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从霜月到热月:道德理想国盛极而亡
    第八章从霜月到热月:道德

    理想国盛极而亡

    一、霜月批判——百科全书派雪上加霜

    二、风月肃杀——雅各宾内部的道德灾变

    三、花月法令——最高主宰开设道德宗教

    四、牧月嗜血——最后一次道德狂欢

    五、热月颠覆——颠覆者被颠覆

    六、尾声

    不,肖梅特,死亡不是长眠,……死

    亡是不朽的开始。①

    ——罗伯斯庇尔

    从1793年12月(霜月)至1794年7月(热月),罗伯斯庇

    尔和他的雅各宾同志还有8个月的日子。断头台越来越繁忙,

    共和国越来越不安宁。“塞纳河水太红了”,辉煌的日出正在变

    成可疑的日落。罗伯斯庇尔认为死亡是不朽的开始。他承认,

    “风浪正在低沉轰响”,但是他要抓紧推行另一场革命:“在道

    德和政治界,一切也应当变化。世界上的革命已经搞了一半,

    另一半也应当完成。”②

    一、霜月批判——百科全书派雪上加霜

    卢梭的信徒与启蒙遗老之间的论战始终在进行。

    革命初起时,孔多塞这样的启蒙运动后继者尚在政治中

    心公开活动,但其他百科全书派成员年事已高,亦因外界卢梭

    声望日隆,大多隐居民间,深居简出。80岁高龄的修道院长雷

    诺尔,自1781年5月25日逃避巴黎市议会的逮捕令,一直隐

    匿于马赛,闭门著述。1790年8月,斐扬派倾慕其启蒙思想家

    的声名,宣布旧时代对他的逮捕令撤销无效,邀其进入巴黎,

    登上议会讲坛讲演。不料这位白发老翁上台后,向着底下正仰

    头瞻仰他作为百科全书派化身之风采的众议员轻蔑地扫了一

    眼,随即就连珠炮般猛烈抨击自1789年以来所发生的所有变

    化……

    罗伯斯庇尔站起发言:

    你们看,(自由的)敌人是如何懦弱,他们不敢亲临前

    线甘冒矢石,却在这里举起他们的遁词。用心险恶者把这

    个有名望的老人从坟墓边拖了回来,以利用他的弱点。他

    们唆使他当众背弃了本来是构成他威望基础的那些教义

    和原则。③

    在罗伯斯庇尔建议下,议会把这个“昏瞆老人”轰了出去。

    从此,罗伯斯庇尔对百科全书派的厌恶公开化,与他们结下了

    怨恨。

    1792年4月,罗伯斯庇尔出版了《宪法保卫者》杂志。他

    攻击的第一个靶子,就是米拉波曾在议会发言中多次提及的

    孔多塞与达朗贝尔的友谊。罗伯斯庇尔这一次公开数落百科

    全书派当年排斥**卢梭的恶迹:

    米拉波先生,他对他的那帮朋友推崇倍至,提醒我们

    回忆孔多塞与达朗贝尔的友谊以及他的学术名望,谴责

    我们以轻率的语气评论那些他称之为爱国主义和自由主

    义导师的人们。可是就我而言,我从来就认为,在那些方

    面,我们除了自然之外,别无导师可言。我愿意指出这一

    点,那就是革命已经砍掉了许多旧制度下大人物的脑袋。

    如果说这些院士、数学家遭到攻击和耻笑,那是因为他们

    曾巴结过那些大人物,并对那么多的国王奉迎拍马,以求

    飞黄腾达。谁都知道他们是多么的不可饶恕:他们**过

    让·雅克·卢梭的美德和自由精神!卢梭那神圣的面容

    我曾亲眼目睹,按我的判断,唯有他才是那个时代众多名

    人中唯一的、真正的哲学家。他才应该得到公认的荣誉,

    而这种荣誉恰恰就被那些政治上的雇佣文人和心怀忌恨

    的英雄们用种种阴谋手段肆加践踏!④

    百科全书派当年与欧洲各王室之间的关系,确实不如卢

    梭的民粹主义道德实践那么漂亮;⑤百科全书派当年不宽容

    卢梭,也是事实。但是,这种哲学家内部的理论纷争是否到了

    **程度,未必如罗伯斯庇尔所言。罗伯斯庇尔令人不安处,

    是他的这种强烈暗示:“革命已经砍掉了许多旧制度下大人物

    的脑袋。”罗伯斯庇尔所使用的“砍掉”这一字眼——正是当时

    民间流传的“断头台”一词俚语。这种独尊卢梭罢黜百家的肃

    杀之气,预示着后来的“焚书、坑儒”(前文已述)一连串极端行

    动,已难以避免。

    孔多塞试图起来反抗。他指斥罗伯斯庇尔:“当一个人在

    他的内心或内心情感中毫无思想可言时,当他毫无知识可以

    填补他智慧的空白时,当他连把单词联接起来的这点可怜能

    力都不具备的时候,尽管他尽其所能设想自己是一个伟人,还

    有什么事情可以留给他做呢?通过好勇斗狠的行为,他只能赢

    得土匪,强盗的喝采。”

    德穆兰则主张在卢梭与伏尔泰之间应妥协调和。他提出,

    法国应该弥平它的英烈们之间曾经存在过的敌意。他说:“伏

    尔泰和让·雅克的遗骸都应该被保存为民族的财产。现在,各

    民族**为成千个碎片,同一民族内,某种碎片被一部分人认

    为是圣灵遗迹,同时又被另一种人视为渎神之物,可厌之物。

    然而,这本来是一座神殿(指先贤祠——本书作者)。人们瞻仰

    这一神殿和它所收纳的各种遗物时,本不该争吵。这是古罗马

    的神殿,应该把所有的崇拜所有的宗教融合在一起”。⑥

    德穆兰此言未免天真。当时对卢梭和伏尔泰、百科全书派

    的褒贬,正反映着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严重对立,人们怎么会听

    得进调和者的声音?

    1792年12月5日,雅各宾俱乐部**。罗伯斯庇尔在这

    次**中发表重要讲话,公开号召**百科全书派,推倒雅各

    宾俱乐部中的爱尔维修胸像。当时雅各宾俱乐部中共有四座

    胸像:米拉波、布鲁图斯,卢梭和爱尔维修。罗伯斯庇尔说:

    我看只有两个人值得敬仰:布鲁图斯和卢梭。爱尔维

    修是一个阴谋家,一个可怜的诡辩家,一个非道德行为的

    始作俑者,是正直的让·雅克·卢梭的最无情的**者!

    只有卢梭才值得我们敬仰。如果爱尔维修还活着,决难想

    象,他会加入自由的事业。他只会加入那群所谓诡辩家的

    阴谋集团,那些人今天正在反对祖国!⑦

    罗伯斯庇尔的建议获得一致通过。在一片欢呼鼓噪声中,

    米拉波和爱尔维修的胸像被推倒,踩得稀烂。

    接下来的一个月,民间开始出现反百科全书派浪潮。一个

    主题被反复强调:只有投身于卢梭式美德的雅各宾派才是“人

    民”,而反对卢梭者,不是阴谋家,就是人民的敌人。圣鞠斯特

    宣称,在人民的敌人里,他能辨别出这样一类人:“他们曾忌恨

    并阴谋**过让·雅克。”连德国来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克劳

    茨也来凑趣,说那些百科全书派尚存者“抱着团来惩治我,就

    像他们惩治过让·雅克一样。”⑧

    1793年春,卢梭遗孀泰勒丝来到国民公会,要求给予卢

    梭以置身先贤祠的荣誉。而在此之前,在斐扬派时期,1791年

    7月11日伏尔泰遗骸已移入先贤祠。卢梭与伏尔泰能否置于

    一堂,成了现实政治中如何对待卢梭及其思想的敏感问题。阿

    马尔出面接待泰勒丝,慨然允诺:“民族的代表们将再也不会

    延期偿还卢梭的恩典了。”国民公众经过激烈辩论,议决把卢

    梭遗骸送入先贤祠。

    1793年5月,吉伦特派垮台,启蒙遗老进入地下状态。孔

    多塞隐匿不出,格里姆逃亡哥特,波麦赛逃亡英格兰,马蒙特

    尔隐居于诺曼底,留在巴黎的人只能秘密聚会,不定期见面。

    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史学家卡夫克罗列了当时38个人的命

    运,得出结论:“百科全书派的合作者决不是恐怖政策的合作

    者。”当时最著名的百科全书派地下活动者有三个:孔多塞、雷

    诺尔和修道院院长摩莱勒。这群幸存者在爱尔维修遗孀家里,

    秘密活动。这些人有:都德特夫人(卢梭晚年曾与之交恶,见

    《忏悔录》下卷——本书作者)、米拉波私人医生彼埃尔·卡布

    尼,以及前文所述那个给科黛作诗悼亡的诗人舍尼埃。时人称

    他们为“卢梭式民主的敌人”。摩莱勒回忆说:1793年底的一

    个夜晚,他在杜伊勒里宫附近一家餐馆里就餐,正好旁听到邻

    桌上的一场谈话,谈的是各区正在散发“爱国公民证书”,以甄

    别“正义者”与“邪恶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他们给了一

    个著名贵族一张爱国公民证!”此人越说越愤怒:“那个贵族就

    是埃贝尔·摩莱勒!他写过一本反对卢梭的书,我把他们从杜

    伊勒里区刚刚驱逐出来!”摩莱勒一听此言,赶紧拉下帽檐,悄

    悄溜走。⑨

    1793年11月21日,即霜月1日,罗伯斯庇尔在雅各宾

    俱乐部正式发动了反无神论运动。演说一开始,他就以黑白对

    分法,把“贵族式”的无神论和人民所广泛接受的“伟大的主宰

    关心受**的无辜者”的观点对立起来,顿时激起旁听席上一

    阵掌声。罗伯斯庇尔迅速把掌声变为他的论据:“给我鼓掌的

    是人民,是不幸者。如果有人指责我的话,那一定是富人,是罪

    犯。”他暗示:国民公众将采取恢复宗教信仰的重大步骤,并打

    击那些渎神者、非道德者。这就是著名的93年霜月演说DE。

    “霜月演说”无异于发布对百科全书派的讨伐令。百科全

    书派雪上加霜,更难生存。继此之后,罗伯斯庇尔又发表“花月

    演说”,对百科全书派施以最后一击。

    1792年以来共和国境内的非基督教化运动,始终刺激罗

    伯斯庇尔的道德忧患与宗教情怀。在他看来,渎神者是渎德

    者,百科全书派的无神论抽空了共和国的道德基础。1794春

    丹东事件更使他把这笔帐记在百科全书派宣扬的世俗功利主

    义上。处死丹东的当天,巴雷尔曾宣布罗伯斯庇尔正在起草一

    项道德救国的宏伟计划。1794年5月7日,罗伯斯庇尔代表

    救国委员会向国民公会提出了这一计划,其中最富道德义愤

    的那一部分,就是对百科全书派排炮般的攻击:

    这一派人在政治方面,一直轻视人民权利;在道德方

    面,远远不满足于摧毁宗教偏见;……这一派人们以极大

    的热情传播唯物主义思想……。实用哲学的很大一部分

    就渊源于此,它把利己主义化成体系,把人类社会看作诡

    计的一场战斗,把成功看作正义和非正义的尺度,把正直

    看作一种出于爱好或者出于礼貌的事情,把世界看作灵

    巧的骗子的家产。……人们已经注意到,他们中的好些人

    同奥尔良家族有密切的联系,而英国宪法在他们看来,是

    政治的杰作和社会幸福的·最·高·点。

    在我讲到的那个时期里,……有一个人(指卢梭——

    本书作者)以其高尚的心灵和庄严的品格,显得无愧于是

    克尽职责的人类导师。……他的学说的纯正性来自自然

    和对邪恶的深刻的憎恨,同样也来自他对那些盗用哲学

    家的名义搞阴谋的诡辩家的无法抑制的蔑视,而这,引起

    了他的敌人和假朋友对他的仇恨和**。啊!如果他曾

    是这场革命的见证人……,谁能怀疑他的高贵的心灵充

    满激情地关注着正义和平等的事业呢!然而,他的卑怯的

    对手们为革命干了些什么呢?他们……与革命为敌,……

    腐蚀公共舆论,……把自己出卖给一些叛乱集团,尤其出

    卖给奥尔良派!DF

    这是法国革命期间,对百科全书派所作的一次最猛烈最

    全面的讨伐。卢梭和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是非,已经上升到革命

    与**的高度,百科全书派再也生存不下去了。爱尔维修遗

    孀的地下沙龙被迫解散,启蒙遗老非逃即亡,他们中的大多数

    人后来还是走上了断头台。启蒙主流哲学留给法国大革命的

    最后一丝影响,只有花月广场上那尊无神论模拟像,等着罗伯

    斯庇尔付之一炬了。

    二、风月肃杀——雅各宾内部的道德灾变

    逐杀启蒙遗老,尚属道德共和国的外部事件——消灭外

    在于道德革命的历史对立面。道德共和国更为严重的危机,是

    来自于内部的道德灾变,——1794年3月(风月)的丹东案

    件。

    前一年7月,马拉死;同年7月,罗伯斯庇尔进入救国委

    员会;次年3月,丹东被捕,随即为罗伯斯庇尔所杀。法国革命

    三巨头不到9个月即分崩离析,只剩下罗伯斯庇尔一人呈道

    德寡头状,勉力支撑剩下3个月的岁月。如果说,马拉之死是

    “他杀”,死于革命派外部的谋害;那末丹东之死,则是不折不

    扣的“自杀”,死于雅各宾派内部的同室相残。因此,要分析道

    德理想国何以走上自杀逻辑,无如分析这场来自内部的自杀

    事件,可能要比罗列雅各宾派种种自取灭亡的社会政策更为

    有力。

    丹东,酒色财气之徒,若从道德立论,与罗伯斯庇尔不可

    同日而语,几不可取。故而他在政坛上虽有雄狮之吼,在民间

    却无奇理斯玛之道德光环。然而,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不追求

    奇理斯玛状态,反而能感受资产阶级革命的世俗走向,能感受

    近代社会世俗化趋向的时代脉搏。历史之吊诡,在丹东的道德

    状态与政治视野之间,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罗伯斯庇尔倘若清

    醒,他或许能从如此吊诡反复出现中,捕捉到一个至关重要的

    历史信息:雅各宾俱乐部出现的这个丹东,是历史安排的一个

    对位,一个负像,DG既是对他的平衡,亦是对他的提醒。

    丹东与罗伯斯庇尔的恩恩怨怨,源远流长。以往史学家重

    “流”不重“源”,多注意双方在恐怖政策上的具体分歧,却很少

    注意分歧的源头,就在于双方对当时那场革命的基本性质,有

    根本不同的判断。

    罗伯斯庇尔的判断与要求,已见前述之“9月笔记”,显然

    有一种不断革命、无限革命之倾向。如果说,雅各宾专政反资

    产阶级的平民方式——革“革命”的命,有一部分原因应归之

    于法国革命后期异常险恶的客观环境,非如此越出边界,不足

    以保存边界之内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那么,罗伯斯庇尔本人

    在主观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在于他把历史召唤的一时之需,

    误认为是历史的长远之计,在于他用超历史的方法强求现实

    满足他的反历史要求,在于他越出边界以后,始终不肯退回边

    界,相反,还要在边界之外用恐怖手段推行继续革命、无限制

    革命。

    丹东,是当时仅见的具有革命边界意识的清醒者。

    丹东明确提出“革命范围”之说。他所意识到的“革命范

    围”,在政治上,满足“人道”、“自由”等资产阶级的要求,在经

    济上,体现财产自由、财权保护的原则,反对统制经济。由此出

    发,他坚决反对那些“企图引导人民超出革命范围的人”。DH在

    这一前提下,他才不能忍受罗伯斯庇尔的越界恐怖,在恐怖政

    策上与之发生了直接对抗。

    1793年11月以后,丹东公开提出重建“司法与人道”的

    尊严,“释放20万嫌疑犯”,“人民迫切需要的是宽容”,“抑制

    救国委员会的暴政,拯救共和国。”他呼吁“珍惜人类的鲜血”:

    “看,那么多的血!塞纳河在流血!唉!流的血太多了!”

    1794年3月19日,在双方共同朋友的安排下,两人共进

    最后一次晚餐。丹东哭谏罗伯斯庇尔:“假如你不是个暴君,那

    末为什么你用己所不欲的方式对待人民呢?如此狂暴的情况

    是不会持久的,它与法国人的脾性格格不入。”DI晚餐不欢而散。

    次日,罗伯斯庇尔出现于国民公会讲台。讲演斩钉截铁,

    冷酷无情,强烈暗示要“击倒另一个乱党”。

    第三天,罗伯斯庇尔出现于雅各宾俱乐部,以更为肯定的

    口气宣布:“是有那么一个乱党,它被揭露的时刻总会来到的,

    这时候已经不远了。”

    人们只等了10天。3月31日深夜,丹东及其同党被捕。4

    月5日,在罗伯斯庇尔严禁申诉之后,丹东以“乱党”、“叛国”

    的罪名被送上了断头台。

    罗伯斯庇尔为什么要杀丹东?

    西方右翼史学家的观点是“道德化的批判”,失之偏颇:罗

    伯斯庇尔生性嗜权多疑,忘恩负义,是以“恶”杀“善”。左翼史

    学家的观点则是“批判化的道德”,同样不能服人:丹东腐败堕

    落,不杀不足以纯洁革命的权威,是以“善”杀“恶”。这一种观

    点等于罗伯斯庇尔当年道德逻辑的延续。

    让我们从上述“道德化的批判”与“批判化的道德”之间切

    入,看看能否切出一个道德灾变的病理切片,从中辨认奇理斯

    玛自我中毒,道德理想走向道德嗜血的逻辑纹路,从中映证历

    史上凡以道德立国始,多以道德杀人终的沉痛教训。

    当卢梭改造宗教救赎遗产时,原罪的载体从个人转移到

    社会,这一认识过程本来是一个“祛魅过程”——祛除神正论

    的宗教巫魅成分。这一转换,在理论上产生了卢梭一连串惊世

    骇俗之创见。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原罪转换,却可能出现一个

    十分吊诡的负面作用:道德理想主义者在遭遇世俗社会强大

    抵抗时,他们因此而拒绝反躬自省,调整己方政策,而是把困

    境归咎于外在的社会“邪恶”,越益固守自己的“天纵英明”、

    “洁白无瑕”,强化以“正”克“邪”的力度。这一主观强化过程,

    我们可称“入巫”——进入自我入巫过程。

    从“祛魅”到“入巫”,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可能。而抽象

    的逻辑可能,实现为具体的政治现实,必须有一个必要充分条

    件:奇理斯玛的道德真诚。只有遭逢这样的奇理斯玛,这一逻

    辑可能才会实现:他的道德鼓动不仅仅是对群众的宣传,而是

    本身自我实践;他的道德理想不是对外界的政客式欺骗,而是

    本身与外界融为透明一体,全身心无隐私地投入。罗伯斯庇尔

    的道德状态,恰恰满足了这一必要充分条件,成为一种悲剧性

    的条件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从“祛魅”到“入巫”,是奇理斯玛创造一种

    世俗化的道德语言巫术的过程,也是奇理斯玛自己被这种语

    言巫术遮蔽,丧失对外界形势客观判断能力的自我中毒过程。

    这种“祛魅”“入巫”之背反,我们在分析卢梭晚年与启蒙哲学

    **时,已看到一次。现在,当我们分析罗伯斯庇尔执政后,如

    何**丹东宽大派时,终于看到它又一次出现在罗伯斯庇尔

    活动中。

    不可否认,马拉去世以后,罗伯斯庇尔也进入了“奇理斯

    玛状态”。“不可腐蚀者”的称号使他的形象产生了道德光环。

    在光环效应下,他进入了半神半人的超凡心态。他溶一己于世

    界,亦溶世界于一己道德之情怀。前文已述,罗伯斯庇尔曾真

    诚呼喊:“我就是人民!”这一呼喊即是这种道德情怀的真诚坦

    露。但是,这一语式与路易十四那一著名语式何其相似乃尔?

    “我即人民”?不远处,就有一个“朕即国家”。罗伯斯庇尔人肯

    定不会自觉,但是,越不经意处,越能体现出权力与个人意志

    相连之后的客观逻辑,哪怕这一个人意志是最纯粹的道德理

    想,不是贪婪的权势之欲。

    罗伯斯庇尔以己度人,以己为人民之化身,则必然要把自

    我道德律令外化为人民的普遍要求,外化为革命的必然进程。

    他的“世界上的革命已经完成了一半,另一半也必须完成”的

    宏伟设想,也就从这里找到了坚实的逻辑根据。而当这一进程

    遭遇世俗阻力时,他不会认为这是社会的反弹,这是必须改弦

    更张的信号。相反,他会认为这一信号只不过更为映证了“德

    被天下”的必要,还须加强道德救赎的力度。丹东被捕后,国民

    公会曾有意让丹东发言,自我辩护。这一同情信号,已在提醒

    罗伯斯庇尔,不可过度。罗伯斯庇尔拒绝这一信号,大声咆哮:

    “危险对于我有什么关系?我的生命是祖国的,我心中无所谓

    畏惧。假如我要死,便死得光明磊落。”DJ后人读此,不能不同

    情,不能不一洒同情之泪。无耻政客尚无资格能犯这样高尚的

    错误,因为他们善为己谋,有侥幸能避免这种错误。唯有真诚

    的奇理斯玛,才会发生这样真诚的自我中毒:全然不顾或者颠

    倒判断外界形势所发生的异己变化。为了强化“德被天下”的

    力度,罗伯斯庇尔不是内敛收缩,而是外向进攻,强行遏制社

    会之反弹。他左冲右突,左支右绌,或迟或早会在道德与恐怖

    之间,最终找到那个逻辑互动的中介——

    没有美德的恐怖是邪恶的,

    没有恐怖的美德是软弱的。DK

    恐怖一旦踩稳道德的基石,那就是一场道德灾变,恐怖手

    段百无禁忌,可以为所欲为了。道德嗜血,而且嗜之不愧,端赖

    于此;恐怖本身不恐怖,不引起恐怖者内心的心理崩溃,端趋

    于此!

    这是杀丹东前一个月,即1794年2月5日,罗伯斯庇尔

    所寻找到的理论依据。上述依据,以救国委员会名义向国民公

    会提出,题为《关于在共和国内政方面指导国民公会的政治道

    德的各项原则》。请注意,它是原则,不仅仅是应急措施。因此,

    确实有理由说,“它是罗伯斯庇尔共和国的一张草图”。DL杀丹

    东,只不过是这张宏伟草图上稍带血腥气的小小一笔。有这样

    的原则作依据,圣鞠斯特1794年3月31日以“道德罪”控告

    丹东,要比以其他罪名控告丹东更为有力:

    丹东,这个可恶的人同情所有邪恶的人,他生活在骄

    奢淫逸之中。

    丹东,你从山岳党中撤离出来,你孤立了你自己。

    你试图腐蚀公共道德,你是腐败者的代理人。邪恶的

    人,你把公共舆论比作娼妓!DM

    在道德共和国内,再也没有比道德问题更触犯公怒的了。

    早在1792年9月30日,罗兰以卢梭式的语言攻击丹东,选中

    的口实也是丹东的道德问题:“我深信倘使没有道德,便不能

    有真正的爱国热情”DN。圣鞠斯特揭发丹东把公共舆论比作娼

    妓,那更是致命一击。

    罗伯斯庇尔并不残忍。他曾念及与丹东的多年情谊,一再

    犹豫。但是,压断骆驼背脊骨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丹东对“公

    共意志”的轻蔑。1792年秋季,在罗兰煽动下,巴黎内外出现

    反罗伯斯庇尔的舆论。罗伯斯庇尔请丹东帮助。丹东却说:

    “公众舆论是个**,而她的后代则是一群傻瓜!”丹东尽管蔑

    视对罗伯斯庇尔不利的舆论,但他对公共舆论的这种态度,显

    然流露出一种个人化的非道德倾向(非道德不一定是反道德

    ——本书作者),引起罗伯斯庇尔不安。丹东此论使他想起丹

    东另一天对道德所下的定义:“没有任何道德比每天夜间我和

    我老婆的情谊更牢靠的了。”罗伯斯庇尔愤怒地认为:“一个毫

    无道德的人怎么可能是自由事业的捍卫者?”OE从此,他对丹

    东产生道德上的嫌恶:丹东的手和他的心一样肮脏。处决这样

    肮脏的人,只不过是推倒一尊“早已腐朽的偶像”。所以,尽管

    他在圣鞠斯特逮捕丹东的罪行报告中,多处批上了“删去”、

    “纠正”、“解释”等字样,最终还是签发了逮捕令,并在国民公

    会内暴跳如雷,阻止丹东申辩,迅速作出了对丹东的死刑判

    决。

    就在决定逮捕丹东的同一天,巴雷尔在国民公会宣布:

    “救国委员会正在从事一项巨大的改革计划,结果将是摒弃共

    和国里的不道德和偏见、迷信、无神论”。OF这个计划就是罗伯

    斯庇尔著名的花月18日报告《关于宗教道德观念与共和国准

    则之间的关系》,主题是:呼吁道德立国,道德救国。两件事同

    一天发生,再好不过地说明:杀丹东,与道德忧患紧密相联;杀

    丹东,是道德共和国道德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恶亦杀人,善亦杀人。从道德救人,到道德杀人,道德理想

    主义就是在这里爬上了它的陡坡,转过了它逻辑逆反的弯子,

    最终扣上了这场道德灾变的逻辑终点——道德嗜血。

    然而丹东之死,毕竟是这个道德理想国内部最为重大的

    自杀性事件。雅各宾专政的统治基础就此**,罗伯斯庇尔失

    去了回归道德边界的最后一次机会。

    丹东一去巴黎空。议会内噤若寒蝉,广场上响起了民众另

    一种声音:

    丹东,这位被打入地狱的壮汉,

    却被戴上了可怕的面具,

    这是连魔鬼也不敢戴的哟!

    丹东是唯一值得赞扬的英雄,

    却被人们无辜杀害!OG

    三、花月法令——最高主宰开设道德宗教

    1794年4月5日,随丹东上断头台的还有佩蒂埃、德塞

    舍等人。可悲的是,在德塞舍儿的遗物里,人们竟发现了他所

    珍藏的卢梭《爱弥儿》、《新爱洛绮丝》手稿,还有一帧华伦夫人

    的秀美画像。

    也就在这样的时候,罗伯斯庇尔认为这是“我们胜利的捷

    报响彻世界的时刻,也正是法兰西共和国的立法家们应该再

    次关心他们的祖国和他们自己、应该巩固共和国赖以存在的

    稳定和幸福的各项原则的时刻”,OH5月7日,即花月18日,罗

    伯斯庇尔以救国委员会名义向国民公会提出“关于宗教、道德

    思想与共和国各项原则的关系,关于国家节日”的报告,并附

    “关于最高主宰崇拜和国家节日法令”的草案。历史学家将其

    总称为“花月法令”。

    “花月法令’,是罗伯斯庇尔一生中的代表作品,是道德共

    和国扑灭内外异己力量,大规模推行社会道德改造工程的宏

    伟纲领,也是卢梭遗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项遗愿——以行

    政力量,开设此岸宗教,以政治神学取代神学政治,填补上帝

    撤离之后在此岸世界造成的道德真空。

    卢梭晚年写道:“我生活在我怎么也弄不懂的一代人中

    间。对我而言,他们是一群月亮上的居民。我失去了对他们道

    德状态的最后一点注意。”OI卢梭生前的渴望、绝望,是罗伯斯

    庇尔深入革命的起点。卢梭的遗嘱就是罗伯斯庇尔的道德律

    令。时隔17年之后,卢梭撒手而去时留下的宏图悲愿,在罗伯

    斯庇尔的花月报告中响起了遥远而又宏亮的回音:

    1、从人心中的先验应然起点发出,否定历史已然状态:

    “人的权利写在他的心上,而人的屈辱却写在历史上。……罪

    恶和暴政分享世纪和大地,……斯巴达像一盏明灯那样在漫

    长的黑暗……中闪闪发光。……你们是不是应当做和你们之

    前已做过的完全相反的事呢?”

    2、以道德划分世界,把人间纷争抽象为善恶两元之争:

    “公民社会的唯一基础是道德,所有向我们作战的社团(或组

    织)都是建立在罪恶上面的”。“罪恶和美德制造大地的命运,

    这是两个对立的、彼此争吵的有决定影响的东西,它们的根源

    都存在于人的情感之中”。

    3、以政治哲学取代政治学,以行政手段建立道德统治:

    “归根结蒂,这种神秘的政治科学和立法科学又是什么呢?把

    哲学家著作中被搁置起来的道德真理在法律中和行政上肯定

    下来,……也就是说,尽可能巧妙地用来使公正占支配地位

    ……

    4、蔑视英国宪政制度,抵制英国宪政观念:“在英国,才

    把这种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王权学说推到了高度完善的地步

    ……”“他们中的好些人同奥尔良家族有密切联系,而英国宪

    法在他们看来,是政治杰作和社会幸福的最高点”。

    5、民粹至上,以民粹观念改造国民:“问题不在于培养先

    生们(老爷们),而在于培养·公·民·们……”。

    6、以宗教精神熏陶民族,政、教合一:“我们要启导人对

    有利于人的宗教的这种崇敬……那是社会幸福的唯一保证;

    我们要用我们的一切体制来培育它;公共教育尤其应当向这

    个目标去努力。无疑,你们将会给这个宗教打上一种巨大特性

    的烙印,这是一种同我们政府的性质和我们共和国的卓绝命

    运相似的特性”。

    7、设立国家节日,定期集合人民,把广场政治、广场文化

    以法律手段巩固下来:“应该有整个共和国的普遍的和最盛大

    的节日;你们集合一些人,你们将使这些人更好;请你们向他

    们的**提出一种道德和政治的巨大主题”。

    8、法国革命的最终境界是道德革命,道德革命将解放全

    人类:“在物质界,一切都已经发生变化;在道德和政治界,一

    切也应当变化。世界上的革命已经搞了一半,另一半也应当完

    成。

    同人类的其余部分相比,法国人民好像领先了二千年;人

    们会试图把法国人民看作人类中的一个不同的种族。欧洲就

    匍伏在我们现在正予以惩罚的那些暴君的阴影面前”。OJ

    花月法令共十五条,规定每一个法国人必须确认对最高

    主宰的崇拜,规定全法兰西每十天有一道德节日,每逢7月

    14日、8月10日、1月21日和5月31日有一大庆。最高主宰

    教的开教大典,择定牧月20日,即1794年6月8日。法令颁

    布后,库东要求:把该法令制成大标语、大幅宣传画,复盖所有

    的大街小巷;翻译为所有语种,散发到全世界。

    拿破仑有一次曾经称赞这一花月演说,是罗伯斯庇尔一

    生中最好的演说。拿破仑也许从中看出与他1802年教务专约

    恢复法国天主教这一拿手杰作之间的联系?拿破仑的1802年

    教务专约与罗伯斯庇尔的1794年花月法令,不可同日而语。

    前者是对宗教的利用,故而才会有1804年称帝时从教皇手中

    夺走皇冠,亲手给自己加冕的清醒行为;后者是对道德的投

    入,自称“这是我的全部生命的供品”,故而才会有热月事变中

    以身殉德的可悲之举!

    罗伯斯庇尔的最高主宰教,并无宗教之外形,却得宗教之

    精髓。它是一种在俗而又离俗的道德宗教,体现了卢梭哲学的

    核心要求。它不可能与罗马教廷言和,却只能与行政权力握

    手。它反对非基督教运动,却禁止教民向十字架宣誓。它有它

    的十字架,它信奉地上行走的神,人间行走的神。最高主宰就

    是奇理斯玛,它披着人间美德的袈裟。它是此岸之神,由人而

    神,它必须管理人的灵魂。

    奇理斯玛的逻辑是真诚的,奇理斯玛的实践却是吊诡的。

    他努力把宗教型态还原为此岸道德型态,无意中却在把此岸

    现实导演为彼岸神巫态状。从门口扔出去的东西又从窗口飞

    回来了,“宗教大还俗”换来了“社会大入巫”。这场“宗教大还

    俗”与“社会大入巫”的错位互换,最终出现的,是始作俑者始

    料不及的第三状态——后神学时代,即以国家暴力推行的意

    识形态统治。而这一点,恰恰是与卢梭政治哲学起步时所指向

    的最终逻辑后果,吻合在一起。

    四、牧月嗜血——最后一次道德狂欢

    罗伯斯庇尔有预感:“这一主张(指花月法令——本书作

    者)肯定难以实行。因为它激起大批低能者,腐败者的恐惧。但

    我相信,如果不贯彻这一法令,我们必将背叛卢梭著作中的真

    理。”OK

    罗伯斯庇尔坚持在雅各宾俱乐部里投票表决这一法令。

    即使在那里,也有人投出反对票。罗伯斯庇尔曾准备在局部问

    题上作出让步:“有些真理在提出的时候必须留有余地,卢梭

    宣扬的必须把所有不信神的人从共和国里驱逐出去的真理就

    是这样。”OL

    但是,刚入牧月,在牧月4日晨昏,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接连发生两起谋刺罗伯斯庇尔案。这是牧月的不祥之兆。发

    生于5月23日的这两起阴谋,虽未刺死罗伯斯庇尔的肉体,

    却大大刺激了他那摩尼教式的道德神经:“只要这一邪恶的种

    类存在一天,共和国就不能不生活在痛苦和危险之中。”OM

    牧月20日(1794年6月8日),在四方隐隐不安声中,法

    兰西共和国举行最高主宰教开教大典。前一天断头台处死20

    人,后一天处死了23人。只有这一天停止工作,以示节庆。断

    头台虽推走,断头台下的鲜血已把广场染红。

    开教大典盛况空前,广场上出现最后一次道德狂欢。罗伯

    斯庇尔说:“人类当中最令人感兴趣的一部分人,都到这里来

    了,宇宙今天在这里集合。”ON

    大校场上堆起了一座象征性的假山,上面站着10位老

    人、10位佩三色授带的母亲、10位佩军刀的青年、10位头戴

    鲜花的姑娘,还有10个儿童。这是山岳党人刻意经营的寓言

    象征——

    象征着民粹理想,卢梭说过:“只有山上的乡野旷夫,才是

    有道德的居民”;

    象征着道德理想超拔于世俗之上的空间高度,罗伯斯庇

    尔说过:“她飞跃到城市的上空,飞跃到群山之颠,她的思想随

    地平线的扩展而扩展。”PE

    罗伯斯庇尔亲手点燃无神论模拟像。罗伯斯庇尔率众50

    万**,鲜花抛撒,大炮轰鸣,群众高呼:“罗伯斯庇尔万岁!”

    罗伯斯庇尔一定体验到道德理想国走向巅峰状态的高峰快

    感。但是,罗伯斯庇尔本人却出现了两个不祥之兆:

    他的衣着刻意模仿卢梭小说《新爱洛琦丝》中那个道德新

    人的衣着,然而却也是那位主人翁自杀前的衣着;PF

    他的步子走得太快,一人走在整个队伍的前面。国民公会

    的议员队伍有意无意与他拉开距离,喃喃讥刺他为“独裁者”、

    “暴君”:“请看看他吧,仅仅说他是我们的主人,还显得不够,

    我们应该说他是我们的神!”

    饶勒斯评论:“罗伯斯庇尔创造的宗教一旦被人作为国家

    力量加以利用,变成人们思想与道德的准则,一旦被利用来干

    预国家政治生活,就会使过去的宗教面目与习惯做法很快地

    重新出现,把法国重新拉回到古代不容异端的状态中去”。PG

    不出三天,就出现了“把法国重新拉回到古代不容异端的

    状态”。这就是罗伯斯庇尔与库东以救国委员会名义,向国民

    公会提出的牧月22日法令。

    库东提出:“没有证据或书面材料,指控不能成立?这是旧

    专制统治创造的真理!”证据充足律和被告辩护权,本来是启

    蒙运动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屏障。现在,却

    被当作旧制度的恶瘤加以铲除了。库东的逻辑是,“为了净化

    司法程序,必须让共和国之手掌握司法程序”,也就是说,必须

    取消司法权的最后一点独立地位,将其纳入行政权力的完全

    控制。

    可悲的是,罗伯斯庇尔祛魅入巫,也沉溺于这种逻辑,而

    且陷得更深,因为他有更炽烈的道德情感在下面牵引:

    适应于革命法庭已掌握的罪行的惩罚,就是死亡。审

    判所需要的证据,无论是物质的、道德的、口头上的、书面

    上的,只要能够得到所有正义和有责任心的精神上的自

    然确证即可。审判规则就是陪审员那颗经过爱国主义启

    蒙的良心。如果物质上的或是道德上的证据,能够独立于

    明显的直觉,那末,任何直觉都将沉默下去。法律只给予

    那些被诬蔑的爱国者以爱国主义的陪审员为他辩护;法

    律对所有那些阴谋家不给予任何辩护人。PH

    这一逻辑是否一定来自卢梭,不能武断。但是它与卢梭生

    前的下列认识却有惊人的同构呼应,如出一辙:“那些有污迹

    的邪恶人最关心的是,从司法证据得到保护。把这样一些人带

    到法庭上去,毫无益处。只要内心确信,就可以确定另一种证

    据。那种确信只服从于一个正义者的感觉”。PI

    根据“内心确信”的原则,牧月法令一方面简化了审判程

    序,取消了预审,取消了被告辩护人制;如果拥有物质的或道

    德方面的证据,也不须传讯证人,另一方面,则大大收缩司法

    独立权限:任何被告在没有经过救国委员会和公安委员会行

    政部门审查的情况,不得免于审判,不得释放。经此两项改革,

    司法权力抽空,成为执行行政权力意志的盲目工具,而且因为

    盲目,执行得更为凶猛;与此同时,则大大扩展审判对象:——

    “人民之敌”的适用范围,它包括:

    准备复辟王国、奴役和解散国民公会的人;

    军事上出卖祖国利益的人;

    帮助法国的敌人的人;

    欺骗人民的人;

    败坏国民士气的人;

    传播虚假新闻的人;

    不诚实的商人;

    乱用公职权力的人;

    通过叛乱性文字迷惑公众舆论的人;

    削弱革命原则与共和原则并阻止这些原则发展的人;

    伤风败俗腐蚀公众良心的人;

    ——所有这些罪人,一旦被“内心确信法”(如有物质证据

    则更好)坐实,只适用于一种刑罚:死刑。

    这是良心律令吞食理性推理,道德法庭吞食理性法庭的

    最后一步。断头台解除最后一丝法理程序的束缚,更加疯狂地

    运作起来。

    五、热月颠覆——颠覆者被颠覆

    从牧月法令通过,到热月**,不到50天的时间,仅巴黎

    一地就处死1376人,平均每周达196人,杀人最多时每天达

    50人。PJ

    塞纳河水,实在是太红了。

    美德越位,恐怖越位,断头台也大大越位。卢梭的革命,开

    始大量吞食卢梭之子:处死者中属于原特权等级者逐步减少,

    6月只占16B5%,7月更降到5%,其余均为资产阶级、下层群

    众、军人、官员,其中下层群众则高达40%以上!PK

    “广场”上一片沉寂,“洞穴”内“暗室”四起。雅各宾派失尽

    人心,国民公会内种种反对派阴谋四处蔓延。有些议员自牧月

    法令公布之日起,即不敢回家睡觉,害怕被捕。牧月24日(6

    月12日),布尔东和梅兰在议会发言,要求澄清牧月法令是否

    废止了议员不受逮捕的豁免权。罗伯斯庇尔认为,这两个议员

    的发言是“企图把救国委员会从山岳党人分离出来”。

    他说:“允许一些阴谋家**山岳党人,并且自封为党派

    领袖,就是对人民的残忍,对人民的谋杀。”

    布尔东要求出示证据:“我决不想自封为一党领袖,我要

    求你拿出刚才那番指控的证据,我已经被说成一个邪恶者

    了”!

    罗伯斯庇尔:“我决不是指布尔东。谁要是对号入座,算他

    活该。我的职责迫使我描绘这样一幅肖像,如果他认出这便是

    他,我没有权力阻止他。是的,山岳党人是纯洁的。它是高尚

    的,而阴谋家绝不是山岳党成员。”

    一个声音高叫着:“指出他的名字!”

    罗伯斯庇尔:“到应该指出来的时候,我会指出他的名

    字!”PL

    辩论表明,罗伯斯庇尔已再现卢梭晚年的这一心态:既然

    我是道德的,那么反对者只可能是站在反道德立场上反对我;

    而反道德者不是有错,只可能是有罪;唯我有美德,他人在犯

    罪……罗伯斯庇尔已经进入内心确信状态,不需要证据,他就

    可以凭直觉指控任何一个反对者。这样一个直觉敏锐者、“激

    情迅猛者”,又是大权在握!议院内人人自危,如汤浇蚊穴,一

    片慌乱。

    牧月27日(6月15日),瓦迪埃向国民公会报告卡特琳

    ·泰奥事件。被告泰奥是个民间巫婆,逮捕时在她的草垫下发

    现了一封给罗伯斯庇尔的信,信中把罗伯斯庇尔称为“神人”、

    “救世主”。泰奥于5月28日被捕,即花月法令前,拖到此时来

    公布,显然是有反对派暗中活动,以此败坏罗伯斯庇尔花月法

    令、牧月法令的道德声誉。罗伯斯庇尔闭门起草反击报告。他

    悲愤地写道:

    “这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要提及我们自己?……

    “我们为什么不为自己辩护,就不能为共和国辩护?

    “他们为什么总是要把我们和公共利益绑在一起,以致我

    们如果不为自己辩解,就不能为政府,为国民公会的各项原则

    辩解?”PM

    罗伯斯庇尔已无可挽回地进入了卢梭晚年的悲剧处境,

    控诉者被控诉,连语言都极其相似。当他仰天悲问,“他们为什

    么总是要把我们和公共利益绑在一起—pourquoinousaRtRon

    liésàlZintéreCtgénéral?”他已预设了一个前提:他为自己

    辩

    护,就是为人民辩护。“我就是人民”,在这里又一次出现。奇

    理斯玛的外倾语式是“无限上纲”:不同政见者必是道德邪恶

    者,道德邪恶者必是道德罪恶者。奇理斯玛的内倾语式是“无

    限联系”:把自己和人民、共和国联成一体,攻击他,就是攻击

    人民,攻击共和国。前者为矛,后者为盾。“我——道德——人

    民”,成了奇理斯玛祛魅入巫所陷入的最大语言巫区。

    7月9日,罗伯斯庇尔出现于雅各宾俱乐部讲演,他再一

    次强调花月法令的意义:

    所有拯救过共和国的法令中,最崇高的法令唯有这

    一项法令:它把共和国从腐败者的手中夺了回来,它使

    所有的人民从暴君手中释放了出来,这就是使得美德和

    诚实成为生活秩序的法令。然而,那些只愿戴着自由面

    具的人,却在美德法则的贯彻过程中投下了巨大的障

    碍。PN

    又过了一星期,离事变前10天,他再次把自己的困境归

    结为花月法令激起的抵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美德这一词

    语的信念,仅限于家政和私人义务,决不愿将其理解为公共道

    德,理解为对人民事业的全部奉献,而后一点正是美德的英雄

    主义、共和国的唯一支柱、人类幸福的唯一保证。QE

    罗伯斯庇尔似乎朦胧意识到,所有的问题就出在这个道

    德边界的认定?道德通常被人理解为私人事务,而他则坚持道

    德必须成为强制性的公共状态,心须成为国家、政治、乃至文

    明历史的唯一基础。

    7月26日,临事变前夜,他在国民公会演说,也是他生平

    最后一次演说。历史学家将其称为他的“政治遗嘱”。冥冥之

    中,他似乎预感到什么,急不可待地向历史交代,他此生信仰

    与这一场革命统一于美德这一基点:

    我只知道有两种人:正直的公民与邪恶的公民。爱国

    主义不是一个政治党派问题,而是心灵问题。谁能作出这

    种区别?良知和正义。

    我说的是什么?美德!没有美德,一场伟大的革命只

    不过是一种乱哄,是一种罪恶摧毁另一种罪恶。拿走我的

    良知,我就成了一个可怜的人。QF

    7月27日晚,热月事件发生。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议

    员们的叫骂声中被捕,他留给这个嘈杂大厅的最后一句话是:

    “强盗们得胜,共和国完了。”当晚8点半至11点,他曾被短暂

    地营救出3个小时。但在这3个小时内,他无所作为,只是用

    手枪打碎了自己的下巴。在被人推上断头台前,他先打碎了自

    己的铁嘴——语言器官。7月28日下午6点,罗伯斯庇尔一

    行22人被送到停放断头台的广场。7点半,他被推上断头台。

    他临刑前沉默不语,亦不能语,只是在沉默中最后一次聆听广

    场上的群众欢呼:“国民公会万岁!”

    六、尾声

    热月**后一个月,国民教育委员会终于完成了它拖延

    已久的报告,论证卢梭应该进入先贤祠。起草人是约瑟夫·拉

    卡纳尔。卢梭在这份报告中被塑造成一个否定继承权的先锋

    和妇女道德的改良者。卢梭的政治哲学被悄悄抹去,卢梭对大

    革命山呼海啸般的影响压缩为一部《爱弥儿》的温良影响。至

    于《爱弥儿》之精义,拉卡纳尔的解释是:“通向美德的道路,就

    和通向知识的道路一样”。

    1794年10月15日,卢梭遗棺从落葬地起柩。次日,国民

    公会的一个代表前去接受卢梭遗骸,仪式进行时,伴奏的是

    《乡村牧师》的音乐。10月17日,卢梭落葬于先贤祠。具有讽

    刺意味的是,他的旁边就是伏尔泰的灵位。这就意味着“通向

    美德的道路,就和通向知识的道路一样”。国民公会主席坎巴

    塞累斯,也是一个名叫让·雅克的人,宣读葬词:

    我们向卢梭致敬,我们的再生——我们的道德、风

    俗、法律、观念、习俗所发生的一切幸运变化,都归功于

    他。……他使民族重回当初迷途的地方。在卢梭的召唤

    下,母亲的乳汁缓缓流入婴儿的嘴唇。公民们!这样一个

    道德的英雄应该进入道德殉教者的祠堂!他的生命将标

    志一个道德光荣的新时代,而今天,这一祭封神灵的行

    为,这一全体人民的和声,这一辉煌的庆典,只是一种勉

    力偿还,偿还自然的哲学家,既是偿还法兰西的骄傲,也

    是偿还人类的骄傲!QG

    葬礼以《卢梭颂》伴奏。作曲者却是一个断头台亡命诗人

    的兄弟。

    卢梭终于进入了先贤祠,他生前夙愿如愿以偿;

    卢梭被掏空了灵魂,他冥府有知,死亦不能瞑目。

    注释:

    ①王养冲、陈崇武编译:《罗伯斯庇尔选集》,P269。

    ②同上,PB249。

    ③此事可参见布罗姆:《卢梭和道德共和国》,P230。

    ④《罗伯斯庇尔全集》,第4卷,P35—37。

    ⑤启蒙哲学家与旧王朝、诸王室的关系,可参见索布尔1981年暑

    假来华东师大讲演稿。尤其是《哲学家与革命》一章,材料更为翔实。

    ⑥同③,P227。

    ⑦《罗伯斯庇尔全集》,第9卷,P143—144。

    ⑧饶勒斯:《法国革命社会史》,第8卷,PB74。

    ⑨参见卡夫克:“恐怖与百科全书派”,载法国《近现代史》杂志

    196年第14期,P284—295。

    DE瓦尔特:《罗伯斯庇尔》,P391—392。

    DF参见①P258—259。

    DG负像:negativeimage;贡布里希用语。大意为对位而立之映象,

    见《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作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1991年版,P173。

    DH转引自刘宗绪:“雅各宾专政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历史地位”,载

    《法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4年版,P97。

    DI转引自瓦尔特:《罗伯斯庇尔》,P388。

    DJ转引自陈崇武:《罗伯斯庇尔评传》,P168。

    DK王养冲、陈崇武编译:《罗伯斯庇尔选集》,P235。

    DL语出王养冲先生为此篇演说中文译文所加的题注。见王养冲、

    陈崇武编译:《伯斯庇尔》,P228。

    DM《圣鞠斯特全集》,第2卷,P372。

    DN马迪厄:《法国革命史》,P291。

    OE瓦尔特:《罗伯斯庇尔》,P386。

    OF同上,P390。

    OG丹东处死后,群众中流传出颂扬他的歌谣。这是其中一首歌谣

    的最后叠句。转引自中国法国史学会编:《法国史通讯》第八期楼均信:

    “论丹东的历史作用”。

    OH同DK,P248。

    OI《卢梭通信集》,牛津1967年版,第39卷,P98。

    OJ同DK,P248—264。

    OK同③,P247。

    OL同DJ,P256。

    OM《罗伯斯庇尔全集》,第10卷,P477。

    ON同DJ,P256。

    PE《罗伯斯庇尔全集》,第10卷,P477。

    PF蓝色外套,黄色长裤。卢梭之后,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

    安排维持,着此服式而死,一时流行欧洲,人称“维特服”。

    PG沙尔·拉波波尔:《饶勒斯传》,三联书店1982年版,P213。

    PH同③,P255—256。

    PI同OI,第30卷,29。

    PJG·迪金森:《近代法国的革命与反动》,伦敦1927年版,P33。

    PK转引自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P190。

    PL《罗伯斯庇尔全集》,第10卷,P492—494。

    PM同上,P507。

    PN同上,P519。

    QE同上,P531。

    QF同上,P554—556。

    QG同③,P28——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来源:·日月光华bbs.fudan.edu.cn·[FROM:bbs.sjtu.edu.cn]

    发信站:日月光华(2004年06月09日00:04:21星期三),站内信件

    第八章从霜月到热月:道德

    理想国盛极而亡

    一、霜月批判——百科全书派雪上加霜

    二、风月肃杀——雅各宾内部的道德灾变

    三、花月法令——最高主宰开设道德宗教

    四、牧月嗜血——最后一次道德狂欢

    五、热月颠覆——颠覆者被颠覆

    六、尾声

    不,肖梅特,死亡不是长眠,……死

    亡是不朽的开始。①

    ——罗伯斯庇尔

    从1793年12月(霜月)至1794年7月(热月),罗伯斯庇

    尔和他的雅各宾同志还有8个月的日子。断头台越来越繁忙,

    共和国越来越不安宁。“塞纳河水太红了”,辉煌的日出正在变

    成可疑的日落。罗伯斯庇尔认为死亡是不朽的开始。他承认,

    “风浪正在低沉轰响”,但是他要抓紧推行另一场革命:“在道

    德和政治界,一切也应当变化。世界上的革命已经搞了一半,

    另一半也应当完成。”②

    一、霜月批判——百科全书派雪上加霜

    卢梭的信徒与启蒙遗老之间的论战始终在进行。

    革命初起时,孔多塞这样的启蒙运动后继者尚在政治中

    心公开活动,但其他百科全书派成员年事已高,亦因外界卢梭

    声望日隆,大多隐居民间,深居简出。80岁高龄的修道院长雷

    诺尔,自1781年5月25日逃避巴黎市议会的逮捕令,一直隐

    匿于马赛,闭门著述。1790年8月,斐扬派倾慕其启蒙思想家

    的声名,宣布旧时代对他的逮捕令撤销无效,邀其进入巴黎,

    登上议会讲坛讲演。不料这位白发老翁上台后,向着底下正仰

    头瞻仰他作为百科全书派化身之风采的众议员轻蔑地扫了一

    眼,随即就连珠炮般猛烈抨击自1789年以来所发生的所有变

    化……

    罗伯斯庇尔站起发言:

    你们看,(自由的)敌人是如何懦弱,他们不敢亲临前

    线甘冒矢石,却在这里举起他们的遁词。用心险恶者把这

    个有名望的老人从坟墓边拖了回来,以利用他的弱点。他

    们唆使他当众背弃了本来是构成他威望基础的那些教义

    和原则。③

    在罗伯斯庇尔建议下,议会把这个“昏瞆老人”轰了出去。

    从此,罗伯斯庇尔对百科全书派的厌恶公开化,与他们结下了

    怨恨。

    1792年4月,罗伯斯庇尔出版了《宪法保卫者》杂志。他

    攻击的第一个靶子,就是米拉波曾在议会发言中多次提及的

    孔多塞与达朗贝尔的友谊。罗伯斯庇尔这一次公开数落百科

    全书派当年排斥**卢梭的恶迹:

    米拉波先生,他对他的那帮朋友推崇倍至,提醒我们

    回忆孔多塞与达朗贝尔的友谊以及他的学术名望,谴责

    我们以轻率的语气评论那些他称之为爱国主义和自由主

    义导师的人们。可是就我而言,我从来就认为,在那些方

    面,我们除了自然之外,别无导师可言。我愿意指出这一

    点,那就是革命已经砍掉了许多旧制度下大人物的脑袋。

    如果说这些院士、数学家遭到攻击和耻笑,那是因为他们

    曾巴结过那些大人物,并对那么多的国王奉迎拍马,以求

    飞黄腾达。谁都知道他们是多么的不可饶恕:他们**过

    让·雅克·卢梭的美德和自由精神!卢梭那神圣的面容

    我曾亲眼目睹,按我的判断,唯有他才是那个时代众多名

    人中唯一的、真正的哲学家。他才应该得到公认的荣誉,

    而这种荣誉恰恰就被那些政治上的雇佣文人和心怀忌恨

    的英雄们用种种阴谋手段肆加践踏!④

    百科全书派当年与欧洲各王室之间的关系,确实不如卢

    梭的民粹主义道德实践那么漂亮;⑤百科全书派当年不宽容

    卢梭,也是事实。但是,这种哲学家内部的理论纷争是否到了

    **程度,未必如罗伯斯庇尔所言。罗伯斯庇尔令人不安处,

    是他的这种强烈暗示:“革命已经砍掉了许多旧制度下大人物

    的脑袋。”罗伯斯庇尔所使用的“砍掉”这一字眼——正是当时

    民间流传的“断头台”一词俚语。这种独尊卢梭罢黜百家的肃

    杀之气,预示着后来的“焚书、坑儒”(前文已述)一连串极端行

    动,已难以避免。

    孔多塞试图起来反抗。他指斥罗伯斯庇尔:“当一个人在

    他的内心或内心情感中毫无思想可言时,当他毫无知识可以

    填补他智慧的空白时,当他连把单词联接起来的这点可怜能

    力都不具备的时候,尽管他尽其所能设想自己是一个伟人,还

    有什么事情可以留给他做呢?通过好勇斗狠的行为,他只能赢

    得土匪,强盗的喝采。”

    德穆兰则主张在卢梭与伏尔泰之间应妥协调和。他提出,

    法国应该弥平它的英烈们之间曾经存在过的敌意。他说:“伏

    尔泰和让·雅克的遗骸都应该被保存为民族的财产。现在,各

    民族**为成千个碎片,同一民族内,某种碎片被一部分人认

    为是圣灵遗迹,同时又被另一种人视为渎神之物,可厌之物。

    然而,这本来是一座神殿(指先贤祠——本书作者)。人们瞻仰

    这一神殿和它所收纳的各种遗物时,本不该争吵。这是古罗马

    的神殿,应该把所有的崇拜所有的宗教融合在一起”。⑥

    德穆兰此言未免天真。当时对卢梭和伏尔泰、百科全书派

    的褒贬,正反映着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严重对立,人们怎么会听

    得进调和者的声音?

    1792年12月5日,雅各宾俱乐部**。罗伯斯庇尔在这

    次**中发表重要讲话,公开号召**百科全书派,推倒雅各

    宾俱乐部中的爱尔维修胸像。当时雅各宾俱乐部中共有四座

    胸像:米拉波、布鲁图斯,卢梭和爱尔维修。罗伯斯庇尔说:

    我看只有两个人值得敬仰:布鲁图斯和卢梭。爱尔维

    修是一个阴谋家,一个可怜的诡辩家,一个非道德行为的

    始作俑者,是正直的让·雅克·卢梭的最无情的**者!

    只有卢梭才值得我们敬仰。如果爱尔维修还活着,决难想

    象,他会加入自由的事业。他只会加入那群所谓诡辩家的

    阴谋集团,那些人今天正在反对祖国!⑦

    罗伯斯庇尔的建议获得一致通过。在一片欢呼鼓噪声中,

    米拉波和爱尔维修的胸像被推倒,踩得稀烂。

    接下来的一个月,民间开始出现反百科全书派浪潮。一个

    主题被反复强调:只有投身于卢梭式美德的雅各宾派才是“人

    民”,而反对卢梭者,不是阴谋家,就是人民的敌人。圣鞠斯特

    宣称,在人民的敌人里,他能辨别出这样一类人:“他们曾忌恨

    并阴谋**过让·雅克。”连德国来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克劳

    茨也来凑趣,说那些百科全书派尚存者“抱着团来惩治我,就

    像他们惩治过让·雅克一样。”⑧

    1793年春,卢梭遗孀泰勒丝来到国民公会,要求给予卢

    梭以置身先贤祠的荣誉。而在此之前,在斐扬派时期,1791年

    7月11日伏尔泰遗骸已移入先贤祠。卢梭与伏尔泰能否置于

    一堂,成了现实政治中如何对待卢梭及其思想的敏感问题。阿

    马尔出面接待泰勒丝,慨然允诺:“民族的代表们将再也不会

    延期偿还卢梭的恩典了。”国民公众经过激烈辩论,议决把卢

    梭遗骸送入先贤祠。

    1793年5月,吉伦特派垮台,启蒙遗老进入地下状态。孔

    多塞隐匿不出,格里姆逃亡哥特,波麦赛逃亡英格兰,马蒙特

    尔隐居于诺曼底,留在巴黎的人只能秘密聚会,不定期见面。

    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史学家卡夫克罗列了当时38个人的命

    运,得出结论:“百科全书派的合作者决不是恐怖政策的合作

    者。”当时最著名的百科全书派地下活动者有三个:孔多塞、雷

    诺尔和修道院院长摩莱勒。这群幸存者在爱尔维修遗孀家里,

    秘密活动。这些人有:都德特夫人(卢梭晚年曾与之交恶,见

    《忏悔录》下卷——本书作者)、米拉波私人医生彼埃尔·卡布

    尼,以及前文所述那个给科黛作诗悼亡的诗人舍尼埃。时人称

    他们为“卢梭式民主的敌人”。摩莱勒回忆说:1793年底的一

    个夜晚,他在杜伊勒里宫附近一家餐馆里就餐,正好旁听到邻

    桌上的一场谈话,谈的是各区正在散发“爱国公民证书”,以甄

    别“正义者”与“邪恶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他们给了一

    个著名贵族一张爱国公民证!”此人越说越愤怒:“那个贵族就

    是埃贝尔·摩莱勒!他写过一本反对卢梭的书,我把他们从杜

    伊勒里区刚刚驱逐出来!”摩莱勒一听此言,赶紧拉下帽檐,悄

    悄溜走。⑨

    1793年11月21日,即霜月1日,罗伯斯庇尔在雅各宾

    俱乐部正式发动了反无神论运动。演说一开始,他就以黑白对

    分法,把“贵族式”的无神论和人民所广泛接受的“伟大的主宰

    关心受**的无辜者”的观点对立起来,顿时激起旁听席上一

    阵掌声。罗伯斯庇尔迅速把掌声变为他的论据:“给我鼓掌的

    是人民,是不幸者。如果有人指责我的话,那一定是富人,是罪

    犯。”他暗示:国民公众将采取恢复宗教信仰的重大步骤,并打

    击那些渎神者、非道德者。这就是著名的93年霜月演说DE。

    “霜月演说”无异于发布对百科全书派的讨伐令。百科全

    书派雪上加霜,更难生存。继此之后,罗伯斯庇尔又发表“花月

    演说”,对百科全书派施以最后一击。

    1792年以来共和国境内的非基督教化运动,始终刺激罗

    伯斯庇尔的道德忧患与宗教情怀。在他看来,渎神者是渎德

    者,百科全书派的无神论抽空了共和国的道德基础。1794春

    丹东事件更使他把这笔帐记在百科全书派宣扬的世俗功利主

    义上。处死丹东的当天,巴雷尔曾宣布罗伯斯庇尔正在起草一

    项道德救国的宏伟计划。1794年5月7日,罗伯斯庇尔代表

    救国委员会向国民公会提出了这一计划,其中最富道德义愤

    的那一部分,就是对百科全书派排炮般的攻击:

    这一派人在政治方面,一直轻视人民权利;在道德方

    面,远远不满足于摧毁宗教偏见;……这一派人们以极大

    的热情传播唯物主义思想……。实用哲学的很大一部分

    就渊源于此,它把利己主义化成体系,把人类社会看作诡

    计的一场战斗,把成功看作正义和非正义的尺度,把正直

    看作一种出于爱好或者出于礼貌的事情,把世界看作灵

    巧的骗子的家产。……人们已经注意到,他们中的好些人

    同奥尔良家族有密切的联系,而英国宪法在他们看来,是

    政治的杰作和社会幸福的·最·高·点。

    在我讲到的那个时期里,……有一个人(指卢梭——

    本书作者)以其高尚的心灵和庄严的品格,显得无愧于是

    克尽职责的人类导师。……他的学说的纯正性来自自然

    和对邪恶的深刻的憎恨,同样也来自他对那些盗用哲学

    家的名义搞阴谋的诡辩家的无法抑制的蔑视,而这,引起

    了他的敌人和假朋友对他的仇恨和**。啊!如果他曾

    是这场革命的见证人……,谁能怀疑他的高贵的心灵充

    满激情地关注着正义和平等的事业呢!然而,他的卑怯的

    对手们为革命干了些什么呢?他们……与革命为敌,……

    腐蚀公共舆论,……把自己出卖给一些叛乱集团,尤其出

    卖给奥尔良派!DF

    这是法国革命期间,对百科全书派所作的一次最猛烈最

    全面的讨伐。卢梭和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是非,已经上升到革命

    与**的高度,百科全书派再也生存不下去了。爱尔维修遗

    孀的地下沙龙被迫解散,启蒙遗老非逃即亡,他们中的大多数

    人后来还是走上了断头台。启蒙主流哲学留给法国大革命的

    最后一丝影响,只有花月广场上那尊无神论模拟像,等着罗伯

    斯庇尔付之一炬了。

    二、风月肃杀——雅各宾内部的道德灾变

    逐杀启蒙遗老,尚属道德共和国的外部事件——消灭外

    在于道德革命的历史对立面。道德共和国更为严重的危机,是

    来自于内部的道德灾变,——1794年3月(风月)的丹东案

    件。

    前一年7月,马拉死;同年7月,罗伯斯庇尔进入救国委

    员会;次年3月,丹东被捕,随即为罗伯斯庇尔所杀。法国革命

    三巨头不到9个月即分崩离析,只剩下罗伯斯庇尔一人呈道

    德寡头状,勉力支撑剩下3个月的岁月。如果说,马拉之死是

    “他杀”,死于革命派外部的谋害;那末丹东之死,则是不折不

    扣的“自杀”,死于雅各宾派内部的同室相残。因此,要分析道

    德理想国何以走上自杀逻辑,无如分析这场来自内部的自杀

    事件,可能要比罗列雅各宾派种种自取灭亡的社会政策更为

    有力。

    丹东,酒色财气之徒,若从道德立论,与罗伯斯庇尔不可

    同日而语,几不可取。故而他在政坛上虽有雄狮之吼,在民间

    却无奇理斯玛之道德光环。然而,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不追求

    奇理斯玛状态,反而能感受资产阶级革命的世俗走向,能感受

    近代社会世俗化趋向的时代脉搏。历史之吊诡,在丹东的道德

    状态与政治视野之间,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罗伯斯庇尔倘若清

    醒,他或许能从如此吊诡反复出现中,捕捉到一个至关重要的

    历史信息:雅各宾俱乐部出现的这个丹东,是历史安排的一个

    对位,一个负像,DG既是对他的平衡,亦是对他的提醒。

    丹东与罗伯斯庇尔的恩恩怨怨,源远流长。以往史学家重

    “流”不重“源”,多注意双方在恐怖政策上的具体分歧,却很少

    注意分歧的源头,就在于双方对当时那场革命的基本性质,有

    根本不同的判断。

    罗伯斯庇尔的判断与要求,已见前述之“9月笔记”,显然

    有一种不断革命、无限革命之倾向。如果说,雅各宾专政反资

    产阶级的平民方式——革“革命”的命,有一部分原因应归之

    于法国革命后期异常险恶的客观环境,非如此越出边界,不足

    以保存边界之内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那么,罗伯斯庇尔本人

    在主观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在于他把历史召唤的一时之需,

    误认为是历史的长远之计,在于他用超历史的方法强求现实

    满足他的反历史要求,在于他越出边界以后,始终不肯退回边

    界,相反,还要在边界之外用恐怖手段推行继续革命、无限制

    革命。

    丹东,是当时仅见的具有革命边界意识的清醒者。

    丹东明确提出“革命范围”之说。他所意识到的“革命范

    围”,在政治上,满足“人道”、“自由”等资产阶级的要求,在经

    济上,体现财产自由、财权保护的原则,反对统制经济。由此出

    发,他坚决反对那些“企图引导人民超出革命范围的人”。DH在

    这一前提下,他才不能忍受罗伯斯庇尔的越界恐怖,在恐怖政

    策上与之发生了直接对抗。

    1793年11月以后,丹东公开提出重建“司法与人道”的

    尊严,“释放20万嫌疑犯”,“人民迫切需要的是宽容”,“抑制

    救国委员会的暴政,拯救共和国。”他呼吁“珍惜人类的鲜血”:

    “看,那么多的血!塞纳河在流血!唉!流的血太多了!”

    1794年3月19日,在双方共同朋友的安排下,两人共进

    最后一次晚餐。丹东哭谏罗伯斯庇尔:“假如你不是个暴君,那

    末为什么你用己所不欲的方式对待人民呢?如此狂暴的情况

    是不会持久的,它与法国人的脾性格格不入。”DI晚餐不欢而散。

    次日,罗伯斯庇尔出现于国民公会讲台。讲演斩钉截铁,

    冷酷无情,强烈暗示要“击倒另一个乱党”。

    第三天,罗伯斯庇尔出现于雅各宾俱乐部,以更为肯定的

    口气宣布:“是有那么一个乱党,它被揭露的时刻总会来到的,

    这时候已经不远了。”

    人们只等了10天。3月31日深夜,丹东及其同党被捕。4

    月5日,在罗伯斯庇尔严禁申诉之后,丹东以“乱党”、“叛国”

    的罪名被送上了断头台。

    罗伯斯庇尔为什么要杀丹东?

    西方右翼史学家的观点是“道德化的批判”,失之偏颇:罗

    伯斯庇尔生性嗜权多疑,忘恩负义,是以“恶”杀“善”。左翼史

    学家的观点则是“批判化的道德”,同样不能服人:丹东腐败堕

    落,不杀不足以纯洁革命的权威,是以“善”杀“恶”。这一种观

    点等于罗伯斯庇尔当年道德逻辑的延续。

    让我们从上述“道德化的批判”与“批判化的道德”之间切

    入,看看能否切出一个道德灾变的病理切片,从中辨认奇理斯

    玛自我中毒,道德理想走向道德嗜血的逻辑纹路,从中映证历

    史上凡以道德立国始,多以道德杀人终的沉痛教训。

    当卢梭改造宗教救赎遗产时,原罪的载体从个人转移到

    社会,这一认识过程本来是一个“祛魅过程”——祛除神正论

    的宗教巫魅成分。这一转换,在理论上产生了卢梭一连串惊世

    骇俗之创见。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原罪转换,却可能出现一个

    十分吊诡的负面作用:道德理想主义者在遭遇世俗社会强大

    抵抗时,他们因此而拒绝反躬自省,调整己方政策,而是把困

    境归咎于外在的社会“邪恶”,越益固守自己的“天纵英明”、

    “洁白无瑕”,强化以“正”克“邪”的力度。这一主观强化过程,

    我们可称“入巫”——进入自我入巫过程。

    从“祛魅”到“入巫”,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可能。而抽象

    的逻辑可能,实现为具体的政治现实,必须有一个必要充分条

    件:奇理斯玛的道德真诚。只有遭逢这样的奇理斯玛,这一逻

    辑可能才会实现:他的道德鼓动不仅仅是对群众的宣传,而是

    本身自我实践;他的道德理想不是对外界的政客式欺骗,而是

    本身与外界融为透明一体,全身心无隐私地投入。罗伯斯庇尔

    的道德状态,恰恰满足了这一必要充分条件,成为一种悲剧性

    的条件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从“祛魅”到“入巫”,是奇理斯玛创造一种

    世俗化的道德语言巫术的过程,也是奇理斯玛自己被这种语

    言巫术遮蔽,丧失对外界形势客观判断能力的自我中毒过程。

    这种“祛魅”“入巫”之背反,我们在分析卢梭晚年与启蒙哲学

    **时,已看到一次。现在,当我们分析罗伯斯庇尔执政后,如

    何**丹东宽大派时,终于看到它又一次出现在罗伯斯庇尔

    活动中。

    不可否认,马拉去世以后,罗伯斯庇尔也进入了“奇理斯

    玛状态”。“不可腐蚀者”的称号使他的形象产生了道德光环。

    在光环效应下,他进入了半神半人的超凡心态。他溶一己于世

    界,亦溶世界于一己道德之情怀。前文已述,罗伯斯庇尔曾真

    诚呼喊:“我就是人民!”这一呼喊即是这种道德情怀的真诚坦

    露。但是,这一语式与路易十四那一著名语式何其相似乃尔?

    “我即人民”?不远处,就有一个“朕即国家”。罗伯斯庇尔人肯

    定不会自觉,但是,越不经意处,越能体现出权力与个人意志

    相连之后的客观逻辑,哪怕这一个人意志是最纯粹的道德理

    想,不是贪婪的权势之欲。

    罗伯斯庇尔以己度人,以己为人民之化身,则必然要把自

    我道德律令外化为人民的普遍要求,外化为革命的必然进程。

    他的“世界上的革命已经完成了一半,另一半也必须完成”的

    宏伟设想,也就从这里找到了坚实的逻辑根据。而当这一进程

    遭遇世俗阻力时,他不会认为这是社会的反弹,这是必须改弦

    更张的信号。相反,他会认为这一信号只不过更为映证了“德

    被天下”的必要,还须加强道德救赎的力度。丹东被捕后,国民

    公会曾有意让丹东发言,自我辩护。这一同情信号,已在提醒

    罗伯斯庇尔,不可过度。罗伯斯庇尔拒绝这一信号,大声咆哮:

    “危险对于我有什么关系?我的生命是祖国的,我心中无所谓

    畏惧。假如我要死,便死得光明磊落。”DJ后人读此,不能不同

    情,不能不一洒同情之泪。无耻政客尚无资格能犯这样高尚的

    错误,因为他们善为己谋,有侥幸能避免这种错误。唯有真诚

    的奇理斯玛,才会发生这样真诚的自我中毒:全然不顾或者颠

    倒判断外界形势所发生的异己变化。为了强化“德被天下”的

    力度,罗伯斯庇尔不是内敛收缩,而是外向进攻,强行遏制社

    会之反弹。他左冲右突,左支右绌,或迟或早会在道德与恐怖

    之间,最终找到那个逻辑互动的中介——

    没有美德的恐怖是邪恶的,

    没有恐怖的美德是软弱的。DK

    恐怖一旦踩稳道德的基石,那就是一场道德灾变,恐怖手

    段百无禁忌,可以为所欲为了。道德嗜血,而且嗜之不愧,端赖

    于此;恐怖本身不恐怖,不引起恐怖者内心的心理崩溃,端趋

    于此!

    这是杀丹东前一个月,即1794年2月5日,罗伯斯庇尔

    所寻找到的理论依据。上述依据,以救国委员会名义向国民公

    会提出,题为《关于在共和国内政方面指导国民公会的政治道

    德的各项原则》。请注意,它是原则,不仅仅是应急措施。因此,

    确实有理由说,“它是罗伯斯庇尔共和国的一张草图”。DL杀丹

    东,只不过是这张宏伟草图上稍带血腥气的小小一笔。有这样

    的原则作依据,圣鞠斯特1794年3月31日以“道德罪”控告

    丹东,要比以其他罪名控告丹东更为有力:

    丹东,这个可恶的人同情所有邪恶的人,他生活在骄

    奢淫逸之中。

    丹东,你从山岳党中撤离出来,你孤立了你自己。

    你试图腐蚀公共道德,你是腐败者的代理人。邪恶的

    人,你把公共舆论比作娼妓!DM

    在道德共和国内,再也没有比道德问题更触犯公怒的了。

    早在1792年9月30日,罗兰以卢梭式的语言攻击丹东,选中

    的口实也是丹东的道德问题:“我深信倘使没有道德,便不能

    有真正的爱国热情”DN。圣鞠斯特揭发丹东把公共舆论比作娼

    妓,那更是致命一击。

    罗伯斯庇尔并不残忍。他曾念及与丹东的多年情谊,一再

    犹豫。但是,压断骆驼背脊骨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丹东对“公

    共意志”的轻蔑。1792年秋季,在罗兰煽动下,巴黎内外出现

    反罗伯斯庇尔的舆论。罗伯斯庇尔请丹东帮助。丹东却说:

    “公众舆论是个**,而她的后代则是一群傻瓜!”丹东尽管蔑

    视对罗伯斯庇尔不利的舆论,但他对公共舆论的这种态度,显

    然流露出一种个人化的非道德倾向(非道德不一定是反道德

    ——本书作者),引起罗伯斯庇尔不安。丹东此论使他想起丹

    东另一天对道德所下的定义:“没有任何道德比每天夜间我和

    我老婆的情谊更牢靠的了。”罗伯斯庇尔愤怒地认为:“一个毫

    无道德的人怎么可能是自由事业的捍卫者?”OE从此,他对丹

    东产生道德上的嫌恶:丹东的手和他的心一样肮脏。处决这样

    肮脏的人,只不过是推倒一尊“早已腐朽的偶像”。所以,尽管

    他在圣鞠斯特逮捕丹东的罪行报告中,多处批上了“删去”、

    “纠正”、“解释”等字样,最终还是签发了逮捕令,并在国民公

    会内暴跳如雷,阻止丹东申辩,迅速作出了对丹东的死刑判

    决。

    就在决定逮捕丹东的同一天,巴雷尔在国民公会宣布:

    “救国委员会正在从事一项巨大的改革计划,结果将是摒弃共

    和国里的不道德和偏见、迷信、无神论”。OF这个计划就是罗伯

    斯庇尔著名的花月18日报告《关于宗教道德观念与共和国准

    则之间的关系》,主题是:呼吁道德立国,道德救国。两件事同

    一天发生,再好不过地说明:杀丹东,与道德忧患紧密相联;杀

    丹东,是道德共和国道德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恶亦杀人,善亦杀人。从道德救人,到道德杀人,道德理想

    主义就是在这里爬上了它的陡坡,转过了它逻辑逆反的弯子,

    最终扣上了这场道德灾变的逻辑终点——道德嗜血。

    然而丹东之死,毕竟是这个道德理想国内部最为重大的

    自杀性事件。雅各宾专政的统治基础就此**,罗伯斯庇尔失

    去了回归道德边界的最后一次机会。

    丹东一去巴黎空。议会内噤若寒蝉,广场上响起了民众另

    一种声音:

    丹东,这位被打入地狱的壮汉,

    却被戴上了可怕的面具,

    这是连魔鬼也不敢戴的哟!

    丹东是唯一值得赞扬的英雄,

    却被人们无辜杀害!OG

    三、花月法令——最高主宰开设道德宗教

    1794年4月5日,随丹东上断头台的还有佩蒂埃、德塞

    舍等人。可悲的是,在德塞舍儿的遗物里,人们竟发现了他所

    珍藏的卢梭《爱弥儿》、《新爱洛绮丝》手稿,还有一帧华伦夫人

    的秀美画像。

    也就在这样的时候,罗伯斯庇尔认为这是“我们胜利的捷

    报响彻世界的时刻,也正是法兰西共和国的立法家们应该再

    次关心他们的祖国和他们自己、应该巩固共和国赖以存在的

    稳定和幸福的各项原则的时刻”,OH5月7日,即花月18日,罗

    伯斯庇尔以救国委员会名义向国民公会提出“关于宗教、道德

    思想与共和国各项原则的关系,关于国家节日”的报告,并附

    “关于最高主宰崇拜和国家节日法令”的草案。历史学家将其

    总称为“花月法令”。

    “花月法令’,是罗伯斯庇尔一生中的代表作品,是道德共

    和国扑灭内外异己力量,大规模推行社会道德改造工程的宏

    伟纲领,也是卢梭遗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项遗愿——以行

    政力量,开设此岸宗教,以政治神学取代神学政治,填补上帝

    撤离之后在此岸世界造成的道德真空。

    卢梭晚年写道:“我生活在我怎么也弄不懂的一代人中

    间。对我而言,他们是一群月亮上的居民。我失去了对他们道

    德状态的最后一点注意。”OI卢梭生前的渴望、绝望,是罗伯斯

    庇尔深入革命的起点。卢梭的遗嘱就是罗伯斯庇尔的道德律

    令。时隔17年之后,卢梭撒手而去时留下的宏图悲愿,在罗伯

    斯庇尔的花月报告中响起了遥远而又宏亮的回音:

    1、从人心中的先验应然起点发出,否定历史已然状态:

    “人的权利写在他的心上,而人的屈辱却写在历史上。……罪

    恶和暴政分享世纪和大地,……斯巴达像一盏明灯那样在漫

    长的黑暗……中闪闪发光。……你们是不是应当做和你们之

    前已做过的完全相反的事呢?”

    2、以道德划分世界,把人间纷争抽象为善恶两元之争:

    “公民社会的唯一基础是道德,所有向我们作战的社团(或组

    织)都是建立在罪恶上面的”。“罪恶和美德制造大地的命运,

    这是两个对立的、彼此争吵的有决定影响的东西,它们的根源

    都存在于人的情感之中”。

    3、以政治哲学取代政治学,以行政手段建立道德统治:

    “归根结蒂,这种神秘的政治科学和立法科学又是什么呢?把

    哲学家著作中被搁置起来的道德真理在法律中和行政上肯定

    下来,……也就是说,尽可能巧妙地用来使公正占支配地位

    ……

    4、蔑视英国宪政制度,抵制英国宪政观念:“在英国,才

    把这种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王权学说推到了高度完善的地步

    ……”“他们中的好些人同奥尔良家族有密切联系,而英国宪

    法在他们看来,是政治杰作和社会幸福的最高点”。

    5、民粹至上,以民粹观念改造国民:“问题不在于培养先

    生们(老爷们),而在于培养·公·民·们……”。

    6、以宗教精神熏陶民族,政、教合一:“我们要启导人对

    有利于人的宗教的这种崇敬……那是社会幸福的唯一保证;

    我们要用我们的一切体制来培育它;公共教育尤其应当向这

    个目标去努力。无疑,你们将会给这个宗教打上一种巨大特性

    的烙印,这是一种同我们政府的性质和我们共和国的卓绝命

    运相似的特性”。

    7、设立国家节日,定期集合人民,把广场政治、广场文化

    以法律手段巩固下来:“应该有整个共和国的普遍的和最盛大

    的节日;你们集合一些人,你们将使这些人更好;请你们向他

    们的**提出一种道德和政治的巨大主题”。

    8、法国革命的最终境界是道德革命,道德革命将解放全

    人类:“在物质界,一切都已经发生变化;在道德和政治界,一

    切也应当变化。世界上的革命已经搞了一半,另一半也应当完

    成。

    同人类的其余部分相比,法国人民好像领先了二千年;人

    们会试图把法国人民看作人类中的一个不同的种族。欧洲就

    匍伏在我们现在正予以惩罚的那些暴君的阴影面前”。OJ

    花月法令共十五条,规定每一个法国人必须确认对最高

    主宰的崇拜,规定全法兰西每十天有一道德节日,每逢7月

    14日、8月10日、1月21日和5月31日有一大庆。最高主宰

    教的开教大典,择定牧月20日,即1794年6月8日。法令颁

    布后,库东要求:把该法令制成大标语、大幅宣传画,复盖所有

    的大街小巷;翻译为所有语种,散发到全世界。

    拿破仑有一次曾经称赞这一花月演说,是罗伯斯庇尔一

    生中最好的演说。拿破仑也许从中看出与他1802年教务专约

    恢复法国天主教这一拿手杰作之间的联系?拿破仑的1802年

    教务专约与罗伯斯庇尔的1794年花月法令,不可同日而语。

    前者是对宗教的利用,故而才会有1804年称帝时从教皇手中

    夺走皇冠,亲手给自己加冕的清醒行为;后者是对道德的投

    入,自称“这是我的全部生命的供品”,故而才会有热月事变中

    以身殉德的可悲之举!

    罗伯斯庇尔的最高主宰教,并无宗教之外形,却得宗教之

    精髓。它是一种在俗而又离俗的道德宗教,体现了卢梭哲学的

    核心要求。它不可能与罗马教廷言和,却只能与行政权力握

    手。它反对非基督教运动,却禁止教民向十字架宣誓。它有它

    的十字架,它信奉地上行走的神,人间行走的神。最高主宰就

    是奇理斯玛,它披着人间美德的袈裟。它是此岸之神,由人而

    神,它必须管理人的灵魂。

    奇理斯玛的逻辑是真诚的,奇理斯玛的实践却是吊诡的。

    他努力把宗教型态还原为此岸道德型态,无意中却在把此岸

    现实导演为彼岸神巫态状。从门口扔出去的东西又从窗口飞

    回来了,“宗教大还俗”换来了“社会大入巫”。这场“宗教大还

    俗”与“社会大入巫”的错位互换,最终出现的,是始作俑者始

    料不及的第三状态——后神学时代,即以国家暴力推行的意

    识形态统治。而这一点,恰恰是与卢梭政治哲学起步时所指向

    的最终逻辑后果,吻合在一起。

    四、牧月嗜血——最后一次道德狂欢

    罗伯斯庇尔有预感:“这一主张(指花月法令——本书作

    者)肯定难以实行。因为它激起大批低能者,腐败者的恐惧。但

    我相信,如果不贯彻这一法令,我们必将背叛卢梭著作中的真

    理。”OK

    罗伯斯庇尔坚持在雅各宾俱乐部里投票表决这一法令。

    即使在那里,也有人投出反对票。罗伯斯庇尔曾准备在局部问

    题上作出让步:“有些真理在提出的时候必须留有余地,卢梭

    宣扬的必须把所有不信神的人从共和国里驱逐出去的真理就

    是这样。”OL

    但是,刚入牧月,在牧月4日晨昏,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接连发生两起谋刺罗伯斯庇尔案。这是牧月的不祥之兆。发

    生于5月23日的这两起阴谋,虽未刺死罗伯斯庇尔的肉体,

    却大大刺激了他那摩尼教式的道德神经:“只要这一邪恶的种

    类存在一天,共和国就不能不生活在痛苦和危险之中。”OM

    牧月20日(1794年6月8日),在四方隐隐不安声中,法

    兰西共和国举行最高主宰教开教大典。前一天断头台处死20

    人,后一天处死了23人。只有这一天停止工作,以示节庆。断

    头台虽推走,断头台下的鲜血已把广场染红。

    开教大典盛况空前,广场上出现最后一次道德狂欢。罗伯

    斯庇尔说:“人类当中最令人感兴趣的一部分人,都到这里来

    了,宇宙今天在这里集合。”ON

    大校场上堆起了一座象征性的假山,上面站着10位老

    人、10位佩三色授带的母亲、10位佩军刀的青年、10位头戴

    鲜花的姑娘,还有10个儿童。这是山岳党人刻意经营的寓言

    象征——

    象征着民粹理想,卢梭说过:“只有山上的乡野旷夫,才是

    有道德的居民”;

    象征着道德理想超拔于世俗之上的空间高度,罗伯斯庇

    尔说过:“她飞跃到城市的上空,飞跃到群山之颠,她的思想随

    地平线的扩展而扩展。”PE

    罗伯斯庇尔亲手点燃无神论模拟像。罗伯斯庇尔率众50

    万**,鲜花抛撒,大炮轰鸣,群众高呼:“罗伯斯庇尔万岁!”

    罗伯斯庇尔一定体验到道德理想国走向巅峰状态的高峰快

    感。但是,罗伯斯庇尔本人却出现了两个不祥之兆:

    他的衣着刻意模仿卢梭小说《新爱洛琦丝》中那个道德新

    人的衣着,然而却也是那位主人翁自杀前的衣着;PF

    他的步子走得太快,一人走在整个队伍的前面。国民公会

    的议员队伍有意无意与他拉开距离,喃喃讥刺他为“独裁者”、

    “暴君”:“请看看他吧,仅仅说他是我们的主人,还显得不够,

    我们应该说他是我们的神!”

    饶勒斯评论:“罗伯斯庇尔创造的宗教一旦被人作为国家

    力量加以利用,变成人们思想与道德的准则,一旦被利用来干

    预国家政治生活,就会使过去的宗教面目与习惯做法很快地

    重新出现,把法国重新拉回到古代不容异端的状态中去”。PG

    不出三天,就出现了“把法国重新拉回到古代不容异端的

    状态”。这就是罗伯斯庇尔与库东以救国委员会名义,向国民

    公会提出的牧月22日法令。

    库东提出:“没有证据或书面材料,指控不能成立?这是旧

    专制统治创造的真理!”证据充足律和被告辩护权,本来是启

    蒙运动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屏障。现在,却

    被当作旧制度的恶瘤加以铲除了。库东的逻辑是,“为了净化

    司法程序,必须让共和国之手掌握司法程序”,也就是说,必须

    取消司法权的最后一点独立地位,将其纳入行政权力的完全

    控制。

    可悲的是,罗伯斯庇尔祛魅入巫,也沉溺于这种逻辑,而

    且陷得更深,因为他有更炽烈的道德情感在下面牵引:

    适应于革命法庭已掌握的罪行的惩罚,就是死亡。审

    判所需要的证据,无论是物质的、道德的、口头上的、书面

    上的,只要能够得到所有正义和有责任心的精神上的自

    然确证即可。审判规则就是陪审员那颗经过爱国主义启

    蒙的良心。如果物质上的或是道德上的证据,能够独立于

    明显的直觉,那末,任何直觉都将沉默下去。法律只给予

    那些被诬蔑的爱国者以爱国主义的陪审员为他辩护;法

    律对所有那些阴谋家不给予任何辩护人。PH

    这一逻辑是否一定来自卢梭,不能武断。但是它与卢梭生

    前的下列认识却有惊人的同构呼应,如出一辙:“那些有污迹

    的邪恶人最关心的是,从司法证据得到保护。把这样一些人带

    到法庭上去,毫无益处。只要内心确信,就可以确定另一种证

    据。那种确信只服从于一个正义者的感觉”。PI

    根据“内心确信”的原则,牧月法令一方面简化了审判程

    序,取消了预审,取消了被告辩护人制;如果拥有物质的或道

    德方面的证据,也不须传讯证人,另一方面,则大大收缩司法

    独立权限:任何被告在没有经过救国委员会和公安委员会行

    政部门审查的情况,不得免于审判,不得释放。经此两项改革,

    司法权力抽空,成为执行行政权力意志的盲目工具,而且因为

    盲目,执行得更为凶猛;与此同时,则大大扩展审判对象:——

    “人民之敌”的适用范围,它包括:

    准备复辟王国、奴役和解散国民公会的人;

    军事上出卖祖国利益的人;

    帮助法国的敌人的人;

    欺骗人民的人;

    败坏国民士气的人;

    传播虚假新闻的人;

    不诚实的商人;

    乱用公职权力的人;

    通过叛乱性文字迷惑公众舆论的人;

    削弱革命原则与共和原则并阻止这些原则发展的人;

    伤风败俗腐蚀公众良心的人;

    ——所有这些罪人,一旦被“内心确信法”(如有物质证据

    则更好)坐实,只适用于一种刑罚:死刑。

    这是良心律令吞食理性推理,道德法庭吞食理性法庭的

    最后一步。断头台解除最后一丝法理程序的束缚,更加疯狂地

    运作起来。

    五、热月颠覆——颠覆者被颠覆

    从牧月法令通过,到热月**,不到50天的时间,仅巴黎

    一地就处死1376人,平均每周达196人,杀人最多时每天达

    50人。PJ

    塞纳河水,实在是太红了。

    美德越位,恐怖越位,断头台也大大越位。卢梭的革命,开

    始大量吞食卢梭之子:处死者中属于原特权等级者逐步减少,

    6月只占16B5%,7月更降到5%,其余均为资产阶级、下层群

    众、军人、官员,其中下层群众则高达40%以上!PK

    “广场”上一片沉寂,“洞穴”内“暗室”四起。雅各宾派失尽

    人心,国民公会内种种反对派阴谋四处蔓延。有些议员自牧月

    法令公布之日起,即不敢回家睡觉,害怕被捕。牧月24日(6

    月12日),布尔东和梅兰在议会发言,要求澄清牧月法令是否

    废止了议员不受逮捕的豁免权。罗伯斯庇尔认为,这两个议员

    的发言是“企图把救国委员会从山岳党人分离出来”。

    他说:“允许一些阴谋家**山岳党人,并且自封为党派

    领袖,就是对人民的残忍,对人民的谋杀。”

    布尔东要求出示证据:“我决不想自封为一党领袖,我要

    求你拿出刚才那番指控的证据,我已经被说成一个邪恶者

    了”!

    罗伯斯庇尔:“我决不是指布尔东。谁要是对号入座,算他

    活该。我的职责迫使我描绘这样一幅肖像,如果他认出这便是

    他,我没有权力阻止他。是的,山岳党人是纯洁的。它是高尚

    的,而阴谋家绝不是山岳党成员。”

    一个声音高叫着:“指出他的名字!”

    罗伯斯庇尔:“到应该指出来的时候,我会指出他的名

    字!”PL

    辩论表明,罗伯斯庇尔已再现卢梭晚年的这一心态:既然

    我是道德的,那么反对者只可能是站在反道德立场上反对我;

    而反道德者不是有错,只可能是有罪;唯我有美德,他人在犯

    罪……罗伯斯庇尔已经进入内心确信状态,不需要证据,他就

    可以凭直觉指控任何一个反对者。这样一个直觉敏锐者、“激

    情迅猛者”,又是大权在握!议院内人人自危,如汤浇蚊穴,一

    片慌乱。

    牧月27日(6月15日),瓦迪埃向国民公会报告卡特琳

    ·泰奥事件。被告泰奥是个民间巫婆,逮捕时在她的草垫下发

    现了一封给罗伯斯庇尔的信,信中把罗伯斯庇尔称为“神人”、

    “救世主”。泰奥于5月28日被捕,即花月法令前,拖到此时来

    公布,显然是有反对派暗中活动,以此败坏罗伯斯庇尔花月法

    令、牧月法令的道德声誉。罗伯斯庇尔闭门起草反击报告。他

    悲愤地写道:

    “这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要提及我们自己?……

    “我们为什么不为自己辩护,就不能为共和国辩护?

    “他们为什么总是要把我们和公共利益绑在一起,以致我

    们如果不为自己辩解,就不能为政府,为国民公会的各项原则

    辩解?”PM

    罗伯斯庇尔已无可挽回地进入了卢梭晚年的悲剧处境,

    控诉者被控诉,连语言都极其相似。当他仰天悲问,“他们为什

    么总是要把我们和公共利益绑在一起—pourquoinousaRtRon

    liésàlZintéreCtgénéral?”他已预设了一个前提:他为自己

    辩

    护,就是为人民辩护。“我就是人民”,在这里又一次出现。奇

    理斯玛的外倾语式是“无限上纲”:不同政见者必是道德邪恶

    者,道德邪恶者必是道德罪恶者。奇理斯玛的内倾语式是“无

    限联系”:把自己和人民、共和国联成一体,攻击他,就是攻击

    人民,攻击共和国。前者为矛,后者为盾。“我——道德——人

    民”,成了奇理斯玛祛魅入巫所陷入的最大语言巫区。

    7月9日,罗伯斯庇尔出现于雅各宾俱乐部讲演,他再一

    次强调花月法令的意义:

    所有拯救过共和国的法令中,最崇高的法令唯有这

    一项法令:它把共和国从腐败者的手中夺了回来,它使

    所有的人民从暴君手中释放了出来,这就是使得美德和

    诚实成为生活秩序的法令。然而,那些只愿戴着自由面

    具的人,却在美德法则的贯彻过程中投下了巨大的障

    碍。PN

    又过了一星期,离事变前10天,他再次把自己的困境归

    结为花月法令激起的抵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美德这一词

    语的信念,仅限于家政和私人义务,决不愿将其理解为公共道

    德,理解为对人民事业的全部奉献,而后一点正是美德的英雄

    主义、共和国的唯一支柱、人类幸福的唯一保证。QE

    罗伯斯庇尔似乎朦胧意识到,所有的问题就出在这个道

    德边界的认定?道德通常被人理解为私人事务,而他则坚持道

    德必须成为强制性的公共状态,心须成为国家、政治、乃至文

    明历史的唯一基础。

    7月26日,临事变前夜,他在国民公会演说,也是他生平

    最后一次演说。历史学家将其称为他的“政治遗嘱”。冥冥之

    中,他似乎预感到什么,急不可待地向历史交代,他此生信仰

    与这一场革命统一于美德这一基点:

    我只知道有两种人:正直的公民与邪恶的公民。爱国

    主义不是一个政治党派问题,而是心灵问题。谁能作出这

    种区别?良知和正义。

    我说的是什么?美德!没有美德,一场伟大的革命只

    不过是一种乱哄,是一种罪恶摧毁另一种罪恶。拿走我的

    良知,我就成了一个可怜的人。QF

    7月27日晚,热月事件发生。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议

    员们的叫骂声中被捕,他留给这个嘈杂大厅的最后一句话是:

    “强盗们得胜,共和国完了。”当晚8点半至11点,他曾被短暂

    地营救出3个小时。但在这3个小时内,他无所作为,只是用

    手枪打碎了自己的下巴。在被人推上断头台前,他先打碎了自

    己的铁嘴——语言器官。7月28日下午6点,罗伯斯庇尔一

    行22人被送到停放断头台的广场。7点半,他被推上断头台。

    他临刑前沉默不语,亦不能语,只是在沉默中最后一次聆听广

    场上的群众欢呼:“国民公会万岁!”

    六、尾声

    热月**后一个月,国民教育委员会终于完成了它拖延

    已久的报告,论证卢梭应该进入先贤祠。起草人是约瑟夫·拉

    卡纳尔。卢梭在这份报告中被塑造成一个否定继承权的先锋

    和妇女道德的改良者。卢梭的政治哲学被悄悄抹去,卢梭对大

    革命山呼海啸般的影响压缩为一部《爱弥儿》的温良影响。至

    于《爱弥儿》之精义,拉卡纳尔的解释是:“通向美德的道路,就

    和通向知识的道路一样”。

    1794年10月15日,卢梭遗棺从落葬地起柩。次日,国民

    公会的一个代表前去接受卢梭遗骸,仪式进行时,伴奏的是

    《乡村牧师》的音乐。10月17日,卢梭落葬于先贤祠。具有讽

    刺意味的是,他的旁边就是伏尔泰的灵位。这就意味着“通向

    美德的道路,就和通向知识的道路一样”。国民公会主席坎巴

    塞累斯,也是一个名叫让·雅克的人,宣读葬词:

    我们向卢梭致敬,我们的再生——我们的道德、风

    俗、法律、观念、习俗所发生的一切幸运变化,都归功于

    他。……他使民族重回当初迷途的地方。在卢梭的召唤

    下,母亲的乳汁缓缓流入婴儿的嘴唇。公民们!这样一个

    道德的英雄应该进入道德殉教者的祠堂!他的生命将标

    志一个道德光荣的新时代,而今天,这一祭封神灵的行

    为,这一全体人民的和声,这一辉煌的庆典,只是一种勉

    力偿还,偿还自然的哲学家,既是偿还法兰西的骄傲,也

    是偿还人类的骄傲!QG

    葬礼以《卢梭颂》伴奏。作曲者却是一个断头台亡命诗人

    的兄弟。

    卢梭终于进入了先贤祠,他生前夙愿如愿以偿;

    卢梭被掏空了灵魂,他冥府有知,死亦不能瞑目。

    注释:

    ①王养冲、陈崇武编译:《罗伯斯庇尔选集》,P269。

    ②同上,PB249。

    ③此事可参见布罗姆:《卢梭和道德共和国》,P230。

    ④《罗伯斯庇尔全集》,第4卷,P35—37。

    ⑤启蒙哲学家与旧王朝、诸王室的关系,可参见索布尔1981年暑

    假来华东师大讲演稿。尤其是《哲学家与革命》一章,材料更为翔实。

    ⑥同③,P227。

    ⑦《罗伯斯庇尔全集》,第9卷,P143—144。

    ⑧饶勒斯:《法国革命社会史》,第8卷,PB74。

    ⑨参见卡夫克:“恐怖与百科全书派”,载法国《近现代史》杂志

    196年第14期,P284—295。

    DE瓦尔特:《罗伯斯庇尔》,P391—392。

    DF参见①P258—259。

    DG负像:negativeimage;贡布里希用语。大意为对位而立之映象,

    见《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作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1991年版,P173。

    DH转引自刘宗绪:“雅各宾专政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历史地位”,载

    《法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4年版,P97。

    DI转引自瓦尔特:《罗伯斯庇尔》,P388。

    DJ转引自陈崇武:《罗伯斯庇尔评传》,P168。

    DK王养冲、陈崇武编译:《罗伯斯庇尔选集》,P235。

    DL语出王养冲先生为此篇演说中文译文所加的题注。见王养冲、

    陈崇武编译:《伯斯庇尔》,P228。

    DM《圣鞠斯特全集》,第2卷,P372。

    DN马迪厄:《法国革命史》,P291。

    OE瓦尔特:《罗伯斯庇尔》,P386。

    OF同上,P390。

    OG丹东处死后,群众中流传出颂扬他的歌谣。这是其中一首歌谣

    的最后叠句。转引自中国法国史学会编:《法国史通讯》第八期楼均信:

    “论丹东的历史作用”。

    OH同DK,P248。

    OI《卢梭通信集》,牛津1967年版,第39卷,P98。

    OJ同DK,P248—264。

    OK同③,P247。

    OL同DJ,P256。

    OM《罗伯斯庇尔全集》,第10卷,P477。

    ON同DJ,P256。

    PE《罗伯斯庇尔全集》,第10卷,P477。

    PF蓝色外套,黄色长裤。卢梭之后,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

    安排维持,着此服式而死,一时流行欧洲,人称“维特服”。

    PG沙尔·拉波波尔:《饶勒斯传》,三联书店1982年版,P213。

    PH同③,P255—256。

    PI同OI,第30卷,29。

    PJG·迪金森:《近代法国的革命与反动》,伦敦1927年版,P33。

    PK转引自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P190。

    PL《罗伯斯庇尔全集》,第10卷,P492—494。

    PM同上,P507。

    PN同上,P519。

    QE同上,P531。

    QF同上,P554—556。

    QG同③,P28——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来源:·日月光华bbs.fudan.edu.cn·[FROM:bbs.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