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子广播:世界首富卡耐基说:“死于富有是耻辱的”
企业家不能不知道维多利亚时代,1837年~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时期。这个时期的大英帝国走向了世界之巅,它的领土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经济占全球的70%,贸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上几倍。是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产生了许多成功的基督徒商人。
管理学之父马克思韦伯也生长在这个年代,他认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得益于基督教新教的伦理价值观。这个基本理论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基督徒企业家。信仰是他们生命中的主要支配力量。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基督教企业家——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
卡耐基是苏格兰人,1835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生活所迫全家从苏格兰来到美国求生,当时他12岁,去了一家纺织厂打工,每周工资1.4英镑。他用了20年时间打拼,当他在1901年以4.8亿英镑卖掉他的钢铁公司时,成为了世界首富,那时他还不到35岁。
作为基督徒的卡耐基认为,如果他继续追逐大量财富,这将会降低他的品格,而品格一旦降低是没有希望恢复的。他说追逐大量财富是最坏的偶像崇拜之一。他决定要从商业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慈善事业。
之后卡耐基努力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为人类利益谋福的财富分配者”,他总共奉献了超过3.5亿英镑。注意,那是在100多年前。
马太福音25章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主人要出门,给三个仆人发银子,一个5000,一个2000一个1000。等他回来后,那领5000的又挣了5000,领2000的又挣了2000,那领1000的一分没有挣。主人对那两个挣了钱的仆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夺过那没有挣钱的仆人的1000, 给那1万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马太福音 25:21 )
这节经文后来被经济学家称为“马太效应”,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
卡耐基正是在回应耶稣基督的教导,他呼吁富豪们在回归大地的怀抱之前,以高尚的方式用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来帮助穷人,给后人做一些贡献,成为好管家。
卡耐基的慈善方式与众不同,他反对任何使救助者产生依赖思想的慈善行为,他资助人的原则更倾向于鼓励自助。他认为慈善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那些人以后可以自立,要给那些需要进步的人提供一些方法,帮助他们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他要保证“消除所有施舍的污点”。
我很赞同他的这一观点,在中国,贫困是一个顽疾,而我们的扶贫往往忽略了让被帮助者自立自强,这样的扶贫是无底洞。捐助的人也总是站在施舍而不是奉献的立场。说到这里想到了我们的教会,中国教会的奉献款不可谓不多,大多数用到哪里了呢?有没有比较长远的帮扶计划?据我所知很少有计划,还经常为钱的使用和掌控闹得不可开交。离“又良善又衷心的仆人”相距甚远。
卡耐基写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财富福音》。后来被人印成了一本书。书中说:死于富有是耻辱的。他发现自己一生都不可能花完所有的金钱,他成立了财产托管会,制定了有效的条款来分散并利用财富,他要让他的钱有信仰,像耶稣那样给世人带来祝福,他要推广财富福音。他的原则就是尽可能赚钱,尽可能省钱,尽可能捐钱。
他在《财富福音 》里提出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把盈余资金管理好,作好财务管家。这是我们的责任。他并不主张把多余的钱平均的分给穷人,而主张集中在少数的管家手中。他说那些拥有财富的人可以作为穷苦同胞的管家和代理人,管理钱财,用杰出的智慧经验和技能为他们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这正是根据圣经的教导。
卡耐基一共修建了2811家免费图书馆,捐助了很多游泳馆、拳击馆、音乐厅、学校、医院、研究院、公园……。给全国各地教堂捐赠了7689台风琴。因为他的慷慨,寻求帮助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但他不会盲目投资,而是要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他就是圣经里说的:又良善又衷心的仆人。
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路加福音 19:17 )
国家的管理者如果把圣经的这个理论付诸实践,可能会有显著成效。中国也有不少基督徒企业家,希望能像卡耐基一样,活出荣耀神的见证。而我们虽然不是企业家,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管理教会、团契的经验呢?教会的理财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是教会的牧者、长老、会长们,希望都能成为神家又良善又衷心的仆人。求神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