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教会教育事工之行政组织和策划原则1
全面的教育事工需要在「以信徒为中心」的理念中,作完整的规划和实践,好使教育的功能落实于信徒生命成长的目标之中。这样的教育哲学除了要确定整个教育过程是基于上帝的话(圣经)之外,还要达到个人化的学习原则。因此,教育过程中之每个成全信徒成长的步骤,诸如针对信徒和各式资源的情况分析、确立目标、安排课程和节目、选择适当的教材、应用合宜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组织与行政,以及全面的评估等,皆为不可或缺的实质内容。以下为一般概略性的说明:
A.信徒状况和资源分析
这项最前哨性的任务,就是教会要明确认知,如何针对信徒的问题和需要,提供他们应有的栽培和服务。譬如:信徒本身在生理、心理、社会、灵命上有怎样的需求或困扰?社会潮流对信徒的影响为何?信徒在教会中的参与性对自我角色发挥的满意程度如何?信徒对团契生活的适应力和配搭圣工的状况如何?培育信徒的人力资源(教师、辅导、小组长、属灵领袖等)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分配?教会的硬体设备(教具、课室、图书馆、视听室资料等)资源是否足够或满足相当程度的需求?
B.确立目标
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于使信徒得着充足之圣经教导,以致能实践上帝的道于日常生活之中。故此,宣扬福音、教导真理、建立具有实质「相交生活」意义的团契、建立基督化的家庭、落实委身的基督徒生活等,都是教会教育工作的目标,且须逐步去规划各项实施的进度和细节。
C.安排合适的课程与节目
课程和节目要依信徒不同年龄、需要和学习能力等各种情况来设计。课程由甚么人带领?使用甚么材料?课程和节目能否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有甚么门徒训练,或事奉之职前和在职训练等的特殊活动?这些都是视个人的状况作计划,并随时预备作弹性的修改。教育课程除了要按年龄之外,还要贯彻下列的各项目标:
1.获得救恩的确据。(约翰福音二十31;罗马书十17;提摩太后书三16)
2.确知生活的指南。(诗篇一一九105;箴言三十5;哥林多前书六12、十23,24,31)
3.掌握崇拜的意义。(约翰福音四22-24;歌罗西书三16-17;以弗所书五19-20)
4.享受相交的喜乐。(诗篇一三三1-3;约翰福音二十19-20;哥林多前书十二12-13;约翰一书一3-4)
5.进入事奉的满足。(约翰福音四34、十二26;罗马书十二5-8)
6.经历更新的生活。(罗马书十二1-2;加拉太书六15;以弗所书四20-24;歌罗西书三5-10)
7.把握永恒的价值。(使徒行传二十六19;林前书二10,15、十三13)
D.选择适当的教材
教材的内容并不限于研经课程,然而一切的课程必定是以圣经为核心的。教材的功用和课程相同,皆应以达成教育目标为主旨。
1.教材功能
教材必须具备三项功能:
(a)能扩展并更新信徒信仰和属灵生活之经验
(b)能培养信徒适应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教会生活能力;包括对基督徒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持肯的态度。
(c)能促进信徒实践信仰与生活合一的见证。
教材除有上述三种功能外,还得配合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技能上的进步,在仍然以圣经为核心的情况下,不时作必要的修订或补充,以避免内容发生不符实际需要的问题。
2.教材选用原则
以下的教材选用原则可供圣经教师作参考:
(a)符合纯正圣经信仰的原则。
1)能以圣经的教训为核心和基础。
2)能在圣经真理的平衡性和一致性中作教导。
3)能有准备之圣经本文以外的教材,如历史材料、地理材料和例证等。
4)能有正确、清楚的神学观念和思想。
(b)适应学习心理的原则。
1)能合乎学生身心灵全面生长及发展的程序和状况。
2)能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思考、应用的能力等。
3)能成就学生分享属灵成长的目的。
(c)切合生活需要的原则。
1)能确实地应用和实践属灵真理于日常生活中。
2)能使学生在生活的经验中,明白上帝的旨意。
3)能使学生脱离各样情欲,并能执着属灵的价值。
4)能使学生经历「为主而活」的喜悦和意义。
(d)适宜的组织和结构的原则。
1)能由浅入深。
2)能由简至繁。
3)能由最重要的到次要的(优先次序的组织)。
4)能显示明确而具体的原则。
5)能保持温故而知新的原则。
6)能提供研习作业。
7)能配合生活环境和教会节期的有关学习。
(e)教材保持美观和富吸引力的原则。
1)字图清晰。
2)文体易读。
3)装订坚固。
4)便于使用。
E.运用合宜的教学方法
教材本身固然有某一程度的传播能力,但也得借着圣经教师运用合宜的教学方法,方能将教材传达得合宜,达成教学目标。故此,圣经教师必须将几则基本的教学心理原则,运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师生之间一切的「传达」和「回应」达到预期的果效:
1.教学心理原则
(a)了解:了解学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之教学理念最基本的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乃是涵盖身、心、灵和社会层面之全面性的了解。了解学生为是要确知学生的问题、困难、需要和个别差异等的实际状况,以助教师提供更具创意的教导和辅助。了解能带来师生之间真实的接纳和互动,使教学的过程收获更加有意义的回应,达到灵命成长的目的。
(b)刺激:此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者感觉需要学习的感动,而让学习成为有兴趣、有价值、有必要,并成为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
(c)指导:圣经教师不仅要提示和预备充足的学习材料、教具等,更重要的还得熟练地指导课文和有关的教材。指导学生由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中,实践信仰与生活的见证,这是基督徒教师所应担负的属灵指导责任。事实上,教师的身教榜样即为最佳之属灵指导。
(d)鼓励:鼓励是引发最好学习心理的条件之一。学生在正面加强的鼓励之中必能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愈学愈好,并发挥影响他人的力量。
(e)代祷:是教师对学生之最贴切的关怀行动。教师的奉献或热诚的教学,皆无法取代圣灵亲自于学生内在所做之更新工作的地位。圣经教师对「教人」的热爱应当是更胜于「教书」的。圣灵是随时的教导者。圣灵在学习者身上所施行之奇妙作为,是借着圣经教师的祷告而来的。
2.选用教学的因素
教学因内容和目的不同,而需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柏尔逊(Person)认为,选用教学方法当依据五个基本的因素作考虑。
(a)教师的技术和兴趣:教师本身的技巧和热诚,将扩张或限制其教学方法,此乃教师自身恩赐和才干的一面表现。
(b)所用的课程:课程内容常会决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譬如,有些课程是为讨论而设计的,有些则为作演讲教学而制定。课程的不同组织,所应用的传达方式自然有所区别。
(c)学生的年龄:学生的年龄往往是决定使用某种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譬如,对成年人用讨论、座谈或演讲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果效;但对幼小儿童而言,使用图片或故事的教学方法则更恰当。
(d)课程的特别目标:教师不仅要关心基督教教育的一般目标,还要关心所教授的每一课程和每一进度,所期望学生于学习之后应有的改变。
(e)环境和设备:环境和设备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有影响。例如,影音教材就得有合宜的软、硬体设备,并在不干扰其它班级上课的情况下使用。现有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诸如:演讲、讨论、问题、戏剧、手工、故事、讨论、座谈、黑板画、角色扮演、视听教学、脑力激荡等方法。教学方法是传递课程和教材必要应用的媒介。
教师要选择合适学生了解和接受的教学法,即能在师生之间达成学习的美好果效,譬如:双方形成良好的沟通;达成教学的目标;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并达到教师与学生一同长进的目的等。
F.建立组织并发展行政的功能
有了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之后,推动这些以使教育持续进行的,就是组织与行政。组织,也有人称之为「结构」。它在教会事工中能发挥莫大的功效。保罗的书信中也曾提到建立组织的需要,他说:「凡事都要规规矩矩的按着次序行。」(哥林多前书十四40),又说:「…建立基督的身体……全身都靠衪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基督是教会的头。」(以弗所书四12-16;五23)使徒行传中,教会选出七位职事与使徒们分担教会圣工,正是教会有形组织的一个实例(使徒行传六1-6)。
组织乃是应实际需要而产生的。良好与健全的组织,不仅可以维持和顺利推展教会的各面圣工,达到分工的果效,并能配合教会长远教育之目标、提高工作的效率、有效地应用各式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资源,且建立快乐的团契生活。
1.组织和行政欠缺属灵原则所产生之困难
组织和行政在属灵的原则下进行,远比为了要应付教会任何需要而产生来得重要。因为组织和行政若离开了属灵原则,就会产生诸如下列的许多困难:(以下部分资料参考:易启年,《教会儿童教育事工》(香港:天道书楼,1980),页20-30。)
(a)因分工分职而形成分等级。
(b)因分别了职务权责范围,各有固定界限,个人的恩赐与独立创意的发挥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团体的机能僵化,变成有职位者在做事,而非有恩赐的人在做事。
(c)由追求效果、效率,变成追求可见、可计算的表面成就,忽略较不易观察的属灵价值及较长远的利益。追求成绩,也造成重利不重人、注重发展工作而忽略造就人的倾向。
(d)人员间关系倾向角色化,减弱主内弟兄姐妹的同工关系。
(e)组织愈强,成文的规例与不成文的习惯也愈积愈多。一方面使人浪费时间于规定而无甚么意义的事;另方面,一些有意义的事却因这许多的拘束而无法进行。
(f)有了现实的、可见的组织系统及政策计划,倚靠圣灵引导与力量的程度有可能会相对减低。
(g)形式组织有可能落入勉强自求生存的现象。教会的活动若一旦面对「濒死」的状况,反而诱发和鼓励这个组织之畸形和变态的生存方式,这样的组织是更糟糕的。
2.属灵的原则与功能
(a)组织必须合乎圣经与属灵组织原则,建立一个联于元首基督的身体。
(b)组织内的同工必定是有「重生」经历(约翰福音三3)、「羡慕圣工」(提摩太前书三1)、有效法基督服事众人的心志(马可福音十44;约翰福音十三14;罗马书十五2;以弗所书六6-7;腓立比书二5-8)的人。
(c)组织必须有助推动各项活动和节目(program)进行的能力。
(d)组织必须要简洁和清楚,将不必要的内容删除。
(e)组织必须富弹性。组织的变更(如:增加、扩充、削减)必须要配合教会事工的变更,使圣工在针对教会的需求中得以顺利进行。
(f)组织必须完整集中。各部门息息相关,担负起彼此建立与成全的任务。
(g)组织必须施行分级制。为了不忽略任何一位信徒,组织就得按信徒的不同年龄或属灵程度等,设立分级、分班制。
(h)组织必须具有民主精神。它是服在上帝的权柄之下,发挥各部门和同工之间的恩赐,互相扶助(哥林多前书十一3、十二4-30;以弗所书五21;腓立比书二1-5;提摩太前书五21)。行政乃是组织所付诸的行动。发挥尽忠、尽职并维持组织各部门间的良好工作与人际关系,使教会在最美及和谐的情况下,推动质与量的增长,这就是行政的责任。
G.评估
评估就是考核与检讨,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反省步骤。评估的对象包括每位参与教育过程中的人员——教师、领袖、同工、父母、学生等。评估的内容乃针对教育过程中每项目标、课程、节目、教学方法、组织以及行政等方面所作的规划。评估是经常性的工作,它也能帮助教会在推展各面圣工之时,获得更新与进步。
以上所举之七个要目,乃是教会在推动各项教育事工之先,须加策划和详尽厘定的。而且这七项要目有其循环性,由评估中再厘定改进计划,又于实践计划之后再不断地予以评估,以达尽善尽美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