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神照管的慰藉:学习信靠
    前言

    当我们说某事奥秘,并不是说就没有什么可以再讨论下去的馀地。

    基督徒学习接受两三种深邃的奥秘:比如,三位一体的特性,耶稣基督人性与神性的结合等,这些主题都有过许多讨论,其中有些很具智慧与洞见。其中有不少论说显示,我们所处理的不是矛盾,而是奥秘。另外一些著作则企图追索这些奥秘各个层面中的关联性,以及基督教教义的完整结构。

    讨论神的照管也是如此,亦应当如此。这是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两者间巨大张力的一小部分。然而,实际上这股张力对我们的生活、祷告、福音的理解,或苦难的看法,有立即的影响。因此,如果我们没有先学好怎样负责任地处理这股张力,便可能使我们基督徒生命的成长受到阻碍。比如,我们每个人都认识一些基督徒,他们深刻了解神的主权,但最后却发现他们原本迫切的祷告生活却逐渐凋萎。单单责怪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找出原因,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并采取预防的步骤。

    因此本章目的,即要彻底思考,到底相容性(前事已界定其意义)——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之间所存在的张力——应该在信徒的生活中产生什么作用,特别是关于罪恶与苦难的问题方面。但是在转到罪恶与苦难的问题以前,如果我们先稍加思考那股张力如何适当运用在基督徒的生活与思想的其他领域,就更能帮助我们把握住方向与态度。

    相容性的应用:

    在神的主权下负责任地生活,我要先陈述原则,再将之应用到两三个领域里。

    在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之间,或说在神的超越和他的个人性之间的张力下,若要寻求对我们生活和思想的应用功能,最有用的方法便是先仔细观察这股张力的每一构成要素,是如何在经文中发挥作用。这项努力如果成功,就能带来美好的释放,如果失败,总是会腐蚀圣经中美好的平衡,并且减低信仰热情,或造成破坏力强大的宿命论。

    举例说明能比用抽象讨论,更快更清楚地将此操作原则解释明白。

    祷告把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之间的张力应用在祷告上时,很容易看出来这张力的令人困惑不解。

    比如,毕诺克主张人的「自由意志」包括具备抗衡的绝对能力(前章已讨论过),并强调神的全知无法预知我们未来的自由抉择(他们认为,否则就不算真正的「自由」)。他在书里写道:「如果你相信祷告能改变事情,我的所有观点便成立了。」(注1)但是我们想想,如果神无能到无法拯救我不信的亲友(因为这样会侵害我亲友的自由意志),那么为什么还需要为他们祷告呢?

    另一方面,巴刻(J.1.Packer)辩说,以我们祷告的习惯认为神会拯救这个人或那个人,这表示当我们屈膝祷告,我们的确认为只有神的能力可以带来拯救(注2)。当然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是反对人土也就能理直气壮地问:何必要祷告呢?既然神的拣选已决定谁得救、谁不得救,那么所有祷告都不会改变神全权的定音了。

    有些基督徒认为代祷是否成功,要视祷告的长度、热忱、迫切、内容、心志而定,祈求就可以带来个人的改变归主或大规模的复兴;成功的祷告在于对神纠缠不休,直到他做原先不愿做的事。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另有些基督徒会过于抬高神的至高无上,以致牺牲他的个人性,因此他们无法了解冗长的代祷到底有什么意义。他们当然知道应该祷告:这一点在圣经上那么清楚明白,根本无从忽略。但是当他们祷告「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之后,就觉得没什么需要详细说出代祷细节——至少,向至高的神发出的代祷不需要这么做。所以他们比较容易了解耶稣不要我们的祷告喋喋不休,以为祷告的话多了就会蒙垂听(太六7),但他们也比较不愿意模仿耶稣彻夜祷告的范例(路六12)。

    了解上述二例颇重要。在以上二例中,基督徒对祷告的推断都不符合圣经所言。从另一角度来说,他们只容许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之间的张力,发挥一个层面的功用,这绝不是圣经的看法。具体的说,他们从张力的一个支脚作出推断,去毁掉张力的另一支脚。一方辩称,祷告的结果会「改变事情」,因此即使在神的全知与全权之下,他也无法完全详细描绘出未来光景。看来神称不上至高无上。另一方则辩称,由于万事万物都受神的主权指使,所以他已知道未来如何,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承认他的旨意是最好的。祷告并不能成就什么,也不能造成任何改变;神的旨意一定要基于神的属性,我们的祷告只不过是调整我们的意愿,符合他的旨意。因此神变得并不具个人性:他不再是对我们个人的祷告个别作回应与回答。

    如果我们承认神超越性与他个人性之间的张力(如前章所提),是神在圣经中向我们揭示他自己的精髓,那么这两种对祷告的想法都不可能是正确的。它们在方**上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允许只从圣经中呈现神的形像的其中一端来推论,而把另一端推向边缘,或甚至将之删除。

    那么,我们必须要问的是,圣经作者本身又如何从各端作均衡推论呢?在圣经中,神的超越性与神的个人性之间的张力,两端如何作用于祷告的特性上呢?当信徒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他们应该下定决心,使这股张力的每一端都同样地在他们自己的祷告中发挥作用——而不是用任何其他的方法。换句话说,在我们的祷告中务必要兼容并蓄,正如圣经中的祷告兼容并蓄一样。

    若要完全列举这样的应用例子,将会花费过多篇幅:毕竟这不是一本专门讨论祷告的书,不过举几个例子有助我们了解其中道理。

    在约翰福音十七章中,耶稣的祷告是这样开始的:[父啊,时候到了。」在约翰福音中,这个「时候」特别是指耶稣受死、埋葬、复活和升天的时刻;简言之,便是他得荣耀的时刻。耶稣从迫在眼前的十字架上看到他荣耀的「时候」已到,因此他说:「愿你荣耀你的儿子……」这两句话之间的衔接对我们的解说很重要。那个「时候」标明神对他儿子受死或升天所亲自订立的时间,是神至高无上的计划。但是耶稣并不因此而推论祷告没有意义。相反的,他的祷告与神至高无上的计画和谐一致,其逻辑为:你全权决定的爱子荣耀的「时刻」到了,因此求你「荣耀你的儿子」。

    这并不奇怪。奉耶稣的名祷告,乃是要符合耶稣之名所代表的一切,是要符合耶稣的心意而祈求。当受逼迫的教会在呼喊:「即使如此,主耶稣,愿你快来!」这句话并非在说服耶稣去做一件他原本并未打算要做的事。

    当被逼迫的消息第一次传到教会时(徒四23及下),信徒们在祷告中称神为「至高无上的主」,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有什么宿命论调。如果他们跟随某些现代的论说,或许可以乾脆这样祷告:「至高无上的主,如果我们当受逼迫,就这么办吧。愿你的旨意成全,阿们!」然而,他们视逼迫如同他们圣子所承受的敌对与苦难——在经文中有预言,并由神制定救赎计画之手所引导,藉著恶人而使事情发生。于是他们这样祷告:「他们恐吓我们,现在求主鉴察,一面叫你仆人大放胆量,请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来,医治疾病,并且使神迹奇事,因著你圣仆耶稣的名行出来。」(徒四29-30)在这里,他们认定所祷告的神,是位垂听祷告、有所回应的神。他们祷告中所深信不移的基础就是经文中所呈现的,神是如此的至高无上,以致他嗤笑外邦万民的阴谋,都不过是「谋算虚妄」。

    在圣经里最特出的祷告之一,是摩西见金牛犊的偶像崇拜之后所作的祷告。当耶和华威胁要除灭全民,代以兴起摩西后裔为国时,神所用的语句相当强烈:「我看这百姓真是硬著头项的百姓。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们发烈怒,将他们灭绝,使你的后裔成为大国。」(出三十二9-10)

    但是摩西并没有「任由他去」。耶和华为什么要放弃他从埃及领出来的百姓?花了这么多的工夫,就这样减了他们吗?神愿意作外邦人的笑柄吗?「为什么使埃及人议论说,他领他们出去,是要降祸与他们,把他们杀在山中,将他们从地上除灭。」(三十二12)摩西接著恳求:「求你转意,不发你的烈欲,后悔,不降祸与你的百姓。」然后诉诸神的信实及他不替变更的宣示:「求你记念你的仆人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

    你曾指著自己起书说,我必使你们的后裔像天上的星那样多,并且我所应许的这全地,必给你们的后裔,他们要永远承受为业。」(三十二13)换句话说,神绝非无个人性,也绝非无至高性。圣经里的神所显出的两极,全由摩西应用上了——丝毫不见两极的互相削减,只见双方的相互增强。

    结果呢?「于是耶和华后悔,不把所说的祸降与他的百姓。」(三十二14)

    或许我们再比较旧约其他两三段类似主题的经文,又会再增加其他的洞见。例如阿摩司书第七章中,当耶和华威胁要降下各种审判时,先知重复地为以色列民代求:「主耶和华啊,求你赦免。因为雅各微弱,他怎能站立得住呢?」(2节)我们重复读到:「耶和华就后悔。」(3、6节)相较之下,以色列的假先知反受这样的谴责:「(你)没有上去堵挡破口,也没有为以色列家重修墙垣,使他们当耶和华的日子,在阵上站立得住。」(结十三5)这是一种比喻,说他们没有为以色列国向神代求:这原是维护国家不被灭绝的方法(以西结书二十二章亦有提及);那是神的方法。但是这些假先知却预言虚假的异象,发出谎诈的占卜。因此有审判的威胁临到:「我在他们中间寻找一人重修墙垣,在我面前为这国站在破口防堵,使我不灭绝这国,却找不著一个。所以我将恼恨倒在他们身上,用烈怒的火灭了他们,照他们所行的,报应在他们头上,这是主耶和华说的。」(结二十30-31)。

    这是很引人注目的。神在寻找能代祷的信徒。他期望有人作出这些恳求。可以说(虽然不是完全恰当),他认为祷告是达到目的的方法,最后目的是为要保守全民。当然,就神所作过立约的应许,以及在旧约篇章中所广幅呈现的神的主权,我们很难相信如果他「找」不到站在破口防楮的人,就会因此感到挫折、无望。因为只要神决定拯救他的百姓,他总能出人意料地,确保「必从别处」使子民得解脱、蒙拯救(斯四14)。

    关于这点,我们还可以从更大的架构来判断,想想神的一切美善作为,他的圣灵在人心中的运行,他对无论大小、万事万物的指挥;因此他子民的祷告责任是多么地重大,况且如果他的子民确实祷告的话,这已是他恩典的一种标记了。祷告本身并不脱离神的主权,但因为它是在对个人性的神说话,所以并非作无意义的复诵。因此如果神「找」不到人「站在破口防堵」、在他面前代求,亦即表示应该祷告的人没有祷告,在道德上便要负此失败之责,神也要撤销在他们生命中原有的恩典作为,决定降下很久以前便警告过的审判。

    所以,同时应用神的至高性与他的个人性,正是成为激发祷告的原因。

    传福音

    对很多现代人的心灵来说,由于福音的白白供应,造成有些人认为,人是自由自主的,而神是附从的,因此弃绝圣经中的拣选说而诉诸解经上形迹可疑的「预知论」(前章已讨论)。对其他一些人来说,一旦他们相信圣经所言,至高神拣选人得永生,那么,他们心中一些传福音的热情之火便被浇熄了。如果有人将会接近神,不管我做什么,他终会接近神:虽然没有人这么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但是他们心中隐约有种感觉,对于灵魂失丧的人不必感到太难过。这种态度也加强了另一热心传福音的人所抱的偏见;他们会说,看吧,一旦你相信神绝对的拣选,就无心传福音了。

    同样地,问题再一次出于未让圣经的真理按符合圣经的方式运作,只是从圣经的教导去作推论,再用来**圣经另一处清楚的陈述。我再次强调,圣经的道理要在我们生活与思想中发挥作用,必须符合它们在圣经里的作用。

    在这短短一章中,我们只能提出少数几则圣经理对拣选和白白呼召的一些例子。我们已经看过在使徒行传十八章9-10节里,神的拣选是作为传福音的激发因素,而不是障碍因素。

    其概念为,如果神在那里有「他的百姓」,那么基督徒最恰当的作为便是致力传福音,正因为那是与神同工,而非对抗秘。

    尤其是,如果神在那里有他的百姓,保罗便对结果很有把握——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很有恩赐的传福音者,而是因为神的百姓会在应当的时刻到他前面。我认识不少的宣教士,在相当艰困的情况下默默工作,从人的观点来看,真是辛苦又完全不值得。只因为他们深信那里有神的百姓,而这些人会在神自己的最佳时刻来到神面前。

    从教会历史看,在坚定相信圣经拣选说和缓和传福音热情两件事之间,不太找得出什么必然的关联性。我们只要想想怀特腓德(GeorgeWhitefield)、哈里斯(HowedHarris),或大多数早期英国传教士,或是上一世纪的美南浸信会领袖,心中便很明白了。

    拣选说的另一功能为排除人的骄傲,在许多经文中都这么说。比如约翰福音第六章末,耶稣面对许多门徒不再与他同行,便问十二个门徒是否也要离他而去。西门彼得流露一股虚张的勇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六68一69)耶稣面对如此的宣告,便选择这个时机,提出不同的看法,温柔地反间彼得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么?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六70)耶稣乃是告知彼得,主动权在耶稣他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彼得都不该替所有十二个人说话:其中一个门徒终究会成为叛徒。甚至连这一点都在耶稣的所知与控制范围内:他自己拣选了十二个门徒,但是他知道其中一人会背叛他。有些拣选是不会到永生的。

    罗马书九章,再度把拣选与恩典的自由相连结:「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恩待谁,就恩待谁。」(15节)但这并非表示这份拯救人的信仰是出于强制性的,未来的归主者在拉扯踢喊之下表白这份并不是其正个人的信仰。「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罗十10)我们的诗歌有时候比我们的笔墨更能完整呈现这股张力:

    我寻找主,之后我才知

    是他寻找,感动我心寻他;

    不是我发现救主是真神;

    不是,乃是我被你发现。

    你伸出膀臂,拥抱我;

    我行在水上,不沉没大浪中;

    不是我紧握你的手,

    而是你,亲爱主,握紧我。

    我寻,我行,我爱,

    但完整大爱是答案,是你!

    你早早便与我灵里同住;

    你总是爱着我。

    有些经文强调顺服地听命,可以找出人该受责备与负责任之所在。保罗强调:「信道是从听这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十17)但在保罗思想中,这些话的作用并非用以削弱神的炼选。它乃是专门用来责备以色列百姓听道却不信道(十18及下)。

    至于这个挑战:「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造,怎能传道呢?」(十14-15)不但解说了保罗的传道事工,根据书信所载(十五24及下),可能也是让他的收信读者预备好,在使徒预计前往土班雅的路途上提供一些帮助。

    还有很多可以讨论之处,但是要点再简单不过了:奥秘原是圣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中揭示神的属性,如果我们小心谨慎思考这些奥秘的每一端,单单容其按照圣经的方式发挥功用,那么我们便不致那么容易便破坏了神的奥秘。

    其他例证

    在十一章中我简要地描述了一些例子,但并未详细探讨。在此我也不打算花费篇幅详作探讨,但是值得一提。

    在约翰福音中,耶稣的事工、受死、升天都由天父旨意所决定(经文描述与耶稣内心已感知都是如此),并且他也愿意顺服他的父神。因此,耶稣的顺眼立下典范,我们也应该如此,对神的要求有回应。的确,圣子的倚靠天父、顺服天父都是如此完美,正是因为如此地信靠与顺服,天父的旨意才得以传递下来,他的至高性也才得以展延(约五19及下)。

    特别重要的是,因著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所有一切奥秘的因素全都融合起来了。十字架是神至高无上的计画,他的无上主权不仅包括立定了先前旧约预言的细节「模式」,也包括人将耶稣送上死刑的邪恶阴谋。但是,耶稣自愿走上十字架之路:他选择顺服天父,她祷告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这是一个必须的祷告,虽然在某一程度上来说,万一神在十字架上的救赎旨意无法完成,那简直是令人无法想像。在十字架爆发的是最丑陋的罪恶,而也是在这里,展现出神的大爱。在这里有卑鄙、残暴、不公平,而也是在这里,当神拯救罪人时展现了他的公义。在这里圣子学到顺服的最顶尖课程,而这里也正是黑暗势力的时刻。

    在每一种情况中,我们都学会面对其中的吊诡与反讽之处,因为我们已经明白,十字架若有意义,我们就必须肯定:神是至高无上的、人是叛逆且须负道德责任的、神展现出他的大爱与公义、基督甘愿受难。如果我们摒弃以上任何一项真理,十字架的意义便被摧毁,我们也就都失落了。

    学习信靠

    因此我们也必须学习掌握相容性这「已知条件」:神是统管万有的,而我们也要负责任。在经文中这两项真理是绝不会相互对立的。对于相容性这「已知条件」,我们再增加一项「已知条件」:神爱我们,且有永不退减的更善。然而,罪恶与苦难仍然存在。堕落已经发生。而我们如何将这些连缀在一起呢?

    我们万不可从经文证据导出一些推论,去**另一些经文证据。在圣经中罪恶的呈现,其作用并非为要否认神的良善。神至高无土地纵横指挥,这种绝对性的运作绝不导致他是完全均等地站在美与恶之后。而罪恶存在的作用并非用以否认神的至高无上,或否认神对他百姓所具有的个人关系。

    在我们接受这些「已知条件」是无可转换的,并尽最大努力了解奥秘在何处之后(本质上,奥秘是和神的属性密不可分的),我们要确保圣经真理在生活中作用的方式,完全相同于圣经中的方式。这样才能避免一边肯定某项真理,一边不知觉地否认另一项真理。我们也才会变得成熟稳定。特别是,我们才更能了解,神用恩典向我们这样悖逆的人揭示他自己,承担我们的罪,参与人类的苦难,并以至高无上的身分向我们确保,我们所受的考验不会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因著我们对神更多的了解,我们便会学习信靠他;而因为信靠他,我们找到了安息。

    接下来,我要综述一些原则和简介,以便清楚表达,当圣经作者观察到神的主权范围下发生的罪恶与苦难时,神的主权在这些圣经作者的心灵中起什么作用。在某方面来说,本书大多都在处理这个主题,为了避免重复,我要集中讨论其中几点探讨得还不太多的地方。

    (1)神的至高主权的作用,是使我们确信万事不会终将失控。神的爱与主权,同时使基督徒深信:「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劾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八28)

    当置身苦难,又茫然不知所措时,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行文至此,有报告传来,一位在巴基斯坦宣教的加拿大宣教士失踪了,很可能已成为阿富汗敌对势力的牺牲者。这位宣教土已失踪数周,警方提供不了什么协助,希望渺茫。而在此同时,他的妻子正在加拿大待产第三个孩子。

    无疑地,她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家人、朋友、教会的支援与鼓舞。然而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她很可能在世界上再也见不著她的丈夫。或许她至少会希望知道丈夫是生是死,然而很可能永远也无法确切地知道了。

    如果有人选这个时候引述罗马书八章28节给她听,可以说是令人难以忍受的鲁莽、残酷行为——并不是说经文不对,而是因为如此粗率地引用本节经文,容易被她视为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她深刻痛苦的人所说出的老套话。我将在下一章简略地讨论关怀牧养的问题。而事实上,这位年轻的妇女得要自己从罗马书八章28节寻找安息。她的不知所措不会因而消失,但是会减至适当的比例,并且交在她所认识的神的大能手中。或许她不知未来如何,但是她知道神掌管未来。

    在我们有限的眼光里,看到许多意外导致的悲剧。而在信心的眼睛里,最终看来,每一事件都不是意外;这方面,保罗让我们确信,神乃是为我们的益处而动工。和一位具有无限能力、无比良善的神一同走进未知,会比任何我们已知的方法都来得更安全。

    (2)我们从圣经里再三学到,神在他广阔的时间里,为我们实行他的计划,我们的目光却只不断集中在此时此刻;相较之下,他是多么广阔高深。小娃娃常缠著父母急叫:「现在就要!」从神的眼光来看,我们这些大人其实也没什么不同。

    拿俄米和她丈夫因旱灾的咒诅而离开家乡。几年过去,拿俄米死了丈夫,又失去两个儿子——在那个时代的文化中,男人负责提供生活的支援与供应,因此单身女人的环境很不稳定。难怪当拿俄米回到故乡,伴随她的只是一个媳妇时,她不禁向人抱怨:「不要叫我拿俄米(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我满满的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得一20-21)。

    当波阿斯表现对路得的照顾,事情开始有了转机之后,拿俄米不禁呼喊:「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他不断的恩待活人死人(注3)……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得二20)当波阿斯与路得成婚后,神还使路得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妇人们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因为是爱慕你的那儿妇所生的。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得四14一15)这相当有趣;一个有快乐结局的爱情故事,从中可以看到神在幕后的运作。但是作者看得比拿俄米所知的要更深远;他论道:[孩子起名叫俄备得,俄备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卫的父。」(得四17)作者以列出家谱写本书之结束。

    拿俄米从来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弥赛亚耶稣的一位祖先。她不可能期望自己竟被写入圣经正典当中,被千百年来无数的犹太人与基督徒阅读。她的时间规模实在太狭窄了。

    我并非责怪她。我只是说,在圣经里许多的事件中,神施行他的目的所用的时间规模,比我们所能想像的要广阔的太多太多了。

    或许你我所承受的苦难能帮助一个人,以致他全家回转归主敬畏神,甚至他的后裔可能成为另一个怀特腓德、司布真、威廉克里,或威伯福斯。有时我们重读一些经文会产生顿悟,神时常使用及祝福我们身处苦难时所表现的小小的信心行为。它所带来的祝福是我们未曾奢求的,并且我们也乐于为此受苦。

    当然,最终的「时间规模」(容我如此用词)是结束于新天新地。神要他的子民为天国预备好。我无意佯称这个基本的真理能「解决」万事。但是由终点展望生命(见第八章),当然会改变我们对许多事的评估。

    (3)如果神是圣经里所说的神,那么对他来说,没什么值得惊异,也没有什么无法克服的问题。在圣经里,真理绝不会生出宿命论,而是培养出信心与信仰,教导我们全心倚靠,也教我们要再三研读希伯来书十一章。

    对全能神来说,不可能有什么等级不同的困难,也不可能有什么不可预见的挫折。以利亚由于在迦密山和巴力先知有一场光荣的对决,却竟然没有带来他所期望的大悔改,甚至惹来邪恶王后的杀身之祸(王上十九),于是他逃命到旷野,向神求死。他的期望是错误的——通常这是导致沮丧的原因。神却不作此想。神教以利亚明白,他的行事方法并不一定都藉著大对决,或是威猛强烈的暴风;他却也经由一个微小安静的声音,说出他已为自己留下七千名未向偶像下路的人。

    错误的期望总会带来很多心理上的痛苦。比如我们或许把希望、快乐、未来都系于一份新工作、一项升迁、某种成功、或某种昌盛,以至于一旦无法实现期望时,便完全崩溃。然而只要对神存有安然的信心,就能在走马灯似的人生理培养出稳定与喜悦。

    (4)现今有种不常表态的看法,认为神只管大事和重要的转捩点,而看不太出来他会管除此之外的事情。但是耶稣的登山宝训说得正好相反(太六)。耶稣认定他的天父全权地看管每一只麻雀,每一朵花,然后由小向大:如果神连这些事情都看顾了——比起永恒及宇宙规模的事,这些当然算是相当小的事!——我们难道还不信任他会为照他形像所造的人,提供一切所需要的吗?

    令人可悲的是,科学教我们许多人采信「神的间断理论」(God-of-the-gapstheory)。这种观点认为神让万物循著他所定的法则不断推移前进。但是每隔一段时间,神会介入其间干预,真确地行使一些事情,我们称之为神迹。

    当然,按照圣经说法,这纯属无稽之谈。我绝不否认神创造了一个秩序的宇宙。但是,圣经对神的主权的观点是说,即使到现在,每时每刻,他仍然亲自维系著宇宙。的确,他藉由他的爱子,传递他无远弗届的主权(林前十五25),至今仍是「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来一3)。神迹不是神为了做什么改变而行的事件,神迹乃是神做了一件超乎平常的事。

    正常来说,神前后一致地操纵宇宙,使得科学研究得以进展,而他并不永远照惯例行,这更应使科学家感到谦卑。特别是,神的主权观点告诉我们要像耶稣那样,即使仅观察我们的周遭,就能汲取到安慰与信心。

    (5)而神是位会向我们个人作回应的神。这是诗篇所传达的主要信息之一,也是保罗祷告中重要的认定。我们已看过大卫几次在受疾病、敌人、挫败、悲剧、罪恶等**之下转向神,求他不要向他掩面。主作了回应,于是诗篇在胜利的欢呼声中结束。

    这项事实超越了知性的辩论。非信徒在此不太能了解我的说法。想想保罗:他三次祷告求主让「肉体的剌」(不管它到底是什么)离开他。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别人告诉我,通常神会有三个答案:好、不好、等一下。听起来好像满安全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神总不会输。但那不是神给保罗够回答。神的回答是:「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十二9)

    最后,保罗不仅接受这个答案,并且在其中欢喜雀跃。他内心的呼求是,希望在他的生命与事工中,能体验那使耶稣从死里复活同样的大能(腓三10)。他在这里学到它的秘诀:当保罗自己软弱时,神的能力会在他生命中显得完全。「所以,」保罗说:[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后十二9)肉体的剌使他保持谦卑(十二7)。保罗非常了解这个原则的重要性:「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十二10)这段新约经文所言,无异于旧约大卫身处苦难时,得以更亲近神的莫大喜悦。

    我们内心的平安和我们的祷告生活有密切关系(腓四6一7)。这并不是因为祷告具有心理安慰的作用,而是因为我们祷告的对象,是位回答祷告、具有个人性、有回应,且至高无上的神;我们可以将人生各种混淆、困惑、痛苦交托给他。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会学到,如果神在事情中没有挪去我们的痛苦,或完全除去邪恶,他必会带来恩典与能力。我们因而赞美;当然,赞美是愉悦的,正如同相爱的人相互赞美一般。

    数不清有多少次,当我去采访深受苦楚,比如罹患绝症的属灵长辈,在采访完毕之后,感觉受安慰激励的反而是我,因我得见他们活在有神同在的境界。我的朋友兼同事海默(ColinHemer)在濒临去世之际,还面露微笑地提起他快完成的一部长篇手稿。他开玩笑地说:「现在由别人编索引,真是很大的祝福。」在他弥留的最后三十六小时之间,他不断用各种他所知道的语言诉说「恩典」这个字。在他临终之前,他还好奇地想知道,神在荣耀中会让他做些什么。

    很明显的,许多基督徒是在山穷水尽之际,深深饮于神的恩典、享受他的同在与荣耀(不管那会是什么——甚至连苦难也包含在内),这些都更加使他们明了神的威荣。

    十八世纪圣诗作者泰普雷第(AugustusToplady,1740一1778)有首诗歌,非常确切地捕捉了完整的圣经平衡观点,也可以看出神在揭示自己各种截然不同的属性,带给人许多安慰。

    我有一至高无上的保护者,

    眼虽不见,却总近在身旁,

    以不变的信实拯救人,以全能来管理与指挥。

    他绽笑颜使我充满慰藉,他的恩典加露珠般降落,

    拯救的高墙围绕,他所喜悦保护的灵魂。

    你,是我盼望的源头与基础,

    你,是我所承认的神,

    快乐的以便以谢(救恩之石)已安置,

    你自己一直助我至今,

    我默想过去的年岁,你一直保护我,

    直到最终你你不丢弃我,

    一个罪人竟被如此深爱。

    你是祷告的鼓舞者与垂听者。

    你是牧羊人是管理者,

    我或醒或睡,我的一切,

    都在你圣约下受照怃。

    只要你是我的盾牌,我的阳光,

    黑夜于我不再黑暗;我的光阴飞速流转,

    它们不过是带我接近你。

    神自己是我们的盾牌,

    也是我们最大的赏赐(创十五1)。

    (6)整本圣经就是本章所需的材料,圣经从头至尾都是关于教导我们信靠与顺眼。

    这表示,圣经启示的主要目标不在于要我们明白一切,而是有别的意思。无疑的,神可以告诉我们比此更多的事;我们还会在新天新地中发现更多事情。然而我们是那么自我中心,以致对神加有多馀的知识,总会助长自己想要为神的欲望。

    简言之,神除了回答我们的问题之外,他更乐意要我们建立起忠诚与信心、培养成为圣洁的渴望。灵命是否成熟,与此一明显真理有密切的关系。神告诉了我们许多有关他自己的道理;但是纯就理论与知性层面来看,许多奥秘仍是没有答案。

    我们只能略探其皮毛,以神赐我们的心智一瞥他的荣耀。但基督徒探究有关神的问题而至终得到慰藉与保护的,不是因为用了自大骄傲、自以为无所不知的解释,而是凭著崇敬的态度而得到的。

    相似地,我们也可以结论说,虽然神对我们说了许多有关罪恶与苦难的道理,但是纯就理论与知性层面来看,许多奥秘仍是没有答案。我们只能略探其皮毛,利用神赐给我们的心智思考经文,使神在经文显示的各种截然不同的属性,都同样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功用。基督徒探究有关罪恶的问题而至终得到慰藉,并不是因为他们用自大的理论为邪恶强行辩解,而是因为能与罪恶习战、对立,特别是他们不但针对自己内心的恶,也针对外在世界之恶。并且基督徒因探究苦难的问题而至终得到慰藉,不是因为苦毒、自怜,或怨恨神,或藉无意义的陈腔滥调,或假道学的宗教术语,乃是凭著由神而生出的忍耐、坚毅、信心。这位神曾承受苦难,与邪恶争战并且得胜。

    他的大能与良善确保他所拥有的信实,至终绝不会令人失望

    问题讨论

    1.从本章中能学到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2.圣经中有关祷告(以及拣选、罪恶)的推论中,有哪些并非出自神的主权?

    3.如果神不是个人性的神,那么我们祷告的方式会有什么不同?

    4.如果神不是超越而至高无上的话,我们祷告的方式会有什么不同?

    5.重复前面第三、四题,将[我们祷告的方式」改为「拣选的教义」及「罪恶与苦难的问题」。

    6.举例说明,你或你的朋友面临苦难时,神所解决的办法不是去除苦难,而是靠「足够的恩典」(保罗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