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教会论 第壹章  教会的意义
    壹教会的定义一、从广义而言基督的教会从其最广的意义来说,乃是历世历代,天上地下所有重生之人的集团。主耶稣在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至十九节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以弗所书一章二十至二十三节,三章九至十节说:「他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又将万有服在他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歌罗西书一章十七至十八节说:「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希伯来书十二章二十二至二十三节说:「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从这些经文,来寻求其意义,我们可以说,教会和属灵的神国乃是相同的。两者乃表示上帝藉着基督在得救的人类中行使他实际的属灵的统治权。但是约翰福音三章三、五节说:「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古罗马哲学家和政治家西塞禄(M.T.Cicerol06-42or43B.C.)尝谓,「一切良善的人,乃在一只船里。」西氏虽为哲学家,但也是政治家,他在安多尼王暴虐无道之时,公开演讲,大声疾呼,攻击苛政,竟以身殉。其维护正义,嫉恶如仇的心志与精神,实足彪炳千秋,令那些「飘来飘去,随从异端」,不守真道的「新神学家」,自惭形秽。西氏之言,乃与吾国成语,「同舟共济」,「志同道合」之义相同。以他的地位处境而言,他这句话,虽是指国家社会的情状而言,然而拿来应用到教会实乃更为适切,并可令圣徒反省警觉。照上文所言,教会既有如此神圣的意义,握有天国的钥匙,负有重大的使命,我们更应戒慎恐惧。无形的教会,乃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名录在天上诸长子的会所与共聚的总会。自然不能和那些没有重生得救、不信圣经,且尤提倡异端邪说的人同流合污,或迁就妥协,以免「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弗四14)

    上文从最广的意义说,无形教会乃是历世历代,天上地下,重生得救之人共聚的总会,乃与属灵的神国是相同的。但是照安德罗氏(Andrew)的分析,教会和神国乃有五点不同,可是他所说的不同,其实乃是指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的不同。请分述之:(1)教会乃始自基督(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但神国乃是在先;(2)教会乃限于在历史的基督里面的信徒,——但神国乃包含所有上帝的儿女;(3)教会乃是在世界,——但是神国不属世界;(4)教会乃是有形的,——但神国是无形的;(5)教会乃有「准有机」的(QuasiOrganic)特性,于是成为许多地方教会,——但是神国并非如此。费特氏(H.G.Vedder)说:「教会乃是一个属灵的身体,只是包含那些已被上帝的灵所重生的人。」但西敏斯德信条(WestminsterConfession)说:教会「乃包含全世界那些宣称相信真道的人和他们的儿女。」照此定义,则在教会里面,乃包含那群不但没有重生确证,而且还有那些明示并未重生的人。在事实上,在很多国家的教会乃是和世界相同的。奥古斯丁且引马太福音十三章三十八节说:「教会就是『田地』,」因为主耶稣于此明明白白说:「田地就是世界」。奥古斯丁认为,在教会里面,乃是良莠不齐,有好人,也有坏人,没有完全分开,其理乃见主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十三章撒种的比喻,他讲到麦子和稗子,引主人对仆人所答之话说,「不必」把「稗子」「薅出来」,「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容这两样一齐(生)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太一三24一30)可是这个比喻,并非讲为什么我们不立刻把恶人赶出教会;而是指为什么上帝不立刻使恶人离开世界,这乃是要到最后上帝审判人类的时候。但是从另一面看,普世教会乃包含所有真正的信徒。此乃应验上帝对亚伯拉罕在创世记十五章五节的应许,耶和华「于是领他走到外边,说:『你向天观看,数算众星,能数得过来吗?』又对他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教会不但是普世的,而且又是永恒的,因为她的生命乃是从基督来的。杜霖额氏(Dollinger)说:「神学乃是讲和平,非讲纷争的科学,这样才可使众教会和好,此乃为整个文明世界所渴望的。」天主教的甘比斯(ThomasaKempis)、清**密尔敦(Milton)、圣公会的凯白尔(Keble),他们乃超脱了他们自己特有的教义,突破划分宗派的界线,不再划地自限,深闭固框;而乃跃升到一个更高超的基督圣道共同的境界:肢体相联,彼此关顾,同甘同苦,共乐共荣。(参林前一二12一27)浸信会的约翰本仁(Bunyan)对人传讲说:「我们乃有一个共同的立场。可使彼此交契无间,没有外在的礼仪或惯例,可加消损。」莫拉维亚弟兄会的甘浦特(MoravianGambold),在他著作里说:「倘使一个人能够遍察万事,他便能窥测上帝的心意和神国的奥秘。」

    二、就大概而论大概而论,教会乃是基督的身体,乃是一个有机体,主耶稣基督把他属灵的生命赋与教会,又藉着教会充分彰显他的大能和恩典。所以教会绝不可用人的说法或术语来下定义,把她视为一种众人的结合,乃以达成他们社会的、慈善的,甚或属灵的目的。这些都不是教会的真谛,因为教会里面乃是另有一种超凡的原素。教会乃是主耶稣基督所拯救之人结合起来的伟大的集团,主乃住在她里面,为着她,又藉着她,而把上帝显现出来。以弗所书一章十七至二十三节说,「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他;并且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大能大力,使他从死里复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又将万有服在他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贰圣经的名称

    一、旧约里的名称在旧约里面,乃用两个字来指称教会:其一为Qahal(或Kahal),其字根乃为Qal(或Kal),意指呼召;其二乃为Edhah(yaadh),意指天命或派定,大家相聚在一个指定的地方。这两个字并非完全分别的,但又非全然是同义词。Edhah一词,原来乃是一种指定的聚会,当其应用到以色列人,则无论他们相聚与否乃是指以色列儿女或代表的首领组成的团契。至于Qahal一词,则乃特指大家当场相聚而言。例如出埃及记十二章六节;民数记十四章五节以及耶利米书二十六章十七节会众相聚的情形而言。然而从申命记四章十节,五章二十二至二十三节,十八章十六节;列王纪上八章二、三、五节;历代志下五章二至六节诸节经文来看,他们的聚会,有时似乎乃由会众的代表参加。Edhah一词在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约书亚记里面乃是常常使用,但在申命记就不见此词,而以后各卷书里,也不多见。Qahal一词则常见在历代志、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里面。在以后各卷书里面,Qahal一词乃改由ekklesia一词充之。晓勒氏(Schuerer)认为以后犹太教把Sunagoge与ekklesia二字,加以分辨,前者乃指犹太教会,乃是实际的;后者虽也指教会,但乃是理想的。他的见解以后乃被荷兰神学家巴文克(Bavinck)所采纳。但是克莱满柯祺珥氏(CremerKoegel),则另有所见。霍尔德氏(Hort)认为犹太人流亡以后,Qahal一词乃含有两者之意,因此ekklesia一词对讲希腊话的犹太人来说,乃指犹太人的聚会而言。二、新约里的名称

    在新约里面,也有两个字,其一为ekklesia其语原为ek与Kaleo意指「召集」;其二乃为Sunagoge其语原为Sun和ago,其意乃指「集合」。后者乃专指犹太人宗教的聚会或公开崇拜聚会的会堂而言。例如马太福音四章二十三节说:「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至于ekklesia一词,虽于少数的地方,亦指民间的集合,然大部乃是指新约的教会而言。Ekklesia的前置词ek常被解为从一般群众里拣选出来之意,所以圣经里面所用的ekklesia,乃指从一般世人中被拣选之人。但这种解释,还没有臻于全备,因为教会一词乃有多方面的含义。主耶稣乃是最初用教会一词的人,他在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至十九节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他乃被认为他们的主,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一六16)以后教会发展,以是教会也有多种的意义;在许多地方,教会纷纷建立起来,此乃基督普世教会的表现,兹将此词各种的用法,分述如后:1.Ekklesia一词,乃指某一地区的一群信徒,是一个地方的教会,不论这些信徒是否在一起敬拜上帝。(参徒五11,一一26;林前一一18,一四19、28、35;又如罗一六4;林前一六1;加一2;帖前二14)2.有些时候,ekklesia又可指一种家庭教会。有些人的家,因为他们的住宅宽畅,特别把大的堂屋作为神圣的崇拜上帝之处。(参罗一六23;林前一六19;西四15;门2)3.使徒行传九章三十一节说:「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那时他们虽未必有一个大家结合起来的组织,像现在我们所称的宗派;但是那时耶路撒冷的教会和安提阿的教会未始不可能由不同的团契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大家一起聚会。

    4.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ekklesia一词,乃可用以指普天下凡是公开承认主耶稣基督,由选定的圣职人员指导,为着敬拜主而组成的整个团体。使徒保罗则把教会视为一个属灵的机体,他在以弗所书四章十一至十六节说:「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唯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5.最后,这词最总体性的意义,乃指无论在天上或地上,凡是已经或将要在灵里面连于基督,作他们救主的信徒的团体。把这词这样用的,乃在使徒保罗的以弗所书和歌罗西书里面。他说:「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弗一23)「为要藉着教会,使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现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但愿他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们。」(弗三10、21)「……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弗五23一27、32)保罗又在歌罗西书一章十八至二十四节说:「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既然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你们从前与神隔绝,因着恶行,心里与他为敌。但如今藉着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们与自己和好,都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把你们引到自己面前。只要你们在所信的道上恒心,根基稳固,坚定不移,不致被引动失去福音的盼望;这福音……是传与普天下万人听的,我保罗也作了这福音的执事。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但是我们须加注意,所有“Church”、“Kerk和“Kir-che”种种名称,都不是从ekklesia一词而来,乃是从Kuriake一词而来,其意乃指「归属于主」。此乃因为教会乃是上帝的产业。此乃一个应加着重的要点。语云「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则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当然「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罗一一36)复次,教会虽是上帝的产业乃指「归属于主」,但是必须大家在那里聚会,敬拜上帝,才能成为上帝属灵的会所;否则「归属于主」乃成虚谈。

    三、其他圣经名称在新约里面还有关于教会象征性的名称,每一个名称,各有其关于教会的特点,兹分述之:1.基督的身体——现在有些人以为这个名称乃为新约教会的定义,其实不然。这个名称,并非仅指普世教会,例如以弗所书一章二十三节说:「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又如歌罗西书一章十八节说:「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层首位。」但也是单指一个教会而言,例如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二十七节说:「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这乃是着重教会的合一,不论是地方的,或是普世的,尤其要着重合一的有机性,这个教会的有机体乃和基督有生命的关系,以主耶稣基督,作他们荣耀之首。2.圣灵的(或上帝的)宝殿——哥林多教会乃被称为「上帝的殿」。(哥林多前书三章十六节说:「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二章二十一至二十二节说:「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还有一种将来理想教会的名称,这乃是普世教会。使徒彼得说:「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彼前二5)这一个表识,乃为着重教会神圣的事实,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乃是因为圣灵住在里面,所以赋予她这种高贵的特性。

    3.「在上的耶路撒冷」(「天上的耶路撒冷」或「新耶路撒冷」)——这三个名称乃载于圣经。加拉太书四章二十六节说:「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希伯来书十二章二十二节说:「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启示录二十一章二节、九节、十节说:「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拿着七个金碗、盛满末后七灾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来对我说:『你到这里来,我要将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指给你看、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就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在旧约里面,耶路撒冷乃代表上帝与他子民,居住接触的地方。在新约里面,教会乃为旧约耶路撒冷属灵的相对物(SpiritualCounterpart)。教会乃成为上帝的居所,上帝的子民在教会有彼此的交契;而这个居所,虽是仍有一部分在地上,却是有属于天上的境界。4.「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摩太前书三章十五节说:「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这乃是指一般的教会而言,所以也可适用到其每一部分。这一句话乃明显的晓谕我们,教会乃是真理的监督,真理的堡垒,以及抵抗上帝国度一切仇敌之真理的斗士。叁教会论简史

    教会论的历史,大率可分两大时期:一为改教运动以前;一为改教时期和以后。兹分叙之。一、改教运动以前这又可分1.初期教父时期和2.中古时期:1.教父时期——承使徒馀绪的初期教父以及辩道学者,他们乃把教会视为至圣所,上帝的子民乃为上帝特选的产业。当初还没有必要把圣徒特别标明出来。到了第二世纪的下半期始有显著的改变。那时异端猖獗,就不能不把真正圣而公的教会的特征标明出来。这就要注意教会外在的表征。教会就被认为是一种外在的制度,由主教管辖,好比是使徒直接的继任者,持有其真正的圣传(Tradition传统)。他们强烈的偏重教会的普遍性;地方教会被视为许多分开的单位,仅为一个普世教会的一部分。因此教会日趋俗化而败坏。其弊所及,就发生一种反动,各种的邪道就乘时横决:其一为第二世纪中期的孟他努主义(Montanism);其二为第三世纪中期的诺洼天主义(Novatianism);其三为第四世纪初期的多纳徒主义(Donatism),一味均以教会会友的圣洁作为真教会的标记。初期教父为着与这些邪道斗争抗辩,就日形加强教会的主教制度。居普良(Cyprian)乃被誉为最初发扬主教教会学说的人。他认为主教乃为使徒真正继任者;因着他们舍身牺牲的工作,说他们有祭司的品德。他们组成一种社团,称为主教团,这就造成教会的合一;而教会的合一,乃是根据主教的合一。如果有不顺从主教的,那就要丧失他们与教会的团契;又因在教会以外没有救恩,他们就因此也要失去他们的救恩!奥古斯丁对于教会的观念,并不完全一贯,由于他和多纳徒主义斗争,使他对于教会的性质作更多的深思。一方面他表示他乃为预定论者(Predestinatian),他认为教会乃是被拣选者的集团(CommunioSanctorum);谁有上帝的灵,因此真诚的爱心就在他身上表彰出来。圣徒在教会并非虚有其表的会友,而乃是一个有生命的成员。现在的教会乃是良莠不齐,真正的教会乃是圣而公之教会,藉着主教的继承,使徒的权威得以继续持承,教会乃为上帝恩惠的宝库。

    2.中古时期——烦琐哲学或称经院哲学家对于教会的学说,甚少论及,此乃由居普良和奥古斯丁,加以发挥,相当全备;但须再稍加修正,始能臻于尽善。罗马天主教的历史学家郎敦氏(Otten)说,这种学说,初乃由中世纪烦琐哲学家肇其端。在天德会议(CouncilofTrent)以后即交卸给他们的继任者。但是在若干点上,以后也偶加发挥。教会论虽未在那时有所阐发,但教会本身事实上却大有发展。其发展的种子乃为居普良的教会观;在某方面可以奥古斯丁为代表,教父的意见,被大家漠视。这并非说烦琐哲学家完全否认属灵的因素,而乃是因为他们未加重视。他们乃把教会视为一种外在的组织或制度。嚣俄(HugoofSt.Victor)认为教会和国家,乃是上帝为着统治人民而制定的两大权能;但是教会的任务乃为拯救世人,所以乃有更高的权威,国家乃仅谋世人现世的福利。君王乃为国家的元首,但是教皇乃是教会之首。教会里面乃有两种人,各有其妥为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一种是牧师,乃是奉献事奉上帝的,组成一个单位;另一种乃为平信徒,乃由各界的人构成,在教会里乃是另外与牧师不同阶级的人。这样就使教皇制度的学说一步一步发展,结果乃使教皇成为一个绝对的君王。这种学说乃由天主教另外一种学说的推动,遂相得益彰,认为天主教会乃是上帝在地上的国度,所以罗马主教的管辖区,就是在地上的国度。这种把有形的有组织的教会和上帝的国度等量齐观,视为一物,乃发生许多重大的影响;(1)这就必令家庭与学校、科学与文艺、商业与工业、……等,都要受教会的管制;(2)世人一切得救的祝福,乃都由罗马教会的法令,尤其是圣礼而来;(3)这乃使罗马教会日趋世俗化,因为他们把政治比拯救罪人更为重视,最后教皇要主宰世上的统治者。二、改教时期和以后兹分改教运动时期和改教运动以后两点,分叙如后:

    1.改教运动时期——改教运动者与罗马天主教对教会的观念,完全**,但是他们自己中间,在若干问题上,也有不同的意见。路德对于无误的、教职阶级制的教会,特殊祭司职,用圣礼施行救恩,都表示赞同。他认为教会乃是基督信徒属灵的团契。他恢复所有信徒的祭司职。他维护教会合一论,但把教会分作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惟他又审慎的指出,这并非两个教会,乃仅为同一个教会的两面。无形的教会成为有形的,并非由于主教和红衣主教的统治,也非由于教皇的领导,而乃由于遵行上帝的道。路德也承认有形的教会里面的成员,乃是良莠不齐的,有敬虔的,也有邪恶的分子。但是在他反对罗马天主教以教会统治国家一点上,他又趋于极端,教会除了传扬主道以外,必须顺服国家。再浸礼派(Anabaptists)不满路德之说:他们又复藐视有形的教会以及上帝赐恩的方法(MeansofGrace神恩的媒介)。复次,他们又要将教会和国家绝对分开。加尔文与改正宗神学家,和路德一致认为教会乃为圣徒的团契(CommunioSanctorum),不过他们乃不同路德宗那样,注重教会客观的条例和仪式;他们乃靠信徒主观的交契,以求教会的合一与圣洁。他们也把教会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面,但是分法乃稍有不同。复次,他认为教会真正的标记,非仅在谨守遵行主的道,而复在忠实的持守履行教会的纪律。但是十七世纪的改正宗神学家虽有一种意念,认为教会要顺服国家;可是他们乃不同路德宗,他们已经建立一种教会行政的方式,使教会有高度的自由和权能。但是无论是路德宗和改正宗神学家,乃都期望维持有形教会与无形教会之间正当的关系。十七世纪的苏西尼派(Socinians)和阿敏念派(Arminians)的学者,他们虽口讲无形的教会,但在实际上,乃完全忘却何谓无形的教会。前者以为基督教乃仅一种可接纳的道理。而后者则把教会作为一个有形的团体,除了传扬福音以及训勉会友以外,则把教会的权柄让给国家。此外还有拉巴第派(Labadists)和敬虔派(Pietists)则适得其反,他们且有漠视有形教会之势,对于那些良莠不齐兼做社会事业的教会,不放在眼中,而希望在秘密**(Conventicles)中得到灵性的造就。2.改教运动以后——当十八世纪理性主义猖獗,一般人受了各种世俗学说的影响。不能了悟超自然的道理。由于启蒙运动以后,所谓经验主义的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之一勃兴,这种思想,经过了休谟、康德、达尔文学说的影响,便日形加强而发展。在这个时期以前,各种流行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还带有超自然的特质;然而经验主义的所谓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便根本异趣,乃是彻头彻尾的自然主义的,他们丢弃了任何超自然的因素,一味遵照那呆板不变的自然力和自然法来机械地解释整个宇宙现象,以及人类的宗教和道德问题,从而撇弃一切超自然的道理,因此便敌挡基督圣道。这对于教会论也发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对信仰问题,漠不关心;一方面对于教会,缺乏热忱。因此他们把教会和其他人类社会等量齐观。监理会(methodism或称衡理公会,美以美会)虽曾起而反对理性主义,但是他们对于教会论未作任何贡献。他们虽一方面谴责教会,一方面却和教会相处无间。施莱玛赫(Schleiermacher)认为教会无非乃为信徒的集团,乃为同感一灵的信徒的身体。他不用有形的教会和无形的教会这些名称夹分别教会;他发现教会的精义,乃在基督圣徒团契的精神里面。上帝的灵愈是深入圣徒心灵里面,圣徒便愈不觉自己重要,愈不唯我独尊,教会就愈少派别的纷争。黎敕尔(Ritschl)不把教会分作有形的与无形的,而分为教会与天国;质言之,前者乃为有形的教会,无形教会乃为天国。他认为天国乃上帝子民的团体,行事为人,都以爱心为动机;教会乃为敬拜上帝的同一个团体。所以教会乃限于一种外形的组织,她唯一的任务,就是敬拜上帝,而这种任务的功能无非在使信徒彼此更为熟悉而亲密。这种教训,实乃远悖新约圣经的道理。其弊所及,便流为一种新派神学思想,使教会变成一种人为的机构,不复为上帝建立的制度,而成为社会服务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