Ⅳ.释经式讲道法及解经步骤 解 经 步 骤
    「你当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把神的话语切割的适当)真理的道。」(提后2:15)

    这「按正意分解」正是要运用诠释的方法。为一段经文作注释(exegesis),就是说把经文的原意论释出来。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就是拫据解经的步骤(exegeticalsteps/hermeneuticalprocess)。有以下十个步骤可以跟随(使用约3:1-15为例子):

    一.肯定作注释的经文(Confirmthetext)。

    在此,有两个动作需要遵守:

    一.先把要注释的经文阅读数次。看看该分段是否合适。如果有其它的圣经译本,对照其它译本是否与该分段相同或有差异。

    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该段经文中重要或含糊的句子翻译出来。(如果不是全部翻译出来,也要把难明之处翻译。可参考以上译本帮助你的翻译。)

    例子:约3:1-15(和合本),

    约3:1-13(吕振中译本),

    约3:1-15(现代译本)

    (如果你没有这些译本也没关系。那只依靠一个和合本来决定这段落。)

    可见约3:1-15是许多译本同意的段落。

    从叙述本文来看,似乎耶稣和尼哥底母的谈话可继续至3:21。虽然3:14及约3:16的谈话有些离了主题。

    翻译:官=议员(吕),领袖(现代)。

    拉比=老师(吕),老师(现代)。

    师傅=教师(吕),教师(现代)。

    如何能重生呢?=怎能被生下来呢?(吕),怎么能重生呢?(现代)

    再进母腹=第二次进(吕),重进母胎再生下来(现代)。

    我实实在在地=我郑重地告诉你(现代)

    水和灵生=水和圣灵重生(现代)。可见现代译本指明重生就是圣灵的重生。

    肉身生的就是肉身,灵生的就是灵=人的肉身是由父母生的,人的灵性是由

    圣灵生的(现代)。可见这是一个比较,说明人属灵的生命是由圣灵生的。

    二.「归纳」与「叙述」(Inductive&NarrativeStructure)

    应用「归纳研经法」(见研经法一科内的讲义)/「叙述诠释法」(如果是叙述体)把该段经文的要素整理。

    一般上,归纳法就是向该段经文提出七个问题:何人?何处?何时?何事?何话?为何?如何?

    例子:何人?:尼哥底母=你,你们,法利赛人,犹太人的官,以色列人的先生。

    耶稣=我,我们,拉比,由神那里来的师傅,行神迹者。

    圣灵(似风一般)

    人子=在天的,被举起

    摩西=在旷野举蛇者

    何处?:耶路撒冷,耶稣停留处(不知名)

    何时?: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一个夜晚

    何事?:尼哥底母找耶稣谈话,关于重生的事

    何话?:尼哥底母发出三个问题:「拉比无人能行」,「人已经生出来么」,「怎能有这事呢?」。

    耶稣都一一回答这三个问题:「我实实在在见上帝的国」,「我实实在在也是如此」,「你是以色列靠上帝而行(?)」。这谈话似乎是一个神学性的对话,含义极深。

    为何?:事情的发生是尼哥底母来问耶稣。在谈话中,因着身份的改变(你-我变成你们-我们)说明耶稣与尼哥底母的谈话不只是单独性的,而可能代表了两个圈子的人或两个组织(基督教和犹太教)。

    如何?:谈话内容的发生是因为尼哥底母与耶稣谈论重生的事。谈话过程是两方对一些观念弄不清楚,例如,两方对“重生”的了解不相同。对“怎样得重生”的观念也不相同。

    后半部的谈话也由重生转去永生的观念。

    叙述诠释三步骤:

    一.情节(plot):耶稣与尼哥底母相遇并由尼哥底母开声引入话题(约3:1-2)、接着是耶稣三次回答尼哥底母两个疑问(约3-15)、不能肯定约3:16-21是否属于耶稣的回答,相信是叙述者的个人反省。耶稣三次使用「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把谈话的情节带高峰。也使用「重生」和「圣灵如风」的双关语使谈话引起冲突。这个冲突并没得到平息,因为作者并没有交待尼哥底母是否接受/解决了这两个冲突,他只是静稍稍地从情节中消失。剩下叙述者个人的反省。当然叙述者无需对尼哥底母作最后的交待,因为他所要扮演的情节及角色已完成。样从第二章至第四章,有三篇的谈话,这三个情节紧紧相接。与其它经文(上下文)比较,之前一段是耶稣与衪母亲的谈话,而后一段是耶稣与撒玛利亚妇女的谈话。相信这三段谈话有连贯性。

    二.人物(characters):耶稣(我)和尼哥底母(你)是主要人物,可是耶稣所说「我们」和「你们」又代表那些人呢?相信「我们」是代表使徒或是当时的基督教,而「你们」是由尼哥底母所代表的正统犹太教。如果是这样,那之前耶稣和衪母亲的谈话可能代表基督教与一般犹太教的对话,而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可能代表基督教与非正统犹太教的对话。神、圣灵、摩西、人子也是一些在谈话中出现的配角人物。神在这里被形容为与耶稣「同在」而行神迹的人。圣灵却是那使人重生或“灵”生的对象。摩西是因为铜蛇的事故被提出来。人子是新约特指耶稣基督的名称,这人子在此特指那升天的基督。以上的人物都是直接被叙述,并没含有隐喻的意义。

    另外也提出两种人物:「灵生的」「肉身生的」。这两种人物是叙述中唯一含隐喻的意义,代表着两个对比。相信这两个名词是当时教会的常用字眼,说明信耶稣的人或重生的基督徒是属于「灵生的」,而属世界(或属律法?)的是「肉身生的」。

    三.布景(setting):尼哥底母是在夜里来,相信谈话地点是在耶路撒冷一所耶稣和门徒所停留的住所。耶路撒冷应是这叙述最好的地点,配合尼哥底母的身份。不知道尼哥底母何时离开这所房子。风的来去无形成为解释圣灵工作最好的场所,圣灵要在这大自然界中工作。不只是圣灵在这世界中工作,神也差派衪的独生子到世界来,要拯救人类。地和天被代入作为布景,说明地上的人/肉身生的人只懂得地上的事,「我们」的见证是关于天上的事。人子却是那位在天的人物。因此天上的事必然关于人子的事。摩西在旷野举蛇的布景被带出来,使这谈话的布景更添加许多色彩。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用一个表格去表达其中的关系:

    (这是一种看见,不是每段经文都可以给我们这样清楚的表格。)

    代表人物人物话题人物代表人物

    拉比行神迹法利赛人

    师傅耶稣重生犹太人

    行神迹者圣灵如风尼哥底母以色列人的先生

    我们见证官

    摩西举蛇你们

    人子被举

    永生

    三.肯定该段经文的修辞、风格、特别体裁(RhetoricandGenre)。

    一.先注意和分辨经文是属于那一类文学体裁或特别的文学体裁。

    二.检查该段经文是属乎那种风格(genre)或当中一些句子属于某些风格。然后,把这些特别的风格分析出来。你可借用修辞诠释法来深入分析。

    体裁:这是一个叙述(Narrative),以谈话(discourse)方式来描述。叙述者对地点和人物似乎刻意安排。两个主要人物的身分也特别表明。叙述者对谈话的内容似乎早已准备好。连答案也刻意地如此表达。

    风格:整体的风格清楚的排列出来:有三个问和三个回答。耶稣都是处在回答的地位。

    三个回答都是以「我实实在在告诉你」(amenamenlegoumin)。这是亚兰文的一句俗语。

    有许多平行对句的诗体出现: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

    人若不是从——水和灵生,-就不能——进——上帝的国

    肉身——生的——就是——肉身

    灵——生的——就是——灵

    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

    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

    说-地上的事,——尚且——不信

    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

    当中也有一些智能性的词句:「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那里来,往那里去」,「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

    双关语有:重生=从天而生/第二次再生

    灵=灵/风

    象征性语言:人子被举起来。

    四.字义与语意(WordsMeaning)。

    解经者须要对圣经原文的文法稍有认识。另外,也要借用一些圣经字典或神学辞典。先把重要的字眼或词句列出来,然后参考圣经原文字典或神学辞典。有两个步骤要分别出来:

    一.字义:这就是要根据字源学来寻找字的整个发展过程。除了查考字典以外,也要参考该字在不同的本文中的用法。

    二.语意:寻找语意就是要确定一位作者在他所设计的本文中的字是否有“特别的意义”。“特别的意义”就是说这宗教用语是否含有象征性或多义性质。除了参考字典以外,也要求对圣经宗教用语的掌握以及深入的剖析该本文的结构。

    我是根据最近释经学者的建议,特别列出所需要用的字/词典。

    例子:

    「法利赛人」指犹太人的律法教师。无法肯定法利赛人的真正来源,相信是自以斯拉时代开始,因为回归后的犹太社会需要大量的律法教师而有一班人被分别出来专门受训负起教导的工作。法利赛人为热心和虔诚的律法师。受犹太人的尊重。他们不只严厉地遵守律法,也遵守传统的教导。有估计说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只得六百人,可见尼哥底母尊贵的身份。法利赛人及文士们走在街上时被人称为「拉比」。尼哥底母称耶稣为拉比,是把耶稣与他放在同等的地位。

    「犹太人的官」当时的犹太人是受罗马人统法,只有罗马官。这里是指犹太人七十二人大公会的成员。当时的罗马政府容许犹太人组织这大公会以律法来审判犹太人。这大公会中有廿四位是祭司,廿四位是撒都该人,廿四位是法利赛人。祭司长是当然的主席。

    「从神那里来」含有先知的意思。如摩西与神同在(出3:12)或杰里迈亚(耶1:19)。

    「重生」(anothen)这希腊文字含有双重的意义:从天上生下来或是第二次生出来。尼哥底母只领会第二个意义,也是最普遍的意义。可见这里含基督教特别的神学用词,表示信徒借着神的道重生了(彼前1:23),或在此借着圣灵重生。

    「水和灵」这基督教的用词含有特别的语意。学者不能肯定它在此处的意思:

    一.水代表自然或是肉体的诞生,而灵代表超自然的诞生。或是把水当着是「地上的」,而灵当着是「天上的」。(如第十二节所说)。

    二.水可能指施洗约翰的水礼,是当时犹太人所领受悔改的洗礼。而灵是指基督教的重生。说明犹太人/尼哥底母所受悔改的洗礼不足够,而需要加上灵的重生。

    三.把水当着是基督教当时的洗礼,就如耶稣之前的洗礼(约1:33)。水礼必须加上灵的重生。

    四.有解释说是指神的道(王明道:「重生真义」)。

    五.有解释说水就是圣灵(约4:13;6:37;7:39),只是重复字。

    旧约并没有直接提出水和灵的洗礼。约珥书曾经预言在末世时神的灵将浇灌他

    的子民(珥2:28)。以西结也间接指出水和灵将一起出现使以色列人洁净并获得新心跟随神(结36:25-27)。一般上,福音派学者认为这用词是代表一样东西,就如平行同义「重生」,也就是一个因弥赛亚而改变的生命。

    「神的国」这名词从来没有在旧约出现过。但是类似的观念,例如神的国度或主的统治或主是王却常出现(出15:18;诗93:1;103:19)。先知们常预言这国度将由戴维子孙统治(赛9:1-7;亚9:9-10)。这国度是将来的,也是永远的(撒下7:12-16)。尼哥底母作为一位犹太人的先生必然明白进入将来神的国度就是进入永生。当时的犹太人认为所有的犹太人都会进入神的国除非犯了故意犯的罪(MishnahSanhedrin10:1)。犹太人对神的国或是弥赛亚的国度的盼望极浓厚,盼望在末世这位弥赛亚会到来为他们在地上建立神的国。

    「灵/风」希伯来文字是Ruah。耶稣有意使用这双关语来表达受圣灵的重生如风一般难捉摸,只能去感受。相信这是基督教的神学语意。

    「人子」耶稣最常用的自称。新约共出现84次,约翰福音12次。是七十士译本用来翻译希伯来文「亚当的儿子」,字义是指一般在世上的人。这字后来渐渐附上弥赛亚的意义(但7:13;以诺一书38-71)。

    五.分析背景(HistoricalBackground)。

    一.查考作者的背景。包括作者是谁、对象、年代地点、目的、主题、特征的背景。

    二.查考其历史、文化、宗教、经政、地理、等背景。

    一.著作者的背景:约翰福音与符类福音有相当大的分别,至少在数据的排列和编写手法上比较注重神学性的讨论而不像符类福音注重历史性的叙述。约翰对每个主题也深入的讨论。例如,借着整章(第三章)在讨论重生及永生的观念。许多时候约翰是借着一个叙述然后演译成神学性的讨论,例如第六章,先是耶稣喂饱五千人,借着似乎是要谈“圣餐”的课题。

    约翰对神迹的看法也不完全与符类福音相同。符类福音用神迹(dunamis大能奇事)来形容神迹,但是约翰却用记号(semeion)来形容神迹,不只是许多人看见这些记号就信耶稣(2:23),而且要进一步重生(3:5),领受活水(4:14)。

    二.历史背景:一直以来,圣经学者相信约翰福音是写于第一世纪末,也在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写此书。当时在以弗所的教会已稍有发展,正需要深固的神学教导,也必须面对外来的异端。(还有许多历史背景资料,这里不详列。)

    六.上下文与以经解经(ContextandInter-textuality)。

    一.上下文。

    从上下节、或是上下段、或是上下章,找到一些解释的线索或甚至是该段经文的解释。

    例子:从约二,三,四章中看见耶稣与各不同的人对话。似乎是约翰有意这样排列。人物也经刻意安排,先是马利亚,后是真统犹太教的尼哥底母,接下来是非正统犹太教的撒玛利亚妇人。从谈话的对象和内容,我们发现这位人物可代表当时不同型式的犹太人,内容(时间、重生、活水、崇拜意义)更说明当时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分别之处。

    人子降下及升天,可能解明约1:52所说拿但业要看见使者要在梯子(人子身上)上下。

    「信」在约翰福音出现98次,「永生」出现17次。这两个字在此一起出现,指信的人得永生。

    二.以经解经:就是要借助串珠圣经,或经文汇编找出类似的经文,并且对照这些经文之间的意思。为要从另外一处获得更清楚的支持。

    「尼哥底母」参考约7:50;19:39,可见他对基督教的好感和帮忙。虽然我们不能肯定他是否信主或得着了重生。

    「水」在结36:25-27指洁净的洗,约4:14指耶稣所赐永远不渴的永,弗5:26指洁净的水,多3:5-6指灵的洗如水一般。相信这里的「水」含有洁净的意义。

    「摩西在旷野举蛇」民21:4-9指背判神(犯罪)的人被蛇后可借着仰望铜蛇而得生,这里预表了人子被举起来使罪人仰望十架而得永生。

    七.叙述者与读者反应(NarratorandReaderResponse)。

    这两者必须排在一起看是因为解经者必须先辨认作者/叙述者的目的(他如何控制数据和表达),然后才看看我这位解经者今日如何按着我的处境/我所代表的群体来响应该段经文。

    一.叙述者:约翰这位叙述者先以第三人身(尼哥底母,他)来谈话,然后变成第一人身(我们,你们)的口气来叙述。他似乎代表着耶稣。如果这样,我们要问尼哥底母在这位叙述者面前应是他那个时代的那一类人呢?是不是这位叙述者在他的处境中遇到像“尼哥底母”这样背景的人?叙述者如何描述本文中的人物?当中有那些句字/意见是他本人所加上?上去最后要问,这位叙述者要今天的读者如何会意他所记述的这段谈话,也就是说他的企图或目的是什么?

    在平行对句时,「重生」与「水和灵生」为平行同义词。铜蛇被举起来等于耶稣被钉十架举起来。当然,这含意是要说明被蛇咬的人望向被举起的铜蛇而得生,那罪人望向被举在十字架的人子将得永生。以上两个意见都是在谈话中直

    接被提出来。但是有一句:「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不知是否耶稣所讲。相信是叙述者的个人批注意见。约3:16-21也不知是否耶稣所讲,或是叙述者反省当时教会的谈话?

    二.读者反应:叙述者要求读者的反应有:「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希奇」「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你不明白么?」(特别要求那些熟悉或是教导圣经的人)。借着一个隐喻词句,问读者是否属于「灵生的」或是「肉身生的」。约3:11更要求读者有否领受使徒的见证。约3:12要求读者有否信地上和天上的事。在约3:16-21整个反省中,指问和警告当时和今日读者有否这样的反省。

    另外,这谈话好像可以反映了今日基督教与其它宗教的关系。例如基督教与佛教。基督徒就是那解释群体,面对佛**这位“尼哥底母”。佛**拥有固定的意识型态,更相信他们对宗教的热心和修行可以避开轮回的超生。可是却不能肯定几时才可以真正成佛。因着这样的关系,佛教与基督教正是要扮演耶稣这角色,当佛**来到基督徒面前时,必须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必须重生才可以进入永生。借着圣灵的重生超越了修行(如尼哥底母守律法)的方法。重生比成佛更超越。

    八.参考注释书(ComparewithCommentaries)。

    只选择一两本“好”的注释书就够了。注释书可帮助我们:

    1.参考其它人/学者怎样解释(或提供意见)该段经文,尤其是一些困难之处。

    2.比较其它人对该段经文的解释。

    3.去认识过去许多人对该段经文的解释。

    神学期刊如注释书一样,都是有用处的“第二手”参考数据。

    例子:我是参考三本注释书:C.K.Barrett(GreekTexts),G.Beasley-Murray(Word),D.A.Carson(IVP)。

    Barrett认为这叙述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对话,这可从尼哥底母渐渐从谈话中消失看出来。他认为这叙叙的目的是要指明犹太教不能达到重生的境界。他也认为“水和灵生”的“水”是指施洗约翰的洗礼,因为耶稣的门徒已受过这样的洗。“夜里来”是约翰有意指明尼哥底母代表黑暗而与耶稣所代表的光相对。

    Beasley-Murray认为“水”是指犹太人的悔改洗礼,也认为这是进入神国的第一步。人子的工作特别指明是「从天降下」及「升上天」。他认为约翰的目的是要指明看见和相信神迹(2:24)对信心来说是不足够的,必须要有重生才可以进入永生。“夜里来”是约翰有意指明尼哥底母代表黑暗而与耶稣所代表的光相对。他认为耶稣与尼哥底母的谈只是至第十二节,从十三至廿一节是约翰个人对这谈话的批注。

    Carson认为约翰的目的是要说明那「知道万人」并且「用不着谁见证人」的耶稣,接下要直接进入人的内心;尼哥底母需要重生、撒玛利亚妇人需要以活水来敬拜弥赛亚(4:1-42)、外邦人大臣需要那看不见的神迹(4:43-53)、毕士大池旁跛子那直接的信心(5:1-15)。他认为耶稣与尼哥底母的谈是至第十五节,从十六至廿一节是约翰个人对这谈话的默想——

    接下来是一些个人的反省和应用步骤——

    九.个人反省:让自己有一段时间来思考反省所得着的(SelfReflection)。

    一.既然已经过八个解经步骤的工作,必然对该段经文/本文已有深入的看见。这时必须让自己有一段时间安静下来反省,也听圣灵的声音。问该段经文有那些“一般的得着”及“特别的看见”?把它们列下。

    例子:一般的看见和特别的看见:实在地,约翰借着这个谈话把重生的意义表达了出来。而领受圣灵实在是一个奇妙的事情;人无法决定它的发生,它来到时必会感觉得到。可惜,连当时那么热心高贵的宗教领袖也无法认识基督教的奥秘之处,他们固有的传统和意识型态却成为了他们认识基督教的最大拦阻。我们这个时代也有许多“尼哥底母”,他们必须来到耶稣面对重生。

    二.问:是否经文所引起的难题都得到解释?

    例子:为什么约翰特别记录耶稣与尼哥底母的对话,并且把这份数据排得那么早(第三章)?约翰的用意何在?「水和灵」到底指何物?它与前一章的水或后一章的活水,甚至后来的水又有什么关系?重生的发生就如风一样捉摸不定,来去只能靠感觉。那我的重生又是怎样的?别人的重生又是怎样?可否清楚列下重生的感觉用来告诉/教导没有重生的人?

    例子:难题是否得到解决:我认识了重生的意义。「水和灵生的」虽然不能确定它的含义,但是,从平行对句来看,它必然与重生有关。

    十.应用:借着以上步骤思考有那些得着/亮光是可以应用于个人或信徒生活方面(ContextualizationandApplication)。

    就是思考在注释过程中所认识的东西要如何在你今日的处境中应用出来。当然,刚才在叙述者和读者反应步骤时已经有许多这方面的看见。

    例子:尼哥底母在今日的处境可指一位任何没有重生、对宗教有高深知识、知识分子、有社会地位的人物。这样的人最大的拦阻是什么?固有酱化的意识型态?

    今日要怎样带领这类人信主?如果今日我遇与一位儒家学者/佛教学者/道教学者/回教学者对话时,那要谈些什么?

    另外,这样的对话正适合我们把重生的意义带给今日不同宗教的信徒。盼望基督教的重生给佛**对轮回的盼望、给道**成仙的修行、给回**严谨遵守规例的行为一个超越的认识。借着来到耶稣面对圣灵的重生就得着了进入永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