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神学解经
「神学」的定义
从字面来看,「神学」就是有关「神」的「学问」;学问又可解释为知识,所以神学就是有关神的知识,包括神的属性、作为及神和宇宙、人类的关系。或许有人不喜欢「神学」二字,认为「神学」只是人头脑中的知识,其实这是对「神学」的误解,因为真实的神学必须建立在圣经的根基上面,并且把圣经的真理有系统、有组织的列示出来。那么为何需要系统化呢?因为圣经的资料是分散在各书卷中,却又是前后呼应的,但如果想把这些资料化成为教义,作为信徒生活的指标、思想,则必须要经过有系统的整理。那么神学解经又是什么意义呢?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
从圣经里面发展出神学,包括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所谓系统神学,即按着主题将圣经中相关的教义都找出来,然后归纳成一套理论体系,例如神的属性、人的本质、救赎论、教会论等,都可归入系统神学的范畴。
至于圣经神学就特别注重连贯性,找出贯穿圣经的主题,然后延着这个主题,把旧约到新约从创世记到启示录都串连起来,神学解经的重点,就是要把分散的圣经资料归纳出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
为了避免使用错误与不正确的原则来了解神的话,我们应该彻底通晓释经学,且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以历史与文化的解经为基础。
如果要从圣经中推出神学的结论,首先必须根据经文的历史、背景与文法去解释圣经。换句话说,历史与文化的解经是基础,然后才能进一步做神学的推论,就好像建房屋,必须要先打稳地基才可以往上盖楼房,否则就很容易倒塌。同样如果要研究神学,而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历史与文化解经作基础,就很容易造成偏差。从教会历史中可以得知,不少异端或极端神学思想的产生都是因着强解圣经,不理会圣经的历史背景、文法解释或过份灵意化的解经方式所造成的后果。
二、不以主观意念替代神的教训。
要发展出一套神学理论,必须尽量综合圣经里所有与这个主题相关的经文,然后才归纳出彻底的、有系统的结论。如果只是按着自己的意思,编选出部分的经文,即建立一套教义,这种做法是以经文来支持自己的想法,而作为解经者的责任,是要决定神在圣经中所说话语的意义,不可以人的声音,取代了神的教训。
在早期教会,使徒时代以后的教父时期曾经有人主张分割圣经,而后来这派学说被认定为异端,他们认为旧约都应该废除,而四卷福音书中也只承认路加福音。同样今天在中国教会里也有这种只偏重部分圣经的现象,但什么才是与主题有关的经文呢?最基本的原则,当然是字面相同。例如:要查考有关「贫穷」的词汇,可以把圣经中「贫穷」二字的经文全部找出来参照;但也可以更广义的找出相关的经文的范围,也就是在观念上有关的经文,如「贫穷」这二字,也可以参考有关财富、财主、金钱等经文,以引申到在神的眼中对金钱的观念,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并由此推论神对贫穷的定义。耶稣在路九58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这段经文从字面上来看,没有任何与金钱、财富有关的字眼,乃是在探讨「事奉的心志」,这段经文,对要跟随他的门徒而言,只有一个教训—放下所有阻拦及牵挂,专心来跟随他。
三、凭信心接受神的话。
若有两个圣经教义从字面上看是相互矛盾时,我们应当凭着「信心」接受,当知道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若要了解圣经,必须藉着上帝所赐的恩典,唯有属灵的人,才能明白属灵的事(参林前二1~15)。慈爱与公义这两方面,在人的眼中常常是冲突的,有慈爱就不谈公义,讲公义就没有慈爱可言,但圣经中所描述的神是绝对「慈爱」又绝对「公义」,当耶稣基督甘心顺服死在十字架上时,这种赎罪的爱,舍己的爱,同时彰显出神的公义与慈爱。另外,谈到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圣经中不断教导、启示,神在这宇宙、历史中掌权,以致在各人生命上才拥有绝对的主权。
但圣经也同时强调人的责任,要人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如果是神掌管宇宙,为什么又要人负责呢?这两方面圣经都有情楚的教导。按逻辑来说好像不通,但其中却有很深奥的道理,如果一时难以明白,我们就应当凭信心去接受,这并不是盲目,因我们已从很多其他方面的经验,确实知道这一位神是可信的。
四、以相关经文做支持。
从经文里推论出来的教训,只要能得到其他所有相关经文的支持,就可说是圣经的真理。例如:耶稣也引用旧约与撒都该人辩论,有关「复活」的问题,在可十二26~27,撒都该人不信人死了后,还会复活,但耶稣引用摩西五经指出神常常自称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乃是活人的神,因此在神的眼中这些列祖也都是活人。既然当时列祖已经死了,而神却又把他们当做「活人」,以此推论出「复活」是事实。换言之,圣经中未必把每一件曾发生过的事情都明示以让人明白隐含的教训,但如有其他经文支持,却可以在经文字义以外推论出另外的历史教训和属灵的真理。
〈范例〉。
圣经是前后连贯的,当我们读一段经文时,如果只当它是一段独立的经文来处理,极可能忽略了该段经文在整本圣经中的重要性,例如:启廿一3:「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这段话本身即充满盼望。但如果从救赎神学的角度去探讨时,它的含义就更深更丰富。起初神创造天地,放在伊甸园中,人享受到与神同在,与神有亲密交通,但人犯罪堕落后被逐出伊甸园,因着罪的缘故,与神的关系隔绝了,人不能再面对面的见神,但人从此也落在痛苦、绝望的深渊中,神的救赎即是要解决人类犯罪的问题,使人与神恢复和好的关系。当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神用火柱、云柱引导他们,以色列人的会幕、圣殿,都是神与以色列同在的表征;但这些井没有真正解决「罪」的问题,直到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人舍身赎罪后,人才可以藉着基督,与神重新相遇。人与神的关系因而恢复,但并不完全,因为人还要受到会朽坏的身体所限制,而且罪恶仍然存在于世界,唯有当基督再来,建立新天新地,一切更新了,那时人才可享受与神永远的同在,这是救赎的最高峰;其次在新天新地中,神要永远成为人的神,人要作他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