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从我取得博士学位至今已十几个年头了。从博士后到教职,各阶段性目标相继达到了,也实现了“五子登科”(帽子、车子、妻子、孩子、房子),然而并未感到轻松和满足,仍承受著各方面的、难以尽述的压力。在我信主前,心灵深处更有一种无可言状的惆怅和空虚。
我想,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刚买的一部新车,我们会爱护备至,但过不了几年,车开始出毛病,车体开始出现锈斑,我们也就不在乎它了。从一套公寓搬进一幢房子,开始会感到相当宽敞、舒适,可过不了多久就习惯了,再无新鲜感了。当自己的论文变成印刷体时会激动一阵,可多发表几篇后,就感到平淡了。
没有钱不行,但有了钱又带来新问题:多余的钱如何处置?存银行,利率太低;炒股票又担风险;真正“发”了,又担心被谋财害命。难怪,芝加哥的富人区是需要心理治疗的人最多的区。不少人追求成名,可多少名人却又渴求著能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在人生中,与忧愁、烦恼相比,人的喜乐太短暂和微不足道了!
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大都用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强调“立德”、“立言”、“立功”。认为如能为社会留下点什么,就不虚此生。然而在人类历史中,真正有资格做到这“三立”的恐怕只有极少数人。按此标准,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再者,即使那少数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迹的人,他们是否真能体察人生的价值呢?
所罗门是以色列历史上最显赫、最富有的国王。他在位四十年,把以色列建设为当时中东最强大的国家,并令普天下的王来求见和进贡。他的财富无数,一切饮器都是金的,银子多如石头,他还有一千妃嫔侍候。可这样一位国王在年老时回顾人生的时候却发出了“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的深深叹息。
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虽席卷欧亚大陆,称雄一世。后染疾而终,年仅三十余岁。据说临死时他吩咐部属在他的棺材的两侧挖两个洞,让他的两只手从棺中伸出来。以便告诉世人,象他这样的伟人,离世时也是两手空空的。
《圣经》说,人“怎样从母胎赤身出来,也必照样赤身而去;他所劳碌得来的,手中分毫不能带去”(传五15)。一切功名利禄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褪色,而且终将归于乌有。我们中华民族也深谙此理。
张弈在《离亭燕》中这样写道,“多少六朝兴废事,皆入渔樵闲话。”当年那些英雄业迹,到头来只不过成为渔夫、樵夫闲言碎语的话题而已。《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好了歌》极深刻地道出了人生的空虚。“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黄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积到多时眼闭了。”句句震撼人心。
有人说,人生的难处在于:得不到,失望;得到了,绝望。还有人说,如果你想最深地伤害一个人,就把他想要的世间的一切全都给他。这样对方就毫无希望可言了。这些话乍一听觉得离奇,但细细品嚼却滋味无穷。
为什么人会这样呢?原来,“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三11)。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神将他的灵植在人的心中。因此,人生来就有对永生的向往和渴求。然而,世人奋斗所得,没有一样东西具有永恒的价值,故内心深处总是空虚。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噶将此称为人心中的“神形空虚处”,除了神的灵外,世间一切东西都无法将它填满。认识神以前,这种空虚感折磨著每一个人。
难于面对死亡,内心惶恐,这是人生的另一大难处。按唯物主义观点,有生就有死,人死如灯灭,是顺乎自然的事。但当死亡真正来临时,多数人皆不能泰然处之。有人说,人是唯一知道自己要死、又不得不死的高等动物。人百十年的寿命确实太短暂了。
步入中年后,日子过得更快。有时快得都叫人心里害怕。大家都知道,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于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贴出的那一张大字报是文化革命的前奏。大字报贴出后当天的情景在我脑子里还非常清晰,就象昨天才发生的事一样。可是,从那天到现在,三十三年已经逝去!真叫人难以相信。卅十三年,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卅三年呢?多数人连三个都没有。
“人过卅,天过午。”信主前,我不愿意过生日。过生日不仅是长了一岁,更是老了一岁、少了一年。常有“来日不多了、来日可数”的感叹。奋斗半辈子,刚想喘口气,却不知老之将至。内心的惆怅、空虚,笔墨难以形容。
苏轼的《赤壁赋》是相当气势磅礴的。然而诗人在最后却无不忧戚地写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因为火烧赤壁中的风云人物周瑜二十几岁即官拜中郎将,而苏轼写这首词时正官贬黄州作团练副史,而且已经近五十岁了。
读到这类诗词,我常有共鸣,甚至黯然泪下。乃同命相怜矣。不仅如此,随著年龄增长,身体素质也开始下降,时有病痛。还常疑神疑鬼,怕身患绝症。不时感到死神的逼近。医药、科学的进步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可以延长,但仍不免有一死。人渴求永生却苦于无门。
信耶稣就是永生
由于人的种种难处,加上罪的捆绑,人无法凭己力冲破痛苦的网。以为随自己的心意去生活便能心满意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还有人说,“基督教强调的是死后的永生;我所追求的却是在死之前如何使今生快乐。”是的,不信主的人事业有成、婚姻和谐、富裕通达也不乏其人。但一个敢于诚实面对人生的人却无法否认在这种成功、和谐和富足的光环之下,掩藏著的是充满挂虑、痛苦挣扎和饥渴的心灵,只是他人不一定知晓而已。按世人的本相追求来的各种快乐(包括罪中之乐)是转眼即逝的,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空虚和不尽的忧虑。
此外,以为永生是人死后的事,乃是一种误解。前面已经谈到,信耶稣是要得到神赐给的新的生命。当一个人认罪悔改、接受耶稣做个人的救主时,神的圣灵就永驻其身。信徒便与永生的神相连接,就有了永生。正如《圣经》所教导的,“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十七3)。所以永生从一个人相信耶稣的时候就开始了。基督徒不仅有在肉身死亡后进入天堂、与神同在的荣耀的盼望,同时也有平安、喜乐、丰盛的今生。
主耶稣恳切地呼召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十一28)。又说,“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1~33)。耶稣的门徒们根据他们的切身体验劝戒大家:“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著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四6~7)。“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彼前五7)。我们虽不能掌管明天,但有这位全知、全能的宇宙万物的主宰在前面指引,我们的内心岂不会大感平安么?
相信耶稣后,我们便成为神的后嗣,生命注入了永恒,心灵真正得到满足。我们知道在地上的短短百十年远不是生命的全部,就不会拼命抓住名誉、金钱、权势等不放,而能真正超脱、淡泊,去掉许多烦恼。在逆境中,基督徒“深信无论是死,是生,使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罗八38-39);在困苦中,基督徒懂得,“我们这至暂至短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四17),使我们得到安慰和力量。有人说得好,基督教信仰不是用来解释苦难,而是用来承载苦难的。这样的生活才真正是喜乐的。
主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十一25~26)。基督徒明白,肉体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死亡是一扇门,通向更丰盛、美好的境界。因此基督徒能坦然面对死亡。有一次,我们的儿子突然对我说:“只有基督徒才真正懂得什么叫‘视死如归’。”他悟出的道理很对。很多人都说“视死如归”,可“归”到哪里去呢?基督徒清楚知道,他们将归到主耶稣在天上为他们预备的家。与前面谈到的墓志铭相比,基督徒的生死观更加超然、深刻和机智。
傅来恩在《人是什么?》一书中有两个例子。“波那尔(AndrewBonar)有一次将他的《利未记注释》送给司布真(C.H.Spurgeon),司布真从这本书受益不少,于是又将这本书寄还给波那尔博士,请求他将他的签名和相片附在书内。波那尔不久之后寄还这本书,并附上一个条子,‘亲爱的司布真,这里是我的书,并附有我的亲笔签名和相片。如果你愿意再多等一小段时间,我就会比相片上更好看一些,因为我将要去见他,那时我就会象他。’”“著名的《圣经》教师艾因赛(HarryIronside)有一次说,他不需要昂贵的墓碑,他只要一块空白的牌子,上面写著,‘靠恩典得救,得到更新和修补之后再出来’”6。
一九九六年三月份发行的《主爱中华录音事奉中心.中国基督徒作家基金会通讯》第三期上,这两个机构的创建人雷兆轸夫妇冲破传统的阻力,将他们的遗嘱公开刊登出来,决定把遗产的绝大部分奉献给这两个机构。雷妈妈还写了《我的遗嘱附录》,感人至深。现将全文录后,以飨读者。
“一、我回天家后,我身上任何一部分还能用的,请用来帮助需要的人。先是基督徒,后是一般人。然后将剩下的烧成灰。决不要按人间遗传,有什么向‘遗体告别’。
二、我的骨灰,最好撒在我住的房子前后松树旁。因为那是很好的骨肥,而且方便。我一生在此房住得最久,从建筑、维修,一直到我回天家,都有我的爱和关怀。但如果要来的接班人不喜欢,也可将我的骨灰装在普通玻璃瓶内,用强胶封住。千万不要买特别的骨灰盒,太贵了,又没意思。等有人回大陆游玩,顺便可带到张家界国家公园,撒在风景最美的地方。张家界在湖南长沙附近,那是我人间的故乡。我这样做,是要免去占人间一席可用之地。旧约虽有亚伯拉罕买地葬撒拉,但新约就完全没有提这样的事了。
三、我走后,希望不要有任何悲伤的情绪,反而要快快乐乐。如可能,请举行一个‘欢送雷妈妈回天家的布道大会’。我争取录好我最后一次传福音的讲道录音。如没有,就请牧师传福音,或任何弟兄姐妹作见证,救灵魂。那才是最合神心意的大事。
四、在欢送会上,只在我相片下放一盆鲜花。如有任何人送礼,请将钱奉献给《主爱中华录音事奉中心》和《中国基督徒作家基金会》,帮助救国救民,建立天国的事业。谢谢大家的合作!”
亲爱的朋友们,基督徒们所展示的人生观、精神风貌不正是我们所渴求的吗?为何非要等到临终前、而不是现在就接受主耶稣呢?
七、有的基督徒也不怎么样!
常听到朋友这样批评道:“有些基督徒的表现还不如非基督徒呢!我何必要成为基督徒?”是的,有些基督徒确实不怎么样。这样的基督徒在生活中缺乏见证,以致使一些朋友追求真道的心冷淡下来。他们将来在神面前是要作出交待的。作为基督徒,我们应常常省察自身,是否活出了基督的样式,非基督徒朋友能否从我们的言行中受到激励?
但对慕道朋友而言,某些基督徒的表现不应当成为自己相信耶稣的障碍。基督徒也是人,也是罪人。一个人成为基督徒并不是他各方面都比别人好,只是他承认自己有罪、愿意悔改、愿意耶稣主宰他的生命而已。一个基督徒已得到神所赐的新生命,是一个罪得赦免的人。但基督徒仍生活在世俗之中,同样面对各种诱惑和试探。一个基督徒灵命长进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他对神的顺服程度。因此,基督徒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有软弱、失败之处也在情理之中。但从总体来看,基督徒的道德水准是高于非基督徒的,这也是事实。只定睛于少数基督徒的表现容易出现偏差。何况,基督徒还有真假有假呢!
另外,是否要做一个基督徒,应基于对耶稣基督的认识。一位基督徒作家中肯地指出:“历代以来,教会并非无辜,一切的罪恶和失败,一切牧师、神父所行的策略,所施的**,所发的宗教狂热,都使教会蒙受耻辱。但不可否认的是,基督教依然保有创教者的特性和榜样,这才是真正更新力量的源头。”教会近两千年的历史中,确有不少失误,也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直到今天,一些名传道人的丑闻被曝光也时有发生。但基督教并没有衰败下去而是不断成长。其根本原因是基督徒所跟随的耶稣基督是真神。作一个基督徒就是和这位真神建立个人的关系,得到神的生命,进入永恒。如果因为少数基督徒的不佳表现,延误,甚至因而放弃了自己与永生神和好、回到神的国度的机会,岂不是因小失大、太可惜了吗?
八、现在太忙了!
有时在我们邀请朋友们参加查经班或教会活动时,对方会谢绝说:“现在太忙了,实在抽不出时间。”有的说,等毕业后,有一份较稳定的工作后再说;还有人说,等将来退休后,有空再好好研究研究基督教。他们这样说,可能是推托之辞,也可能真是这么想的。
要说忙,确实大家都很忙,在美国尤其这样。但基督教信仰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品。基督徒并不是比他人更闲暇才作基督徒的;相反地,根据我的观察,基督徒往往比非基督徒更忙。他们能挤出时间来追求真理、传扬福音,是因为他们深知基督教信仰对自己和每一个人的极端重要性。一个人再忙,每天总会有一点时间看看报章、杂志,看看电视,与朋友们聊聊天或做一点休闲活动。如果我们把信仰问题摆在这一切的后面,自然排不上队。如果把信仰问题往时间表的前面排,时间就挤出来了。
但要把信仰摆在重要位置,首先要了解它的重要性。只有参加一些有关活动或自己读《圣经》后,才有可能懂得其重要性。否则,一个人很难有时间思考信仰。这就形成了一个负循环。所以,笔者劝朋友们可以咬著牙,硬挤出一点时间去了解基督教,开始一个良性循环。
一天只有四小时,做这事就不能做别的事。在这个意义上说,追求信仰与自己的日常活动在时间上是矛盾的。但从另一方面看,时间是神创造的。《诗篇》的作者说,“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著智慧的心”(诗九十12)。《圣经》还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九10)。可能大家都曾迷路过,夜间迷路更使人心里不安。越迷路越走得快,**西撞,都无暇冷静下来辨别一下方向。当我们没有认识神时,我们忙于应付各种事情,但常常事倍功半,浪费了许多时间。
我们认识了神这位宇宙的创造者、更多地了解的心思意念后,我们一定可以有更多的智慧和更深的洞察力,可以事半功倍,提高时间的有效率。所以,追求基督教信仰并非浪费我们的时间,而是为了更好地使用神给我们的时间。
九、做基督徒会失去自由吗?
有的朋友担心,作了基督徒后就得读经、祷告、参加教会各种活动,凡事需察看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符合《圣经》,而且还得向他人传福音,这岂不是被束缚、捆绑住了吗?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曾如此担心过。但作为过来人,笔者可以告诉大家,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自由不等于随心所欲。上面已谈到,人随心所欲地做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说一个人做事“驾轻就熟”或“游刃有余”,或说某人的艺术造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指他们掌握了所从事的工作的规律,完成了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所以,只有循规律才有自由,正如火车必须在铁轨上奔驰,轮船、飞机一定要按既定的航道、航线行驶一样。所以耶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八30)。一个人只有进入神所启示的真理,才能脱去罪恶的捆绑,获得真正的自由。
成为基督徒后,有了新的生命,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变了。很多人一心盼望著去查经班、去教会做礼拜,并十分愿意把福音传给未信的朋友们。这一切活动都显得那样自然和心甘情愿。在信主以前视这一切为负担和约束,信主以后,这些事却化为生活的一部分,情不自禁地会满怀喜乐地去做。因为神把我们彻底改变了。
十、一切都有把握了才能信吗?
不少慕道朋友有追求的心志,经常参加查经班,对基督教也有了许多了解,但容易陷入一些没有清楚答案的问题中,并认为只有把一切疑问都弄清楚了,才能信耶稣。这种想法并不坏,但却做不到。《圣经》问世已两、三千年了。但其中很多问题,如三位一体、预知与预定等问题至今弄不清楚。因为人的知识、智慧有限,正如保罗所说:“我们如今彷佛对著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十三12)。
另外一些问题(如神为什么首先拣选以色列而不拣选中国作他的选民?)是属于神的主权问题,我们作为受造之物也无法搞明白。然而神知道人的有限,他怜悯我们,所以《圣经》中把救恩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各种背景的人都可以懂得。只要愿意相信耶稣,人就能得救。
要把一切问题都搞清楚了才信,就等于不信。因为把一切都搞清楚是不可能的。人人所能够理解的神的救恩的道理,已足以成为相信耶稣的根基了。
根据不少人的经验,如果我们能时时把握住耶稣复活这一事实,能时时记住我们(受造之物)与造物主的极巨大差异,能时时站在我们受造的本位,很多疑问就迎刃而解或自动消失了,有助于我们从牛角尖或迷宫中走出来。
前几年,笔者主张大家,尤其是知识分子,把问题搞清楚点后再信。这样,根基比较坚固,一旦相信耶稣后就不易摇摆。但几年的经历使我的观点有所改变。我现在主张,无论是因为心灵顿悟还是因为疑问得到基本解答而相信耶稣都很好。神是很奇妙的。无论从哪一种渠道进入他里面的,他都会帮助、改变我们。
像笔者这样经由理性思辨相信耶稣的,神会让我在感性上经历他的同在,知道他是又真又活的神。因心灵顿悟而信耶稣的人,神却会让他们在知识上、理性上更多地认识他,使其信仰有根基,并能把福音传扬出去。
一九九二年当我妻子和我准备受洗时,我们的大孩子也表示要受洗。我考虑到当时他只有十三岁,问他是否可以等长大些,心里更清楚些再受洗。但他说他清楚了,于是我们三人一起受了浸。此后,他随我们参加查经班和教会活动。我们并未在信仰的知识上专门帮助过他。
几年前一位博士生来参加我们查经班,提出很多疑问。虽经大家解答,他仍满心狐疑。查经结束后,他一下子把我们的儿子叫住了:“你这么小也信耶稣?你能不能对我说说你为什么要信?”当时别的人正和我说话。我不知孩子能否回答,但又不便于立即走过去助阵,只好留一只耳朵听他们的对话。没想到,我们的儿子一、二、三、四、五、六,一口气向对方说了一大套理由。那位博士生听得一楞一楞地,并说:“呵,还有点道理。我得好好想想……”(这位博士生现已是主内弟兄了)
这事使我很得安慰。从哪个途径信耶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信耶稣。现在我甚至觉得,心灵顿悟、心头一热便信耶稣的更好。因为这样相信后,以后虽然可能会有摇摆,但他们已进入了神的国度,神会帮助他们的。走理性思考这条路,似乎显得稳固、坚实一些,然而这条路的危险在于,所有的思考或挣扎都发生在相信耶稣之前;万一不能相信耶稣,仍不能与天国有份,一切就变为徒劳。
另外一些朋友已基本上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但心里总存在著一些疑惑。他们已相信到80%,90%,甚至99%。但仍然觉得没有十分把握,因此长时间犹豫徘徊、裹足不前,内心充满了挣扎。经和不少这样的朋友深入交谈后,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的认知完全停留在理性和科学的层面上,缺乏一个信心的飞跃。
前几章已经论述过,基督教信仰是客观的,因而与理性、科学是和谐的;但人的理性和科学都很有限,单凭理性和科学是无法找到神的。神是个灵,所以寻求他要用心灵和诚实。理性和科学是信仰的基础,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凭信心跳跃去和神建立关系,才能建立信仰。
他们的难处就在于跨不出信心的一步。他们说,他们缺乏一种感觉,也渴望神能向他们显现一下,以便下最后的决心。也就是说,要一切眼见了或五官感觉到了才能相信。但眼见为实就不需要信心了。
可是《圣经》十分强调信心的重要。“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十一6)。《约翰福音》中记载了耶稣复活后曾向十个门徒显现,当时门徒多马不在场。事后十个门徒告诉多马说耶稣复活了,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多马坚持眼见为实。当耶稣再一次向多马及门徒显现时,多马才相信了。此时主耶稣对多马说:“……不要疑惑,总要信”,“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翰福音廿29)!
《希伯来书》的作者对信心的定义是:“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十一1)。谈到信心不凭眼见,不少人都感到困惑:如果我们不确知是真的,如何能信呢?以为建立信心是很难的。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凭信心生活,没有信心会使人寸步难行。我们搞科学研究,首先要凭信心相信自然现象有固有规律可循;在课堂听讲,也是凭信心相信老师讲的都是对的;敢于坐在教室里也是凭信心相信教室不会倒塌。谁对教室屋顶的可靠性每天去考察呢?我们也只是凭信心相信有关管理人员是尽心在维修、护理教室而已。若朋友说他刚到一家餐馆吃了价廉味美的晚餐,我们也欣然前往,发现果然名不虚传。但在就餐前我们并没有去分析化验该餐馆的食物是否有毒,而完全凭信心相信朋友不会存心骗我们。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为什么在信耶稣时,我们就不能运用信心了呢?何况我们对耶稣的信心并非盲目,而是有深厚根基的呢。耶稣的复活是无法推倒的历史事实,显明耶稣是神。《圣经》的很多特点表明它是神的话语。神借著大自然和人心的道德律也启示他的存在。千百万基督徒,其中也许就有你的亲人、朋友,都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同证耶和华是又真又活的唯一真神。这些就是我们信耶稣的“实底”和“确据”。难道这么多的事实还不足以让我们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凭信心跨出最后一步——相信、接受耶稣么?一旦跨出这一步,就能感到神的真实了,神的存在就不再是理论问题了。
在出埃及、进迦南时,神为以色列人将红海和约旦河水分开,使他们安然渡过。分红海时,耶和华先将红海分开,以色列才下到红海之底通过。分约旦河时就不同了。神吩咐抬约柜的人要先站到河里去。当他们的脚一入水,河水便分开了。也就是说,以色列人要凭信心先站到河里,河水才能分开,是信心在前,神迹在后。今天也是如此,凡事将信心摆在第一位,感觉就一定会跟上来的。朋友们,凭信心飞跃相信耶稣吧!绝不会错的!
十一、愿意相信,但觉自身条件还不够
有些朋友赞同、欣赏基督教的信仰,也愿意成为一个基督徒,但觉得自己还不怎么够格,想再等一段时间,或等把《圣经》通读一遍或使自己的言行更符合《圣经》的要求后才作基督徒。这种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视基督教为神圣。既然加入别的世俗组织都需要自身具备各种良好条件或资格,想必基督教更是如此。从世俗的观点看,这种想法是合情合理的。就象我们要请朋友到家里作客,总要事先把家里收拾利索才便于迎客,否则是对客人的不尊敬。作父母的大凡都有体会,如果夫妻都在外工作,家中有两三个小孩子,那整个家里一定是杂乱无章的。常常是有客人来访,才能促使全家老少齐心合意立即作一次大扫除、大清理(虽然客人一走,又天下大乱)。既然作基督徒是要请圣灵进驻,使我们的身体成为圣灵的殿,我们自然愿意先把内心打扫干净后再请圣灵进来。
但基督教信仰不同于世俗的传统。基督教信仰强调因信称义、因信得救,不靠人的行为。做基督徒的唯一条件就是愿意相信耶稣,接受耶稣为自己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宰。此外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因为信耶稣是要得到神赐的生命。如果没有这个新生命,我们自己的一切努力、修养都只是搽脂抹粉这类表面工夫,无法使心灵更新。只有得著了神赐的生命,我们才能从里到外地把自己打扫干净。所以主耶稣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三20)。耶稣所呼求的,不是要我们自己拼命打扫自己的屋子,而单单是要我们开门。不管这屋子有多脏乱,只管开门!一旦耶稣进来后,他就能帮助我们尽快地把屋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干净。朋友们,现在就敞开心门迎接耶稣吧!
十二、天国近了,别再迟疑!
还有些朋友不仅自己持久地参加查经班,而且还常常带自己的朋友去查经班或教会,甚至向别的朋友介绍福音,帮助解答有关的信仰问题。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已经信了。他们认为,反正已经信了,至于什么时候决志,什么时候受洗,慢慢再说,等一等也无妨。从表面看,这些朋友与基督徒没有什么不同。实质上却差异很大。基督徒已进入神的国度,而这些朋友虽已站在天国的门口,甚至可以透过大门的窗口看见天国里面的景色,但却仍在天国的外面。基督徒在门内,这些朋友在门外,似乎彼此的气息都能感觉到,伸手就可以相互触摸。然而,门里门外的咫尺之差,却是永生和永死截然不同的境界。
“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约八31)。“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约十四21)。耶稣还说:“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太十32~33)。耶稣的这几段话清楚表明,基督教信仰强调的是信徒和耶稣之间的个人关系。相信不只是知道,更包含信靠、顺从和热爱。相信耶稣是道成肉身、为成就神对人的救赎计划而受死、复活的神的儿子固然很好,但仅此还不能使人成为基督徒。只有相信耶稣是神并愿意跟随耶稣、把自己生命的主权交给耶稣的人才是基督徒。决志作基督徒乃是一个人对耶稣的委身。没有这种委身,就与神没有关系。
好比一个人生了病,医生给了他一种特效药。他反覆研究,把该药的化学成分、作用机理、疗效、服法等搞得一清二楚。可是他就是不吃这种药。他和药没有建立关系,药是药,他是他,药再好也治不了他的病。信仰也如是,不与耶稣建立个人关系,对神了解再多,《圣经》读得再熟也无用,人仍活在罪中,与天国无份。所以,决志信耶稣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进入神的国度的唯一途径。
有人说,“认识了耶稣,决志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晚两、三个月再决志也为时不晚。”此话有一定道理。但就我的所见所闻,“等一等”、“慢慢来”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先知以赛亚呼叫说:“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赛五十五6)。不是说神会远离我们而去,而是指世人可能受到各种试探和撒旦的攻击,使我们的心远离神而去,我们的罪成为阻隔而寻不见神。耶稣在撒种的比喻中说,种子“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耶稣对此解释道:“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太十三7,22)。
据说画家达文西在画《最后的晚餐》时,先找了一个形象俊美、脸上有天使般光彩的年轻人作模特儿画耶稣。当他把十一个门徒画好后,若干年已经过去了。最后他又找一个神态诡诈、凶恶的人作模特儿画卖主的犹大。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两个模特儿竟是同一个人!罪恶的薰染已使这位昔日的好青年面目全非了。我认识一对年轻夫妇,当他们新搬到我们所在的城市时,恳切地寻找教会,使我们很受激励。他们几乎每周都准时来查经班,我们也常去探访他们。在我离开那个城市时,他们几乎要决志了,但他们想再等一下。后来我有机会回到那个城市布道,特地打听他们的消息。不料教会的同工们告诉我,自从这对夫妇拿到绿卡后就不来教会了;同工们去请,他们脸上还浮现出嘲讽的笑容。我听后很难过。他们以为有了绿卡就有了依靠了,就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需要寻求神了。这只是幻想。我盼望他们能早日重新回到神面前来;但是,也许他们永远失去机会了。
还有些朋友本来也可以决志了,但他们没有决断,日后或因对一段经文发生疑问,或者被周遭或自身的苦难所困惑,他们慕道的心也慢慢冷却下来。虽然基督徒也会受到试探,也会软弱、跌倒,但他们已进入了神的国度,神会看顾他们到底。但那些已经来到神国门口的朋友,只是因为一时的迟疑没有跨进神的国度,而后因种种原因又背道而驰,离天国越来越远,委实令人痛惜!
生命的脆弱也不允许我们迟疑、徘徊,否则可能永远失去机会。很多时候,死亡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骤然来临。我家居住的城市的一个颇受欢迎的电视新闻男主播,几年前突然病逝。头天晚上我还在收看这位身强力壮的主播的新闻播放,第二天就说他去世了。开始我以为我听错了。后来才知他因突发一种罕见的心脏病而死,还不到五十岁。
我的大孩子念高中时的副校长深得学生的爱戴。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他在校务会上还在畅谈学校的远景规划,不想三天后的下午两点多钟,当他正走在教学大楼的走廊上时,被从校外混进来的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连开三枪,击倒在血泊中,在送往医院途中就停止了呼吸……。全校师生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很多人痛哭失声。这两位都正值金黄的中年。我不清楚那位男主播的信仰,但我确知这位副校长是基督徒,心中才得了不少安慰。
耶稣呼召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四17)。现在正值世界末日,主耶稣随时都有可能再来审判世界,使一切信他的进入永生,一切不信者则要受到永刑。我们现在买了各种保险:医疗保险、汽车保险、房屋保险、人寿保险等等,使我们的生活更有保障。但是,朋友们,你对永生投了资、买了保险了吗?如果主耶稣明天就来审判世界,你准备好了吗?
注释
1.LeslieB.Flynn著,《人是什么?》钟越娜译(台北:活泉出版社,1986),页67-68。
2.同1,页68。
3.LeslieB.Flynn著,《人是什么?》钟越娜译(台北:活泉出版社,1986),页88,91。
4.林治平著,《舞台》。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3。
5.LeslieB.Flynn著,《人是什么?》钟越娜译(台北:活泉出版社,1986),页123-124。
6.同1,页1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