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我们一家四口(我、内人以及两个年幼的孩子)住在乔治亚州南部的一座小农庄。农庄紧邻著一座小小池塘,池塘边还有一个破旧不堪且摇摇晃晃的小码头。
我永远忘不了头一次带着大卫和珍妮芙到池边钓鱼的景象。我们买了四支钓竿和钓鱼配备,同时也买了一些红白相间的浮标,以及一些闪闪发亮的铜制鱼钩。
回到家后,我吩咐大卫:「到外面去找一些大石头,翻过来看看底下有没有蚯蚓,抓一些回来。」大卫听了欢呼一声便直冲门外,兴奋极了。至于珍妮芙,当时才五岁大,则是满睑不可置信的表情。
过了几分钟,我们便出发来到码头。我为每个人预备好了钓竿和卷轮,再分别绑上浮标和鱼钩。
「再把蚯吲放上去就行了,」我如此说道。
「太好了!」大卫大声叫好,立刻动手把一只可怜的蚯蚓弄死。
珍妮芙见状简直吓坏了!她一脸恐惧的表情,眼泪差一点就掉下来。「爸爸!」她大叫着:「你看大卫在干什么?」
「哦,他把蚯蚓放在鱼钩上。」
「噢,爸爸!」她一脸无辜地说:「为什么呢?那只蚯蚓做错了什么事?」
「它没做错什么事。珍妮芙,你赶快把蚯蚓放在你的鱼钩上。」
「可是,爸爸,上帝不爱蚯蚓吗?」
神学院怎么没教我如何回答这问题呢?「嗯,上帝当然也爱蚯蚓。」
「我绝对不要害死蚯蚓。」
「珍妮芙,如果你要钓鱼,就要把蚯蚓放在鱼钩上。」
「我不要!」
说完就迳自往码头另一端走去,手上拿着一支全新的钓杆,钓杆上挂着一个红白相间的浮标和一个闪闪发亮但空无一物的鱼钩。走到码头末端之后,她就把钓杆往水里一甩。
大卫则跑到码头的另一端钓鱼。此时阳光和煦、凉风习习。这座池塘许久无人垂钓,才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大卫那边便传来捷报。现场顿时陷入一片混乱,那只可怜的小鱼儿在空中奋力挣扎,大卫则是兴奋地又叫又跳。他转动卷轮,拉回鱼线,把小鱼从鱼钩上解下来,然后丢在地上。珍妮芙看到哥哥钓到一只鱼,立刻跑过来看,虽然不敢伸手去摸,但是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这时,大卫又抓起一只蚯蚓。「珍妮芙,你要不要?」他对着妹妹问道。
「我才不要!」
大卫耸耸肩,转身再把鱼竽甩进水中。几乎就在同时,鱼又上钩了。珍妮芙看看自己的鱼竽,再转头看看哥哥的鱼竿,然后慢慢走到码头另一端,站在她哥哥的身旁。我猜她可能认为她那边的鱼儿肚子不饿。大卫又抓起一条蚯蚓挂在鱼钩上,再把鱼竽甩进水中,然后又钓了一条鱼。而我那可怜的小女儿却哇哇哇地哭了起来。
「宝贝,怎么啦?」
「爸爸,大卫的鱼竿运气比较好!」
「你真的这么认为吗?」
「嗯!」
我只好连哄带骗地要求大卫和妹妹交换鱼竿。于是他就在珍妮芙那支运气欠佳的鱼竿上挂上一只蚯蚓,然后再把鱼竿甩进水中。很快地,鱼又上钩了。珍妮芙见状默不做声,过一会儿就大声宣布:「我不要钓鱼了。」
「珍妮芙,」我过去安慰她:「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
「不知道。」她摇摇头。
「你猜鱼喜欢吃什么?」
我可以想像她那小小的脑袋不停地在转动着。最后她轻声地问:「你是说鱼喜欢吃蚯蚓?」
「没错。所以你为什么不在你的钓竿上放一只蚯蚓呢?」
「可是,爸爸——你看这鱼钓好漂亮!」在她眼中,那个闪闪发亮的金黄色鱼钓应该会吸引鱼儿上钓。
我常常会想起这难忘的一天,不仅是因为在这一天珍妮芙学会了钓鱼的基本要领,更因为这一天让我深刻体会到得人的根本要决。我们手里拿着黑皮的大本圣经,跨着大步伐走到学生面前,高声宣布:「把圣经翻到以西结书卅八章!」满以为个个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以西结书第卅八章。我们在脑子里想像着学生争先恐后跑进教室,心中只有一个意念:哦,真希望今天我们能讨论以西结书卅八章!我们用空无一物的钓钩,妄想吸引学生上钩。这就难怪没有人感举兴趣,也难怪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开始疑惑,如此费力地「钓鱼」是否值得。
在珍妮芙眼中,那个鱼钩够漂亮,够有吸引力,理所当然鱼儿也会受到吸引。她期待眼前的那群水中听众,能站在她的角度来看人生。
但是我要告诉你,空无一物的鱼钩不能引鱼上钩。同理,空无一物的内容也无法吸引人来学习。假如你期盼上课内容生动有趣,那就不要再把闪闪发亮的铜钩丢进水里。我们常常陷在自我陶醉的美梦里,忘记了若不想办法让预备的内容发出诱人的香味,学生只会从旁闪过,绝不会上钩。
「空鱼钩的比喻」一语道破教导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教导的内容纯粹是为了满足老师的需要,而非学生的需要。你无法强迫鱼来咬你的饵,同样地,你也无法强迫学生来学习。
我们再深入一些——到底是谁应该在鱼钩上装上鱼饵呢?是鱼还是钓鱼的人?当然是钓鱼的人!但是我们却期待用空荡荡的鱼钩来钓鱼,不然便是指望鱼在我们的鱼钩上放下鱼饵。
这就是需要之律的本质。身为老师,我有责任帮助学生喜欢我预备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引发动机。假如你班上的学生似乎缺少学习的动机,原因也许是出在你没有在鱼钩上放鱼饵。
在本章末了,你将会看到耶稣基督是如何用饵来吸引学生,也将知道如何为所教导的每一个题目上饵,以致学生学习的动机大大被激发出来,甚至成群结队主动跳上你的船!
〖需要的观念〗
有一种肉体和情感的体验只有当老师的人可以体会。每一位老师至少都会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有些人甚至不只一次。
一开始你会感到整个胃开始紧缩,接着是双膝变软、脸色潮红、声音转弱、说话结巴。惊慌之余,你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冲出教室,逃出那间四面墙壁仿佛就要向你压过来的教室!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是一种「噢,又有何用」的沮丧感,起因于有一位学生打哈欠,接下来又有另外一位学生跟进。更残酷的是,紧接着又有一位学生不小心让夹在书本上的杂志掉落地上,然后是你赫然发现那个一直振笔疾书好像是在做笔记的学生原来是在写情书,角落里的一个学生两眼发直对着窗外发呆,另一名学生正当场用钱币重演史丹利杯曲棍球总决赛!
你和学生之间的那条线路已经断了,他们再也听不进去你的声音,你只不过是在不停的运动下巴。
该怎么办呢?视而不见,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怪罪春山如笑、春景无限,害得学生心情浮动,无心学习?或是归咎学生智商太低、上课时间太晚?还是愤而辞职,干脆换工作?抑或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然后想办法解决?
现在,改换一个画面,想像学生苦苦哀求你倾囊相授,迫不及待要赶快上课,一听到下课铃响则是个个一副失望的表情,而且回到家里还把你的教导实际行出来。
「作梦!」你说。「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学生!」
这也许正是你此刻的想法,没关系。只要遵照需要之律去行,你必会有一些看见,这些看见能助你改善教导的方式。但是首先,我们要先来探讨「空钓钩]的问题。
谈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人都认为那是学生的问题。假如学生觉得无聊、不感兴趣,错是在他们身上。假如他们无法专心,问题当然不可能出在老师身上。
但是需要之律却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老师可以也应该剌激学生心里需要被教导的欲望。换言之,如果你想钓鱼,那就应该在鱼钩上放饵!若想把这样的理论应用在实际生活里,我们就得先来看看伟大的老师耶稣基督是怎么做的。
研究耶稣生平,有一点是你不可以疏忽的:耶稣不时提到群众的需要。他透过两种方式来满足各种需要:—、当人的需要显而易见时,耶稣便立即加以满足。在历世历代不尽其数的教师中,耶稣算得上是满足人需要的一代宗师!
二、当人也不晓得自己有何需要时,耶稣会先让他的需要浮出水面,然后再加以满足。然而不论是哪种情形,耶稣都是藉着教导来回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故意视而不见。所以耶稣教导的时候是从对方的需要着手,而不是自己的内容。
身为教师,我们每一天都得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形。有时候,学生的需要非常明显,我们就尽可能立刻加以满足。如果是学生个人生活上的需要,那就透过谈话或书信来满足他的需要。如果是全班学生呈现共同的需要,我们就要找机会在课堂上插入适当的建议,朝着那个方向提出解决方法,或是刺激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然而整体而言,老师多半会发现自己身陷一种截然不同的困境里:所必须教导的内容或主题是学生不感兴趣或不觉需要的。结果变成:老师的教导不是为了回应学生的需要,而是为了顺应课程的安排。由于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也意味着你所投入水中的是空无一物的鱼钩,你应该预期学生有哪些正常的反应呢?这时候,学生会出现不专心、不感兴趣、缺少学习动机的情形是可想而知的。
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预备的主题或内容,兴趣缺缺或没有学习欲望时,大部分老师的反应是失望、沮丧,甚至是震惊。但是,应该震惊吗?我相信这种感觉是错误的,但是这错误的感觉却在老师和学生身上造成不当的紧张与压力。平心而论,大部分的上课内容根本无法触及学生的需要,伴随而来的理所当然就是挫折、冷漠与缺少学习动机。
如果此刻你正饱受此一问题的困扰,建议你不妨回想一下学生时代的上课情形。你有没有发现你常常对上课不感兴趣,对那些必修课程是避之唯恐不及?你有没有对自己说过:「如果可不用上这一堂课,那我就可以……」然后列出一长串似乎比上这些课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当我在构思这些概念时,曾经花很多时间和学生一起回顾他们过去的教育经验。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有许多课非但谈不上满足需要,甚至引发极大的冲突。我常常听他们这么说:「上那些课根本是在浪费时间」、「毫无关联」、「那些课对我永远也没有帮助」。我记得曾经问过一班大学生——大约有廿五人——如果给他们有删减课程的权利,他们会把目前上的课删掉多少。答案是一半以上。
这就是缺少学习动机的问题根源:我们的教导不是在回应学生的需要,而是忽视。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答案就在师中之师耶稣的身上。他和我们一样面对相同的问题,只不过他无垠的智慧却能提供一个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解决方案。更奇妙的是,任何寻求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师都可以以他为学习的榜样。
耶稣的五大步骤适用于每位老师身上,对世界各地矢志向基督学习的老师也都保证管用。老师若是沿用这套方法,唯一比他们自己更兴奋的就是学生。因为突然间,上课内容变得异常重要而且与自己息息相关。突然间,那些课程变得和自己的需要紧密相连。
这是怎么办到的呢?因为老师实际应用了耶稣一向用来刺激学生需要的五大步骤,学生的反应也和当年耶稣的门徒一样,跃跃欲试。学生变得非常积极,巴不得当场就把老师榨得一干二净。
如果这幅景象深深打动了你的心,那么在我们分享如何透过需要之律启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大齿轮之际,请你务必跟得上脚步。开始之前,请先来看看你是否分辨得出在约翰福音第四章5一30节,耶稣是用哪五个步骤来引导井边的妇人。
于是到了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名叫叙加,靠近雅各给他儿子约瑟的那块地。在那里有雅各井;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时约有午正。有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来打水。(5-7节)
这是主的课堂——有一个妇人前来预备打水。那时天气炎热,她感到口渴,需要喝水。对于坐在井旁休息的男人,她毫无兴趣。
这幅景象和我们所遇到的情形多么相似。学生来上课,是因为不得不来,而且泰半还不觉口渴呢!但是耶稣晓得如何善加利用眼前的环境。他知道要教导人,首先就得先让对方有学习的欲望。请注意,耶稣是自己主动承担起启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责任,也就是刺激学生对上课内容发生兴趣。
〖需要的模式〗
满足真正
浮现真正需要
刺激真正需要
引发需要内容
抓住好奇心高潮[我得到我想要
注意力思考[我需要!]的了]
好奇心[我要!]
抓住[再多说一些]
[这是什么?]
〖步骤一:抓住注意力〗
基督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抓住注意力」。那位妇人来到井边一心一意只想完成取水的目标。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坐在井旁的陌生人居然开口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
虽然个其中原因我们很难完全理解,但是耶稣这句话确确实实教她大吃一惊。因为实在太意外了。毕竟,以当时的文化背景,犹太拉比是永远不可能在公众场合和撒玛利亚妇人说话的。教她吃惊的不是他向她要水喝,全然是因为他主动开口对她说话。耶稣的话立刻吸引了她的注意力。这位老师知道他的行动会立即引发学生的兴趣,而这就是他的目的。
教导学生时,遵照第一个步骤,立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句让他们感到意外的话、一篇幽默但讽剌的短篇故事、一则笑话、一个深思熟虑的问题、一声巨响、一个突如其来的改变(改变惯常的教课风格),甚至是极具煽动力量的缄默,都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记住,当学生走进教室时,他们的注意力是分散在各处。重新抓回他们的注意力就是你的职责。上一堂课结束时,他们的注意力也许已经在你的掌握之中(这是你所期待的),但是从那时候到现在,他们的注意力早已分散各处。所以上课一开始就得先抓回他们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假如他们的心不在你身上,你永远也无法教导。所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学习的第一个必备条件。
注意力是相当奇妙的东西,它往往会立刻被最明显的刺激所吸引。因此,想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全力超越此刻正盘据他们内心的那个剌激。
学生进到教室时,注意力受刺激的程度往往很低,所以要想超越其实不难。假如你一直觉得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那是因为眼前的那个剌激强过你的,你还得再加点油。
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心从原本吸引他们的刺激上「抓」回来,紧接着学生就会对你的东西产生好奇:「到底在搞什么把戏?」你把他们的眼睛、耳朵和心思意念重新定焦在你身上。在那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你拥有他们的注意力。然而,除非你能立刻进入第二个步骤,否则好景是不会常在。
〖步骤二:引起好奇心〗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稍纵即逝,所以必须赶紧进入一个更深邃、更有趣的刺激,以求吸引他们长时间的注意力。第二个步骤是启动学生的好奇心,之后,他们对外在刺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或味觉——的依赖程度便大幅降低。耶稣用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激起那妇人的好奇心,直到她渴望老师能「再多告诉我一些!」
撒玛利亚的妇人对他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住。(9节)
请注意耶稣如何回答。他是否照你我所想的回答她:「嗯,我渴了,可是又没有器具可以把水打上来?」没有,他甚至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是自顾自地继续他那刺激需要的步骤:
耶稣回答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10节)
设身处地站在那位妇人的角度。耶稣的回答想必己经引发她的好奇心:「他说的神的恩赐是什么?在哪里?如何才能取得呢?得花多少钱?还有,这个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说话那么有份量?「活水」又是什么玩意儿?」
千万别轻忽了耶稣教导学生的方法,也千万别忽略了他是如何用饵引发她的好奇心。事实上,耶稣不仅放下一个饵,而是一次放三个!你看出来了吗?
第一饵:神的恩赐「你若知道神的恩赐」
第二饵:他的身分「(你若知道)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
第三饵:活水「他必早给了你活水。」
耶稣晓不晓得她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呢?他是否故意刺激她的心灵开始思考?耶稣有经过事前的策划吗?如果是,那么他的方法对你有何启示?上一次你教课时,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或者是你干脆就直接开始上课?
直接上课无异就是把空无一物的鱼钩放进水里,学生对那空荡荡的鱼钩毫无兴趣。耶稣明白这一点,于是就决定一口气投下三个不同的饵。过程会不会太复杂?不会,他只说了短短一句话。会不会太浪费时间?也不会,不过才几秒钟的时间。为什么一次放三个不同的饵呢?因为不同的鱼喜欢不同的饵,所以聪明的老师一次不会只放一个饵。
那位妇人一共咬了几个饵呢?三个全咬,不过顺序完全颠倒:
第三饵:活水「妇人说,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那里得活水呢?」(11节)
第二饵:他的身份「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宗雅各还大吗?」(12节)在希腊原文,这个问题的问法是期待耶稣会以否定句来回答。她无法想像居然有人比雅各还大。
第一饵:神的恩赐她接着就提到雅各所留给他们的礼物,「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其实她真正想问的是:「你刚刚说的恩赐到底是什么?难道比雅各留给我们的更好?」
这是耶稣教导的一个极为突出的例子。耶稣的知识、智慧以及他对学生的爱是无限量的,然而他还是相当谨慎、小心。他在她心里投下小石子,激起好奇的涟漪,以致于她不得不继续寻求——甚至是渴望——知道更多。
现在耶稣就利用她的好奇心,顺手推舟地引她进入一些更深邃的问题,而她也马上看出那些问题。
〖步骤三:刺激需要的感觉〗
目前为止,那位妇人的心尚未对准耶稣所欲教导的真正内容。耶稣晓得这一点,所以继续加强她里面需要的感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上课内容是老师的责任。耶稣是如何做的呢?他「刺激她需要的感觉」,然后引领她「思考」更严肃的问题,直到她觉得「我要!」
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13-14节)
头两个步骤不过是在为第三个步骤铺路。老师必须将学生的好奇心衔接在会立即触动需要的问题上。耶稣晓得此时此刻水和口渴是这位学生最主要的思想,所以他由此着手。任何一种教导,最佳的起点就是让学生需要的感觉浮出水面。他们在想些什么、在感觉什么,就是我们最佳的登陆地点。
耶稣深知她最大的盼望,就是每天不必在日正当中时分外出打水。他所放下的两个饵——「永远不渴」和「成为泉源」——让她深深觉得「我要!」
你越接近学生早已存在的需要,就越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聪明的老师会仔细观察学生,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思定位在何处。课前课后,他们会刻意观察学生的身体语言,注意他们的对话。成功的老师让自己和学生生活的每一根纤维交织在一起,然后直觉地去感受他们的需要。
引言必须很有技巧地把你的课衔接在他们的兴趣上面。你不必费心猜想如何提高学习兴起,只要想办法将自己溶入他们的兴起之中。在约翰福音第三章,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如何遵照这些步骤与尼哥底母对话。
了解了不必替学生制造兴趣——只需引发学生心底的兴趣,然后加以配合——让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记住,学生走进教室里的时候,心思意念往往是摆在某一样事情上。
下一个步骤是最具挑战性的。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你所预备的主题?
〖步骤四:浮现真正需要〗
耶稣的目的显然是希望和那位妇人分享罪得赦免的恩典,只不过她离明白自己的罪和对赦罪之恩的需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当她来到井边时,并没有深刻感受到自己绝望的光景和对救主的需求。
然而她的老师对她却了若指掌,因此得以继续这剌激需要的过程。耶稣一心一意想凸显她内心的需要,以致再度对她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而故意改变话题(是她心中的话题,不是耶稣!),对她说:
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16节)
这和她口渴又有什么关系呢?毫无关系,但也可以说有绝对的关系。耶稣要使她的渴进入更深的层面,而不是单停留在感觉需要的层面上。现在来看看她怎么回答:
妇人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17-18节)
耶稣并没有定她的罪,反倒是嘉许她的诚实。接着他就停下来,要看看那条鱼是否愿意继续下去。她当然愿意!不仅如此,自己还丢下了一些饵。她受到鼓舞,希望知道得更多:
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19-20节)
她想要多知道关于敬拜神的事,于是就间接的要求耶稣再说下去。耶稣先前引导她看到自己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需要终于浮出了水面。到此,刺激需要的过程进入最高潮,学生能强烈感受到「这就是我要的!」
〖步骤五:满足真正的需要〗
唯有当学生触及自己真正需要时,你才可以用「内容」来「满足他们真正的需要」。看到班上学生因为感受真正的需要而学习欲望大增,这时候你还需要处理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的问题吗?你还需要和他们那漠不关心的态度奋战吗?
根本不需要!因为这时候学生的心情一定相当激动:「我找到了!我终于找到我真正需要的!」
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25-26节)
耶稣一直保留问题的答案,直到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老师若是能依循此一模式,教学效果必定大增。我们应该在学生里面放下一个渴慕的心,而不是单刀直入进入上课内容。可惜,大部分老师都认为没有必要把上课时间浪费在这上面。
假如刺激需要是狼费时间,那为什么那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主会花那么多时间在这上面呢?在此个案中,耶稣用来刺激学生需要的时间,远超过教课的时间。为此,他树立了一个与当代教导与传道工作截然不同的模范。他视刺激需要为上课的主要部分,而非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刺激需要就是在鱼钩上放饵——钓鱼的第一个步骤。
我们现在要倒退几步,回顾耶稣刚刚所做的。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他的心态如何?从他的工作当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样的心态?这样的心态是满足需要和有效教导的必然因素吗?
首先,请注意耶稣是在「她所在之处」和她相遇。他坐在井旁,妇人走了过来,他就开口向她要水喝。耶稣用很自然的方法,在她所熟悉的环境里,藉一个她感兴趣的话题与她产生接触。这就是需要的第一个层面:老师必须从学生的行为法则下手。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就必须主动在他们的地盘上和他们接触。
其次,主担负起引起她注意和刺激她需要的责任。谈话进行当中,她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但耶稣明显是引发她学习动机的主要媒介。从他的问话和回答当中,耶稣显然早已看出他们二人的相遇不是偶然的交会。这是需要的第二个层面:老师必须担负起指明学生需要的责任。
满足需要绝不可能是意外的产物。假如耶稣不觉得有责任指出她的需要,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她带着需要来,再带着需要离去。同样的,假如我们不承担这个责任,学生也许依旧懵懵懂懂。
紧接着我们来到需要观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步骤。耶稣提到她的丈夫时,大可轻而易举就把她的过去一五一十地讲出来,然后让她精神为之崩溃。可是耶稣没有这么做。他用很温柔、仁慈的语气和她谈论这件事情。这就是需要的第三个层面:以温柔、体恤的方式指出学生的需要。
耶稣晓得要让真正的需要浮出水面并不容易,等到终於浮现出来时,往往会伴随着一些感伤、一些情感上的伤痛。就像一个小男孩在跌伤了手肘后哭着跑向母亲怀中。他需要妈妈将伤口清理干净,但是等到妈妈一碰到伤口,他马上将手伸回去。妈妈为了满足小男孩的需要,动作就必须很温柔,能够体恤他的疼痛。
任何时候当你开始指出学生真正的、触及心灵的需要时,一定会发现一些很敏感、很脆弱的伤口。若是你想满足他们的需要,务必得分外温柔、小心。
等到你这方面的技巧越来越纯熟,你就会发现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事实上,他们甚至会成群结队地跳到你的船上来呢!
至于你,也就不用感叹让大鱼给溜走了。
〖需要的原理
原理一:刺激需要在教师的责任〗
「伟大的教师不单只知传授知识,」一位大师级老师如此说道。「而是能够唤醒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渴慕为了自己的好处追求知识。这样的老师就好比一颗火星塞,而不是腊烟的烛心」
举凡伟大的老师都深谙这个秘诀,在授课之前,他们有责任唤醒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刻意在学生里面酝酿渴慕的心,鼓励甚至是诱导学生。就像耶稣与那井边的妇人一样,他们吸引学生发现内心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引导,直到他们完全被上课的内容吸引——为了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心情激动。
不幸的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无福享受这种教学方式。他们的老师走进教室后便立即进入当天的主题,全然无视于学生在意力的集中以及感觉需要的光景。
等到学生开始分心或不耐烦,就指责他们上课不专心,而学生也就必须忍受此般责难。最后,当学生不耐烦的情绪涨到最高点,演变成破坏性的行为时,老师就怒气冲天,运用权力和权威痛斥学生的不是。
毕竟,专心是学生的责任,不是吗?就像吃饵是鱼的责任,道理是一样的。(想像渔夫用空鱼钩钓鱼,等到发现鱼竟然不感兴趣地游走时,就对着鱼大吼大叫。)
每一次教导学生时,你是否愿意承担起在鱼钩上放鱼饵的责任?从来没有鱼会为自己预备饵——将来也不可能!学生不专心其实就是在告诉你:「你需要一些新鲜的饵!」
下一次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时,不要再对他们发脾气。也不要因为他们不吃你的饵而把挫折感发泄在他们身上。相反的,你应该把焦点重新摆在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上,将眼光从内容大纲转移到学生身上。他们要的是不同口味的食物、不同的方法、全新的刺激或诱饵。空鱼钩只会令人生厌,唯有上了饵的鱼钩才会引起兴趣。
神在人里面放下有缺乏的感觉,所以人才会要求注意、学习,甚而要求我们应该埋葬骄傲的心态,与神联手合作。如果耶稣懂得利用人的需要来教导人认识真理,那也许我们就当一改我行我素的习惯,学习他的作法。等到真正付诸实行时,我们不只是开放自己承受神的赐福,同时亦是开放自己享受学生的乐趣。
现在就抓起一条脑满肠肥、蠕动不停的蚯蚓,把它挂在鱼钩上吧!
〖原理二:满足需要是老师起初的呼召〗
第一个原则探讨的是在教导之前刺激需要,第二个原则讨论的则是在上课中满足学生已知的需要。耶稣就是用此方法来教导井边的妇人,以致她觉得有需要从他身上知道更多真理,一直到他引领她满足自己真正的需要。
在所有原则当中,这一条是最难表达的,同时也是最常遭受全国各地老师的反对。但是我也曾亲眼看见数不尽的教师和讲员经历了此一原则的真理之后,生命产生惊人的改变。
听听我在前不久的一个特会上和一位牧师的谈话:
「我的教会最近光景不太好。会众人数大约在一年前达到最高峰,过去六个月却开始快速地往下掉。你认为问题是出在哪里?」
「也许问题就出在牧师身上。」
「你说什么?你觉得我是问题所在?为什么你会这么说?以前你又不认识我!」
「嗯,你不是羊的牧人吗?你刚刚说你的羊群不太健康——羊儿一只只地走掉,而且不再像以前一样地生小羊。遇到这种情形,一般人很自然地会把问题的焦点转回到牧人身上,因为羊群的健康是你责无旁贷的责任。你自己觉得问题是出在哪里?」
「我也不知道。一般人好像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喜欢圣经教导。都是电视惹的祸,现代人满脑子想的就是玩乐,我可不想随波逐流去娱乐他们!」
「最近你讲道都讲些什么?」
「我最近都在查加拉太书,我觉得这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我一节一节地查,有时甚至是逐字地查。很久以来我一直就想要这么做。我甚至还搬出希腊原文。我的意思是,我查得很深,越查越深。」
「真的?你查加拉太书已经有多久了?」
「两年半,不过到目前为止才查了两章。」
「你是不是很喜欢?」
「我爱死了!不过会众却越来越少。」
「我就觉得奇怪!我再问你,加拉太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人不是靠行为得救。]
「牧师,」我直捣问题根源。「你的会众当中有多少人认为他们是靠行为得救的?」
「据我所知没有人这么认为。」
「那么为什么你要花两年多的时间重复一些他们早就知道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查加拉太书呢?」
「因为我一直就想查加拉太书!」
你看出他的想法错在哪里吗?他以为「我想查加拉太书」是决定讲道或教导内容的主要依据。他意念的焦点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学生。他把焦点摆在他自己的需要,而非学生的缺乏。应该颁给他「空饵讲员」蓝带奖!
我无法尽数曾经和多少人有过类似的对话。教师和传道人都认为他们起初蒙召是要来解说真理。唯一的谬误是群众不需要那些真理!他们不需要人对他们传讲或教导圣经的真理。
牧人蒙召是要来满足羊群的需要;牧师或教师蒙召也是要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假如我们有机会认识那位牧师的羊群,一定会发现他们离开那间教会是大有原因的。他们早已不抱任何希望牧者会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迫不得已只好离开,寻觅一位愿意也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牧羊人。而原来教会的牧师却依然自以为是,怪罪会众对他那风马牛不相及的教导不感兴趣。
我们怎能自挖坟墓呢?我们这些教导的人怎么会沦落至此,完全搞不清目标所在?
我想再探讨得更深一些。举个例子,有一天晚上,你班上有一个女学生打电话来。电话中她用颤抖的声音向你求救,因为她的婚姻已经濒临破裂边缘。她问你是否可以带她的先生一起过来找你谈一谈。
你要他们赶快过来。这一整个星期你都在研究旧约的会幕,等他们一来,你迫不及待地就把圣经翻到出埃及记,然后开始描述会幕的整个构造——祭坛、浴盆、至圣所等等。好不容易达到机会可以向人分享学习心得,你忍不住越讲越兴奋。
口沫横飞地讲了一会儿之后,你抬起头来看他们,发现两个人都是一脸困惑的表情。这些可是上等的食物啊!再怎么说,你也是在讲解神的话语——而神的话是大有功效的,绝不会让人空手而归。你继续你的上课内容,而且还随手抓了几个靠垫实地描述会幕的摆设。
正当你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当你开始解释会幕布幔的颜色所代表的意义时——那位先生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脸红脖子粗地大声问你:「你到底在搞什么鬼?你这么做就是在拯救我的婚姻?」
说完转身就离去,他太太则满脸不可置信地看着你,红着眼睛去追她的丈夫。
你简直不敢相信。你教圣经教得这么好,而他们居然跑掉了。你才要和他们分享你对会幕的研究心得,他们怎么可以就这么离去呢?
你摇摇头,这些笨蛋。现代人就是这么不在乎圣经的教导。现代人根本不想吃肉,只想吃奶和稀饭。
从此以后,你再也没有看到那对夫妇。秘书告诉你,那位先生已经正式提出离婚,太太则换到城里另外一间教会。你认识那间教会的牧师,他可不像你那么用心传讲神的话。
这则故事是不是很好笑?我要说:很悲哀。因为这样的故事周而复始,在成千上万的教室里或讲台前不断上演!
学生带着种种问题——婚姻摇摆不定、儿女状况百出、经济濒临破产——走进教室,我们则是信心十足地预备好——也摆好了姿势——要和人分享关于会幕的种种。「请翻到出埃及记,我现在要和大家分享我研究旧约会幕的心得……」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根据我这些年来在世界各地教导传道人和教师的经验,我要说,这根本不足为奇!我们扭曲了对呼召的解释,将所要教导的信息和那些我们蒙召要来服事的人,划分开来。我们以为,只要是教导圣经,便是无愧于神的呼召了。
殊不知唯有藉教导圣经来满足人的需要,才算得上是真正完成神对我们的呼召。难不成你认为,那位试图以其对会幕的解释,来解决婚姻问题的牧师,是完成了神的呼召?当然没有!
为什么这个原则在辅导室里那么清楚,到了课堂上就模糊不清了呢?各位传道人、各位教师,其实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对这一点都非常清楚,就只有在上面教导的人还糊里糊涂。这不仅是自欺,更是欺人。
教师在教导的时候不觉得满足学生的需要是他们的责任。传道人在传道的时候不觉得满足会众的需要是他们的责任。
然而他们又认为,教导所预备的内容是他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但是,目的何在呢?这些内容又是为谁预备的呢?假如我们所预备的内容是要帮助听众,是不是就应该把目标完全锁定在满足他们的需要上,好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顺服神呢?
因为神的话具有启示作用,所以我们就认为圣经的每一部分对学生都是同样重要的。错了!假如我们说某部分的圣经似乎不太值得教导或传讲,是否表示我们就认定圣经不具启示作用或没有权威性或有偏差的?不,绝非如此。
假如你真的如此认为,那我要请你很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信念。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成见是否正确。从下一周开始,展开一系列的讲道,开始逐字地传讲下列六个经节,每次讲二、三节。
玛拿西的儿子亚斯列是他妾亚兰人所生的,又生了基列之父玛吉。玛吉娶的妻是户品。书品的妹子,名叫玛迦。玛拿西的次子名叫西罗非哈,西罗非哈但有几个女儿。玛吉的妻玛迦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毗利施。毗利施的兄弟名叫示利施,示利施的儿子是乌兰和利金。乌兰的儿子是比但。这都是基列的子孙。基列是玛吉的儿子,玛吉是玛拿西的儿子。基列的妹子哈摩和吉生了伊施荷、亚比以谢、玛拉。示米大的儿子是亚现、示剑、利克希、阿尼安(代上七14-19)
这些只是一章里的六个经节——在历代志上的前九章,类似这样的经文有四百多节!
现在我们就以那位用两年的时间查加拉大书第一章的牧师为例,平均下来他每四个星期讲一节。既然我们相信所有的经文都具有启示作用,那我们就应该在每一节经文上花同样的时间。这么一来,历代志上的这六节经文总共需要廿四个星期才查得完,差不多等于六个月。照此推算,你仍需要八百个星期或十五个年头,还在查历代志上第一章到第九章呢!
讲到这里,我希望你还笑得出来,因为这样的举例实在很荒谬、可笑。倘若有人真的花十五年时间来讲这些家谱,我想即使是神的灵都很难与他同在,更遑论那些会众。
为什么接受这个范例所解明的事实是那么容易,而接受其中的原则却是那么的困难?为什么我们连想都不会想花十五年的时间来讲这些经文呢?因为这些经文和人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毫无关联,因为这些经文对会众毫无帮助,因为会众会一个接一个离开!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虽然我们都承认我们会挑选所要教导的经文——我们想都不会想要讲历代志上第一章到第九章——但是我要鼓励你更加的精挑细选。坚定你的信念,相信并非整本圣经都应该拿来教导所有的人。
你会对五岁大的孩童讲罗马书第九章到第十一章吗?你会在初信造就班教以西结书第四十章到第四十八章吗?当然不会。对这些学生而言,教导这些经文根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瞧,你也是很有选择性的,不是吗?这里的原则不是想说服你慎选经文,而是要帮助你懂得精挑细选。既然有选择性是明智的做法,那我们何不更有智慧?何不为眼前的听众挑选合适的经文,来辅助你的教导服事呢?
你可以和我以前一样,暂停脚步,询问那些坐在教堂中或课堂上的人:「你觉得大部分的教导或讲道和你的需要有关联吗?」那些被我询问的人当中,有百分之二十以下的人回答「有」。其余百分之八十的感觉就仿佛我们是在对他们讲历代志上第一章到第九章。
然而,作教师的却怪罪学生不专心,作传道人的责怪会众不再像从前一样欣赏「好的讲道」。事实上,他们的内心一直在呼求好的讲道。他们渴求好的讲道——对他们有好处的道!也就是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讲道。
信不信由你,圣经并不需要我们的教导。只有人才需要教导,而这些人的真正需要,才应该是你我安排讲道或教导内容的决定因素。
你是否感觉得出来我好像感触良多?的确!因为走遍全美之后,我深深了解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的挫折感。
教师教导的是对生活毫无用处的知识——而且浑然不知此刻他对学生而言也是毫无用处。传道人所传讲的与会众毫无关系——一样浑然不知逐渐下降的出席率即意谓著,他接连几次的讲道是不知所云,羊群已经纷纷求去,为要找寻更青翠的草地了。羊群饿坏了,想到别的地方觅食。
张开眼睛、敞开心门、打开耳朵聆听耶稣对所有蒙召来教导和传道之人的命令——「喂养我的小羊!」一旦你遵守了这个命令,羊群就会留在你的草地上,而且生养众多。你班级的人数急骤增力口,饥饿的羊群蜂涌到你的草地上想要吃个饱。
满足需要是教师最根本的呼召。如果能够完全了解这个原则并实际应用,上课情况一定截然不同,因为我们预备的内容已经和他们的需要搭上线了。问问那些不得不听我们讲课的人,他们锁定会说我们的讲道多半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关联,既不合时宜,又不得要领,而且还无法应用。换言之,根木不符学生的需要。
许多教师认为:「教导神的话是我的责任,至于护神的话和人的生活产生联结是神的责任。我们不必担心挑选的题目合不合会众的需要,那是神的问题。我们只要拿起圣经来教导,这就够了。只要挑选任河一个真理来教导就可以了。若是有什么问题,神自然会解决。」
教导和传道最正确的起点是什么?大部分人会说圣经是最佳的起点——只要放胆去传讲圣经,自然会和人的生活产生连结。只要从圣经挑选一些内容,学生自然会得帮助。你看到其中的先后顺序了吗?先是内容,其次才是需要。
这样的顺序无疑是在开倒车!只晓得口沫横飞地大谈圣经内容,然后指望这些内容能教会众满足。这就好像拿一本圣经上台,然后往桌子上一丢,圣经翻到哪里就讲哪里,相信神必会透过自己说话。有多少人会举手赞同这种做法?
这种传统选择主题的方法正确吗?耶稣基督是否先决定讲道内容,然后才看看有谁想听他讲道?或者他是先从人的需要着手,再挑选所需要的真理?几乎每一次,耶稣的教导都是为了回应人明显或隐藏的需要。耶稣是从人的需要着手。
保罗写新约书信只是因为他有话想说吗?还是他试图传递一些教义,于是就动手写书?都不是。保罗写了一封接一封的信是为了回应教会或个人的需要。需要为先,书信在后;问题为先,解答在后。
不仅耶稣和保罗是从人的需要着手,其他门徒亦是如此。翻开彼得、雅各、约翰或路加的作品,你会发现他们都很清楚服事的唯一理由就是满足人的需要。
他们看到了一个需要,那个需要就决定了动作。他们从未先拟好行动,而期待人从中得着满足。他们明白,备课的头一步就是选择正确的主题,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他们从未将两者划分开来,而我们却常作这样的尝试。
我们怎么能将选择主题和预备信息分头进行呢?我们怎么可以慎选主题,对于信息内容却如此随便呢?
不适当的题目即使经过十全十美的预备,对会众而言仍是一篇不合宜的信息!假如有一位病人因为罹患一种罕见的肾脏疾病已濒临死亡,而我却开刀取出他的胆囊,对他会有帮助吗?
神既已赐下智慧和分辨能力,所以我们可以为学生慎选合适的内容。因此,你当小心翼翼地选择题目。为他们选择一个合适、合宜而且可以实际应用的题目——也就是他们会认为和实际需要息息相关的题目。(下一章要告诉你如何选择题目,让会众每一次都有命中红心的感觉。)
既然如此,我们的职责、呼召又是什么呢?满足需要就是教师最主要的呼召。
〖原理三:刺激需要是教师引发学习动机的主要方法〗
无论在何处,是在课堂上或教会里,缺少学习动机一直就是个棘手的问题。如何才能将无聊和自满赶出教室呢?引发学习动机的秘诀究竟为何?
引发学习动机的重点在于提供需要。懂得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老师也就是能为学生提供需要的老师。假如所提供的需要恰好是学生所需,自然就能剌激学生行动。教室若是弥漫着无聊、冷漠的气氛,错在老师,不在学生。因为老师没有尽到为学生提供需要的责任。
刺激需要难吗?会占掉很多时间吗?平均大约只需要两分钟的时间。耶稣用116个字刺激井边妇人的需要——只用了一百多个字就激发了她寻找救主的欲望。
向基督学习。用你的话来刺激学生的需要。如有必要,也可以用比耶稣多一倍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四分钟。
假如你希望鱼儿上钩,那就赶紧为你的钓钩上饵。
假如你希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那就在他们里面刺激需要吧!
原理四:刺激需要到学生有感觉的程度
这是所有大师级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二个窍门。他们晓得一定要让学生感觉自己有需要。
剌激学生需要时,千万记住务必触及他们的感觉。换言之,学生必须有感动要去学习。因此提供需要时,务必让他们有感觉。
刺激需要时,要先从无意识着手,再进入有意识。你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一直到那个需要终于冲入学生的意识里。刺激需要就是让原本隐藏的需要曝光。
一切教导的不变定律就是让学生能深刻感觉需要学习,学习的动机越强烈,结果,自然就学得更多。
第一个步骤就是在学生心底点一把火。他必须愿意学习、渴望学习,而且是迫切地渴望学习。
正式进入上课内容之前,老师就必须激起如此强烈的感觉,引导学生去追问你所预备的内容,就像耶稣对井边妇人所做的一样。能够激发如此饥渴的学习欲望,甚至学生都争相前来吸取你的教授内容,而不劳你辛辛苦苦地向他们推销,你不觉得很不可思议吗?
伟大的老师都懂得如何在任何地方,就任何主题,引发任何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是如何办到的呢?因为他们深谙下一章要讨论的引发学习动机的七大原则,而且连用得非常成功。
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懂得这七大原则呢?能否请你列举出几项?你晓得如何应用吗?或者是,你认为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可遇不可求的,绝不能强求?你是否自认无此特质,不懂得如何激发学习?
我深深盼望你没有上述这些想法,因为这些想法都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情况是,这七大原则无论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一个人都很管用。我认识几位大学和研究所的老师就使用了这七大原则,结果课堂上都挤满了学生。他们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程度真教我们惊讶不已。
你的学生当中——也许就是那认为上课内容无聊透顶的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也许深切盼望,甚至祷告你能够去发觉这七大原则。
然而,也许你是个例外,也许你的学生很喜欢上你的课,那么你就不需要研究这七大原则。但是,为了那些渴望知道如何「刺激」学生的人,我会在下一章里拟出这些原则的大纲。原理五:刺激需要往往是在传递内容之前
伟大的基督教学者卡尔亨利(CarlF.H.Henry)曾说:「我有一位很好的哲学老师,每一次他都是让我们被问题搞得苦恼不已或伤心难过之后,才公布答案。」除非学生迫切渴求答案,则不要轻易解答。
耶稣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得人如得鱼。」你会不会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当你站在溪中或湖中,水淹至你的大腿处。接着你开始放线,总共大约放了二十或三十尺的钓鱼线。然后你看准了一处看起来蛮不错的地方,也许是树旁,也许是暗礁旁。然后将铒轻轻地在水面上摇来摇去。你不让饵沉下去,只是想吸引鱼儿的注意。
「那是什么东西?」一条鱼在问着。
「我也不知道。你看!跑掉了!」另外一条鱼说。
「下一次看我的。」
接着你又把饵放入水中,然后再拉起来。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那些鱼儿都争先恐后地喊着:「这个我要,这个我要,这个看起来很好吃,希望待会儿还会再下来。」最后,有一条鱼儿终于忍不住一日将饵咬住。
不要让学生察觉你在放饵。你不应该让他们感觉到:「他在刺激我学习的欲望。」内行的渔夫会把鱼钩藏起来。老师的道行越高,学生就越会在心里想:「我等不及要听他讲下去。这真的是我所需要的。」
上课时,在教导每一单位内容之前,务必引发学生对此一单元的需要。学生一旦感觉你教导的内容和他们无关,下一秒钟他们的心可能就溜走了。
耶稣便是如此教导井旁的妇人。她对救恩毫无兴趣,一心一意只想打水回去。但是耶稣怎么说呢?「我要先让你感受到对救恩的需要,才告诉你答案。」
上一次你是在什么时候帮助学生渴想你预备的内容?想要传递一斤的内容,就得先剌激一两的需要,因为学生若无心接受,你预备得再辛苦也是白费。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保罗在谈论救恩之前,于圣灵感动之下,在罗马书里用三章的篇幅畅谈罪的问题。三章讲完,你试图用行为称义的一切计划全被他给摧毁了。这时候你已经快受不了了,恨不得他赶快公布答案。这时候,他才把答案说出来*
见证时也可应用同样的原则。除非对方感觉需要耶稣,否则没有理由告诉他答案,因为他还没准备好。你让他的需要出水面,然后从圣经当中找到佐证,直到最后他终于面对事实而说:「哦,我毫无盼望,我要下地狱了!」这时候你才可以说:「圣经告诉我们有一个方法可以逃避地狱之火——但是我想你应该没有兴趣听。」如果你学过刺激需要的秘决,那个人可能早就心急如焚地想知道答案了!
适合刺激需要的环境一共有四种:
1.在进入一系列内容之前剌激需要。任何时候只要你开始一个全新的系列(一季、一学期),就要先仔细地告诉学生来上课会得着哪些好处。此刻你所剌激的需要越有意义,以后就越不需要重复这个过程。清楚地把一整个学期需要之「钩」摆在学生眼前,让他舍不得错过一堂课。
2.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剌激需要。不要以为笼统地刺激学生的需要之后,他们理所当然会牢记于心或前来上课。学生走进教室时,对接下来这一个小时会听到什么往往是一知半解。把学生注意的焦点重新接回每一课的内容上,以确保最高效率的学习。
3.为下一堂课剌激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来上下一堂课会有哪些好处。
4.任何时候,只要你一察觉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学习动机逐渐在消失,冷漠的气氛逐渐高涨,就得赶紧再让那需要浮出水面。记住,抵挡冷漠的学生最厉害的武器就是你怀中那把刺激需要的宝剑!
〖原理六:必须依据学生的特质和背景来刺激需要〗
刺激学生的需要时,必须对学生有一些认识。也就是晓得学生的特质和背景。
在学生心里刺激合适的需要具备许多因素。不同的对象,刺激需要的方法自然会不一样。对三岁大的孩子、十三岁大的青少年、三十岁的成年人或六十岁的老年人,刺激需要的方法大不相同。年龄是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此外,学生心里既有的兴趣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是被迫来上你的课?有时候你所面对的学生是被迫来上课,有时候则是自愿花钱来学习。面对不同的学生,你刺激需要的策略自然也得随之改变。
你必须了解学生的特质和背景。年龄的差异一眼即可看出,但是职业、社会阶层、嗜好以及性格呢?
假如你的学生是四岁大的孩子,你知道该如何刺激他们的需要吗?你对他们说:「各位小朋友,这个袋子里有一块好大、好大的饼干,我要把这块又大又好吃的巧克力碎饼送给一位小朋友。只有一位小朋友哦!待会儿我要来讲故事,最安静、最乖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这块大饼干。告诉我,有哪一位小朋友想要这块饼干呢?」
拿饼干利诱小朋友注意你,这种做法妥当吗?当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四岁大的孩子,除非万不得已,绝不要光用话来刺激他们的学习动机。对成年人就要用话来巧妙地应付。想一想,你会想要一块饼干吗?
〖原理七:刺激需要所遇到的障碍可能是老师所无法处理的〗
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时候是外在的,有时候是内在的,老师必须仔细观察。老师应该竭尽所能处理那些因素,而且也要觉悟有时候不得不放弃。
一般而言,主导教导、学习过程的原则和主宰大自然的定律非常类似。举列而言,拿一根燃烧的火柴靠近一张纸,纸一定会着火。同样的步骤重复一百次,纸就会着火一百次,这一点不劳先知预言大家都知道。
同样地,假如你用合宜的方式剌激学生的需要,你就可以期待每一次学生都会有反应。学生有学习的动机并不是什么奥秘——有些老师每一次都能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不过有时候你遵照每一个步骤去行,结果却发现纸并不能着火。在一般定律之外还是会出现例外。
定律:用点着的火柴靠近,纸就着火。
例外:湿的纸不会着火。
例外:缺少足够的氧气,干的纸也无法着火。
在教导方面,适当的刺激需要步骤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湿纸」。现在我们就来思考一些阻碍刺激需要的因素。
1.外在因素
假如课堂里的空调设备故障,在室温达摄氏35度的酷热天气下,要学生不分心实在很难。娃娃哭闹声或其余会令人分心的因素也许害得你失去全部的学生。
假如你一再努力想刺激学生的需要,却一再失败,也许就是有一些例外的因素在作祟。原则依然有效,只是有一些外在的因素阻碍了你。这时候你就必须重新刺激他们的需要,再一次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然后由此开始。你的任务就是不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藉着刺激需要来引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2.内在因素
如何分辨课堂上已经出现了内在困扰的因素呢?注意学生的身体语言,双手交叉抱胸、无精打采、上半身趴在桌子上、表情厌烦或不耐烦、发出低沉的呻吟声或尖叫声,这些可能就是迹象,负面或反动的话也是一种征兆。这些征兆即表示学生内心出现了冲突——你试图在他们心里激发的需要,以及他们心里的另一个需要或想法,二者之间产生了冲突。
假设你在高中主日学班上激励他们在学校向同学做见证,可是班上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矢志在生活上跟随神,甚至怀疑圣经的真实性,想一想效果会是如何?当底下的会众不同意你用钱的方式时,你如何能让他们感受到为宣教事工奉献金钱的需要呢?
当我们试图刺激需要的领域恰好和学生另一种想法或决定产生冲突时,内在的困扰便于焉产生。此一内在的困扰激烈与否端视其余三个因素:
·你刺激需要的领域和他此刻的想法差距多远。
·你在刺激需要的表现是否急迫,是否能感动人。
·你在应用我们下一章所要讨论的五大阶段时,各个阶段的衔接速度快不快。
初信者在与亲朋好友分享新得着的信仰时,往往会跳过这几个阶段。他们努力想说服所爱的人也来委身于基督,却没有先告诉他们基督就是人类犯罪的解答。难怪他们的见证往往会招来恶脸相向。
不过还有其他类型的内在困扰会阻碍学生学习。譬如,早晨崇拜时,在教会服事已有十五年历史的牧师突然宣布辞职,会友个个惊讶不已。或者是,你是高中主日学的老师,镇上的足球队在周末晚上十一点半的冠军赛上输给了对方——仅仅一分之差。或者是有一位学生因为父母离异非常痛基,几乎濒临崩溃。或者是有些学生被其他主日学的课程所吸引。
我在大学任教时,有一个学生上课常常打瞌睡,我每次都费尽心思想刺激他的需要,引发他学习的动机,可是每一次都失败。最后我私下找他谈,才发现他晚上在外面兼差,因为他太太生产时出了一些问题,现在没办法出去工作。有时候也许你真的只能任凭学生睡觉!
如果你确实遵行了每一个步骤,可是却毫无果效,这时候该怎么办呢?首先,拉长火柴在纸张下面燃烧的时间。也就是加强刺激需要的强度,而且拉长时间。假如情况一直没有好转,那么可能你拿的是「湿纸」,要不然就是空气中的氧气不足,你得考虑改弦易辙。
干拢学习因素背后所隐藏的原因,事实上是延续宇宙性需要的体系而来的,从最重要的到最不重要的。肉体需要——食物、水、空气——优先。其次是对安全的需求——组织、保护、健康。第三是人际关系的需要。假如你试图剌激学生需要的策略失败,很可能就是你并没有命中他们真正的需要,必须再以更高层次的需要来探路。
你该怎么做呢?底下有几种选择:
不要担心。毕竟,那是他们的问题。况且,你也不能一直停顿在这个阶段,必须教授你所预备的内容。不管他们专不专心,还是照进度教课。(假如这是你的选择,请翻开本书的第一章,从头开始再看一遍。)
如果可能,暂停教课,试图满足较为急迫的需要,然后再回到课程上。假如学生睡着了,请他们站起来伸伸懒腰。假如他们觉得酷热难当,就把窗户打开。
假如出现一个更为严重的状况,暂停授课,面对那个状况。首先,告诉学生你已经嗅出班上的空气有点不太对劲。让问题浮出水面的方法有二:一般性的讨论或是更直接的方式,譬如请一位平常较踊跃发言的学生起来向你报告。接着要求学生暂停他们正在进行的计划,让你先把课上完。
假如他们的需要比较特别,可以考虑把课暂停,把时间改用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此举端赖你能否看重他们的需要——那个需要掳掠了你学生的心。恳请学生协助,让你在这困难的环境中依然可以把课上得饶富意义。
有一次我在教一班大学生,因为他们下一堂课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试,所以每个人都很紧张。我就说:「你们为了下一堂课的考试很紧张,对不对?我告诉你们,如果你们肯专心听我上课三十五分钟,剩下的十五分钟我就让你们自己看书。好不好?」这一招果然见效。所以,你大可和他们商量。把你的学生当做成熟的大人,也有不同的需要。
任何时候只要条件允许,就赶紧回到刺激需要的阶段。不要紧张,放慢步调,让身体语言流露出轻松的感觉,然后重新掌握住学生的心。有时候这类的干扰会提供你机会与他们建立更亲密、更个人化的关系,然后在此气氛下教导真理。假如你感觉到圣灵在使用那样的干扰,你就可以直接进入上课内容。也许花几分钟的时间祷告,效果反而更好。
有一次一个学生被杀,班上的学生在上我的课时得知这个消息,于是我就暂停上课,和他们讨论这一件事情,而且领大家一起为他的家人和朋友祷告。那一次我们始终没有回到正课上,因为还会有谁有心上课呢?
当一个比上课内容更基本的需要控制了学生时,继续推销你所预备的内容实非明智之举。「你说得没错,但是我还是得把课上完啊!」为什么?课程又没有需要,人才有需要。而且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管那样的需要是什么。
〖意义〗
需要的定律真髓只有四个字,[刺激需要]。
教课之前,老师应该先刺激学生的需要。
〖结论〗
教课之前,老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的需要浮出水面。
需要之律突显出人类本性的基本事实:需要是激发人类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学生有学习的动机,教学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所以,事先最好先确定他们的需要是否包含在我们所预备的内容里面,或者我们只是拿一个漂亮的空饵在水中摇来晃去。
教学上的剌激需要和商业市场上的广告其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广告的目的只有一个:剌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每年花费在广告上的金钱是以亿计算,可见广告的功效不容忽视。
至少在我身上是如此。有一次我就把家里药箱中药瓶上的名称抄下来,拿到附近一家药局,问药师我是否可以用较便宜的价钱买同样的药。他听了哈哈大笑,然后告诉我买其它牌子的药至少可以省下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钱。
这一条「鱼」选择一叫固全国知名的厂牌,而不是一般默默无闻的厂牌。没有人强迫我,是我自己甘心上钩的。我多付了百分之四十的钱,只因为有人知道如何透过广告刺激我里面的需要。
现在想一想,剌激另外一个人随着你的音乐起舞并没有什么不对了吧?当我向内人求婚时,便是这么做。当我邀请一位非基督徒来相信并接受我们奇妙的救主耶稣基督时,我也是这么做。由于我们所教导的是神的话,这话能够救人的灵魂,并带领人承受基督丰富的福气,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比那些推销狗食、冷冻优格和汉堡的人更殷勤、更努力呢?
最近我上了一堂主日学,那位老师很用心地描述以西结书里的圣殿,但是我感觉他并没有察觉出学生的问题所在。下课后,我称赞他教得很好,也告诉他我们的收获很丰富。接着我说:
「你有没有察觉出这班上的一些问题?」
「你这是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那边有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罹患了神经性厌食症,现在住在医院里,体重已经下降到不到一百磅,情况至今没有好转。还有那边那一对夫妇,那位先生八个月前丢了工作,再过不久他们连房子也保不住了。至于那边那一对夫妇,那位先生的父亲前不久才去世,他的母亲罹患了帕金森症,已经搬过来
和他们一起住。他们现在可说是一筹莫展。」
「我真的不知道教会里还有这么多的问题,更不晓得我班上学生的问题会这么多,」他说道。
「你今天预备的上课内容可以帮助他们吗?」我一边问,一边注意他脸上的表情。
「噢……我想不太有帮助。」
「假如其中有一对夫妻昨天晚上去找你,然后把他们的难处告诉你,你会不会打开圣经和他们分享以西结书里的圣殿?」
「当然不会,」他笑了出来。
「为什么不会?」
「因为我知道有其他经文可以帮忙处理他们的问题,所以我会想办法找出合适的经文来帮助他们。」
「既然如此,你何不在主日学课堂上这么做呢?」
朋友,我们现在就立定心志来满足学生真正的需要。下此决心并不容易,因为真正的教导是牺牲奉献的。你会发现为了别人的需要,必须把自己的需要暂时搁置一旁。但这就是教导的目的,不是吗?
愿你的教室每堂课都挤满学生,因为他们知道你能够喂饱他们,能够用神的话当食物来满足他们真正的需要。
〖问题讨论〗
1.学生时代,你遇到几位老师每一次上课时都会先「剌激需要」,然后再进入课程?百分比有多少?为什么你会认为这个比例偏低?假如他们能够先行剌激学生的需要,你认为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2.比较学生「感觉的需要」和「真正的需要」之间的不同?列举出学生五项感觉的需要和五项真正的需要。过去这一年来,你最常处理的是哪种需要?为什么?
3.你认为大部分的老师都知道自己蒙召是要来满足学生真正的需要吗?如果不知道,他们的呼召通常是什么?假如他们在教导中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4.原理三提到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刺激需要。请参阅耶稣与尼哥底母在约翰福音第三章的对话,然后描述耶稣是如何满足他的需要。你认为耶稣知道自己正在刺激尼哥底母的需要吗?如果她知道,你认为有哪几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5.神是万师之师。他是如此深爱着你和我,并且应许「必照他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四19)不论我们晓不晓得,神一直都是主动地来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现在去求问神关于你的情况,你会知道过去一年来他一直在你里面刺激什么样的需要吗?而且是用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