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卷 IX. 教学方法1
    IX.教学方法1

    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而教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媒介」。当教师要决定选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时,要虑几方面的因素:课程目标,学生年龄,课程内容,教具设备,学生教育背景和时间分配等。圣经教学过程并不限于使用一种或多种的教学方法,因而教师必须熟练多种方法,灵活地运用,以达成教学的目标。

    A.单面传授法

    单面传授法是指教师以单向传授的方式,将教课内容传递给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学生是被动地聆听,没有参与回应的机会。

    1.讲学法

    (a)定义:

    讲学法是在课堂上以讲述为主,配合表情动作,将课程内容有组织、有系统地把一个主题要点用演讲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讲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听讲。整个气氛是注重教师演讲,注重观念与知识的传授。讲学法是古今中外教学时常用的方法。

    (b)使用讲学法的条件

    由于学生在讲学法中扮演比较被动的角色,所以最好学生已经具备很强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存有渴慕知道的心,就有了内在的动机。教师也要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如此便具备了吸引学生的外在动机。具备了这些因素,就可很有效的使用讲学法了。

    讲学法在教授的过程中经常被广泛使用,因为讲师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来传达很多的知识,其他的教学方法固然比讲学法有更多学生参与,但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来让学生参与。因此,当时间受限制时,讲学法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有时候,学生没有参考资料,这种情形就只能靠教师以演讲的方式传递资料。另外,当教师要传递比较属于个人性的资料,而学生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此时教师所要讲的便是他独有的个人见解,在这情况下,讲学法是用来传递资料的最好方法。

    (c)预备讲学的基本指南:

    1)小心编写讲义

    好的讲学必须认真编写讲义,要有清楚的主题中心、明确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学习活动。教师若能清楚所要讲的主题中心,能说出内容的目标,又能确定达致该目标的学习活动,就能使学生确实地抓住他所要传递的信息。反之,就不可能使学生清楚明白他所讲的内容。

    2)搜集足够资料

    好的讲学必须事前有充分的准备,搜集足够的资料,不可草草了事。仅比学生懂多一点,不足以为人师。教师若能充分熟悉其讲学的教材,讲解时必然能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具有权威,也就因此更有机会呈现成功的讲学。

    3)系统层次分明

    好的讲学是将所准备的许多资料组合,并归纳成合理的段落程序,层次井然,有条有理,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概念,便容易记得、容易明白。

    4)熟练教学内容

    好的讲学必须在准备的过程中,多作练习的尝试。熟能生巧,多练习就多有把握,表达时便可通畅、熟练。只要教师认真准备讲学,再加上掌握应有的讲学技巧,必能获得预期的美满效果。

    5)了解教学情况

    教师如能对学生的身心状况,学习的经验、程度、态度,以及教室的环境设备等教学情况,作充分的了解,可有助教学。例如学生缺乏某种经验,教师却讲述这方面的例证,教师的原意本想加强效果,却往往弄巧反拙。又如教师没有图表架,教室又没有挂图的地方,以致绘制的大纲图表无从张挂,这会使教师狼狈。所以,教师必须事先对情景作充分的了解。

    (d)成功讲学的基本原则

    1)简单易懂的语句

    语词要合适,切合学生的程度和经验,能为学生所了解与接受。好的讲学是深入浅出,使用学生能明白的语言。一个能对理解能力有限的儿童清楚讲出一篇道理的教师,就能对任何听众讲清楚他的讲学内容。所以,教师应避免空泛抽象的语句,多举实例、比喻或事实,使教学更具体切实,易于学习。

    2)注意声音的变化

    讲学的表达正如音乐一般有高、低、快、慢之配合。要达到切实动听的教学,必须留意下列要点﹕一,语音正确,发音正确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二,音量适中,声音宏亮,听来舒服,但也不要过分尖叫,三,声色优美,虽然音色优美来自天赋,但教师仍可克服鼻音、浊音、硬音和喉音,使音色悦耳。四,音调自然,要随着教材的性质而抑扬顿挫,有高低缓急的变化。五,速度适中,快或慢要以学生背景及内容的难易来决定。讲学时要全心投入,诚恳、认真、迫切的,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讲得清楚明白。

    3)限制论题的分点

    人类的记忆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记得一定数目的要点,一般不要超过十点,而分题最好要简短,以便较易记。太长或太多的分题,只能使学生增加混乱,难于记忆。

    4)注意各段转接点

    注意各段之间的转接点,温习前段引述后段,每一段落的结尾要有小结论,并连接下一段的小引言。转接点处理得不好,会使学生觉得整篇演讲是各自独立的小段落,彼此毫无关系,更抓不到主题中心。正如一个建筑物是层层的彼此接连,各房各节联络合式,使人清楚地看到整体的内容。

    5)积极参与的原则

    若要使讲学获得良好的反应,就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至少学生可参与作笔记,笔记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经过笔记记录,印象自然较为深刻。笔记也可以训练学生听取的能力、辨别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另一个方法是给予机会随时发问。注意学生的神态反应,学生若有疑惑的表情时,立刻问学生有没有问题。这样不单使学生更集中注意力,也可检查学生是否了解所讲的内容和意义。

    6)多种感官的经历

    为使学生更集中注意力和对讲学内容有兴趣、便于记忆,多种感官的经历是必要的。要使他们不只是听教师讲学,也用眼睛看一些视觉教材,包括图表、标本、模型、实物、透明教材、图画、录音带、幻灯、录像带、VCD等。

    7)保持良好仪态

    良好的姿势、表情和动作,有助教学果效的增进。讲学时的仪态需要注意下列要点﹕教师的目光要周遍,与学生保持接触,藉此可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和听讲的兴趣,要避免过多看讲稿,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态度自然大方,面容和蔼,勿胆怯忸怩。动作合宜,不要寸步不移、呆板站立,也不宜走动太多。手的动作可帮助加强讲述的效果,但也不要过多使用,以致手舞足蹈。当心无谓的口头语。也要避免习气的小动作和其他不良习惯,比如搔头皮、擦鼻子、粉笔、托下巴、不必要的挥手握拳等。

    2.讲故事

    (a)定义

    讲故事就是凭记忆或从书本的记录中,以故事的方式加以生动化地叙述给一群听众听。将一篇故事讲得精彩必须要有表达的恩赐。事实上,这恩赐是潜伏在大部分人之中,是能加以发展的,只要努力操练、研讨,并学习其秘诀,就可表达完美无疵了。

    要学习讲故事的技巧,其最好的理由是因为伶俐口齿并非永远可靠,没有准备,迟早会走上失败之途。最佳的讲故事者,是那些人们喜欢的人。故事常被用在讲学中,运用故事来阐明例证,使学生容易记忆。司布真曾经说﹕「例证就如窗子,让阳光能照射进来。」讲故事是活泼生动的,把人或物活生生地带到听众跟前,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耶稣身为伟大的教师,也经常使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传递信息。

    (b)讲故事的人

    1)穿着要合宜﹕不要穿奇装异服,要朴实、保守而高尚,适合场合。

    2)仪容要整洁﹕梳好头发,衣服整齐清洁,面容和蔼可亲,吸引人。

    3)姿势要挺直﹕好姿势就是控制好身体的意思。站立的姿势要正确,脖子要挺直,稍微提起肩膀,小腿挺直,身体重量平均落在两脚掌上,一脚稍微向前,支持整个身体的动作。

    4)手势要自然﹕手势要控制得宜,不要过度挥动,也不要老是重复一种手势,要做到能从容不迫、合情合理。

    5)嗓音要悦耳﹕好的嗓音在于放松喉咙、适当的呼吸和集中声音。但讲故事者若缺乏诚意,虽然有最好的发声训练,有最好的金嗓子,也只不过像呜的锣、响的钹一般,如果你真是言之有物而出自内心,听众很快就不会注意你的嗓音了。所以对此不必考虑太多,但也不要掉以轻心。

    (c)传达故事的心态

    1)要有推销员的心态:

    讲故事的人不应有不在乎的态度,要有自信,尽力来吸引学生领受所传递的信息。

    2)传达时要真诚:

    真诚就是不做作,不假装,因为它是真实的故事。虽然有的故事只是喻道的性质,但其目的是传达一个真实的含义。要说你所相信的事,要相信你所传递故事中的真理,一点没有假冒。以兴奋的口吻讲述,因为你很兴奋,以悲伤的口吻讲述,因为你也悲伤﹔以快乐的口吻讲述,因为你自己也感到快乐。这就是传递故事时所需要的真诚。

    3)要全心全意:

    讲故事时要全心全意的摆上,全人的投入,随着故事的情节表达喜怒哀愁的情绪,犹如身临其境,这是较之讲学更戏剧化的信息传递。

    4)讲故事要热诚:

    热诚是一种特性,它是如此强而有力。热诚是一种态度,它会点燃别人的热衷,回应要求,有所行动。

    5)讲故事要活泼:

    活泼并非像猴子般在树枝上乱蹦乱跳。讲故事者能够站或坐在原处而活泼表达。可用眼神及面部的表情,用手势及一切的器官表现。活泼是尽心全力、热衷及投入在故事中的自然结果。

    (d)故事传达的重要环节

    1)强调﹕

    善于讲故事的人知道强调的重要性。通常可以用强而有力的字或片语,强调的语气自然会提高嗓音,也可以用降低嗓音来强调,有时比大喊更有戏剧性的效果。重复是另一个强调的方法,假如要强调一个中心要点,就把它散布在整个故事之中。

    2)变化:

    变化像香料一样能成为奇妙的材料,放在所要传达的故事中,使之更吸引人。神给了我们嗓音的和弦盒子,能够使沟通变得活泼有趣,藉以传递同情、赞成、鼓励、喜乐等。在不同的效果中使用不同的音调﹔低沉用在同情或感人的故事中,中音调用在快乐中,在激动兴奋时,就竭尽所能地呼出。嗓音的变化是促使故事成为死气沉沉或成为生动活泼的关键。

    3)速度﹕

    同样的一个故事既可以讲得没有色彩、趣味、气氛,甚至没有高潮,也可以讲得有气氛、渐趋紧张,并出现明显的高潮。其中的不同,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在于速度。以将要停滞下来的速度来描述动作减缓的内容﹔要达到高潮,则须先从讲得慢开始,随后逐渐增加速度﹔以减慢或增快速度来适应故事的节奏。

    4)停顿﹕

    所谓停顿不是思维受阻的停顿,而是有目的的停顿。它是速度的主要部分,停顿增加实际感,它会使讲故事者更加自然,更容易使人听懂﹔停顿也可以制造气氛,增加戏剧化的效果。

    5)叙述的方式﹕

    最常用的方式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法,这种方式的叙述,是讲故事的人和听众一同讨论一个第三人称的事﹔第二种是第二人称的叙述法,它加进了紧张的戏剧化效果,远比第三人称要亲切得多﹔第三种是第一人称叙述法,这是各种方式中最亲切的一种,讲故事的人活在故事当中,它适于描述情感,夹用对白就显得更为流畅。

    6)不加插教训﹕

    故事本身巳具有说服力,如果再将故事讲得逼真,能使听众深受感动,愿意作出回应。加插教训会使故事逊色,减低感动力和影响力。

    (e)讲故事中的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采取一种步骤,以看得到的事来虚构一些观念,因为是想象其事,所以要描绘它。一旦超越了实在的事实,就进入想象的范畴了。当一个人看的、听的、读的、记的、经历的越多,越能有更多的资料来供应想象力。

    1)想象力是将一个概念联想另一个概念,比如,好牧人带羊群到青草地上,好像躺在松软的毯子上,安歇在其中一般。

    2)将一类事物的属性带到另一类上,比如,将狮子拟人化地加上魔鬼的属性来描述,狮子大声吼叫,仿佛对着神的仆人们说﹕「我不会让你们得逞,我要吃掉你们,以消灭你们所作的一切工作。」

    3)想象力是填进可能的细节,比如,彼得惊慌地、害羞地、偷偷地走到使女们中间,他心里很害怕,但又很难过,多么盼望知道耶稣被抓去的下场到底如何?

    一旦将想象力放进优良的秩序中,就能使故事变得生动活泼了。不要过分受上文的原则所拘束,只要完全的投入故事中,将故事带到生活中,就可自然地发挥想象力了。

    3.读书报告

    由教师分配学生阅读一本与教课内容有关的书籍,然后将书中的内容加以浓缩,用浅白的话加以解释,再加插入一些个人的批判。读书报告的程序如下﹕

    (a)阅读该书籍,同时浓缩作笔记。

    (b)认清作者写书的宗旨与主题中心。

    (c)将整体内容照书中的段落分段,且抓着各段落的内容要点。

    (d)仔细思考如何呈现,以使学生容易接受。

    (e)必要时,分派讲义,将主要段落内容发给学生。

    4.见证分享

    这是真人真事的见证。也许是教会历史人物的见证、某一个肢体的见证或教师自己的经验分享等。如果是教师的个人见证就更为逼真,讲时可以投入地描述个人经验之分享。有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机会分享个人的生活经历。这方法犹如上面所提的方法一般,是单向传授的方法,不过较属于现实生活体验的分享,使圣经的教导显得更为真实,更为具体、更为动人。

    5.呈现视听方法

    随着现今科技的发达,视听教具已经非常普遍地用在教学上。视听教材的呈现通常是让学生被动地听或看所呈现的教材。这种教学法若能配合其他教学法一并使用,其效果必然更令人满意。

    (a)录音教学:

    让学生聆听现成的录音教材,这方法可增加学生新鲜的经历,将课堂外的人带进课室里来教课。聆听录音带后要再配合其他的方法,给学生有回应的机会。

    (b)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通常配合录音带的解释,或由教师边放映幻灯,边加以阐述,令视觉与听觉相配合,可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放映幻灯之后,要配合其他教学法,如讨论等来提高学习效率。

    (c)录影或电影教学:

    录影机可在圣经教课时作为辅助教具,也能实现将真理配合现实生活的原则。若能有圣经故事的录影带,能加深学生对圣经内容的认识,则可较讲述法更深入学生的记忆。电影教学的原理也一样,只是设备更为复杂。

    B.双向传授法

    双向传授法是指积极的让学生参与在教学之过程。

    1.问答法

    (a)定义

    问答法是由教师向学生发问,学生从而以回答的方式参与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不单是理智思想的参与,也是口述的参与。此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有计划地提出各种问题,令学生作答。问答去常与讨论法相混淆,两者的差异如下﹕

    两法所发出之问题的性质稍有不同,问答法所问的问题常与事实记录有关,如询问「六何」何地?为何?如何?等。讨论法所发的问题则倾向思考及讨论的问题,也即不是三言两语可以立刻有答题的问题,而是刺激大家讨论,不光是回答问题的。问答法经常是复习性质或是阐明的性质,当然问答法的问题也可能是启发生的问题。

    (b)问答法的优点

    对教师而言,可以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可以考查学生巳有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等。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教材是否真正了解,以便修正补救,可以查考学生对功课是否熟悉,以定教学进度的快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少教室内秩序和管理上的问题。

    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在于训练学生的思考,若能有效地运用它,也可提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使学生对所学的教材作深度的思考,而获得彻底的了解。可使学生有应用旧经验和旧知识的机会,从而对所学的知识能牢记不忘,可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的教材,使之成为有系统的知识。

    (c)问题的种类

    1)按内容分类的问题

    i.寻求事实的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经文中或从所提供的资料中,熟悉其中的内容,通常用「六何」来发问﹕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学生可从资料中寻求答案。例如﹕是谁作此事?是谁在掌握权柄?经文中提及哪些人物?谁行得好?谁行得不好?经文中提及发生何事?到底何事引起整个事件的发生?耶稣行神迹后发生何事?神迹在何时发生?耶稣在何时向他们显明他自己?这个事件在何时变成恶化?耶稣的头一个神迹发生在何地?此地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耶稣生在哪里?长在哪里?耶稣为何要如此行?他为何没有立刻动身?耶稣为何不立刻解决问题?此事是如何获得解决?他是怎样引起众人的愤怒?耶稣怎样医治瞎眼的人?

    ii.寻求解释的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是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探讨,以了解事情的原因,与各项事件之间的关系,确定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它包括因果性的问题、分析性的问题、举例性的问题、评价性的问题。它是属于启发性的问题,多数的情形不能直接从资料中找到答案,学生必须发挥想象力,伸展思想,将论点加以解释。

    例如﹕耶稣为甚么要说这一句话?耶稣为甚么要做这件事?耶稣为何似乎答非所问?这段经文的主要意义是甚么?这句话包含甚么意义?行这个神迹有何价值?耶稣说的话与他说的话有何关系?请举例说明如何孝敬父母等。

    iii.生活应用的题

    这类问题通常把真理带到现实生活中,考虑与真理有关的个人生活问题。例如﹕我们有没有照着主的命令而行?我们有甚么需要改正的态度?如果你是他,你将如何处理这件事?你从这段经文中学习到甚么功课?

    2)按性质分类

    i.关闭式的问题

    关闭式的问题多半是没有任何的伸缩性,它只容许寥寥几种答案,学生不太有机会作批判思考。它可能是是非题,只能用「是」、「不是」来回答,然而是非式的问题不是绝对一无可取,有时可以演变成较扩散性的问题,它也可能是选择性的问题,从有限的答案中选其一,没有太复杂的选择。这一类的问题虽然简单,却不能完全不用它,尤其是对一些比较害羞的学生,或没有圣经背景的学生而言,是很好的初步尝试。例如﹕一次得救是不是永远得救?在耶稣的门徒中谁是第一个殉道者?在四福音中哪一卷论及耶稣是神?

    ii.寻求思考的问题

    这种问题需要深入思考,通常这类问题不满足于现有的资料,而是要探求原因、价值、意义。透过问题启发思想,发挥想象力,不断发掘,要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更多更完美的资料。就上述的分类法而言,乃属于寻求解释的问题。

    iii.开放式的问题

    这种问题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一般来说没有固定的答案,在乎学生如何亲历其境,照个人所领受的作答,伸缩性较大。上述应用性的问题,接近这类型的问题。

    例如﹕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决定?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何反应?你认为他为甚么要如此行?照你的观点,他应当如何行?

    iv.修辞的问题

    修辞性问题通常在问题中已经套有答案,有时不过是以具有挑战性的性质来刺激学生的思想,其实没有一定的答案可以回答,因为在问题的修辞中巳有答案了。例如﹕一个爱主的人岂可欺压别人呢?你们这些熟悉圣经的人岂可不明白这个真理呢?

    v.澄清式的问题

    这是属于阐明性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组长以问题引导并纠正学生的观念。经过发问,原先模糊的就变得清楚了。

    例如﹕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主耶稣的死不是对人人都发生效力?请说明你说这句话的原因?你这是甚么意思呢?

    vi.比较性的问题

    这种问题是要求学生特意将两个人物,两件事情,两个观念加以比较。

    例如﹕大卫和扫罗同样都失败,但结果为什么不同?耶稣向尼哥底母谈道,与向撒玛利亚妇人谈道有何异同?新约和旧约有何不同?受洗与割礼有何异同?

    vii.反问性的问题

    不是所有学生的问题都需要回答,有时学生发问只是为了刁难,其实他们胸有成竹,自己有答案,只想考答老师是否明白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可以反问学生。也可能学生所问的是有意义的问题,教师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可以反答学生,让自己有时间组织思想准备如何回答。

    例如:你可以先说出你的的看法吗?对某人所提的问题,大家的看法如何?

    (d)好问题的特征

    1)问题若具有思考性就能激发学生思考,即使是是非题也最好让学生深思后再回答,不用想就可回答的问题不是好问题。

    2)好的问题语句简单。问句不要太长,内容不要过于复杂,措辞要清楚明白,才不致使学生误解。

    3)好问题的范围明确。比如问﹕「耶稣在其中长大的环境是怎样的?」这问题范围有点含糊,如果改问﹕「耶稣在哪里长大?」「那地方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多数的居民以何业谋生?」,这些问题就问得比较明确。

    4)好问题切合学生的程度,按他年龄的程度,或者按他的圣经知识程度来发问。

    5)好问题层次井然,尤其是复习性问题,或总结性问题,最好是有系统、有层次。后一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的内容相连,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6)好问题具有价值,提出该问题有其重要的意义,与正文有关,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7)好问题是事先准备的,不是马虎应付,教师要先准备问题的答案,如果教师不能回答,就不要问。

    (e)发问的技巧

    教师不单是要能提出很好的问题,也应当仅得如何发问。教师若因不会发问而不能发挥发问的功能是很可惜的。下文提出一些发问的技巧。除了向学生发问之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发问,养成学生探究和深思明辨的态度。

    1)先发问后指名:

    先将问题说出,然后指名回答,学生才不致惊惶失措,否则若在提问题以前,先指出学生名字,学生必战战兢兢,心情紧张。另一方面,先发问才提名,使没被指名的学生不会觉得此问题与他无关,以致不参与思考了。先发问会让全体学生都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待别人回答时就可和自己的答案相比较,且加以批评。

    2)任意且普遍地指名:

    指名不可按一定的顺序,比如照座位的排列,或照名册上的次序,以免不在顺序内的学生不注意听取问题和其他同学的回答。指名应当也是普遍指名,教师指名时不可只限于少数特优特劣的学生或其他具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任意指名且要普遍地指名,尽量给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参与回答问题。

    3)自由作答:

    如果大半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自由作答,但这个方法倾向只由聪明的学生一直不断地回答问题,比较差的学生就习惯等候别人作答,自己丝毫不为问题求出路,根本不尝试回答问题。因此,若以此法用于指名回答,在得不到答案时,再让其他学生回答,效果会更好。

    4)留有充分思考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思考一番。须视问题之难易给予学生适量的思考时间,不要勉强学生匆匆回答,或急于自己说出答案。

    5)不复述问题:

    不要过多重复问题,要节省时间,并训练学生上课专心,免得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的习惯。倘若学生不明白问题的意思,可用更明白的字句把问题重说一遍。

    6)不暗示答案或过分协助:

    有的教师为顾及学生不能回答时之难堪,常于提出问题后向学生暗示答案,结果形成学生依赖的习惯。也有的教师在问句中包含暗示性之答案,结果问了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在学生未完全说出答案时,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而太快暗示补充,或给予协助。

    7)向不注意者发问:

    为刺激学生专心听课,教师可常向精神不甚集中者发问。

    8)注意倾听表示兴趣: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并表示兴趣,以和悦的态度接纳学生鼓励学生回答。

    9)答错问题:

    学生若有答错的话,教师不要随便斥责,更不要讥讽嘲笑他,应让比较成熟的学生婉转地予以纠正或补充。教师要尽量找出其长处加以鼓励及赞赏之后,才给予纠正及补充。

    2.小组聆听法

    (a)定义

    教师呈献一篇报告、说明或小故事,把听众分成两组或几组,要求每组成员聆听一定的重点,然后由每组向教师与班上其他的同学回报。

    (b)何时使用小组聆听法

    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用,在下列教学背景下,可考虑使用﹕

    1)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要呈理一篇报告或说明时,小组聆听法可让学生注意所报告之记载的最好方法。

    2)当教师发觉所要呈献的记载并不吸引人,可能一些要点会被学生所忽略时;

    3)内容的重点需要被强调时﹔

    4)如果学习的人数众多,分成大组来聆听某一部分的重点;

    5)如果学习的人数不太多,教师盼望学生投入小组讨论,这个方法可以引发成员讨论。

    (c)小组聆听法的长处

    1)可用于大组或小组的学习。

    2)可以使学生从整体的内容中获取重要的要点。

    3)给予学生一定的目标去听他们应注意的部分。

    4)能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参与回应。

    5)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制造学习的气氛。

    6)使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参与注意聆听所指定给他注意听的部分。

    7)鼓励学生就所听的内容接着参加讨论。

    8)回报给大组的经过可以给学生有机会复习所学习的内容。

    (d)小组聆听法的局限

    1)会使学生只听他该听的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

    2)令学生所听的大大少于整体的内容。

    3)由于是以听为最主要的重点,不免限制了思想的交流。

    4)学生只是重述所聆听的内容,没有太多机会伸张他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3.思想冲击法

    (a)定义

    这是一种问题解决法的教学方法,成员提出一些问题,刺激学生提出一切可能有的解决法,不加以评论。此方法可以紧接着其他的方法来使用。

    例如﹕甚么是拦阻一般人得救的障碍?怎样的行为是你最难饶恕的行为?一个属灵人有怎样的生活特征?

    (b)思想冲击法的长处﹕

    1)能激动各人的创作力,使每一个人都被激动而提供意见。

    2)鼓励学生贡献意见,鼓励建立新的观念。

    3)鼓励全体成员参与,由于教师没有作太多的评述,任何一个学生都可放心参与意见。

    4)能引起一连串的思想,从人家的建议中,使学生增广视野,伸展自己的思想。

    5)一般都不会花太多时间,圣经教师可以在应用真理的部分,很快引起大家的讨论.激发大家思考。

    6)不论在大或小的班级里均适用。

    7)一般都不需要有高度的领导能力,任何没有经验的教师都可以使用它,只要设计好问题,不用任何工具或作太多准备。

    (c)思想冲击法的局限

    1)由于是让所有的成员都有机会提供资料,而且不加评述,所以容易离题。

    2)非常在乎成员的背景,有时他们的思想较为缓慢,就难获取好的效果。

    3)没有加以评论,果效经常不太满意。

    4)这个方法的特征是不给予任何评论,主要是让大家有思想上的参与,但事实上大家在提供资料时,自然会倾向给予评论。

    C.问题解决法

    1.问题解决法

    (a)这是系统讨论法,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必须经过下列步骤﹕

    1)先提出讨论性的问题,使学生觉察问题的存在。

    2)学生为问题下定义,界定问题的范围。

    3)学生收集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资料。

    4)学生将所收集的资料加以对照并调整。

    5)学生决定可能的解决法,经过不断的考验来解决问题。

    6)学生在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中,寻找最佳的解决法。

    (b)使用问题解决法的步骤

    1)先为问题下定义

    让学生先为所提出的问题下定义,将问题用问题的形式写下,要检查一下问题的写法是否有含糊的意思。问题要合理就必具体,不要太笼统。问题的种类可分为论事实的资讯、论价值的问题、论规则的探讨、论疑惑的问题。为问题下定义时,要决定问题的程度,界定问题的范围。还要对准正确的问题中心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出若干问题问学生,以问题来界定问题的范围。

    2)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记录所收集的任何有关资料,不断地询问还缺少什么,收集各人的感受和观点,考虑其中的限制,让所收集的资料重新帮助你写下问题。教师可以提供找寻线索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3)将问题加以对照调整

    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加以组织,熟悉所收集的资料,不断地问有何需求,细心调查,不断地问「为什么」,探讨其与每件事实之间的关系。

    4)决定可能的解决法

    自由发挥思想,尽量思索有没有其他较新的解决法,从问题的每一个角度进行考虑,用思想冲击法不断地寻找可能的解决法,容许任何的异议,让每一项建议都经过严格的审核。

    5)选择最好的解决法

    经过多方考虑之后,决定最好的解决法。虽然教师不应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但学生经常需要协助,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找寻线索,询问关键性的问题。同样也可帮助学生考验他们所选择的结论。教师或许需要评定学生是否已经真正解决问题了。

    (c)使用问题解决法的问题种类

    问题解决法主要是讨论问题,问题的种类有不同的范围,如下﹕

    1)事实:

    讨论问题的目的是要寻求资讯,通常从所指定的资料中寻找答案,这种问题的伸缩性不大,主要是靠共同提供可能有的资讯。

    2)价值

    这是面对价值的问题而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在探讨的过程中学习寻求各人的价值观。比如,当你面对孩子与事奉有冲突,事业与事奉有冲突时,当如何解决?当你只剩下几个月的寿命时,你会立刻做些什么?

    3)规则

    这是有关做人的道理与当守的规则,是论及可不可以的问题。比如﹕离婚绝对不可以吗?如果一个主内姊妹一直被丈夫毒打怎么办?应该如何解决此问题?

    4)怀疑

    这是指对一些事情的怀疑,需要找出解决的办法。比如﹕如何证明耶稣是复活的主?如何证明圣经是神所默示的?

    (d)问题解决法的不同使用法

    1)由教师带全班参与问题解决法

    由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然后按一般解决问题的步骤,经由教师的提示、引领,找出解决的方法。

    2)分成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带到小组里讨论,照正常的程序找出问题的解决结构,然后向班上全体同学汇报。

    2.个案讨论法

    (a)定义

    个案讨论法是提出一个简短个案,包含问题情景的细节,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可能行得通的解决法。

    (b)个案讨论法的长处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特别是在圣经的教学过程中,能建立真理和日常生活实用之间的桥梁。个案研究法因此能达到下列目的﹕

    1)从个案讨论中建立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2)不只是接触属灵的真理,也是接触真实的经验。

    3)面对日常生活中许多矛盾时,可以发挥解决问题的才干。

    4)在个案讨论中,可以吸住许多成员的眼光和不同的洞察力。

    5)借着听取不同的观点,可以扩大经验的领域。

    6)很少问题能有简单的答案,因而需经过深思明辨,学习深入思考。

    7)学习以真理的原则集中在具体的问题上。

    8)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以合作精神共同思考。

    (c)个案讨论法的不同形式

    个案讨论法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使用:

    1)古典的个案法

    这是最简单、常用的个案讨论法,教师呈现简单的报导让学生分组讨论。报导包括社会考证、心理学的报导、历史的证据、统计的证据、经济的记录、报章的记载等。

    2)没有结尾的故事

    教师可按需要自行编写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让大家探讨解决的方法。下文是个简单的实例,阅读下列小故事之后,让学生讨论故事中人物该如何解决问题。

    「大哥大姐都没机会念中学,本来我念完中学便打算做工,但妹妹情愿不读书去车衣服,大哥情愿迟一年才结婚,为了要供我读大学。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我该怎么办呢?我知道他们都盼望我拿出好成绩来,就算他们真的不是这样想,难道我能叫他们白吃了这几年的苦吗?我今年的成绩不好,怎么对得起他们呢?」

    3)讨论热门的话题

    这是选择最近大家都讨论的热门话题当作讨论的资料,以求解决信徒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矛盾。比如﹕身为基督徒,应该如何面对「向钱看」的人生观?面对物质洪流的冲击,基督徒应该如何过一个合神心意的生活呢?

    4)展示图画引出个案讨论

    教师配合教材,呈现一幅感人肺腑的图画,藉以激动学生的心理,引出个案的讨论。图画经常可以扣人心弦,刺激观者心理,激发他们讨论。

    5)视听教材的呈现引出个案讨论

    教师呈现戏剧表演、木偶表演、幻灯节目或录影带节目,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激发他们讨论。

    (d)个案讨论法与其他教学法并用

    个案讨论法差不多可以同任何一种教学法一同使用,如:思想冲击法,小组聆听法、视听呈现法、小组短讲法、辩论法等。

    3.辩论法

    (a)定义

    辩论法是一种教学法,由两个或两组的讲员分别从赞成和反对的角度,或者以两个不同的理论观点来辩论一个论点。在辩论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吸收不同意见的论点,理智地处理不同的见解,同时也学习作自我评断。

    参考: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在信徒的生命中信心比行为更为重要?基督徒绝对不可以与不信者交男女朋友?圣灵的工作一定会有超然的神迹发生?

    (b)何时适合使辩论法

    不是每种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辩论法,下列情况可能较宜使用﹕

    1)如果所讨论的问题需要深入考究,辩论法可以令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

    2)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可供解释同样的一个问题,而且两者都不是明显不成立的观点,藉对两个观点的辩论就可更深入了解彼此的长短。

    3)如果双方都可以听对方的不同见解,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坚持单方面的见解,在此情形之下,辩论可以达到双方意见的交流。

    4)辩论法适用于小组或大组的学生﹔可在大组的成员中,选择两个小组的成员进行辩论。

    (c)使用辩论法的长处

    1)学生必须深入考究主题内容,才可能进行辩论。可以聆听两个相对的意见,让学生增广视野,更加全面地了解所提供的真理。

    2)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容易找着学生的注意力。

    3)大组也可使用。

    (d)使用辩论法的局限

    1)在辩论时,经常会趋向非常强烈的好胜心,情绪激动,可能会伤及大家的感情。

    2)辩论法主要是用于小组,只有进行辩论的人才有机会参与,因而限制了其他成员的参与。

    3)参与辩论者需要作一定的准备,如果只不是,只有表面的辩论,探讨便不够深入,不太令人满意。

    4)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供辩论者作准备,辩论的内容便会不太有分量,可能只会团团转于一个小点上,效果不太理想。

    (e)辩论法的不同形式

    1)由两个小组的成员进行辩论,用相反的观点只与一个成员进行辩论,其他的学生只积极参与思考,默默地给予评审。

    2)由两个小组成员辩论,之后大家分成小组讨论,对刚结束的辩论给予补充、批评、审核,评断,并选择自己的见解。

    3)由两个组的人辩论,但会众也分成两组,都可以参与辩论,给予支持或反击,积极地参与辩论。

    D.小组讨论法

    1.二人讨论法

    (a)定义

    是指二人一组的非正式的讨论方法,主要是借着彼此的交流和讨论来商讨所指定给大家讨论的题目,然后自由地汇报给大组。所谓自由汇报是指可由任何成员,将所讨论的内容汇报给大家听。

    (b)何时使用二人讨论法

    不是每一种学习情形或内容都适合使用二人讨论法,但下列情况可以考虑使用﹕

    1)当学生人数众多,又很想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时;

    2)当学生中有一些人比较被动,又较慢发言时;

    3)当教师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又必须包罗好多内容,其他的讨论法花时太多,二人讨论法非常省时,又方便使用。

    4)如果想在课室里制造和蔼可亲的友善气氛,二人讨论法可以达成这个目的。

    5)当大家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般见识时,可以使用二人讨论法让每个人都发表言论。

    (c)二人讨论法的长处

    1)能够鼓励害羞又发言不多的成员,有机会参与讨论。

    2)由于这法是非正式的讨论,所以可以在课室里制造友善气氛。

    3)刺激大家参与讨论,又能省很多时间。

    4)可以逐渐发挥各人的领袖才能。

    5)可以很容易同其他的方法一起使用。

    (d)二人讨论法的局限

    1)由于这种讨论法是属于非正式的讨论,不需要让每个小组都汇报给大组,所以很可能讨论主题会被忽略,有的人利用此机会闲谈,谈话的内容很难受到控制。

    2)这方法可能丝毫没有收获,大家随便谈论,不需要达到一定的收获指标。

    3)其中的报导没有很好的系统,讨论容易分岔离题。

    4)若要二人讨论法有很好的结果,必须要有很好的准备。

    5)二人讨论法乃是引起全体学生的参与,所以很可能会太嘈杂,有的课室环境不太许可有此现象,因而可能会妨碍别人。

    2.嗡嗡讨论法

    (a)定义

    嗡嗡小组原则上与二人讨论法大同小异,它也是个非正式的讨论,主要是由三、四人组成小组进行思想交流。由于人人都可能参与谈论,声音如蜜蜂嗡嗡叫一般,所以称之为「嗡嗡小组讨论法」。

    (b)嗡嗡小组讨论法的特征

    大致上在形式、方法、长处、短处方面都和二人小组讨论法一样。

    3.小组讨论法

    (a)小组讨论法的定义

    小组讨论法是一种教学法,每组一般有五个到七个人,有计划、有次序,比较正式地讨论所指定的问题。通常有一个领袖领导,也有一个成员作简单的记录。小组讨论法一般常与其他的教学法配合应用。

    (b)小组讨论法的长处

    1)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各人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观念。

    2)学生可以借着彼此的交流扩大见解。

    3)大家以较民主的形式来发挥各人的见解。

    4)间接地鼓励成员彼此和睦相处,学习接纳与自己不同的意见。

    5)帮助各人发挥领袖的才能,藉此发掘有才华的领袖。

    (c)小组讨论法的局限

    1)如果班级比较大,人数众多,很难使用小组讨论,就是使用了它,也很难控制讨论的结果。

    2)学生所知可能有限,勉强他们讨论,结果只会接触到表面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深入探讨。

    3)由于学生所知有限,小组讨论时可能很容易离题,或者很难控制讨论的内容。

    4)若要小组讨论成功地进行,就必须要有一个有才干的领袖来带领小组讨论,而对一些班级而言,可能不容易找到有才华的小组长,所以不容易有成功的讨论。

    5)虽说是给大家都有机会参与,但事实上,还是由一些较有才华的人或健谈者来控制所有的讨论,这与讲学没什么两样。

    6)多数的人喜欢较形式化的方法,也习惯于依赖教师讲学,除非每个成员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否则所得到的经常是空洞没有深度的讨论内容。

    4.短讲座谈会

    (a)定义

    是教学法的专用名词。在此乃指一系列的短讲,由一小组的人呈献给大家,或在领袖的领导下呈献短讲。短讲的内容通常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主题,有收集知识和意见的作用。较少让人辩论和有深入讨论的机会。

    (b)何时适合使用短讲座谈会

    不是每个圣经课程都适合使用短讲座谈会,下列情形适合使用此方法﹕

    1)当教师需要呈献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时;

    2)当班级人数众多,没有太多的教学法可以变换使用时,有几个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献短讲,可以提高新鲜感。

    3)如果学生需要一些简要的说明,而单由教师一人主讲有点枯燥,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法。

    4)当合宜的人选便于接洽到,或者在学生中有对圣经知识具有相当基础的人,他们都可以参与呈献其中一个要点。

    (c)短讲座谈会的好处

    1)对小组或大组均适用。

    2)可以利用最短的时间呈献很多的内容。

    3)不同的讲员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兴趣。

    4)可以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请有关的人事先预备好。

    (d)短讲座谈会的局限

    1)缺乏学生的自发性和创作性。

    2)只由一个小组的人参与呈献课程内容,缺乏学生之间更广泛的彼此交流。

    3)只强调主题内容,不太能发挥智慧、深入思考问题。

    4)比较重形式,有点拘谨,不够灵活。

    5)由于是几个人负责讲学,按理各人都应当有时间的限制,但事实上前面的讲员经常没有约束时间,结果最后的讲员便匆匆短讲,以致内容分配不均。

    6)由于几个讲员都要短讲,结果只能限制他们于比较概括性的观念,而且匆匆呈献内容。

    7)在使用这个教学法时,教师好像比较空闲,其实他经常需要供应资料,细心计划,事先作准备,许多时候准备工作比自己讲学还难做。

    5.陪席研讨会

    (a)陪席研讨会的定义

    由几个人在领导者或评判者的领导下,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陪席研讨会不是形式化的演讲,如短讲座谈会一般,它是进行比较自由的讨论,仿佛没有听众一般。构成这种讨论的成员是经由教师特别精选出来的,可以是学生当中的精明人选,也可以是外边请来的专门人选。他们必须多方收集资料,作充分的准备。陪席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在于借着少数人的特别准备,协助教师传递重要的观念,以引起反省的思考。

    (b)使用陪席研讨会的好处

    1)由于在陪席研讨会中,有一组的成员从不同立场讨论问题,所以可以阐明并澄清问题。

    2)可以帮助学生探讨不同看法的论点,因为陪席讨论员是各持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

    3)陪席研讨会可以更全面地分析一个论点的长处和弱点。

    4)能增加参与者的气氛和感受。

    5)可以启发所有学生的参与和讨论。

    6)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论点,因而学生就可从不同的角度取得综合性的观点。

    7)可以讨论问题而不是只呈献主题。

    (c)领导者或评判者的角色与工作

    领导者在陪席研讨会中,扮演领导陪席员讨论的角色,陪席研讨会的领导者须扮演多重的角色,包括和平的使者、探查者、阐明者、导航者、分散讨论者、浓缩者和缓和者等。他该负责的工作范围如下:

    1)必须在事前将讨论的段落告诉学生。

    2)必须先将问题阐明清楚。

    3)有责任制造气氛,所以他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激发陪席进行讨论。

    4)好的评判了解听众的心理反应,随时可以代表听众提出问题。

    5)要能够平衡健谈的陪席员和少言的陪席员,鼓励少言的多发言,控制健谈者少发言。

    6)好的评判者要阻止应用难懂的词语,如有难懂的词语,要提出问题,请陪席员解释。

    7)好的评判员所持的观点要客观,避免以主观的见解站在其中一边。

    8)好的评判员须将普遍笼统的概念引到较特殊的要点上,不要停留在表面笼统的概念上,为此他必须要以问题来缩小讨论的内容。

    9)如果在陪席研讨会中采用听众参与的方法,评判者必须能够分散听众的参与,不要让少数几个人包揽讨论。

    (d)陪席研讨会的不同形式

    1)双重的陪席研讨会

    这种陪席研讨会是由两组人所组成的,一组是由专家备有充足的资料参与讨论,另一组是由听众的代表参与,从事向专门人员给予回应的讨论。

    2)分散的陪席研讨会

    将陪席员分散在听众中,他们坐在听众的每一个角落中,由评判员在前面带领整个讨论的进程。

    3)戏剧化的陪席研讨会

    陪席员穿着特定的服装,以戏剧化的形式带领讨论。各人以不同的角度配合他所代表的人物之服装,来发表配合这个人物的见解。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来探讨赐题。举例﹕由四个人穿着各不相同的服装代表各宗教对救恩的观点,第一个人穿着牧师袍代表基督教的观点、第二个人穿简单的袈裟代表佛教的观点、第三个人穿着印度服装代表印度教的观点、第四个人穿着回**的服装代表回**的观点。

    4)陪席研讨论坛会

    像一般的陪席研讨会,只加入听众的回应和讨论,较有全体性的参与,评判不仅要控制陪席员,也得控制听众的参与。

    E.戏剧教学法

    1.仿图活画

    (a)定义

    这方法较适合儿童,儿童可模仿图中的圣经人物的姿态,一边表达这些人物在那个情景下的感受。如此共同呈现一幅活的图画,然后再追随其他的活动。

    (b)如何使用仿图活画的活动

    1)由教师选择一幅图画,要用于对主题的讨论。可以是圣经图画或是现实生活的图画,图画的景象必须是表现画中人物的一些动作。

    2)由教师指定或让儿童自选要模仿的人物,须适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3)看图带领他们讨论所见的景象,教师以问题来刺激他们回答问题。比如:图画上所描绘的到底发生什么事?画中的人物是谁?他们干什么?他们应该可以怎样解决问题?

    4)决定扮演各个角色的人选,然后指示他们模仿画上的姿态。

    5)扮演各个角色的小组成员在模仿动作时,观众们可以参与其他活动。比如背诵圣经章节,唱一首有关的诗歌,或讨论一些应用性的问题等。

    (c)仿图活画法的价值

    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刚学过的圣经故事,讨论真理在今日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提供正确的选择和基于圣经真理的决定,也可增加新鲜感和参与感、提高学习气氛。

    2.独白

    (a)定义

    独白是一种戏剧呈献法,由一个人穿着特别的服装并用简单的道具来自述。其自述的内容可能是某一个人物的传记,也可能是表达某一个人物的感受,或是表达某一个经验。

    (b)如何使用独白

    对儿童讲故事,教师可以用独白变换讲故事的方式。由教师扮演故事中的一个主角,然后叙述该人物的生平经历。对少年青年或成年,则可以让他们参与扮演某一个人物来独白。学生自行准备有关该人物的资料,然后简单地叙述该人的经验。如能预备一些简单的服装和道具更好。可用圣经人物作独白的主角,或教会历史人物,或现在社会中一个想象的人物作独白的主角。

    (c)独白的长处和短处

    长处是较讲故事更戏剧化,吸引人。对参与独白的人能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自述,可造成非常深刻的印象。

    短处是较少其他人的参与,独白的人需要作充分的准备,并最好有演戏的恩赐,才较能吸引听众。

    3.访谈

    (a)定义

    由一个学生询问另一个学生、教师或某个专业人士的个人的资料,或他所熟悉要被询问的问题。在访谈的过程中接受访问的人很直接、很自发、很自然地回答所询问的问题。

    (b)如何使用访谈

    接受访谈的人可能是教师本身、学生或应邀的一个专业人士。接受访谈的人必须熟悉要被询问的问题。在圣经教学过程中,接受访谈的人可能扮演圣经人物,或扮演假想的人物。在访谈中,要注意保持轻松、舒适、温和的气氛,避免用考问的方式。在访谈的过程中,双方都要灵活应付场面。

    4.演剧

    (a)定义

    将正文内容以演剧的方式呈献给大家。用口述、动作表情照着故事的情节演出来。整个剧情有一定的过程与结论,虽然演剧者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发挥,但不可以随意改变故事的内容。

    (b)演剧法的使用

    第一种演剧法是事先让参与者在课前做准备,将故事资料给演戏的人,在课外排练,然后在上课时,穿简单的服装和用简单的道具正式演出来。

    第二种方法是全体学生共同作准备,然后直接演出来。准备演剧的步骤如下﹕

    1)简述故事内容,问一些问题﹔有些甚么人物?发生什么事?他们说些甚么?他们的感受如何?试排列故事中发生的事件。

    2)列出故事中的人物,了解各人的个性是怎样的?

    3)决定哪些人扮演这些人物的角色?

    4)讨论如何处理临时的布景?

    5)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决定是否需要给演戏者一些对话内容的帮助。

    6)可以准备想象中的服装和道具等。

    7)最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表达个人的感受,真理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否可以应用等。

    5.哑剧

    (a)定义

    哑剧不用口述表达,是单用姿态和动作来表达的戏剧。哑剧适用在于戏剧化的圣经故事中,但也可用在假想动作的活动中。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喜欢这种哑剧表演。

    (b)哑剧的种类

    1)以哑剧演圣经故事

    不是所有的圣经故事都可用哑剧演出来,通常较适合于戏剧性、多动作的圣经故事。如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浪子回头的故事等。

    2)以假想的动作演某一情景

    这里所描写不是正式的演戏,只是以一个假想的动作来描写所指定给学生的真理题目。比如,以哑剧演出耶稣的其中一个门徒观察耶稣如何以五饼二鱼来喂饱五千人﹔假想一个以色列人如何看到神将红海的水分开,让以色列人走干地﹔假想一个人爱邻舍的动作等。

    3)以动作演圣经章节的内容

    将所背诵的金句,以假的想的动作表演出来,也即可凭对其实际应用的想象以动作演出来。可以选几个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表达法表演出来。比如﹕将孝敬父母的金句,用假想的动作表演出来﹔将耶稣的大使命,用哑剧表演出来。

    4)以动作演诗歌内容

    将一首与主题有关的诗歌用动作表演出来,让学生轮流尝试。

    (c)如何使用哑剧?

    1)首先让全体学生都熟悉要用哑剧表演的故事内容、主题真理、金句和诗歌。

    2)给每一个愿意者都有机会表演哑剧。

    3)教师在必要时轻轻提供答案。或用暗示、用问题来鼓励参与者。

    4)评估哑剧的表演,而且将它联贯到所学习的目标。

    6.角色扮演

    (a)定义

    角色扮演是不经练习也不用预演的戏剧表演,表演者试演出在某种情况下的行为及感觉,表演问题情境后,讨论所表演的内容。这是让学生能够共同探讨情感、态度、价值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它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透彻分析复杂的事物。尤其是了解旁观者的动机及感觉。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扎根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它尝试帮助个人以真理的准则在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发现个人的意义,和真理的应用。在社会群体,主内肢体们的协助下解决个人的问题。

    (b)演剧角色扮演的区别

    1)演剧是照一定的故事情节演出来,不可更改其内容次序﹔角色扮演只有事情发生的背景,由不同的人扮演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2)演剧的故事结局已固定,角色扮演的过程和结果,由不同的人扮演将有不同的结果。

    3)演剧不太激发学生讨论,角色扮演因为是以问题为中心,可以激发讨论。

    (c)角色扮演的长处

    1)学生可获得即时的兴趣,增加学习气氛的新鲜感。

    2)对小组和大组学生均适用。

    3)借着角色扮演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4)参与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尝扮演别人的角色,尝试感受别人所感受的。

    5)在色扮演中,学生可以学习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

    (d)角色扮演的局限

    1)学生不能绝对严谨地扮演角色,会把它当作娱乐,使演剧变为闹剧。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技巧和小心选择扮演者。

    2)除非学生有相当充分的准备,否则角色扮演可能变得肤浅,在思想上留下刻板的印象。角色扮演前必须让学生了解角色的特征及真实背景。鼓励每个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也应考虑学生的能力,越能有创意性越佳。

    3)角色扮演是一项很费时的活动,因此要有足够的时间。

    4)多数人都不大愿意扮演角色,结果在时间推来推去,没有好的结果。

    5)不是每一个课程内容都适合使用角色扮演。

    (e)如何使用角色扮演

    1)教师需要准备剧本。角色扮演虽不需要预演,但准备简单、说明清楚的剧本是必要的。

    2)尽可能从自愿者中选择演员﹔教师应花一些时间与扮演讨论所担任的角色,同时也要向其他同学指出要注意的事项,才不会产生一种看热闹的心理。

    3)假如某一个扮演者扮演得很不好,可婉转地以预备代替者取代之。

    4)引导扮演角色过后的讨论。这是整个活动中最重要且最有价值的部分。有时候扮演进行到某一阶段引起过分的争吵,此时可以暂停扮演,进行讨论。最后的讨论,最好要在一种开放式的气氛中进行。

    F.现实生活模拟教学法

    1.定义

    即把学生放在一项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的学习情境设计中操作,是一种角色扮演、问题解决法、教学设计的综合运用,希望学生在经历这种方式后,能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主要因果关系,以及如何选择合乎真理准则的态度和行为。

    2.使用的基本步骤

    (a)事先准备好所需的道具、设备或材料。

    (b)教师应解说模拟教学的理由及如何进行的程序。

    (c)指派角色,可由教师根据学生潜在的能力指派适合的角色,也可根据学生的志愿来决定。

    (d)在学生了解所要模拟的内容与角色后即开始学习,最好能依照原定的草稿及角色来指派。

    (e)模拟后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在学习活动后对问题加以推论及综合思考,获得高层次的学习结果。

    G.户外教学法

    「户外教学法」是指在课堂外的学习活动,主要分为设计教学、实地观摩及实习经验。

    1.设计教学

    (a)定义

    鲍新(N.L.Bossing)为「设计」下定义说﹕「设计是一种问题性质的、有意义的、实际活动的单元,它是在自然的状态中利用实际的物质材料,由学生自己计划、自己实行,以求完成的单元工作。」

    总括来说,基督教教育与实际生活是具有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目的是改变生命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课堂外,自行计划一种问题的情境,自己收集资料,解决抽象问题的一种极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经验,学生主要是从「做」中学习。

    (b)设计教学法的种类

    1)资料设计:是根据各参考书所作的研究报告,主要是在完成寻找资讯,收集资料后所作的报告。

    2)态度设计:此项设计报告的重点主要是与人格态度有关,是透过访问去了解被访者的态度和生活榜样。

    3)习惯设计:主要是安排一些活动,令学生操练自己养成基督徒当有的生活实习和灵命操练。

    4)服事设计:主要是安排就地事奉的实习机会,比如﹕探访、个人布道、小组实习等。

    (c)使用设计教学的原则

    1)学生必须要有学习的欲望,因为他们必须作课外的准备。学校的教育有分数或文凭的推动力,主日学或查经班就没有这种推动力。他们必须有追求上进的心。

    2)设计的报告可以是小组的或个人的研究报告。

    3)若要学生在课外作设计报告,必须有供应资料的来源。

    4)需要加以审核,以确定这设计作业是否帮助学生达到所期望于他的学习目的。

    (d)使用设计教学法的过程

    1)决定目的:设计教学法应以目的为出发点。为要引起学生对于活动有强烈的动机和明确的目标,教师先要详细筹划,如有必要须布置场所和预备资料,然后师生一起探讨问题并决定目标。

    2)拟订计划:拟订计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考活动。目的确定后,教师便可知道学生计划进行的方法。如果是个别的设计,由学生独立计划﹔如果是分组的设计,则由同组的人共同计划。在计划时,应考虑使用的材料、工具、方法、时间等要素,教师须不断给予提醒改正,以免半途而废。

    3)实施工作:计划拟定后,即按照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工作或活动。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指导并鼓励,使能完成工作。

    4)评鉴结果:工作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或学习态度,作自我评鉴。其评鉴的范围须包括﹕目的是否实现?计划有否修改?工作态度表现如何?从设计活动中获得多少心得或经验?

    2.实地观摩

    (a)定义

    指教师带着班上同学一起实地观摩、调查,有次序、有方向、有目的地实地经验,取得直接来源的经验。透过亲眼看见、亲耳听见、亲手触摸,来观摩一些场所,如﹕其他教会的主日学、查经班、宣教工场、慈善团体、孤儿院、养老院、、神学院、幼儿院等。

    (b)实地观摩的事前准备

    1)事前安排联络要参观的目的地之负责人。

    2)向学生阐明参观的目的。

    3)若属可能,取得参观场所的所有资料。

    4)若有必要,准备交通,安排负责人。

    5)向学生说明清楚,他们在观摩时当留意的事项,以及当查究的要点。

    (c)其他注意事项:在观摩时,教师要做一些事情—

    1)介绍场所的领袖给学生认识。

    2)安排当时观摩的程序,跟随负责人的指示。

    3)指示学生要留心听领导者的解释。

    4)提醒学生要有礼貌,不可随意乱动东西。

    5)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说明,鼓励学生向负责人发问。

    (d)跟进

    1)要求学生报导他们所见所闻。

    2)要求学生发表意见,分析所见所闻。

    3)学生可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或感想。

    4)审核并评估学习经历。

    3.实地实习

    (a)定义

    实地实习,就是将所学的在真实情境中实习出来。耶稣训练门徒也采用此法,差遣门徒两个两个地出去传福音,让他们在实习中学习真实的经历。

    (b)使用的步骤

    1)在差派学生实习之前,须再次重新复习要做的事项。

    2)起初实习时,最好有一个有经验的人在旁监督,或者两个两个地进行实习,以便彼此提醒、彼此帮助。

    3)第一次实习之后汇报,并与班上其他的成员分享。

    4)自我评估,互相评估,彼此代祷,不断地改进该做的事。

赞助商链接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