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利沙能使这死去的孩子复活,因为:
a.他的性情(9、22节)——他是「圣洁的神人」。
b.他的关怀(27、30节)——「于是以利沙起身,随着她去了。」
c.他的呼求(33节)——「他便祈祷那和华」。
d.他的亲密(34节)——「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既伏在孩子身上……」。
e.他的持续(35节)——「然后他下来……来往走……又上去伏在孩子身上」。
这五项德性,也该是今天儿童布道家所拥有的品质。
跟着,请注意:
a.改变(35节)——「孩子……就睁开眼睛了。」
b.他的委托(36节)——将孩子交还给他的母亲(跟进工作)。
2.在同样的任务上,基哈西却失败了。因为:
a.他的性情(五20-27)——他并不圣洁。
b.他缺乏关怀(四27-31)——他只不过是遵命脉而去而去。
c.他缺乏祈祷(四31)。
d.他没有接触孩子,不亲近孩子(四31)。
e.他缺乏忍耐,并不持续(四31)
故此,基哈西看不到那孩子有任何改变。
问题:
我们像那一位——以利沙还是基哈西——呢?
注:参阅列五纪上十七月19-26有关另外一个死去的孩子的故事。先知以利亚使他从死里复活以利亚拥有的品德,与以利沙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