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雁语 100多年前一个医生的墓志铭
    100多年前一个医生的墓志铭

    特鲁多医生出生于1837年,25岁得了结核病,当时没有特效药,他独自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等死。

    远离了城市喧嚣,他的病反而一天天好起来,居然痊愈了,他完成了学业,拿到了博士学位,创建了美国第一家结核病疗养院、一所结核病大学,引领世界前列。

    1915年特鲁多去世,墓碑上刻着他行医生涯的座右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座右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今天的医疗特别有启示。

    对于病人来说,医生是他的全部寄托,当然希望能够得到治愈。但特鲁多却说“有时是治愈”,有时,就是指少数时间。是他不自信吗?不,他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超过了绝大部分的医生。

    必须承认,人类无法治愈所有的疾病,疾病和死亡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专家们有一种说法。1/3的病是治不好的,1/3的病是自己好的,1/3的病是治好的。

    人体有强大的自愈功能,有些被医生判了死刑的绝症也可以自愈。与其说是医学上的奇迹,不如说是生命的奇迹。我就写过不少类似的文章,我亲眼所见,被医生判定只剩三个月,半年,但是又活了10几年,有些现在还好好活着。

    作为医生,更重要的是墓志铭后面两句话: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生更多的应该是要帮助病人认识了解他的病情,给于正确的指导和恰当的治疗。帮助,是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本职工作,价值体现。

    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句话,“总是去安慰”。

    总是的概念,就是“一直”,“很多时候”,特鲁多把安慰当成了自己的职业重点。作为一个医生,你肯定不能治愈所有的病人,大多数时候是束手无策的,包括对他自己的病。但是安慰病人,却是所有的医生都能够做到的。遗憾的是,我们很少从医生那里得到安慰。

    安慰也是治病吗?当然是,而且是最重要的治疗。安慰作为一种手段已经进入了科学,比如安慰剂,安慰疗法,很多新药的问世都离不开安慰剂的实验。

    医学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与偶然性,人的个体差异非常大,不能用机械的模式去治病。许多病不治也会好,许多病怎么治也治不好。但安慰的效果是确切的,我有深刻体会。

    特鲁多说:"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治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这就是医疗的真谛,医生应有的情怀。医生要治的是人,而不单是病。

    医者仁心。作为医生,有一颗仁爱之心比有一手高超的技术更重要。医生应该懂得“爱世人”,“爱人如己”,“爱邻舍”“爱不可爱的人”,“喜爱怜悯”……这种爱出自起初的创造,是人之本性。总是去帮助,常常去安慰,这是一个医生的生命觉醒。

    目前网络医疗如火如荼的推广,我有些担心。网络治疗就是用数据看病,机器数据能代表病人的全部吗?传统的医疗方式望触叩听全部都省略了,这是医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吗?

    真的很怀念100年前的特鲁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