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阅读 6 章中有意
    有一位自命君子的人,为人极其悭吝,一毛不拔。有人责问他,他却说所行是根据圣人书「一介不以与人」,却忘了下句「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更可惜的那是伊尹的故事,他以后的幡然改图,由独善其身而出山问世,致君尧舜,并且「以斯道觉斯民!莫怪现代的伊尹这样少啊!而在解释的错误上,是由于只顾本句,忘了下句。

    五代时的和凝,本来是个志义之士,性乐善,什有当时之誉,而有褊急的毛病;与不知气节为何物的「长乐老」冯道,同在中书省办事。有一天,和凝见到冯道穿着新靴,问他是多少钱买的。冯老举起左足缓缓答道:「九百。」和凝就回头对跟他的下属发起脾气来,久久诟责不息:「为什么我的靴子相同,却要买一千八百?」这时,冯老又举起他的右尊足说道:「还有这边的,也是九百呢!」于是引起哄堂大笑。释经不顾下文的人,比误以一只靴子比半双便宜要严重得多,不仅应该当众取笑一番就算了,如此传道讲理,值得当众申斥,因为会引起极不好的结果。

    不能断章取意

    一个最能破坏教会的观念,是出于不顾语意,忘了上下文的截题解经。

    「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一六31)这节经文,常被误用作「全家得救」的「应许」。

    首先,我们该知道,那是使徒们在布道行程中,一个实用的对话,即使是回答别人问道的一句话,也不能算作是神的应许。但罗马教利用这句话,作加速的「教会增长」:只要有一个

    人信了,就把一家人算计入信徒数字中去,这样写起报告来固然好看,但如此「增长」,不啻是揠苗助长,人为的成分太多。

    再从语意方面看。故事并没有停在那里。下面的经文继续记着:「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徒一六32-34)保罗和西拉并没有作偷工减料的工作;路加也没有作虚假夸张的宣道报告。是因为全家听了道,信了,得救了,而有喜乐。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确实有一人先信主,而后全家信主得救的事实。但不应该因此就忽略不负责任错误释经的态度。一人信主以后,因爱他家人而向他们见证,为他们代祷,带他们听道;天天教导,必要时用言语;是这一切因素,带来全家信主的结果,而不在什么「应许」。如果误把人的应对,当作神的应许,有任何一人信主而没有全家得救的个例,都会做成对应许信心的问题。

    不要以偏概全

    以色列王国历史,是这样开始的:

    在身兼先知,祭司和士师的撒母耳末年,有一天,全国耆老代表聚集,来向他请愿说:「你年纪老迈了,你儿子不行你的道。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

    (见撒上八4-9、19-20)这件事,撒母耳不喜悦,神也不喜悦,但到底还是让他们如愿立了王。

    今天,我们都同意这件事是神所不喜悦的。但神不喜悦什么呢?这是释经的责任,要叫人知道神的法则,避免神所不喜悦的事,行神所喜悦的。

    不少人解释说:「当然,是神不喜悦他们立王。」

    这话未必对。「王」只是一个名词。难道没有王,而有别的名目的独裁者,神就满足了?今天世界上称「王」的统治者占极少数,但情形还是远不能叫神喜悦。神不喜悦的是人的态度和观念不对。那么,在释经上有什么根据呢?

    看他们说的话:你老了,你儿子不好,都是人的问题,不是制度的问题。即使是立了王,只是保证有父终子继的制度,如果仍然儿子不行道,只是确保没有变好的机会,远不如士师制度。可见这只是他们的借口。再进一步说,后来在扫罗以后受膏的大卫,神自己说是「合他心意的人」(见撒上一三14);如果王制有错,神不会向错投降,转而就错承认王制。现在,我们看到了他们真正的意向:是要「像列国一样」!这正是神所不喜悦的。

    以后在何西阿书,神又提到这个问题:「我在怒气中将王赐给你,又在烈怒中将王废去。」(何一三11)问题也是他们不遵从神把他们分别出来作「独居的民」,而要效法列邦拜偶像。盼望我们不要断章取义,忘记这要紧的信息。

    半真理并没有一半价值

    我们看到,一句话的一半被截掉了,叫作话说一半,会使语意改变,不是传达真理。一种是把后面下文去掉,就不能发挥或补充前意。还有一种是把前面上句去掉,就把前设的条件没有了,或把特定的变成了普遍性的。我们可能都听见过的常话是:「我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

    这句话,听来很属灵,是出自圣经,很多人愿意引用,似乎是效法保罗。其实不是!

    圣经中保罗的话是:「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二2)

    你看得出这差别吗?差别很大。

    我们要考虑:保罗是否「不知道别的」?如果他不是而说是「不知道别的」,那是谎言,但我们相信使徒保罗不说谎,也不会以虚为谦。那么,另一个可能是他真的不知道别的,那是无知得近乎愚昧,但也不是的,事实上虽然近乎有此表意。剩下还有一个可能,是他使用夸辞,以加强语气,就像他说「我只有一件事」(腓三13)相似。如果是这样,那个限制性的前设句,就更有意义了。那前设句是:一、我定了主意;二、在你们中间。为什么呢?

    「我定了主意」,不是习惯性的,也不是偶然的;是搜集资料,深思熟虑,当然加上了多少祷告,才作出的战略性决定。

    「在你们中间」,是知道那环境的特殊性,成为他定意的因素。因此,我们不可不熟习哥林多环境的不同。哥林多地处希腊哥林多地峡之中,是东西交通中心,是个人口五十万的商业化城市,而且有大学府。换句话说,保罗的宣道战略,是愈在骄傲崇尚知识复杂的环境,愈讲单纯的十字架救恩,「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而在属灵成熟的人中间,也讲神奥秘的智慧(林前二4)。相反的,这些人可能是没有属世智慧的人。

    想想看,在哥林多这里所发生的奇事:一双织帐棚的平信徒夫妇,在家里释经学校,来求深造的学生,意然是「有学问的,最能讲解圣经」的亚波罗!(见徒一八24-26)

    但这不是说要我们轻看知识。圣经从来没有说过无知是品德。更该注意的是,有智慧有学问的保罗(参徒二六24),不用智慧的言语;没有学问的大渔人彼得,以知识为当殷勤追求的(见彼后一5),而且称扬保罗的智慧,警告「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彼后三15-16),不可妄行强解。如果二人换个位,或讲相反的话,情形会多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