对命令即十诫的神人契约。十诫的中心内容为:1.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别的神;2.不可雕刻偶像;3.不可妄称神的名字;4.要守安息日;5.要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10.不可贪婪别人的一切。十诫的律法和伦理精神成为此后犹太人生活的基础。犹太律法,无论是口传的,还是成文的,都以神的绝对命令即十诫为中心。摩西律法超越了大约与其同时代的汉谟拉比法。一方面,与后者相比,十诫意味着在神面前人人平等,既不再有出身上的贵贱之分,也不再有社会地位上侯王将相和布衣百姓之分;另一方面,立法者的基本关注点不再是财产权,而是有由神所造的生命。例如,汉穆拉比法说,儿子打父亲,要割掉儿子的手。摩西律法说,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从表面上看,摩西律法和汉穆拉比法无甚区别,甚至要比后者还要严厉,但摩西律法以更高的原则为基础来作出裁决。就这一事例来说,两者的差别体现在:第一,在摩西律法看来,人之受罚出于人违背了神颁布的十诫的第5条“要孝敬父母”;第二,摩西律法认为男女平等,父母平等,妇女和男子具有同样的尊严。因为父母也体现了受造生命中的神圣性即神的肖像,儿子打父母也就是动手反对创造者神。再如,汉穆拉比法规定,贵者伤害了另一位贵者的眼睛,执法者要同样对待伤害者的眼睛;如果贵者伤害了平民的眼睛或是打掉平民的牙齿,他只须付给对方一个米纳(mina,古代的重量单位)的银子;贵者伤害了另一位贵者奴隶的眼睛,他只要向奴隶的主人支付一半的价钱。摩西律法说:“人若打坏了他奴仆或是俾女的一只眼,就要因他的眼放他去得以自由。若打掉了他奴仆或是俾女的一个牙,就要因他的牙放他去得以自由。”(《出埃及记》21:26)在摩西律法看来,人高于财产,即使人侍奉他的主人,也只是向他的主人提供服务,但人格是尊贵的,人本身是自由的;如果主人伤害了他,主人就要因为赔偿而必须赋予他全部的自由。这就是摩西律法、以色列人的遗产、神的绝对命令。

    摩西的工作只到了约旦河东岸就结束了。他选立他的兄长约书亚做他的接班人,来继承他进占迦南全地的未竟事业。摩西死在摩押地(《申命记》34:4-5)。约书亚和由摩西选立的长老在摩西去世以后带领希伯来人进入并占领以色列,成为这个民族的领袖。

    先知是王国时期(公元前1028-公元前933年)之后的分国时期(公元前933-公元前585年)、被掳时期(公元前586-公元前538年)和波斯时期(公元前538-公元前331年)以色列人的精神领袖。“大议会”是第二圣殿时期(theSecondTempleperiod,公元前515-公元70)的犹太高等法院。大议会的最高领袖是纳西(Nasi),其次是一位法庭首脑,希伯来语为AvBeisDin。

    在述介完《托拉》传承历史之后,我们要追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以探讨犹太人世俗责任为重的《先贤遗训》要以犹太教伦理思想的谱系开头呢?或者说,为什么要以谱系为开卷语呢?事实上,从谋篇布局来要求的话,这节密西拿经文最适宜于放在整部《密西拿》之前,作全书的导言,从而说明整部《密西拿》——尽管是口传的——源起于西奈神启,然后代代相继,构成全部犹太教信仰与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先贤遗训》位于六卷本《密西拿》的第四卷的卷末(倒数第二篇),它也就不可能发挥整部《密西拿》导言的作用。这是不是编撰者的一个无意的疏忽?以严谨着称的拉比们不可能犯这样明显的错误。这里的原因在于,编撰《密西拿》的拉比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将这一节带有前言性质的密西拿置于《先贤遗训》之首,而不是将它编排在六卷本《密西拿》的开头。其中的秘密是:拉比们发现犹太教的组成要素轻重不均,犹太教的律法和伦理严重地不对称,为了突出犹太伦理的神圣性和重要性,有必要特别地在此述介其谱系。实际上,除了《先贤遗训》之外,六卷本《密西拿》的其它部分或其它语录式短文大都用来讨论犹太教律法和习俗,几乎与伦理道德无关。对于普通或世俗的犹太人来说,犹太教律法和习俗源自于犹太教传统,正是它们构成了具体体现犹太人生活的犹太教礼仪,这一点是非常明显而清楚的,而伦理道德则可以忽略不见了。他们由此会忽略犹太教伦理与犹太教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并不认为犹太教拥有某些精确而严格的道德原则,并由它们构成象屠宰动物法和肉类洁净法一类的犹太教伦理规则。而对于有信仰的犹太人来说,犹太教条分缕析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源自于西奈神启,然后经过拉比的传承而保留下来。但是拉比们的伦理方面的教诲并不非常具体,也不确定。与犹太教律法比较起来,犹太教伦理规范极少得到很好的界定。犹太教有详细的律法,例如对制作逾越节无酵饼和举行婚礼作出精确的规定,但是对于夫妻之间如何交谈,亲友、同事之间如何交流,如何工作一类的事情只是给出一般性的规范,或者只是诉诸于个人的良知,并没有给予具体入微的解释或说明。拉比们因此认为有必要首先从《托拉》的承继历史来介绍集中展现犹太教伦理思想的《先贤遗训》。这样有助于全体犹太人认识到,和《托拉》中的律法或技术层面一样,托拉中的伦理或道德规范层面也是犹太教传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源自于神启,在犹太人的历史和生活中绵延不绝。

    客观上说,犹太教中存在着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托拉》只给犹太人提供了极少的道德指导。与这种伦理上的匮乏不同,《托拉》中律法方面的内容却是极其丰富的。成文托拉只是提出一般性的道德教导,例如“爱邻如己”、“追求仁义”;另外,在它所记录的事件中包含有零星的道德教诲。为什么《托拉》没有给犹太人提供详细的道德规范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犹太教的一个基本观点即成文托拉包含着的只是绝对真理,它完全可以运用到一切条件和所有的处境当中。这种观点说明犹太教特别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例如,犹太人需要遵守安息日,在逾越节要吃无酵饼;但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也可以破戒,《托拉》将这种特例排除在外。尽管如此,对于大多数的行为问题,诸如说话声音大小,是否保持沉默,等等,《托拉》并没有也不可能给出绝对的规定。如人生中也有大喊大叫和愤怒的时候,而《托拉》不可能对犹太人的这类行为作出绝对的规定。另外,人生中有无数的处境、无数的人和无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某一个社会中,对某个人来说是正确的行为,对别人来说则并非如此;在不同的社会中,在不同的时代,甚至在一个人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某种关系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犹太教给犹太人的伦理道德行为留下了巨大的回旋余地。但是,与此相反,一旦涉及到礼仪,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在这一方面,犹太教对犹太人的日常生活有着详细的规定,对于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如何吃,如何穿戴,如何盥洗等等都有繁文缛节式的说明和要求。因此犹太教常常被人们当作是一个注重教条和礼仪的宗教,而留给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却极少。的确,对于与人生密切相关的大问题(诸如如何处世,做什么样的人,如何交往等等)世界上根本没有严格而整齐划一的规则。所以《托拉》只是给犹太人提供了一些指导,但最终犹太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在遵循和灵活运用这些指导即托拉当中了解“人是谁?”、“什么最有益于人生?”这一类的伦理问题。而《先贤遗训》无疑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努力。它彰显了犹太人律法生活中的另一个向度,即在神法之下的个人道德表达。

    我们还要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摩西”在“西奈山”领受《托拉》?当神交付使命给摩西,让他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获得自由时,他拒绝了,说“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出埃及记》3:11)。但是当神在西奈山赐予他《托拉》,他接受了。他为什么前后有如此大的反差?贝施特(Besht,为BaalShemTov的缩写,意为“善名之师”,原名为IsraelbenEliezer,即伊利泽尔的儿子以色列,1700-1760年)认为:摩西认识到,领受《托拉》并非出于个人的出类拔萃或显扬声名,而是出于谦卑和恭顺。对于他来说,其证据就是神选择西奈山是看重它为万山中的一座低矮、最不显眼的山。因此他认为他被神拣选是出于同样的理由:他是最谦卑的人。因此,摩西同意自西奈领受《托拉》正如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不是为了获得伟大的名声,而是一件谦卑的行动。贝施特认为“摩西领《托拉》自西奈”的要义是:要从最卑微的人那里学习《托拉》和道德教诲。从入选本书的贤哲们的身份来看,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其中有人活动于政界和法律界,其余则是民间人士,有产业主和商人,也有手艺人如鞋匠和裁缝,也有体力劳动者;一些人是大城市居民,会说多种语言,另一些则来自小村镇。不管他们的身份、出生如何,《先贤遗训》开篇以摩西为例,意在教导犹太人要始终学习摩西,以谦卑的心接受前辈的教诲。贝施特还对摩西和亚伯拉罕作了区分,间接地说明了《先贤遗训》追溯历史时并没有从亚伯拉罕开始的秘密。《塔木德》中的圣贤教导说:《托拉》中摩西之所以比亚伯拉罕伟大,其原因在于:亚伯拉罕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创世纪》18:27)而摩西说:“我们算是什么?”(《出埃及记》16:7)贝施特解释说,摩西的伟大在于他从来不像亚伯拉罕那样说“我”,而是将自己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以此说明摩西更加谦虚,被誉为世上最谦卑的人(《民数记》)。

    另外,我们注意到,在行文中,摩西“领”《托拉》,然后“传”给后人,到大议会就中断了。这里的“领”和“传”的涵义有着巨大的差别。“领”,希伯来语为kibeil,“传”,希伯来语为mesirah。“摩西领”意指《托拉》被接受的品质完全取决于摩西,即他以人所有的最大的能力接受由神“传”给他的《托拉》。在这个“传-领”过程中,“领”的一切缺陷归因于作为人的摩西的有限性,但是,因为“传”的过程由神完成,因此“传”是完美的。然后摩西传他所领受的一切给约书亚,直至第二圣殿时期的大议会成员,到了这个时期,“传”的品质恶化,所以在《先贤遗训》以后的行文中只用“领”不用“传”了。“传”意指接受者能够完整的将领受到的一切传递给他人,“传”的恶化意味着接受者的品质出现问题,所以大议会成员预见到以色列民族智性的退化,在下文中提出三条警告。

    另外,为什么这节密西拿不按照通常的说法说“摩西领《托拉》自神”而说“摩西领《托拉》自西奈”呢?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个。第一,“领”需要两个条件:给予者给予的意图;给予者通过特定的地点证明其意图。这节经文强调摩西“自西奈”领受《托拉》说明“西奈”与摩西领受的过程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暗示出神的真实意图,即人要以谦卑的心来接受神法,神拣选像西奈一样无名者来传布他的启示和训诫,说明“自西奈”本为神的预先计划和安排,通过“西奈”神既展示出他的意图,又以之证明他的意图。第二,如果说“摩西领《托拉》自神”,这就违背了犹太教的神论,即神是全能全知、不可言说的神。以色列的神是不可言传的,人不可言说神的名,人以人言言神即是渎神。另外,说“摩西领《托拉》自神”有将神与人并列之嫌疑。在师生之间的“领-传”关系中,我们说“学生领学识自老师”,老师传授学识的能力要受制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意愿,只有当老师愿意并有能力教且学生愿意且有能力去学时,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才会形成,并将双方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存在于摩西和约书亚、约书亚和长老、长老和先知等等之间,但是神传布《托拉》的能力及其教育世人的能力并不受制于摩西或他人,只要神看某人是配得的,他就有无限的能力传授《托拉》给他或她。简言之,说“摩西领《托拉》自神”多少意味着神传授《托拉》的能力要受到作为接受者的摩西的限制,这种看法有渎神的危险。第三,一旦说“摩西领《托拉》自神”就意味着摩西和神之间形成了上述的师生之间互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上,如果缺少一方,关系就会解体和消失,无形之中就突出了人在神-人关系中的地位,暗含着如果无摩西神就无法传《托拉》这样的渎神的倾向,显而易见,这种看法是对神的不敬。在西奈山上,神人的交通是神向他自身说话,作为人的摩西的责任在于尽力去领受《托拉》。

    密西拿1(b):“大议会众成员所言要事有三:慎于判决;广树门生;设屏藩以护《托拉》。”

    Mishna1(b):“TheMenoftheGreatAssemblysaidthreethings:Bedeliberateinjudgment,raisemanystudents,andmakeaprotectivefencefortheTorah。”

    义疏

    与《阿伯特》中的大多数经文不同,这节密西拿并不是某位圣贤提出的忠告。它属于全体大议会众成员。因此这种忠告可以当作第二圣殿时期大议会众成员领袖们的思想或哲学。

    第二圣殿时期大致从公元前515年圣殿重建开始,直到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罗马人毁灭结束。大议会众成员领袖们开始活动的时期大致从先知以斯拉和尼希米重建圣殿开始,直到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入侵结束。第二圣殿时期与第一圣殿时期和早期犹太历史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这一时期,除了第二圣殿和光明节故事,以色列人没有经历到太多的预言和神迹,而在圣经时期他们从预言和神迹中享受到许多信心、鼓励和乐趣。同时,在这一时期建立的犹太国无论是在政治、军事上,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都算不上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它先是受控于波斯人,然后是希腊人,最后是罗马帝国。最终,第二圣殿在罗马人手中被彻底毁灭,犹太人开始在世界各地大流散,直到今天犹太人也未重建圣殿。接着第二圣殿时期的是拉比时期(70-630年)。第二圣殿被彻底毁灭以后,拉比们成为犹太人的精神领袖。他们感到在流散状态下支撑犹太人信仰和生活的支柱是研究和遵守《托拉》。虽然犹太教有许多有关建立和维护政府职能和政治体系方面的说明,但是由于《托拉》适用于一切处境,当然同样也适用于流散生活,能为犹太人的流散生活提供指导。在这种背景之下,这一时期犹太教的重点是研究《托拉》和组织学习《托拉》的学校。当立法和执法团体不存在的时候,犹太人开始强化他们的司法体系。由此犹太民族才能在流散处境下继续存活下来。在流散处境下他们效忠的对象不再是国王和军队,而是圣贤和犹太法律判决专家,正是后者能将犹太教法典转化到具体的生活当中。另外,不管犹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和国家,《托拉》还可以发挥精神纽带的作用,将他们团结在共同的信仰和原则之中。因此编辑《先贤遗训》的拉比在密西拿1(b)中记述大议会成员的话忠告说:要慎于律法判断,广树门生传播《托拉》,保护犹太人遵守《托拉》。

    简言之,这节密西拿概述了大议会所坚持和奉行的三条基本原则,其出发点是一丝不苟地对待《托拉》,落脚点是保卫《托拉》的神圣性,手段是通过培养门生维护和严格遵守《托拉》。

    “慎于判决”。这意味着对于那些根据《托拉》原则予以决定的事务加以认真研究,对可能作出的裁定予以仔细的审查。这就形成了拉比们的独特的学术风格:严格考证,小心判断。正是这一点使他们与众不同。肤浅的阅读只能导致草率的判断,要做出审慎的裁断,必须依赖于不厌其详的探究。这一点也反映在他们的思想遗产《塔木德》浩繁的评注和解释之中。

    “广树门生”。换言之,要培植许多学生。“许多”在这里意指一个都不能少。为什么要培植“许多”学生?为什么要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为犹太神秘主义所器重的数字中能找到答案。《米德拉什》说,如果有1000个学生开始研究经文,其中有100个将获得成功,而且可以进深到研究《米德拉什》。如果有100个学生开始研究《米德拉什》,其中有10个将可以进一步研究《塔木德》,而且其中有1个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领袖(参阅VayikraRabba1:2)。这的确不是一个数字问题。这里的意思是说每个犹太人都能自己和《托拉》建立关系,能以自身独特的方法与它在建立关系。正象《米德拉什》所说的那样,这段密西拿强调“许多”的理由很简单:如果犹太人培训1000个犹太学生,他们就可以为下一代培养出一位领袖。犹太教的这种广种薄收的思想也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众所周知,事先没有人可以预料哪个学生将会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领袖。早熟的天才,不管他或她是10岁,甚至是20岁,并不一定就会成为有睿智和责任心强的领袖。犹太历史和世界历史记载了许多出身卑微智力平平的人一跃而成为显贵名流的例子。犹太历史上的大卫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伟大的人物常常不为老师和同学看重,所以应该培养每一个人,只有大浪淘沙,才会得到金子。“广树门生”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意义。如果要将《托拉》的知识传给后代,招收门生显然是最佳途径之一。这种传播知识的理想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传授和研习《托拉》的人所表示的敬重随着《塔木德》的编纂而达到顶点。拉比们特别重视培养犹太民族中的每个成员。因此犹太教成为一个每一个犹太人都可以在其中茁壮成长的体系。反之,如果犹太教不能培育出一种每个犹太人能在其中茁壮成长的文化,如果它仅仅满足学者、哲学家、虔敬者、禁欲主义者、男人们的需要,那么它将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宗教。犹太人相信,无限智慧的神赐给犹太人一个宗教或一部《托拉》,这个宗教或《托拉》是面向所有的人的,其中既有学者,也有门外汉;既有睿智者,也有智力平平者;既有高雅者,也有粗俗者。所以,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被引导进入美仑美央的《托拉》世界,都应该被允许建立和发展和《托拉》的关系。由此来看,犹太教特别重视教育,同时也特别强调教育机会平等。由拉比们开创的这种教育观构成了犹太教的一大传统和特色,一直延续至今。实际上,研究《托拉》的路径极为不同,甚至在伟大的学者当中也是如此。托拉研究同样是面向所有的人开放的,这样,托拉研究者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有理性主义者,喀巴拉主义者或犹太神秘主义者,哲学家,重分析的塔木德编着者和各种非专业人士。在哲学家和塔木德编着者当中,研究《托拉》的路径更是千姿百态。他们所研究的主题也是极其丰富的,其中包括《圣经》,《密西拿》,阿嘎达(Aggada,有关圣贤的故事或寓言),《塔木德》,《米德拉什》,哈拉哈(Halacha,犹太律法)。另外,还有难以记数的研究主题。人们可以对某一个主题做专门的研究。对于研究《托拉》的犹太人来说,学习《托拉》成为他们的风格和生活方式。

    “设屏藩以护《托拉》”。这节经文是渴望依照《托拉》而生活的必然结果。倘若一个人与《托拉》的文字过于亲密,他或许会无意中对其进行践踏。正如耕作的土地要用篱笆保护起来以防止无意被践踏一样,《托拉》这方圣土也必须通过格外谨慎的手段予以保卫,以避免无意中对其发生冒犯。因此,这句经文涉及到了拉比们的一个信条即维护《托拉》礼仪。例如,自从在安息日犹太人被禁止书写之后,拉比们禁止在安息日操用物品,诸如书写工具,以免犹太人忘了《托拉》中的这项命令。

    下面要追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大议会成员只是提出三条原则呢?其原因在于,在犹太人中,“传”的品质的恶化或知识和智性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司法体系的破坏;为此法官为了做出恰当的判决就要理解律法的基本原则,凭借直觉逻辑(svarah)恰当地将《托拉》中的一般原则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2)托拉学术研究的退化;为此需要在理论上认真研究《托拉》。(3)犹太人不能够严格遵守诫命,将诫命中“可行”与“不可行”这两个方面相互混淆。针对这三个问题,大议会成员提出上述三条原则。就其深层原因来看,为了矫正犹太人灵性和智性上(sechel)的缺陷,大议会成员才提出上述三个原则。另外,这三个原则实质上关涉到犹太人智慧的三个维度:chochma,bibah,da’at。chochma,指基本的事实以及掌握蕴藏在这些基本事实之下的原则的能力;bibah,指从基本事实及其原则中概括和抽象出新的信息的能力;da’at,指将这些新的信息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这三个维度来看这节密西拿,首先,把握特定事实的内在逻辑需要直觉逻辑,这种逻辑是法官作出明智的判决所不可或缺的,“慎于判决”就是要求法官的分析要做到既有逻辑性,又直接明白;其次,概括出新的托拉信息和洞见需要复杂的智性追问和探讨,为此增加学生数量就是托拉研究所不可缺少的了;最后,对于不知道如何将新的信息运用到实践中的人来说,就要“设屏藩以护《托拉》”,这样他们就不会违背律法。总之,这三条警告包括了犹太人智慧的三个层面。同时这三条原则也涵盖了犹太人生活的各个阶层。首先,就负责法律判决且其判决正确与否直接或间接影响犹太社区的领袖们来说,大议会提出的忠告是“慎于判决”;其次,对于托拉研究者来说,大议会提出的告诫是“广树门生”,以确保能够提高托拉研究的水准;最后,对于犹太社团中的其他不研究《托拉》的成员来说,由于他们缺乏关于《托拉》的精确知识,因此他们需要篱笆来护卫律法。由此可见,这三条原则又是针对一切犹太人的告诫。

    密西拿2:.“义人西缅是大议会成员的幸存者之一。他常说:世界位于三块基石之上:《托拉》、为神服务和躬行仁爱。”

    Mishna2:“ShimontheRighteouswasamongtheremnantsoftheMenoftheGreatAssembly.Heusedtosay,onthreethingsdoestheworlddepend,onTorah,onservice,andonactsofkindness.”

    义疏

    这节密西拿谈论的是犹太教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神创造世界的目的。这个问题也是犹太人生存境遇当中遇到的最为基本的一个问题:神为什么要创造世界?犹太民族合适在何处生活?作为个体的犹太人适合在何处生活?犹太人能够大胆地尝试着去洞悉无限的神的目的吗?《托拉》和犹太教传统在这个问题上有何看法?事实上,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都是关涉到犹太人生存的大问题是一回事,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严格地说来,犹太教正统派或以严格遵循犹太律法而着称的犹太人多年来一直专注于他们自身的日常生活(其中当然包括履行诫命在内)而没有直面这些问题。但是大多数犹太人萦绕于心的问题是:神为什么要创造世界?为什么要创造每一个犹太人?

    神为什么要创造世界?在犹太教看来,人不能揣度神或神的无限智慧,但是,由于神无限地美善,人必须将神的创世看成是神的一个美善行为,即神是为了或有益于他的子民即人类才创造世界的。

    犹太传统中有这样一种思想“恨恶礼物的,必得存活”(《箴言》15:27)。如果神创造人类,并将一切赏赐都赐给人类,但这并不会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快乐。作个类比,我们很难愿意坦白承认我们所欠我们父母的债,尽管我们的父母为养育我们奉献出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但是我们会不假思索地抱怨说,“父母到底为我做了什么?他们让我的生活如此痛苦不堪。为什么他们不给我自由,让我随心所欲……”同样,如果神创造人,直接将人安置在来世,人并不因此就会从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即使有快乐的话,这种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至少不是无限美善的神会赠与人的那种终极快乐。尽管人会恨恶,但神并不抛弃人,他让人存活,赐人以机会让人赢得赏赐。神赐给人以诫命(包括肯定性的诫命和否定性的诫命),让人通过遵循诫命来赢得赏赐。“遵循诫命”在这里就是这节密西拿中所提到的“服务”或“侍奉”(service)。在希伯来语中,“服务”或“侍奉”一词为avodah,常常用来特指圣殿侍奉(theTempleService)或祈祷。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它也用来指“为神服务”或“侍奉神”。神已经将诫命或指示赐给人,让人有机会为他服务,这样,人才会赢得赏赐。然后神实现他创世的终极目的:真正地奖赏人。

    那么如何解释当今世上四处丛生的罪恶和苦难?既然神赐给人机会去侍奉他,赢得神赐的赏赐,那么世界上如何还有违背神的诱惑?在犹太教看来,神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某种平衡,让人在心中既有迫切地侍奉神或为神服务的激情和冲动,同样地,在人心中还有一股背离神的激情和冲动。只有当人战胜犯罪(tosin)的诱惑,人才真正地配得神的赏赐。世上总是存在着某种挑战,它非常强大,非常吸引人,但是,它也易于管理,一旦运用恰当,它就不会让人犯罪。这种挑战就是神。在人生当中,人不断地受到神的挑战——人应当如何按照神的意志举止言谈,如何按照神的意志控制自己,等等。神如何向人发出挑战则依赖于人的具体处境,取决于每个人的过去、个性、背景等等。但是,挑战总是存在着的。另外,神赋予人以自由意志,让人作出善恶抉择。这种抉择决非是一劳永逸的。真正的自由意志意味着人身上存在着选择罪恶的可能性。在世上人会失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神为了拯救人会严厉地处置人,惩罚某一个人或社会,驱策个人或社会悔改,归心于神。

    迄今为止,犹太教上述论述的基本前提是有效的,但是仍然需要被详细论证。神创造人是为了让人赢得神的赏赐。但是,他创造的功业非常多。他创造了整个世界和宇宙。犹太教认为人的使命不仅仅在于人为自己赢得赏赐,而且要让整个世界成为胜地。世界有它自己的宇宙使命——成为创世之神的映象或反射。大自然、星云、数学规律和科学在它们展示出的和谐和优美之中就成为神的映象。人也同样如此,通过建立和谐的关系、社团和社会生活,创造出一个美丽而和平的世界,人由此见证人是神的肖像。这就是这节密西拿中所说的“躬行仁爱”的要义。事实上,全部诫命或“服务”并不是神纯粹偶然或出于一时冲动而颁布的指示,而是创造美好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手段。那么禁止吃猪肉或甲壳类动物一类的诫命又如何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个问题并不是人所能理解的,但是无限智慧的神就是这样命令犹太人的。

    神将赐给犹太人的赏赐是什么?简言之,神自己。人行仁义的终极赏赐就是终极的美善即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托拉”这一概念就代表了这种关系。托拉研究不只是一条诫命。《托拉》是神用来创造世界的智慧和知识的体现,《托拉》还是犹太人在世之中生活的向导。托拉研究让人有机会建立神和人之间的关系。它以详细而准确的方式让人有机会理解神和神的智慧。比起任何别的诫命,托拉研究给犹太人带来获得终极赏赐的感觉,将犹太人塑造成一个最终在神人关系中享受无穷乐趣的神的子民。

    《圣经》为上述论述提供了依据。在创世的第六日,《圣经》上说,“神看着一切所造的,一切都甚好。”(《创世记》1:31)在犹太教看来,这意味着万有由于“好”构成其内在的一个部分才能够持续存在下去。换言之,“好”包括在每个受造物之中并成为其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万有才会存在,反之,只有毁灭的结局。这里的“好”在希伯来语中为tov,英译为good,汉译为“美善”或“好”,意为“做好准备去接受”。当“神看着一切所造的,一切都甚好”,在这里“一切都甚好”意指“一切都准备好并适合于实现受造的目的”。反之,“坏”,在希伯来语中为rah,意指“不稳定”、“没有未来感和连续感”。如果说“一切都甚坏”意指“没有生存的基础,注定要毁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世界并不总是那样美好?为什么世上充满苦难?为什么战争、地震、疾病、消化不良、车胎泄气、因特网犯罪等等到处都是?其答案在于,受造物可能不会实现其潜在能力,可能会自身退化而不能够继续存在下去。但是,每个神的受造者都是“好的”,因为每个神的受造物和神的终极创世目的一致,因此每个受造物都会存在下去。反之,一旦某个受造物不能够实现神的目的,就是“坏的”,由于退化,最终会消失。《托拉》没有明确说明人是“好的”。这是因为,人与其他受造物不同,它们会依据自身的生存而实现其目的,人则不同,人的受造本为一种不完全、尚待完成的状态,是一种无约束、无规范的受造物,为此,人必须工作方可成全自己,实现其目的和潜力,直至达到美善即“好”的境界。为了能够获得美善,实现其目的和潜力,人就必须成全人之生存中的三个层面:必须和自己建立关系实现潜力;必须和神建立关系实现其潜力;必须和伙伴建立关系实现潜力,实现他对于他人的责任。《托拉》能够帮助人超越人有限度的动物性维度,成为神希望所成为的“完全的存在”。因此《托拉》成为世界的基石:人和自己建立关系,成为神的肖像。“为神服务”也即献身于神,包括献祭、祈祷和遵循诫命等,人由此而建立和神之间的关系。“躬行仁爱”即做慈爱和仁义的事情,由此人和他人建立关系。总而言之,人凭借这三块基石而成为一个整全的人,既实现人在世为神所要求的目的,也为世界的存在提供一个稳定的、有未来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阿伯特——犹太智慧书》,(以色列)阿丁-施坦泽兹诠释,张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7月第1版。

    2.《大众塔木德》,(英国)亚伯拉罕-柯恩,盖逊译,傅有德校译,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3.LeoTrepp:AHistoryoftheJewishExperience:EternalFaith,EternalPeople,NewYork:BehrmanHouse,1973.

    4.IsraelMeirHacohen:TheHafetzHayyimonPirkeyAvoth,gatheredandarrangedbyDavidZaretsky,editedbyIsaiahAryehandJoshuaAvorkes,Jerusalem:FeldheimPublishers,1975.

    5.IsraelBaalShemTov:TheBaalShemTovonPirkeyAvoth,gatheredandarrangedbyIsaiahAryehandJoshuaAvorkes,Jerusalem:FeldheimPublishers,1974.

    6DovidRosenfeld.:ChaptersofOurFathers,onhttp://www.torah.org

    7.ShayaKarlinsky:DerechChaim:TheMaharalM-Prague-sExplanationsonPirkeiAvosonhttp://www.torah.org

    8.HebrewBible,Philadelphia,Jerusalem:TheJewishPublicationSociety,1985.

    9.DanCohn-Sherbok:TheBlackwellDictionaryofJudaica,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1992.

    10.(美国)弗兰西妮-科兰格斯伯伦:《圣哲箴言》,许和平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