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忘忧主怀中——母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八章 灵恩运动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母亲的形象从属灵经历的角度来看灵恩运动,要用密切的关系来表达神与人关系的形象,较为贴切的可以用母亲形象去表达,意即在感受上神是他的母亲(Godasmother)。在圣经中,不是没有母亲的形象,尤其是以赛亚书多次提到神好象母亲般乳养以色列人。在历代的灵修学中,也有将神作为母亲,14世纪英国的诺立赤(JulianOfNorwich,1342—1413)在《神圣之爱的启示》(RevelationsofDivineLove)一书中有数章也曾讨论到耶稣好象我们的母亲一样。母亲的形象在基督教传统是有的,不过并不明显,以这角度去了解灵恩运动较为可以表达出它的特色:母亲兼有夫妻与父亲两者之间的特色。母亲的角色属于高一辈,她拥有的比我们多。我们面对她时是用一个向上的心境,但与父亲不同,父亲代表超越的、有距离的、争战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却代表感性的一面,所以有夫妇之间感情的—面,但又和父亲一样,属于高一辈,与我们有上下之间的关系。因此,面对母亲的形象时会有很特别的心境,当我们想起母亲时,总会觉得她可以亲近,又可以倚靠。可以亲近是因为她是母亲,可以扑在她的怀中,小孩子遇到不安的事情,就会扑在她的胸怀,这是她可以亲近的一面。同时,她又有可以倚靠的一面,小孩于在母亲的怀中会有—种安全感,纵然有天大的事情也不足惧怕。母亲和父亲一样高高在上,但又有亲切的、感性的接触,这是一个奇妙的结合。灵恩运动取材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灵修学中一部分作为它们的特色。好的方面,它们汲取了两者之长处;坏的方面,它与两者都不同,因而受到两者的排斥。倘若它汲取不到两者之长处,而只得两者的缺点,那就更坏了。因此,灵恩运动最受争议,它可以最好,也可以最坏,问题在于它取材了什么。它抽取天主教和基督教两者的属灵经历,但不完全等于它们。母亲不可以等于父亲,不可以代替父亲;母亲也不可以代替妻子或丈夫的亲切。所以母亲有很独特的角色。想起母亲时便会想起这种心境。小孩子扑在母亲的怀中时,可以尽情的得着释放。这种情的释放,是我们想起母亲时很强烈的感觉。在灵恩运动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感觉,特别是在它们的敬拜中。在敬拜时,诗歌的敬拜令我们差不多可以完全释放自己,仿如在母亲的怀中可以尽情的哭、尽情的笑。在天主教的灵修学或在更正教的灵修学都没有这种属灵经验。天主教是感性,但不象灵恩运动猛烈的哭、笑、叫喊、唱歌、跳舞。更正教并不喜欢这样,因为这些不是父亲形象,也不是真理形象,而过于感性。母亲形象与灵恩运动互相契合之处在于当我们想起母亲时,便想起生命的来源。怀孕是作为母亲的典型现象。怀孕就是将一个生命赋予另—个生命。儿女与母亲的关系由胎儿开始,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直接注入儿女的生命当中。母亲的生命力等于儿女的生命力,所以儿女可以分尝和经验到母亲的生命力。父亲的生命力却成为—个保护者,产生儿女对他的敬畏,是有距离的;母亲的生命力却成为儿女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可以经验的。基督教的灵修学与灵恩运动不同,两者均强调神的大能,不过基督教的灵修学在强调神的大能之时,又显出人之不配和无能;灵恩运动则强调自己所经历神之大能在自己身上分尝(share)出来,于是能够医治别人。父亲的伟大显得我们的渺小,产生敬畏;母亲的伟大让我们分尝她生命的力量,所以生命『能力』的感觉很强。母亲是能力和生命的赋予者,这是灵恩运动经验中重要的内涵。最后,从人类学、心理学来看,母亲的象征经常都连结着大地,被称为『大地之母』(MotherOfearth);而父亲的形象则令人想起天空。母亲的生育与大地孕育万物息息相关,所以当我们想起母亲时,不单只感觉亲近,而且有种形躯的感觉,是连结着形躯生命(embodiment),是属于地上的,是属于有机、有形的身躯。有人说这是来自人类的回忆,因为生命最初是透过吃母乳开始。母亲的奶是生命的起始点,我们与母亲的关系是肌肤贴近(bodvattachment),所以身体的形躯性很强;父亲则看顾我们,为我们寻找食物。但是母亲却拥抱着孩子,孩子从小到大都与母亲有身体的接触,所以想起母亲时便自然会想起具体身躯的意义。具体的身体接触在灵恩运动中是相当重要的经验。灵恩运动是所有不同的传统的灵恩经历中最强调身体。天主教强调情;基督教强调理;灵恩运动则强调身体。在灵恩运动的崇拜中,身体的动作最多。圣灵要彰显能力时,全部都有动作(action)的出现,例如按手、抹油全部皆有动作。在灵恩运动中,比其他一切的传统更强凋身体。所以想起灵恩运动的时候,如果用母亲的形象去想象便会更加容易明白。其实,灵恩运动深的经验是向往与母亲的经验的意向。有一首歌名叫Youaremyhidingplace,当我们在崇拜的过程中唱“Youaremyhidingplace”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躺在母亲的怀抱中,将一切的忧虑、重担、委屈尽情地向她伸诉,然后她拥抱自己的时候,会经历到安全感和生命的释放。歌词中提到“youfeelmyheartwithsongofdeliverancewheneverlamafraid”,即是当我恐惧时,母亲是我的避难所,我躲在她里面时就有很强的安全感。歌词又提到“youalwaysfillmyheart”,那是很感性的。这与父亲不同,父亲是“youarefighting”,为我们争战,**撒但;但母亲给予我们的是“songofdeliverance”,在安全感中得着极大的释放。歌词跟着说“Iwilltrustinyou,Iwilltrustinyou,lettheweaksaylamstrong",软弱的变为刚强。在释放中我是软弱的,但是因为在母亲的怀中时,母亲的生命注入我的生命,我就由软弱变为刚强。“InthestrengthofmyLord”,我之所以成为刚强,乃是因为我在他的能力中。这是引自诗篇,将它谱成诗歌,成为灵恩运动中受到大部分人接受的诗歌之一,听的时候不期然有躺在母亲怀里的心境,这心境是安全感、释放、重新得力,生命的注入再燃点起来。这都是灵恩运动中最有标志的感觉。

    二、灵恩运动的分析母亲兼有父亲与夫妻这两种关系的特色,从这角度了解,灵恩运动也兼有罗马天主教的灵修学和基督教更正教的灵修学两者之间某些特质,但又不是完全相同。1.与罗马天主教灵修学比较(1)相同

    两者皆重视追寻纯感性,忘我境界的高峰经验。灵恩运动在崇拜中浑然忘我的高峰经验是透过身体和音乐对神发出的赞美,然后向人见证,是释放的经验,达到完全浑然忘我的境界。在脑中纯直觉地享受与神同在,已不再理会所唱诗歌的内容,因为那种纯直觉享受已超越文字的重要性。那种仿如躺在母亲怀里的平安、无忧无虑、忘我的感觉,是纯感性的感觉,不能用理性分析,也无须用语言表达,这与天主教属灵婚姻中与耶稣基督的完全默契相当接近。(2)相异a.达至经验的途径不同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20Settings/Temp/Rar$EX26.141/images/img01.gif

    在上图中,从正常状态(上方)要达到高峰经验(下方),即是从普通的生活到达高峰的经验,研究的学者指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但结果都可以到达同一目的。其中一条称为『激情之路』(increasingarousal);另一条称为『凝聚之路』(decreasingarousal)。即是说一条路是愈来愈激动我们的情绪,另一条路则愈来愈减低我们的情绪。两条路是向着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向走,但很奇怪,两条路上到尽头时会相连,就是产生浑然忘我的境界。天主教所走的路以凝聚之路去了解;而灵恩运动之路可说是激情之路。天主教之路是透过安静,然后集中、专注,让内心的杂念慢慢消逝,完全再无任何事情干扰,心灵完全安静,是在完全清醒但不受干扰的内心状态,在这状态中慢慢进人与神联合的境界,所以称为『凝聚之路』,将一切刺激逐渐收缩到完全消灭,然后专注于—个对象,到最后连对象也被取消,将自己完全投入与神联合的经历当中。这是天主教一般所走的路。所以天主**的灵修学者都喜欢退修独处(Solitude)、宁静(Silence)、与世无争。灵恩运动则恰恰相反,这条路是透过不断的刺激,如唱歌、身体动作、跳舞、呼喊和不断的赞美等,令情绪激宕,愈激宕情绪便越强烈,到一个地步令整个人完全投入这种激宕的情绪中。初时只是坐着唱诗,继而站立起来,跟着举起手,逐渐投入到跳出分析自己的保衔心态(defensemechanism),愈唱愈投入,到完全浑然忘我的境界。在这一刹那,已经不再计较别人的评价,也不介意在灵恩运动聚会中别人的目光,所以没有恐惧,整个人可以完全投入。这种经历是透过感情的激宕而来,这与天主教的路很不相同。天主教的路愈来愈静,与神联合;而灵恩运动却愈来愈吵,整个人融化在神的爱当中。所以两者的高峰经验虽然很类似,但所走的路却不一样。

    b.探索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天主教强调在独处中向内在生命的探索;灵恩运动则强调在群体敬拜中向外显的表达方式。这有两个对比;第一是独处对比群体;第二是向内在生命的探索对比外显的表达方式。天主教的经验是单独而私隐的,所以走向独处的路;但是灵恩运动的起始多数在群体聚会当中,无论是敬拜聚会,或是医治聚会,总之是一群人走在一起,经验是透过群体的敬拜经验而来。所以构成两幅不同的图书:一幅是天主教的在斗室中的幽会;另一幅是灵恩运动的举手唱诗的情景。天主教向内心探索;而灵恩运动的经验是外显的,如说方言、医治、按手祈祷,在众人面前有表现等,称为『经验的高峰』。c.需要的时间不同天主教的工夫是透过点滴的操练累积而来,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一点一滴的、漫漫的、渐渐的而来。要学习默想和安静,没有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不会有进步。学安静的功夫,要透过许多时日,许多的教导提点,慢慢才会心境安静,听见神的声音,才会感受到与神关系的亲切。除去内心的杂念,最快也要一至两个星期才会稍为有一点成果。这是一点一滴累积所得,是高度意志的训练再加上心灵的倒空。反之,灵恩经验则不同,是即时见效的,只要肯开放,愿意即时投入他们的唱诗,大概十分钟便马上可以进入境界。

    我在l980年到l984年在英国念书的时候,曾参加一间受灵恩运动影响的圣公会教会聚会,名叫『福音派的圣公会』(EvangelicalAnglicanChurch),那位牧师名叫MichelGreen,他本身不是有灵恩的背景,但是他的太太是灵恩派的,有说方言、说预言和医病。1980年,我第一次带同太太和女儿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念书,当时人生路不熟。在未上飞机之前,我的女儿便已经患上感冒,肚子不舒服。在飞机的航程中,她一直发热。到了英国,我没有相熟的朋友接机,连药房也不知在哪里,天寒地冻,我在伦敦的街上到处跑,后来有一位朋友招呼我们在他的家住下,但是,由于他本身也很贫穷,只住在很狭小的地牢,我们一家三口相继病倒,他不能照顾我们,于是我们便乘坐火车前往牛津。事先我巳拜托朋友替我找到一所小房间居住,岂料朋友失信,幸而我临时找到另—处地方居住,那里甚为肮脏,到处都是蟑螂,我们一家三口挤在同一张床,身边的太太和女儿的病仍未痊愈,不断地咳嗽。那时我躺在床上,不禁问神:『为什么要来?不如归去吧!我在香港有好的职业,到这儿干什么呢?何必带同家人来受苦呢?』这就是我在牛津第一日的经历。那天是早期六,翌日星期日我就去买药,岂料药房在早期日休息。我骑着脚踏车去到靠近市中心的学院附近尝试买药,刚巧牛津大学对面的教堂钟声响起来,有很多人前来参加崇拜,于是我也去参加崇拜。末开始崇拜之前,当会众唱诗歌『当转眼仰望耶稣』时,我方才发现原来他们都是抬起头来仰望耶稣的。当时我想到自己来到英国之后,心情很是沉重,不单没有仰望耶稣,甚至咒诅自己的决定,这时我的心情已经开始激宕起来。接着是一支小乐队演奏『他是神』,会众即时举起双手,唱至『万膝当跪拜』这一句时,许多人也跪下来,他们按着歌词来做动作。唱第二次时,我也不期然地跟着歌词做动作。突然在一刹那间,所有的冤屈、对神的埋怨、对自己抉择的咒诅尽都消失,心中只有一个意念:『在神的爱中,万膝和天下也当跪拜在神的面前,任何病痛都可以被医冶,没有人生的难处不能渡过?』突然之间,所有问题皆烟消云散,整个生命骤然改变,再没有想起刚才的愁苦了。所以灵恩运动自有其魅力,有时一生的问题只需几分钟便可以化解。这便是灵恩运动的好处。2.与基督教(东正教)的灵修学比较(1)经历神的权能(Power)a.相同

    神的大能是两个灵修学的重点,灵恩运动最核心的经验不能离开权能(Power),所谓权能医治(Powerhealing)、权能布道(Powerevangelism)、灵力对峙(Powerencounter)等都强调权能。另一方面,基督教也有强调权能(Power),彼此都是强调神绝对的能力。b.相异基督教强调神绝对的能力和权威的时候,相应显出人的无能和不配;而灵恩运动却好象母亲将生命能力注给我们,我们是她所怀的胎,与她的生命彼此相连。因此,在灵恩运动中,神是大能的,但他会透过人的身体而显出他的能力,所以人能藉着圣灵而直接经历这种莫大的能力。能力成为人的经历,使人感觉有份于神的大能,是透过『自己』去经验神的大能,如医好病人、讲方言和在布道中赶鬼等。这都是透过超自然的经验表达出来,与父亲的形象很不相同,这是母亲生命和能力的赋予者的经验。神的大能成为我们的经验,我们经验到神的大能,不是经验到自己的不配。这是灵恩运动的第二个特色。(2)属灵的争战感

    基督教与灵恩运动的属灵经历都很强调属灵的争战感,很重视灵界的争战。基督徒一生都要打属灵的仗。基督教的重点在于撒但会不断攻击我们,然而,撒但的攻击正如在《天路历程》中,主要是透过信仰的错误、生活的压力和和道德的败坏来引诱信徒。这是理和道德行为上的攻击,而不是在自然环境上的攻击,也不是超自然的攻击。所以属灵的战争是撒但透过行为和信仰的把持来与我们战争。灵恩运动的属灵战争就是撒但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来挑战信徒;信徒亦透过超自然的方式与他对抗,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赶鬼。撒但以邪灵的方式出现,会进入人的体内直接向信徒发出挑战;信徒需要奉耶稣的名把他驱赶,而他也未必立即离开,所以需要与他持续争战。属灵的战争有很强烈的超自然感,因此在灵恩运动的属灵战争经验中,是一种直接的超自然经验。而在基督教的属灵战争,可以说是信徒行为被引诱犯罪和信仰错误的挑战。这两种挑战都是来自撒但,但是在于不同层次的形式。虽然两者的挑战都是来自撒但,灵恩运动采用较为强调肉博的对抗方法。灵恩运动的特色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都可见到,但却与两者不尽相同,所以天主教中有灵恩运动,基督教中也有灵恩运动,因为两者都有共通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有人排斥灵恩运动,因为两者又不尽相同。基督教强调神的大能,但不会认为信徒也有大能。强调神的大能应该觉得自己的不配,因此认为灵恩运动强调人也有大能,是非常危险的。基督教强调属灵战争,认为属灵战争是撒但透过信仰和异端来迷惑信徒,不是象灵恩运动那样强调鬼附的情形。所以基督教会觉得灵恩运动很象自己,但又与自己不同,因而更觉得灵恩运动的危险,所以更要排斥它,以致灵恩运动的宗教地位较为敏感。3.重视形躯生命的经验

    灵恩运动重视内在生命与身体的同在和合一。母亲的形象就是连结着形躯身体的具体表达。灵恩运动的具体表达很有特色,如果天主教强调用心和情,基督教强调用脑和理的话;则灵恩运动就是强调身体:崇拜是透过身体的动作,医治是透过按手的身体直接接触。有一位姊妹本身并不是灵恩派,她带领一群信徒去中国大陆传福音,很具体地经验到赶鬼和身体的关系。若不是她亲自的经历,从她自己的口中说出来,又有其他在场的弟兄姊妹作见证的话,我也不能置信。她去到中国大陆某个家庭,向那家庭的主妇传福音,并不知道这位主妇以往十分迷信,甚至契了很多邪灵,当这位主妇表示有意信主时,在她里面的鬼便想走出来,那位主妇立刻变声,辱骂传福音的姊妹。这姊妹从未经历过这种现象,只有硬着头皮,抓着那位主妇的手,奉耶稣的名赶鬼。那位主妇大喊大叫,连声音也变了。纠缠了很久,双方都筋疲力竭,最后那个鬼透过那位主妇的口说他想从那主妇的身上出来,要求那位姊妹放手,因为那位姊妹紧握着那位主妇的手,他就走不出来。那位姊妹于是放开手,鬼便立刻走出来了。那位主妇的家人目睹这情况,便即时表示要信主。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没有强调身体,只强调心和脑,但是灵恩运动却强调身体。他们认为圣灵的工作是透过身躯来彰显,例如按手抹油,以及在崇拜时举手和拍手。这都是灵恩运动中很重要的内涵。4.总结:灵恩运动最主要的两种经验灵恩运动属灵经验的特质主要集中在两种强烈的经验,每一种属灵运动的体验都是结合在两个很强烈的经验中。有时这两种经验合并为一种,但有时又会分开。

    (1)经历神的同在(presenceofGod)第一种是经历神的同在,就是透过敬拜、感情激宕中产生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这是一种神的同在,不可言传纯感性的境界。(2)经历神的能力第二种是经历神的能力,就是信徒亲身体验超自然的能力。有时信徒也不相信自己会讲方言、医病和赶鬼。当他亲身体验到超自然的能力以后,会惊讶神的能力而引发出强烈的感受。因此,灵恩运动是建立在两种非常炽热而强烈的经验中,那不是普通的经验,而是一种很独特的经验。不论是讲方言、医病或赶鬼,都可说是高峰的经验。

    灵恩运动的特色是短暂而强烈的经验,抓住信仰的核心。教会的生活就是环绕着这两种生活。他们的崇拜不能不是这样,否则就会变成普通的教会。若说天主教的经验是攀登迦密山与主联合的经验;基督教的经验可说是不断加深悔改,接受神恩典,感觉自己无能的经验;灵恩运动就是在这两种高峰炽热中经历神的同在,以及在经历神的能力的经验当中维系着他们的属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