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帖撒罗尼迦前书
作者:保罗(1:1)(保罗为本书作者之外证相当强劲,直到1845年德国杜平根学者包(F.C.Baur)才首先发炮攻击。保守派学者从(1)使徒行传,(2)神学,(3)文学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辩证本书作者为保罗)。
日期:51A.D.夏
地点:哥林多。
持信人;不详。
目的:首要指出主再来之福音(被提)为信徒最大盼(注74)。
主旨:主的再来(教会的被提)。
特征:
(1)保罗书信中其一最亲切的,充满简单温柔和爱慕的说话。
(2)含有基督教中一切主要的教义(注75)
(3)每章皆以主再来为结束(1:10;2:19;3:13;4:16-17;5:23)。
(4)全无引用旧约。
(5)保罗信主迄今约只十五年,却能书写如此深奥的书简。
历史背景:
A.帖撒罗尼迦城
帖城原名热泉(Therma),位于热泉湾(ThermaticGulf)之北端,为一富庶的海囗,西南有高耸入云名为希腊神宫之奥林匹斯山(Mt.Olympus)。315B.C.年时,马其顿王之女婿把城重建及美化,并以其妻亦即亚历山大帝之妹帖撒罗尼迦之名为名。168B.C.年为罗马所征服。148B.C.年,该城被选为罗马总督之官邸及全马其顿省之首都。42B.C.件,该撒奥古士督因它效忠于该撒,而把它变为自由城(参腓立比城历史背景)(即自治城)(徒17:6-7),交由地方官管理。
帖城位罗马与东方主要通道欧拿申大道(EgnatianWay)上,故东西文化与商业均从此经过,以致它成了当时首一二之文商中心。城内居民大部分乃希腊人,集居于此的犹太人也为数不少,故有会堂之出现,因他们努力使人入教,使该城有颇多敬畏神(仿效犹太教)之人,所以宗教方面,帖城居民以崇拜外邦鬼神为主。
B.帖撒罗尼迦教会
1.始源
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到达特罗亚,在那里他接受那马其顿的呼声(徒16;9-10),转到欧洲首站腓立比(徒16:12),在那里建立腓立比教会(徒16:13-34)。后因不能多留(徒16:35-40),便来到相距一百哩外之帖撒罗尼迦城(徒17:1)。在那里一连三个安息日(徒17:2)为主证道,所得的果子也不少(徒17:4),其中一人(亚里达古)后来竟成为保罗的助手之一(徒27:2;西4:10-11)。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时逗留多久乃是一个人言人殊的问题。据帖前2:9;腓4:16的暗示,保罗居在帖城的时间一定比徒17:2较长,有说他在那边工作两三月之久(注76),另有说超半年以上(注77)。
2.成员
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会友多是从前参加会堂的虔敬者,即是那些离弃偶像,敬拜真神的外邦人(帖1:9;2:14,16),从帖前书内无一引述旧约的特征可支持此点。可是居在帖城的犹太人也为数不少,他们归主后便沟成教会成员的一小部分(参徒17:3-4)。
C.帖撒罗尼迦前书著成的时机
1.历史
保罗在帖城的工作非常成功,以致引起犹太人之忌恨,纠众诬告他作反(传另一王名耶稣)(徒17:5-9)。当晚保罗与他的同伴西拉及提摩太便乘夜离开帖撒罗尼迦,直到西面四十哩外之庇哩亚,在那里工作颇有成效。在帖城反对他的人赶来拦他,于是保罗便把西拉与提摩太留在那里,自己动身前往雅典(徒17:12-15)。后来西拉与提摩太到雅典与保罗会合(帖前3:1-2),保罗便差遣西拉到腓立比,提摩太回到帖城去,他们二人去后,保罗便继程前往哥林多(徒18:1),在那里,西拉与提摩太再回来与保罗见面(徒18:5)。
2.动机
保罗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悬念,到提摩太回来告诉他帖会的状况后才告解除。提摩太带来几项有关帖会的报告:(1)他们在主恩里的长进(帖前1章);(2)他们对保罗的误会(帖前2章);(3)他们误解保罗的教义(帖前4-5章)。因此保罗立刻回信给他们(帖前3:6-7),为自己及教义作进一步的解释。
本书著成主要的动机,在乎保罗以前在他们中间所传有关末世论的道理。他曾传讲主的再来乃随时随地的,如今当保罗离开后,主还未再来。在此时他们中间有人离开世界了,他们便不知何是好,故此保罗便向他们解释,这些死去的人必先复活才被接到荣耀里去。
3.日期
在保罗的书信中,其中一本可正确监定著书年日的,算是帖撒罗尼迦前书了。当保罗在哥林多时,适是迦流到哥林多作方伯时。在1909年,考古学家在希腊的德勒非(Delphi)发现一块古碑,由内文监定(虽有不同意见),迦流约在51年夏作哥林多的方伯,保罗是在他当任不久被提审判的,不久后保罗便离开哥林多到以弗所去,故本书著成之日期可断定是51A.D.之夏天。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教会与个人(1-3)
A.称赞他们的长进=1(1:3)
B.诚向他们的表白=2(2:5)
C.因着他们的喜乐=3(3-9)
二、教义与实践(4-5)
A.有关基督徒的生活=4上(4:3)
B.有关基督的再临=4下(4:16-17)
C.有关基督的日子=5(5:2)
B.详纲(为参研用)
一、引言(1:1-3)
A.问安=1:1
B.祈愿=1:2-3
二、教会与个人(1:4-3:13)
A.诚心的感谢=1:4-10
1.信心方面(信心的工夫)=1:4-7
2.爱心方面(爱心的劳苦)=1:8
3.盼望方面(盼望的忍耐)=1:9-10
B.诚恳的表白=2:1-20
1.纯全的动机=2:1-8
2.无私的劳苦=2:9-13
3.被赶的经验=2:14-20
C.诚意的盼念=3:1-13
1.计划的改变=3:1-5
2.喜乐的消息=3:6-9
3.迫切的祈祷=3:10-13
三、教义与实践(4:1-5:22)
A.基督徒的生活=4:1-12
1.论圣洁的生活=4:1-8
2.论彼此的相爱=4:9-12
B.基督的再临=4:13-18
1.复活的次序=4;13-16
2.被提的情形=4:17-18
C.基督的日子=5:1-11
1-主的日子的时间=5:1-3
2-主的日子的信息=5:4-11
D.基督徒的处世=5:12-22
1.在教会方面=5:12-15
2.个人方面=5:16-22
四、结语(5:23-28)
A.祝愿=5:23-27
B.祝颂=5:28
图析:
引1问安1序
言上祈愿上
信心方面1下(1)
教诚心的感赞爱心方面1下(2)1
福会盼望方面1下(3)1
纯全的动机2上下
音1与诚恳的表白无私的劳苦2中2-
下被赶的经验2下3因
与-个计划的改变3上
5人诚意的盼念喜乐的消息3中3主
教中迫切的祈祷3下
基督徒的生活圣洁生活4上(1)4再
会教彼此相爱4上(2)上
义基督的再来复活的次序4下(1)44来
的再来的情形4下(2)下-
与基督的日子日子的时间5上(1)55
将日子的信息5上(2)上中
劝基督徒的处世在教会方面5中(1)5
来勉在个人方面5中(2)中
结5祝愿5下(1)5跋
语下祝颂5下(2)下
摘要:
帖撒罗尼迦前书一卷儆醒的呼召(CallToReadiness)的书,主要是藉着主再来(迎接教会)的题目而施劝勉、安慰及解释。本书主要的内容重二点:(1)有关教会与个人的(1;4-3:13)--是作者称赞教会,并向教会表白;(2)有关教义与劝勉(4:1-5:22)--是作者解释教义,并藉此劝勉。
一.引言(1:1-3)
A.问安(1:1)
作者向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启语问安较他其余的书信为短,在短截一节内,他把自己及他的同工与教会串连起来。
B.祈愿(1:2-3)
作者表达他常在主前纪念他们的信心、爱心、及盼望;他们信心的工夫(1:3a)乃指离弃偶像归向神(1:9a);爱心的劳苦(1:3b)乃指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1:9b);盼望的忍耐(1:3c)乃指等候神的儿子从天降临(1:10),可见1:3与1:9-10前后回应,也可说是本章的始末互相遥应。
二.教会与个人(1:4-3:13)
从1:4始,作者先澄清他与教会之间的问题,再引入教义与实践。在此点,作者在三方面下笔。
A.诚心的感谢(1:4-10)
作者向教会先发出忠诚的感谢,这并不是出于牵强,也不是如批评学者所说是为第二章的表白铺路,而是这感乃出自因认识他们之故,这是一个诚心的感谢,在三方面作者感赞(感谢称赞)他们(注意三个因为)(1:5,8,9)。
1.信心方面(1:4-7)
作者称赞他们信心的工夫,因为当福音传到他们那里时(1:5a),碰到充足的信心(1:5b)所领受,那时虽然他们在大难之中(参徒17:5-6),但仍能领受真道(1:6a),效法主基督(1:6b),甚至作了所有马其顿和亚该亚信之榜样(信心,非信徒,虽后者也合理;1:7-主字旁有点注)。
2.爱心方面(1:8)
因他们爱主之故,就能把他们所信主的道传扬出来。由此可见信心(1:7)的证据就是爱,爱传扬所信之道。
3.盼望方面(1:9-10)
帖之信徒在望方面也得着作者的称赞,他们由离弃假神,归向神,服事神,等候神等各方面均显出美好的见证。
B.诚恳的表白(2:1-20)
在这章里,作者因教会受外界人士(犹太人及异**)之影响,对他产生误会而为自己申辩。这申辩从三方面可见(参三个弟兄们;2:1,9,14与17同):
1.纯全的动机(2:1-8)
在此段中,作者为自己与他的同工,向教会表白他们以前在帖城工作时的动机是纯正无伪的(2:3-5)(藏着,2:5在原文里乃伪装之意)。这点可从(1)因在腓立比的受辱,而把工作转移到帖撒罗尼迦去(2:1-2);(2)是神的托付,有神为证(2:3-5);(3)在他们中间如母亲乳养儿女的劳苦,甚至连性命也不顾,2;6-8)等三处可见。
2.无私的劳苦(2;9-13)
除了纯全的动机外,作者更以他在他们中间工作时无私无己的劳苦为佐证,他以(1)昼夜的辛劳(2:9);(2)无指摘的见证(2:10);(3)如父亲待儿女的心情(2:11-12);(4)他们的回应(2:13)等四方面指出他的工作不是为己,而是为他们的。
3.被赶的经验(2;14-20)
作者申述过去在帖城被赶经验,指出那些反对福音的人,就是如同那些杀死耶稣和先知的人一样(2:14-16a),神的忿怒必会临到他们身上(2:16b)。
作者因被赶后,肉体虽不在帖城,但如同与他们同在一样(2:17a),亦曾极愿回去不果(2:17b-18)。这一切均显出他爱他们的心(2:19),因他们就是作者的荣耀与喜乐(2:20)。
C.诚意的盼念(3:1-13)
在此章中作者续写2:17-20的主题。上段略为提及,今段作者把他的心向他们敞开。
1.计划的改变(3:1-5)
作者自离开帖城后,便辗转来到雅典(3:1)(参本书历史背景及徒17:15-16),在那里伺机回去,但因久无机会,挂念他们的心剧增,便改变亲自回去的计划,打发提摩太前去坚固他们(3:2),免他们信心摇动(3:3-5)。
2.喜乐的消息(3:6-9)
提摩太去后回来,带来极美好的消息(3:6),使作者得安慰与大喜乐(3:7-9)。这好消息关乎三点:(1)他们在患难中信心的坚定(3:6-7);(2)爱心的实在(3:6);(3)对作者的系念(3:6b)。
3.迫切的祈祷(3:10-13)
因上文的喜乐与安慰,作者心内生发为他们感谢的心。这感谢的代祷不是几分钟的热度,而是极迫切的(3:10),愿(1)能与他们相见(3:10a);(2)能坚固他们的信心(3:10b)。
三.教义与实践(4:1-5:22)
从此作者进入教义与实践的范围内,他先论实践(4:1-12),再论教义(4:13-5:11),后回到实践(5:12-22)。
A.基督徒的生活(4:1-12)
1.论圣洁的生活(4:1-8)
帖教会的信徒多从异教背景出身,虽信主后仍持守过去异教**的生活习惯,故此作者劝勉他们成为圣洁后便当远避淫行(4:1-3),不要像不认识神的外邦人(4:4-5),因神的呼召原是为圣洁,不是为污秽(4:6-8)。
2.论彼此的相爱(4;9-12)
作者在他们中间时,已教训他们彼此相爱的事(4:9-10),及以殷勤作工,互相弥补,实行彼此相爱的教训(4:11-12)。
B.基督的再临(4:13-18)
1.复活的次序(4:13-16)
前论基督徒的实践,今论基督教的教义,作者前在他们中间所传有关主再来的信息,引起他们像不信人那样的忧伤(4:13b),因他们以为死了的人便无法参入主再来的福分了(4:13a);于此作者便向他们解释睡了的人(4:14)与还活着的人(4:15)都有分参与主的再来(4:13-14),但睡了的人必先复活(4:15-16)才见主面。
2.被提的情形(4:17-18)
然后那些还存留的人才一同被提到天上与主相遇(4;17),这被提到天上的盼望(主再来之首部),正是教会最大的安慰(4:18)。
C.基督的日子(5:1-11)
1.主的日子的时间(5:1-3)
主的再来也称为主的日子,那日子的来临无人知晓,如贼之光临,不会预先宣告何时何日(5:2),也如临产妇人般,只有征兆不能确定日期(5:3)。
2.主的日子的信息(5:4-11)
因着主再来的主题,作者便把握时机释放信息,劝勉他们要像光明之子(5:4-5),不要无知(睡觉),乃要儆醒谨守(5:6),把信、望、爱披戴起来(5:8),藉此彼此劝慰,互相建立(5:11)。
D.基督徒的处世(5:12-22)
1.在教会方面(5;12-15)
作者在上文因教义而涉及实践的劝慰后,便继续其实践的劝告。他首先劝告在教会方面应注意的事项:(1)敬重在教会中作治理教导的人(5:12-13a);(2)也要彼此和睦相处(5:13b-15),包括要警戒不守教规的人(5:14a),忍耐软弱的(5:14b),不要以恶报恶(5:15a),要努力行善(5:15b)。
2.个人方面(5:16-22)
个人方面要(1)常常喜乐(5:16);(2)不住祷告(5:17);(3)凡事谢恩(5:18);(4)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5:19);(5)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5:20);(6)察验与持守美善的(5:21);(7)禁戒一切恶(5:22)。
四.结语(5:23-28)
A.祝愿(5:23-27)
在结语祝愿中,作者愿(1)他们全然成圣(5:23a);(2)灵魂体得蒙保守,见主面全无指摘(5:23b);(3)他们为作者代求(5:25);(4)务要圣洁(5:26);(5)公诵书信(5:27)。
B.祝颂(5:28)
愿恩惠与教会同在,结语之颂与启语之颂(1:1)前后一致。
*****
帖撒罗尼迦前书是一封仰望、儆醒、等候的书信;因主再来的日子是随时随地的,我们的儆醒与等候也是每时每辰的,在这极悖谬的世代中,信徒唯一的盼望乃是被提,只有被提的盼望,才能催促我们在这末后的日子中努力作工。帖教会的信徒在大患难中仍有信心的工夫,爱心的劳苦,盼望的忍耐,这样的见证是何等动人,然而我们处在太平盛世,丰足享受的日子中,却反将信心搁在一边,只爱世界,放纵私欲,沾染污秽,不爱主的再来,糊里糊涂过日子,使主何等的伤痛,而致他的再来只催促我们的被罚。但愿我们这些离弃了偶像,归向真神的人,在信望爱方面都蒙主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