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扫罗王 第十章  扫罗王
    撒上九~卅一

    巴勒斯坦在以色列统一君主政体期间,较士师时期少受外邦列强的骚扰。甚至当扫罗、大卫和所罗门统治的时候,也没有受到埃及的干涉。兰塞五世后(一一九五~一一**左右),直至所罗门之子罗波安(Rehoboam)在位之前,没有任何埃及法老人侵巴勒斯坦的边界(注一),亚述是世界日渐兴起的强国,但也未曾进军至以色列领土(注二)。在君主玫体之前,亚述仅有一次重大的伸张,出征至西方地带,但也是暂时的。提革拉昆列色一世(Tiglath-pileserI,一一一六—一○七八)曾经带领他的军兵远征至地中海,比巴勒斯坦以北还远的地方,但为了顾及其它的利益,他并未在这里维持一个立足点,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注三),再没有其他统治者如此深入巴勒斯坦地了,也就是说,以色列起初的三位君王,少受强国的影响(注四)。这是大卫王能大大扩张以色列境界的部份原因。

    扫罗登基的时候,主要的任务是统一各支派,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撒母耳的努力有重大的贡献,因为他曾拯救各支派脱离一切的灾难,又恢复士气,更新他们对神的信心。但各支派仍然各自为政,根深蒂固的相异点仍然存在其中。过去的嫉妒,甚至支派之间的争战,都是不容易忘记的,更严重的是约柜被掳,示罗被毁,因此必须将会幕搬迁至挪伯。圣所是重要的维系要素,百姓在那里相遇,参加崇拜的时候,便回忆起他们共同的产业。但示罗已经不存在了,约柜虽然已归回故土,却不在挪伯的会幕内,没有约柜,会幕便难以发挥原有的集中性影响。唯强而有力的统治,才能使他们忘记彼此之间的差异。扫罗的工作相当艰难,因为他要将这十二个经年累月各自为政的单元溶为一泸,成为一个国家。

    第一节扫罗受膏

    (撒上九~十二)

    一、在拉玛受膏

    1.撒母耳膏扫罗(撒上九1~27):神启示撒母耳,众支派应该立一位君王之后,就指示了适当的人选,即属便雅悯支派,基士(Kish)的儿子扫罗。弱小的便雅悯支派中的一份子,竟能获得这份光荣,是有含意的。犹大和以法莲是两个领导的支派,便雅悯位于他们中间,从这支派拣选一人,可以避免这两个领导的支派互相嫉妒。既然当前的急务是统一全国,就必须顾虑到此点。

    扫罗身材高大,仪表出众;在以色列中「没有一个能比他的」(撒上九2)。受膏以前,他显然是谦卑的。他甚显得胆怯,因为唯有在他的仆人再三地的催促后,他才愿意为着丢失的几头驴,前往拉玛,寻求先知撒母耳的帮助。撒母耳先通知他驴已经找着了,然后转告他一个惊人的事实——他就是以色列的第一任君王。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这是多大的转变啊!他曾只是踌躇地前来,目的为要寻访失驴的下落,现在突然接获通知,要成为众支派的总领袖!甚至撒母耳第二天就用油膏他,作为这个荣誉的象征。

    2.兆头的应验(撒上十1~12):扫罗回家以前,撒母耳预告扫罗在路上会经三个印证的兆头(sign)。首先他要遇见两个人,转告他已经找到了失驴,并且他父亲正为他忧心如焚。然后他要再遇见三个人,分别带有羊羔饼和酒,他们要给扫罗两个饼。第三、且是最重要的,他要遇见一群先知(注五),弹奏着乐器,赞美神(注六)。他将要加入这最后的一群,亲自赞美神,同时他要经历「耶和华的灵」降临在他身上。

    正如撒母耳预言的,这三件事情逐一地发生了,因此扫罗心中更相信撒母耳那不寻常的宣告。为什么要有印证?因为扫罗离开撒母耳后,在回家途中,必定会希奇,如此光辉灿烂的前途怎会临到他。当次要的事实兑现后,较重要的预言便令人易于相信了。扫罗按照指示,加入先知群同声赞美后,可见他多少也相信了。认识扫罗的人,都惊奇他的表现,因为他们显然少见胆怯的扫罗,介入如此公开的活动。他在众人的眼前,似乎成为一个新人,这也是撒母耳曾经预告的。我们必须注意,扫罗的性格的确需要受改造,才能成为英明之君,他已不能像以往一般胆怯儒弱,他需要积极前进的领导力(注七)。

    二、米斯巴的鉴别(撒上十17~27)

    选出了以色列第一位君王之后,撒母耳馀下的责任是将他介绍给百姓。撒母耳在米斯巴履行这个任务。米斯巴是战胜非利士人的阵地,以色列百姓对此事印象犹新。他在那里召见众支派的代表,没有直接透露神的拣选,反而若无其事的进到神面前求问,大概是用乌陵与土明(注八)。撒母耳显然盼望百姓亲眼目睹神的拣选,而不是透过他转达神的意思。鉴别的步骤与早年的亚干事件相似(书七16~18)。首先是扫罗所属的便雅悯支派被认定,然后是扫罗的家族玛特利族(matri),最后是扫罗本人。百姓寻找扫罗的时候,却遍寻不见。虽然我们相信撒母耳必定事先嘱咐他出席。百姓再度寻找后,才发觉他躲藏在旅行车与行李中,这又是一个天性胆怯的表现。扫罗露面后,在场的众人见他有君王的身量,便欢呼赞同接纳他。

    三、设立为王(撒上十一~十二)

    1.等待的期间:众代表赞同是一回事,但要大众百姓接纳又是另一同事。扫罗实际加冕为王,并非是顺理成章的事。需要百姓甘心情愿地接纳,但扫罗对他们来说仍是个无名小卒。他必须公开露面才有希望被接纳。而且,众支派仍然是各自为政的单元,无论未来领袖的身份如何,他们仍然踌躇参与这种共同的冒险。况且没有首都、宫殿、职工、或政府组织可用呢!扫罗需要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致他能被众人接纳,或为众望所归的,藉此才能清除其他的障碍。

    2.在基列雅比(Jabesh-gilead)扬名(撒上十一1~15):米斯巴鉴别后不久,机会来临了。四十年前,被耶弗他击败的亚扪人,现今在拿辖王(Nahash)的领导下,袭击约但河外的基列雅比(注九)。城邑的居民纷纷向各支派求救,他们显然不知道扫罗已被立为王了。然而,他们的请求引起扫罗的注意,他立刻认定这是他的责任,同时也是他期待已久的机会。他用戏剧化的手段,屠杀一对牛,将肉传送各支派。传送肉的使者更宣告说,凡不跟随扫罗回应基列雅比请求的,他们的牛只必遭同样的待遇,结果反应非常热烈。犹大支派挺身而出的共三万人,其他支派共有三十万人,在这里总称以色列(注十)。扫罗从其中(注十一)挑选三个部队,亲自领导攻打亚扪人,赢得决定性的胜利。事情的结果正是扫罗梦寐所求的,以色列人被讨好了,自然接纳他为王。正式的加冕礼在吉甲举行,仍然由撒母耳主持。在献祭与普遍的欢悦中(注十二),扫罗被立为第一任君王。

    3.撒母耳的劝告(撒上十二1~25):加冕礼后,撒母耳向百姓传达离别的劝勉(注十三)。那是这位即将退休之领袖、大先知的一个感人的时刻。他按照神的引导,答应百姓的要求,为他们立一位君王,现在又自愿效劳为他加冕。撒母耳工作表现一向非常良好,百姓也欠他许多,现在要隐退下来了。然而撒母耳知道百姓的罪,也就是先前统治制度的致命伤,仍然可能影响新的制度。劝勉是必须的,因为他必须让百姓了解,内心的改变比外在政治制度的改变更重要。

    撒母耳首先要求百姓承认,他在他们面前行事为人正直不轨,然后提醒他们过去的失败,并极力劝勉他们遵守神的诫命,唯有如此才能经历神的祝福。为了更进一步强调这些临别赠言的重要性,撒母耳祈求神在这个干旱割麦子的季节(注十四)打雷降雨。神果真如此做了,百姓在雷声大作,豪雨大降之际,失色惊呼。然后,撒母耳再以简单的劝勉结束,并答应断不停止为他们祷告。

    第二节扫罗的统治

    一、简单与节省

    扫罗所设的政府是简单的——显然是故意的。扫罗有足够的时间策划,但他明察百姓无意组织复杂的政府。百姓既然从未经历过严格的管制,要强硬执行也非易事。虽然撒母耳曾警告他们,课税会临到,但需要时间与教导,百姓方能接受。故此,政府保持简单与节省。

    扫罗在他的家乡基比亚设立首都(注十五),他甚至可能自费建造宫殿,以削减政府的消费。宫殿设计得很简单,经过考古发掘之后,可看出它像一座堡垒,而非一座华丽的住宅(注十六)。没有迹象暗示他曾赋予首都任何特殊利益,否则,会使那些不惯于王室作风的百姓群起批评。另一方面,也没有创立任何精心设计的宫廷,事实上,圣经的记载只提及一位官员,即军队的元帅押尼珥(Abner),他是扫罗的堂兄弟(注十七)(撒上十四50)。新月(初一)的月会可能是固定的聚集,讨论问题与策动战略(撒上二十24~27)。

    二、少有基层的变动

    扫罗显然未会制定任何政策来改变百姓的生活方式。旧有的支派疆界仍然原封不动。扫罗并未废弃或意图更改它们,成为达成统一的一种手段,虽然百姓已经不再以为是独立分开的支派。扫罗深知,任何一种新的中央政体要屹立不动,必须靠其本身的优点赢取臣服者,抵触传统的命令,可能激发叛变。

    百姓似乎颇满意扫罗所制定的统治方式。他们的欲望——一位君王,像列国一样——已经如愿以偿。而且他们的私生活并未遭受任何令人厌烦的干扰。激进的新法或制度并未会执行,课税也未曾大幅度的加增(注十八)。经过多次的**后,百姓需要确认国家的最高元帅,负起统领争战的责任,这对他们很重要。况且扫罗拥有一支常备军,随时为他们争战,给予全国极大的安全感。只要能免除历年来恐怖的入侵,百姓都愿意应征入伍。扫罗显然深明此理,故此能对症下药。他开始的统治方式显出智慧与远见。

    第三节扫罗遭弃绝

    (撒上十三~十五)

    然而,扫罗继续治国的态度,并未获得同样的好评。虽然开国时有诸般的因素,不宜组织庞大政府,但他却应该在短期内,制定政策与法令,迈向全国之统一。若要各支派融汇成为一国,这些都是必须的。只是事实证明扫罗未会如此努力。扫罗在这些事上缺乏洞察力,可能部份基于两因素:第一、他个人欠缺自制力,以下将更深入地观察这一点;第二、他有一项严重的错误,因他对神潜伏一种背逆的心。因此,扫罗执政不久,神就透过撒母耳对他说,神弃绝他作王。这弃绝与两次为期相距甚远的军事事件有关,也是从其中透露出来的。

    一、第一次见弃(撒上十三~十四)

    第一次是与非利士人再度的冲突,发生在密抹(Michmash)。非利士人自米斯巴战役大溃败之后,曾经消声匿迹,但扫罗就任仅两年(撒上十三1)(注十九),他们又卷土重来,在密抹(注二十)扎营,距离首都基比亚(注二一)东北仅四哩。约拿单曾经战胜非利士人驻守巴勒斯坦的防营(撒上十三2~3),因此他们进军报复。军力包括三万战车(注二二),六千骑兵和极多的步兵。这种庞大军队的阵容,使附近的以色列人恐惧非常,许多人逃到洞穴与丛林中躲藏,也有越过约但河对岸的。扫罗迅速召集军兵,在吉甲与他们对抗,在这迫近眉睫的战役之前,等候撒母耳前来献祭,就在当时,他犯了那特殊的罪,导致第一次被弃绝。等待七天后,不耐烦的扫罗竟僭取祭司的职份,从此可见他有一颗傲骄、自满自足、背逆的心。就此而论,自扫罗首次受膏的日子以来,他性格上已有相当可观的改变。

    然而在这次战役中,神仍使扫罗亨通,主要是藉着他那能干的儿子约拿单(Jonathan)的努力。以色列的前途是黯淡的,直至约拿单达成了一个次要但显赫的胜利。以色列的军力远不如非利士人,唯一的刀剑是扫罗与约拿单所拥有的(注二三)。扫罗的随军显然因常有逃兵而实力削减(撒上十二15,比较十三2),但非利士人仍然能够分三个方向,同时派追劫掠军(撒上十三16~18)。然后是约拿单英勇无比的胜利。约拿单在拿兵器的少年陪伴之下,越过位于书淮尼谷(WadiSuweinit)以甫的迦巴(Goba)(注二四),抵达位于北部的密抹,途中上下攀登悬崖峭壁,最后袭击并大败非利士防营(撒上十四1~14)。这英勇事迹的消息迅速传遍,为以色列人带来新的希望,也促使许多逃兵归同扫罗的队伍中。当时神使地震动,造成敌人更大的混乱。扫罗趁势追击,一举击败惊惶失措的非利士人,并追赶他们,远达西方的亚雅仑。

    然而,在获胜的中途,扫罗几乎误事。一日之内,他愚味地禁止军中任何人进食(撒上十四24~46)。他显然盼望获得更多的刺激与时间追赶敌人,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剥夺了其部下在追赶时极其需要的营养。再者,扫罗几乎因禁令而杀害他儿子的生命。约拿单没有听到命令,曾吃蜂蜜,扫罗固执地认为,即使牺牲儿子,他的话也该被遵守。若不是百姓的代求,扫罗便会杀他的儿子了。

    二、第二次见弃(撒上十五)

    第二次的背逆事件发生于约二十年后(注二五)扫罗与亚玛力人的战争中。在其间,扫罗屡屡活跃于战场上,从未遭他人的责难。他的敌人包括摩押、亚扪、以东和琐巴(Zobah)(注二六),除此以外,更有非利士人从未中断的骚扰。扫罗显得颇为成功。然后发生了亚玛力之战。关于这战役,撒母耳曾给扫罗明确的指示。扫罗该发起这次战争作为一种报复,因为若干年前,在旷野飘流期间,亚玛力人曾经偷袭以色列人(出十七8~14)(注二七),因此扫罗要完全灭绝亚玛力人及他们的牲畜。扫罗遵照使命,击败敌人,他也大致上顺服神,屠杀所有的百姓及牲畜。然而,他违命地存留亚甲(Agag)王和上好之牛羊的性命。撒母耳追究原因的时候,扫罗推搪说牲畜是为献祭用的。然而撒母耳严厉地回答说,神喜悦顺服胜于祭祀。撒母耳指责扫罗王,并再度通知他,神已弃绝他作以色列统治之家的元首。后来,撒母耳亲手剌杀亚甲王。

    神看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是失败的,他不甘愿顺服神的命令。神并不要为百姓立一位偏行己意的君王,乃是要他作神的媒介。扫罗有好的开始,却受自己为首的角色所影响,忘记神才是最高的元帅。我们可想而知,这两次严重的事件并非仅有的背逆表现,而是代表着其他许多国家,和一向背逆的态度。这两件既然特别被提及,正式的弃绝就藉此宣告了。

    神允许这两次事件之间相距二十年之久,理由可能如下第一次的弃绝主要是警告而非最后的宣判(注二八)。扫罗若留意,他或许会设法补救。因此神仍让他在其他军事活动上经历继续的成功。然而,他并未因警告而醒悟,反而继续的背逆神,而亚玛力的事件达到最高峰,结果促成神最后的弃绝,神从他身上收同那赋予能力的灵(撒上十六14)(注二九)。

    第四节扫罗与大卫

    (撒上十六~二十)

    一、大卫蒙神拣选(撒上十六16~20)

    扫罗既然被神弃绝,必须有人补其空缺,为此,神在短期内指示撒母耳关于寻找后补者的步骤。他要前往伯利恒(注三十)膏耶西的一个儿子。撒母耳抵达伯利恒,嘱咐耶西领众子前来。七个儿子到场,但每一个都被神否定了,最年幼的第八个儿子大卫,被留下看管家中的羊群。撒母耳坚持必须领他前来,而神指示他,大卫就是蒙拣选的一位。在父亲与各兄长众目睽睽之下,撒母耳膏这年约十五的青年,作为以色列的第二位君王,虽然距离他实际统治期间还有若干年,但神的灵已降临在他身上,赋予他特别的能力,为那一天作准备(撒上十六13)。虽然没有明文记载,但可能撒母耳会警告耶西家,避免公开谈论这次膏立的消息,以保护大卫免遭扫罗可能性的报复(注三一)。

    二、扫罗不稳定的情绪

    扫罗具有威风凛凛的体格,也不缺勇气,但他的情绪却甚不稳定。自第二次遭弃绝为王后,这弱点更显露无遗了。只要神的灵仍与他同在,赋予他能力,他还能保持自制力,但神的灵离开时,极端的低潮便临到他,显然主要是受神弃绝的影响(注三二)。结果,他们寻找一宫庭乐师,盼望当扫罗王闹情绪时,音乐能慰舒他。在神的带领下,被选中的是大卫,他善于弹奏竖琴。音乐确实有帮助,但治标不治本。扫罗非常易于嫉妒。起初大卫是王所宠爱的,但当百姓称赞他过于王的时候,大卫便尝到这种披嫉妒的滋味了。偶而扫罗变得极为愤怒,甚至趋于疯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扫罗曾两次意图用枪刺杀大卫。另一方面,扫罗也受制于偏执狂的僻性,怀疑自己遭四周人的逼迫。有一次,这种僻性导致八十五位无辜的祭司被杀(撒上廿二7~19)。这样的人难以传得百姓的敬仰。如此频繁反常的举动,不久便家喻户晓,以致百姓渐渐失却信心。无论他在统治前期会取得何种信誉,在后期都难免丢失了。

    三、大卫升为显要(撒上十六14~十八17)

    虽然大卫受膏后并未立即作王,但他蒙神的祝福,在本地迅速的升为显要。第一步正如上文所提的,受封为扫罗的宫庭乐师。大卫是多才多艺的,音乐的天份是其中之一(注三三)。他在王面前必定也显露军事才能,因为他随即成为扫罗拿兵器的人(撒上十六21)。

    第二步,且是一大跃进,就是大卫战胜非利士巨人歌利亚(撒上十七1一58)(注三四)。非利士人企图经以拉谷(ElahValley)潜入以色列地,以拉谷是迈向犹大山岭的天然通道。双方在梭哥(Sho-choh)与亚西加(Azekah)之间聚集作战(注三五),扫罗带领军队会战。基于某些因素大卫逗留家中。四十日之久,一个身高逾九尺,名歌利亚的非利士人,向所有以色列人挑战,邀请个人单打独闹,以决定全盘的胜负(注三六),但无人接受挑战。在四十日的末了,大卫身肩父命,抵达军营,向三位在营中当兵的兄长问安。他察觉这种丢人的场面后,便立刻自告奋勇接受巨人的挑战。起初扫罗怀疑这是否是明智之举,但鉴于大卫的热诚与信心,便让他前往。大卫拒穿头盔锁甲,只携带日常惯用的武器——甩石的机弦与五块合用的石子。歌利亚,从头到脚穿着锁甲来迎战,手拿盾牌的走在他前面。歌利亚初见大卫的时候很鄙视他,也因着这不相称的对手,自以为遭受奇耻大辱。但大卫并非靠自己的力量挺身而出,而是靠耶和华以色列上帝的名。大卫只需要一颗石子,击中了歌利亚唯一难防备的前额,歌利亚当场倒下,不省人事。大卫立刻奔向他,因自己没有带刀,便用歌利亚自己的刀,割下他的头。因着这无比的勇气与信心,为扫罗与以色列人赢取了一个光荣的胜利(注三七)。

    这胜利的消息迅速散布于百姓中。不久,大卫便发觉自己名闻遐迩,备受爱戴了(撒上十八1~7)。百姓歌颂大卫的功德,扫罗也赏赐他,封他为战士长,而当时大卫仍是一个年轻人而已(注三八)。约在这个时候,扫罗能干的长子约拿单与大卫建立深厚的友情,他们彼此之间的尊重与爱心持续一生之久,为圣经中美丽的故事之一。身为战士长的大卫,继续建树显赫的功勋,使他的声望在全国日渐加增。

    四、扫罗的嫉妒(撒上十八8~二十42)

    当大卫比扫罗获得更高的荣誉之后。扫罗就暴露出他情感上的弱点,变得愈来愈嫉妒。他难以忍受百姓称颂大卫,说他杀死「万万」,而扫罗杀死「千千」,所以他三番两次千方百计的图谋杀害大卫。

    1.杀害大卫的企图(撒上十八8~十九24):起初是直接的攻击,因为扫罗两次尝试用枪刺杀大卫(撒上十八8~11)。这些袭击乃是大卫在王面前弹奏竖琴时发生的。大卫既能躲避两次的袭击,扫罗只好采取间接的方法了。扫罗表面上似乎是奖赏大卫(注三九),答应女儿米甲(Michal)许配大卫,但要求大卫以一百非利士人的阳皮为聘礼,扫罗盼望他因此而被杀,但大卫交呈两百阳皮,而且平安无恙地回来(撒上十八20~21)。其后,扫罗意藉着他的臣仆谋害大卫。但约拿单说好话,使扫罗改变命令(撒上十九1~7)。没多久,大卫与非利士人争战,又重重打败他们,因而激动扫罗再度用枪直接地剌杀大卫,但大卫再次避开了。扫罗立即命令随众跟踪大卫回家,并于次日早晨刺杀他,但米甲违抗父命,将大卫从窗户槌下逃走(撒上十九8~17),大卫深知扫罗强烈地恨恶他,便逃离皇宫的范围,投奔在北边两哩外拉玛的撒母耳。扫罗曾三次差遣部下尾随不舍,要杀戮大卫。他们都失败了,扫罗便亲自前往,找到大卫后,扫罗却未能逮捕他,因为他获得撒母耳和一群年轻先知的支持(此外还有扫罗先前所差遣的三批人,全都参与赞美神)(注四十),扫罗陷于极度的绝望,恍惚地整夜躺卧(撒上十九18~24)(注四一)。

    2.大卫自宫中逃亡(撒上20~42):扫罗三番两次要杀害大卫,使得这位青年深深体会,逗留在宫中实在危险万分。虽然扫罗在拉玛出了丑,但是不久以后他一定会忘得一干二净,会再尝试的。因此,大卫征求约拿单的意见,二人策划一个决定性测验,以探察扫罗王以后的居心。这个试验就是利用初一定规的宴会,这月会大卫是理所当然要坐席的(注四二),但他故意不露面,要试验王对大卫缺席所流露的态度,然后约拿单再向他的朋友报告实情。筵宴的第二日,扫罗显示的态度与从前毫无两样。约拿单虽很难过,但仍遵守诺言把情形转告大卫。二人均认为大卫应远离宫殿,他们依依不舍地离别。从此,大卫开始了逃亡的生涯。

    第五节扫罗的晚年

    (撒上廿二6~19;廿八1~25;卅一1~13)

    一、行为日愈堕落(撒上廿二6~19)

    自大卫逃亡后,我们不清楚扫罗还活了多久,也无确实的线索可寻,但大卫逃亡的生涯,绝不可能延续太久,或许最多只有四、五年,到目前为止,扫罗的统治期限显然已经过了大半(注四三)。

    不管扫罗馀下的岁月有多少,总之,它是荒废在长期的挫败与枉然的努力上。他大部份时间都耗在逮捕大卫之中。这举动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深知大卫是神所拣选继承王位的人。他不用晓得在伯利恒曾举行正式膏立的礼仪,便足以察觉到这个事实了。因为神明显地祝福这位青年,并且他受到百姓一致地推崇,这些都是证明。扫罗一意孤行想竭力更改神的计划,而且不惜付任何代价以求达到目标。这种态度自然显示出内心对神更强烈的背叛。

    有一次,扫罗出于报复心理,残酷地杀害八十五位手无寸铁、清白无辜的祭司(撒上廿二6~19)。大卫自基比亚逃跑后,曾停留在会幕的所在地挪伯(注四四),他索取食物、武器和忠告(注四五)。当时的大祭司亚希米勒(Ahimelech)(注四六)全力合作(注四七),但扫罗的司牧长多益(Doeg)恰巧在场,目睹一切。不久,这位机会主义者多益,为谋求王室的喜悦,将所见的通报扫罗。扫罗立刻召见亚希米勒及在挪伯侍候的八十五位祭司,命令他说明协助大卫的原因。亚希米勒解释完毕,扫罗吩咐左右的侍卫,杀死亚希米勒及八十五位祭司。经众侍从拒绝后,扫罗再吩咐多益动手。多益遵命而行。此后,扫罗又毁灭挪伯城,包括妇女、孩童和一切牲畜。这是扫罗最卑劣的行为之一。

    二、与非利士人最后之战(撒上廿八1~25;卅一1~13)

    自大卫逃离扫罗后,以色列人丧失他们最英明能干的军事领袖。在大卫领导对抗期间,非利士人自始至终受牵制动弹不得,但扫罗再也找不到相等的人材代替大卫了(注四八)。大卫离别后一段日子,虽然非利士人毫无动静,但他们逐渐明目张胆地侵略此地。两件特别事件足以说明。其中之一是逃亡者大卫会到伯利恒西南方,犹大山区中的基伊拉城(Keitah)(注四九),协助抵抗非利士人的攻击。而扫罗并未尝试保护自己的领土(撒上廿三1~5)。事隔不久,扫罗再度获知非利士人犯境抢掠后,便即时停止追捕大卫,他显然曾力图防卫(撒上廿三27~28)。非利士人这次干扰的地点不详。

    扫罗与非利士人最后且具有决定性的战争,发生于基利波山(撒上廿八1~25;卅一1~13)。非利士人首先聚集在亚弗,即约六十五年前大胜以色列人的基地(注五十)。然后进军经以斯德伦谷,在靠近基利波山的书念(Shunem)(注五一)扎营。扫罗前往迎战,并在山上驻营。他因即将来临的战役惊惶万分,就求闻神关于战役的结局,但神却「不藉梦、乌陵或先知」回覆他(撒上廿八6.)。他渴望谘询已经离他的撒母耳(撒上廿五1),在绝望之馀,不顾一切的违背摩西的律例(利廿27),和他自己的禁令(撒上廿八9),求问住在隐多珥(Endor)(注五二)的女巫(撒上廿八7~25)。显然透过撒母耳超自然的显现,扫罗获悉次日惨败的警告,而因此显现女巫自己都惧怕万分。

    双方短兵相接后,预言兑现了(撒上卅一1~13)。以色列全军覆没,扫罗的三个儿子约拿单、亚比拿达(Abinadad)和麦基舒亚(Melchi-Shua)遭杀身之祸。扫罗受重伤,为着不欲活活被擒,他伏刀自杀(注五三)。非利士人搜集王室的四具尸身,悬挂在附近伯善城的围墙上,供大众围观。基利雅比人听闻这悲剧,同想扫罗曾帮助他们(撒上十一1~13),便乘夜行军,夺回尸身,葬之以礼。若干年后,大卫也对这位前任君主显出恩典,从基利雅比挪移扫罗和约拿单的尸骨,永久地埋葬在扫罗的家乡便雅悯(撒下廿一12~14)。

    三、对扫罗的评估

    以色列第一任君王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有好的开始但可耻的结局。他在基利波山的惨死,与晚年统治的败劣手段相称。扫罗是这个例子,说明一个有神的应许,却不遵从神的人可能遭遇的事。他拥有相当的潜能,且蒙神拣选承担重任,他又有令人倾心的外貌。若他遵行神的旨意,必定蒙神祝福。但他的统治被证实为长期的顿挫与一事无成。以色列人当初的请求是一位像扫罗的人来治国,使国家日益强大,足以对抗敌人的侵害,但扫罗去世后,他四十年的统治使以色列的国势反而不如以前。

    扫罗从开始就受感情的问题折磨困扰,可能他继续不断的挣扎,要胜过自己的胆怯。他这种与生俱来的缺乏信心,相当影响他,例如他没有制定一个强有力、统一百姓的法令。虽然开始的时候这是明智之举,但正如所观察的,这不是长久之计。扫罗主要的难题是骄傲与对神存背逆的心。名誉显然影响他,而他又缺乏自制,忘记神仍然是百姓之首,因此他被神弃绝。

    扫罗去世的时候,国中**的情况恐怕与他即位时一样。早期所奠定的一切基础,都被后期的作为抵消了。按常理而言,对扫罗本人失去信心,自然导至对他所代表的联合政府失去信心了。百姓方面的不信任,显然是构成扫罗在基利波山最后失败的主要因素。少有人响应他的征召入伍,这使他无能面对非利士人的挑战。因此他当然会恐惧战惊,这也是他向隐多珥的女巫求助的原因。

    故此,非利士人轻而易举的获胜。以色列全军覆没,君王被杀,剩下无助的国家面对强敌。毫无疑问的,非利士人必定浩浩荡荡的前来占领这地。从扫罗的承继者,他的儿子伊施波设(Ishbosheth)建都于约但河外的玛哈念(Mahanaim),而下在基比亚的事实可见一般(撒下二8~9)。另一方面,自基比亚接获基利波山上的噩讯时,那惊慌的经历可看出。这惊慌甚至使约拿单之子米非波设(Mephi-bosheth)的褓姆,抱着他逃跑的时候,因忧虑不安而失手使孩子掉在地上(撒上四4)。扫罗伏刀自杀的时候,必定预料会酿成这般的后果。他的脑海中带着何等惨不忍睹的景象而离世啊!年轻的时候,神会给他诸般的应许,但临终时少有成全的,昔日,他是得天独厚、众望所归的,现今竟然坐失良机,一败涂地。

    第六节逃亡者大卫

    (撒上廿一~廿七;廿九一卅;撒下一)

    一、大卫的境遇

    大卫逃离扫罗后,他与王之关系的变更带来难处。其中之一是他要面对新的生活方式,需要心理上的适应,实在是不容易。他曾经是国中的宠儿,是以色列常胜军的领袖,是众人所赞扬的,现在竟沦为逃亡者,按法律说是被放逐者,是王所追索搜捕的。类似的适应是费力的,但大卫若要在这新的角色中,保持清晰的头脑,他必须尽力而为。

    其次就是他与百姓的关系,撒母耳膏他就是为了预备将来作百姓的王。而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否会影响百姓对他的评估呢?到目前为止,他拥有的是灿烂的远景和良好的印象,甚至与王的女儿成婚。新的身份是否会改变他人对他的印象呢?

    第三是他必须防范扫罗。扫罗王必定尾追不舍的。大卫被迫寻找安全地带。他该如何寻求,该往何处?他面对两个可能的选择:一是离开本地,使扫罗无迹可寻,但这是相当冒险的,因他曾任以色列军队的领袖,容易被人识破真面目;一是逗留在本上,召聚组织牢不可破的自卫队,大部分时间藏身于人烟稀少、搜索困难的地带。但缺点是粮食与藏身之所的需求,使他不敢奢望召集足以对抗扫罗兵力的群众。下述的事件说明他这两方面的尝试。

    二、大卫的行踪(撒上21~26)

    大卫与约拿单惜别,离开京城基比亚后,正如上文所述的,他首先前往挪伯亚希米勒在会幕任大祭司的地方(注五四)。大卫在此获得一些圣饼为食物,歌利亚的刀为武器;而最重要的,是藉着亚希米勒知道了神的旨意(撒上廿一3~9;廿二10~15)(注五五)。大卫带着一些近身的随从(注五六),迈向非利士城迦特(注五七),他显然决定先取道国外。然而,大卫不久便被亚吉(Achish)王的臣仆识破,他立刻装疯以期逃避杀害。

    后来大卫尝试第二条途径。他返回自己的家乡,定居在亚杜兰(Adullam)(注五八)附近的洞穴,开始招募一股自卫的势力。既然他与伯利恒的家相距不到十哩,因此他的父兄方便来探访。我们不知道大卫藉着甚么方法表明他期待众人归依他,可能部份透过其家人的帮助。共有四百人响应——是一些被形容为受窘迫的、欠债的和心里苦楚的人(撒上廿二1~2;代上十二8~15)。许多可能是与大卫相似的政治犯,要逃离反覆无常的扫罗。大卫应该不可能庇护罪恶滔天的逃犯的。

    大卫招募随从后,便再度尝试逃奔国外的策略,这次东行至摩押(注五九)。他携带父母同行,因为唯恐扫罗对他们采取报复的手段。后来基于某些原因,在大卫群中的一位先知迦得(Gad)劝他离开这地,因此大卫重回犹大地,这次移居「哈列(Hareth)的树林」,位置今日仍然不详。

    在这时候,亚希米勒的儿子亚比亚他(Abiathar)逃避扫罗,投奔大卫(撒上廿二20~23)。刚在扫罗屠杀挪伯祭司八十五人之后,亚比亚他侥幸逃脱。自他父亲被杀后,他就任大祭司之职。他随身带着祭司的以弗得,包括寻问神用的乌陵和土明(注六十)。我们可以想像大卫对于扫罗之暴行感到忧伤,但他很高兴看见亚比亚他能投奔他,特别他是携带了乌陵和土明。

    事隔不久,大卫便适逢机会运用这些寻问神的工具了。他获悉非利士人掠劫基伊拉城之后(注六一),便寻问神的旨意,应否助他们一臂之力,因为他渴望尽量结交朋友,而且也实在甘愿帮助他们(撒上廿三1~13),答覆是肯定的。因此大卫解救了基伊拉,协助击败非利士人。虽然大卫帮助了他们,但是他再次求问神时,知道若自己仍然停留此地,基伊拉的居民要将他交给扫罗,所以他立刻离开逃走了。

    当时大卫只好南下,抵达希伯仑山下方的西弗(Ziph)和玛云(Maon)地(注六二)。西弗人告诉扫罗大卫的藏身之处,扫罗就首次企图追捕他,然而没有戍功,因为他必须回国对抗非利士人(撒上廿三14~28)。大卫再东迁至死海沿岸的隐基底(En-gedi)(注六三),但扫罗自非利士战役后,又追踪而至(撒上廿四1~22)。在隐基底,大卫首次放过扫罗的命。扫罗进入大卫藏身的洞穴,大卫尽可以杀他,但他只割下扫罗一小片衣裳,以证明他曾在死亡的边缘。后来大卫自远处显示那片断的衣裳,扫罗获知大卫曾开恩饶命后,表面上好像相当悔恨,并且乞求大卫继续恩待他。

    其后,大卫再度返回玛云地。他向一个名叫拿八(Nabal)的富户索取粮食,供应随员,拿八住在大卫扎营的附近(撒上廿五2~42)。大卫觉得他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他的随从经常保护拿八的羊群,免受贝度英(Bedouin;译者注:贝度英人乃住在沙漠中之阿拉伯人)强盗的掳掠(撒上廿五7;14~17)。但乖戾粗暴的拿八无意应允他的请求,所以大卫预备处罚他。然而拿八的妻亚比该(Abigail),性情与他完全相反,她插手此事,并供应所需的粮食。十日后拿八就去世了,部份原因可能是他从妻子口中获知大卫的计划,因而震惊过度。后来,大卫娶亚比该为妻。

    不久,西弗人再度想讨好扫罗,就通报大卫藏身之所(撒上廿六1~25)。扫罗到达后,大卫虽然有机会杀他,仍然又饶他一命,大卫在亚比筛(Abishai)陪同下(注**),逃过守卫的押尼珥(Abner)和兵丁的眼目,潜到扫罗睡卧的地方,拿走了扫罗的枪和水瓶。次日,扫罗面对大卫所展示的物件,再次侮改,并答应从此不再追捕大卫。

    三、大卫在洗革拉(Ziklag)(撒上廿七;廿九~三十;撒下一)

    1.往洗革拉(撒上廿七1~4):自第二次饶了扫罗一命的事件后,大卫再度前往国外的非利士地,因他唯恐终有一天逃不过扫罗重重的追杀。显然此行也另有原因;其中之一可见于他最近向拿八索取粮食的事实。大卫的随从已达六百人(撒上廿七2;比较代上十二1~7、19~22),供应他们的粮饷实在不容易。非利士人正如当日许多民族一样(注六五),习于雇聘佣兵,若他们也因此接纳他的随员,这个困难便迎刃而解了。同时,扫罗也不会追踪而至。大卫精打细算,衡量这些利益后,便开始采取行动,冒着不受欢迎的危险,大卫向迦特王亚吉毛遂自荐。这次亚吉王竟然接纳大卫,固然因为大卫被证实为他敌人扫罗手下的逃亡者,同时也被大卫所率领的六百人所吸引。这些随员显然是亚吉王可以随意调用的。他赐大卫非利士南部的洗革拉城(Ziklag)(注六六),作为军事基地。

    2.冒险的洗革拉生涯(撒上廿七5~12):大卫在洗革拉扮演双重的角色,一方面伪装为服侍亚吉王的忠心佣兵,实则攻击南部的异族,他们都是以色列历世历代的劲敌,特别是基述人(Geshurites)、基色人(Gezrites)和亚玛力人(注六七)。他设法令亚吉相信他无时不在搅扰犹太的南部,藉此与亚吉维系良好的关系;但暗中却在犹太南部的城邑散发劫掠物(撒上卅26~31),以博取他们的爱戴,假若他要做他们的王,就极需要百姓的支持。这是一条冒险的途径,但大卫显然得心应手。然而这并不表示神喜悦他的方法。事实证明大卫寄居非利士期间,属灵的光景并不理想。

    3.免于攻打以色列人(撒上廿八2;廿九2~11):大卫这种生涯经过十六个月后(撒上廿七7),非利士人与扫罗最后之战逼在眼前了,因此大卫发觉自己在两难之间。他显然已经投身亚吉到一个地步,以致他若不参与战役,便会危及他的地位。因此,他声称按非利士人的计划而行。我们难以相信他廿愿参与(注六八),虽然他确实陪同亚吉出征,远至会师之地亚弗。当其他的非利士人反对大卫在场的时候,他必定是如释重负,后来大卫被遣送回洗革拉(注六九)。

    4.亚玛力之战(撒上卅1~25):大卫回洗革拉的途中,遭遇严重的祸害。亚玛力人也许为报复大卫先前的袭击,而蹂躏洗革拉城,除了肆意劫掠外,更掳去大卫及他随从的妻子。大卫的随从本来是忠心耿耿的,当时却群情激愤要叛变了,或许他们当初对整个的非利士政策,曾与大卫意见相违,因此将目前的灾害归咎于他。但大卫行动迅速,立刻出发追踪掳掠者。从一个因病被弃的埃及俘虏知道亚玛力人的位置后,大卫猛攻他们的营地,夺回众人的妻子及掠物,因此也抚恤了众人受创伤的感情,恢复了和谐的气氛。他所掠夺的超过所失去的,甚至足够分发。大卫在十三个记名的犹太城邑分发掠物,这都是他近来获得友善协助的城邑。并且鉴于即将到手的王位,他也乐于维系百姓的友情(撒上卅26~31)。

    5.扫罗死亡的消息(撒下一1~27):追踪归回后的第三天,他接获以色列在基利波山惨败,和扫罗与众子阵亡的消息。消息来自一个逃过屠杀的少年人,他以为自称杀死前王会获得以色列第二任君王的嘉许,他编造故事说,扫罗既知战败,并因敌人苦苦追逼,便要求那个少年人杀死他。那个少年是亚玛力人,按着吩咐做了。他带着扫罗的冠冕与臂镯为证,以支持他的说法。大卫深信不疑,因他毫无理由怀疑他的见证(注七十)。大卫的反应是衷哭禁食直至黄昏。然后再度召见那个少年人,然而并非如他想像的得到奖赏,倒是将他处死,因为他伸手陷害耶和华的受膏者。这种作风与大卫早期拒绝伤害王之生命的表现一致。大卫为扫罗与约拿单二人诚恳而感人肺腑的哀歌,记载在撒母耳记下一章17~27节。

    大卫的哀悼是由衷的,但同时他也警觉,这个消息燃起他归回以色列地的讯号。大卫不愿有份于促成扫罗之死,但自他个人受膏后漫长的日子以来,这又是他引颈以待的一副。现在,他要回家接受王位的道路是清楚明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