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
    士师记简介

    写作背景

    「士师」一词,希伯来原文是「审判官」的意思。这些人为神所选派,有神的灵赐予独特的能力,奉命作百姓的领袖。他们的工作不仅是裁判案件,最要的是拯救以色列民脱离外邦仇敌之手。

    犹太人的传统认为本书的作者是撒母耳。不过,本书并没有提及作者。按书中内容显示,本书写成时士师时代已经过去,以色列人的王国初建不久(17:6;18:1;19:1;21:25),大概是在扫罗登基后,大卫还未占领耶路撒冷(1:21;19:10-12)时,约是主前一○四三至一○○四年。

    主题特色

    若说约书亚记是「得胜的书卷」,那么本书就是「失败的书卷」了,因为本书显示以色列民处处受着外族的侵扰和压逼。以民的失败是因为他们离弃神,敬拜偶像,并且行恶,惹耶和华发怒;于是耶和华藉外邦攻击他们,惩罚他们,希望他们悔改,然后神兴起士师,将悔改的百姓从仇敌手中拯救出来。神的行动反映公义和慈爱的性情。本书正好回应命记的信息──以色列民族的安全和兴旺有赖于他们对神的忠心和顺服。

    本书大纲

    Ⅰ迦南未果之役(1:1-2:5)Ⅱ士师时期(2:6-16:31)1引言──衰败的因由(2:6-3:6)2俄陀聂(3:7-11)3以笏(3:12-30)4珊迦(3:31)5底波拉与巴拉(4:1-5:31)6基甸(6:1-8:35)7亚比米勒(9:1-57)8陀拉(10:1-2)9睚珥(10:3-5)10耶弗他(10:6-12:7)11以比赞(12:8-10)12以伦(12:11-12)13押顿(12:13-15)14参孙(13:1-16:31)Ⅲ附篇(17:1-21:25)1拜偶像(17:1-18:31)2犯**(19:1-21:25)

    士师记第一章注释

    1:1上学者对这半节(「约书亚死后」)与下文的关系有不同见解:1与下文(1:1下-2:5)衔接,表明各支派在约书亚死后攻取自己先前抽签所得的地业。2与下文不衔接,只是整本书的导言,指出本书记载约书亚死后以民在迦南的情况。

    1:1下-2:5攻取迦南地

    约书亚生前带领以民攻打迦南,只是攻打顽强的迦南人,各支派抽签而得之地,仍须各自去占领。

    1-8犹大与西缅二支派合力在比色赢得第一仗

    前者跟着夺得耶路撒冷,可能他们没有移居那里,于是稍后耶布斯人迁入居住(参21)。

    3犹大与西缅均为利亚所出(参创29:33-35),关系密切;而且西缅支派分配得的地是在犹大支派境内(参串四),因此,两支派合作不无理由。

    4「比色」:可能在基色附近,是耶路撒冷西北偏西的地方。

    7「七十」:很可能不是实数,只是比喻众多之意。亚多尼比色对待敌人异常残酷(这本是古代近东的习俗),最后也受到同样报应。

    犹大人将他带返耶路撒冷处决,以杀一警百之效。

    9-21犹大支派跟着攻打耶路撒冷以南和以西的地方

    9「山地」:在耶路撒冷和希伯仑之间。

    「南地」:为半干旱地带,在希伯仑与加低斯中间。

    「高原」:应作丘陵(示非拉),巴勒斯坦中央山脉与沿海平原之间较低之山麓地带。

    15押撒要求父亲给她水泉作为嫁妆,因为南地气候干旱。

    16「亚拉得」:位于希伯仑以南廿四公里(十五英里)。

    17「洗法」:位于希伯仑之西南卅二公里(二十英里)。

    18「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在沿海平原,属非利士人所有(见2:3注)。

    19以色列人在山地的战役是成功的;但在平原上却遇上不少困难,因为迦南人已踏入铁器时期,拥有铸铁的技术,能制成坚硬的铁车,而以色列人仍活在铜器时期。铁车的架构用铁装配,车身则用木和皮革制成。不过,以色列人不能战胜的原因主要不是武器问题,而是信心问题(参串14)。

    21耶路撒冷城属于便雅悯支派(参书18:16),与犹大支派领土仅一谷之隔,故此与犹大支派占地的战争并提。

    27-36以民并没有将迦南人完全赶出

    从民34:3-5看来,神为其选民所定迦南地之边界,这时除了南部稳握在手外,其余东、西部和北部之地以民仍未夺得。不过,后来到以民巩固了自己的领土后,就控制了先前未能占领的外族城邑,又强迫居民进贡,甚至要他们服徭役。

    34但支派因不能将亚摩利人从他们分得之地驱逐出去,结果要另觅居所(参18)。

    思想问题(第1章)

    1以色列人向神求问什么?这表明当时以色列人对神仍存什么态度?当你求问神时你是抱什么态度呢?

    2旧约甚至新约(徒1:26)都记载以抽签寻求神旨意的方法,今天我们应否用类似的形式寻求神旨意呢?在你一生各事上你如何知道神的心意呢?

    3犹大与西缅支派合力杀灭迦南人并夺取各城。为何他们不采取和平解决之法?参申20:1-18。

    4亚多尼比色因过去对人残酷以致自己也受到同样的遭遇,最终明白「神按着人所行的报应人」。你以为这句话与事实相符吗?这对你有什么影响?

    5以色列人有否完全依照神的吩咐对付敌人?为什么?他们这样行招致什么后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否遵神的话而行?

    士师记第二章注释

    1-5以民拜迦南人的偶像

    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迦南人赶出,受这些人风俗的影响。以民对神不忠,结果不能胜过迦南人。虽然百姓听到责备后立刻悔懊,但只是短暂的(参2:11起)。

    1「耶和华的使者」:在旧约有时是指被神差派的天使(如撒下24:16;亚1:12-13),但许多时候被视作神自己,因为向人说话是用第一人身,满有权柄(创16:7起;21:17起;22:11起等)。因此,神的使者出现就表示神向人显现。神使者的工作包括毁灭和审判(撒下24:16;王下19:35),保护和拯救(出14:19;诗34:7),带领和教导(创24:7,40;出23:23)。

    2:6-3:6以民触犯第一条诫命

    约书亚死后,以民的历史多次重复以下程序:以民背弃神,神藉迦南人的**惩罚他们,于是以民悔改,神便兴起士师去拯救他们;3:7起对此有更详细的描述。

    9「亭拿希烈」:与亭拿西拉同(参串9),在伯特利西北十六公里(十英里)。

    11「诸巴力」:不同地方拜不同的巴力神。

    13「巴力」:参「何西阿书简介」之「写作背景」。

    「亚斯她录」为女神名,相传为巴力妻,与巴力一样赐予生命。巴力崇拜盛行于叙利亚──迦南一带。

    2:20-3:6

    无论历史怎样发展,神仍然掌管一切。以民不守约,神便没有为他们赶走所有迦南人。迦南人既然没有完全被赶出,神便藉他们去试验以民是否忠心。

    思想问题(第2章)

    1神为什么要差遣使者责备以色列民?从1-3节这番话你体会到神的心肠是怎样的?

    2以色列民听了神使者的话后为什么放声大哭(4)?你曾否因神的话而流泪,你的哭泣又是为了什么缘故?

    3以色列民的下一代为什么不知道耶和华和的作为(10)?今天教会的教育事工当如何引为监戒?作长辈或父母的又应如何使下一代认识神?

    4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11)是指什么?惹耶和华怒气的又是什么?你对神的属性有什么认识?

    5为何以色列人这么容易随从迦南人事奉巴力和亚斯她录?同样,有什么促使你经常陷入罪中呢?

    6神向以色列人发怒,将他们交付敌人手中(14),这是否表示神不爱自己的子民?神的忿怒与的慈爱是否有冲突呢?

    7耶和华为何要兴起士师?这表明神仍以什么态度对待的子民?

    8耶和华为什么后悔呢(18)?这显示耶和华神有什么性格?

    士师记第三章注释

    3「非利士的五个首领」:即非利士五邑(亚实突,亚实基伦,以革伦,迦得,迦萨)的首领。

    「巴力黑们山」:即黑门山。

    「哈马口」:位于今日叙利亚境内。

    3:7-11俄陀聂胜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萨田

    俄陀聂属南部犹大支派,他挺身而出救以民,显示行恶的百姓属南部支派。

    7「亚舍拉」:众神之母,为迦南众神之父伊勒之妻。当地妇女拜之以求生育。通常与巴力供奉于同一祭坛上以柱像为代表。

    8「米所波大米」:位于迦南地之东北(即现在叙利亚东部及伊拉克北部一带),与南部支派相距甚远。因此,有人认为这是指南面的「以东」,因这两个名称的希伯来文写法极为相似。

    10「耶和华的灵」:在旧约,耶和华神的灵降在某些人身上(不分男女),为要成就的旨意,参串8。

    3:12-30以笏与摩押王伊矶伦

    12「摩押」:在死海以东,位于亚嫩河与撒烈溪之间。

    13「亚扪」:在摩押之东北。

    「亚玛力」:在犹大以南。摩押率领他们入侵约但河西岸,占据便雅悯境内之耶利哥城(棕树城)。

    15基拉为便雅悯儿子(创46:21),「基拉的儿子」指基拉的后裔。以色列人送礼物给伊矶伦是要行刺他。

    16一肘长约十八英寸。

    19「凿石之地」:指有石像竖立之地,石像为偶像之类。

    20「凉楼」:在屋子上层。

    23「游廊」:可能是凉楼外有柱的平台。

    26「西伊拉」:地点不详。

    28以民把守渡口,阻止驻守耶利哥的摩押兵逃走;另一方面又可拦截从东岸来的增援部队。

    3:31珊迦与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兴起并压制以民是后期参孙时代的事,这里的非利士人可能是刚移民于巴勒斯坦沿岸地区的。

    珊迦所用的赶牛棍子长约二至三公尺(八至十英尺),棍尾装有尖锐的金属钉子。

    思想问题(第3章)

    1耶和华留下数族敌人,除了是要惩罚以色列人外还有什么其他目的?许多时候,神也容许苦难临到信徒,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你可曾有此经历?

    2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看为恶的事,耶和华藉什么事教训他们?耶和华使摩押王强盛(12),可见外族君王的一切行径是如何操于神手中?你是否相信现今世界的国家元首都是在神的控制下?

    3当以色列人受敌人欺**害时,神到什么时候才施恩拯救?见15节。我们若陷在罪恶过犯中,必须怎样才会蒙神怜悯?

    4士师是以色列人的拯救者,今天你的拯救者是谁?你有否倚靠?

    5作士师当具什么条件?俄陀聂、以笏和珊迦这三位士师的力量是从何而来?他们胜过敌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615节「左手便利」的原文直译是「右手不灵」,如此看来,以笏可能是身体残缺的人,但神却使用他拯救以色列民,可见神所重用的可能是怎样的人?若你生有缺陷,你应在神面前有什么态度?

    7「耶和华控制了以笏杀摩押王整件事的过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你相信神也在控制你周围的事物吗?你怎样回应的大能呢?

    8俄陀聂和以笏均使国家多年太平,为何他们具这样影响力?今日教会如何可以影响社会和国家?

    士师记第四章注释

    4:1-24底波拉、巴拉战耶宾、西西拉

    底波拉是唯一的女士师,且是唯一在作战前已作士师的。是次出战的为北部拿弗他利和西布伦支派,因他们最接近夏琐,受迦南人压制最厉害。

    2「夏琐」:位于米伦湖西南四英里。

    「耶宾」:乃帝号,此耶宾不是约书亚记11章提到的耶宾,他作迦南王只限于夏琐一带。

    「外邦人的夏罗设」:可能不是地名,而是指南加利利一带有树林的地方。

    5「底波拉的棕树」:底波拉常在棕树下治理以色列民,于是那棵棕树与她的名字拉上关系。

    6「基低斯」:位于米伦湖西北约五英里。

    「他泊山」:在米吉多东北十九公里(十二英里)。

    7「基顺河」:于耶斯列谷,迦密山以北,向西北流入地中海。

    8巴拉要求底波拉同去,确保神的同在,好提高军中士气。

    11本节似与上文无关,其实为下文17-24节之伏笔。

    12西西拉所率领的军队,有迦南诸王(参5:19,「君王」为复数)。

    15迦南人的铁车虽然是当时最先进最犀利的武器,但在陡峭的他泊山和密林中却形同废物,加上神藉风雨(参5:4)使基顺河泛滥(参5:21),遍地泥泞,铁车部队在山上受袭后撒回谷中时陷入泥中,寸步难移。巴拉在这情况下打胜,西西拉被迫下车步行逃生。

    17「雅亿」:属摩西妻子的家族。

    思想问题(第4章)

    1底波拉是当时唯一的女士师,蒙神大大使用。今天,基督徒妇女具备优越的条件,应如何作合神所用的人?妇女在教会的地位又应如何?

    2巴拉为何不肯独自挥军攻打敌人,却要求底波拉同行?

    3底波拉如何激励巴拉带军攻敌?(参6,14)。今天我们若要胜过仇敌(魔鬼),所倚靠的又是什么?当我们要辅导内心软弱的信徒时,可从这里学到什么功课?

    4西西拉为何会走入妇人雅亿之帐棚避难而毫不怀疑?参17-18,21节。背后最终原因是什么?见9节。

    5雅亿为何会用计杀死西西拉?参11节。她与以色列人有什么关系?雅亿助以色列人而不与夏琐王继续和好,她的选择对吗?为什么?

    6在这场战争中,你认为谁是最高的统帅?谁使以色列人得胜?在你一生中,你会碰到不少属灵争战,你如何去得胜呢?以往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

    士师记第五章注释

    5:1-31底波拉之歌

    学者公认这是一首古老的希伯来诗歌,诗中句子偶有残缺现象,以致各译本的翻译略有出入;虽然如此,这首诗雄壮的气魄仍清楚可睹。

    4-5从昔日耶和华在西乃山显现的情景引申出的大能。

    这两节以西乃山为地理中心,描写耶和华自东面的西珥山(即以东地)驾临(参申32:2);随一起来的有各种自然景象,如雷轰、闪电和密云(参出19:16),就像这次神攻击迦南军队时使用豪雨一样。

    6珊迦虽然杀了六百非利士人,但似乎未能使百姓完全脱离异族的压制。

    6-8以民受迦南人欺压的悲惨景况:1交通系统缺乏安全──「大道无人行走」(6)。2农村缺乏防卫的条件和力量,变得荒废了。「以色列中的官长停职」:或译作「以色列中农村绝迹」(吕振中译本)。3武备不精又不足。

    10「骑白驴的」:指社会上的富人与统治阶级。

    「行路的」:指没有代步工具的穷人。

    整节的含意是:底波拉邀请社会各阶层人士同来传扬神的恩典。

    11「远离弓箭响声打水之处」:或译作「在打水人中有弓箭手的声音」,表示弓箭手从战场回来,回复平民身分,在打水处工作时述说神的拯救。

    「就是他治理以色列公义的作为」:或译作「他在以色列农村施行的拯救」(吕振中译本)。

    「耶和华的民下到城门」:指百姓毋须躲避仇敌,纷纷重返光复的城镇。

    13-15上

    称赞参与战事的以法莲、便雅悯、约但河以西的玛拿西、西布伦和以萨迦支派(拿弗他利在18才提及)。

    14上「根本」:即定居下来。亚玛力人居于南部,按理不会出现于以法莲地,这可能是他们早在以法莲支派来到前曾居于此。

    14下或改译作「以法莲冲进山谷」(吕振中译本),

    「山谷」是指与西西拉争战的地方。

    15上「以萨迦怎样,巴拉也怎样。」:或译作「以萨迦是忠于巴拉的」。

    15下-17

    责备没有参战的流便、约但河以东之玛拿西、但和亚设支派(犹大和西缅在南端,远离战区,可能未被邀请参战,不在谴责之列)。但族在北迁之前(参18),原居地中海边约帕附近。他们因此可能在腓尼基人的商船上作船员。

    23「米罗斯」:可能在拿弗他利境,基底斯以南。这处虽然接近战场,但其村民畏缩不参战。

    28-30

    底波拉之歌虽然基本上是一首战歌,但内中亦有富人情味的一段,描写迦南妇女焦急地等待亲人携同战利品凯旋而归。

    30「乃是披在被掳之人颈项上的」:或译作「是披在掠夺者的颈项上的」(「掠夺者」,指西西拉)。

    思想问题(第5章)

    1底波拉之歌是一首充满感谢颂赞的歌,试将它分段,看看底波拉如何表达对神的颂赞。这诗歌如何加添你对神的认识?在你每日生活中,你是否常存赞美神的心?

    2底波拉之歌强调这场战争的得胜主要是因为耶和华神的帮助,然而以色列各支派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请详加分析。这给我们什么宝贵教训?

    3为何米罗斯要受耶和华的咒诅?参23注。若信徒不与神同工或见死不救,后果会怎样?

    431节的祷告「愿你的仇敌都这样灭亡,愿爱你的人如日头出现,光辉烈烈」,对你有何警惕?

    士师记第六章注释

    6:1-8:21基甸击败米甸人

    以民再次受到侵扰,这次侵掠者为游牧民族米甸人。受害至深的是玛拿西境,神兴起境内的基甸,号召邻近受害的支派参与反抗米甸的行列,神拣选其中三百人,剿灭敌军十三万五千人。

    1-32基甸蒙神呼召

    1「米甸人」:为游牧民族,居于死海东南摩押地至以东地一带的沙漠边缘上。

    3「亚玛力人」:原居于犹大南部,但此时似乎向以法莲山地扩张势力,占有据点。

    「东方人」:为叙利亚沙漠之民族,即今日的阿拉伯人。他们协助米甸人每年侵入以色列境掠夺土产。

    4「迦萨」:位于沿海非利士地南端。

    5把敌人比喻作蝗虫,不仅表示他们数量之多,更指其为害之大。敌人又带来骆驼无数。人类自古即畜养骆驼,但到主前十二世纪才用作运输工具,士师时代更用于军事上。米甸人有了骆驼才能统治东至外约但、西至地中海的广大地区。

    10敬畏亚摩利人的神即拜巴力(参25-32;2:11-13)。

    11「俄弗拉」:确实地点不详。

    「橡树」:通常与神谕有关(参4:5)。

    「酒」:为挖空之石块,凹处盛载葡萄;葡萄由人践踏后流出葡萄汁,这汁沿着与凹处接驳的沟道往下流,滴进装葡萄汁的糟中。通常打麦子是在露天的地方(参何9:1;10:11),要是麦子的数量不多,可以在隐蔽的地方用杖打。

    19「一伊法细面」:约三十六公升。

    20盘石充作祭坛。

    25律法没有规定燔祭祭牲的岁数,这里指明要七岁的牛,可能与以民受米甸人欺压七年有关;现在,他们要归向神,不再受米甸人的欺压了。

    「坛旁的木偶」:指亚舍拉(参3:7注)。

    33-7:18基甸备军而战

    33米甸人集结等待再次犯境。

    「耶斯列平原」:是个重要的战略据点,方便侵掠邻近地方。

    思想问题(第6章)

    1神如何藉米甸人的手去惩治以色列人?以色列民这次所受的苦比起以前有何不同?

    2以色列人面临灾祸的时候,会求告耶和华(7),而神就提醒他们昔日如何从埃及地领他们出来,又与他们重温耶和华的诫命。基督徒在接受神管教的时候,应记念什么东西与经历呢?

    3先知的话(8-10)与上次耶和华使者的信息(2:1-3)有何异同?由此看来人享自由与顺服神二者有何关系?

    4试从11-15节列出基甸素常的忧虑和不满。你今天又有什么忧虑惊恐呢?

    5基甸用他的理由去推却耶和华的差遣,今天你又用什么藉口,不去作福音的使者呢?基甸和你的这些藉口在神面前站立得住吗?

    6基甸看见耶和华悦纳他的献祭,为什么惧怕起来?他立刻筑了一座坛,这代表什么?一个人与神相遇之后,正常的反应是怎样的?

    7当耶和华要使用基甸时,要求基甸首先作什么事?见25节。同样,神要使用我们时,要求我们作什么工作呢?你有什么偶像或罪行仍未清除呢?

    8基甸为什么要在晚上拆除巴力的坛?今天我们若要拆除偶像,也是要付代价,也是要冒险,你肯付上一切吗?你有困难吗?基甸父亲为他解围,这给我们什么榜样和鼓励?

    9有人说:属灵的操练是渐进的,人要在小事上取得胜利,然后才能赢取更大的胜利。基甸的经历可否印证这看法?神对基甸的属灵成长有什么帮助?参33-35节。

    10当基甸面对真正强敌时,你猜他的心情如何?他为何要求神两次显神迹?由此看来,基甸的性格如何?耶和华如何体恤基甸的境况?当我们遭遇困难或要作出抉择时,可否学效基甸求神给我们一个记号或凭证呢?

    士师记第七章注释

    1「哈律」:位于以萨迦境内基利波山向北山麓。

    「摩利冈」:位于他泊山与基利波山之间。监于以往七年以色列人的衰弱,且现在其军队人数有限,虽然两军营地极接近,但米甸人认为以军不会构成威胁。

    3「基列山」:在约但河以东,距离战场甚远,所以有学者认为这里应该是指基利波山。

    5-7只有用舌头水的被拣选与米甸人作战。他们喝水时可能是站着的,显示他们比跪着喝水的较为儆醒,能随机应变。

    14米甸军已风闻以军首领是基甸。

    16藏在空瓶里的火把是燃着的(参20)。

    19-8:21剿灭敌军

    19夜晚分作三更,每更约四小时长。

    「三更之初」:或译作「半夜更之初」(吕振中译本),即开始第二更,约晚上十时。

    基甸突袭米甸人采用「制造混乱」和「引起恐慌」的策略,包括吹号、打破瓶子和狂叫。火把除了发出火光,可作心理攻势之外,也可用来烧毁米甸人的营幕。

    21下应译作「全营的人都惊醒跳起来;他们呐喊和逃跑」。

    22「西利拉」:即代下4:17的撒利但,在雅博渡口以北约十六公里(十英里)。

    「伯哈示他」:地点不详。

    「他巴」:在基列雅比和疏割之间。

    「亚伯米何拉」:可能是在基列之高原。这些地方均在约但河以东,可见米甸军面向其原居地逃去。

    23-8:3

    增援部队从拿弗他利、亚设、玛拿西和以法莲赶来追杀米甸军。

    24「伯巴拉」:地点不详。

    25「俄立盘石」、「西伊伯酒」:这两地方可能因该两名首领在那里被诛而得名。那时基甸已过约但河追杀敌军,所以以法莲人要到河东将首级交给基甸。

    思想问题(第7章)

    1面对米甸人的入侵,耶和华为什么要逐步削减基甸的作战力量?从这片段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原则,明白神抗敌的方法呢?

    2神拣选三百人是决定于什么因素?教会或团契选举职员又应根据什么原则?

    3耶和华为何及如何在最后一刻坚固基甸的信心?基督徒若信心不足,会否被神使用呢?

    4基甸用什么战术战胜了米甸人?耶和华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你的经验里,神如何为你出力得胜呢?请列举例子。

    士师记第八章注释

    1-3反映以法莲好以首领自居的特征(参串)

    2基甸用的比喻可能改自古旧的的谚语。

    5「疏割」:属于迦得支派,位于雅博河以北。

    6「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原文作「西巴和撒慕拿的手已经在你手里」,意思是基甸仍未有确实证据证明他已歼灭敌军。古代近东战争的规矩有把敌兵尸体的双手砍下,积累成堆以证明敌军已被消灭。

    8「努伊勒」:接近示剑,在疏割以东八公里(五英里)。

    9「这楼」:可能是一座堡垒,周围没有城墙。

    10「加各」:在死海以东,接近米甸人原居地。

    11「挪巴」:地点不详。

    「约比哈」:在努伊勒东南约廿六公里(十六英里)。

    「因为他们坦然无惧」:应译作「因为军兵正毫无戒备」。

    13「希列斯」:地点不详。

    18-21

    基甸击杀米甸人的原因除了为以民外,亦为其弟报仇(参民35:9-34)。

    21死在少年人的手下是耻辱,西巴和撒慕拿宁愿被勇士所杀。

    8:22-35战事完毕

    玛拿西境内,以民拥戴基甸为王。但他死后,以色列人重蹈覆辙,离弃耶和华。

    22以民请求基甸和他的子孙治理他们,即拥戴他为王,并让他的子孙世袭王位。

    24「以实玛利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的普通称呼,因此米甸人又称为以实玛利人。

    26「一千七百舍客勒」:重约十八公斤(四十磅)。

    「此外还有金链子」:显示掠物丰富,不过,基甸只要金耳环。

    27「以弗得」:是大祭司所穿的无袖短外袍,但基甸造的以弗得比大祭司的更华丽,是金造的。另有学者认为这「以弗得」是个神像,用来祈求神谕。

    31「示剑」:在玛拿西境内。可能基甸的妾是迦南人,所以仍住在示剑。

    「亚比米勒」:意思是「我父是王」。

    33「巴力比利土」:意即立约的巴力。可能以色列人与巴力立约,或与其他迦南城立约,以巴力作为护约之神。

    思想问题(第8章)

    1以法莲支派因基甸没有招聚他们去与米甸人作战而与他争吵,基甸如何平息他们的怒气呢?教会或团契领袖当面对争执时,又应采取什么态度呢?

    2为什么以色列支派中的疏割人和努伊勒人不肯援助基甸和他的军队?由此看来,以色列各支派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若今日信徒能彼此同心和互相扶持,对神的国度会有什么影响?

    3基甸因疏割人和努伊勒人不肯助他,曾声言胜利后回来惩罚他们,而他后来果真照所说的行了。为什么基甸要这样对待他们?你认为这是否太残暴的举动?

    4以色列人要求基甸家族作他们世袭的领袖,这表明以色列人渴求的是什么?他们这种态度对吗?你渴求的属灵领袖又是怎样的人?神在你心中占什么地位?

    5基甸拒绝以色列人的请求,并且提醒以色列人只有耶和华管理他们。作为今天的信徒,你可有将你的一切交由神管理?你又如何去影响别人?

    6基甸用掠得的金首饰做了一个以弗得,这不但使以色列民陷入拜偶像的罪中,也成了他一家的网罗(27)。这件事给你什么教训?你曾否成为别人的绊脚石?你应在什么事上特别留心呢?

    7是什么使以色列人常离开神?见33-35节。试列举原因。使你信心软弱的又是什么原因?你是如何重新站立起来?

    士师记第九章注释

    9:1-57基甸儿子亚比米勒作王

    亚比米勒得其母系亲属示剑人的帮助,屠杀其兄弟七十人,作示剑一带的王。三年后,示剑人背弃亚比米勒,结果引起了一场杀戳,最后示剑人和亚米比勒同归于尽。

    2亚比米勒游说示剑人支持他们作王,强调他的母亲为示剑人,他自己可算是他们的骨肉。

    5为了确保没有人跟他争夺王位,亚比米勒把兄弟七十人杀掉,只有约坦避过此难。

    6「米罗」:原文作伯米罗,可能是城堡名。

    「橡树旁的柱子」:音译是以伦莫沙伯,意译可作「柱子(莫沙伯)的橡树」。(参创12:6以伦摩利──摩利的橡树,书19:33以伦撒拿音──撒拿音的橡树)。

    这「示剑柱子的橡树」显然是地名,可能是当地的宗教圣地。

    7-21约坦的比喻和咒诅

    7-15

    当时流行用树木作比喻,约坦藉此指责亚比米勒。这比喻的含意是:那些对人有价值、会结果子的树木都不愿意作王,就如社会上身分尊贵、影响力大的人都不会贪慕王位,撇下他们的特殊贡献;亚比米勒的父亲基甸便是明显的例子。至于会伤害人,不结果子的荆棘却被立为王,就像卑微和无能的亚比米勒贪图名利,要凌驾他人之上。

    9「飘在众树之上」:象征运用权势。

    15荆棘矮小,不能成荫,要众树投其荫下是个天大讽刺,比喻亚比米勒不能保护示剑人。而且,荆棘在干燥的炎夏容易着火,火势蔓延,会殃及高大的香柏树,比喻亚比米勒会成为示剑人的祸患。

    16-20

    约坦将比喻引伸,责备示剑人忘恩负义,恶待基甸的家人。由于示剑人并无如19节所言,善待基甸一家,所以,20节的话是对他们的咒诅。

    21比珥位置不详

    22-29示剑人背叛亚比米勒、信靠迦勒

    25示剑人背弃亚比米勒,在交通要道上抢掠行人,使亚比米勒名声受损,因为他不能保障过境旅客财物安全。而且,过境旅客锐减,税收相应下降,大大削减了亚比米勒的经济来源。

    27这是收割的季节,示剑人设宴于巴力庙,庆祝丰收。

    28迦勒否定亚比米勒的统治权,指出其父不是示剑人,要使示剑人离弃亚比米勒。这个情况与3节成强烈的对比。

    29当时亚比米勒不在场,迦勒对他说话只是假想他在附近而已。

    思想问题(第9章上)

    1基甸和他的儿子亚比米勒在性格及行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参8:11,本章5。相比之下,亚比米勒性格上有什么弱点呢?

    2为什么亚比米勒能轻而易举的下手杀死七十个兄弟?你对生活中潜伏着的危机是否随时留意,加以防范?

    3示剑人为何选择亚比米勒为王?你有否因为亲友、邻舍、相熟朋友的关系而滥用权力,甚至屈枉正直呢?

    4从约坦的比喻看来,你认为他是否反对君主政制呢?你认为士师时代需要君主政制吗?君主政制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是好?是坏?「诚实」一词在约坦的申述中出现了数次(15-16,19)。究竟约坦想要强调什么事情呢?

    5约坦演说中用何种方法提及亚比米勒呢?参15,18节。为何约坦要这样介绍亚比米勒呢?由此看来,示剑人的选择是否明智呢?

    30-49迦勒和示剑人身亡

    37「米恶尼尼橡树」:或译作「占卜者的橡树」(以伦米恶尼尼,参6)。

    41「亚鲁玛」:在示剑附近,正确位置不详。

    42示剑人见迦勒己被赶走,以为一切平息,便如常出田间工作。

    45「撒上了盐」:是象征式举动,表示这城以后会成为不毛的硷地(参申29:23;诗107:34),永远荒凉。

    46亚比米勒虽已取得示剑城,但城内的神庙仍未攻下。按考古学的发现,这神庙是一座小城堡。庙的正面由两座高塔拱卫,庙墙厚达四公尺半(十五英尺)。亚比米勒下令焚庙,造成千人丧生。

    48「撒们山」此处长满林木;正确位置不详。

    50-57亚比米勒的收场

    50「提备斯」:位置不详,有学者认为这城就是得撒(书12:24)。可能城中居民作乱,亚比米勒进军企图**,不料被妇人以上磨石击破头脑骨,落得悲惨收场。

    思想问题(第9章下)

    1昔日亚比米勒诱杀了七十个兄弟,如今他却遭示剑人诡诈对待。这说明了旧约一贯的什么原则呢?人的行为和所受的审判有什么关系呢?请参23-24节。

    2为什么示剑人在短短两三年间,会从支持亚比米勒转变到敌视他?人群的心理是否受制于理性,抑或是摇幌不定的呢?你曾否受宣传、民意、感情的影响而失掉自己的主见?

    3以别的儿子迦勒在示剑人面前说的话,与他后来的表现(36-40)是否一致?你会否自视过高,在别人面前高抬自己、践踏别人呢?参罗12:3。

    4你认为邑宰西布勒的性格和表现是否可取?

    5为什么亚比米勒要连田间工作的示剑人(44-45)也杀掉,一个不留呢?这种报复心理是否可取呢?

    6亚比米勒临死前的要求显示他那种性格呢?他有否争取机会向神忏悔?你是否把名誉、地位看为首要,为此宁愿舍弃生命呢?

    7有人认为示剑人若早听约坦的话,把亚比米勒逐出,则可避免家破人亡的惨剧。你处事能否当机立断,择善而从呢?

    8以色列民见亚比米勒死,就各自回家。这显示他们那一种的处境?你认为教会需要领袖带领会众吗?

    士师记第十章注释

    10:1-2陀拉作士师

    1「沙密」:地点不详。

    10:3-5睚珥作士师

    4他有相同数目的儿子、驴驹和城邑,显示他有财富、名望和地位。

    「哈倭特睚珥」:意即睚珥的帐蓬村。

    10:6-11:40耶弗他胜亚扪人

    以民再次拜外邦人的偶像,离弃真神,神便藉亚扪和非利士两民族管教他们。以民知罪悔改,神就兴起耶弗他与亚扪人作战,使百姓不再受亚扪人欺压。

    6-16以民信仰的情况及离弃神的后果

    6「亚兰」:即叙利亚,居民所拜的神与西顿人拜的亚斯她录相似;摩押人拜基抹;亚扪人拜米勒公(参王上11:33);非利士人拜大衮(参士16:23)。以民拜七个偶像,以致受七个民族欺压(参11下-12上),但主要的压力是来自东面的亚扪人。

    11「脱离埃及人」:指出埃及一事。亚摩利人的欺压,见民21:21-31及本书11:19-23。西顿人可能指北部的腓利基人,曾协助耶宾及西西拉压逼以民。

    12「马云人」:七十士译本作米甸人。

    17-18亚扪人犯境,基列人密谋对策

    17此米斯巴地点不详。

    18基列是约但河东迦得、流便二支派与玛拿西半支派的领土。

    思想问题(第10章)

    1作者为何特别提及睚珥(4)的物质富裕呢?和以下要叙述的事件有什么关系呢?

    2试从圣经地图上找出以色列民所拜偶像的发源地。由此看来,以色列民的信仰是否严重地受邻国影响呢?你的信仰又是否受四周的风气所同化?

    3以色列民受邻国逼迫和他们生活的方式有什么关系呢?这给你什么警惕?

    4为什么耶和华迟迟不肯伸手拯救的选民?参11,16节。悔改必然的后果是什么?你的悔改是否单单口舌上的呢?

    士师记第十一章注释

    1-11耶弗他作领袖

    耶弗他为**所生,出身卑微,按风俗不能承受家业,甚至被同父异母的兄弟逐出家门。由于他有领导才能,绿林好汉闻风依附。到了亚扪人犯境的紧张关头,同乡父老始赏识他的才干,邀请他回乡抗敌,作基列地的领袖。

    3「陀伯」:为荒凉地方,在基列雅比以东廿四公里(十五英里)。

    12-28与亚扪人谈判失败

    耶弗他先礼后兵,与亚扪人讨论双方争执的领土权。引起争论的土地介乎亚嫩河与雅博河之间。亚扪王以此地区原属亚扪和摩押为理由,声称拥有主权。耶弗他则提出历史上的反驳,声称该地区是以色列人由亚摩利王西宏(而非由亚扪人和摩押人)手上夺来的(参民21:26)。他进一步指出:过去三百年来亚扪人从未提出领土要求,现在始提出,在法理上,未免令人难以接受。雅博河为约但河的支流,上游为亚扪与流便和迦得支派的分界。

    16-22略述以色列人占地的历史

    17「加低斯」:即加低斯巴尼亚,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在旷野流浪时,大部分时间在这里渡过。

    20「雅杂」:可能在希实本以南十一公里(七英里)。

    26「希实本」:在约但河口以东廿四公里(十五英里),位于流便领土的北端。

    「亚罗珥」:在亚嫩河上游十九公里(十二英里)。

    29-33许愿后胜亚扪人

    31「无论甚么人」:原文只作「无论什么」。耶弗他实在没料到最先前来迎接他的竟是自己的女儿。

    33「米匿」和「亚备勒基拉明」:可能在亚扪西面边境的一带。

    34-40耶弗他还愿

    34在旧约时代,妇女习惯载歌载舞欢迎凯旋的英雄(参出15:21;撒上18:7)。

    37以色列妇女认为一生不嫁和无生育是最大的耻辱。换句话说,耶弗他的女儿可能是把自己视为最光荣的事情献上,终身不嫁,专心事奉神,以完成父亲所许的愿。

    但这段也可能暗示:耶弗他受了外邦人拜基抹和摩洛的做法影响,将女儿当作燔祭烧给神。

    40这个规矩没有在其他经文提及,可能以后被遗忘了。

    思想问题(第11章)

    1为什么耶弗他不能承受父业呢?你认为他同父异母兄弟的做法合理吗?圣经对嫖妓和多妻有何看法?参申23:17-18;林前6:15-20;提前3:2。另一方面,父母犯错时,子女应否受他人制裁?参申24:16。

    2「匪徒」一词应译作野蛮、鲁莽人;此词和「尊贵」一词恰成相反语。耶弗他的「沦落」是否我们社会中一些人物的写照?你有否歧视他人、剥夺他**利,以致对方不能在社会立足呢?

    3你怎样协助社会中被人歧视、遭人剥削的受害者?参申10:17-21。你认为基督徒应否参与社会制度的改善?

    4耶弗他被立为首领一事,纯粹是群众的意愿,抑或也有耶和华的默许?你何以晓得?受神拣选之人的条件有否出人意料之处?试比较士6:15。

    5关于国界的纷争,耶弗他采取什么途径加以解决呢?参12;申2:17-19;20:10-15。

    6耶弗他在谈判之前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勇士风范,不曾立刻组织军队。这样看来,在他心目中,战争是侵略性的,还是消极防御性的?基督徒对战争又应采什么态度呢?

    7耶弗他所提出的理由及证据是否充分?使者的言词是否言过其实?你认为言词的真实性重要,还是措词重要呢?参民21:23;书13:24-26。

    8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一事和他向神许有没有矛盾之处?「若」(30)一字显出耶弗他有多少信心?你的信心能否让你经过一切艰难呢?

    9耶弗他守约的精神与先前示剑人有何不同?参9:22-24。

    10耶弗他是**之子,离家后又与流氓为伍,本应沦为卑鄙小人,为什么他要坚守向耶和华所许的愿呢?他的道德水平和周围以色列民的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11有人说在危难困苦的时候,人的高尚气节和精神才会表露无遗。若你要在生死之间作抉择,你会以什么原则作决定的依归呢?

    士师记第十二章注释

    12:1-7基列人与以法莲人的内战

    1「北方」:应译作「洗分」,这小镇在河东疏割与利但中间。以法莲支派到约但河东跟耶弗他争论,问他出兵攻打亚扪人时为何没有邀请以法莲人参加。(有关以法莲人爱出锋头一事,见8:1-3)。他们须在约但河渡口过河。

    4以法莲人除了事后发难外,更恶意诋毁基列人。

    5显然以法莲人不敌基列人,企图从约但河渡口逃返河西属地。把守渡口是古代战略的要着,用以截断敌军退路。

    6「示播列」:意思是洪水或谷穗,以法莲人咬音不准,将sh音读作s音,即把「示」读作「西」。

    此事显示当时各支派间发音上已有差异。

    12:8-10以比赞作士师

    8此伯利恒有别于犹大境的伯利恒,可能是在西布伦境之西北,米吉多以北十六公里(十英里)。

    9以比赞有众多儿女,显示他有财富及地位。

    12:11-12以伦作士师

    他与以比赞先后在西布伦作士师。

    12「亚雅仑」:字根与「以伦」同,可能这下葬之地与士师本人同名,位于临门附近(参书19:13)。

    12:13-15押顿作士师

    他是财富、地位兼备的一位。

    13「比拉顿」:在玛拿西境内,近南面边界。

    思想问题(第12章)

    1耶弗他(12:1-2)在战争完结、献上女儿之后又要处理什么问题?面对接踵而来的难关,他有否气馁?教会领袖可从中学到什么功课?

    2以法莲人不肯帮助基列人抗外敌,但事后又想邀功,将不参战的责任推卸给耶弗他,这种无赖作风是否今人的写照?他们的惨败给你什么警惕?

    3耶弗他先前尽量寻求与外敌和平共处的方法,避免爆发战争,殃及无辜。基列人用发音来辨别以法莲人,是否可以减低战争所造成的损害?

    4试比较耶弗他和基甸对待外敌与以法莲人的手法。

    士师记第十三章注释

    13:1-16:31神勇的参孙

    1-23天使向参孙父母预告孩子的出生

    这时期之前,大量非利士人已定居于巴勒斯坦沿海地区,而且向内陆逐渐扩张势力,犹大和但二支派首当其冲、备受压逼,大部分但支派的成员遂往北方迁徙。参孙父母是仍留居南部的少数分子。

    1引言

    以色列人犯罪的结果是受外族欺压。这次年期最长。达四十年之久。非利士人源出爱琴海,后向东迁移,进侵地中海东岸。

    2-23天使声明参孙一生要作拿细耳人

    2「琐拉」:是位于但与犹大边界的小镇,在耶路撒冷以西廿二公里(十四英里)。

    4孩子要分别为圣归给神,怀胎的母亲也要受拿细耳人的条例(见民6:1-21)约束。

    「清酒」:制自葡萄。

    「浓酒」:制自其他果子、蜜或谷类。

    「不洁之物」:见利11章。

    17古时近东人极看重名字,以它代表人的身分、性格和气质。

    18「奇妙的」:可解作「不可测透的」(参诗139:6);这是神的特性。不过整句话按原文可简单地译作:「它是超乎你们的理解的」。

    19-20此二节可重组如下:「玛挪亚将一只山羊羔和素祭,在盘石上献与耶和华。当玛挪亚和他的妻观看的时候,(耶和华)行了一件奇妙的事:当火焰从坛上往上升伏于地」。

    24-25预言应验

    24「参孙」:这名源自希伯来文的「太阳」,大概有「小太阳」或「像太阳者」的意思。可能他的父母预先知道他勇如烈日的性情而给他起这名字。

    25「以实陶」:约在琐拉之东北二点四公里(一英里半)。

    思想问题(第13)

    1「拿细耳」一词的原文是什么意思?参民6:2。拿细耳人要守什么规条?守这些规条有什么内在意义呢?你认为新约信徒应否许愿作拿细耳人?

    2照民6:1-2所记,作拿细耳人是自发的,亦有时限。参孙的情况有何不同呢?他的使命和一般的拿细耳人又有何不同之处?

    3你认为今日神还会藉天使晓谕信徒吗?今日信徒应循何种途径了解神的心意呢?

    4身为拿细耳人的参孙,头发与生活习惯跟在他之前的士师是否相同?你用什么方法、标准来界定谁是属神的人呢?

    5试从本章比较玛挪亚和他妻子的信心历程。谁较有信心?你的信仰是否有「凭信心接受」的经验呢?

    士师记第十四章注释

    1-20参孙娶非利士女子为妻

    虽然参孙为拿细耳人,但他一生却作了许多连一般以色列人都不当作的事情,不过,神仍然用他的弱点去拯救以民脱离非利士人的手。

    1「亭拿」:在琐拉西南约六公里(四英里),原属但支派,后属犹大,曾数度落入非利士人手中,当时似为非利士人所有。以非二族虽经常于战争状态中,仍有和平接触,甚至通婚的例子。

    8死狮的尸身显然已腐化,骨头也枯干了,所以蜜蜂才会在尸身内筑巢。

    9参孙触犯了拿细耳人不可触摸死尸的条例(参民6:6);不过这禁例可能限于触摸人类尸体的情况。

    10在新娘家举行婚筵是不同习俗的婚礼。新娘婚后仍住在娘家,丈夫只经常来探望她(参士8:31)。

    11「众人看见参孙」:可意译为「当他出现的时候」。婚礼中新郎通常有陪伴的人(参可2:19);不过,这三十个陪伴的人似是来监视参孙的。

    12「里衣」:是大块长方形的亚麻布,供人日夜穿着;至于「外衣」,则质地上乘,留待隆重的节日(如婚筵)才穿上。

    18「母牛犊」:指自己的妻子。

    19「亚实基伦」:沿海城市,离亭拿卅七公里(廿三英里)。参孙老远跑到这个非利士人的城市,击杀三十个人,夺取他们的衣服,是要避免城中居民向他还击。

    20婚礼过后,参孙不顾而去,这对新娘是奇耻大辱。参孙岳父以为他就此弃妻而去,立刻把女儿嫁给参孙的陪伴兼朋友,一洗女儿的羞辱。

    思想问题(第14章)

    1耶和华神曾吩咐百姓不可与异族通婚,为什么参孙却要求娶非利士女子为妻呢?4节是否表示神嘉许他的选择?

    2参孙要娶非利士女子为妻,所持的是什么理由?参3节。你是随从眼目喜好作你选择事物的标准,抑或凭意志坚守原则为标准呢?

    3参孙提亲的步骤是不是合乎以色列民的一般做法呢?参创24:4;38:6。你对参孙的性格有什么进一步的了解呢?

    4参孙的婚姻和常人的有分别吗?参15:1。夫妻不同住是否合乎圣经原则?参创2:24。

    5你对世俗潮流抱什么态度呢?入乡随俗?自成一格?参孙接受非利士人的风俗是否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呢?

    6参孙既然知道非利士人串通他的妻子,为什么还要守约呢?从他出谜语及守约看来,他的性格怎样的?

    7参孙为什么不在亭拿附近击杀三十人,而要下到亚实基伦下手呢?

    8你怎样评估参孙击杀三十人这件事呢?19节的内容能否帮助你解释这事?参孙一名(13:24注)与他这次的表现是否相符?

    士师记第十五章注释

    1-8烧毁非利士人的禾稼

    1以色列地收割麦子的时候约在五月底至六月初。

    2参孙的岳父以为他恨透他的妻子,因为她在婚宴期限内泄露了谜底。

    4狐狸不是群居动物,且罕见于以色列地,所以参孙捕捉的可能是繁殖较多的豺。

    5放火焚烧禾稼是古代常见的破坏手段,严重打击农业社会的经济。

    8「连腿带腰都砍断了」: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谚语,意思与「大大击杀」相近。

    「以坦盘」:大概在犹大的西部。

    9-19用腮骨击杀一千个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知道他们不能在战斗中打败参孙,故此设法把他捆缚起来然后才对付他。在非利士人威逼之下,犹大人终用两条新绳把参孙解过去。

    9「利希」:意即腮骨,地点不详。

    11犹大支派动用三千人去捉拿参孙,可见力气非凡。这事反映犹大人甘心受非利士人辖制。

    15未干的胪腮骨较重,不易折断,是很好的武器。

    17「拉末利希」:即「利希的高地」:这可能是双关语,表示「腮骨抛出」。

    19「隐哈歌利」:即呼求者的水泉(原文或作「鹧鸪的水泉」,因鹧鸪叫声独特)。

    20作士师二十年

    从参孙的举动看来,他并不是作军事领袖,乃是独力击杀非利士人,藉此拯救以民脱离压逼。他作士师的范围是西南部,即以民与非利士人境域接壤的一带。

    思想问题(第15章)

    1你认为参孙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士师吗?参4,12,15节。若你在恩赐上自觉缺欠,你会循什么途径去补足呢?参雅1:5。

    2参孙岳父把女儿改嫁别人本是一宗家庭纠纷,为何参孙要扩大事情,把其他非利士人的禾稼和橄榄园都尽行烧毁呢?这是否一宗偶发的事件呢?参8,18节。

    3犹大人对此宗放火事件抱什么看法呢?参11-12节。参孙对非利士人的态度和犹大人对他们的态度有何明确的分别?

    4参孙作歌自唱(16)表明以色列虽受非利士人统辖,但仍是得胜的。你的信仰生活是否充满得胜的凯歌呢?

    5从18节看来,参孙除了智勇过人之外,还有什么长处?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何认识?参13:5。

    6根据学者的研究,「隐哈歌利」大约是利希附近的一座泉,意思是「求告者的水泉」。这个地名对你有什么意思呢?耶和华能否体贴人的软弱呢?

    士师记第十六章注释

    16:1-3力负千斤

    1「迦萨」:为非利士五个主要城邑中最南的一个。

    3通常城门的门扇上铺有铁板,另镶上钉子作装饰,以防敌人用火烧门,所以城门很重。况且,参孙把城门扛到六十一公里(卅八英里)以外,位于山顶上的希伯仑,可见他力气过人。

    「希伯仑前的山顶」:可能指希伯仑的东边。

    16:4-31参孙与大利拉

    虽然参孙力气非凡,但一生为情欲所困,下场悲惨。不过,神仍然在他死时大大使用他。

    4-14大利拉为利诱探参孙力气之由来

    但三次都失败。

    4「梭烈谷」:离琐拉约三点二公里(二英里)。

    5为何每人给她一千一百舍客勒而不是一千,这里没有解释清楚,或许表示这些首领额外慷慨。

    9大利拉的话是要试验参孙提出的、克制其能力的方法是否有效,非利士人则一直埋伏没有露面。跟着两次都是这样。

    11其实犹大人用新绳子缚他那次已证明这方法无效(参15:13)。

    13这里提及的织布机有两根柱子竖立在地,上面则有一条横梁连起两柱,经线从横梁上悬下,由织布棍与纬线编织成布。参孙的长发显然被当作经线,与纬线同织。

    15-22天机泄露

    17参孙的力气其实来自耶和华,而不是他的头发(参20);但长头发是他离俗作拿细耳人的标志,长发剃掉,表示他奉献给神的生活已告终止,神也不再使用他。

    19「大利拉克制他」:指大利拉剃他的头。

    21推磨原是妇女的事,参孙被逼做这种工作,受尽凌辱。

    23-31反败为胜

    23「大衮」:被奉为农作物的神;这宗教始于米所波大米,后由摩利人传入,为非利士人所信奉。参孙时代,迦萨及亚实突都有大衮庙,至扫罗、大卫时,伯善亦设有庙宇。

    26-27大衮庙有前院和内室,非利士首领和眷属大概坐在内院,观看参孙在前院耍戏。内室有平顶伸出至前院,平顶用圆木砌成,上面拥挤着数千男女。平顶下面有上粗下细的木柱支撑,参孙大概请求替他引路的童子,让他靠着这些柱子。

    31参孙似是独生子,他的「弟兄和父的全家」可能是指他的族人。

    思想问题(第16章)

    1参孙在性格上有什么弱点呢?你怎样处理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性格是否一生注定、不能改变的呢?参林后3:18。

    2非利士人相信参孙的气力有赖于外在因素(5),所以设法叫大利拉探听他得力的来源。你的信念有时是否受迷信和错误观念所影响呢?

    3你认为参孙的力量源出什么呢?你怎样在生活中取得属灵的补充和滋润?有什么因素阻碍你支取属灵的力量呢?

    4参孙为何最终把秘密泄露?参16节。有人认为大利拉天天的催逼生了「磨杵成针」的功效。你对长期影响你灵性的引诱应要怎样处理呢?

    5你认为参孙的故事是否鼓励「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做法呢?参21,28节。

    6有学者认为参孙最后的祈祷用了三个不同的字眼(主、耶和华、神)来形容神,显明是他生平最逼切的祈祷。又有人认为今日读者往往低贬了参孙的德性(例如他真挚和求恕的精神),你同意这种见解吗?

    7究竟参孙一共杀死了多少非利士人呢?参14:19;15:8,15;16:27。

    8参孙的同乡对他作了什么评价?参31节。他担任士师期间对以色列民作出什么贡献呢?参撒上4:1。

    9为什么耶和华会拣选一个放纵情欲的参孙呢?这是不是暗示不洁之人仍可为圣洁的神作工?你明白神对以色列民的心意及对人的期望吗?

    10「推磨」是昔日女性的下贱工作。非利士人使参孙推磨是要明明的羞辱他。有人认为参孙和非利士人同归于尽不单是要报剜眼之仇,而且也是报受羞辱之仇。你同意这种见解吗?

    11你个人如何评价参孙的得失呢?有什么地方足以成为你信仰生活的监戒呢?

    士师记第十七章注释

    17:1-18:31以色列人宗教上的败坏

    本书17章以后的记载与前面的不同:除了提到非利士人压逼但支派之外,绝口不提其他外族的**;没有提及士师秉政,更没有从宗教角度(如2:11)去判断以民的败坏。作者只反映以色列人在士师时代败坏的情况,并将当时混乱的局势归咎于民中没有王的缘故。

    17:1-6以法莲人米迦犯了偷窃罪,后更擅立神像

    1「以法莲山地」:指由伯特利至耶斯列谷之间的高地,包括玛拿西支派在河西的领地。

    2米迦的母亲给儿子祝福,撤消先前的咒诅。

    3-4米迦的母亲明明说将全部银子分别为圣归给神,但结果她只拿部分(二百舍客勒)出来制造银像(参徒5:1-2)。雕像与铸像原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不过在此所制的像只有一个。(参18:20,30)

    5「以弗得」:参8:27注。

    「家中的神像」:圣经中始见于列祖时代,直到百姓被掳至巴比伦和归回的时候,仍间有所闻。(参创31:19;王下23:24;结21:21;何3:4等)在列祖以前,先民在家中供奉的神像有先人干瘪了的头颅,后来改用陶像代替。像有大小(参创31:34;撒上19:13-16),用以祈求神谕。求问时,有时亦一并使用其他据说具有法力的物件,如箭和动物肝脏等(参结21:21)。米迦派儿子当祭司这种做法,起源于家长有委派祭司权的风俗。不过,神拣选利未人中的亚伦子孙作祭司后,便取替了这风俗。可能利未人散居各支派中(民35:1-8),这制度当日受动荡的局势影响而崩溃了,以法莲境内难得有利未人作祭司,故此米迦复用旧习。

    7-13米迦立利未人作祭司

    7伯利恒在耶路撒冷以南八公里(五英里)。这利未人属犹大族,因为他原在犹大境内事奉。

    13米迦以为聘得一符合资格的人负责宗教事宜,神必定更多赐福给他。

    士师记第十八章注释

    1-10探子遇见米迦的祭司

    本章提及但支派向北迁徙一事,可作书19:47的补充。

    1「还没有得地为业」:由于亚摩利人的顽抗(1:34-35)和日后非利士人的**(13:1-23注),但支派始终未能完全攻取他们的领地。

    3「利未人的口音」:可能这少年人操南方人口音。

    7拉亿四围有天然屏障:黑门山和利巴嫩山脉将拉亿居民与亚兰人和西顿人隔离;而且这里的水泉和溪流为约但河源头之一,水源充足。

    11-26但人掠夺米迦祭坛

    11「六百人」:连同妻子、儿女(21)只得数千人左右。但支派历来受敌欺压,可能人数已大大削减(参19),又或者这次往北迁移的只属少数。

    12「基列耶琳」:位于犹大支派与便雅悯支派接壤处,在耶路撒冷以西十一公里(八英里),原为基遍人的城邑(参书9:17)。

    「玛哈尼但」:意即但的军营。

    20这利未少年乃投机分子,唯利是图,忘恩负义(参17:11),反映当时道德低落的程度。

    25但人窃取他人财物,更以暴力恫吓人,可见以色列民极需设立有力的中央政府以维持和平,秉公行义。

    27-31但人定居拉亿

    28「平原」:应作山谷,在黑门山与利巴嫩山脉之间。

    「伯利合」:地点不详。

    30「直到那地遭掳掠的日子」:有三种解释──1大多数学者认为「那地」是指北国以色列,「遭掳掠的日子」指以色列国于公元前七三三年受亚述侵略、至七二一年亡国这一段时间;当时位于北国但的祭坛亦遭毁灭。2有学者认为解释此句必须考虑下文31节的提示。换句话说,「那地」是指示罗,示罗什么时候没有了会幕(可能寄存于简单的建筑物──神的殿──之内),但的神堂就什么时候没有了。按历史记载,当士师以利执政的末期,约柜被非利士人抢去(参撒上4:1-11);示罗的会幕可能于同时被毁或者从此失去重要性,结果在挪伯重建(参撒上22:11)。如此,「遭掳掠的日子」就是指约柜被掳的时候。3又有学者认为「那地」就是指但,「直到那地遭掳掠的日子」是指扫罗死后,大卫还未统一全国之时,非利士人控制但一带地方(参撒下2:8-11),那时米迦所雕刻的像不在了。

    31「示罗」:在伯特利以北十四公里(九英里)。

    思想问题(第17,18章)

    1你对米迦之母所作的奉献有何评价?她有守约的精神吗?她的做法和参孙的(参14:19)有何不同呢?

    2你认为米迦在家中立像及制以弗得和家神的做法有何不妥呢?参出20:4-5;32:4,35。你对家神、神像、祖先神位等应当抱什么态度呢?

    3为什么那位少年利未人四处流荡呢?由此看来,当时的以色列人有否按神的吩咐来待利未人呢?参民18:21;申26:12。今日教会的传道人有否因为信徒疏忽神的话而经济拮据呢?

    4为什么米迦乐意让这个少年人在他家中担当祭司职分?他的话(13)反映他对神有何错误观念?你有否类似的想法?

    5但人出征攻取拉亿古城,总共用了多少兵力呢?为什么拉亿城这么容易被但人攻占呢?你有否因为环境安舒而松懈、终为试探所胜?

    6为什么米迦不继续追赶但人呢?你认为这种行径在法治社会之下会发生吗?从米迦的遭遇看来,你认为耶和华会赞同以色列采取无政府主权的体制吗?

    7但人去进攻拉亿城前没有向其他支派求助,这显出了但人那一种性格呢?这地后来发生什么事?参王上12:30-31。

    8以色列民在旷野拜金牛犊时,耶和华神大为不悦(参出32:33-35),现在米迦和但人供奉雕像,为什么神却表现出容忍的态度呢?

    士师记第十九章注释

    19:1-21:25基比亚匪徒的暴行及其后果

    基比亚人的罪恶并不比昔日所多玛人的逊色,而便雅悯支派竟公然包庇凶手,整件事充分反映士师时代道德沦亡的情况。

    1-9利未人与妾侍复合

    2「妾行淫离开丈夫」:七十士译本及古拉丁译本作「妾恼怒丈夫而离开了他」。古人有这译法可能是因为摩西律法规定行淫的必须治死(参利20:10),这妾若真有淫行,利未人似乎不可能与她复合。

    4盛情款待远客是近东的风俗,甚至被视为主人应尽的责任。这岳父的盛情与基比亚人的冷血表现(15)成强烈的对比。

    10-26基比亚人的恶行

    13「基比亚」:在耶路撒冷以北六公里(四英里)。

    「拉玛」:在基比亚以北三公里(二英里)。

    15「坐在城里的街上」:应作「坐在城门口的广场上」。古时以色列城镇的面积甚小,街巷狭窄,人烟稠密,城门内外的广场便成了仅有的公共场所。由于城门夜间必须关闭,而利未人与妻子天黑后才抵达,只能坐在城门外的广场上过夜,幸而有位善心的老农夫愿意招呼他们到自己的房子休息。

    27-30利未人召众报复

    29将尸身切成十二块,分给十二支派。在以色列早期的历史中,国家每遇急难,民族领袖多会采用一些具体而可怖的方式来召集同胞惩治罪犯、抵抗外敌。(参撒上11:5-8)。最近在马里城的发现,(见23页),证实这种做法是古时西部闪族流行的规矩。

    30「凡看见的人都说」:七十士译本作「便吩咐他所差遣的人说:你们要对以色列人这么说」。

    思想问题(第19章)

    1依照摩西律法,行淫者理应处以极刑(参利20:10)。这利未人对妾行淫采什么看法?和他岳父的看法有否分别?他们对婚姻的立场和今人的婚姻观有什么异同?

    2这位要往圣殿去的利未人(18)十分信任以色列同胞(12),但基比亚人不单拒绝接待他(18),更想要与他交合,最后竟把他的妾**至死。今日我们虽不似基比亚人的罪大恶极,但有否辜负他人的信任,亏待为主劳苦的人?

    3试从以下字眼去了解士师时代的道德标准:老人,城中的匪徒;娶妾,行淫;外邦城,便雅悯人;交合;凌辱;日头落了,直到天亮。

    4利未人把妾交给匪类,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呢?你在危难时是否只顾自己利益、忽略他人需要?

    5基比亚人放纵的结果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横行、仁义道德的没落。你的灵性生活是否常受操练或约制呢?你思想及言行上的放纵会否导致不可收拾的地步?

    士师记第二十章注释

    1-11

    除便雅悯支派外,众支派齐集攻讨基比亚。

    1但在以色列境最北,而别是巴在南端,因此「从但到别是巴」是圣经内的一个地理名词,指以色列全地。

    「米斯巴」:在基比亚以西五公里(三英里)。

    10「为民运粮」:众支派知道这次征讨不易取胜,于是明智地部署供应粮草的方法。

    12-16

    便雅悯人包庇基比亚匪徒,要与众支派作战。

    16「有拣选的七百精兵」:可能是指15节的基比亚精兵。

    「机弦甩石」:是当时军队常用的战具,亚述、埃及和巴比伦等国家都有使用。

    17-28

    两次战事中,众支派的军队均败于便雅悯人手中。

    18「到伯特利去求问神」:当时存放约柜与祭司供职的地方是在伯特利(见28)。以色列人进迦南后,会幕先后设于示剑(书8章;24章)、示罗(书18:1;22:12)、伯特利、示罗(撒上1章;3章)。

    犹大支派首先进攻,因为他们骁勇善战(参士1:1-21)。

    26经过两次的挫折,以军更逼切地求问神。

    「献燔祭和平安祭」:是为要向神认罪,与和好。

    28「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这人早在以色列人未进迦南之前已负盛名(民25:1-15;31:6),在十二支派定居之初更扮演重要角色(书22:9-34)。这次征讨便雅悯人之役,他仍在场,可见整件事是在士师时代的早期发生(另参18注)。

    29-48以军报捷

    29-36上与36下-44是对该次战争的两个描述,而以后者更为详尽。

    31本节下半可重译如下:「他们像以前一样杀伤以色列人;约有三十人倒毙在城郊和大路上──一通伯特利,一通基比亚。」

    33「巴力他玛」:地点不详。

    「马利迦巴」:应作「基比亚之西」或「迦巴的空旷地」。迦巴在基比亚东北五公里(三英里)。

    42本节可重译如下:「于是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转身往旷野方面逃去;可是仍摆脱不了战斗。那从各城里出来的把他们夹在中间歼灭。」

    「旷野」:指东边的山区。

    43「日出之地」:即东面。

    45「临门盘」:为石灰地质之圆锥型山丘,位于伯特利以东六公里(四英里)。

    「基顿」:地点不详。

    「追到基顿」:又可译作「直到把他们斩除」。

    46「二万五千人」:为约数(参35)。这数目显然未包括前两次与以军交战的死亡人数。

    48以色列人大概恼恨便雅悯人的恶行和顽抗,以致有灭城之举。

    「各城的人」:应作「男丁」。

    思想问题(第20章)

    1以色列人处理基比亚人的暴行时持什么态度?参19:30;20:1,8-9。和士师时代通常各自为政的局面有什么差异呢?

    2你认为以色列支派出兵攻打基比亚人是鲁莽之举吗?参9-10,18节。当你处理重要事务时,会否因为环境急逼而无暇先求问神的心意呢?

    3你认为众支派所提出的要求(13)是否合理呢?为何便雅悯支派不肯把原凶交出?是基于自义、面子还是不想受制于外在道德规范呢?

    4你会否因为「党派观念」而袒护别人,不肯认错呢?保罗对教会内分党的现象提出了那些教训呢?参林前1:10-17。你是否重视在基督里的合一,甘愿放下你自己在事奉岗位、经验及人际关系上所建立的「领导地位」呢?

    5以色列支派的军队连败两天,但是仍没有灰心,反而紧紧求问神。你有没有这种精神和信心呢?

    6以色列民在伯特利献燔祭和平安祭,和战争的成败有何关连呢?

    7以色列军队第一次败阵除了不熟悉地势之外,还有其他可能的因素吗?

    士师记第廿一章注释

    1-3

    以民事后亲情发动,后悔赶绝便雅悯人。

    4-12

    惩戒基列雅比人,并将当中未出嫁的**给生还的便雅悯人为妻,以解决便雅悯支派面临灭绝的危机。

    8「基列雅比」:在约但河东三公里(二英里),伯善东南十四公里(九英里)。基列雅比人没有参战,可能因为他们与便雅悯人有亲密的血统关系,前者为约瑟后裔,而便雅悯与约瑟均同一母亲拉结所出。是次通婚,似更促进他们日后密切的来往(参撒上31:11-13;撒下2:4-7)。

    13-15以民向便雅悯人言和

    16-24

    将基列雅比女子给便雅悯人为妻仍不够分配,遂用抢妻办法补足。

    19从20-21节看来,这个节期可能为收藏节(住棚节,出23:16),期间百姓为收成感谢神。

    25结语

    总结本段记载和整卷士师记的情况。

    思想问题(第21章)

    1你认为以色列军队在第三次进攻时所行的(20:37,46)是否过火呢?你怎样压制自己的情绪呢?

    2你认为以色列民在本章所遇到的难题(6-7)是咎由自取,抑或是神故意的刁难呢?当你遇到难处时你是怨天尤人,还是反省自己的错误?

    3「以牙还牙」是不是神在旧约时代行事的唯一方法呢?以色列人为便雅悯支派存后嗣的苦心,在这方面有何提示?

    4「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一语在本卷书中分别出现了四次和二次。这些话怎样贯穿17-21章中所记载的事件呢?对士师时代的境况有何提示?

    5有学者认为士师记把人类周而复始的堕落本性勾划出来,你同意这看法吗?这对你有何警惕?

    6神的救赎是随时代而变化的。神赐的民族领袖摩西和约书亚给以色列人带来迦南应许地的实现。神兴起的士师带来了法治的执行。日后扫罗和大卫带给以色列民什么益处呢?

    7圣经是神默示的话。士师记对以笏及参孙的记述可否支持这种说法?

    8你是否觉得神的律例是消极的、限制人自由的呢?士师记有否令你对神律例的功用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