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贴记】分段分节生命查经系列:
    分段分节生命查经系列:

    【以斯贴记查经】

    壹、概论:

    作者:不详   可能是末底改(9:29)    也有人推测是以斯拉或尼希米

    二、时间:约公元前483—471年

    (以斯贴于公元前478年封为王后)

    三、背景:

    本书虽然编排在尼希米之后,但记载的事件比尼希米记载早约30年,故事事件发生在京城书珊的皇宫内。

    是亚哈随鲁王统治时期,他统治期间主前483—473年,以斯贴与主前478年立为王后    (2:16)

    以斯贴不仅挽救了神的百姓,而且是他们在异国被保护尊重,都是神掌权成就的奇事。

    并为后来几十年尼希米选派修复城墙,做下充分的预备。

    四、目的:

    双重目的:1、本书记述犹太人面临灭顶之灾,神借以斯贴拯救了他们,虽然本书没有提及神,但神超然作为贯穿全书。

    2、让犹太人世世代代永远铭记神伟大的拯救,本书记载犹太人每年纪念遵守普珥日的定例。

    五、钥节:

    斯4:14    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太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死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六、特色

    圣经中以女子命名的有两卷书。一个是路得、一个是以斯贴

    七、大纲

    【一】被封王后    1——2章

    【二】灭顶之灾    3——4章

    【三】代民祈求    5——8章

    【四】众民获救    9——10章

    八、题目  【舍命拯救民族】

    九、章题

    第一章:【废掉王后瓦实提】

    第二章:【新立王后以斯贴】

    第三章:【哈曼谋害犹太人】

    第四章:【王后把握好机会】

    第五章:【王后禁食去见王】

    第六章:【蒙王喜悦得尊荣】

    第七章:【哈曼处死之结局】

    第八章:【王后哀求救本族】

    第九章:【求王灭敌守普珥】

    第十章:【王权能力民喜悦】

    贰、正文

    前言:我们查考以斯贴记,从中获得属灵帮助,从属灵角度看,看到本书中的王,我们是以神为我们王的角度看,本书中的以斯贴,我们是以信徒的角度来看,本书的哈曼,是撒旦的角色。

    第一章:【废掉王后瓦实提】

    一、王设筵席     1:1-9节

    【经文】:

    1:1  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1:2  亚哈随鲁王在书珊城的宫登基。  

    1:3  在位第三年,为他一切首领臣仆设摆筵席,有波斯和玛代的权贵,就是各省的贵胄与首领,在他面前。  

    【分段详解】:

    1、王的统管    1:1-3节  

    诗103:19节

    “印度”——一个被印度河围绕的国家,河流经过地带,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在此提及表示帝国版图的东边界。

    “古实”——“黑”含的子孙,住在非洲南边,民族的始祖,古实的后裔。

    “省”——这里的省,范围较窄,可能按种族划分。

    亚哈随鲁王统治版图极广,东至印度、北至印度河、西至古实,他是波斯帝国第五个王,

    “书珊”——位于波斯,离波斯湾约240公里,是波斯帝国一个主要的首府。

    “权贵”——波斯军事将领

    “玛代与波斯”——二族联兵进攻巴比伦后,原先玛代取代领导地位,后来波斯夺得领导地位大权,建立波斯帝国。

    “贵胄”——意为主要人物

    “首领”——指官员

    1:1 亚哈随鲁:继承了把波斯领土从印度扩张到埃赛俄比亚的大利乌一世,统治期间为B.C.485-464。自称是伟大的王,王中之王,广大外邦的王。本书中表现出的亚哈随鲁王的性格是善变的。即他因轻信奸臣的误告而下令屠杀、灭绝犹太人(3:13),但后来又取消了此命令,同时也表现出他缺乏自我判断力,随着别人的操纵左右摇摆的软弱一面。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印度”是指巴基斯坦地区,“古实“是指埃赛俄比亚。这两个地区指波斯帝国的边疆,一般暗示宽广的波斯版图时使用。亚哈随鲁王的父亲大利乌一世,把波斯分割为20个“省”,并由分派的总督管理。本节中的127个省是20个省再细分的行政地区,由方伯管理。

    1:2 书珊:是以拦的首都,由大利乌一世重建作为王的冬宫。冬天,亚哈随鲁王住在书珊城的宫中。帝国之王不是固定在某一处,而随季节进行移动统治,这是非常独特的。

    1:3 设摆筵席:指ctesias,波斯王摆设筵席,一般参加人数为15,000名左右。即使这有些不切实际,总之波斯的王想方设法展示自己的权势和帝国的富强。亚哈随鲁王为征服希腊,登基后的两年中,增强了武力,其结果作好了较充足的战争准备。本节的筵席可能是以战争前的最后检阅为目的而摆设的。实际上,B.C.482-479波斯反而受到希腊联军的进攻,其结果波斯惨败而狼狈不堪。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血统上(印度欧洲语系),“波斯和玛代”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一直到B.C.559塞鲁士王登场之前,玛代拥有强大的势力。但是随塞鲁士王的登场,以拦、玛代及巴比伦等宽广地区合并到波斯帝国。玛代受到波斯帝国的厚待,因此玛代人中出现了许多有名的高级官吏。“权贵”可能是指护卫在王身边的军人。护卫兵由马兵2,000名,枪手2,000名,步兵10,000名组成。“贵胄”波斯化的外来语。此词根意思是“第一”。贵胄指管理20省的总督。

    【经文】:

    1:4  他把他荣耀之国的丰富,和他美好威严的尊贵,给他们看了许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  

    【分段详解】:

    2、王的荣耀     1:4节

    我们的神是君王,是荣耀的君王,他彰显自己的能力,显出他的荣耀。

    出15:6节   耶和华施展能力,显出荣耀

    出16:7节   早晨你们要看见耶和华的荣耀

    尼9:5节    耶和华啊你荣耀之名是应当称颂的

    3、王的丰富    

    启5:12节   被杀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

    4、王的美好

    赛12;5节   耶和华所行的甚是美好

    贴后2:16节   神将美好的盼望赐给我们

    5、王的威严

    赛33:21节   耶和华必显威严

    弥5:4节    耶和华神之名的威严

    6、王的尊贵

    诗8:5节   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启4:11节   你是配得荣耀尊贵   启5:12节

    “180日”   看了六个月的时间

    1:4 一百八十日:可能是广大波斯领土内的首要管吏轮流参加了筵席。有人认为这是为180日的战略会议而摆设的筵席,可能是较简单宴会形式进行,而真正的筵席只是最后7日。但是根据波斯列王的奢侈和虚荣来估计,也有可能摆设了180日的筵席。

    【经文】:

    1:5  这日子满了,又为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在御园的院子里设摆筵席七日。  

    1:6  有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用细麻绳,紫色绳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银的床榻摆在红,白,黄,黑玉石铺的石地上。  

    1:7  用金器皿赐酒,器皿各有不同。御酒甚多,足显王的厚意。  

    1:8  喝酒有例,不准勉强人,因王吩咐宫里的一切臣宰,让人各随己意。  

    【分段详解】:

    7、王的筵席   1;5-8节

    〈1〉为大小人民

    诗23:5节   神为我们万民摆设丰盛的筵席

    赛25:6节   耶和华必为万民设摆筵席

    太22:4节   神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

    〈2〉足显王的厚意

    厚意——慷慨,大方,宽宏大量

    创32:12节   神要厚待我

    诗116:7节   耶和华用厚恩待我们

    提前6:17节   依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的神

    1:5 终于结束六个月的检阅出征兼参谋会议筵席,最后纯粹为王的娱乐而摆设了筵席。即不论身份的高低,经7日书珊城的所有百姓应邀参加筵席。

    1:6-7 描述了王和王国的豪奢。这种豪奢、名誉、快乐是大多数人的地上目标。人生不知往何处去,追求感官快乐或心理享受的取向,正支配着现代文明。我们不应满足于吃喝玩乐,而应该以神所赐的属灵的喜乐而满足(诗4:3)。

    1:6 白玉石柱:书珊城宫的柱子不是白玉石柱,而是由石灰岩作成。翻译成“白玉石柱”,可能指石灰岩。

    1:7 王的厚意:当时在近东地区称霸的王,以丰富的物质显明了他的面貌。在没有各种生产技术,也缺乏运输、管理技术的古代,王有如此大量的财富,足以使那时代的人惊叹。

    1:8 解释本节时,有许多难解的部分,但是把“规例”,简单地解释为王权威的命令,而不是“波斯王庭的严格规例”,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当时有一规例是王喝酒时,参加筵席的所有使臣不能不喝酒。但是在本节,王在筵席上下“令”,打破了当时的规例,允许所有同席的人各随己意。

    【经文】:

    1:9  王后瓦实提在亚哈随鲁王的宫内,也为妇女设摆筵席。  

    【分段详解】:

    8、王的王后     1:9节

    瓦实提——意为 漂亮的、蒙爱的、最渴慕的、荣耀的名字,名字很荣耀,做事却蒙羞。

    1:9 王后瓦实提:据希腊历史学家的分析,亚哈随鲁王的惟一妻子是亚美斯提丝。可能这名字在希腊语的音译为瓦实提。据希腊史学家们记载,她是B.C.483被废位,其后他的儿子亚达西一世登基后,垂帘听政。亚达西一世(B.C.464-424在位)登基时年仅18岁,所以可能是瓦实提被废前后出生的。

    二、王后违命  1:10—22节

    【经文】:

    1:10  第七日,亚哈随鲁王饮酒,心中快乐,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个太监,米户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亚拔他,西达,甲迦,  

    1:11  请王后瓦实提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为她容貌甚美。  

    【分段详解】:

    1、邀请王后    1:10—11节

    (1)、因王心中快乐

    (2)、王后容貌甚美

    亚哈随鲁,因酒快乐,请王后,是显示虚荣,自己快乐随心做事

    赛66:14节   耶和华神,我们的王,却是安慰我们,使我们心中快乐的神,并且看我们都甚美,用真理滋润我们如嫩草。

    尼9:25节   耶和华我们的王,却使我们得胜,住肥美之地吃的饱足,得神大恩,叫人心中喜乐。

    1:10

    心中快乐:筵席的最后一天,可能亚哈随鲁王饮酒有些过量。 太监:一般指有势力的宦官或官员(创37:36)等,这里可能指前者。因为本节的七个大臣被允许自由出入闺房。从塞鲁士王开始,在波斯帝国太监的影响是强大无比的。

    1:11-12 亚哈随鲁王沉溺于自己的权力和富足之余,在筵席大高潮时还要向众使臣展示王后的美貌。但王后瓦实提拒绝了此邀请,关于这一理由本文没有更多描述。对此提出了三个见解:①因为瓦实提受到露体出筵席的命令;②可能当时瓦实提在外貌上有些不足,所以不愿出席;③可能瓦实提轻慢丈夫的权力,有意拒绝。总之,因着瓦实提的拒绝,专制君主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到伤害,因此他“甚发怒”。

    【经文】:

    1:12  王后瓦实提却不肯遵太监所传的王命而来,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  

    【分段详解】

    2、王后不听  1:12节

    王后不听王命,拒绝王的理由。圣经没有明说。

    这节经文对我们属灵的教训,神是我们的王,王发命令,我们却不可违背,而要成为一个遵守主话的人。

    1:12

    心如火烧:因亚哈随鲁王正值酒中之乐,所以在不顺心的小事上也发了烈怒。在日常生活中,节制并以平安的心不轻易发怒,就是基督徒的美德。

    3、王后行事  1:13—22节

    【经文】

    1:13  那时,在王左右常见王面,国中坐高位的,有波斯和玛代的七个大臣,就是甲示拿,示达,押玛他,他施斯,米力,玛西拿,米母干,都是达时务的明哲人。按王的常规,办事必先询问知例明法的人。王问他们说,  

    1:14  

    1:15  王后瓦实提不遵太监所传的王命,照例应当怎样办理呢?  

    1:16  米母干在王和众首领面前回答说,王后瓦实提这事,不但得罪王,并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

    【分段详解】

    (1)、得罪君王  1:13—16节

    我们当知道,瓦实提做事得罪亚哈随鲁王。我们做事却不要,得罪我们的神。我们当省察自己是否得罪神,是否常常无知犯罪,

    (2)、有害臣民  13—16节

    当人在神面前有错失,得罪神时,也会影响身边的人,罪恶的蔓延,既害了自己也会害了别人。

    1:13-15

    像古今大多数帝王一样,亚哈随鲁王罗致了一批谋士,几乎事事求问他们的意见。王的成败常赖这些谋士的智慧,但以理就是一个例子。他历任数代波斯王的谋士,向大利乌、塞鲁士(参但6:28),甚至继后三代的帝王进谏。

    当时的君王与王后的关系如何?

    1:15中东的帝王与妻子的关系通常并不亲密,亚哈随鲁王也不例外,这从下列事例可见:(1)他拥有后宫(2:3);(2)他不尊重瓦实提的意愿(1:13-15);(3)后来当以斯帖作皇后时,他曾许久没有召见她(4:11)。神我们的君王,他却愿与我们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经文】

    1:17  因为王后这事必传到众妇人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王后瓦实提到王面前,她却不来,她们就藐视自己的丈夫。  

    1:18  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样行。从此必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  

    【分段详解】

    (3)藐视丈夫  1: 17—18节

    王后藐视不听王命,引来的结果,更多的人也会受影响藐视丈夫。我们不可藐视我们的神,也要阻止别人不可藐视神。如果我们藐视神,也会影响别人对神藐视。当我们对神尊重时,也会带领更多人对神尊重。

    米母干在这里说瓦实提藐视亚哈随鲁。不清楚他指的是瓦实提不听王命的动机,还是仅指该行为本身。

    17~19此处描写带有讽刺大臣意味。这批“知例明法”的人不可揣摩君王心意,提出连贩夫走卒也能想到的建议。尤其可笑的是要国王降旨写在例中,通告全国,永不更改。

    〔吕振中译〕「就在今天、波斯玛代的贵妇们听见王后所作的这事就必告诉王的众大臣,那么藐视和恼怒就彀普遍了。」

    众夫人。希伯来语是saroth,复数为sarah,(公主。见创17:15注释)。她们将会对丈夫说不礼貌的话。作者这里先提波斯再提玛代(见第3节注释)。

    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即妻子的藐视和丈夫的愤怒。

    【经文】

    1:19  王若以为美,就降旨写在波斯和玛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将她王后的位分赐给比她还好的人。  

    1:20  所降的旨意传遍通国(国度本来广大),所有的妇人,无论丈夫贵贱都必尊敬他。  

    1:21  王和众首领都以米母干的话为美,王就照这话去行,  

    1:22  发诏书,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说本地的方言。  

    【分段详解】

    (4)、失去位分 1: 19—22节

    一个人得王后位分是王赐的,失去位分是自己的错失。不尊重神、得罪神我们的王,而不悔改的人,使自己的罪恶过于大,失去神儿女及新妇、王后的位分。

    家庭教训:丈夫无论好或是卑贱,都不可藐视自己的丈夫。这也是神的心意,神造人以丈夫为女人的头,女人为男人的荣耀,男人是神的荣耀。

    1:22 本节下半节可译为“在各地用本地的方言宣布:丈夫应为一家之主”。这个诏书一定曾在当时民间引为笑谈。

    波斯王朝除了相当尊重所属各地的宗教信仰,准许重建庙宇,照自己风俗敬拜之外(拉1:2注),也重视各地的语言,不象希腊的亚历山大帝,每征服一地便把希腊语文带到那里。波斯王发诏书是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波斯国土虽广,王朝能延续逾二百年,懂得利用各地文字使上情下达,当为一个重要因素。(据历史考证,波斯人在商业上采用当时流通的亚兰文,又容许希腊文流通。)

    【要义】

    瓦实提的被弃根据古史,一般认为亚哈随鲁即波斯王薛西斯(主前486-465),他是大利乌王的儿子,母亲为古列的女儿。这次设筵为远征希腊前作准备,极尽显扬其国的荣耀、丰富。在未了的一天为书珊城的人民摆筵时,王吩咐太监请王后瓦实提来到王前,以显示她的美貌,但她却不肯遵旨前来,惹王大怒,心如火烧。

    因而有七位大臣之一的米母干说王后拒命,乃为全国妇人开启藐视丈夫之端,理应将瓦实提废去王后位分而赐更好的人,并降旨使全国所有妇人都当尊敬丈夫。

    本书记有三次筵席贯穿其中,第一次为原因,第二次为过程,第三次为结果,也代表了全书要义。人间的筵席无论多么豪华富贵,终有尽时,还可能乐极生悲。这虽不像伯沙撒的筵席,亵渎圣器、立刻亡国,但也因王后违命,触犯王怒就废去,以致不欢而散。岂如天国筵席,赴者有福,快乐无比(太廿二2;路十四15)。

    【要训背诵】:

    以斯帖记第一章:废掉王后瓦实提。

    王设宴席发命令,王后不听不遵行。

    我神我王摆宴席,我们必听必遵行。

    第二章:【新立王后以斯帖】

    一、为王寻王后     2:1—4节

    (寻找我们成为君王的人、 王后;)

    【经文】

    2:1  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的忿怒止息,就想念瓦实提和她所行的,并怎样降旨办她。  

    2:2  于是王的侍臣对王说,不如为王寻找美貌的处女。  

    2:3  王可以派官在国中的各省,招聚美貌的处女到书珊城(或作宫)的女院,交给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给她们当用的香品。  

    【分段详解】

    1、被王差派 2:1—3 节  

    徒7:35—36    神差派摩西救赎以色列人

    创45:7—8   神差遣我(约瑟)保全你们的生命

    2、招聚众人  2:3节

    出35:1节     招聚会众,听从神所吩咐话,并要去实行

    申4:10节      招聚百姓敬畏神

    3、先用香品 (香膏或化妆品)2:3节

    歌1:3节   名如倒出来的香膏。主耶稣的名,如同倒出来的香膏

    歌1:12节   香膏发出香气,我们要有基督的馨香之气

    2:1 “这事以后”:据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记载,此时约为主前479年12月。亚哈随鲁王远征希腊大败而归,郁郁寡欢,寄情后宫,重提久已搁置了的策立新后的事。

    2:3 “女院”:十九世纪考古学家在书珊城发掘到一处女院,位于王宫西北角。亚哈随鲁王将美女充实后宫,交由专人训练。

    【经文】

    2:4节  王所喜爱的女子可以立为王后,代替瓦实提。王以这事为美,就如此行。

    【分段详解】

    4、后立王后  2:4节

    赛62:5    我们是基督君王的立后,何等的尊荣蒙神喜悦,      启21:2 节  君王的新妇装饰整齐,等候丈夫

    此时亚哈随鲁王为何会想起几年前废后的事情,可能是因为出征入侵希腊的海陆大军相继失利并兵败而归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因此这时他变得难以服事,想起了之前的王后瓦实提,但又不能更改当年罢黜王后的诏书,因此侍臣(并非之前提议罢黜的那七个谋士)便提议另选新后。

    招聚许多人    2:5—11节

    【经文】

    2:5  书珊城有一个犹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示每的孙子,睚珥的儿子。  

    2:6  从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将犹大王耶哥尼雅(又名约雅斤)和百姓从耶路撒冷掳去,末底改也在其内。  

    2:7  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后名以斯帖),因为她没有父母。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为自己的女儿。  

    2:8  王的谕旨传出,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送入王宫,交付希该。  

    2:9  希该喜悦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当得的分,又派所当得的七个宫女服事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  

    2:10  以斯帖未曾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末底改嘱咐她不可叫人知道。  

    2:11  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边行走,要知道以斯帖平安不平安,并后事如何。  

    【分段详解】

    1、传王旨意   2:5—8 节  

    撒下10:12   我们要按神旨意行事    诗2:7   受膏君王传圣旨。   诗135:6  

    2、进入王宫   2:8

    招聚许多女子进入王宫,以斯帖也进入王宫,是她蒙恩的开始。

    3、蒙王喜悦    2:9  提后2:15

    你当竭力得蒙神的喜悦。   申10:15     神喜悦拣选你   撒上12:22

    4、被王恩待    2:9  诗73:1  罗9:15

    神实在恩待人。  诗109:21  求神恩待我因你爱我。

    5、得王福分  2:9   申12:15   诗73:26

    神赐给我的福分。   申26:11    我们因蒙神赐福而欢喜快乐。

    6、居住上好  2:9    路10:42     诗147:14

    你要选择上好的福分,神必赐给我们,       神用上好的麦子使我满足。

    7、听王吩咐     2:10—11    创26:4—5

    我们蒙福是因听神吩咐     出6:13   神吩咐领出以色列人

    5-7 以斯帖与末底改的身分与关系

    5 「末底改」:此名源自巴比伦神玛督的名字;当时在海外的犹太人多有外国名字。

    6 如果按经文字面意思来计算,末底改那时已超过百多岁。也许昔日被掳到巴比伦的,是末底改的曾祖父基士,及後末底改在

    当地出生,故他也被包括在被掳人士当中。

    7 「哈大沙」:为希伯来一种植物名称。

    「以斯帖」:或许是波斯名,是「星」的意思。

    10 为何末底改嘱咐以斯帖不可透露她的籍贯宗族,实不得而知。

    按当时风气,国王没有禁戒说不可娶外邦(非波斯人)女子为妻。

    2:5 末底改:这名字与亚述和巴比伦的神有关,在被掳到的地区,犹太人为得到周围人的好感,即使不知其词源也使用了当地人喜欢用的名字。本书以记录末底改的业绩而结束(10:2,3)。他象但以理一样,尽量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利,成就神救赎以色列的计划。他为以斯帖封为王后而准备,同时说服了可能因贪溺于自己的荣华而离弃神的以斯帖,并使她参与到神圣的事工中(4:11-14)。他的先祖基士(撒上9:1;14:5)或示每(撒下16:5)等属于扫罗王的家谱。在这里有一令人注目的事实。扫罗曾从神领受灭绝亚玛力人的命令,而末底改也要与被认为是亚玛力后裔的亚甲族的诡诈的哈曼(3:1)交战。在巴比伦附近发现的象形文字中,记录了亚哈随鲁王执政初期有一位叫作Mardukaya的人担任当了书珊宫的会计官和总理,许多学者认为他就是末底改。

    2:6 B.C.586,因犹大王约雅敬停止了3年半多的进贡,并明目张胆地拒绝巴比伦,因此尼布甲尼撒攻取了耶路撒冷(第三次攻取)。但耶路撒冷沦陷之前,因约雅敬死亡而由他的儿子约雅斤登上了王位。尼布甲尼撒俘虏了约雅斤和他的母亲及犹大的人才,并带到巴比伦(王下24:15;代下36:10)。如果说末底改与约雅斤王一起被掳到巴比伦,那么即使他当时是婴儿,亚哈随鲁王时应该已经100多岁,他的表妹以斯帖也至少6,70岁了。因此,这句子应该解释为末底改是B.C.586年被掳的犹太人的儿子。

    2:7 哈大沙:希伯来式名字,意即“桃金娘树”。此树比喻神的饶恕和救赎(赛41:19;55:13)。以斯帖:波斯式名字,意即“星星”。可能是来源于桃金娘树的花如“星星”的比喻中。

    2:8 送入:翻译为“强制送入宫内”。但是当时的波斯帝国以仁政治理了广大的领土,而且在相当的程度上允许了被征服民的自由。所以作为被征服民没有理由拒绝作波斯的王妃。“送入”的希伯来语还包含着自发的感情。

    2:10 未曾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在波斯附属国中,玛代等几个国家得到了特殊待遇,但犹大民族却不能得到其特权。如果以斯帖轻易表露自己的身份,就有可能得不到掌管女子的希该的偏爱。但是以斯帖并没有否认自己是犹太人。她只是保持沉默就可以了。

    行洁净之例    2:12—14节   (洁净一年)

    【经文】

    2:12  众女子照例先洁净身体十二个月。六个月用没药油,六个月用香料和洁身之物。满了日期,然后挨次进去见亚哈随鲁王。  

    2:13  女子进去见王是这样。从女院到王宫的时候,凡她所要的都必给她。  

    2:14  晚上进去,次日回到女子第二院,交给掌管妃嫔的太监沙甲。除非王喜爱她,再提名召她,就不再进去见王。  

    【分段详解】

    1、用没药   2:12   出30:23—25   诗45:8

    没药贵重有香味,而且有洁净果效。  衣服有没药的香气

    2、用香料   2:12   创43:11   王上10:2

    最好的香料      香料宝石送给所罗门王

    去见王    2:12

    按着次序进去见王,   来4:16节 我们可以坦然无惧的见神

    4、随意要    2:13

    进王宫你可以随意要,也必给你,决定你的人品 心态

    5、提名召   2:14      赛45:3—4      帖前4:7

    提名召你的是,我耶和华。   出31:2  神已经提名召他。

    2:12-15 以斯帖的准备:描述了要侍候王的宫女,经过约一年多的各种教育及洁净身体之后,一个个进去见王,并侍候主的事。这是一个强大无比的权势使更大规模的犯罪变为可能的实例。

    2:12

    自古以来波斯、印度及亚拉伯因香料或香品生产地而著名,伊拉克或印度北部地区,迄今也保留着新娘婚前用香料洁身的风俗。

    2:13

    所要的:好象是指宫女侍候王时为使王欢乐而所需的各种工具。

    2:14

    第二院:众多王后候选人中,除一名外,其他都成为王的妾而到第二后宫。她们一生不得嫁人,只能等待王的招见,若说有一特权,那就是在王宫保障了富足的生活。

    王后戴冠冕 2:15—18

    【经文】

    2:15  末底改叔叔亚比孩的女儿,就是末底改收为自己女儿的以斯帖,按次序当进去见王的时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所派定给她的,她别无所求。凡看见以斯帖的都喜悦她。  

    2:16  亚哈随鲁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别月,以斯帖被引入宫见王。  

    2:17  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  

    2:18  王因以斯帖的缘故给众首领和臣仆设摆大筵席,又豁免各省的租税,并照王的厚意大颁赏赐。  

    【分段详解】

    1、按次序    2:15

    以斯帖人性的本质  按次序行事,显出心灵美德

    2、无所求  2:15

    她除了本分该得的,别无所求,没有贪财物

    3、都喜悦    2:15—16   王上3:10—12

    她心灵的美加上外在美,人都喜悦。   我们单求智慧蒙神喜悦

    4、被王爱  2:17 节

    提别月——十月  今天12月

    一个人被“爱”最重要的是内在美

    蒙宠爱  2:18  节  

    出20:6  发慈爱到千代

    她被王高举,蒙王恩宠特别喜爱   出34:7  爱千万人

    摆筵席   2:18  

    因一个人让更多人得益处

    王特别免租税,释放奴隶,免债等恩惠

    二15~18 以斯帖没有要求奢华的外在装饰,只听凭希该的建议。他大概叫她凭本身的美貌吸引王。无论怎样,王爱以斯帖过于其它人,选她为王后,并为她设摆大筵席。他给各省的欢庆节日,可能包括大赦或免税,但也可能只是欢庆的节日。他也按自己的财富大颁赏赐。

    2:15

    末底改叔叔。直译为“父方的叔叔”,或“父亲的弟弟”。亚比孩是以斯帖的父亲,可能是睚珥的弟弟(见第5节注释)。

    她别无所求。以斯帖完全接受希该的安排,尽管她有权选择自己的服饰。

    2:16

    亚哈随鲁王第七年(主前479年)距王后瓦实提被废已有四年。“提别月”:犹太人宗教历十月,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与一月间。

    2:17

    “众女”指已纳为妃嫔的女子。“众处女”指从各地招聚来等候选为王后的女子。

    2:18

    豁免……租税:波斯有一惯例,就是国庆之日,王特别颁赐免租税、释放奴隶、免负债、免招兵役等恩惠。

    阻挡犯罪人   2:19—23

    【经文】

    2:19  第二次招聚处女的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  

    2:20  以斯帖照着末底改所嘱咐的,还没有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抚养她的时候一样。  

    2:21  当那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恼恨亚哈随鲁王,想要下手害他。  

    2:22  末底改知道了,就告诉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的名,报告于王。  

    2:23  究察这事,果然是实,就把二人挂在木头上,将这事在王面前写于历史上。

    【分段详解】

    1、听命令   2:19—20     创17:23    民15:39—40

    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亚伯拉罕遵神的命

    看见罪  2:21—22    

    创6:5   神看地上罪恶甚大   创19:13

    末底改看见罪,以斯帖告诉王  

    3、究察罪   2:23   诗103:3    诗11:4

    究察有罪的人将他治死  神究察人的罪,人站立不住

    2:19-23

    末底改的功绩:以斯帖封为王后之后,好象末底改被任命为王朝内的使臣之一(3:2)。所以他能侦探出有人要谋害王的诡计。古代专制君主中,有许多王被自己的使臣谋杀。本节中的事件,在日后推翻哈曼阴谋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防止谋害王的功劳是莫大的,会得到王的重赏,但因着被中间人夺去,而末底改未能得到赏赐,只是其行为被记录宫中史记中。

    2:19

    有些学者把第二次招聚处女的事件,与谋杀王的计划相联起来了。也就是说,反对以斯帖王后的势力,为了重新立废位的瓦实提,谋划诡计而招聚了众处女。其实,也没有必要必须这样断定,只是认为亚哈随鲁王扩大了后宫。 朝门:古代城邑的出入口是买卖和执行法律的地方,视为颇重要的场所(申21:19;书20:4;诗69:12)。大卫王曾在这里接见了百姓(撒下19:8;王上22:10),但以理也是作为治理巴比伦全省的人在朝门呆过。在这里意味着末底改的职位颇高。

    2:20

    抚养她的时候一样:虽然以斯帖被封为王后,但她仍然尊敬末底改,谦卑地顺服骨肉之情。自己辉煌腾达时,不忘记过去的恩惠的人,才是信徒当行的作为。

    2:21

    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是守王的寝所的太监,一般都是得信任的人。在本节象约瑟的故事一样,也介绍了两个太监,所以有些人认为本书的作者在整理、记录本书时,受到许多约瑟纪事的影响(创40:1-3)。辟探:6:2的“辟探”,及1:10中的“比革他”都是同一人物。

    2:22

    虽然是次阴谋被揭发,但亚哈随鲁王终於在主前四六五年被弑身亡。

    2:23

    挂在木头上:指十字架型或橛子型。这种执行死刑的方法一般出现在古代近东地区的画或雕像中。相反,以色列禁止把尸首挂在木头上,这种死刑方法也被禁止(申21:22,23;书8:29;10:26;撒下4:12;21:9,10)。写于历史上:与其他国家一样,波斯王宫也有修史官,王宫内的事件,尤其关于王的事,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

    【要义】

    以斯帖的被选,历史事件的发生皆有神的预旨和先见,也常有深远的目的,瓦买提被废和以斯帖被选立为后都不是偶然的。当王下旨选召美女时,以斯帖乃一出身寒微、父母均亡、被叔父收养的女子(诗廿七10)。但在此时机,以斯帖被选入宫,得蒙总管希该的喜悦,除了所派定给她的,别无所求,凡看见她的都喜悦她。她被召入宫也得到王的喜悦,就立她为后(诗—一三7-8),且大为庆贺。

    以斯帖照末底改的嘱咐,不将籍贯、宗族告诉人是明智和有远见的,不然可能影响被选,对将来救济本族的事也有阻碍。以斯帖的本族是犹太人,末底改的家于主前598至586年间被掳(斯二6,末底改或作末底改家)。

    正当此时,有两个守门的太监要下手害王,为末底改所知,告诉了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之名报告于王,究察属实就处死二人,将这事记在历史上以备后用,但先作了伏笔,也是出于神的安排。虽尊为君王,也可能死于亲信小臣,人世的虚空可见一斑。

    【要训背诵】:

    以斯帖记第二章:新的王后以斯帖

    寻找洁净用没药,人都喜悦王宠爱

    被召洁净有香气,众人喜悦神喜爱

    第三章:【哈曼除灭犹太人】

    一、哈曼高升  3:1—6节

    【经文】

    【斯3:1】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抬举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使他高升,叫他的爵位超过与他同事的一切臣宰。

    【斯3:2】在朝门的一切臣仆,都跪拜哈曼,因为王如此吩咐;惟独末底改不跪不拜。

    【斯3:3】在朝门的臣仆问末底改说:“你为何违背王的命令呢?”

    【斯3:4】他们天天劝他,他还是不听,他们就告诉哈曼,要看末底改的事站得住站不住,因他已经告诉他们自己是犹大人。

    【斯3:5】哈曼见末底改不跪不拜,他就怒气填胸。

    【斯3:6】他们已将末底改的本族告诉哈曼,他以为下手害末底改一人是小事,就要灭绝亚哈随鲁王通国所有的犹大人,就是末底改的本族。

    【分段详解】

    1、哈曼被抬举  3:1上    

    哈曼被王抬举,他是亚玛力人的后裔  「亚甲族」:有认为这是亚玛力王亚甲(撒上15:8)的後裔。

    亚玛力人是犹太人的仇敌,是受咒诅的民族(民24:7),因此

    ,末底改不愿意向世仇跪拜。

    这种解释似乎解释末底改不肯跪拜哈曼的原因(因为犹太人跪

    拜君王是有例可援的,参撒上24:8)。

    不过,此处的「亚甲」乃王号,非名字,因此以亚甲族当作亚

    甲王的後裔有牵强之处。哈曼在国中的地位相等於首相,可与

    君王一样受最高敬礼(2)。

    参 出17:8—16

    圣经没有记载哈曼为何高升,后来明显看到王的后面有撒旦的诡计。

    2、超过众臣仆   3:1下

    哈曼的地位超过一切,成了高价好大的资本,自高自大。撒旦张狂高傲

    3:1

    “亚甲人”:可能为祖先居住亚甲地的人。但犹太传统解释,亚甲人为亚玛力人亚甲的后代。扫罗王曾征伐亚玛力人,并擒其王亚甲。此处为旧约中的最后一次记录亚玛力人与以色列人为仇。看书前〈参考资料〉“亚玛力人与以色列族”条。

    本书四个主角中的最后一个为哈曼,现在出场(其他三人为亚哈随鲁、末底改、以斯帖)。他与末底改的冲突(1-7节),导致与王商量如何消灭全体犹太人(8-15节)。哈曼从一人之敌成为全“犹太人的仇敌”(10节)。

    参【结28:11】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结28:12】“人子啊,你为推罗王作起哀歌,说主耶和华如此说:你无所不备,智慧充足,全然美丽。

    【结28:15】你从受造之日所行的都完全,后来在你中间又察出不义。

    【结28:16】因你贸易很多,就被强暴的事充满,以致犯罪,所以我因你亵渎圣地,就从上帝的山驱逐你。遮掩约柜的基路伯啊,我已将你从发光如火的宝石中除灭。

    【结28:17】你因美丽心中高傲,又因荣光败坏智慧,我已将你摔倒在地,使你倒在君王面前,好叫他们目睹眼见。

    28:15-18 本文比较了推罗王初始的行为与末后的行为,叙述了推罗王的转变过程。起初,推罗王如无罪的亚当一样,有清洁的行为举止和纯洁的政治理念。然而,随着日益发展的经济,国库富足,使他就如堕落的亚当一样,脱离正道,开始以武力和暴力维持政权,甚至逐渐自高自大漠视神的公义(5节)。就像从伊甸园被驱逐的亚当那样,他也终将被神离弃而灭亡。由此可知:①财物所带来的骄傲是损坏纯洁信仰的最强有力的要因(申8:12-14;箴11:28);②骄傲是罪的根源 ,必然引发其它的属灵罪恶与道德上的罪恶(箴18:12)。

    28:16 发光如火的宝石:并非指各种宝石,而是指火柱,即神的保护(亚2:9)。推罗王就是在神的荣耀和权威中得到看顾。

    28:17 指出虚荣、奢侈及美貌是促使推罗王堕落的其它要因。神会使因自己的智慧而骄傲的人彻底降卑,并受他人的蔑视(箴29:23)。

    3、众臣都跪拜    3:2上

    谁向哈曼跪拜,就表示谁向哈曼(魔鬼)臣服、忠诚、顺从哈曼(或作撒旦)教训神儿女绝对不能,顺从撒旦的诡计,而向人跪拜,或拜偶像。

    4、一人不跪拜   3:2下—4

    末底改不跪不拜哈曼,表示我们对人,或对撒旦计谋设计的偶像,绝对不跪不拜 。

    3:2

    不跪不拜:波斯人有一种习俗,就是俯伏在王面前时,鼻子几乎要挨到地。当时,犹太人没有把向波斯王下拜,当作拜偶像的行为,但是因哈曼要求向他作偶像性崇拜,所以末底改坚决不跪不拜。

    5、哈曼发怒气   3:5

    哈曼怒气大发,恨末底改不跪拜,以他胜过千人身价高傲而发怒,我们当谨慎人发怒气是背后撒旦的诡计,

    6、想灭犹大人   3:6

    哈曼不但恨末底改,也引来恨全犹太民族,真是恶者撒旦的心肠。

    3:5-6

    哈曼听到末底改之事,因权威受到侵害大发雷霆。在这里没有哈曼是否知道犹太人和亚玛力人之间的仇敌关系。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末底改作为犹太人拒绝向他下拜,因此哈曼的敌意越过个人,扩展到全犹大百姓。古代专制统治,轻视人的生命,尤其是专制君主可以任意杀害他人(出1:6)。当时,散居的犹太人人口约为70万。这数字是根据约400年后的耶稣时代的散居犹太人约3百万的人口推算而得出的。

    二、恶人诡计  3:7—11节

    【经文】

    【斯3:7】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正月,就是尼散月,人在哈曼面前,按日日月月掣普珥,就是掣签,要定何月何日为吉,择定了十二月,就是亚达月。【斯3:8】哈曼对亚哈随鲁王说:“有一种民,散居在王国各省的民中,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们与王无益。【斯3:9】王若以为美,请下旨意灭绝他们,我就捐一万他连得银子,交给掌管国帑的人,纳入王的府库。”【斯3:10】于是王从自己手上摘下戒指,给犹大人的仇敌,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斯3:11】王对哈曼说:“这银子仍赐给你,这民也交给你,你可以随意待他们。”

    【分段详解】

    1、挑选吉日   3:7节

    在亚哈随鲁作王12年正月,人就掣签,看那一日为吉日

    世人是看日子,那个日子好,是吉日,但在神,每日都是好的。他们选这个吉日是恶者的轨迹,要害神的选民

    3:7

    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正月:指以斯帖封为王后之后的第5年,即B.C.474的4月或5月。在正月尼散月,掣签是因为巴比伦宗教观念中,认为每年第一个月里神明会为决定人类一年的命运而下凡,据说这时信托的事,好象哈曼和群众都晓得此事。恰好,这个月是记念犹太人得救赎而过逾越节的月份(出12:1-11)。“人”指帮助哈曼的占卜家们(5:10,14;6:12,13)。普珥:哈曼杀戮灭绝犹太人之日,由掣签而定。在本书中,作者引出了犹太节日的名字。掣签的行为流行于东洋,现今也在流行。圣经中为了分辨神的旨意而掣签的事例不少(出28:30;书14:2;撒上14:42;代上6:54)(绪论,掣签)。但是以色列是在以“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箴16:33)的前提下,承认掣签的有效性。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哈曼阴谋之日定为公布敕令之后过十一个月的亚达月(2-3月)。没有立即进行屠杀,是因着神的护理。

    2、恶人控告   3:8节

    恶人哈曼,也代表魔鬼控告神的子民,用诡计陷害,控告神子民,与王无益之败坏说法

    3:8

    有一种民散居在……:允许被掳归还之后,仍留在波斯帝国内的犹太人数目,远比归回者多得多。尤其,在波斯帝国积攒了财产,或得势的人,都尽量想留下来。 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这是哈曼虚假的报告。在相当程度上,波斯帝国允许了各被征服民的自由,犹太人甚至也可以在与波斯帝国不冲突的范围内,维持固有的律例和习惯。因此,犹太人可以保存民族的纯洁性及信仰。

    3、想要灭绝  3:9节

    恶者害人,会用许多计谋,用许多恶言来苦害神的选民,直到灭绝为止

    3:9

    哈曼没有等到王深思熟虑就展开了贿赂攻势。当时,因与希腊的战争,波斯帝国的府库空荡,为了灭绝犹太民族所需的资金和补偿从犹太民族中征收的税款的损失,哈曼决定拿出自己的私有财产。 一万他连得:当时波斯帝国年收为15,000他连得,那么这是相当于国家总收入的2/3的巨额。虽然波斯帝国时期有拥有巨额财产的人,但哈曼竟然贡一万他连得,真是另人难以置信。无疑,哈曼已经计划好从犹太人那里掠夺这些钱。

    4、交给恶人   3:10—11节

    恶人诡计得逞,王将神子民犹太人交给他,他可以随意恶待

    3:10

    戒指:戒指表示王对公共文书的最后许可,它被用于盖章(创41:42)。

    3:10-12

    古时的官员以印章戒指来代替个人签名。戒指表面镶有凸起的印鉴,用金属、木或骨制造。亚哈随鲁王的御玺戒指,很可能以金或银制造。把戒指印章盖在信封口处的软火漆上可密封信件,国家文件则用皇家印鉴为证。亚哈随鲁王把御玺戒指交给哈曼,意味着哈曼已取得无限的权力,大可为所欲为;可是皇帝却不知自己的戒指王印将会给爱妻以斯帖颁签死状。

    三、杀戮灭绝  3:12—15节

    【经文】

    【斯3:12】正月十三日,就召了王的书记来,照着哈曼一切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奉亚哈随鲁王的名写旨意,传与总督和各省的省长,并各族的首领。又用王的戒指盖印,【斯3:13】交给驿卒传到王的各省,吩咐将犹大人,无论老少妇女孩子,在一日之间,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十三日,全然剪除,杀戮灭绝,并夺他们的财为掠物。【斯3:14】抄录这旨意,颁行各省,宣告各族,使他们预备等候那日。【斯3:15】驿卒奉王命急忙起行,旨意也传遍书珊城。王同哈曼坐下饮酒,书珊城的民,却都慌乱。

    【分段详解】

    1、恶人吩咐   3:12节

    恶人哈曼骗取王权,大胆吩咐,奉王的名传恶毒的旨意。

    总督:帝国首脑人物,管辖好几个省

    几个省长是,归属一个总督

    各省长:指127个省

    3:12

    正月十三日:是宰逾越节羔羊的前一天(出12:6)。这一日子使人预见虽然哈曼为杀戮灭绝犹太民族而图谋诡计,但就象神毁灭埃及所有头生的那样,反而哈曼和他的家族将面临灭亡。 书记:是希伯来化的波斯语,意味着“总督”。

    2、传恶旨意  3:13

    恶人传递的旨意,要灭绝剪除犹太的老人、少年、妇女、孩子。时间期限一日内全然灭绝,并夺财为掳物

    魔鬼的代表,想害神子民,直到害死,但在神的保守中,神儿女安然不被苦害

    3:13

    哈曼颁发状书,判处波斯帝国境内所有犹太人死刑,以色列境内的犹太人自然也包括在内。倘若诏书的命令得到执行,神拣选的子民便会被灭绝,而神差爱子到世上成为犹太人的计划就会落空!可是,神的旨意是无人能阻挠的(参伯42:2)。──《灵修版圣经注释》

    3:13

    交给驿卒:波斯的邮政制度是由塞鲁士确立。一般驿卒每隔8公里等待,接过公文之后,骑马迅速传递。无论老少……:一般杀死一个人时,为了避免后患,除掉那人的亲族。

    3、众民慌乱   3:14—15

    灭绝犹太人旨意传到各省,传遍书珊城。哈曼诡计得逞,坐下饮酒,但神的子民,有灭命之危险,危机之时心里慌乱。

    三12~15

    屠杀令的抄本彻底详细地通布全国,定明十二月十三日是这场暴行的日期。亚哈随鲁和哈曼在宫里满不在乎地坐下饮酒,但书珊城中却大为慌乱。詹逊这样评论:“第三章的最后一句很重要:‘书珊城的民,却都慌乱。’不单犹太人,连非犹太人对这个暴政的凶残例子也有反应。群众有时会错,但不一定常常错。在这里,有无上权力的王和他的重臣,便是错误的少数。但所有人(无论是个人或民族)。必须承认最高的权力是神。王的谕旨签发、通告了,但万王之王最后的话才作准。”

    3:15

    王……书珊城……慌乱:本节使用了对比法。就像尼禄皇帝看见罗马被焚烧而快乐,王和哈曼也不为一个民族的灭绝危机而难过,反而摆设了筵席。虽然书珊城中的居民大部分是波斯人,但因着王过分的处事方式而摸不着头脑。

    3:15

    作者以十分精简之笔记下四件事:1,驿卒急忙起行;并非信息紧急,而是此乃圣旨;2,向书珊城官员宣读谕旨(参拉1:1);3,哈曼与王达成协议,饮酒欢乐;4,但宫外百姓听到这消息,不知就里,慌乱一片。波斯有句俗谚:清醒时讲的价,酒醉时不认账。百姓不知道消灭犹太人的决定是认真还是玩笑(象上次诏告全国应由男人当家一样)。不久,哈曼再与王饮酒言欢时,形势有了180度大转变(7:1)。—《启导本圣经注释》

    【要义】

    此后约四年,亚哈随鲁抬举亚甲族的哈曼将他升高为首相。这哈曼为亚甲族,是亚玛力人,代表属肉体、情欲,为神所憎恶、咒诅的(出十七14-16;撒上十五2-3、9、33)。他因末底改不肯跪拜他就极为愤恨,欲加以杀害,并在王面前进谗言要毁灭所有犹大人,且定在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十三日,将犹大人全然剪除,杀尽灭绝,又要夺取他们的财物,就如诗篇上所说的「恶人设谋要害义人。」(诗卅七12-20)末底改代表神的忠心仆人、选民的领袖。

    【要训背诵】:

    以斯帖记第三章;哈曼谋害犹太人

    高升抬举要谨慎,发怒引起灭绝族

    恶传旨意民慌乱,防备恶者依靠神

    第四章:【王后把握好机会】

    一、末底改的反应  4:1—3节

    【经文】

    【斯4:1】末底改知道所作的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在城中行走,痛痛哀号。【斯4:2】到了朝门前停住脚步,因为穿麻衣的不可进朝门。【斯4:3】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处,犹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分段详解】

    1、撕裂衣服    4:1节

    是在极度伤痛时的举动(撒下1:11—12节)

    大卫因约拿单的死,也悲伤撕裂衣服。

    拉9:3   以斯拉为民犯罪悲哀撕裂衣服

    2、穿麻蒙灰

    (表示非常伤心)

    4:1

    本章的重心人物末底改,不象各省各处的犹太人,在民族面临消灭之际,只是禁食哀号,而是行动。他知道无一人能逃脱被杀的命运,包括王后以斯帖在内,必须不惜牺牲来拯救全民。他相信以斯帖为后是神的预备,他深信神还有“别处”的解救方法,绝处可以逢生(13-14节)。全章未提神,但处处表露了对神的坚信。有这信心才能激发行动,负起神交托的责任。以斯帖毅然决定冒死见王(16节)。

    3、痛痛哀号   4:1节

    4:1

    撕裂衣服……蒙灰尘:这种习俗是经过长时期一直传下来(创37:34;撒下1:11;但9:3)。而且这种习俗不仅在以色列,在其他国家也通用(赛15:3;结27:30-33)。在亚哈随鲁王时期,书珊城波斯人在战争中惨败之后,因难以抑制的悲痛而撕裂了衣服。

    4、民众悲哀   4:2-3节

    表示因犯罪遭遇患难非常痛苦悲伤哀嚎。

    “穿麻衣的不可进朝门”。参看尼希米记二章2节

    末底改显然不想隐瞒自己的悲伤。他来到王宫,是想把谕旨告诉以斯帖。

    「到了朝门前停住脚步」:因为在王面前不可以出现任何标示伤痛的事物。 (参考 ) 所以在朝门(御门)口是他最能接近以斯帖的地方。

    5、禁食哀号   4:3节

    末底改知道灭顶危机是,没有单顾自己,而愿意搭救神的子民,为神子民将被灭绝,而极度悲伤,一心要救犹太人

    一个人活着,不要单为自己活。当遇到危机时,第一要为神的子民着想,为救神子民所负的代价有价值。

    各省各处。说明犹太人此时散布在波斯帝国各地。

    甚多。或“大多数”。

    提到的两次禁食与 两次亚哈随鲁王所举办的筵席成为强烈对比。筵席是以斯帖记反复出现的主题。

    本章多处提到禁食,通常禁食都会同时祷告,但本章卷却刻意没有提及祷告,也没有神的名字,有可能是因为当时中东和波斯王国有很多神,他们一般会在官方文件中提到神的名字,用以控制祭拜这些神的人民。犹太人的独特之处就是他们的名字就有尊崇耶和华的意思,因为他们是神的选民,所以他们的故事就是神的故事。

    当末底改得知消灭犹太人的诏书颁布时,他大可以惊慌失措沮丧,也可以自私自利地只想办法救自己,或单纯的等待神的介入。但是末底改却没有这样做!他相信神将他放在目前的岗位上有祂美好的安排与旨意,因此他义不容辞。当我们遇到类似的关头时,我们是否也能临危不乱为他所用、为祂做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神的器皿?

    四1~3节

    消息传遍通国之后,犹太民众都很震惊。在邪恶的统治下常有悲哀。末底改穿上哭丧的麻衣,在城中哀哭行走,直到朝门停住,因为穿麻衣者不可在王面前出现。他知道自己是哈曼怨恨的核心。那快临到他民族的命运被他无意地激发起来了。

    二、以斯帖的决定  4:4—17节

    【经文】

    【斯4:4】王后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来把这事告诉以斯帖,她甚是忧愁,就送衣服给末底改穿,要他脱下麻衣,他却不受。

    【分段详解】

    1、听见而忧愁   4:4节

    宫女告诉以斯帖,末底改的境况,她甚忧愁却不知实情

    4:4

    末底改穿麻衣不可进朝门,以斯帖送衣服给他更换,大概希望他可以入宫面告始末。他不接受,信息可以循其他途径传达,麻衣乃为灭民的悲哀而穿,一天民族未获救,一天不能脱下。

    【经文】

    【斯4:5】以斯帖就把王所派伺候她的一个太监,名叫哈他革召来,吩咐他去见末底改,要知道这是什么事,是什么缘故。【斯4:6】于是,哈他革出到朝门前的宽阔处见末底改。

    【分段详解】

    2、问清什么事   4:5—6节

    以斯帖解决问题,受到拦阻,就深入想知道,事情具体的原由,就吩咐太监查清事情真像

    4:5

    哈他革这名字可能从波斯文 ha{taka 而来,是“良善”之意。若真如此,这人果真名副其实了。亚哈随鲁王特别小心挑选侍候王后的人,要忠诚可靠,应是从他自己的侍从中调派过去的。

    4:6. 

    哈他革会见末底改一点也不秘密,就在朝门前的宽阔处,人人聚集的地方。

    【经文】

    【斯4:7】末底改将自己所遇的事,并哈曼为灭绝犹大人,应许捐入王库的银数,都告诉了他。【斯4:8】又将所抄写传遍书珊城要灭绝犹大人的旨意交给哈他革,要给以斯帖看,又要给她说明,并嘱咐她进去见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

    【分段详解】

    3、遭遇全告诉   4:7节

    犹太人的遭遇灭绝,末底改将犹太人的危机告诉以斯帖,有其目的

    4、建议恳求王    4:8节

    末底改的心在民众身上,他让以斯帖看所传的旨意。目的是要她去见王。搭救本族所有人,为众人恳切求王

    我们活在世上,看到本族有那么多人陷在撒旦的网罗里,将要被害死。

    我们当恳切的呼求神来搭救

    4:7

    银数:虽然亚哈随鲁王拒绝了哈曼(3:11),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推辞,其改变王的心,只有物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为了钱财,出卖一个民族的性命,是非常可憎的事,这同时使人联想到加略人犹大为三十的银钱而卖耶稣的事件(太26:15)。

    4:7~8. 

    末底改毫不隐瞒地把实情告诉哈他革,特别强调地把哈曼给国王的钱财贿诱说出来。亚哈随鲁无疑已是富甲天下的了,却仍在财利下受诱,想更加富有,虽然他曾推却不受(三11)。为财利出卖人者,一向都叫人憎恶反感(再没有比犹大出卖耶稣更甚了),因此以斯帖必然会深恶痛绝而有所行动。末底改又将谕旨抄本一份交给她,免得以斯帖怀疑传闻的真确性,不会疑问∶“怎样办?谕旨是否真的公布在城墙上,人人可见可读?”

    末底改所说末后的一句话,要她使用她对王的影响力,挽救本族国民。虽然她是王后,末底改仍吩咐她要这样这样做!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确有其影响力,这段记述使本故事更添人情味。

    【经文】

    【斯4:9】哈他革回来,将末底改的话告诉以斯帖。【斯4:10】以斯帖就吩咐哈他革去见末底改说:【斯4:11】“王的一切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

    【分段详解】

    5、以斯帖解释   4:9—11节

    王有定例,不蒙召而见王的人,必被治死。考虑到生命问题

    一个人为主不是顾前顾后为自己着想,而是要为神着想

    4:9~10. 哈他革的任务是要正确地传递这项消息,这一段用直接对话的方式写出。

    由哈他革居间传话,一方面是因为末底改穿麻衣不可进朝门 ,一方面是因为以斯帖深居宫闱,在女院中与外界隔绝。

    4:11 在波斯的法律上,除了王特别允许的情况,擅自走在王面前的人都要受惩罚。波斯的王,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保护了自己。 金杖:古代亚述或巴比伦王为装饰或当作指挥棒而携带的木棍。古代波斯的雕刻品中,发现了持有木杖的帝王形象。

    【经文】

    【斯4:12】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告诉末底改。【斯4:13】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斯4:14】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分段详解】

    6、末底改回复    4:12—14节

    (1)你强过一切人    4:12—13节

    你强过一切人这里是说  “你不要心里想,你在王宫里比所有的犹大人都安全。

    末底改的鼓励,你现在强过一切犹太人。你当深深思想,你若单顾自己未必能免去这祸,我们本族亲人他们更该如何呢?

    (2)不可闭口不言   4:14节

    末底改鼓励又加提醒说,现在是王后,我不可不说,当为犹太人恳切求王。不然你若闭口不言,犹太人也必会被神,用别的方法解救。

    (3)把握现今机会  4:14

    你当知道,得了王后的位分,就是为现今的机会。末底改对以斯帖的劝勉

    在基督里,我们得了新妇王后的位分,也当把握机会,为本族的民,恳切求王,我们的神拯救。

    4:13-14

    这部分包含着全卷书的主题。因为神是历史的主人,所以祂必照自己所计划的成就一切(赛45:1;耶1:15;结7:24)。而且成就自己的计划时总要拣选人作祂的器皿,被拣选的人所能做的就是全然地顺从神的旨意(比较太26:24,39)。

    4:14

    从别处……得了:信实的神赋予末底改一个确信,即神必不忘记与以色列所立的约,并且最终从仇敌的手中救赎自己的百姓。生活在黑暗历史中的现代基督徒,同样也需要对神坚固的信仰,就是相信创造光明的神必救我们。

    12~14. 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告诉……,这里哈他革不再是惟一的传讯者(人是多数的)。末底改的答话表达了作者最深的肺腑之言,同时亦感动读者深深同情以斯帖的处境。她的左右为难,也是我们同样经历的困境∶环境把我们困住了,必须有决心有勇气,用信心来应付。末底改的辩辞中有三个重点∶ (1) 以斯帖也免不了御旨所带来的亡命之灾,所以性命都面临了危险; (2) 末底改披露他对神的信心,神不会容许犹太人遭毁灭的。若以斯帖失职,神也会有别的方法拯救犹太人,那时以斯帖及其家反遭灭亡。这里可以看出神引导的一个要点∶神不会因一个人的失败不肯顺命而使祂的计划受挫,这人有自由可拒绝顺服神的计划,但会引致损失。 (3) 向前路直行是毫无疑惑的。以斯帖这一回的决定,后果十分深远,那一刻是她人生目的的关键。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么?末底改并没有说明他这信念会如何影响下一步的作为,却摆明了他对神的信心∶相信神引导每个人的人生,也相信神掌管世间的政治活动,不管那似乎大权在握的人是否承认神的主权。当然,以色列的先知不断宣告的,正是这一点(例∶赛十8及下,四十五1;耶一15;结七24)。因此,这话绝不奇怪,尤其是主前五三八年被掳者回归,以及接下来发生的事之后,就更不足为怪了(拉一~二,五~六章)。每一个犹太人都经历过神在历史中如何引导拯救他们的民族。就是现代犹太人,也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神同样在危机中掌权。

    【经文】

    【斯4:15】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斯4:16】“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斯4:17】于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分段详解】:

    7、以斯帖求助   4:15—17节

    (1)去招聚犹太人    4:15—16节

    以斯帖听了劝告,有了正确的决定,救她本族的人,但力量不足,就求招聚犹太人

    (2)为她禁食祷告   4:16节

    有了决定,还要有搭配同工的祷告,有了众人同心祷告的力量,才有把握搭救民族

    不但祷告还要禁食三天,表示问题很重要,需要神的大能

    (3)我和宫女禁食   4:16节

    不但别人禁食祷告,为了重大的事,自己更有禁食恳切,求神帮助的祷告,因自己无能。

    4:16

    以斯帖要求同胞为她禁食祷告,是希望在履行危险任务时,得到神的帮助。在旧约中,祷告常伴以禁食(参出34:28;申9:9;拉8:21-23)。信徒团契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在困难期间彼此支持。经历挣扎时,你需要与弟兄姊妹分担你面对的考验,请他们支持你,使你得着能力。同样,若他人需要你的帮助,不要吝啬施与援手。

    15~16. 

    虽然没有用宗教词句说出来,以斯帖的回答也同样表现出她的信心。她暗示她接受末底改的建议,承担这重任,不过满心担忧恐惧。她请求书珊城所有犹太人与她一起禁食,表示她∶ (1) 需要别人的支持与联系; (2) 她不单依靠人的勇气。虽然这里没有提到祷告,旧约时代,禁食必然是与祷告一并进行的。禁食的基本用意是要令人祷告的经历更有效,更准备好与神相交(出三十四28;申九9;士二十26;结八21~23)。“在古代世界里,在宗教仪式中进行禁食以应付危险关头的习俗,十分流行。”136 若果犹太人在这景况下也不禁食,波斯人也会觉得奇怪。至于以斯帖,华滋(Isaac Watts)的诗句正好描绘出她的态度∶

    我不以承认我父神为耻,

    不羞于为祂的使命效忠。

    诗人暗喻考验有可能带来失败,必须先计算代价,字里行间是一种求勇气的祷告,正如以斯帖一样,必然在禁食的日子求神加添勇气。

    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禁食通常只一天,赎罪日的禁食是指定的(利十六29~31),其他禁食则因其他事故自愿进行的(撒上十四24;撒下一12)。以斯帖禁食三日,表示她看这事十分严重危急,需要额外的力量。

    筵席在本书占了很吃重的地位,尤其提到“喝”这件事;这里的“喝”是用于与禁食有关的场合上,“禁食在本书中是个辅助的线索,与以斯帖记中主线筵席,相辅相成”137。或夜或昼(RSV 直译),正如伊斯兰教的禁食节,夜里是可以吃东西的,因此这里可能指某段时间的禁食。

    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字面作“不遵守谕旨”)。这句话引起今日许多信徒的良心问题,使教会分裂。若不是马丁路德.金及无数人为反对人多势众的权力而丧生,我们大概会认为以斯帖所说“我若死就死吧”一话,过分戏剧化了。耶稣固然曾应许跟随祂的人,受审的时候有当说的话,可是却没应许必然得释放(可十三11~12)。

    (4)冒死去见王   4:16—17节

    一个人做事有了决定,有了信心,就不要思前顾后,自有神负责。

    以斯帖有了决定,加上信心,求众人的帮助,下定决心,就是死,也要去见王,为救犹太人,自己的本民族,

    今天教会也当兴起,更多冒死为神活的人,拯救我们本民族,为主争夺灵魂。

    四15~17

    以斯帖立定决心之后,要所有犹太人都和她一同禁食三天,然后她才去见王。以斯帖要求同胞为她禁食祷告,是希望在履行危险任务时,得到神的帮助。在旧约中,祷告常伴以禁食(参出三四28;申九9;拉八21-23)。

    普尔对以斯帖着名而英勇的名句“我若死就死罢”这个信心破斧沉舟的决定,作了这样的评论:“我面前的危险重大又明显:诏令很清楚,王的心又很难捉摸,王对从前的王后瓦实提那么严厉。然而,我宁愿自己欣然、决断地仰赖神给我的安全和成功去到王面前,不愿忽略我对神和他子民的责任。”

    基督徒面对困难和试炼的情况,应该持乐观的态度,而不是宿命的态度。只管按着神的心意而行,结果自有神来负责。尤其当我们来到天上的宝座前,求恩典作随时的帮助。我们有坦然无惧的途径;神赦免的杖已经在各各他山向我们伸出了。“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6)

    【要训背诵】:

    以斯帖记第四章;王后把握好机会

    末底改呀穿麻衣,以斯帖问什么事

    劝勉把握好机会,禁食祈祷去见王

    第五章:【王后禁食去见王】

    一、进宫见王  5:1—8节

    【经文】

    【斯5:1】第三日,以斯帖穿上朝服,进王宫的内院,对殿站立。王在殿里坐在宝座上,对着殿门。【斯5:2】王见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内,就施恩于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便向前摸杖头。

    【分段详解】:

    1、禁食之后  5:1节

    第三天,也就是她与宫女禁食祷告后,才进去见王,借着祷告,不是靠人意血气,因为进王宫内院,没有被召,可能有灭命的危险。

    要义教训: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大事小事都交托主,先要祷告,再去做事,只求父神,不靠自己。

    5:1

    第三日……穿上朝服:三天禁食时,以撕帖可能穿了粗麻布衣。现在为了进王宫内院而重新穿上了王后的盛装。

    2、王施恩她   5:2节

    见王之前的以斯帖怕失去性命,经过祷告后的以斯帖,放胆去见王,当她见王之后,蒙王向她伸出金杖,免去生命危机。

    要义教训:我们的王,我们的神,是施恩的神,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去见神,他必向我们大施恩典(来4:16)

    5 : 2

    见……就施恩于她:从古迄今,认为女子会损害国家。但以斯帖的美貌反而救了同胞。美貌或健康,或富有若误用于世俗的情欲和利己的贪婪时,便是罪恶了。但若为荣耀神而使用时,就会成为祝福。以斯帖具有身体之美,是美人之中的美人和信仰之美的佳人。七十士译本还附加说明,是神在王心里作工。 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意味着不仅饶恕擅自走进王面前的行为,也包含有欢迎之意。

    3、王后祈求  5:3—8节

    【经文】

    【斯5:3】王对她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斯5:4】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就请王带着哈曼今日赴我所预备的筵席。”【斯5:5】王说:“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话去行。”于是,王带着哈曼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分段详解】:

    (1)王对她说  5:3节

    王对王后亲切的呼唤,你要什么,。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

    教训:我们祷告,向神无论求什么,只要信神必成全(太21:22)

    约14:13—14  约16:24  约一5:14

    只要奉主的名求什么,神必成就

    向来没有求,如今求,就必得着,也必喜乐

    无论求什么当按神的旨意就必得着

    (2)求问王说  5:4—5

    以斯帖求王,“王若以为美”这话是对王尊重,王以为美是王看为好的事,主权是王看为美的事

    教训:我们祈求神,当以神为中心。我们是求的人,而不是吩咐神。主权在于神我们的王,而不是自己决定非让神成全。

    当将主权给神,有事求神,按他的心意成全。

    5:3

    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这是充分显示古代王的绝对王权(可6:23)此句在6节和7:2节也重复,因着这些以斯帖对神的信仰也更加坚固了。

    5:4

    在本节和8节,以斯帖提出延期要求,在文学结构上起到更加高潮化的效果。尤其,与王一起赴筵的哈曼的气势高昂,更加提高了戏剧性效果。

    5:5. 

    国王早朝听政完毕,饥肠辘辘,早已忘却了身赋神圣天子之尊,急忙照以斯帖的话去行。这里没有用以斯帖王后的头衔,与第3节对比,增添了亲切的笔触。他们是否放松到随便把王冠也脱下?似乎国王在这些场合仍手持王杖的(八 4)。

    【经文】

    【斯5:6】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分段详解】:

    (3)应许成就  5:6节

    王再次问以斯帖要什么,求什么,并且应许无论求什么,也必成就

    教训:

    神我的王,是信实可靠的神。无论我们求什么,只要合乎他的心意,神都给我们成就,这就是神给他儿女的应许

    5:6

    与前面的第3节相比,多说了“必为你成就”。在文学展开过程上,这一节比3节又进展了一个阶段,暗示将来以斯帖更大的要求必成就。

    【经文】

    【斯5:7】以斯帖回答说:“我有所要,我有所求。    【斯5:8】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所要预备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

    【分段详解】:

    (4)我有所求   5:7—8

    抓住王的应许,我有所要,我有所求。但却没有直接求,而是察验自己是否在王眼前蒙恩,却不急求事成,而是慢慢静心求告

    教训:当我们遇事时,要抓住神的应许,凭信心求神垂听,也不要心急慌乱,不要非求事成,而是静心先查看,是否我在神眼中,是蒙恩的人,是否脱离罪污,蒙耶稣基督救“恩”(救赎的恩)

    而从罪中救出来的人呢?

    慷慨答复:我是已经蒙主的恩,蒙神救赎丰富的恩,从罪中已经救出来的人。

    5:6-7

    以斯帖对王给“国的一半”的慷慨的答复,仍是请他和哈曼再赴宴,但预告将有所求;王若接受邀请,须准备听她的请求。

    5:8

    以斯帖一再延迟揭发哈曼的毒计,虽未说明理由,但决不是因为不够勇气,她大概要给王一点心理准备的时间。就在这延长的时刻中,神垂听了祷告,施行奇事。末底改的地位有了提升。当年王的性命曾受威胁,救他的是个犹太人(6章)。以斯帖在王对犹太人的观感已有改变,而又非听王后请求不可的双重有利因素下,抓住王第三次给“国的一半”的应许(7:1-4),揭露了哈曼的阴谋。

    二、哈曼木架   5:9—14

    【经文】

    【斯5:9】那日哈曼心中快乐,欢欢喜喜地出来,但见末底改在朝门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就满心恼怒末底改。

    【分段详解】:

    1、哈曼喜变怒  5:9节

    哈曼因以斯帖请他赴宴席,而心中欢喜,以为自己好,地位高,人尊贵,却不知自己的下场,因而欢喜

    但他的满心发怒,是心里容不得别人,看人不顺眼,心里恨恶人。

    5:9

    末底改暗中听到以斯帖得王宠爱的消息之后,脱了麻衣去了自己工作的地方。被邀请赴宴的哈曼趾高气扬,见末底改宁死不屈的敌抗便更加大发雷霆。

    2、请朋友妻子  5:10—12节

    【经文】

    【斯5:10】哈曼暂且忍耐回家,叫人请他朋友和他妻子细利斯来。【斯5:11】哈曼将他富厚的荣耀,众多的儿女,和王抬举他使他超乎首领臣仆之上,都述说给他们听。【斯5:12】哈曼又说:“王后以斯帖预备筵席,除了我之外,不许别人随王赴席。明日王后又请我随王赴席;

    【分段详解】:

    (1)暂且忍耐  5:10

    哈曼的忍耐,不是对人消失恨意,而是恨意在心,寻找机会,找时间,而发泄更大的愤怒

    5:10. 

    回到家中,人人都要洗耳恭听他在宴会的情景。他的朋友是他的谋士(六13),是朝廷事务的专家。不但如此,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参谋。细利斯(Zeresh)这名字,正如书中其他名字一样,拼法与字义都不大确定144。

    (2)述说虚荣  5:11—12节

    虚荣四点:a富厚的荣耀    b众多的儿女    c超乎众臣仆     d除我可赴席

    撒旦都是给人虚荣,虚假,自义,低眼看人,认为自己都很荣耀,超过别人,似乎别人都不荣耀。

    又述说他高人一等,超乎众人,低看所有人,一时高,认为是一生的荣耀,错误的认识。

    赴宴只请他与王,别人都不请,他都认为是荣耀,其实是死期将到。

    5:11

    众多的儿女:哈曼有十个儿子(9:7-10)。波斯人认为最大的荣誉是战争中勇敢,其次是子女众多。据说波斯王特别奖励有最多儿子的人。以色列人也认为有众多子女是神莫大的祝福(诗127:3-5)。在这里表现出的哈曼的骄傲,与将来要面临的灾难形成戏剧性的对比。

    5:12

    哈曼在众朋友和妻子面前自高自大地鼓吹,自己的权势强大无比。这与将来要面临的耻辱及悲惨的死亡,形成显明的对比。因为任何人都不知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所以不应该因着眼前的事而自高自大。保罗忠告说,“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10:12)。

    【经文】

    【斯5:13】只是我见犹大人末底改坐在朝门,虽有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斯5:14】他的妻细利斯和他一切的朋友对他说:“不如立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明早求王将末底改挂在其上,然后你可以欢欢喜喜地随王赴席。”哈曼以这话为美,就叫人作了木架。

    【分段详解】:

    心不满足   5:13—14节

    、心不容人    5:13节

    虽然哈曼有许多荣耀,成为他的虚荣。但是他看见末底改,就生气心里容不下他。富厚荣耀也对他也无益呀。

    5:13

    表明了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有多么好的条件也不会得到真正满足。真正的满足在于信赖神,安息在其中,并且参与神的事工(哈3:17-19)。

    、恶谋建议     5:14 节

    妻朋之坏话

    被撒旦引诱的人,不听人的好话。但人若说坏话正适了他的心。因他想法子害人。有更恶的坏话,他就愿吸收。

    妻子、朋友建议造木架,为钉他所恨的人,并且这好像对他有好处。

    B、哈曼以为美

    哈曼一听妻子、朋友的话,将末底改钉死,他就可以欢喜赴宴,以为是美事,就以这话为美,叫人做木架。

    5:14

    立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木架”在翻译为“绞刑架”,其实更恰当的翻译为“十字架”或“橛子”(2:23)。古代波斯把尸首挂在木架上,是为了使人更加受耻辱,并且为了警诫他人。

    要训背诵:  

    以斯帖记第五章:王后禁食去见王

    禁食之后去见王,王伸金杖王施恩    

    应许成就她祈求,王以为美王成就

    第六章:【蒙王喜悦得尊荣】

    一、末底改得尊荣     6:1—11节

    【经文】

    【斯6:1】那夜王睡不着觉,就吩咐人取历史来,念给他听。

    【斯6:2】正遇见书上写着说: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将这事告诉王后。

    【分段详解】:

    1、王睡不着觉      6:1—2节

    凡事都有神的美意,神要使人尊荣有他的时间。因着王睡不着,才吩咐人念历史。正好念到有人下手要害王之事,是因末底改救了王,将事情(害王之事)告诉王后。

    一个人想着得尊荣,就要在平时生活中,积下美好的品行。恨罪,并且也拦阻别人犯罪。看到罪恶,而要保护王的利益,不许人害王。不许人得罪君王。

    6:1

    王睡不着觉:七十士译本说明神夺去了王的睡眠。念给他听:意味文士在王的床边念史记给他听,直到王入眠。

    6:1-2

    亚哈随鲁王不能入睡,大可传召美女,歌舞作乐、尽情畅饮;但此夜他偏选择叫人念史书给他听,因而发现末底改的伟大功绩。这事看似巧合,实际上却是神的大作为。神一直在你的生命中默默工作。“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这并非偶然,而是神介入祂子民生命中的结果。

    【经文】

    【斯6:3】王说:“末底改行了这事,赐他什么尊荣爵位没有?”伺候王的臣仆回答说:“没有赐他什么。”

    【分段详解】:

    2、王问赐尊荣     6:3节

    王听见历史,末底改救他的事,立刻问赐他什么尊荣了

    只要人愿意甘心为主尽忠,为主而活。处处为主,就会被神看见,赐尊荣给,为他之人更多的尊荣。

    6:3

    行了这事……赐……:无论是哪一国家,若打破极其可憎的叛逆阴谋,就必得重大的赏赐。尽管如此,末底改没有得到任何奖励<2:19-23,末底改的功绩>。王得知这一消息,懊悔自己忽视重了大之事,于是急忙寻索弥补的方法。

    【经文】

    【斯6:4】王说:“谁在院子里?”(那时哈曼正进王宫的外院,要求王将末底改挂在他所预备的木架上。)【斯6:5】臣仆说:“哈曼站在院内。”王说:“叫他进来。”

    【分段详解】:

    3、王问谁来了    6:4—5节

    哈曼就在王要赐末底改尊荣时,他刚好出现了。他半夜也没睡觉,而是心想害王的恩人。听信恶谋想钉末底改在木架上。

    撒旦总想害神的儿女,但却有神的保守

    6:4     「谁在院子里」:王的意思应该是「有哪个官员在场可以与我商讨此事」。此时『正好』哈曼『正进了』王的外院,准备请王授权将末底改吊死。

    这里的时间应该在清早,波斯王尚未正式办公的时候,哈曼希望插队提早办妥处死末底改的事情,因此来见王。正好王也急着要找人商量奖赏末底改的事。

    由第四节我们看出来国王不知道哈曼心里正想除掉末底改,而哈曼也不知道国王心里想提升末底改,两个人的想法在此成为强烈的对比,也将故事带到高潮。

    在哈曼来到的时候,可能天刚蒙蒙亮,所以能看到身影,但看不清是谁。在东方的宫庭,重要的事项往往是在清晨商定的。哈曼急于在第二次宴席开始以前,完成他针对末底改的计划,就及早来到王宫,想成为第一个晋见者。他想杀害末底改是操之过急了,正好让他被选为带给末底改最高荣誉的人。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

    4~5 

    在神的安排下,哈曼一早上朝求王允许他把末底改处死在木架上,就是他前一晚所造的木架。

    在庭院中即使有其他参见国王的人,也要让给像哈曼那样的高级官员。

    【经文】

    【斯6:6】哈曼就进去。王问他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哈曼心里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不是我是谁呢?”

    【分段详解】:

    4、王喜悦的人    6:6节

    王所喜悦赐恩的人,王想赐他更大的尊荣。问哈曼,哈曼只认为尊荣是自己的却不想是别人。

    6:6. 

    这里二人相遇,心意却相反。国王当然期待人人都会照这大臣喜欢的方式得奖赏,而人人都会像哈曼一样,以为是自己会得奖。讽刺就在此∶国王与哈曼前一晚所做的事,以及俩人的存心,完全相反。

    【经文】

    【斯6:7】哈曼就回答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斯6:8】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斯6:9】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分段详解】:

    5、如何待尊荣的人    6:7—9节

    A、王喜悦的人——身穿王的朝服

    B、王喜悦的人——骑戴冠的御马

    C、王喜悦的人——大臣给穿朝衣

    D、王喜悦的人——骑马走遍街市

    E、王喜悦的人——宣告王喜悦他

    6:7~9. 

    哈曼重复国王所用的字眼∶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好像在反覆咀嚼一般。他接着的建议,揭露了他是个多么重视名气威望的人。他本可以要求高官厚禄,他却要穿王的朝服,坐戴冠的御马,并有人在前扬声宣告。他似乎有种孩子气的乐趣,要在人前添光彩,而其实,他在朝内已经享有几乎与王同等的尊荣了。戴冠的马,可在波塞波利斯殿柱东面阶梯的浮雕上看见,马匹还经过特别的打扮146。哈曼想坐王的御马,透露出他觊觎王位的野心(王上一33),不过这时仍未出问题。

    【经文】

    【斯6:10】王对哈曼说:“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坐在朝门的犹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斯6:11】于是哈曼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分段详解】:

    6、恩待尊荣人    6:10—11节

    王吩咐速速将衣服(朝服)马(御马)行在末底改身上,因他该得尊荣。

    教训:

    末底改心里正直,恨恶恶人,为王着想、蒙王喜悦。虽然当时没看见尊荣,但最后却得了更大的尊荣。

    警戒:

    哈曼只想自己,虽得到富厚的荣耀,却不为王活,只想为己办事,陷害好人,想得尊荣,却是一场空。

    6:10

    虽然因着哈曼的阴谋,亚哈随鲁王下了灭绝犹太人的命令,但对“犹太人末底改”给了特别的荣誉。可能王丝毫不知哈曼要灭绝的“有一种民”(3:8,9),是王后的同胞(7:1-7)。而且,也可能不知以斯帖和末底改之间的关系(8:1)。

    这里无疑对哈曼来说是相当大的打击,因为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为向自己最憎恨之敌人传达国王美意的人。(本来哈曼有意要王发命令绞死末底改,没想到不但没机会提到这个阴谋,而且还竟被命令去荣耀末底改!)哈曼得完全照王的意思去行,因为他没有任何身份可以反对王的命令。

    6:11

    这里并没有交代哈曼和末底改在游行过程中两人有什么对话,而且游行回来之后两人外表上没有什么改变,一个回到朝门一个回到家中,但是实际上就连哈曼身旁的人都知道两人的情势已经逆转,悲哀的和欢乐的即将易位。

    哈曼没有理由拒绝国王所交代的任务。他成为首相以后应该阅读了历史,看看有没有应尽之责。现在他必须履行他所告诉国王一个尊贵的大臣应尽的义务。

    二、哈曼终必败落   6:12—14节

    【经文】

    【斯6:12】末底改仍回到朝门;哈曼却忧忧闷闷地蒙着头,急忙回家去了,

    【分段详解】:

    1、哈曼忧闷蒙头    6:12节

    自己的过失,黑暗的结果,自找苦吃,自害己命,忧忧闷闷,自己造成,羞愧蒙头,荣耀变为羞愧。

    6:12. 

    这不相称的情景,直到末底改回到朝门口时仍继续出现。当时他是否仍穿着王的御服,并不关紧要,因为这件事对他的身分丝毫没有影响,他不过参与了一幕皇家的戏剧演出罢了。但是哈曼却丢尽了脸,无地自容,而且会当众表现出他的哀伤。

    【经文】

    【斯6:13】将所遇的一切事,详细说给他的妻细利斯和他的众朋友听。他的智慧人和他的妻细利斯对他说:“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

    【分段详解】

    2、向人述说苦情    6:13

    哈曼没有意料到,事情会如此,就把羞愧,苦情告诉他所信任的妻子及朋友,没想到的是,更不好的结语临到他。

    更伤痛的话:

    a你在他面前始而败落

    b他是犹太人,你不能胜他

    c你终必在他面前败落

    6:13. 

    细利斯对她丈夫的困境,感同身受,表示他夫妻俩的关系,比以斯帖和国王的关系深得多了,这使后来发生的事,打击更深。这时哈曼处处碰壁,但从他的参谋们所说的话听来,他们似乎一点责任也没份儿似的。他如果是犹太人,表示他们当初并不晓得这事,而哈曼却早知道末底改是犹太人(五13)。这时他既碰壁,就把他孤立起来,这是第一步。你始而败落……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这样冷淡的劝告背后,似乎有一番民间公认的睿智,可能属箴言之类。犹太人被掳掠至殖民异邦,仍生存无恙,而且保持了他们民族的身分,人的眼目看得很清楚,也见证了他们的神的大能(参∶结三十八23)。如今虽是个别性地拯救末底改,亦可看作神全面计划的一部分,叫祂的名得荣耀,要建立祂的国度。这绝非偶然的事。单看以东的命运便知,以东与犹太国土大小相若,未曾被掳离开异土,却无法生存而亡国(玛一2~5)。犹太民族一直保存至今,是向世界的持续宣告∶神的伟大、了不起是“超越以色列疆界的”。

    【经文】

    【斯6:14】他们还与哈曼说话的时候,王的太监来催哈曼快去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分段详解】:

    3、赴席请他败落    6:14节

    哈曼即将走向败落,这次宴席是请他走向灭亡。

    6:14. 

    事态急转直下,哈曼还在踌蹰自己的处境之际,已有太监来到门前,国王派人来接他去宴会,这是当时的惯例。催哈曼快去,希伯来文有“赶忙”的意思,例如二章9节,慕理认为这动词加强了哈曼身分的重要性147。不过,这里可能暗示,哈曼因苦闷而耽延了赴宴的准备,他可能感到自己失了控制大权,于地位不利。他更加不敢叫国王久候了。

    要训背诵:  

    以斯帖记第六章:蒙王喜悦得尊荣

    历史记录末底改,王所喜悦如何待

    身穿朝服骑御马,走遍宣告大尊荣

    第七章:【哈曼处死之结局】

    一、以斯帖揭露敌人     7:1—6节

    【经文】

    【斯7:1】王带着哈曼来赴王后以斯帖的筵席。

    【斯7:2】这第二次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分段详解】:

    1、祈求的权柄     7:1—2节

    哈曼这次赴席,也就是走向死亡路。这就恶人行恶的结局最后一站。

    王三次向祈求人的应许:

    a你求什么,必赐给你    5:3节

    b你求什么,必为你成就    5:6节

    c 你求什么,也必为你成就   7:2节

    第二次筵席,王再次应许 ;“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我必为你成就。”

    我们的王何等的恩言,何等的慈爱。他对求他的人何等的恩爱,应许人总是最好的。我们要什么,他就赐给我们,我们求什么,他也为我们成就,不是一次两次的成就,而是多次的成就。

    约14:14节  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

    太18:9节  同心合意求什么,父必成就

    路11:9节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

    7:1

    哈曼参加第二次筵席,仍未想到自己所面临的灭亡。反而还在寻找谋害末底败的机会。

    7:2

    王后以斯帖啊:?“王后”的称呼刻画出王极其宠爱以斯帖(5:3)。

    酒席筵前。即喝酒时。这里暗示国王既然再次提问时,筵席的主要内容已经结束。

    王又问。这是亚哈随鲁第三次要以斯帖提出请求。他一直想知道她有什么要求。

    【经文】

    【斯7:3】王后以斯帖回答说:“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我所愿的,是愿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

    【分段详解】:

    2、王后的祈求    7:3节

    A、祈求的秘诀

    a.我若在王眼前蒙恩

    王后以斯帖祈求的前提,先让王看自己是否是一个蒙恩的人,让王查看

    一个人的祷告,要蒙神垂听,首先你要成为蒙恩的人,我们蒙神恩召,就是十字架救赎之恩的呼召,行事为人,就要与神恩召的恩相称。(弗 4:1)

    祈求前先自我省察。  路11:35  哈该书1:5

    b.王若以为美

    祈求人心灵的状态,祷告让神垂听,首先当知道,自己是否是王看为美的人,这个美不但是外在美,此处的美是王看为好,尊重王的主权,她求王,王若看为求得好,就成全。

    教训:

    我们祷告,要尊重神的主权,祈求是人的本分,成就是神的事,我们行神看为美的事,祈求神看为美的事,必得成全。

    B、祈求的重点

    a.愿王将性命赐给我

    以斯帖祈求的重点,暗示自己性命受到危机,将要被害,祈求王伸手搭救

    王爱以斯帖,听到以斯帖王后性命危机时,立刻有很大的反应。

    一个人到神面前,向神呼求,先求神将自己从罪恶的危机中,救出来。

    然后求神赐我们更丰盛的性命。

    b.求王将我本族赐给我

    她不但为自己的性命祈求,也为国家本民族所有的人祈求。

    她向王诉明本民族及自己所遭遇的危机,被恶人苦害,将要被杀戮灭绝。迫切的心灵,求王快快搭救

    教训:

    我们呼求神,求神保守我们。不受罪恶的苦害,求神救我们离罪,有丰盛的生命,并有责任担负我们本民族的性命,求神救赎中华民族脱离罪恶的苦害,搭救我们国家,归入神的名下。

    c.她与犹太人生命联合

    以斯帖的心与犹太人联合,她为犹太人放胆求王,当王听见时,一定惊讶,有谁竟敢危及王后的性命

    【经文】

    【斯7:4】因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要剪除杀戮灭绝我们。我们若被卖为奴为婢,我也闭口不言,但王的损失,敌人万不能补足。”

    【分段详解】:

    3、卖奴的损失      7:4节

    以斯帖向王诉说,我和我本族的人,我们都被出卖,快要被消灭,被灭尽了。我们被卖为奴,我们也不作声,只是王的损失就大了

    被卖——指哈曼贿赂     3:9节      4:7节

    损失——若犹太人全族被灭,王便失去了一笔大的税收,但是敌人却不以王的损失为满足

    被卖了——指敌人用钱引诱王答应他的所求(灭犹太人)

    这里说到,我们的苦难与王的损失,相比较不算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苦难是小事,王的损失是大事

    7:4

    我们若……不能……:应该解释为犹太人被卖为奴,即犹太人的苦难,对王而言不但没有益处,而且损失很大。

    【经文】

    【斯7:5】亚哈随鲁王问王后以斯帖说:“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谁?这人在哪里呢?”    【斯7:6】以斯帖说:“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就甚惊惶。

    【分段详解】:

    4、敌人的暴露     7:5—6节

    擅敢起意:

    是谁竟敢有这样的心思意念,谁敢这样如此行

    以斯帖的用词:        

    仇人          敌人         就是这恶人

    对待敌人要恨,不能给仇敌留地步,求神除灭魔鬼的作为   约一3:8

    7:5

    王仍然不知向哈曼命令杀戮的犹太人(3:13),与以斯帖有密切关系。在6节指名哈曼名字后,才有些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7:6-7

    王进御园,其理由可分为三点: ①因自己最信赖的臣仆哈曼,竟然谋划害死王后,而感到愤怒;②为了深思熟虑,哈曼要杀戮犹大民族有何原因,并且那样作是否妥当;③为了作出更具体,更恰当的措施。可能王在御园发现了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说明犹太人必须被杀戮灭绝。而且通过太监,王得知哈曼要谋害末底败的阴谋(9节)。因末底改的功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可能王觉得没有必要再考虑,所以下决心要处置哈曼。

    二、哈曼结局挂木架      7:7—10节

    【经文】

    【斯7:7】王便大怒,起来离开酒席往御园去了。哈曼见王定意要加罪与他,就起来,求王后以斯帖救命。【斯7:8】王从御园回到酒席之处,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王说:“他竟敢在宫内,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吗?”这话一出王口,人就蒙了哈曼的脸。

    【分段详解】:

    1、王向敌人大怒    7:7—8节

    开始王赐富厚荣耀给哈曼,现在因哈曼心太黑暗,想害犹太人,危及王后的性命,王向他发怒,哈曼的死期到了。

    7:7. 

    国王离席,使哈曼这投机者有机会作最后一注,要逃脱这可怖的难关。他估计无法向国王求情了,决定向他本要加害的人,恳求网开一面,这人正是他所鄙视的犹太族人。王后岂不是特意请他来赴宴么?也许她会心软吧?国王离席,紧张局面稍微缓和之际,哈曼想用魅力软化王后;其讽刺性是显而易见。

    7:8. 

    女宫的礼仪十分严谨,哈曼要与王后谈话是不能轻举妄动的,否则必会触犯了王后。若不是在这生死关头上,他必定会随国王而离席,避免与王后独处时遭人忖测与闲言。她还斜倚在榻上(这是波斯筵会的习俗),哈曼向她走来,竟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就此注定了他的死刑。即或以斯帖想救他,也无能为力了。国王勃然大怒,人就蒙了哈曼的脸,表示当场有侍从遵国王之命而行事148。虽然古代波斯国并没有其他文献证明死囚要蒙头,希腊和罗马却都有这样的惯例。

    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榻”是在波斯人饮食礼仪中,王后吃饭时靠背的地方。哈曼因犹太人末底改不向自己下拜而大发烈怒,如今却伏在以斯帖面前哀求。为了救自己的生命而作出最后的努力,却加重了自己的罪过。蒙了……脸:参加筵席的其他臣仆采取这种行动,表示他们也认为哈曼的罪过极深而无须同情或再重新考虑。在古代希腊和罗马,被判死刑的人去刑场之前都蒙脸。(诗19:7;耶51:51)。另外,表示谦卑和悲伤时,也有蒙脸的风俗习惯(撒下15:30;19:4)。

    【经文】

    【斯7:9】伺候王的一个太监名叫哈波拿,说:“哈曼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作了五丈高的木架,现今立在哈曼家里!”王说:“把哈曼挂在其上。”    【斯7:10】于是人将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王的忿怒这才止息。

    【分段详解】:

    2、自造木架挂自己    7:9—10节

    哈曼一门心思想害人,想用木架将末底改治死,想害死别人,但最后却是有人把他自己,挂在五丈高的木架上,不是治死别人,而是治死自己

    魔鬼总想害人,但最终没有害人,却被扔在无底坑及硫磺火湖

    启示录20:1—3节   启示录20:10节

    7:9. 

    又一次,对宫廷上下均知的事,国王竟一无所知,要人家告诉他。哈波拿坦白地披露了太监圈子对哈曼的见解,指出哈曼立了一个木架要把救了王命的末底改挂上去。

    哈波拿为七个太监中的一个(1:10),是他奉命宣召前后瓦实提,为后来以斯帖被选为后铺路。现在也是他的一句话,哈曼被杀,末底改取得尊荣。

    以斯帖在这以前似乎还不知道末底改披王服游行的事,而王也不知道哈曼造了木架打算吊死曾救王命的末底改的事。在这无人能预料的时刻,历史的方向在神的干预下扭转了过来。

    7:10. 

    国王立刻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采取行动。善恶的报应在此有十分微妙的讽刺,哈曼“被挂在自己所造的木架上”。

    哈曼挂在……末底改……:发人深省的是哈曼竟然为自己预备了坟墓(箴26:27)。本节含有极重要的教训。用邪恶的阴谋处世的人,虽然暂时能得势,但最终会自食其果(加6:7;启13:10)。相反在很多方面上,遵守神旨意的人生,看似有些弱小,或暂时失败,但最终必得胜。因为努力行善的人生,即使陷入悲惨的情况,也能从神得到安慰和认可。所以最终还是过幸福的生活(可10:29,30;林后6:9,10)。

    要训背诵:

    以斯帖记第七章:哈曼处死之结局

    王问王后求什么,王后祈求有秘诀

    求王救我救本族,哈曼结局挂木架

    第八章:【王后哀求救本族】

    一、末底改得荣耀     8:1—2节

    【经文】

    【斯8:1】当日,亚哈随鲁王把犹大人仇敌哈曼的家产赐给王后以斯帖。末底改也来到王面前,因为以斯帖已经告诉王末底改是她的亲属。

    【分段详解】:

    犹太人的敌人已处死,但还有一事,就是所传的杀害犹太人的诏令,成命无法收回,解决办法,颁发新诏令

    1、家产赐给王后     8:1节

    犯罪恶人所得的家产,王赐给以斯帖归入王室,王宠爱王后,

    哈曼处决后,财产王可以随意处置,哈曼财产很多,王乐意赐给王后。

    8:1

    哈曼的家产:指哈曼的所有家产。原来,叛逆者的家产都要交到王的府库里。约瑟夫也记录亚哈随鲁王把哈曼的家产全部赐给了以斯帖。这可能是为了安慰那曾陷入困境的以斯帖而采取的措施。末底改也来到王面前:末底改成为没有王特别的邀请也能进到王面前,观察“王的气色”的人之一(1:14)。

    2、身份向王显露      8:1节

    在危机前她没有显示身份,危机过后,恶人处死,身份显明,亲人末底改也已被公认是王的恩人。

    神儿女脱离魔鬼,罪恶的辖制,不再为奴,就会正式显明神儿女的身份。

    8:1

    犹太人的死敌已除,但还有一个死结未解,这便是王已颁发全国在亚达月十三日剪除犹太人的诏令。成命不能收回,解决的办法是由王另颁新诏,准许犹太人自卫。请求颁旨的事又落到以斯帖身上。“哈曼的家产”依例须没收归给王室,但亚哈随鲁王把它赐给了以斯帖。

    【经文】

    【斯8:2】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从哈曼追回的,给了末底改。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产。

    【分段详解】:

    3、王摘戒指给他     8:2节

    戒指:    

    是王权、权利的象征。王手上的戒指通常用以盖印、传圣旨

    戒指给末底改说明王对他的重用。戒指是王权的标志,上面刻有王的印章

    创41:42节  法老摘下戒指给约瑟

    我们的王,将他的权柄赐给我们,我们可以使用神的权柄制服魔鬼,争夺灵魂,成为被主重用的人,成为当今时代的末底改。

    8:2

    原先是王给哈曼的戒指,授权随意对待犹太人和保管答允献给王室的银子(3:10);现在这个戒指给了末底改,并获以斯帖授权管理哈曼的家产。

    王的戒指是授权的根据。

    4、王后派管家产    8:2节

    哈曼的荣耀、家产,王赐给王后,王后派末底改管理家产,就等于家产给了末底改。

    他可以承受,王给的王权、荣耀的地位、丰富的家产,困苦变荣耀,前苦后尊荣。

    8:2

    王……戒指……给了:曾属于犹太人的敌对者的所有权势和财物,现在都转到末底改那里。从王把戒指给末底败的事情上,可知末底改成为王的第二把手,即总理大臣(创41:42)。

    二、她再次哀求王      8:3—8节

    【经文】

    【斯8:3】以斯帖又俯伏在王脚前,流泪哀告,求他除掉亚甲族哈曼害犹大人的恶谋。

    【分段详解】:

    1、流泪的恳求     8:3节

    王关切了王后的危机,除灭恶人,但灭犹太人的命令还未撤销。因此,以斯帖流泪恳切的求告王

    这次流泪哀告,也是为例冒生命危险去见王,恳切求王搭救犹太民族

    教训:

    我们是被我们的王拯救的人(提2:1  诗6:9)但我们当知道,我们的本民族还未得救,我们当流泪恳切的求神,拯救我们本民族。

    8:3

    流泪……亚甲族……:虽然以斯帖和末底败的生命得救,并升为高位,但犹太人却仍陷于困境中。因为由哈曼的阴谋所宣布的诏书,仍然有效,尤其王的诏书是不能更改的(8节)。其实,亚哈随鲁王烈怒,可能是因为王后以斯帖的身心遭危险,而对犹太人的患难却置之度外。在这种情况下,以斯帖流泪哀求。以斯帖与所有犹大百姓具有强烈的连带意识(solidarity)(罗9:3)。结果,亚哈随鲁王颁布了新的诏书,于是犹太人得到了保护(11节)。

    【经文】

    【斯8:4】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起来,站在王前,

    【分段详解】:

    2、王向她伸金杖      8:4节

    王向以斯帖第一次伸金杖(5:2节)是赦免违例的死罪。现在伸金杖表示悦纳她,愿听她的恳求。

    以斯帖除过关心末底改高升,哈曼的除灭,她更重要的关心犹太民族的安危与拯救,因此俯伏恳求王。

    王这时伸出金杖,是对王后恳求的悦纳,愿意听她的流泪哀求,撤销哈曼造成的恶果。

    我们的神喜悦听我们的恳求,只要我们求得合乎他的心意,他必悦纳我们。我们的王也更愿意我们为本民族而流泪呼求,他必垂听。

    诗28:2、6节   神听了我的恳求

    诗116:1节    神听了我的声音和我的恳求。

    8:4

    王……伸出金杖:有些人解释本节,说以斯帖再一次冒着生命危险进到王面前,王仍然宠爱她。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表示无论她求什么,王都会应许。

    【经文】

    【斯8:5】说:“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设谋传旨,要杀灭在王各省的犹大人。现今王若愿意,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若喜悦我,请王另下旨意,废除哈曼所传的那旨意。【斯8:6】我何忍见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见我同宗的人被灭呢?”

    【分段详解】:

    3、王后的求告     8:5—6节

    尊王为大的三方面    8:5节

    a我若在王眼前蒙恩宠

    b王若以为美

    c王若喜悦我

    废除:   是取消之意

    王后虽然想让王,取消哈曼的恶谋,但不求自己的意思成就,而是求王“若愿意,”“若看为好”(眼前蒙恩)“若以为美”“若喜悦”高举王权,尊王为大,智慧祈求。

    我们也当尊神我的王为大,当我们祷告时,不是要神按我们所想的意思成就,而是将自己的心意,借着祷告告诉神,神若愿意,若看为好,神若喜悦,就求神按他的旨意给我们成全,这是高举神权的祈祷,神必悦纳

    B、爱本民族两方面    8:6节

    a何忍本民族受害

    b何忍本民族被灭

    她爱自己的民族,向王的心肺之言

    何忍:   是我怎能眼看我本民族受害、被灭而无反应呢?

    我们怎能眼看本民族,因不信神而灭亡呢?当心存神的爱,为本民族求神,求神拯救赐恩。

    8:4~6.   

    王的金杖准许以斯帖起身,有如英国封立爵位一般,得以站立在国王面前。既得恩准,她就提出了她的请求。在七章3节已用过其中两个惯用片语;这里她又用了两句,可见她对这进一步的请求,有几分犹豫,我若在王眼前蒙恩,是争取当前的机会,她在善变的国王眼前正蒙恩宠。因为要推翻波斯已颁布的法令(推翻,赛五十五11作“使转回”之意),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以斯帖避免用法令的字眼,而强调是哈曼的作为。当然,谕令颁发出去是用王的名字,而王对这阴谋却毫不知情。

    我何忍见(字面作“我怎能……”),以斯帖重复使用这话,表示她对别人苦难的同情是何等地深邃。这年轻的女子,富贵万千,有着金钱所能买到的一切,竟把自己放在本族人的地位上,愿意冒着丧失一切的危险,要解救同胞脱离危难,实在是十分令人感动。

    【经文】

    【斯8:7】亚哈随鲁王对王后以斯帖和犹大人末底改说:“因哈曼要下手害犹大人,我已将他的家产赐给以斯帖,人也将哈曼挂在木架上。    【斯8:8】现在你们可以随意奉王的名写谕旨给犹大人,用王的戒指盖印,因为奉王名所写、用王戒指盖印的谕旨,人都不能废除。”

    【分段详解】:

    4、奉王的名写谕旨    8:7—8节

    王对以斯帖说,现在你们可以随意,也就是你们看为好的,就奉王的名,写下谕旨,是给犹太人的。

    新的谕旨传开,前面哈曼发的那谕旨就无效用。

    写下新谕旨,用王给末底改得戒指盖印就有效用。

    我们无论作什么事,都要奉耶稣的名,不可随己意,靠自己,而是要奉耶稣的名,使用神赐权柄,让更多人得着释放,得享自由。

    西3:17节  无论什么事,都要奉耶稣的名。

    8:7. 

    当时末底改也在场,是不容置疑的,因此这里连同他的名字一起说。国王说明他已处理了这件事,表明他对王后以斯帖的同情,及他对犹太人的爱护。要下手害是“谋害”的惯用语,在诗篇五十五20及但以理书十一42,也是这译法151。

    8:8. 

    现在你们可以……写,这主语是多数的“你们”,在希伯来文中原不用写出来,这里不仅把所包含的人写出来,更是摆在句子的前头以强调。这话是把权力交给以斯帖和末底改,一同草拟谕旨,用王的印颁布出去。虽然王的谕旨一颁就不能更改,但可以用同样的权力再颁一个谕旨,把上一次的收回。国王自有办法达其心愿的。

    三、谕旨发布传遍     8:9—14节

    【经文】

    【斯8:9】三月,就是西弯月,二十三日,将王的书记召来,按着末底改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并犹大人的文字方言写谕旨,传给那从印度直到古实一百二十七省的犹大人和总督、省长、首领。

    【分段详解】:

    1、末底改吩咐      8:9节

    王给他权柄、尊位、荣耀,他使用王权吩咐人,用各省文字并犹太人的文字写谕旨,传到各省127个省的犹太人。

    8:9. 

    这一节看出作者喜欢重复以上的一些字句,构成互相对照的景况。在这里他用哈曼原先谋害犹太人的谕旨,与三章12节所记载一段长长的告示一样,只改了名字、日期及目的,另加上一章1节的字句。这就看出官场的兴衰,霎时得势,颁布谕旨;霎时溃败,被人取代。对照一下两处经文所载的日期,一月十三日及三月二十三日,其中时间并非一般印象中那么短(参五1,六1、14,八1)。西弯月(sivan,巴比伦文 simanu,指第三月,即今历之五、六月),旧约中只有这一次提及。被掳归回后,巴比伦月分名称已被犹太人沿用了。

    末底改负责撰写这谕令,由王的书记抄写、翻译成国内各种语文,正如哈曼起初做的一样。不同的是,这次还有希伯来文,送往各省犹太人。

    【经文】

    【斯8:10】末底改奉亚哈随鲁王的名写谕旨,用王的戒指盖印,交给骑御马、圈快马的驿卒,传到各处。

    【分段详解】:

    2、王戒指盖印     8:10节

    重要在于奉王的名写谕旨,用王的戒指盖印,就大有效用,并有快马传旨,传到各处。

    我们当知道,谕旨传到127个省,福音神圣洁的旨意,要传遍天下,为救更多的人免去死亡。(太28:18—20)

    我们要去要奉我们王的名,用王我们神的权柄,为神大大得人,将福音传遍各方,直到地极。

    8:10. 

    关于波斯的“皇家邮政”,有几个字眼相当含糊,因为是用希伯来文把波斯的专有名词,用音译转过来;不过,一般意思仍是明显的。驿卒(希伯来文作 ra{s]i^m)是三章13节用的字眼,不过这里加上对马匹的形容,是驿卒可以骑的马。所用的字 rekes%,是个集合名词,见于弥迦书一13的快马套车,又见列王纪上四28(五8希伯来文)特为所罗门王运来的快马。因此,这些马相当于现今的赛马,是御马(即皇家马所生的)。至于希伯来文末后一字 ramma{k 的意思,却不大明朗。总之,显而易见地,末底改尽力、尽快把这新的谕令颁布出去。

    3、谕旨中内容    8:11—14节

    【经文】

    【斯8:11、12】谕旨中,王准各省各城的犹大人在一日之间,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十三日,聚集保护性命,剪除杀戮灭绝那要攻击犹大人的一切仇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夺取他们的财为掠物。

    【分段详解】:

    A、聚集保护性命     8:11—12节

    前面发的谕旨,灭绝犹太人,苦害犹太人(3:12—13节)并要夺取财物,后面发新谕旨,可以保护性命,也就是王保护他们的性命,不被恶人灭绝。

    更好的是王给权柄攻击灭绝,一切仇敌并夺取他们的财物。

    我们的王时常保护我们,不受魔鬼的苦害,并且给我们权柄胜过仇敌,得胜有余。(罗8:37节)

    8:11

    准: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取消王的戒指盖章的诏书(8节),所以由哈曼的阴谋而宣布的诏书没有被取消。于是王允许犹大民族自谋防御措施。聚集:在旧约圣经中指教会。在本节指以军事性意图聚集,这很好地反映了教会的特质。即教会作为神的军队,信徒作为基督的精兵(提后2:3,4),有份于神所要求的属灵战争(弗6:10-18)。杀戮灭绝……掠夺:这与为杀戮犹太人而下的诏书内容一样。于是这是“以牙还牙”的报复(申19:21)。这里没有明确指出报复的对象,可能是以哈曼的近亲为首的亚玛力民族。这里出现的报血仇,使跟随耶稣“爱仇敌”的教导的基督徒有些惊慌。如果他们理解到:①敌抗神的子民就等于敌抗神(出23:22);②神的子民要与敌对神的人对抗到底(民32:20),就能理解本节的情况。参孙或扫罗报复非利士的事件,也要在这角度上理解(撒上18:25)。摩西当时,关于报血仇记录了慎重的对策,即摩西律法区别了意外杀人和故意杀人(申19:4,5),杀人犯和报仇者,由长老公正地审判而定(申19:12)。而且,关于杀人犯在众人面前受审判之前,允许在逃城受保护(书20:1-6,逃城制度的社会意义)。总而言之,报仇是神的权柄(申32:35),人不能成为报仇者。生活在当今复杂社会中的基督徒,很多时候按照社会的法则要行不可避免的报复,但最重要的是遵守耶稣“爱仇敌”的教导。因为我们欠了为赦免我们的罪担当其代价的耶稣的债。

    8:12

    十二月……十三日:指B.C.473年3月13日(3:13)。从这时开始约15年之后,以斯拉引导被掳的人归回(拉7:7)。

    【经文】

    【斯8:13】抄录这谕旨,颁行各省,宣告各族,使犹大人预备等候那日,在仇敌身上报仇。

    【斯8:14】于是,骑快马的驿卒被王命催促,急忙起行。谕旨也传遍书珊城。

    【分段详解】:

    B、预备那日报仇    8:13—14节

    ①抄录——→②颁行——→③宣告——→④预备——→⑤等候——→⑥报仇——→⑦王命――→⑧催促——→⑨急忙――→⑩起行——→⑪ 谕旨――→⑫传遍。

    报仇12个步骤:表示我们要使用神的话,宣告主的话对付恶者,击败仇敌,听从王命。传扬圣言,搭救更多人。

    8:13. 

    抄录一词见三章14节注释。抄录谕旨来颁布尚不够,还要传讯使人人听见。犹太人不再手无寸铁,他们可以保卫自己,组织起来防守,在仇敌身上报仇,这表示预测犹太人会在这场交战中得胜。这是公义问题,不是寻仇。

    8:14. 

    这里强调传讯将谕旨颁布到各处各方,十分快速。而书珊城就更不会耽延了,因为谕旨发源于此,是波斯皇朝首府之所在。

    举例说∶“以斯帖何以冒这大险,很难明白,因为杀戮犹太人的日子,尚有一年之久。”

    四、末底改有尊荣   8:15—17节

    【经文】

    【斯8:15】末底改穿着蓝色、白色的朝服,头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细麻布的外袍,从王面前出来。书珊城的人民都欢呼快乐。

    【分段详解】:

    1、身穿朝服      8:15节

    2、头戴冠冕      8:15节

    3、又穿紫袍   8:15节

    末底改得到王,第二次给他的更大尊荣,就是王将更美的荣耀、尊贵赐给他。

    神会将更大的荣耀,赐给他的儿女,让他儿女更加尊荣,洁白圣衣,荣耀冠冕,贵重的圣袍。

    4、人都欢呼     8:15节

    书珊城的人发出了,尖锐的声音欢呼喜乐,因末底改披上了王的荣耀、尊荣。

    当你愿忠心为主时,你也会披上神给你的荣耀,使众人欢喜。

    8:15

    蓝色白色的朝服:波斯王的朝服是紫色,其最高大臣的朝服是蓝色、白色。由此可以看出末底改把犹太民族从灭绝危机中救赎的荣耀的胜利。也有许多学者主张说,直接谋划救赎犹大民族,并使以斯帖一同参与的末底改才是本书真正的主人公。在这一观点上,可以说他是把同胞从永远的灭亡中救赎出来的基督的模型。他不顾生命危险,谋划救赎百姓的事,并最终得胜(10:3), 书珊城……都欢呼快乐:书珊城的居民衷心为末底改欢呼快乐,与任命哈曼时形成鲜明对比。估计哈曼只顾自己个人的荣达,所以在多方面引起了百姓的怨言。

    【经文】

    【斯8:16】犹大人有光荣,欢喜快乐而得尊贵。

    【分段详解】:

    5、会众尊贵    8:16节

    有了愿意为神付出的人,众人也就都荣耀,末底改为王着想,得到的是尊荣,不但自己荣耀,众民也都尊贵荣耀。

    8:16

    犹太人有光荣……:以斯帖和末底改的爱国之心,与对耶和华的信仰有密切关系。因为以色列的历史不是单纯的一个民族的历史,而是由神带领的救赎史。在救赎的观点上,以色列王国是神国的模型,以色列百姓预表神国百姓。因此,以色列的爱国之心不能认为是个人利己之心的扩张。如本节记录,犹太人之所以得到荣耀、喜乐、尊贵,是因为他们是神所拣选的百姓。记录本书的目的也不在于说明犹大民族的血缘关系继续延续的历史事实,而是要说明神在背后作工的神大能的救赎恩典。虽然本书没有出现“耶和华”,但它显明了因着主的恩典救赎史的脉络得以继续。在这一点上,教会把本书认定为正典。

    【经文】

    【斯8:17】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犹大人都欢喜快乐,设摆筵宴,以那日为吉日。那国的人民,有许多因惧怕犹大人,就入了犹大籍。

    【分段详解】:

    6、设摆筵席    8:17节

    犹太人欢喜快乐,蒙王搭救,免去剪除之祸,以要灭他们的日子,为荣耀吉日,欢喜摆筵席。

    我们应当欢喜快乐,因为蒙了神的拯救,免去死亡,恶者无法害我们,当将荣耀归给神。

    8:17

    有许多……入了犹大籍:看到局势逐渐倾向于犹太人,许多波斯居民,开始想与犹太人合为一,试图巩固自己的位置。正因为这些改宗者,犹太共同体中反而发生了流入外邦要素的危险之事。这表明越受苦难信仰就越老练、纯洁,若富足,就有可能被污染。

    “惧怕犹大人”:所惧怕的不是在犹太人手中被杀;只要不敌对,都可平安无事。这些人可能象当年迦南土著一样(书2:9),看到神与犹太人同在,产生了一种信仰上的敬畏,因而接受其信仰。在作者看来,用武力自保成功不算胜利,自发地归向神才是真正的大胜利。

    「入了犹大藉」:很可能包括信奉犹太教。

    思想问题(第8章)

    1 哈曼受处决後,以斯帖及末底改均获王赏赐和擢升,但他们是否已感到满足呢?

    他们为同胞的缘故求王废掉哈曼的谕旨,给我们什麽榜样?

    2 敌人哈曼的角度看,亚达月十三日原是吉日,对犹太人却是凶日,但事情怎样化凶成吉呢?

    在神的掌管下,患难或迫害对基督徒是吉还是凶呢?

    参罗5:3-5; 林後1:4-6; 启13:7-10。

    【要训背诵】:

    以斯帖记第八章:王后哀求救本族

    王后流泪恳求王,王伸金杖悦纳她

    谕旨盖印传遍省,保护性命杀仇敌

    第九章:【求王灭敌守普珥】

    一、除灭仇敌     9:1—10节

    【经文】

    【斯9:1】十二月,乃亚达月,十三日,王的谕旨将要举行,就是犹大人的仇敌盼望辖制他们的日子,犹大人反倒辖制恨他们的人。

    【分段详解】:

    1、除灭的时间    9:1节   申28:7节

    本书前面记述仇敌要灭绝犹太人,时间就在12月13日(3:13节)但到第九章,因神的拯救,犹太人被神兴起,就在同一日,12月13日,是犹太人灭绝敌人之日。

    9:1

    本章主要解释犹太人“普珥节”的来历(18-31节),包括:1、犹太人在书珊城和全帝国杀灭仇敌(1-10节);2、以斯帖求王延长在书珊城自卫性杀灭期一天(11-15节);3、解释何以帝国中的犹太人和书珊城的犹太人庆祝胜利的日期不同(16-19节);4、末底改通告庆祝普珥节的规例(20-28节);5、以斯帖庆祝普珥节的通函(29-32节)。

    【经文】

    【斯9:2】犹大人在亚哈随鲁王各省的城里聚集,下手击杀那要害他们的人。无人能敌挡他们,因为各族都惧怕他们。

    【斯9:3】各省的首领、总督、省长和办理王事的人,因惧怕末底改,就都帮助犹大人。

    【分段详解】:

    2、除灭的区域     9:2—3节

    仇敌惧怕,犹太人兴起,聚集在各省杀仇敌,区域是各省各城,各省首领因畏惧犹太人,都帮助他们杀敌

    教训:  

    仇敌撒旦想害神儿女,但在神的保护中安稳,并且神兴起他的儿女打败仇敌,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得胜仇敌。

    9:2

    有些学者主张,犹太人四处寻索那些根本没有攻击意识和争战欲望的仇敌,并杀戮灭绝。但根据文脉,犹太人只是以“要害他们的人”为主要对象而展开了战争。

    9:3

    看风使舵的富贵们,很快决定加入“帮助犹大人”的行列。这里的“帮助”指支持鼓励犹大人的精神援助,而不是积极的物质、军事上的援助。

    【经文】

    【斯9:4】末底改在朝中为大,名声传遍各省,日渐昌盛。

    【斯9:5】犹大人用刀击杀一切仇敌,任意杀灭恨他们的人。

    【斯9:6】在书珊城,犹大人杀灭了五百人。

    【斯9:7】又杀巴珊大他、达分、亚斯帕他、

    【斯9:8】破拉他、亚大利雅、亚利大他、

    【斯9:9】帕玛斯他、亚利赛、亚利代、瓦耶撒他;

    【斯9:10】这十人都是哈米大他的孙子、犹大人仇敌哈曼的儿子。犹大人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

    【分段详解】:

    3、名声传各省      9:4—10节

    末底改在王前忠实,地位升高,名声传遍,不断昌盛,犹太人也昌盛兴盛,杀害仇敌,任意击杀一切仇敌

    犹太人又杀了10个人,这10个人就是仇敌哈曼的儿子

    我们当知道忠于神的人,神必升高,将他高举在万人之上,使他因神而荣耀

    申28:13—14     28:1节

    击败杀戮哈曼10个儿子,也就是击败仇敌一切的计谋,我们永远得胜

    9:4. 

    人惧怕犹太人固然令人费解,末底改任新首相大受欢迎,更是神秘难明。他怎会突然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高升至这样权力万千的地位?为何人们会信任他作领袖,拥护他的执政?这里似乎暗示一种超然的影响力∶这事件挑起人们崇拜英雄的倾向,加上个人对权益的追求所致。

    9:5~6. 

    既解明了犹太人怎样取得上风,作者继而叙述他们用力击杀一切仇敌。这里虽然强调杀灭,其实是有限制的范围。受害者是∶ (1) 仇敌; (2) 恨他们的人; (3) 男人,不是女人孩童(希伯来文作 ~i^s%)。这场争斗里,所有伤亡都在敌方,不过我们必须记得是指敌方的战士,不是手无寸铁的老弱妇孺,虽然在许多中、英文版本的字句上似乎是如此。也许因为任意杀灭恨他们的人,原因是两个动词连在一起使用,就意味着这会是一场大肆屠杀的报仇战之故。其实,依上下文来看,意思是犹太人可以自由行事,不受官方干涉157。人的本性里,“任意”总带有坏方面的意味,例如但以理书八4,十一3、16、36。不过,以斯帖记一8用这字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还有诗篇一四五,说神叫人随愿饱足,又成就他们的心愿(16、19节)。因此,“随愿”、“任意”(希伯来文作 ras]o?n)是中性的,本身没有可苛责的含义。

    可是,伤亡的数字确实甚高。书珊城被杀的有五百人,似乎过分地多;于是有人认为这是故意夸张、制造幽默的效果。“当时如果仇敌不先下手攻击犹太人,他是没有被杀的危险的。有谁会这样糊涂,置自己于这第二次的谕旨之下?攻击犹太人,等于自寻死路……这就是说书珊城有八百人(5节∶五百人;15节∶三百人),全国各省有七万五千人,都是笨蛋!可惜许多读者竟看不出这里所记述的,是故意夸张出来的。”158 当时如果哈曼的谕旨执行了,有多少犹太人会被杀,那是无法估计的。但那时,散布于波斯国各处的犹太人,必十倍于归回故土的人数。试想当时少部分犹太人分批回归本土,数字也有42,360(结二64;尼七66)。当然,主张这句话是为幽默而夸张的人,自然也看哈曼的谕旨为夸张的吧。

    9:7~10. 

    哈曼的十个儿子被杀,防止了他们报杀父之仇,也歇止他们夺位的企图。他们的名字,不同版本有不同的写法,很难寻得原文的确实形式;不过,至少有一部分与波斯原文吻合159。所有名字都有“a”母音的特色,与其父亲及祖父的名字相应,似乎是家族的联系。

    犹太人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以色列过去历史中,有好几次事例与战利品有关的,作者在此再三附笔记录(15及16节),显然是想强调这事。八章 11 节明明说过准许“夺取他们的财物为掠物”,所以作者更加着意要提这一点了。亚伯拉罕不肯接受所多玛王所献的掠物(创十四21~23),立下了先例;而扫罗罔顾法纪地自己选择掳来的牲口为献物,藉以表明自己清白,便成了“自作主张”的典型例子,也因不听话而招来灾祸(撒上十五17~23)。作者记得这个例子,要把扫罗的咒诅扭转过来,使末底改和当时人民可以蒙祝福160。他们立志不要夺取仇敌财物以致富,在当时胜者得掠物的文化里,一定会相当引人注目的。这种新颖的舍己精神,一定会家家户户传诵、纪念,以此印证犹太人社群是何等正直无私。圣经对人行为的影响之大,这事迹正是个有趣的例子。

    下面的记载则不值得仿效,没有教导的功用。正如扫罗对亚玛力的牲口支吾以对一样,并非好榜样(撒上十五13~15、20~21)

    二、再次求王      9:11—15节

    【经文】

    【斯9:11】当日,将书珊城被杀的人数呈在王前。

    【斯9:12】王对王后以斯帖说:“犹大人在书珊城杀灭了五百人,又杀了哈曼的十个儿子,在王的各省不知如何呢?现在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还求什么?也必为你成就。”

    【分段详解】:

    1、多次应许     9:11—12节

    这次应许已经是,王向王后第四次的应许。

    第一次    5:3节    

    第二次    5:6节    

    第三次    7:2节    

    第四次    9:12节

    林后1:20节

    我们的王,是多么渴慕我们向他呼求,无论我们求什么,要什么,只要不出于神的旨意之外,神都应允我们的祈求,神给我们的应许,无论有多少,在他都是实实在在地,应许要成就,只要人呼求,神必为我们成就。

    9:11~12. 

    一日过去了,亚哈随鲁王得报告知道京城中被杀的人数。一日死去五百人,无论如何都是惊人的事;另外还有一件相当令人悚然的事,国王竟然要估计一下其他各省被杀的人数。不但如此,他可以如此平静,若无其事,还准许王后以斯帖再杀灭他的军长,乔斯认为更加强了幽默的成分∶“这效果几乎等于一套闹剧!‘他们在书珊城成绩这样好,若在其他各省一定更加出色了!’”。他的见解也许没错,但作者记载事实的确凿笔调,丝毫没有幽默的痕迹。犹太人也是他国土上的公民,也是可以从军的人选;国王若容让哈曼当初的谕旨,执行当初不仁道的行径,国家的损失将更加惨重。基督徒读者和注释者是否宁可犹太人被哈曼的阴谋残害,会觉得更好过些?

    【经文】

    【斯9:13】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求你准书珊的犹大人,明日也照今日的旨意行,并将哈曼十个儿子的尸首挂在木架上。”

    【斯9:14】王便允准如此行。旨意传在书珊,人就把哈曼十个儿子的尸首挂起来了。

    【斯9:15】亚达月十四日,书珊的犹大人又聚集在书珊,杀了三百人,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

    【分段详解】:

    2、王后再求    9:13—15节

    以斯帖求王特许,犹太人报仇之日延长一天,也就是从12月13日延长到12月14日。可能是恶人哈曼势力甚大,余众不少,有继续攻击犹太人的可能。所以,求延长自卫期,也是给其他人一个强烈的警告。

    她也求王准许将哈曼的10个儿子,挂在木架上(7:10节)哈曼挂在木架上(9:14节)哈曼儿子挂在木架上。

    我们当每日,都求神的旨意通行,使神击败仇敌的作为,除灭恶者一切计谋。

    9:13. 

    以斯帖既收到另一张“空白的支票”,可以任意支取,也就丝毫不客气地乘胜追击,要对付当地的仇敌。直至这时,伤亡的人都是在京城书珊城内(11节,参一2注释),而不是人口分布较多的其他城巿。以斯帖要求再赐一日,使所有抵抗力消除,哈曼十个儿子的尸首当众挂起来以作警诫,正如扫罗和儿子的尸首一样(撒上三十一8~12)。

    9:14. 

    这里清楚简明的记载,近乎冷血残暴,国王颁布命令,人就照样执行了。

    9:15. 

    犹太人……聚集指八章11节(参九2),那时军兵依照第一次谕令齐集城内,准备按旨执行起初的任务。这次他们组织妥当,分配军备,才有效地对付仇敌。亚达月十四日(作者十分重视这日子),最后抗敌完了,犹太人脱离了哈曼谕旨的威胁,安全了。派顿的意见认为,这第二日的击杀,乃是作者要解释何以普珥日在他的时代分两日来庆祝。“历史从传统中产生,而不是传统从历史中产生”161。这一点,作者似乎看作理所当然,因为他并没有提供任何论证。

    三、得享平安    9:16—19节

    【经文】

    【斯9:16】在王各省其余的犹大人,也都聚集保护性命,杀了恨他们的人七万五千,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这样,就脱离仇敌,得享平安。

    【分段详解】:

    1、犹太人多次杀敌   9:16节

    第一次杀了仇敌500人。  (9:6节)

    第二次杀了仇敌的儿子10人。(9:7—10节)

    第三次又杀了仇敌300人。(9:15节)

    第四次再杀仇敌75000人。(9:16节)合计75810个仇敌被杀

    2、犹太人没有夺取财物:

    9:10节  没有下手夺取财物      

    9:15节  没有下手夺取财物  

    9:16节  也没有下手夺取财物

    我们当知道,要恨恶仇敌,时常不断的杀败仇敌。每次都要靠主得胜,击败杀尽仇敌一切的诡计,并且不可贪爱仇敌的财物。

    9:16. 

    在波斯国其他省分中,同样的剧情继续上演,犹太人聚集保护性命(同样的动词;参九15注释)。他们脱离仇敌,或作得“休息”(AV 、 RV;希伯来文作 no^ah])。他们杀了七万五千本该杀他们的敌人,就得享平安。同样,他们拒绝夺财物的引诱,任由敌人争取掠物。

    【经文】

    【斯9:17】亚达月十三日,行了这事;十四日安息,以这日为设筵欢乐的日子。

    【斯9:18】但书珊的犹大人,这十三十四日聚集杀戮仇敌;十五日安息,以这日为设筵欢乐的日子。

    【斯9:19】所以住无城墙乡村的犹大人,如今都以亚达月十四日为设筵欢乐的吉日,彼此馈送礼物。

    【分段详解】:

    3、犹太人彼此馈送礼物     9:17—19节

    犹太人欢喜快乐,因神救他们脱离仇敌,并且在12月13—14日杀戮仇敌。

    12月15日设摆宴席,为欢乐吉日,因心中喜乐彼此馈送礼物。

    9:17. 

    既蒙拯救就要欢欣庆祝一番,因此亚达月十四日成为节日,设筵欢乐。筵席是本书不断出现的主题。除了公元前二世纪设立的两个节日,修殿节(Feast of Dedication)及尼卡诺节(Nicanor's Day)之外,按希伯来历每年末后的五个月(十月至三月),再没有别的节日了。因此最末一个月中,有机会阖家欢聚,是冬天里甚受欢迎的乐事。

    9:18~19. 

    这里记载节日始创的过程,书珊城和别的地方不同,有两个日期,原因是以斯帖再次向王请求(九13),以致书珊城要在亚达月十五日才举筵庆祝,其他人则用十四日。除了团聚筵宴之外,还交换礼物,彼此馈送(参∶尼八12)。大家一齐分享,喜乐倍增;同时,也使人人有份,不致因贫穷而无法共享。这记载表示犹太人的社群十分团结合一,虽分散各地,仍保持自己的身分,一同经历拯救、一同欢欣。于是,一场原要剿灭他们的阴谋,反成了节日,使他们更加团结,成为合一的民族。

    四、纪念这日     9:20—22节、

    【经文】

    【斯9:20】末底改记录这事,写信与亚哈随鲁王各省远近所有的犹大人,

    【斯9:21】嘱咐他们每年守亚达月十四、十五两日,

    【斯9:22】以这月的两日为犹大人脱离仇敌得平安、转忧为喜、转悲为乐的吉日。在这两日设筵欢乐,彼此馈送礼物,周济穷人。

    【分段详解】:

    1、记录这事

    2、每年坚守      民9:5节

    3、脱敌平安      路1:79节

    4、转忧为喜      尼8:10节

    5、转悲为乐      赛61:3节

    6、设宴欢乐

    7、周济穷人      诗112:9节

    末底改记录王救犹太人的这件美事,纪念这日为吉日,每年守这两日,因为王救他们脱离敌人陷害而得以平安,使他们转忧为乐。所以,他们设宴欢乐,馈送礼物,也愿周济穷人

    我们当心灵存记,神救赎的大功,纪念耶稣为我们死于十字架,除灭了魔鬼的作为,战胜死权,使我们得享平安,转忧为乐。当纪念耶稣为我们死的日子与复活的日子,带给我们平安喜乐。

    林前11:24节

    9:20    

    末底改记录这事:?“这事”指本书中涉及到的事件。根据本节,有人还主张本书的作者是末底改。但是应该理解为末底改为送书信而记录了事件的要旨。

    9:21

    亚达月十四,十五两日:末底改命令每年都要庆祝这普珥节。从此有了一个传统,就是在这一日众拉比在会堂通读以斯帖记。虽然,有些神学家怀疑本书作为圣经正典的地位,但犹太人却非常重视以斯帖书。他们甚至认为“即使律法和先知被废,但以斯帖书却不会废”。

    9:22

    转忧为喜,转悲为乐的吉日:本节阐明普珥节的意义(诗30篇)。 周济穷人:因着神的恩典从患难中得救赎的百姓,应该在相互关怀中,共同分享神的爱(太19:21)。

    四、纪念守日     9:23—28节  

    【经文】

    【斯9:23】于是,犹大人按着末底改所写与他们的信,应承照初次所守的守为永例。

    【斯9:24】是因犹大人的仇敌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设谋杀害犹大人,掣普珥,就是掣签,为要杀尽灭绝他们。

    【斯9:25】这事报告于王,王便降旨使哈曼谋害犹大人的恶事,归到他自己的头上,并吩咐把他和他的众子都挂在木架上。

    【分段详解】:

    1、照例守日      9:23—25节

    普珥日:    他的来源是前面记述哈曼设谋杀害犹太人(3:7节)他们掣普珥,也就是掣签,要摰那一日为吉日,杀害灭绝犹太人,恶人恶事想害别人,恶事却归于自己身上,挂在木架上,恶事也归于家人,10个儿子挂在木架上。但就在王我们神的救恩中,那日敌人没有灭绝犹太人,反而因神,他们却灭绝了敌人。所以他们守这两日,为普珥日。

    9:23~28. 

    这里第三次叙述这节日设立的因由,命名为“普珥”的由来。因此就须复述部分的故事。

    9:24. 

    哈曼决意谋害犹太人,掣签择日以保成功,故事摘要记述出来,引出普珥这名称,是从掣签(pu^r,参26节)一字而来。这字并非希伯来文,必须加以翻译;至于字的来源则说法纷纭。利威(Julius Levy)似乎找出了公认的结论163,就是巴比伦的 pu{ru,“石头”。不过,现今又发现“签”可能是木头的,也可能是石头的,以致这个推断又有可疑之处。后来,发现了“亚哈利(Iahali)的骰子”上面有 pu{ru(普珥)一字,也就解决了推测的疑难。同时,亦更看出波斯对择日之重视了164。亚述国用签来挑出每年官员的称号、分产业,或招灵,这习俗在波斯时期一直为帝国东部区域所沿用。

    9:25. 

    以斯帖来到王面前(和合本作“这事报告于王”),字面作“她来到”,标准修订版的写法代表了传统对作者的注释(参 AV)。不过,“她”这代名词可以指阴性的名词,因此可译作“这事报告于王”(NIV)。以斯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于末底改的信上,因此后者的诠释更合适。末底改所关注的,是设立这节日,并不在乎自己和以斯帖在这事上是否能永垂不朽。况且,国王执行哈曼及儿子们的刑罚,并没有其他人催使的。虽然以斯帖通报事态给国王,乃次要之事,无须在信上提及。

    【经文】

    【斯9:26】照着普珥的名字,犹大人就称这两日为普珥日。他们因这信上的话,又因所看见、所遇见的事,

    【斯9:27】就应承自己与后裔,并归附他们的人,每年按时必守这两日,永远不废。

    【斯9:28】各省各城、家家户户、世世代代记念遵守这两日,使这普珥日在犹大人中不可废掉,在他们后裔中也不可忘记。

    【分段详解】:

    2、守普珥日      9:26—28节

    犹太人纪念这日子,称这两日为“普珥日”自己与后裔,世世代代都愿尊这两日。

    归附他们的人指:许多因惧怕犹太人而入犹太籍的人(8:17节)

    他们愿“每年”“按时”守这两日。永不废去。“家家户户”“世世代代”纪念。

    我们也当纪念神拣选我们的那日,因神救我们脱离,罪恶带来的死亡,免去我们的死亡,使我们得胜。

    9:26. 

    犹太人在全地已经自动地开始实行这庆典(19节),这封信不过是要印证并立为定例而已。这节日的萌发,是因为他们蒙拯救、脱离忧患而感恩的表示。

    9:27~28. 

    在末底改带领之下,人们衷心接受这两日为节日,并且自己的后裔并归附他们的人都守这节。可见当时有些外邦人被吸引敬拜他们的神,因此归入他们的社群(八 17);这节日将在各地各方世世代代纪念遵守。这句话写得如此概括有力,以致有些解经者认为本书在某个时期,以此句为结尾。第28节作为故事的结尾,是相当合适的。这几句若引用自某一篇章,则似乎这一段在此结束了(若真是引用的话)。这一天,犹太人本来面临灭族之险,如今成了联合他们的节日。犹太人经过多世纪分散欧亚非各地,依然残存不绝,因为这普珥日正如其他公共节日一样,使他们与其他国民分别出来。

    【经文】

    【斯9:29】亚比孩的女儿王后以斯帖和犹大人末底改,以全权写第二封信,坚嘱犹大人守这普珥日。

    【斯9:30】用和平诚实话写信给亚哈随鲁王国中一百二十七省所有的犹大人,

    【斯9:31】劝他们按时守这普珥日,禁食呼求,是照犹大人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所嘱咐的,也照犹大人为自己与后裔所应承的。

    【斯9:32】以斯帖命定守普珥日,这事也记录在书上。

    【分段详解】:

    六、嘱咐守日     9:29—32节

    以斯帖与末底改“同工”“同心”使用王赐的“权柄”坚固犹太人,用“和平”“诚实”话劝勉嘱咐127各省,所有的犹太人。劝犹太人按时守“普珥日”禁食祷告神,命定守这日,记录在书上。

    9:29~32. 

    这是为这节日而发的另一封官方书信。这次王后以斯帖加上她皇家的御令,与末底改联合写这书信。

    这后面的四节经文似乎是多余的,重复了上面已经说过的话。不过,作者的目的既然是为强调民族起死回生的经历,而设立一个世代相传的节日,就不厌其烦地加强印证,强调犹太人每年守这节日的重要性165。自13节后,以斯帖就不再出现,但这几节里,她却处领导地位。这时她以立法者出现,以王者的权柄,把普珥日厘定,指明它合情合理的因由,带进全段的高潮。

    9:29. 

    作者用官方头衔,又用正式文件,表示他所引用的资料是从档案而来,这是合理的推论。很有趣的一点是∶末底改称为“犹太人”,以斯帖本亦可以用同样的称呼,却用了她的父系名字,是否把王后的外籍身分轻描淡写,较为有利呢?

    这句子虽然有双重主语,在希伯来文中,接着的第一个字却是个阴性的动词“她嘱咐”,表示以斯帖是实际的主语。提出末底改的原因,是要把他所立的法与王后所立的法连接起来。不过,文法上仍然是有问题的。另一个令人不解的字是 toqep{,很少见的字,译作“权柄”,见于以斯帖记十2及但以理书十一17,这是在旧约惟一另一次以名词形态出现的地方。以全权译得很贴切。新国际本把末底改放在括号里,使以斯帖占动词的主语地位166。以全权写表示当时帝国十分重视书面文件。有了书面文件,就有永久的作用,和一种独立的特性(参希腊文 gegraptai,“以文为证”,见七十士译本,例如∶拉三2;尼一34;太四4、6、10)。

    9:30. 

    用和平诚实话,写信……,这些字眼有点古怪,引起不少讨论。哥笛斯认为这是希伯来文书信公式化的问安语句,是一般常用的,到如今也仍沿用167。作者把信的内容删去了,因为主旨已人所皆知。贝格(Sandra Beth Berg)却指出,第31节希伯来文最后的字句,有类似的语句结构,说及禁食呼求,这句子既涉及立这法规的内容,由此她认为第 30 节类似的字句,也属法规之内了168。“和平”(希伯来文作 s%a{lo^m),以及“诚实”(希伯来文作 ~#met[)两字连在一起用,首先出自希西家,(王下十九;参∶赛三十九8“在我的年日中,必有太平和稳固的景况”)。同样两个希伯来字,出现于耶利米书三十三6,译作“平安和诚实”,撒迦利亚书八16次序倒转,“诚实”、“按至理判断”。从这些例子可见,这两个字眼的观念沿用甚广。总之,普珥日是庆祝纪念“邪恶被打倒,无辜者得以伸冤”。每年庆祝以资提醒,公理得彰,胜过邪恶,人群中应该以正直行事,生活得以安定保障,人间得以太平和睦。

    9:31. 

    这节日带来如此美好的果效,以斯帖和末底改立约,也吩咐以后的世代立约,世代守这节。不过,本书第四章以后,这里第一次提及禁食呼求。呼求(希伯来文字根是 z`q)意思是“呼喊”,通常是在困苦中(参四 1),且向神祈求(尼九 4 、 28),有时译作“代求”。虽然到了中古时代,犹太人有在普珥日禁食,不过似乎当时并没有实行每年禁食。尽管如此,禁食是本书的一大主题,所以在结尾又再提及,也是合理的。正如贝格所说∶“即或九章29~32节是后人手笔,那作者也很谨慎切合书中的风格,和整个故事的精髓。”

    9:32. 

    另一个风格类似的特点,是命定这个字(希伯来文作 ma~@mar),印证同一作者的论据。这字的特别结构,从 ~a{mar 而来,是“说话、应许、命令”之意,在旧约只出现于以斯帖记(一15,二20)。这字既属罕用,因此一章15节用这字,似乎是故意用来对比“亚哈随鲁王的命定”,与这里“以斯帖王后的命定”。再次引用贝格的话∶“我们未把这些句子归为次要之前,要细心思考经文的内证。”

    第9:29~32节

    提及王后以斯帖,表示末底改的法规中,有皇室的认许;同时,这法规也必纳入玛代波斯其他律例之中,是不能推翻的。记录在书上,慕理认为该修订为“In a book”而不是“In the Book”(译注∶慕理认为应是记录在非特定的一本书上)。不过,这一句可能是副词的描写作用,表示这法规已成了坚定不能修改的权威。

    虽然新约圣经作者没有引用过以斯帖记,但也许暗示性地提及这一章,其中不住提及“平安”的,就是帖后一 7,那里论及迫害中得着解救。

    【要训背诵】:

    以斯帖记第九章:求王灭敌守普珥

    除灭哈曼十个儿,王后求王王成就

    设宴送礼普珥日,仇敌已灭享平安

    第十章:【王权能力民喜悦】

    【经文】

    【斯10:1】亚哈随鲁王使旱地和海岛的人民都进贡。

    【斯10:2】他以权柄能力所行的,并他抬举末底改使他高升的事,岂不都写在玛代和波斯王的历史上吗?

    【斯10:3】犹大人末底改作亚哈随鲁王的宰相,在犹大人中为大,得他众弟兄的喜悦,为本族的人求好处,向他们说和平的话。

    【分段详解】:

    一、君王的权势与富贵   10:1节

    二、君王的能力与权柄   10:2节

    三、末底改作伟大领袖   10:3节

    王有权柄、能力、行事亨通、抬举末底改,使他高升。末底改在犹太人中为大,为首相,得众民的喜悦,祈求使众民得好处,向众民说“和平话”

    属灵教训:    

    我们的君王,我们的神,他有权柄统管万有,他有能力通行遍地,并且他抬举爱他之人,使人地位高升、罪人的身份,升高到神儿女的身份,使人为大,有荣耀的名声,使人高居首位,不被人低看。

    更美的是因神,被人喜悦,即被喜悦就当为众民祈求,求神赐他们更多属天的好处,向众民时常也要说“和睦”的话。

    亚哈随鲁抬举末底改使他升高,他作了王的宰相,在犹大人中为大,并得众弟兄的喜悦,为本族人求好处,向他们说和平的话。他是转变选民历史的人。

    10:1-3

    末底改的胜利:本书的目的在于传达神的子民如何从仇敌手中得救而成为尊贵的子民。末底改是神子民的代表人物,亚哈随鲁王是神的工具。本书没有以9:32结束本文,而是以亚哈随鲁王和末底改的繁荣而结尾。古代历史中记载,亚哈随鲁王在几个地区被希腊王惨败的事迹(1:3)。但后来把“海岛”(1节)、推罗的岛等扩张为波斯的领土。其实,最重要的是 “抬举末底改使他高升的事”(2节)。即亚哈随鲁王的功绩不在于自己的征服业绩,而在于神把他使用为救赎事工的工具。

    10:1

    进贡:有些学者释解,远征希腊之后,因国库空荡,亚哈随鲁王征收了过重的税。但是,本节只描述了亚哈随鲁王的权势和富贵仍然浩荡。

    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不但视庄稼收成而定,更在乎皇家征收的税项;税项是用来作民政军事的运作,同时亦供应宫廷及朝臣的食用及其他资源,使宫廷和文武百官得以保持生活的奢华。单单一句“亚哈随鲁王使……进贡”,就含义甚深远。旧约的进贡(希伯来文作 mas)通常是指强迫性的劳务工〔如王上五13(希伯来文版的五27)〕。到了波斯时期,可能仍有这样的情形,不过这时代已可以用钱币纳税,或用货物代替;如此,这个字就囊括了所有征收的利润了。旱地和海岛的人民,表示国王统管这一切疆域;海岸一般是指地中海东岸,及其间的海岛。

    这些地区虽然遥远,但它所蕴含的财富如此丰厚,历代征服者均尽量掠取。各省分中,重税是必然的民生担子,只是按奥姆斯特德(Olmstead)所引述的,波斯本身已停止收税多时了173。收税的方法已是历代沿用不误的,就是每年指定某一段日子,各省要供应统治者的需用(参∶王上四7)。例如巴比伦每年十二个月中要负责四个月的税收,在例行进贡之外,供应所需。亚西亚其他地区则负责其余的八个月174。这样的进贡,成为民间极重的负荷,使各省人民渐趋贫穷。虽然短短几句关于贡献给国王的话,已足描绘出当时人民为糊口的艰辛;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们对王不效忠。

    10:2

    权柄能力所行的:对此没有明确提示。估计他远征希腊之后,试图进行其他方向的远征。除此以外,留下来的是为表现自己的荣耀而建筑的许多雄伟的建筑物。

    读者的注意力延伸至其他的资料,提及国王的权势何等广大。这里提及的“玛代和波斯王的历史”,与圣经里的列王纪、历代志都符合,也是引用古旧的文献作证(王上十四19,十五7、23、31;代上二十七24)。问题是∶这里所引用的是波斯文献中的官方历史,抑或犹太人的记录?(后者似乎更易获取)看来,后者更有可能;不过,如果末底改地位仅次于国王,而官方对亚哈随鲁王的统治记载,竟没有提及他的名字,那就真难以置信了175。再看二章23节,六章1节的记载,从上下文的背景看来是朝廷上每日例常的行事记载,而不是什么官方重大历史,如当前这一节所说的。玛代和波斯是按时间先后的两个王朝(参∶但八20),实际上,也许包括了几个世纪的史事。本书作者把波斯放在玛代之前(一3、18),乃是反映出当时波斯权势高于一切的局面。

    10:3

    再三强调了末底改的伟大。他恐惧战兢在神面前,真心祈求神的旨意,所以他在犹太人中被称为伟大的领袖,在波斯帝国内被称为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伟大的管理者。

    在这位高权重的帝王背后,竟有个犹太人的幕僚,实在神奇。这里虽没有明说,但他是个敬畏神的人,在国事上执行正义。谁能想像在被掳的犹太人中,竟有代表站在影响力极大的位置?他的权力足以保障不受虐待欺凌,并且在他有生之年,不再有灭族之险。他并不为自己的利益争取爬升,他乃为全犹太民族争取好处(希伯来文作 to^b[),向他们说和平话(希伯来文作 s%a{lo^m),指所有的福泽、健康、安全、富裕、和谐的关系176。为他们谋求幸福,是他对全国犹太民族的目标,也是他对整个国土的目标。这样的领袖必然受百姓欢迎与尊敬,不但是自己的民族,而且是全体百姓都爱戴他。

    哈曼的恶计失败,全国进入和平福乐的阶段,是因亚伯拉罕后裔而带来的(创十二3)。当然,还有更深远的祝福,透过这个预言带出来。

    一个普通的基督徒,得到神的抬举、高升、身份改变,我们的神又使我们为大、为首、满得荣耀。我们当领受神所赐的“权柄和能力”为主做事、凡事亨通,为众民祷告,叫民得益,说话和睦,得众民的“喜悦”阿门!!!!!!!

    要训背诵:

    以斯帖记第十章:王权能力民喜悦

    被神抬举身份变,为大为首得荣耀

    领受权柄与能力,为主为民蒙喜悦

    总结:

    学习以斯帖记,对我们的帮助教训,我们蒙神这位君王拣选,成为荣耀的王后,得了尊贵的王后位分,得以圣洁过成圣的生活,蒙王的喜悦,君王给我们的应许,你要什么?必给我们成就;我们当抓住神的应许,向我们的王,放胆恳切祈求,为自己的生命蒙王保全祷告,为本族人的生命祷告,求我们的君王,大施拯救。拯救我们的民族,家族,亲人,朋友,邻舍,阿们!!!!!!!

    ☆☆☆☆☆☆☆:

    分段分节生命查经系列:张保罗

    及参看别的释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