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信主经历 温哥华女子经历起死回生
    《真理报》编辑室

    人真的有灵魂吗?移居温哥华五年的曾颂遐,在医生的宣判下虽然死了,但她却复活了一星期;死前清楚看见手术室的情形,在她的灵魂离开之际,她挣扎着要回到人间去!

    她把自己这次经历拍摄了录像带,述说她从永死进入永生的一刻;我们特别访问了陈摩西牧师和师母,听他们忆述整件事的经过。

    “这是真实的见证,死而复生的经历……”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六日,黄昏时份,本那比中央医院一间病房里发生了一伴奇事。

    医生替女病人注射了强心针,没有反应,一连三次,仍然如此;着急起来,用手掌掴她的面庞,大力地打了三下,然而亦起不了丝毫作用,医生只好叹一声说:“救不活了。”

    此时,颂遐感觉她的灵魂离开身体,她清楚地看见手术室里一切的情况,好挣扎着要回到人间,她要求她的家人抓紧她的身体,不然她便要离开世界了。她的妈妈拉着她,哭着说:“颂遐,回来吧!回来吧!”

    她看到自己正在火笼旁边排队,火笼里有烧着的狮子和怪兽。在自己前面有六个人正在排队进入那火笼,前三个人是黑色的,后三个人半红半黑,忽然,颂遐听到有声音对她说:“你已经注了册,不需要在这里排队。”

    就是这样,她从死亡的阴间被救回来,从永死进入永生。

    凭意志与病魔纠缠

    曾颂遐五年前从香港随家人移民温哥华,凭着她过去在旅游业的经验、女强人的本色,轻易地在温哥华免税品店当上经理,事业发展,一帆风顺。移民之初偶然也有随弟弟到教会听道,认识了一些弟兄姊妹和陈摩西牧师。

    一九九一年,她发现自己患上癌症,开始一连串的治疗,她仍然坚信靠着医生的诊治与自己的意志可以克服病魔,不需要神,也不需要信耶稣。

    可是病情没有好转,三间教会的弟兄姊妹为她恳切祷告,求神医治她的病,虽则稍微改变她的心,只是未见果效。

    两年多与癌病挣扎,内心不免恐惧战兢,幸得教会中一位姊妹秀英的照顾,安慰和鼓励,并将基督教的信仰介绍给她,希望她明白真理,接受耶稣做救主,然而她一直拒绝相信,也不接受牧师的探访。

    一位基督徒的关心

    后来这位最关心她的姊妹自己也患上淋巴线癌,肉身痛苦,身上带着死亡的威胁,仍不时关心颂遐,常常与她通电话,只要身体好转一些,便带她出外吃饭,颂遐心里颇受感动,她在想:这个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对生命为何有如此不同的看法,自己患病后只觉得灰暗绝望和恐惧,而秀英在病痛中仍能不断关心别人,带给别人温暖和爱心。基督徒果真与众不同吗?

    可是,颂遐仍不愿接受神,她想:除非神医好我的病。

    然而,她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她的弟弟是一位基督徒,心里非常着急,苦苦劝她信主,甚至跪在地上求她,她被他的真诚打动,然而心里仍不肯相信,只是敷衍他说:“信就信罢!”免得他再烦扰唠叨。

    去年十一月六日,颂遐病发昏迷入院,在手术室内,好就看到自己灵魂离开身体那一幕,听到医生说:“救不活了!”

    牧师与魔鬼抢灵魂

    在另一边厢,一直为此事牵挂,亦曾多次向颂遐传福音而遭拒绝的陈摩西牧师刚渡假回来,即收到秀英来电说:“这次时候到了,牧师,赶快去看颂遐,要她信主。”

    牧师心里还在犹疑不决,怕再被拒绝,或被她家人反对,这时,刚巧一位老牧师来探望陈牧师,老牧师了解整件事后立即说:“应马上去医院,现在正是与魔鬼抢灵魂的时候。”

    陈牧师马上赶到医院,看见颂遐躺在床上,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用尽力把她捉住,深怕她的灵魂就此离去。牧师走到她身旁,听见她低声说“我要上船了。”陈牧师说:“现在不要上船。”她说:“不是说不上船,就可以不上的了。”她又要求牧师帮助她。牧师说:“你想不上船,只要立即信主。”

    她很快答应:“我要信主。”这次确是真心的了!于是牧师再次简短的把救恩告诉她,又跟着牧师一起祷告,认罪,求主赦免她刚硬的心,并接受耶稣做救主。牧师问她说:“现在洗礼,好不好?”颂遐一口答应,洗礼后,颂遐说她看到美丽的景象:天使穿着白衣轻轻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又听到柔和悦耳的歌声,她跟着歌声唱着:“主耶稣爱我,主耶稣爱我。”颂遐的手不期然跟着节拍舞动起来,脸上也绽出笑容。

    真实经历奇妙作为

    颂遐真的死而复生!第二天便出院回家休息,过往她常害怕有鬼魔来把她捉去,连睡觉也不得安稳;可是现在虽然癌病的威胁仍未解除,但她心里很平静,不再惧怕死亡。

    颂遐信主后,她立刻懂得关心别人,她为秀英的身体祷告,也为她未信主的家人祷告,希望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早日信主。

    颂遐于出院回家一星期后去世,在去世前三天,她的弟弟请她把自己所看见所听见的经历说出来,拍摄成录像带,要向所有人作见证。

    颂遐虽然死了,但她的经历仍然向活着的人说话,唯有信靠耶稣,才能坦然无惧的面对死亡,得着永远喜乐的生命。

    摘自《真理报》第六期,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