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塑造篇 摩西人生的三个阶段——涂智进
    经文:出2:1-3:12

    威斯敏斯特要理问答在论到人时,这样说:“人最高而主要的目的为何?其简短而意义深远的回答是:荣耀神并完全以他为荣,直到永远”。荣耀神,这对于基督徒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如何更好地荣耀神呢?最起码做的就是应该尽力把上帝在创造我们时所赋予的潜力发挥出来,然后躬其毕生的努力来荣耀他。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的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巨大的潜在能力。一个正常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潜能的百分之九。心理学家詹姆土也曾经说过:“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我们只不过是半醒着,我们只利用了身心资源一部分”。这些话对基督徒来说应是极大的鼓舞,因为我们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像和样式造成的,并且赋予了我们巨大的潜能。上帝在造人之后圣经如此记到:“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甚好”。上帝在造人之后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我们是上帝创造之最,是上帝的杰作。由于人类误用了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致于难以发挥自己的潜能,或难以唤醒内心的巨人,以致于辜负了上帝的恩典,并且也没有能更好地荣耀上帝。圣经中记载了一位伟人摩西,他到达人生的终点时证明了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也显明了他已唤醒了内心的巨人,为主成就了大事,使神得到了极大的荣耀。但摩西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功了,他也走过弯路,也有过使上帝所赋予的潜能隐藏和被遮盖的时候。所以我特别想与大家分享摩西人生的三个阶段,使我们能够从他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他的成功中得到启发,从而使我们不重蹈覆辙,能够在一生中更好地归荣耀于上帝。

    摩西的一生是一百二十岁,如申命记所记;“摩西死的时候年一百二十岁,眼目没有昏花,精神没有衰败”(申34:7)。根据他所经历的重大转折,使我们可以把他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并且每一个阶段正好是四十年。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埃及王宫中的四十年,转折点是被埃及公主收养;第二个四十年,是在米甸旷野度过的,其转折点是他杀死了那个欺负希伯来人的埃及人;第三个阶段是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行旷野的四十年,其转折点是在西乃山见火烧荆棘的异象。

    一、王宫中的四十年——“自以为我能”

    摩西本为希伯来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按照当时埃及法老所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摩西生下来就该被除掉,但他的母亲见他俊美,就把他藏了三个月。实在是藏不住了,便藉着智慧使摩西被法老的女儿收养,使摩西从一个几乎被除灭的希伯来人变成了入住埃及王宫的宠儿。这一切都可看到上帝奇妙之手的带领与恩佑。

    不仅如此,圣经还记载到:“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徒7:22)。摩西不仅非常聪慧,也非常勤奋,尽可能地博览群书,学习在埃及王宫中能学到的一切学问。时光如梭,光阴似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经过勤学苦练的摩西也确实掌握了当时埃及一切的学问。

    此时的摩西已年富力强,又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因此便觉得自己羽翼己丰满了,完全可以推行自己的计划了。觉得自己凭着个人的聪明才智,凭着所掌握的当时埃及一切的学问,准能实践自己的计划。当摩西把目光盯在自己已经所拥有的一切之上时,或许他母亲早先所培养他的对神的敬虔,以及有关以色列民族之神的观念在摩西的心中已淡漠了,或许他会觉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或靠着自己所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还要麻烦上帝呢?此时在摩西的内心深处一直涌动着这样一个意念:我能解决希伯来人的痛苦,我能使埃及人改变他们的做法,我能做一切,我能……,这种观念充斥在摩西的思想里,或占据着摩西的整个心思意念。

    根据圣经的记载,“后来摩西长大(司提反认为此时的摩西是将到四十岁,徒7:23),他出去到他弟兄那里,看到他们的重担,见一个埃及人打希伯来人的一个兄弟;他左右观看,见没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里。第二天他出去,见有两个希伯来人争斗,就对那欺负人的说:‘你为什么打你同族的人呢?’那人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难道你要杀死我,像杀死那埃及人吗?’”当“我能做一切”这样的观念占据一个人的整个思想时,他所推行的个人计划或目标无非是在实践自己的野心,无非是在显示自己的血气之勇。此时人的心眼被一个硕大无比的自我所遮蔽,根本无法对自己作合乎中道的认识,觉得自己已经完全了,不会意识到要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这样又何谈发挥自己的潜能呢?

    这种“我能”之观念占据整个人的思想时,很容易会被别人看出来,这种弃上帝之不顾的人,所暴露出来人性的劣根性或许就是尼布尔指出:“骄傲之罪乃万恶之源,它典型体现出人之罪恶的根本性和普遍性”。他指出人的骄傲包括其在权力、知识、道德和灵性这几个层面上都会表现出来。在权力上,骄傲指人“企图使自己成为上帝”,把自己视为本身存在和命运的支配者和价值的裁判者。在知识上,骄傲指人以自己的知识为终极的真理,恃才傲物,自感其理论见识“毫无谬误”,知识上的骄傲令人自以为是,无自知之明,结果在人类文化取得成就的同时亦使人易于产生“新的虚妄”。在道德上,骄傲指人自以为善,自我称义,往往以自身的标准为绝对标准,把自我价值判断奉为圭臬;道德上的骄傲使人追求自我的虚荣,以为自己拥有绝对的道德价值而当仁不让,对外持咄咄逼人和排斥异己的之态。在灵性上,骄傲则指人自比神明,以“最”正确、高贵和圣洁自居,即利用宗教等信仰形式来声称自己已与上帝结成“独特联盟”或“唯一团契”,藉此反对其现实存在中的对手和竞争者;灵性上骄傲实际上会引诱人以追求无限,绝对为幌子来达其有限、相对的人生目的。

    正是因为这种“我能”、“自以为是、自我称义”的思想遮蔽了摩西的心眼,使他冒然做事,所带来的结果是:“法老想杀摩西,摩西躲避法老逃往米甸地居住”(出2:15)。这正如智慧人所说的:“败坏之先,人心骄傲”(箴18:12上);又说道:“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这种骄傲遮住了自己的心眼,使人不仅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不能唤醒心中的巨人,反倒使自己落荒而逃,所带来的是败坏和跌倒。所以这里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摩西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败坏多于建树”。

    二、米甸旷野的四十年——认识到“我不能”

    由于法老杀摩西,摩西便逃到米甸旷野,作了一个寄居的人。当他逃到米甸时,遇到了米甸祭司叶忒罗的女儿在牧羊过程中受欺,他帮助她们解决了难处,从而成了叶忒罗家中的牧羊人,后也成了叶忒罗的女婿,正式成了寄居的人。

    在这寄居米甸的日子里,摩西整日以羊群为伴。在旷野牧羊的日子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霜与严寒,并且风餐露宿也是常有的。这一切使摩西感到人生的艰辛,似乎是每一天都得为了生存而辛勤劳作。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的劳作,根本谈不上为了生活,或为了更高的价值。更甚之,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自然灾变,羊群、牛群所出现的瘟疫时,摩西更多的是感到人生的无常与无助。当面对这一切时更多的是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此时的摩西或许也能常常听闻同胞在埃及因受压制而发出的哀号之声,或许也能知晓埃及人对同胞的奴役越来越重,看到或听到以色列人不断地在重压之下死去。但此时的摩西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自己如今都朝不保夕,生存都如此艰难和困苦,哪还有能力去管别人的瓦上霜呢?此时的摩西只能是眼望着埃及而心里哀叹。

    在旷野牧羊的艰辛,以及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的无能为力,这在摩西的心里滋生了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这些经历已渐渐的磨损了摩西人生的锋芒,使他看到人自己的无能。此时的他似乎也觉知到他的智慧与才能已经引他到了一个死胡同去。从两件事中就可以见证到此时的摩西有些悲观。他在这寄居的日子里,娶了叶忒罗的女儿为妻,并且也生了孩子。他给他的长子取名为革舜(出2:22),这表明了此时他的价值观。“革舜”通常被译作“寄居的”,就是指侨居在外。虽然是法律上被允许居住,但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说,居住在他人之地总觉得不是一种滋味。并且作一个寄居者,会有更多的艰辛,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与不适应。正是这艰辛的现实生活,便得摩西在给儿子取名时表明出来,也显示了此时的他有一种悲观的情绪。另一件事也可以作这种思想的佐证,就是当上帝在荆棘的火焰中来呼召摩西,并差他去见法老,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的回答却是:“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出3:11)。摩西的这种回答,“我是什么人?”或“我是谁?”既是显出他对上帝谦卑,也是他所承认的一个事实。此时的摩西回想自己所有的一切,回想他在米甸旷野的这一切经历,实在是感到为自己人生定位都是一件极其难的事。我是谁?我是什么人?这种问题不仅一次折磨着摩西,我想在这几十年当中曾多次出现在摩西的脑海里。他越想这问题,可能会越使摩西灰心,越使他悲观失望,真的是难以定位自己了。连自己是谁都成了难以定位的事,这难道不是显出摩西的悲观吗?

    可见,这个阶段的摩西,也就是第二个四十年的摩西,由于对自己,对人生过于悲观、灰心了,如神人摩西的祈祷所表现的:“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9-10)。有人解释这首诗就是摩西在八十岁的时候所作的。但不管是什么时候作的,当我们读这首诗时,所留的第一印象未必不是太苍凉和悲怆,对人生未免不是留下灰心,悲观的看法。

    对人生,对自己作过于悲观的看法,同样也是未摆正人的位置,同样是没有把人看的合乎中道。这种做法同样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也不能唤醒内心的巨人。一个美国心理学家海姆斯瑞克说:“在20年里我曾跟一万名年轻人谈话,做试验给他们职业辅导,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低估自己的倾向。我们不用担心那些饱学之士,因为他们并不普遍,但我们最忧心的是那众多低估自己的年轻人,若有四分之三的年轻人轻看自己,我们的社会就得承担因他们忽视本身潜力以致对生命不满的后果”。罗素也曾经说过:“那些在困厄中仍能活的崇高积极的人不用惧怕会活的徒然,他们生命的光辉充满了四周的亲友邻舍,甚至影响以后更远的时代。我发觉今日有很多人仍被无能为力的观念所压制,他们认为现今的社会变的太快,以致没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做”。

    在这里引述两段话为的是说明,我们无限的贬低人性,或悲观失望,不仅无益于为主作见证,不仅无益于荣耀上帝,反而会增加社会的负担,会成为信仰的拦阻,会给上帝的工作带来麻烦。因为这种认识同样只定睛在自己的身上,只看到自己,并没有专注在上帝的身上。摩西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

    三、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行旷野的四十年——“与上帝同工”

    从人的角度来看,摩西人生中的确走了弯路,并且使人生的三分之二已走过了。由于太专注于自己,不仅没有超越自我,甚至迷失了自我,没法给自己定位了。但仁慈的主并没有因人的失败而弃绝人,也没有因人的软弱而不怜恤人,他反倒是忍耐等候人,主动寻找人。我们所信靠的这位仁慈信实的上帝就主动寻找摩西,主动藉着荆棘里的火焰的异象向摩西显现,呼召他,差派他。

    正是这何烈山的异象使摩西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使摩西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使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在上帝亲手的导引下,使摩西超越了自我,从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并在上帝的恩佑中发挥了巨大的潜能,为上帝作了美好的见证,使上帝的名大得荣耀,从而也成了世人所敬仰的伟人。

    摩西为什么能在最后找准自己的位置,能够超越自我达到真正的自我?是因为摩西进行视觉转换,把专注在自己身上的目光转移到专注在上帝的身上,这就是对上帝委身,这就是真正的信仰。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并不是贬斥人性或否定人性。而是把人置于与上帝的关系中来认识人,把人置于上帝的关系中来提升人,使人得以超越自我,进入真正的自我,进入真我的境界。正如希伯来书作者所说的:“但有人在经上某处记明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叫万物都服他,就没有剩下一样不服他的。只是如今还不见万物都服他”(来2:6-8)。

    真正的信仰,就是使整个人生有一种质的改变,是全人的改变。使人能够超越狭隘的视域,看到上帝极大的丰富。真正的信仰能够使人唤出人性中的超越能力。祈克果把真正的信仰称作是“人生的一种飞跃”。从摩西的身上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变化,他原注视着自己,以自己为中心,想超越自我并未成功。但经过何烈山的异象,上帝引导他,他对上帝发生了一种实质性的关系,就是“上帝应许他,要与他同在,摩西愿与上帝同工”。这使得摩西的人生有了极大的变化,可以说摩西真正地超越了自我。因为圣经中关于摩西的事迹的记载,几乎全部都是关于他这最后四十年所经历的。

    信仰能够使我们超越自我,发挥潜能,但并不是说信仰要否定人生的当下意义,而更是以信仰的价值来肯定人生的价值。因为人生的价值不仅要用现实生活的价值来肯定,而且要用信仰的价值来肯定。不仅如此,更是透过信仰的眼光来认识生命的价值既在于当下,又在于未来;既体现在有限中,又体现在无限中。因而,人生的追求并不能够囿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有限时空范围内,即他不仅要为自己的存在寻找出依据,而且要为个人的现实生活寻找出超越的价值,从而把自己置于“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合理位置。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存探求支撑点,就是要对自己所以存在的“过去”,现实存在的意义,即“将来”的价值,提出明确的解答。这就是信仰。因而,人对信仰的执着的追求,是出于一种“终极价值”的需要,而不是局限于对当下实际利益关系的体验和调节,是超越个人有限存在关系的追求。这种追求倾注了终极意义的热忱。摩西正是在信仰中摆正了人生的位置,确立了人生的终极价值。

    这种与上帝所建立的关系,使摩西人生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也使他超越了自我。在见到何烈山上帝荆棘火焰的异象之先,摩西或许有信仰,但只是从他父母那里承袭而来的一种信仰,但摩西并未对上帝有明确的认识,至少是没有明确的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关系。从他询问上帝的名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正如我们上面所看到的,由于在这种状况下,他人生的目的,无非是想藉着自己的行动来超越自己,或想藉着自己的努力来荣耀自己。所以,他听到同胞的哀声,见到他们所受的欺压,就单枪匹马地替他们解决,要以此来显扬自己的能力,但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人生的这种目的必然会受到限制的,以这种目的人生也不能超越自我,因为是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之上。而他在与上帝有了实质性的关系之后,他的人生目的就发生了改变,虽然见到的还是当时那一群受苦、受欺压的同胞,听到依然是他们的哀声,但现在不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而是从上帝旨意出发来解救他们,服事他们。正是以与上帝同工的心来服事这一群需要拯救的以色列人,摩西的人生得到了超越,从而也发挥了生命中巨大的潜能,也唤醒了生命中的巨人,使上帝的名得到了极大的荣耀。

    结语

    我们可能都不大有机会以像摩西一样活到一百二十岁,但我们像摩西一样都是上帝按照自己形像和样式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都是一个有限而具有超越能力的人。希望我们能从摩西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使我们不要太专注自己,若是这样就是一种自我中心,自我的骄傲,是不能超越自我,不能够唤醒心中的巨人,也就不能尽可能的荣耀上帝。我们唯有在与上帝发生实质性的关系中,以追求终极意义的热忱来使我们的人生发生转变,使我们在与上帝同工中,在服事众人的过程中,使人生得以超越,超越自我,进入真我,发挥潜能从而以整个人生来荣耀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