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 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1)
    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1)

    [作者:池凤桐转贴自:《基督信仰探源》点击数:1281更新时间:2005-2-23文章录入:admin

    ]

    初民的宗教信仰

    (一)神祇礼仪

    美索布达米亚地区是指的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之间的沃土,这块土地被称为人类文化的摇篮。世界各地都有史前史,如中国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最近(1984,1985)更多次在长江流域,发现新石文化的遗迹。但按常例来讲,新石器时代不能列为历史,因为历史始予文献记录。文字的发明约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今也不过六千多年。从这六千年的历史来观察,两河地区有世界最早的文字记录,因此得到文化摇篮的称呼。这一地区的文化和犹太古经的记录,关系十分密切。亚巴郎祖籍乌尔(Ur),就是美索布达米亚南部名城。他们全家计划移往迦南,途经过哈兰,部分留在那里(创:十一,31)。亚巴郎为饥荒所迫,流亡埃及。饥荒之后,又同到迦南。后代又因饥荒逃亡埃及,沦为奴隶,直至梅瑟率领群众,逃出埃及。若苏厄征服《福地》,也就是亚巴郎的故乡迦南地区。古经创世纪所叙述的人名地名,多与两河流域地区有关。公元前十世纪后,达味王朝的盛世已呈衰落,国土**,前后两次被俘,知识分子被充军于两河地区。第一次为叙利亚,第二次为新巴比伦大帝国所俘。在这两次充军时期,犹太文化与帝国文化溶会。古经先知书和后期文献中都参有大量的两河地区的文化。因此可以说,古经的记录,有相当程度的两河地区文化的反射。

    创世纪叙述巴贝耳搭的建造,谓人类因此遭受上主的惩罚,使语言混乱,工作无法进行”这段记录显示居民的复杂。最早的居民可简分为闪族与非闪族两大系,非闪族包括若干不同的族系,后期又有印欧民族的侵入“各个民族,相继执政,此盛彼衰,此起彼伏,落者又兴,兴者又落,因此这个区域的历史,内容复杂。最简单的分法,是将早期多变的局面,统称为苏美(Sumer),后期称为巴比伦,最后为来自东北的民族侵入,建立亚叙利亚帝国,继为波斯,亚利山大帝国,相继统一治理,再继以罗马帝国。罗马并未直接统治两河地区,已呈衰落的波斯帝国,仍在这一地区行政,民族也更趋复杂“这时的文化摇篮,早已失去昔日的地位,而屈居边缘地带。

    苏美时代由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二千四百年,约千年之久,奠定了后代文化的雏形。公元前两千四百年,自阿刺伯地区来了一个新的民族(Akkad,Amori

    tes),建立了巴比伦。公元前一千二百年时,又有其他民族入侵,内部民族互战,终为亚叙利亚所统一,建立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帝国的木意(拉丁imperium:令)是指的某一民族,用武力征服另一民族地区,强迫臣服。亚叙

    利亚首次利用铁制武器,武力统一这一地区。后继者,保持统一思想,继续发扬帝国观念。独立城镇的生活方式,宣告过去。公元前六百一十二年,另一个民族(Chaldean)征服亚叙利亚,重建巴比伦,历史通称新巴比伦,就是古经时常咒诅的,俘据犹太人的那个巴比伦。新约经书中的显示录,时常引用这个名字代表魔鬼的王国。自十六世纪的宗教战争之后,抗议派(Protest——ants)和英国国立公教派都称罗马教廷为巴比伦,意思是魔鬼统治的教会。新巴比伦在基督徒的传统上就是魔鬼的王国,但这只是文字惯用的典故,并非历史的事实。新巴比伦在历史文化上有极大的贡献。

    新巴比伦俘掳犹太知识份子,毁灭圣殿,给犹太人留下不可泯灭的创伤。许多先知的着作都与圣殿毁灭和流亡异土的环境有关“直至波斯帝国摧毁巴比伦,释放犹太领袖,自由归返故土,重建家园。从巴比伦返国的犹太人根本都是生长在巴比伦的侨民,他们究竟有多少犹太传统,有多少巴比伦文化,是无法测量的,然而无法否认的是犹太人一定带同来许多巴比伦文化因素,若干犹太人也可能完全为当地人所通化。因此犹太文化与两河地区的文化十分相似,这个地区本来就是犹太人的发祥地,亚巴郎的老家,犹太古经文献和苏美、巴比伦文献也极其相近。苏美的史诗(Gilgamesh)和古经的造化天地,洪水灭世,如出一个作者的手笔,因此可说犹太文化实是两河文化的支流,这点是无可否认的。

    初民深知自己的生命系子大自然的恩施,食物便是生命的根源。然而食物的生长系于天时地利,如何掌握天时地利,远非人力之所能及。大自然固然养人,但也能伤人。人的生死祸福系于大自然的顺逆。因此初民视大自然有不可思议的神力,初民的神祇便是大自然的化身。任何超乎人力的大自然的力量都被初民位格化。视为神祇。正如易经所说的《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燥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因此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山川河海,均化位为神,实际是指的大自然背后显示的力量。初民不解生命的奥秘,更不解生命的来源,只能从表面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因此将风雨雷电的威力都化为神。神也者即是不可知的超人之大能也,正如易经所说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初民的宗教也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全图掌握生的力量,然而初民自知人的愚味无力,无法掌握大自然的生力,因此便寻方法,制造礼仪祭祀,祈求神明恩赐生命繁殖昌盛。近代学者称初民的信仰为繁殖崇拜(fertility

    cult),又称自然宗教。繁殖崇拜的原则来自人生的体验,即中国文化的阴阳概念。易经有《天地之大德日生》,《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洇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初民有男女的经验,以此经验,推之于物。以天象父,以地象母。于是有天父地母,男神女神。由此类推,日月星辰,山川河海,雷电风雨,皆化身为神只,因为这些大自然的现象均有不可解的超人神力,神力之后,一定有最后最高的神力,便是各民族的至上神。人有家族社会,神也有家族社会,大神小神,善神恶神。神的世界是人的世界的反照,只是神的大能远非人力之所及。神祇的大力,掌握宇宙星辰和大自然的一切现象。万物的生死,系于大自然力量的协调或冲突。如何获得大自然的协调,获得五谷丰登,就是初民信仰的关键。冬季到来,万生俱枯,春夏来临,三阳开泰。中东各地区的民族文化,对于万物的生死,均有神话解释。大自然的力量既已化身为神,冬季萧杀,万物凋零,便是生命之神,惨遭俘掳或死亡,女神圣母即是大地,痛失圣子,遍寻天上地下,终得诸神同情,圣子复活,万物回生,人类再得生命的保障。

    大自然的现象和自然**力量最有关系的是太阳、月亮、风雨,和大地“初民把这些自然现象都化为神祇。但在大自然的现象中最伟大的是天地,天可代表一切天上的力量,大地可以代表地上的**。初期文化时代的城市居民,各有地方性的天神地只,天神中有日神、月祈、风雨诸神,各个星辰也都化为神明。大地之神则通称为圣母,随时代的演变,每一神明皆有伴侣,太阳神的妻子,便成为同名的圣母。山神的太太便是山神圣母,水神的太太便是水神圣母。如水神哀亚(Ea)的太太,便是哀亚圣母。圣母是天神的伸张。各地区各时代重视日神远超过月神,因太阳与人生和万物的关系更为显而易见。商人以月盈月亏计算月日。各城镇的居民均有各自喜爱的风雨诸神,但他们对诸神的态度,并非一视同仁,显灵的神明,和民众最惑需要的神明自然也最受礼拜,名闻遐迩,香火鼎盛,其他神只便遭冷落。因此某城可能特敬水神,他城特敬日神,别区可能普遍敬拜风雨雷神。社会的习俗也同样加诸神只。当时的妇女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女神也被视为男神的从属,地位较男神为低,但却有一位女神不属此例,那就是大地圣母。她的名字随时随地而易,一般通称伊士达(Ishtar),她是大地**的化身和天上的**力量化合,生育万物。

    阴阳化生的原则是人类最早的经验。苏美遗下的最早的文献(Gilgamesh)描写**的各个阶段,描写太阳的光线下射,风吹雨淋,大地圣母,身受阳光雨露,生育万物。苏美文献将太阳描绘成精神充沛的天神,**旺盛,如醉如痴,迷恋大地圣母,但在交媾之后,却被圣母所杀,万物凋零。代表**力的神明为男神塔木兹(Tammuz)和圣母依士达。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城镇的崇拜**之神,男女**神的名字渐渐变成通名,任何代表**的男女神明都称为塔木兹和伊士达。后代各地区文化民族已不觉察二神的名称本为专名,竟称呼自己的男女**之神为塔木兹与伊士达。几是死亡复话之神都是塔木兹,凡是**女神就啡伊士达。两河流域的各个城镇,常遭异族侵略,每个入侵的民族各带自己的至上神,往往以伊土达为至上神的妻子或母亲或女儿。后代闪族文化也都有大地圣母,希腊罗马文化也保存着同样的传统,以异名同神的方式,接插本地的天地阴阳化身的男性天神与女性圣母。

    初民文化既以大自然的力量化为神祇,同样也以最具体的坚石作为神像。依斯兰教虽严禁制造神像,然而时至今日,尚以一块陨石,当作崇拜的对象,每年成千成万的信徒奔赴麦加(Mec-ca)朝圣。这里的至圣所的中心,就是一块黑色陨石(Ehaba)。陨石代表至上神。至上神的象形渐由一块石头扩大为以石头制成的祭台。基督徒的传统,规定祭台必须石制,来源就是以坚石象征至上神。举行祭礼时,主祭者口吻祭台,就是与神接触。随着文化的演进,祭台之上,塑立神像,祭台渐渐变成神像的基石。神像可能为人形、兽形,或人兽之合,或两种不同的动物合为一体,如人面兽身,马身狮头,其用意是超越一般人像兽像,十足呈现神明的超越性。以石象神,见于古经记录,雅各伯旅途劳倦,枕石就地而息,梦见天梯,醒来以油传擦所枕之石,立为圣地“这段记录清楚表示初民以石象神的观念(创二十八,11-22)。以头枕石,就如以口亲吻,即是与神接触。

    从一块石头扩展到祭台神像,再扩展到全部神像所居的建筑物。最初的寺庙,原为神只的居所。后日朝圣者日多,寺庙扩充,包括朝圣者和参礼者的部份,这就组成了后代通用的寺庙教堂。最初的神明所居住的部分称为至圣所。至圣所不容一般信徒履足。因为那是神的居处,只有神的仆役,可以出入。基督和犹太信徒都遵从这个传统。天主教习惯将至圣所与教堂大厅用栏杯分隔,直至梵蒂冈二次会议后,才渐形模糊,因为神职界与一般信徒已不清楚划分,但一般信徒仍不能任意走入至圣所,惟独新建教堂已取消隔离的栏杆。今日天主教取消至圣所,象征神职权威和地位降低,同时也有计划地提高信徒的地位,充分表示天主的子民的古径观念,张扬普及司祭的神学(Universal

    priesthood)。

    神职的特殊地位和宗教同源,是最古的文化传统。建立神庙和寺院,就必须有照料神寺的专员,这些专员被视为神仆,他们的职务是照料神像神龛、祭台、圣所的清洁,保管祭物,举行祭礼。神职的数目与地位随寺院的大小和重要性而定,大神寺院的神职的地位和数目均高,小神小寺院的神职地位与数目均相对的减低。最早的文化称为寺院文化(Temple

    culture)。寺院文化就是指的以寺院为中心,以神职司祭为最高权威,司祭假神名号令天下。托神的意旨建立法律,代神发言,以神的命令施行政事,以神的威权判决定谳,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巴比伦的哈木拉彼律(Hammurabi),和较后的梅瑟十诫,都是以至上神的名义而颁布。至上神坐镇寺院中央,称为至圣所。犹太经典记录至上神雅威要求为他建立圣殿,住于殿中至圣所的结约之柜中。至上神的宫殿就是全民所仰望的中心。全体民众将馀粮和珍宝财富,贡献给寺院,司祭代表神明接受献礼,以神的名义发号施令。同时也代表全民向神祭祀,代表神明向民施惠。因此寺院除圣殿外尚有仓库,审判厅,议事厅,大小司祭的宿舍。寺院就是最早的王廷政府,司祭就是君王(Priest-king)。

    初民文化的大神多为天神、日神、月神,以及风雨雷电,象征大自然现象的神祇。他们的居所都在高处,因此最早的寺院多建于山顶“没有山峪的地方,寺院仿山形而建。苏美和巴比伦的寺院(Ziggurat)均为山形。后期文化的寺院教堂,也都钹承这个传统,外形可能相应地方时代习俗而变易,但大体形势仍有山的原义。一般寺殿教堂,在主体厅堂之外,常附以高塔。塔可独立,如伊斯兰的寺殿,也可并入主体建筑,如基督徒的教堂(中国天主**俗称钟楼)。惟独犹太人的圣殿例外,但并非因雅威不居于山顶,而是对异族异教的抗议“当犹太人被俘充军时,在巴比伦的铁蹄之下,受尽耻辱,深恨巴比伦的一切,尤其他们的神殿寺院。古经叙述的巴贝尔塔,其实就巴比伦人为他们的至上神所建的寺院,高入云霄,外形如山(Ziggurat

    )。犹太人深恨巴比伦,先知文献,多视巴比伦为魔鬼的王国。巴比伦一字,成了犹太和基督徒惯用的魔鬼王国的代名词,古新经均有引用。初期基督徒和十六世纪攻击教宗的革命派都移潍马为巴比伦,犹太人充军归国,重建圣殿,馀恨未消,极力避讳巴比伦寺殿的象征,敬拜雅威的圣殿,不附建高塔,以免触及回忆巴比伦的流亡生涯。然而根据犹太文献,雅威亦居山顶(出:三十四,29;三十三,6,三十四,3

    4;三十二,15;三十一,18;二十四,12;十九,16一24)。古经屡次提及雅威下降,雅各伯梦见天梯,梅瑟登山拜见雅威。在梵蒂冈二次大会之前,天主教的拉丁弥撒,行祭者在登上祭台之前,尚诵念圣喙第四十三首:「带我到你的圣山和居所,我就要走近天主的祭坛前……(ad

    montemsan-ctumtunm二introiboadaltare

    Dei)。依斯兰的寺殿,直至今日还附有四座高塔,每日自高塔呼号祈祷。全世界的依斯兰教的寺殿均有高塔,惟有中国**所建的寺殿多有例外(在新疆的寺院与国外者相似),采用中国宫殿四合院的形势,这大概也许是传教士的适应措施罢!

    礼仪是人神关系的具体表现。每个宗教的本质,均由神学来说明,用礼仪来造型,礼仪是神学的具体化。在初期文化史上,政教不分,人神同化。从今日仍存的远古文献来考核,每个文献都是宗教文献,详述人神关系,描述人的心灵对神祇的倾诉。近代基督神学权定人神关系,分列为四个心理因素:崇拜、感谢、忏悔、祈恩。拿远古文献来对照,这四个因素固均存在,然而初民的宗教情绪,最突出的为赎罪补偿(atonement)。每个残存的文献均有赞颂神只的诗词,也有恳求施恩的渴望,但中心思想却是自诉自承恳祈神恕。初民的宗教必理,是渴望与神保持友好关系。企望与神亲善,是礼仪的目的。赎罪的具体表现是自诉自控(Confession),悲叹哀咏(Lamentation参看耶助米亚哀歌),向神诉苦,哀述悲运,目的是乞神垂怜,改善神人关系,藉以调整自己的命运。初民以为疾病来自恶魔入体,或神明的惩罚,准许恶魔侵入“神罚或恶魔入体的原因是个人犯罪自招,或者是神人关系不善,失掉神的保护,敌人乘机利用魔术(Sorce-rer)唆使恶魔或异物入体。不管病魔来自何方,主因仍是开罪神明,遭受惩罚,神明撒消保护,恶魔乘机入体。疾病的唯一治疗方怯,是悔罪补赎,祈神垂怜,驱逐魔鬼。宗教礼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忏悔补赎与驱魔,司祭职务的重要部分也是代民呼求神明赦免,为民驱魔。福音经书记载耶稣为人医病也往往驱魔,这正是当时的普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