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卷 第二章
    1.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祂叫你们活过来。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1)本章解释并澄清前文。为要更有效地衬托出神的恩典,保罗提醒以弗所人,他们从前的景况。本文可分为两部分;(1)从前你们是丧失的人;(2)但现在神却因恩典,拯救了你们,免于灭亡。保罗先提过去,后提现在。他的措词虽较艰深,但意义却很明显。我们只须把他所说的,同时应用在这两部分。先说第一方面,他称他们以前的景况为"死亡的人",而死的原由则是他们的罪恶。他并不只是说,他们有死亡的危险,而是宣称,他们实在曾被死亡所围困。属灵的死亡是指灵魂与神隔离。我们都是出生于死亡中,并且生活在死亡里,直到我们分享基督的生命。正如约翰福音所记载:"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约五25)。天主教声称,在基督之外,人生存在半死的状态中。这种看法消弱了神的恩典。主耶稣自己和保罗,却断然将属于亚当的人禁阻于生命之外,并且宣称,重生使灵魂起死回生,得到新的生命。我承认,当我们尚未认识基督以前,有某种生命的存在;因为,不信仰神并不消灭灵魂的每种意识、意旨,或其它功用。但是这与神的国度有何关系呢?我们的思念和盼望,若只是流于死亡,这些灵魂的功用,和福祉的生命有何关系呢?让我们认清,我们的灵魂,若与神联合,才是真正并唯一的生命;而且在基督之外,我们完全是死的,因为罪——死的本因——控制了我们。

    2.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2)保罗从结果推到起因,证实他们曾受到罪的控制;因为,除非罪在行为上表露出来,人们并不确知它的势力。随从今世的风俗这句话暗示,"死"在人的本性中,发生猛烈的作用,并且是一种普世性的疾病。保罗不是论到神所命定的,宇宙的运行,也不是指宇宙中的元素,如天、地、空气等,而是指我们本身所感染到的,本性的败坏;因此,罪并不是限于少数人的身上,而是控制全人类的。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他进一步解释称,魔鬼对我们的控制,是我们败坏的原因。这是对人类最严厉的判语了。只要我们存活于基督国度之外,我们就是撒旦的奴隶,听从他的旨意。那么还有什么可取之点呢?我们的景况确应当使我们悸栗,虽然许多人还是自得其乐,或只是稍感不悦而已。在这种景况下,人哪里还有所谓的自由的意旨,理性的导引,和伦理的美德呢?在魔鬼的霸权之下,岂能找到什么纯真和圣洁呢?但是罗马天主教却自圆其说,否定保罗的教训,反而憎视这项教义为最恶劣的异端。但是我认为,这句经文并非模糊不清。凡是随从今世风俗而生活的人,也就是按着肉体的喜爱而生活的人,都是隶属于撒旦的统治之下。

    如圣经中一般习惯,保罗用单数来称呼魔鬼。正如神的儿女只有一位首领,恶人也是如此;双方都各自形成一个身体。因此,他指认魔鬼为统治一切邪恶的首脑,以代表叛逆神者为一个集团。关于所谓魔鬼在空中的权力,我将在第六章中讨论;此处我只想提出马尼基派的愚蠢,他们企图从本节上建立两项原则,好像撒旦能违抗神的旨意!保罗的教训,不允准魔鬼有最高的权力,因最高的权力唯独属于神;而只是在神的允准之下,魔鬼才能行使他的霸权而已。撒旦只是神刑罚那些忘恩负义之人的执行者。保罗所用的言语,暗示此意,因为他说,魔鬼的权能只是运用在不信者的身上,故此,神的儿女并不在他的权柄之下。既然如此,撒旦的行动仍操诸那高于他的主宰之手;他并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霸王。然而,我们同时推断,邪恶的人,并不能把他们的罪行,委诸魔鬼的驱使。他们如何会受制于魔鬼霸权之下的呢?岂不是由于他们背叛了神吗?既然只有那些不愿属神,并拒绝顺服祂的人,才是魔鬼的奴隶,那么他们之隶属于一个凶狠的首领,乃是自取其咎。悖逆之子犹太人称刚愎的人为悖逆之子。"不信"总是联于悖逆,故是顽梗的本因。

    3.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我们也都……一样(3)为要避免被人认为他在毁谤以弗所信徒以往的人格,或被误会他对外邦人存着种族歧视的心,保罗把他自己并他的同胞也都圈在其中。这并非是虚伪的客套,他是诚恳地公认神的荣耀。我们或许会感到奇怪,保罗会承认他曾经随从肉体的私欲,因为,在某些书信中,他称说自己以往的生活是无可指摘的(腓三6)。但凡未曾被基督之灵重生的人,都是如此生活的。无论某些人在外表生活上是如何可称赞的(因为他们的私欲没有在人前表露),除了纯真之源以外,没有白洁无瑕的人。放纵肉体的私欲保罗对这句话的定义,就是"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换句话说,按照我们本性和理性的意志而生活。肉体在此处是指性情,或本性的意向。理性是指思想,包括人人所有的理智。私欲不单是指情欲或色欲,而是及于全身。本为可怒之子保罗宣称,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在没有得到基督释放之前,一概都是有罪的人。因此,在基督之外,并无正义,也无救恩。总括一句,并无卓越之处,"可怒之子"是指那失丧而应受永死的人。"忿怒"是指神的审判,因此,可怒之子是指被神判罪的人。保罗在这里告诉我们,按本性而言,一切犹太人,一切教会内的领袖,自母腹中开始起,都是可怒之子。

    这段经文针对伯拉纠派及其它否认原罪的学派。在本性之内的性格,必然是原有的;保罗教训说,我们都因这本性而受定罪之分。神既不会定无辜之人的罪,罪必定是居住在我们心中。伯拉纠派委称,亚当的罪蔓延到全人类,不是由于人人都败坏,而是因为人人都模仿亚当的行为。但保罗却断言,我们在罪中所生,如果毒蛇从腹中吐出毒汁一般。其它否认原罪的人的见解,也是和保罗的教训相背的。凡被定罪,必因有罪。神并不对无辜之人发怒,而是对罪发怒。我们从父母腹中由生而来的败坏,被神认为是罪,并不惊奇;因为,罪虽尚隐藏着,神却已经透视,定之以罪。这里引起一个问题:保罗为何把犹太人和其它人,一起圈在神的忿怒和咒诅之下呢?犹太人岂不是受祝福的种族吗?我答称:因为两者的本性相同。犹太人和外邦人唯一不同之点是,神借应许之恩,拯救他们免于毁灭,但是补救之法当时尚未实现。另有一个问题:神既是人的创造者,那么我们若因本性而失足,为何不能责怪神呢?我答称:本性有两重,原来的本性是为神所造,而第二重的本性则是出自原来的本性的败坏。因此,保罗所说的定罪的缘由,并非是出自神,而是出于败坏的本性。我们在出世时的本性,不同于亚当受造时的本性,而是堕落的罪人不洁的后裔。4.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祂爱我们的大爱,

    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4)现在论到第二个原因(参一5)。保罗用不同的言辞,陈述神已经把以弗所人,从毁灭的捆绑中,拯救出来。他说,神因丰富的怜悯,5.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叫你们与基督一同复活(5)。除非基督之气吹入我们灵魂中,并无其它的生命可言,因此,当我们连接于基督,并和祂同享生命时,我们才真正的开始生活。由这句话上,我们可以了解他在前面所说的,"死"的意义。因为死亡和复活正是相对的。同享神儿子的生命,借着同一位灵的能力而复活,是一种无比的福益。

    根据此点,保罗称颂神的仁慈。丰富是指这仁慈被宽厚并佳美地倾倒给他们。虽然在此处他把我们的全部救恩,归诸神的仁慈或怜悯;但在第七节中,他更精确地指出,那是由于神的良善,因祂的大爱(恩慈)而拯救我们。神单因这原故而采取行动。正如约翰所说:"不是我们先爱神,而是神先爱我们"(约壹四10,19)。甚至是强调语气。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这句话的意思是和罗马书五6,8所说相似:"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你们得救是本乎恩。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是后人所加添的,但是它既与本段的教训完全吻合,我愿接受它为出自保罗之笔。我们看到,保罗从不认为他已完满地宣扬了神恩的丰厚,因此他用不同的语辞强调,我们救恩的一切,都必须归诸神。我们若计量人的忘恩之心,就不会认为这句话是多余的了。6.祂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

    使我们一同坐在天上(6)他所宣布的复活和天上的座位,尚未为眼所见;然而,他却声称,这些福祉已经加给我们,好像已为我们所有。由此宣布,当我们从亚当被领到基督里时,景况就被改变。换言之,我们已从地狱的深渊转到天堂。虽然,在我们而言,救恩仍还隐藏在盼望之中;但是在基督里,我们确已获得有福的永生和荣耀了。故此,保罗加上在基督里,因为,他所述说的事,目前还只实现在首领中,而尚未应验在身躯上,但是由于首与身的奥秘的联合,它们确实也属于身躯。有人译作"借着基督",但是由于上述的理由,"在基督里"较为适切上下文之意。因此,我们得到强有力的安慰,因为我们目前所缺少的福祉,在基督身上已经获得确实的保证,和初产的果子了。7.要将祂极丰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

    显明给后来的世代(7)他重述"终极之因",即神应当受荣耀(参一5)。其目的是要勉励以弗所信徒,恒久于荣耀神,并且因知道此事的公义性,从而对他们自己的救恩,更是确信不疑。神的意旨,是要在各世代中,崇敬这莫大的良善。这句话使那些攻击外邦人受召的人,更为可恨,因为他们企图即刻粉碎那应当在各世代中被记念的事。保罗劝告我们,神收认我们的先祖为祂的子民,所显的仁慈,是应当永远被记念的。外邦人的被召,是神显明祂的良善的一件惊奇之工,应当由父传子,由子传孙,绝不容因闭口不言而从人的头脑中消除的。极丰富的恩典这里他要显示或证实,神在基督里向我们所表现的爱,是起源于仁慈:"为要显明祂极丰富的恩典。"如何显明呢?向我们显恩慈,如同树木显耀它的果实。因此,神的爱,这非但是不要代价的,并且神在这爱中,显露祂恩典的丰富——不是一种平凡的恩典,而是非常突出的。注意他也重提基督;因为,若非因基督的调解,我们就不能盼望得到神的恩惠或慈爱。

    8.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

    9.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你们得救是本乎恩(8)这句话可以说是从上文推论而得的。保罗论到拣选和自由的呼召,目的是要指出,他们单是因信而获致救恩的。首先,他说明,以弗所人的救恩,完全是神自由的工作;但是他却也因信而获得这恩典。一方面我们必须瞻仰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注视人。神并不欠负我们什么;因此救恩不是酬报或补偿,而纯是恩典。或许有人要问,人如何能得到神所提供的救恩呢?我的回答是:因信而得。因此保罗断定,我们本身无功可言。假使,在神而言,救恩完全是出乎恩典,而且假使,我们只是带着信心,并无可称赞之处,那么救恩必然不是出乎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岂不应当避免谈自由的意志,良善的意向,并那些虚构的节期,功德和补偿吗?这些事都是要在人救恩的事上,割据一份称赞,致使恩典的赞扬不得保持完整。在人的一方面,保罗指出,"信"是接受救恩的唯一途径,他否定人们通常所答的一切其它途径。故此,"信"把人空无所有地带到神的面前,致被基督所赐与的福祉充满。因此,他加上不是出于自己;唯有不妄自居功,信徒才能承认,神是他们救恩的唯一创始者。行为。因此,我们看到,在救恩的获致上,保罗不让人有任何的夸乃是神所赐的前面他说,救恩是出乎恩典,现在他说,救恩是神的赐与。前面他说,"不是出于自己",现在他说不是出于耀。因为,在这三句话中,他概括了致罗马人书和致加拉太人书中整个冗长的论点:我们的公义,完全是出自神的仁慈,在基督里借着福音向我们提供,并且唯赖信心而接受,人毫无功德可言。

    根据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很容易地驳斥天主教的遁词。他们声称,保罗在此处是说,在宗教礼仪之事上,人不是因行为而称义。然而很明显地,保罗不是单单论到某一种行为,而是否定人一切以行为做依据的公义,包括人一切所有的所谓功德。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神与人的对照,恩典和行为的对照。争论之点若只是关于宗教礼仪,他为何要将神与人作对照呢?天主教不得不承认,保罗在这里把救恩的全部荣耀,归诸神的恩典,但是他们却想出另一个意念,称说,神赐予我们"初先的恩典"。他们妄想借此为达到他们的目的,然而保罗却不但把获致救恩的初步,也把全部的救恩的获得,都圈在人的天赋之外。他们更忽视了保罗的结论:免得有人自夸。只要在恩典之外加上任何功德,就必须为人的自夸稍留余地。除非将全部称赞归于神及祂的仁慈,保罗的这句话就无法立足。他们通常曲解这段经文,将"赐与"限于信心的赐与。但保罗却只是用不同的语辞,论到前面所说的教训。他没有说信心是神所赐的,而是说救恩是神所赐与我们的,或说我们因神赐与而获得救恩。

    10.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我们原是祂的工作(10)他把相反的情形搁置一边,以证明我们是因恩典而得救。没有任何行为可使我们赢得救恩,因为我们所有的一切好行为,都是重生的果实。故此,行为的本身就是恩典的一部分。他说我们是神的作品,这不是指一般性的人的生命的创造,而是论到基督之灵所形成,以达到公义之境的新人,不是出于我们自身的能力。这项工作只是应用在信徒身上;他们虽出自亚当,邪恶并刚愎,但却因基督之恩,在灵命上得到重生,成为新造的人。因此,凡在我们心中的一切良善,都是由于神超然之工的结果。保罗解释称:我们是神的作品,因为我们不是在亚当里受造,而是在基督里受造;不是为着没有目标的生活,而是为行善。我们的一切善行既然是从神的灵领受而来的,那么还是什么自由意志可言呢?虔诚的读者应当注意推考使徒的话。他没有说,我们受到神的协助;他没有说,神预备了人的意志,然后必须借这意志本身的力量,来推动善行;他没有说,神先赋予我们择善的能力,然后我们必须自己作一选择。这都是那些要削弱神恩的人,通常所用的诡辩之词。但是保罗却说,我们是神的作品,凡在我们心中的良善,都是祂所创造的。即是说,整个的人是被神的手所形成的,要叫我们成为良善。祂的"作品"并不是择善的能力,或心里的准备,或从旁协助,而是正确的意志本身。否则保罗的论点就是毫无意义了。他要证明,人绝不能靠自己赢取救恩,而是完全无价地得自神。他的凭证是:除了神的恩典之外,人是无可足道的。任何人,若想在神恩之外,为人举陈最些微的功劳,他就在这微小的一点上,给与人自己取得救恩的能力。

    造成……行善某些人想要削弱信心的义,就曲解了这句话,但他们却远离了保罗的思想。他们无颜也无法,直接否定"因信称义"的教训,就委称:我们确是因信称义,借着信,接受了神的恩典,因为信是义的开端;然而我们借重生而成为义,因为,受到了基督这灵的更新后,我们就行善工。由此他们把"信"当作一扇门,经由这门而进入"义",但他们却臆想,我们是借着善工而成就这义。或者,他们至少称说,当一个人改恶行善时,他就是一个正直的人了。不管这种谬见已经传布了多少年代,想用本段经文来支持这种看法,乃是绝对错误的。我们必须观察保罗的主旨。他的目的是要表示,我们并没有带着任何功德来到神的面前,神对我们并无义务可言;他指出,甚至我们所行的善工,也是出于神。因此,一切都是出乎神的恩赐。而这些人们暗示,我们的称义,一半是靠善工。但这种看法和保罗的目的或主题有何关连呢?讨论"义包括什么?"是一个题目;而另一个题目则是论说:"义"不是出于我们自己,善行不是由于我们本身的能力,而是圣灵因基督之恩,重造我们,致能行善。当保罗解释"义"的原由时,他主要是论到:我们的良心,除非确信罪已被赦免,就绝不会得安宁。但保罗在此处并未讨论这一点;他的整个目的是要证明,我们所得的新身份,完全是出于神的恩典的结果。神所预备的不要跟从伯拉纠派,他们认为这是指律法的教导,好像保罗在说,神训喻何者为义,并且制定人生活的规范。相反地,他是强调前面所教训的,即救恩不是出于我们本身。他说,在我们出生之前,神已经预备了善行;即是说,若靠本身,我们并无能力实践圣洁的生活,此事唯赖于神手的改造引致而成。神的恩典既然已经先为我们安排了善行,自夸就无据可陈了。让我们仔细研究"预备"的含意。保罗从所写的先后次序上,清楚表明,在"善工"一事上,神并不欠负我们。理由何在呢?因为神早已预藏了善工,从祂的宝库内,将善工支取给我们。因为凡祂所召的,祂也使他们称义,并得重生。

    神所预备的不要跟从伯拉纠派,他们认为这是指律法的教导,好像保罗在说,神训喻何者为义,并且制定人生活的规范。相反地,他是强调前面所教训的,即救恩不是出于我们本身。他说,在我们出生之前,神已经预备了善行;即是说,若靠本身,我们并无能力实践圣洁的生活,此事唯赖于神手的改造引致而成。神的恩典既然已经先为我们安排了善行,自夸就无据可陈了。让我们仔细研究“预备”的含意。保罗从所写的先后次序上,清楚表明,在“善工”一事上,神并不欠负我们。理由何在呢?因为神早已预藏了善工,从祂的宝库内,将善工支取给我们。因为凡祂所召的,祂也使他们称义,并得重生。11.所以你们应当记念: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是称为没受割礼的;这名原是那些凭人手在肉身上称为受割礼之人所起的。所以你们应当记念(11)保罗总是提到基本的原则,清楚注明,并且予以强调。他叫以弗所人记得他们在受召以前的景况,借此指出,他们没有自傲的理由。然后他说明"复和"的方式,若只以基督为满足,他们就不必想像需要其它的援助了。第一句话可以概括如下:"应当记得,在你们未受(灵的)割礼时,对基督、救恩的希望,教会并神的国而言,你们是外邦人,因此与神并无关系可言。"而第二句话的意思则是:"现在你们既已连于基督,就同时也与神复和了。"记念此事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何种果效,我在前面已经说明。

    按肉体是外邦人他首先指出,从前他们缺乏神的子民的标记,因为割礼是表明神的子民的记号,以别于其它人民;而未受割礼则表明他是一个俗世的人。由于神通常把祂的恩典与圣礼联在一起,所以保罗推断,他们既未受圣礼,也就必未曾参与恩典。当然,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但这确是神通常的处理办法。例如创世记三22-24说:"亚当被赶出伊甸园,免得他伸手摘生命树上的果子吃而存活。"假设亚当吞食了整棵生命树,他也不会因此而重获生命。但是,借着标记的移除,神也同时移除了标记所象征的实质。故此,保罗向以弗所人指明,未受割礼乃是一种污浊的象征。他们既缺乏圣洁的象征,也就丧失了圣洁的实质。

    这些话的本意,并非是要蔑视外表的割礼。人手所施的,指出割礼的两重性质。一方面是要消除犹太人以外形割礼为荣的自傲,另一方面是要移却以弗所人的疑虑,因为他们现已获得了外形表记所象征的整个真理。他们因身上戴着污浊的象征,被称为是"肉体未受割礼的人";但这不再是一种缺陷,因为他们已经受到基督属灵的割礼。这句话可以一口气读作"在肉身上由人手所施的"。或者分读为"在肉身上的,由人手所施"。再者,保罗把这种割礼和灵的割礼对照,后者是在心内的,即"基督的割礼"(西二11)。

    称为受割礼之人"受割礼之人",在此处可解作犹太人集体的名词,也可解作是指割礼的本身,即是说,以弗所人被称为是未受割礼的人,因为他们缺少割礼的表记。"人手所施的",似乎是指向后者的解释;但是对论点的本身而言,并无多大影响。12.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12)他现在宣称,以弗所人当时不但被摒除在外形表记之外,也是在使人的得救和喜乐所需要的一切之外。因为基督是一切应许和希望的根基,所以保罗先说到他们与基督的隔离。凡没有得到基督的人,只有毁灭一途。以色列国的根基既是建于基督的身上,那么除祂以外,还有何人能把神的子民聚成一个联合的圣体呢?

    应许的诸约也应作此解。所有的契约,都是以此一伟大的约为依据。失此依据,则一切契约都是空言。"万国都要因你的后裔得福"(创廿二18)。因此,神的应许,在基督里都是"是的"和"实在的"(林后一20)。挪去救恩之约,就无希望可言。此处我把契约译作"文件",就是一般所称的"合同"。因为神和亚伯拉罕及他的后裔所立之约,就是永远作他们的神,乃是借着庄严的礼节。这约的文件由摩西的手证实,并且托付给以色列为一种特殊的宝藏,因为他们不属于外邦人。在世上没有神但是以弗所人,或任何其它外邦人,并不是完全没有宗教意识的。那么保罗为何称他们为无神论者呢?严格而言,无神论者没有神的意识,且有嘲笑神的存在。我们通常并不称迷信的人为无神论者,而只将这名称加诸那些毫无宗教感觉,并想消灭宗教的人身上。保罗称他们为无神论者,因为他认为假神是虚无之物。事实上,一切偶像都是虚无的,因为对虔诚者而言,偶像并不存在。凡不崇拜真神的人,无论他们有多少种类的崇拜和礼节样式,仍是没有神的人。他们不知道所尊敬的是什么。请注意,保罗并没有批评以弗所人为无神论主义者。但是凡自信为热诚于(假)宗教的人,都等于是没有神的信仰的人,因为偶像不过是虚幻的膺品,而不是真神。根据以上所陈述的,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在基督之外,只有偶像。他先宣称他们不认识基督,然后指说他们没有神;正如约翰所言:凡没有子的,也没有父(约贰一9)。因此,凡是不经这道而行的人,就走离了认识真神之路。或者有人会问:神岂是从未曾向外邦人显明过吗?除了借着基督,神从未向外邦人或犹太人显明祂自己。基督说:"我是道路"(约十四6)。这句话不只是限于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因为祂接下去说,若不借着祂,没有人能到父神的面前。

    13.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13)我们或者添一个动词,成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被接受",或者将这句话连于下面一句:"靠着祂的血。"但无论我们采取哪一种结构法,意义都是一样,即是说,当时以弗所人虽还远离真神和救恩,却已靠着基督,与神复和,现在则靠着祂的血,得与神亲近。因为基督的宝血除去了他们和神之间的纠纷,由仇敌变为儿女。

    14.因祂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保罗现在把复和的福祉,伸展至犹太人;所有的信徒,都借着同一位基督,与神联合。借此,他驳斥那些自夸为神的圣洁子民,及受选之后嗣,但却轻视基督之恩的犹太人。基督既是使我们和睦之源(14),凡在祂以外的人,都是与神为敌的。祂是神与人之间的"和睦"。这是一个美好的名衔。神必会恩待凡在基督里的人,这是无可置疑的。将两下合而为一这句话是必须的,因为犹太人认为,和外邦人来往,是与他们优越地位不符。为了**这种骄傲,保罗告诉犹太人说,他们和外邦人已被联成一体。这项真理可以用如下的推论法来表达:犹太人如想与神复和,他们必须有基督为中保。但是基督成为他们和睦的唯一方法,乃是将他们和外邦人联成一体。

    因此,除非犹太人接受外邦人进入团契,他们就不能与神建立关系。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要了解这句经文,我们必须注意两件事。神在旧约时代,将犹太人和外邦人隔离;此事由象征性的宗教仪式上,得到证明。神越过外邦人,拣选了一个民族为祂的百姓。因此两者之间有着一个极大的区别。犹太人为教会的家属,而其它人则为教会以外的异族人。摩西在歌词中曾说:"至高者将地业赐给列邦,将世人分开,就照以色列人的数目,立定万民的疆界。耶和华的分本是祂的百姓;祂的产业本是雅各"(申卅二8-9)。神立定疆界,将某一种族的人,与其它的人隔开,由此引致保罗在第十五节中所称的冤仇。当时,神弃绝外邦人,单拣选犹太人,使他们成为圣洁,并且把他们从人类的腐败中,释放出来,两者之间就建起隔离的墙。后来又加上宗教仪式,如砖墙围住了神的产业,免得被认为是人人可得的产业,或者和其它的产业混为一谈。因此,外邦人被圈在神的国度之外。保罗说,但现在冤仇已经除掉,围墙已被拆毁。基督将嗣子的福祉,伸展到犹大的界限之外,使我们都成为兄弟。这正应验了古时的预言:"雅弗扩张,使他住在闪的帐棚里"(创九27)。这中间的墙,阻拦基督把犹太人和外邦人聚集在一起,所以他就拆毁这墙;而拆毁墙的目的,则是要借着基督的身体,废掉冤仇。神的儿子,借着披戴众人所共有的性格,在祂自己的身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团体。

    15.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在律法的规条(15)这句话更清楚的表达"围墙"的含意,即借着基督,那象征区别的仪式,已被废除。割礼、献祭、洗净和禁吃某些食物;不过是圣洁的征徽,为要提醒犹太人,他们的前途有别于外邦人。现在,外邦人不但同样被接受到恩典的团契之内,不再与犹太人有分别,并且那些作为区别的表记,也已经被除去,因为仪式已被废掉。好比当两个敌国,在受到同一位君王的统治以后,他不但希冀两国的百姓和平相处,同时也要移除以往冤仇的章徽和表记。再或如同一件誓约,在履行约章之后,手据即被撕毁(西二14)。有些人将律法连于废掉;但这种见解是错误的。论到礼仪的规律,神不但吩咐犹太人遵守一种简单的生活规则,也以各种法规约束他们。保罗在此显然只是论到礼仪的规律,因为道德律并不是间隔犹太人和外邦信徒的围墙,而是对两者都有关的教训。有些人认为,割礼并其它古时的礼节,虽不应约束外邦信徒,却仍对犹太信徒有效,这段经文**了这种观点,因为如果是如此,则围墙将仍旧存留,但事实并非如此。借着自己造成保罗说,"在祂自己",为的是叫以弗所人不要看人的异别,在基督以外寻求合一。不管犹太人和外邦人在以往如何不同,但在基督里,他们已成为一体了。他又加上一个新人。在基督里,一个人之是否受过割礼,并无关系;外表的仪礼没有任何价值,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新造的人。因此,只有一种属灵的重生,使我们联合。我们既然都是借基督而复新,犹太人不当再以他们古老的情况自庆,而应让基督充满万有(一23)。

    16.既在十字架上灭了怨仇,便借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使两下……与神和好(16)我们不但彼此复和,并且也重得神的恩待。所以犹太人和外邦人一般,都需要一位中保。若没有中保,则律法、礼仪、亚伯拉罕的后裔之名分,或其它的优势,都归无效。因为众人都是罪人,而罪的赦免,必须借着基督中保之恩,才能获得。归为一体保罗重述"一体",为要教导犹太人,他们与外邦人共同建立合一的团体,乃是神所喜悦的。

    十字架十字架是表明赎罪的祭。罪使神和我们成为仇敌,除非罪被废除,我们绝不能得到神的喜悦。基督之死消灭了罪,祂将自己献上给天父,为偿罪而牺牲。十字架在此尚有另一个意义,就是借着它,一切礼仪都被废除了。故此,他又说:灭了冤仇。这句话无疑是论到十字架。但是它有两种可能的意义:或是指基督借着祂的死,使天父和我们复和,并除去祂的忿怒;或是说,借着救赎犹太人和外邦人,祂将他们合归一群。由于第十五节所称,"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后者的意义,似乎较为可能。17.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

    神与人借着基督而复和的教训,若没有福音的宣扬,则将没有效用。所以保罗接着说,和平的成果,现已提供给犹太人和外邦人。据此基督来世上,要拯救外邦人,也要拯救犹太人。福音无歧视地对两者传布,确实证明此点,哥林多后书五19-21按同样的次序叙述:"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首先,他宣布救恩的源流是在于基督的死,然后他描述基督如何将祂自己,并祂受死的成果,传达给我们。但是在本文中,保罗的主旨是要说明,外邦人在神的国中,被联于犹太人。基督既为两者的同一位救主,他们也必听到同一种福音;犹太人虽然曾领受到律法,他们也需要福音;而且神向外邦人赐与相等的恩典。凡为神所联合,同受恩典者,人不应将他们拆开。远处和近处不是论到空间的距离。犹太人因"前约",与神接近,而外邦人则在未获救恩之应许前,曾被摒弃在神的国外,与神远离。传和平(17)这福音的确不是由基督直接口传,而是借着使徒传布的。在呼召外邦人进入恩典的团契之前,基督必须先从死里复活。所以祂曾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十五24)。当祂在世时,基督曾禁止使徒们先向外邦人传福音(太十5)。因此,祂现在借着使徒们,如同喇叭,向外邦人宣扬福音。他们不但是奉祂的名,及祂的吩咐而行,并且如同是祂自己所行,故此确能说是祂在传扬。我们现在传讲,也好比如基督借我们,亲自向你们传讲。假使我们只是看人,福音的信仰将是非常脆弱的。福音的整个权威,是在于承认传道者是神的工具,借着他们之口,人听到基督的教诲。同时要注意,福音的信息是和平,神宣布祂要恩待我们,并且赐下父爱。挪去福音,则神与人之间的纠纷和敌对地位,将依旧存在;另一方面,福音的果效,是使不宁的良心,得到平安和宁静。18.因为我们两下借着祂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

    两下……得以进到(18)福音的果效既是和平,就为我们开启进到神面前的门。恶人有时陶醉在睡梦中,自以为平安。但这种不实的平安,只是由于他们忘却神的审判,并且尽量远离神。所以保罗阐释福音之平安的定义,要使我们知道,平安不是在于有一个昏迷的良心,不实的自信,傲慢的夸口,或不知自身的卑鄙,而是在于镇静自若,乐于接受神,不以见神的面为恐惧而远避之。基督为我们开启此门,事实上祂自己就是这门。再者,这是一个双扇的门,同为犹太人和外邦人所开;因此,神对两者都显明祂的父爱。借一个灵借着圣灵的指示和引导,我们来到基督面前,并且称神为父,故此我们有勇气接近神。在以往,犹太人有各种方式来接近神,但现在众人都只有一条道路,就是受圣灵所统治。19.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

    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19)这句话反照保罗在第十二节所说的,以弗所人曾被摒在诸约之外。现在他针对他们说:"你们的情况已经改变;你们不再是外人,因为神已经使你们成为教会的会员了。"他并用许多话语,来赞扬神对他们所赐的荣誉。他称他们为与圣徒同为国民,为神家里的人,并适用于建造主的圣殿的石块。第一种称号是将教会比作一个国家,这是圣经常用的方式。那些在以往不配与圣徒同位的属世人,现在能和亚伯拉罕、诸先圣、先知、君王及天使,同享国民的权利。这是极大的光荣。然而第二种称号也并不为低,神接受他们到祂自己的家里,因为教会乃是神的家。20.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被建造(20)第三种荣誉表明,以弗所人及其它的人,成为神家里的人,并与圣徒同作国民的方式,即是说,他们是否建基于使徒和先知的教训上。由此我们可以判别真教会和假教会。这是首要之道,因为对于此点极易有偏差,而且后果极其危险。从现时代中可以看到,越是虚伪和空洞的教会,越是以"教会"的名义为自诩。为了使我们避免这种错误,保罗指出真教会的标记。

    根基在此处无疑是指教义,因为保罗在这里并未提到先祖们或虔诚的君王,而只是提起担任教导之职,由神委派建立祂教会的牧师。因此,保罗训示,教会的信仰应当建基于这教义上。那些完全依据人的杜撰,但却因我们接受神纯正的教义而谴责我们为背弃教会的人,我们对他们有何种看法呢?我们必须注意教会的根基被建立的方式;严格而言,基督是唯一的根基,因为只有祂支持整个的教会;唯有祂是信仰的规条和准则。但是,在基督里,教会借着教义的传讲而被建立起来。因此,先知和使徒被称为是建筑师。先知和使徒的职责,乃是建立基督的教会。假使我们从摩西五经开始,就会发现,事实确是如此。因为基督是律法的目的,并福音的总结。因此我们要记得,若想与信徒同列,我们决不应依据他人;若要在圣经的知识上有长进,我们必须专心注意基督。保罗也教导我们,怎样在先知和使徒的书卷中,寻找神的道。他指出,两者的教训,吻合一致,使我们知道如何贯连它们,因为他们同有一个根基,并协力建造神的殿宇。使徒的教导,并没有使先知的教训成为多余,因为他们都是推广同一个目标。古时的马兴派把本节中的"先知"一词删去;今日有些激信者,也有这种想法。他们声称,律法和先知与我们无涉,因为福音已经取而代之了。但圣灵一再的宣布,祂曾借着先知之口,教导我们,并要我们从先知的书卷中聆听祂。我们看到,神所有的仆人的教训,自始至末,都完全吻合,他们的协调清楚表明,是同一位神借着他们宣讲真理。这对维护我们信仰的权威,并不是一件无关紧要之事。我们的宗教,肇始于世界的创造。罗马教和其它各宗各派,徒然夸耀他们的古老,因为他们只是纯正宗教的膺品而已。基督自己为房角石罗马教不惜曲解这节经文,以支持他们的谬见。他们把这荣誉归给彼得,认为教会是建基于彼得身上。他们声称,比诸其它的石块,基督被称为是房角石,并且认定,教会是受到许多石块的支持。但这问题的解答非常简单。使徒们按情形引用各种意喻,但意义却是一样。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没有人能建立别的根基(林前三11)。因此,保罗显然并不是说,基督只是根基的一小角或一部分,否则他岂非自相矛盾了?他的意思是要把犹太人和外邦人,联成一栋属灵的屋宇。他们如同两堵分立的墙,保罗把基督置放在这两堵墙之间,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是此比喻的本意。

    21.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全房靠祂建立(21)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并没有意思要把基督限于屋宇的一部分。既然如此,彼得的地位是在何处呢?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三章中,称基督为"根基",他并不是指教会先由基督开始建造,然后再借他人来完成之。保罗在同章六至九节中所说的,乃是比较他自己和其它传道者的工作。他在哥林多城的工作,是建立一个教会,之后再由其它的继承者来完成此工。他在本节中教训称,凡在基督里被联结的各部,都是神的殿宇。第一个条件是联络得合式,即信徒借着交通,彼此了解适应,否则将错综杂乱的碎石块,而不是一栋屋宇了。主要的对称点,是在信仰上的合一,然后是进展或增添。凡不在信仰和爱心上联合,以求在基督里长进的人,只有一栋俗世的房屋,这与神的殿宇迥然不同。

    成为主的圣殿在其它地方,个别的信徒被称为是殿宇(林前六19;林后六16),但在此处,神的殿宇包括全部信徒。这两种见解,都是准确而合宜的。因为神居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要把我们围成一个团体,由众多合为一体。因此,个别的信徒,虽各是一所殿宇,但当他与其它信徒联合起来时,却成为殿宇中的一块石头。保罗说这些话,是要推崇教会的合一。22.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22)"建造"一词,在此处希腊原文的语气,不太清楚。直述语气和祈愿语气,都能适用,但是我认为祈愿语气较为适宜。我想保罗是在勉励以弗所信徒,要他们在基督上建立根基之后,应当在信心上渐渐长进,作为神在世界各地,借着福音所建立的新殿宇的一部分。

    他重提圣灵,有两个理由,第一是要提醒他们,若没有圣灵的运行,一切人的力量都是徒然;第二是要把属灵的方式与外表和犹太教的方法,作一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