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歐洲世界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上對給猶太人強加了很多規定,而這些規定有著很強的種族歧視色彩。在伊斯蘭世界里,大部分的職業都不對猶太人開放。在基督教統治的世界里,猶太人要被迫接受各種各樣的種族歧視政策。在城市,他們被從工商聯合會中趕了出來;在農村,他們也被禁止擁有土地。
猶太人所能從事的行業只有替人收租,債務回收,高利貸,房屋出租,酒館和小旅店的
經營,還有在猶太人內部發展的手工業和商業等。有很多猶太人從事金銀首飾和珠寶加工業,這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猶太人中有一些醫生十分有名,有的還成為基督教首領和祭司的主治醫生。但是,由于代替領主向人收租,民眾對領主的怨恨就直接轉嫁到猶太人的頭上了。可是,領主就是領主,就是榨取猶太人的利益,就是要把猶太人當作自己的私家奴隸來控制!對這些,他們是毫不猶豫的。在種族歧視上,人們對猶太人打的第一槍就是“區別對待”,第二槍就是“種族隔離”(就是把他們隔離在一個固定的區域)。這種制度從1555年開始采用。
“種族隔離”政策下,猶太人的居住區全被隔離物圈起來,只通過兩扇大門實現與外界的交通。大門的入口由基督**看守,而他們的工資要由隔離區的居民承擔。在夜間或是基督教的節日,大門是緊鎖的,並且禁止內部的居民出去。這種對猶太人的隔離政策短期內就得到了歐洲各個城市的采用,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後半葉。
最後一個隔離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西斯入侵波蘭時設立的。這個隔離區是由八英尺的混凝土牆壁包圍的狹小場所,里面卻關押著三十五萬猶太人。這里每天只能配給四萬人的糧食,所以大多數猶太人都死了。體格比較好的被關押到各地的集中營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最後再被送進毒氣室。
1942年8月1日,為了消滅剩下的猶太人,德國軍隊開始對隔離區發動總攻,五月末就將這里變成了一片瓦礫。這是在整個四百年隔離史上最悲慘的事件,也是猶太人心中永遠的痛。
我們將話題擴展一下,在中世紀的歐洲,對猶太人還有其它形形色色的種族限制。當局限制猶太人的著裝和結婚條件,征收和家畜一樣的通行稅,甚至對猶太人在安息日里使用蠟燭都要征稅。總之,當局想到了所有可以征稅的方式。如果猶太人不能接受新的規章制度,就要交納特別的賦稅。
反過來說,這種制約政策也使得隔離區內部的猶太人確立了自治體制。他們不用掛念外面的世界,還可以享受固有的生活。隔離區的代表由最大的納稅者構成,他們負責和政府的交涉稅金征收共同體內部的財政管理和自治事務。這樣一來,以猶太會堂為中心,猶太學校醫院澡堂和旅店等就慢慢地完備起來。
“清潔”也是猶太教的教律之一,它要求人們定期沐浴和在飯前洗手,所以隔離區內部的衛生狀況比起外部的基督教社會要好的多。即使在傳染病流行的時候,猶太人的死亡率也是最低的。
每一個猶太會堂都設有一個附屬學校,讓猶太人的孩子接受免費的教育。對于貧窮學生和孤兒,它還免費提供食物和衣服。這些費用都是靠捐款得來的。女子學校在猶太社會也為數不少。男孩子滿十三歲的時候就要參加成人儀式,成為共同體的正式成員。大人們在節日或是工作之余會聚集到猶太會堂,在做完禮拜後會研究《塔木德經》。他們在研究《塔木德經》的時候,經常進行激烈的辯論。猶太人的教育一直得到普及,並且水平很高。在這一點上,當時還沒有哪個民族能和猶太人一樣如此對教育抱有熱情。
在還沒有仲裁的時候,猶太自己人之間的訴訟和紛爭都交由拉比們,根據《塔木德經》進行裁斷。在隔離區內,無論是孩子出生還是婚喪嫁娶,共同體的各種機構都會伸出援手。有時,為了從強盜或是惡意的基督**手中解救猶太人質,整個共同體的人們都會募捐贖金。
面對持續不斷的種族歧視和**,猶太人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天都變得愉快。在安息日(星期五)的時候,全家人會一起準備晚餐。他們點上聖燭後就開始享受著晚餐,在餐後還要一起對上帝祈禱,感謝他的恩賜。有時,他們還會花一些時間唱歌和談笑。到了結婚儀式或割禮儀式(男嬰出生後第八天進行),猶太父母們還要邀請全部的親戚朋友前來進餐。春天的化裝**更是受歡迎,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會參加。在婚禮或宴會上,人們會請來經師和樂師為聚會增添氣氛。
到了秋天的新年或贖罪日,猶太人會特別嚴格地舉行禮拜儀式。這些做法讓他們的宗教傳統和民族自覺性有了更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