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作者
本书作者是使徒保罗和提摩太(1)。
二、本书写作时间和地点
本书于公元62年到64年之间在罗马所写,是四封监狱书信之一,与歌罗西书同时。
三、本书背景
腓利门是歌罗西教会的一位信徒,他有一个名叫阿尼西母的奴仆,因为偷了主人的财物而逃
到了罗马。他在那里听到了保罗所传的福音而悔改信了主,于是他就成了主内一位弟兄。
腓利门是一位富翁,大约是保罗在以弗所亲自引领归主的(参徒19:10),他信主后表
现了非凡的信心与爱心,把自己的家作为信徒聚会之处——“以及在你家中的教会”(2)。保罗也称赞他说:“兄弟啊,我为你的爱心大有快乐,大得安慰;因众圣徒的心从你得了
畅快”(7)。
腓利门可能受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影响,也蓄养了一些奴隶。其中有一名奴隶阿尼西母偷窃了
主人的东西,畏罪出逃,远走他乡(10;西4:9)。他到罗马正遇上被监禁的保罗,悔
改归主后的阿尼西母自然对保罗有无限的感激和热爱,于是就在那里服侍保罗(11—13)。但是,保罗认为阿尼西母是腓利门的奴仆,不能擅自留用他;而且,蒙恩的阿尼西母也
应该面对自己的主人,对付自己的罪行,让基督的福音从他身上见证出来。因此保罗就决定
让他返回腓利门那里,并写了一封信为之说情,请求腓利门接纳他,免除严厉的处罚,虽然
这种处罚按照罗马的法律是完全应该的,但保罗认为这个问题应当运用在基督里的弟兄之爱
来解决。保罗为了能更好地达到目的,就叫推基古陪同前去(西4:7—9)。
这封十分优美的私人信件,篇幅很短,很可能是保罗亲笔写成的。信内措词造句,委婉动人
;热情奔放的生命感情,跃然纸上。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杰作,是十分珍贵的属灵文献。
本书因为涉及到奴隶制度这个社会问题,所以对教会以及对社会制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当基督教会出现于世界时,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很大程度上依靠奴隶来维持。虽然如此,当时的社会却不把奴隶当人看,而只能当作货物。其生命、主权、安全、自由
一点没有保障。耶稣基督的福音所到之处,那里就会出现一种新的气象。所以这封短信实在
可以称为“在基督里自由的宣言”(参加3:28;林前7:20—22;弗6:6—9;
西3:11,4:1),它虽然没有公开主张废除奴隶制度,但是由于基督之爱的逐渐扩
大,奴隶制度至终趋于消灭。
四、本书写作目的
保罗是通过书信的方式,去说服腓利门要凭爱心来赦免并接纳一位曾经犯过罪的奴仆阿尼西
母,并且不再看他为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弟兄(16)。保罗本来有相当的权利
,可以吩咐腓利门行合宜的事,但他不用命令的语气,乃是用诚恳的态度去代为求情(8—
10)。根据腓利门的信心和爱心,以及保罗个人的实际处境,他希望不久能到腓利门那里
去,以促其请求,心愿更能获得成功(21—22)。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保罗办事的步
骤和手续是非常周密的:
第一,他认为不要使这位已叫主人发怒的奴仆单独回去见他的主人,他特别叫推基古与他同
去,以便作中间人代为说情调解(参西4:7—9)。
第二,他写此专函叫阿尼西母随身带去,这既是对人性的尊重,也是具有远见的智慧之举。
第三,保罗为了叫腓利门能甘心乐意地收留阿尼西母,他向全教会公开推荐阿尼西母,使腓
利门认识到:是否接纳阿尼西母不仅关系到他个人在神面前的灵命成长问题,亦关系到教会
在社会的见证问题。
五、本书分段
本书可分为四段:
1、问安(1—3)
2、称赞腓利门的德行(4—7)
3、为阿尼西母说情(8—21)
4、问安与结束语(22—25)
六、本书应特别注意之点
1、本书的地位与价值:这封书信虽短,但却相当特殊,感情非常丰富诚挚。它不但在教会
内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有极高的价值。马丁路德说:“此书信显出基督
之爱何等高超、何等宝贵”。加尔文说:“一件平常小事,但是到了保罗的书信中,就提高
到了神的面前。”
腓利门书价值极大,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保罗个人的品行修养,以及属灵生命所到达的高度。
从伦理学的观点,可以看见保罗公道正义的感觉。从神学观点来看,可以看到神在万事万物
中的安排与引导,不论大事小事都有神在背后主宰一切。从实践的观点来看,可以把最高的
属灵原则,运用到日常生活的琐事上去。从救恩的观点来看,是鼓励人向犯罪失丧的人传福
音。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可以看到基督教与奴隶制度是何其不相容,以及那些不符合基督
教义之制度,也要受到衡量和改正。按属灵生命的经历来说:阿尼西母就是我们各人的代表。马丁路德说:“基督代替我们求父,就如同保罗代阿尼西母求腓利门赦免收纳,我们都是
耶稣基督的阿尼西母。”
2、阿尼西母蒙恩得救,是福音改变人心的明显例证(16—17)。救恩福音对人群社会
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所采取的是说服的方法。对犯罪的人是采用爱的感动和爱的征服。主
人与耶稣基督有了新的关系,奴隶与耶稣基督也有了新的关系,因而主人与奴隶之间也就有
了新的关系。他们现在在基督里的属灵生命地位,不再是一个是主人,一个是奴仆,他们在
基督里都是弟兄,都是肢体,(当然在肉体地位上仍是有主仆之别的,保罗在林
前7:20—24对此问题讲得很清楚)。这是一幅极其美丽的救恩图画,也是一
首极为动人的弟兄之爱的美歌。
3、此书信可以作为我们蒙恩得救赎的比喻:人本来是神的产业,自从人类的始祖犯罪以后
,他们不但从主人那里私逃,而且还盗窃了财物。律法并未给人有逃避之权,恩典却给他有
悔罪改过之路。人如果逃到耶稣基督的面前,在他里面获得了重生,找到了中保,有了儿女
地位,可以成为神家中的人。他在神面前被接纳收留,就不再是奴仆。保罗说:“你们所受
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罗8:15)。因为
里面有了基督的新生命,一切的罪债都归到了耶稣基督身上,今天我们这些“耶稣基督的阿
尼西母”,仔细阅读这封信的时候,仍是极受感动。
4、在通常的情况下,阿尼西母的犯罪行为,因为触犯了律法,是应当受到律法制裁的;可
是保罗见他已经悔改信主,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就特意写了一封信,叫他去见原来的主人
,恳求腓利门的宽恕。保罗请求腓利门把阿尼西母当作主内一个肢体,不要再把他当作奴仆
来接纳。保罗认为如果腓利门能作到这一点,则阿尼西母对他的主人就真正有益了。
有人可能会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保罗为什么不藉此机会猛烈地攻击奴隶制度?我们应当知道
,当时的社会是准许拥有奴隶的。保罗认为奴隶制度会引起不同阶级的人彼此歧视仇恨,所
以保罗就坚决反对。从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制度也就逐渐走向消亡,这无形中是受
了基督徒的信仰与福音本身的影响。
这封给腓利门的信,充分说明了弟兄之间那种特殊的关系。所有信主的人,都在基督的身体
里,所以肢体必须互相照顾。保罗说他要偿还阿尼西母所欠的一切债务,他就是效法耶稣基
督在十字架上,偿还了我们所欠下所有罪债。
5、本书的主要人物就是阿尼西母,阿尼西母原文的意思就是“有益处”。但他过去是名不
符实,因为他不但对人无益,反而对人有害;现在因为保罗带领他悔改归主,成为一名基督
徒,情况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过去与人没有益处,现在与人却大有益处。由此可见,一
个人与神有了正常关系以后,他与人的关系也就会与从前大不相同。人类是互相帮助的,也
是互相交往的,人的价值是否尊贵,并不是在于职位的高低,乃是在于他对人是否真正有益
处。人在蒙恩得救以后,成为神的儿女,生活、工作、道路等各方面都尊主为大,以神为中
心,就是尊贵荣耀的人。
七、本书钥词、钥节
①钥词:“收纳”(17)。
②钥节:“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11)。
八、本书主要信息
本书主要讲论阿尼西母(即益处之意),他本是一个因为偷窃了主人的
东西而潜逃的奴隶,如今他归向基督成为一位基督徒。保罗特别写了这封信给他的主人腓利
门,诚恳地代为说情,请求主人因为基督的爱而接纳他。字里行间表明基督徒对人的饶恕不
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该有实际行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