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个石头似地站在川流不息的学生中间,这是圣经学院秋季班的注册日,场面十分混乱。这种情形我看过许多次,以前为了选课,我总是绕着体育馆跑,但这一回我是当观众,看学生们来选我的课。今年是我离开研究所的第一年,再过几个小时,我就要站在讲台的另一端,开始我的首次登台经验了。
我仔细地端详几个注册登记处,发现自己被指定教一班、二班、三班的「查经法」这门课。其余的五班是由别人教。我漫步走了二十分锺之后,就离开体育馆,穿越校园往我的办公室走。有位和善的教职员赶上我,说着:「我真不敢相信!」
「你不相信什么呀?」
「他们让你教二班,不是吗?」
「是呀,他们是这么安排。」
他难以置信地摇着头。「我真不能相信,你是新的教职员,初出茅芦的新手,他们竟然叫你教二班。」
他的话令我有点困窘「二班有什么特别吗?」
「难道他们在教职员就职典礼上没告诉你吗?」
老实说,我是那一年唯一的新任教职员,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教职员就职典礼。我请他解释给我听。
「二班的大一新生,全是一流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是荣誉班,个个是佼佼者,可以说是整个学院中最杰出的学生。」
我们在教职员办公室外停下来,他正视着我说:「布鲁斯,你绝不会相信教二班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我不知该喜还是悲,我问他:「你是指什么?」我从小到大都没有上过模范班,我并不认为……
「动力!那些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会让你使尽全身解数。你一定会爱上那堂课的。哇!第一年当老师就这么幸运,我真不敢相信。」
他沿着人行道走下去,边走边摇着头。不用说,我倒是挺有兴趣了。
第二天,一班的学生进来,我们上了一小时愉快的课,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一段和年轻学子交换心得的美好时光。
下了课,二班的人进来。我真的不敢相信,他说的对极了。我从空气中都可以感受到那股兴奋。打从铃声一响,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时间真的一眨眼就过去了。那堂课就像站在冲浪板上乘着大浪滑水一般。
有时班上的求知欲太强,几乎令我招架不住。这个班似乎处处都与众不同——他们的问题、眼神、面部表情、甚至坐姿都与众不同;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的同事说得对极了:这些学生会把你最好的精华都汲引出来。
那天下午,三班的学生进来,不到几分钟我就知道他们和一班的学生一模一样。是不错,但却没有二班的出众。
在那个学期里,我发现自己愈来愈感谢神把我带入教导的工作。我从来没有觉得那么有挑战、那么满足过。虽然我爱上这些班的课,但二班却是我最热衷的一个班。
在学期将半时,有一天我和教务长王约瑟博士并肩同行,要去开一个教职员会议。他对我说:「布鲁斯,你的头一年快过一半了,现在蜜月期过了。你喜不喜欢教大专生呢?」
「太棒了!远远超乎我的想像。」
他微笑着说:「很高兴听到你这么说,你教学中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呢?」
我不假思索便道出:「二班的学生!」
他眉毛一抬,停了下来,我想是为了听得更清楚。「你教二班?告诉我是怎么样的情形。」
这是我首次有机会表达有幸教那三十名资优生的机会。我在描述他们和其他学生的显著不同时,想必足足赞美了他们好几分钟。
正当我继续谈这些有天分的年轻学子时,教务长一副沉思的样子。等我说完,他说:「很高兴你教得如此成功,布鲁斯,但我必须告诉你一件令你惊讶的事——今年并没有荣誉班,我们取消了。」
我的嘴唇发干,我问他:「约瑟,你一定是在开玩笑!」
「不,我没有开玩笑。去年我们决定最好把资优生平均分配在每个班里。我们认为那会令每个班增色不少。」
我一阵昏眩,简直不相信有这件事。我说:「约瑟,你先走,我几分钟就来,我得回办公室一会儿。」
我跑回办公室,拨了电话给注册组,想确定一下我的同事是否想骗我这个新手。
「乔丝,我教二班的查经法,是不是?」
「对呀,布鲁斯。」
我咽了一下口水,继续问:「乔丝,那么二班的学生都是资优生,一流的大一新生,对不对?」
「哦,不对,布鲁斯,我们去年就取消了资优班的计划。」
我心里暗地痛苦,道声谢就挂了电话。我如坠五里雾,最后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拿出成绩记录簿,翻开簿子,把一班、三班的成绩和二班作比较。那差距真是令人吃惊!
我把一堆未打成绩的报告从书架拿开。把一班及三班的报告交互叠起,和二班的那堆作比较。二班的报告,比两班合起来的页数还多。
我浏览那些报告,一个接一个,一页接一页地,其间的差异实在很大。二班学生的表现一再证明比他们的同届优越。
那天是我学习经验中最戏剧化的经历之一,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因为生平头一次,我了解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会使他们在上我的课中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
其实一班、二班、三班的学生并没有差别。上的是同一内容,在一周的同一天上课,同样是十八、九岁的青年学子,没有一样是不同的。事实上,我从未说过:「你们是资优生,所以就该表现出众。」
但我又如何解释这些学生的学习成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唯一的差别是在于老师的期望。由于我对二班的期望较高,对他们的行为及学习能力当然也高。我永远忘不了我坐回椅子,自己对自己说:「要是那名教职员告诉我资优生在三班,不知会是怎样的情形。」
那次的经验使我记忆里永远存着期望的定律。无可否认地,我的期望(有好有坏)会对我的学生有极大的影响。
由于这本书就是为帮助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只要你在教学中掌握期望这股力量,显而易见,你必能使你的学生像资优生一样活跃!
等你完成这个定律时,就会知道如何使自己的学生、子女、朋友绽放异彩了。要是以爱心来好好执行这个真理,就会对每一个人有美好的影响。只要记住一点,神看每个学生及每个孩子都是资优生,他要透过你这位老师来使之绽放异彩。
〖期望的观念〗
我们对学生的一般观念是什么?我们期望自己的子女及学生成就大事吗?很不幸,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没有。
事实上,大部分的人认为,我们私下对班上及个别学生的看法,与别人无关,反正也没有多大的差别。不论我们认为班上的人是否充满活力或索然无味,反正在教学过程中并无差别。只要我们的想法他而不宣,不要让真感情显露于外,一切就会平安无事。
期望的定律坚决反对这个观念。它显示你的想法对你在教室内外遇见的人,都有非常大、无可否认的影响力。
让我们把期望,放入经文中,便可发现有两段经文的中心思想正绕着这个观念。
又要被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来十24-25)
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来三12-13)
「又要彼此相顾……」我为什么要顾念你呢?希伯来书十章24-25节说,我要顾念你,为的是使你「激发爱心,勉励行善」。希腊文的「顾念」,言下之意是详细的检查、仔细评估,常常注视你的听众,问道:「他们在那里?他们现在是否听得懂?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我如何调整授课内容,更有效的教导他们?」
我必须了解你的状况,否则就无法激发你,因为我不了解你需要帮助的地方在那里。我必须了解你的感受及想法,察觉你是否有了问题,才能协助你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顾念」也有「沉思默想」的意思,也就是暗自分析你的言外之意。你的肢体语言对那些有眼可看、有耳可听的人而言,传递了各种不同的讯息。但往往身为老师的人,太在意授课的内容,忘了神要我们对「顾念」的人所传达的讯息。
我永远忘不了遇见一位擅于「体察入微」的专家的那一天。在我上研究所第二年的十一月,达琳和我的经济十分拮据,所以我决定到达拉斯最大的百货公司去应征一份工作。有人要我填一份广泛的工作申请表,再和四十位左右的人在大厅等候面谈。人事主任就坐在接待厅的一个办公室里,每个人从头到尾都看得到经过情形。
在等候面谈期间,我很高兴遇到我周遭的人。在我填完表格和被叫入面谈之间,的确过了较长的时间。我紧张兮兮地踏入写着人事主任的那扇大门,才一坐下,桌子后面的那位女士就微笑着说她有份工作正适合我做。她说他们花了好几个星期在找适当的人选,她深信我就是了。可想而知,我很困惑;她连我填的表格都未看,怎么可能知道我的专才或兴趣呢?
然后她把那份工作告诉我:「我想你可以当个很好的圣诞老人。」
我大叫:「什么?圣诞老人?你怎么知道我能胜任呢?我根本不信圣诞老人!而且你还没有看我的工作经历及申请去呢?」
她还是微笑着说:「虽然我会作广泛的背景调查,其实并不需要了。我想我不会改变主意的,毕竟,我早已对你知道很多了。」
我结结巴巴地说:「我不懂,我们素昧平生,你甚至还没有看我的申请表,怎么会知道关于我的事呢?」
她解释说,她观察接待室的每一个人,所以在他们还没有踏入她的办公室,她早就对他们知道很多了。然后她开始列举关于我的事实,每一点都说对了,我简直不敢相信。最后她解释,她研究人已超过三十年了,所以她懂得看人正如我懂得看书一样。
我好奇地问她,请她把观察我而得知的一些事情举例说明。
首先,她看我在拿起申请表格时,和人事职员有眼神的接触。虽然我很担心,但态度却很友善、直接且彬彬有礼。其次,她看我很果决、卖力地填那份表格。我字写得很用力,身体也贴在桌上——种种迹象显示我会全力克服妨碍我达到目标的障碍。第三,当我前座的五岁孩童放声大哭时,我极力给她看我的笔,又作一些鬼脸来安慰她。那意味我关心孩子,而把自己的利益撇在一旁。
在那次奇妙的会谈中,她举出我的行为及隐含的意思超过一打以上。她还没讲完,我就知道她从我袜子的颜色,就会知道我内衣的品牌了!离开百货公司时,我得到当圣诞老人的这份意外新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我对个人观察力上了难以忘怀的一课。
当圣诞老人的日子至今己事隔多年了,但从那时起,我却立下一个目标,要成为善于观察别人,好更有效服事别人的人。你对你所教导的人有否沉思默想呢?你有否常自问:「我的学生目前的需要是什么?我切合他们的需要或根本不相干?」想想你的听众,顾念他们吧。
若你是一位家长,你必须时时这么做。举个例子,我们孩子小的时候,内人和我发现有时候他们的行为完全反常。他们闹哄哄、很沮丧、易怒,眼神不看人,对我们相应不理。最后我们才发觉,他们「情感的杯」在经过白天的各种琐碎事情后,已经空了。他们的情绪不安,需要我们以爱及关注加满那杯。达琳和我遂决定,我们之中精力仍够的人,就要把孩子的那杯加满,要带儿女到卧房或其私室拥抱他们,直到他们的眼神恢复,情绪也好起来为止。
有时候,我觉得我是杯子空了的人。很奇妙,在经过这么多年美满的婚姻生活里,内人都会觉察到,而主动地满足我的需要。有时候她会说:「你何不坐在私室里,我泡杯咖啡给你,叫孩子暂时不去吵你。」然后她会坐在我旁边问:「今天过得如何?我知道你今天一定很难过。」
以上这些例子的关键就是「彼此相顾」。你曾否尚未跟某人交谈,就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向她一提,就听见她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若你能这样了解人,就是把这段信息记下来了,你将可以采取下一步,就是作个栽培人,使人绽放异彩的人了。
希伯来书十章25节继续提到:「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当我顾念你,为要激发你的爱心、勉励你行善时,也许你并不知情。因「顾念」是由我心而发,「激励」却在你心发生。圣经是如何教导我们要彼此有关连呢?圣经教导我要「劝告」你。
「劝告」是鼓励的字眼,不是批评用语。它涵概彼此关怀,彼此喂养、相爱、看顾及帮助。
希伯来书的这段经文教导我们,要先分辨你的生命发生了什么事,才能激发你的爱心,勉励你行善。你有否劝告你的学生呢?希伯来书说我们应该「天天」彼此相劝,你今天劝告了某人吗?
激发你的学生去爱和行善吧!那是积极面,但也有另一面,希伯来书三章12-13节说:
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劝告的范围有积极面及消极面。若有人洞悉我的需要、关心我、注意我的缺乏,温柔的指正我重返正轨,这是令人愉快的。但要是我并不那么柔顺,该怎么办呢?我们不该慢慢给予鼓励,从积极面做起,而是直截了当进而责备、甚至痛斥。有时候,要激发人使他选择顺服,必须得这么做。
在尼希米记最后一章就记载痛斥人的例子。当时的人背逆神,不按正路而行,因此他们的教师尼希米怎么做呢?「我就斥责他们,咒诅他们,打了他们几个人,拔下他们的头发。」(尼十三25)这方法真是妙!我并不是建议你模仿尼希米的作法,只是要你想想他为什么反应如此强烈?尼希米深爱着他的神,他非常关心神的子民,所以才断然以直接、强烈的斥责对待他们。
作为负责的家长,我必须劝告或斥责我的儿女。当我觉得要为你负责、在必要时斥责你,都会冒着令你不悦的风险。但那正是爱的必要条件。
你是否执意作个劝告者?你是否乐意遵照圣经的指示,对你的班上同学说:「我如何帮助你们生命成长、协助你们脱离罪的辖制、更委身于神,满足你们各样的需要?」这是委身,你班上的同学在你上讲台时都非常需要它。
那就是期望定律的意义。期望可能是在意识中或潜意识里的,有积极面或消极面,有造就性或破坏性的。我们必须对班上的同学有期待,要顾及他们的程度及需要来改造他们,然后劝告他们、斥责他们,使他们以完全顺服的心来亲近神。下面就是我们对期望模式的那些心得所作的摘要。
〖期望的模式〗
这图显示了这些圣经观点是密切结合的。左边的方块代表老师或父母,右边则代表学生或孩子。中间的方块是主题,那并非此定律所著重的重点。
在第一个方块中的老师必须顾及或细察学生,来形成期望,期望是在私下常常做形成的,因为情况一直在改变。
在学生的那格,老师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朝积极面去(即爱心及行善),而且不要有消极面(不要内心刚硬)。在过程中必须对「个人」有所「激发」,而且要按学生的状况及成长「逐步」来做。
老师学生爱心和行善
主题
劝告
细察
(形成期望)激发
私下常常做每天公开做个人逐步做不要内心刚硬
中央的箭头代表老师把私下细察学生需要的心得,「每天」以「公开」的态度「劝告」他们。
在以下就期望的定律讨论中,你会更了解这三个步骤是互动的,而且透过期望的方式使你的子女或学生茁壮成长。
期望的影响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它是从神而来的礼物,为了我们的学生及家庭,我们该常常善用它。请听听这位老师善用期望来栽培她的学生。你想,要是你说这三句短短的话,会对学生有所影响吗?
「强尼,有你在场时我总是教得很起劲;下主日上课时,可否请你举个手,好让我看见你在场?这样我就会教得更好了。」
〖期望的原理〗
在音乐片「窈窕淑女」中,英语教授享利哈金斯和友人打赌,他可以把贫穷的卖花女以莉莎·杜利特改造成上流社会的淑女。他为了确保成功,不但调教卖花女的态度、言谈及衣着,还放出风声说,他要带一位美丽端庄的公主去参加那年伦敦最盛大的舞会。他就是了解期望之大能的人!
几个星期之后,当哈金斯金色马车的大门一开,群众看到他们意料中的人物都为之目瞪口呆:的确有一位典雅高贵的公主。整个晚上,以莉莎的言谈举止都无懈可击,深受那城市对她的期望所影响。有一次,教授问一位乐团指挥家对「公主」的意见。这位满是绉纹的老指挥家说:「在欧洲我看过无数的舞会,那位公主一定是在最优雅的宫廷里长大的。」
在片中,以莉莎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她说真正的关键不在于她的举止,而在于人们对她的期望。她还说是哈金斯教授的期望使她作出最大的改变。那就是庸俗的卖花女变为「窈窕淑女」的原因了。
在我们的期望中隐含了一股有好有坏的大能。让我们透过期望的七个原理,来把这股潜在的动力,导向对学生有利的方向。
〖原理一: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有期望〗
栽培学生的第一步是了解我们已经有所期望。无论我们有否想过,我们对一切事物都有期望。即使你在读本章,你对下堂课要教的内容也有所期望,虽然你的意识中也许并没有具体的内容。我们都会有正反面的期望。
期望就像呼吸一样平常。要是今晚有人问你:「晚餐吃得愉不愉快?」你会按你的期望回答。假设你整个下午都在想「我对晚餐真是等不及了——那一定是个特别的晚餐。」要是到时它很差劲怎么办?你一定会大失所望。你我随时会失望,因为事实和我们的期望不符。反过来,要是你对晚餐心生感激,那是因为事实超乎你的期望,或与你的期望相符。
我们对每件事都有期望。你对本书有期望,对它是否使你受益有期望。若你期望本书非常好,结果它只是不错而已、,你就会失望。若你认为它只是不错,结果却发现它非常好,你就会很兴奋。
在「走览圣经协会」里,每当我们试用新员工时,都会面临这个挑战。几乎每个加入我们的人都对我们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在这里不会再有问题、压力、误解、加班。有人期望他们周围的人是天使,为这个工作环境绝不会受肉欲所**。
但事实上不然!等到我们发现实情,却已经有无数人大失所望了,因为即使在福音机构也充满了凡夫俗子。如今我们花许多时间来调整这些期望,使之符合实际。其实唯一完美的地方是天堂。
若你了解每个人随时都有期望,就会比一般人更先进。了解会激发你去思考你的期望是否切合实际,且在必要时有所调整。
今日这么多婚姻触礁的原因(包括基督徒的婚姻),就是因为抱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女方期望两人的关系仍像婚前的几个月一样:每个星期四接到一束花,每个星期五出外晚餐,晚上在她身边甜言蜜语,经常到湖畔漫步,常常对人生作深入的讨论。男方则期望太太的头发梳得完美无缺,时时表现亲切优雅的态度,永远怀抱浪漫的情绪,随时把他捧得高高的,超乎一切人事物。
但婚后几个月就得面对现实了,除非他们的期望落实到实际,否则他们的婚姻必历经崎岖不平的时刻。
若期望不调整,必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失望。你的期望愈远离现实,失望就愈大。你说:「今天上的课真令人失望。」这表示你期望那堂课上得很好,但事实却不然。
若一直失望下去,而你的期望和现实也毫无改变,那么就会进入灰心的阶段。灰心比失望更深一层。你可以失望而不灰心,但却不可能不经失望就灰心。
若灰心一直持续,最后你就迈入幻灭的阶段。当你幻想破灭,你对现实就不会再有错误的感受。这是你第一次确实了解现实的真相,多半你会厌恶它。你了解到你希望的现实和你的期望相符都只是一派谎言时,由于你尚未完全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所以人生还不至于太糟。
若现实或你的期望没变,你的人生必会往下走一段崎岖路。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绝望,毫无希望了。你对「现实会和期望一致」完全不抱希望了。
失望、灰心、幻灭、绝望——是环环相扣的,都是以期望为基础。既然我们每个人随时对每件事都有期待,可想而知,期望对我们的人生观及教室内外的人有多么戏剧化的影响。
〖原理二:期待影响我们自己及他人〗
你从我说的「二班」故事中可知;我们的期望影响非常大,在不知不觉中,会影响我们和他人。由于期望有这么大的影响及普遍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善用它。
也许你知道Placebo是什么东西,它是一种假药丸。截至一八九O年为止,有百分之九十的药丸都是糖作的药丸。病愈严重,药丸就愈大。若你真的病了,而无药方可治,医生就会开一种奇丑无比的大药丸,说:「夜里四小时吃一颗,拨好闹钟,一定要起来吃药,这样才有效。」医生知道Placebo跟病人的康复毫不相干,但若是病人对药效深信不疑,整晚都服用它,就一定会有正面的果效。
我在一次学习者七大定律的研习会上说明这点,有位坐在后排的仁兄突然大笑起来,老实说,他的举动颇引人注目!最后我停下来,问他:「先生,有什么事吗?」
他答:「我是医生,这种事至今仍一样!」
在休息时间时他来见我,告诉我一件刚在他医院发生的事。「Placebo或说期望,力量惊人。除非你亲眼目睹,否则可能一知半解。昨天有位病人病情转趋恶化,所以我们必须叫她住院。她的病只有一种药可制伏得了,所以我问她是否对那种药过敏。」
她回答:「会!我对那种药有强烈反应,会出寻麻疹,心悸、盗汗、昏倒及作呕。」
「我告诉她很抱歉她有那些反应,但那是唯一有效的药。由于病况危急,所以我开了Placebo给她,但却告诉她是那种药。结果不出一小时,医院的扩音器就叫我的名字,我立刻跑到她房间,发现她出现强烈的反应——她的身体一碰就痛,呼吸短促。一会儿有知觉,一会儿无知觉,非常沮丧。」
这名医生笑着继续说道:「我们的期望竟有如此大的作用,着实令人吃惊,但它们的确如此。你就期望的力量所说的一切,在医药(学)界一再得到证实,但我从未想到我的期望竟对主日学有同样的影响。从今天起,我得格外小心了。」
期望不只大大影响人体,也影响生活的每一部分。过去有个著名的实验可进一步说明这点。一九O0年调查局买了一台新机种的打字机给员工。据估计,员工用那部机器每天可打550张卡片。过了几个星期后,员工的情绪非常消沉。调查局长不得不说他不再要求每天打550张卡片。于是员工就开始每天打低于550张卡片的数量。
大约过了一个月,调查局发现必须有更多员工来做所有未完成的工作。但因为缺少办公间,所以新的员工要到另外一栋大楼工作。他们告诉这些员工如何操作机器,却没有说期望他们每天完成的数量。你猜猜那些人每天打多少卡片?平均每人打2100张!他们没有听说一般人每天只打550张,所以他们倾全力以赴——身体既未受强迫,也没有头痛。这就是期望产生的奇妙能力。
〖原理三:期望是基于过去,影响现在及未来〗
我们多半依过去的资讯或误导而立下期望。一有期望,它们就会影响我们目前的言行举止,而且会在将来影响我们自己及他人。
假设有些老师在走廊谈论升级主日的事。有人说:「我希望你不会教到汤尼这个捣蛋鬼。」你听过无数关于这个七岁大孩子的可怕故事,也祷告好几个月希望汤尼进到别人的班上。但在升级那天,猜猜谁走进你的班?正是汤尼!那孩子还有机会吗?不可能。因为你早已有的期望会控制你对汤尼的言行举止。你的期望会使汤尼愈来愈坏。
我们的期望是从四种方式而来。第——,由认知而来(有的是对的认知、有的是错的)。假设我看到你从街上走来,就说:「我从你的头发及衣着可知你吸毒。」我是由外表的迹象而形成期望,但这种期望却可能完全错误。
第二,由名声而来。有人在教员大厅说:「巴不得年底快点到,因为到时我就可摆脱强尼了。他总是干扰我上课,明年轮到你教他了,等着瞧,他一定会要你好看!」
第三方面是由记录而来(看学生过去的档案),一位西(海)岸学校的教员有一次拿到一份档案,上头列出所有学生的名字及智商。唯一的问题是出在上面有一项错误。第一张表列出学生的姓名及智商,而第二张表却列出学生的姓名及钥匙号码。没有人发觉那项错误,到了学期末,智商较高的人如你所料,表现比智商低的人要好。但那些钥匙号码较多的人也比钥匙号码较少的人表现出众——只因为老师错把号码当智商了!可见老师的期望影响学生的行为很大。
第四种形成期望的方式是关系。当我们了解某人时,就期待他有某些行为表现,我们的关系可以适时纠正我们在未了解此人之前所持的错误期望。
我们来看看这些方式如何结合在一起。假设有位老师因名声而对某个特殊学生有期望。上学的第一天,他看着那学生由校园走来教室。老师心想:看那孩子走路的德性,的确很自大,他一定是个精明的家伙。还没上第一堂课,老师就把他列为可疑份子了。
等一开始上课,学生因讲台后面传来的敌意,果然作出意料中的反应。老师从未对学生说过什么话,然而他的态度却传达了对学生怀疑的那种期望,学生由老师的肢体语言、眼神、语调都感受到一些事。学生因与这位新老师关系不佳而灰心,就表现出负面的反应。他开始无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表现出一副「我才不在乎你怎么想」的态度。老师心想:啊哈!我想我对这家伙的看法没错,看看他无精打采的样子,果然是个问题人物。
如今老师已经有了他的期望,他过去所做的假设性判断,如今更在他的期望中显明了。第一阶段很微妙,但第二阶段则不然。老师在课前课后都大声明确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对这莫名其妙的敌意很讶异。学生心想:你既然这么对我,我就以牙还牙,让你看看我有多叛逆!
于是学生就开始作出老师意料中的行为,所谓有样学样,一如老师不成熟的特性。他的表现及反应愈来愈像老师想的人。学生从老师冷酷的眼神读到:我料中了,你是个问题学生,我既杷你定了型,你就别想翻身。
学生看没有希望挽回,就放弃了,果然和老师所料的一样。结果,师生都过了不愉快的一学期。老师自问:「我为什么永远搞不过问题学生?」学生也摇头大叹:「我为什么老是碰上这种严厉、不友善的老师?」
这些事可能在暗地里发生。老师也许不知道他所传达的是猜疑及敌意。学生或许也不知道他作出老师意料中的反应。他们双方的学习经验却因此破坏了,有利的关系也留下伤痕,是修复不了的。
现在迅速摆脱那个过程,好让老师对学生有正面的期望。只要朝正面进行,这一步一定可以奏效。
〖原理四:我们的态度言行都会表现出期望〗
期望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内在)及行为(外在)。若你要观察老师和不同学生的关系,只要观察老师的肢体语言、眼神、声调、评语等等,便可知他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
多年来,不同的研究都发现期望会影响教学。以下是几点发现:
老师对班上学生的互动期望低,多半会:
·不让学生有多一点的时间回答问题。
·很少叫学生回答问题。
·一再强调学生答错的答案。
·时机未成熟就告诉学生答案,或改叫别人答。
·不提出有利的线索,也不重复问题。
·对学生的问题草率回答。
·学生一犯错就立刻打断他。
老师对学生的成就期望低,多半会:
·时常批评学生的错失。
·很少赞美学生的绩效。
·在学期报告上很少写解答。
·教学的步调很慢、不紧凑。
·在不明确的案例上,不给人有质疑的机会。
·说明的方式很少用最有绩效的方式,而用最耗时的方式。
·指派学生做忙碌的功课而非有意义的课程。
老师与学生的个人关系期望低,多半会:
·对学生公开问的问题不作正面、明确的回应。
·不太注意学生、很少跟学生接触。
·比较是私下而非大庭广众与学生互动。
·很少跟学生作和善的互动。
·很少笑,不鼓励作肢体的接触。
·很少跟学生的眼神接触。
·很少有专心听学生、回答学生的肢体动作,如身体前倾、
赞许的点头及一般善意的肢体语言。
这些动作充分证实老师认为成效低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不够,表现不佳。因为老师没有像对待好学生的方式对待他们。
由于老师提供他们教育的机会较少,很少教他们资料及技巧,才「导致」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
〖原理五:期望会影响到未来不论有否说出〗
期望的奥秘在于我们不管有否说出来,仍会影响别人。
有一次一位牧师来机场接我,他谈了四十五分钟关于他教会会友的优点,后来我发现他也对他的会友花了一些时间,要他们对我有正面的期望。等我一踏入教会,一站上讲台,我就感受到自己不能有半点错!由于期望是那么的正面,所以我们彼此都竭尽所能。当这个牧师说出他的期望时,别忘了你不必说出你的期望,就能大大地影响别人了。
一所大学的心理系决定试验学生的期望是否会影响动物,动物明显不懂语言,所以它们不会受说出的期望所影响。研究人员挑了七十二只老鼠及七十二名学生。他们把一半的学生及老鼠集合在一起,对那些学生说:「几世纪以来,我们精心培育出一些很会走迷宫的聪明老鼠,它们能在很短的时间走完最复杂的迷宫。你们未来一个月的工作,就是查看你们训练的老鼠能多快地走完迷宫。你们不可以和其他三十六名学生说话。好,现在把老鼠放出来吧。」
然后又把另一半的老鼠给另一半的学生,并对学生说:「这些老鼠最不会走迷宫,它们的上一辈连最简单的迷宫也走不完。我们要向你们发出挑战,请你们尽量训练这些笔老鼠能快点走出迷宫。」
两组学生用的是同样的迷宫。一个月结束时,很会走迷宫的聪明老鼠比笨老鼠速度快了两百倍(这些老鼠都是随便挑选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研究人员下了结论:期望不必说出来就会影响行为了,甚至老鼠都会受影响。
期望若不说出来,没有人能详尽说出它的成效;但我所看到的每一实验都证实:不说出来的期望的确会影响别人的行为。我们深知我们会透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期望。若我两手插腰、头往上抬,是什么意思?是生气、不感兴趣。若我两手交叉在胸前,是什么意思?是自我防御,要你证明给我看。既然期望会控制你的肢体语言,所以唯一控制及监视肢体语言的方式,就是要下意识塑造你的期望。
〖原理六:期望定太低或太高,为期过久就会伤害别人〗
若期望不切实际,使人永远也达不到,那人就会自觉是个失败者。同理,若期望太低或太负面,那人很可能会毫无兴趣,永远成不了大事。
想想看,苦学生拿了成绩单回来,其中有五科90分,一科80分。妈妈说:「成绩怎么这么烂,这80分是怎么来的?」这学生的感受会是什么?「我永远也达不到妈**期望。」
要是小小的足球选手,父亲对他说:「得分才是最重要的事,其余都不够看。」他的感受如何?孩子在球场上防御有功,救了整个球队,但回到家,父亲问他得了几分?他说:「没有得分,但我是全队的明星球员!我……」话没讲完,父亲就打断他:「我不想听,你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得分呀?」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会毁了一个孩子。
反之,太负面的期望是自我满足。为人父母要时时留意这点。也许你踏进十三岁女儿的房间,室内凌乱得连床都不见了,你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这房间脏死了!要是卫生所的人有幸走一遭,一定会判罪。你将来一定是个脏鬼!没有人敢住在你家!你将来一定一事无成!」
你听到你刚才说了些什么吗?你刚刚设定了期望,你猜谁会开始按你的期望生活呢?
假设你的儿子英文不好,昨晚你牺牲最爱看的电视节目,为他作课业辅导,结果他今天放学,英文仍是第四次不及格。你简直不敢相信,你听到自己说:「你这个笨蛋,四次不及格?你真是没脑袋,你永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为人父母、师长的人常干这种事,有时候,我们的话语不仅没有造就孩子,反而刺伤了他们,使他们以为将来一定成不了事。
切记:你定的期望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要期望太高或太低,而伤了你的学生。
〖原理七:出于爱的期望会使人力上加力〗
我们处处想造就别人的最主要原因,一定是因为我们爱他们。我们必须有心帮助别人,使他们成为合神心意的人。
不幸,这种造就别人的人很少。若你回顾大半生,可能只找到几个信任你,以有意义的方式鼓励你的人。而这些人帮助我们成为我们不曾或不敢相信自己能成为的样子。他们在我们连自己都不爱的时候爱我们,分享圣经的盼望,诚如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所说:「爱是凡事相信、凡事盼望……。」
我也和你一样,确实知道有谁在我生命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要不是神派遣这些人来造就我,我这一生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是我那敬虔爱主的父母。我们家充满了爱,也布满「你若真心想做,就必做得到」的信念。以致我们家的孩子都信心十足,相信我们能做远超乎我们所能想像的大事。
犹记高中时代,有一天我告诉双亲,我们要在运动专用场上竞赛,按成绩的好坏得不同颜色运动裤。教练提醒我们,每天在运动场上跑步时,必须穿那些裤子,那时女生都在运动场上练习(可见他也知道期望的大能!)。教练说,跑最后的穿黄色运裤;前四分之一的人,黄运动裤上有条黑边;前十名则穿红色动动裤,最好的是穿「银色的运动裤」。还记得那时我心想:「我希望我能有黑边。」
父亲点头称是,没有说话。第二天,当我在清理牛棚里的东西时,父亲站在围墙旁问道:「你什么时候才得到银色的运动裤?」他的语气中毫无疑问,他只想知道「时间」而非能否的问题。
「您真的相信我能源赢得银色的运动裤?」
他回答:「对,锁定相信。你只是尚未决定要努力去得而已。但我觉得现在是时候了。子孩子,你是穿银色运动裤的材料。」说完,他就走开了。就因为老爸的期望,我真成了那样的人。
几年后,我北弟弟也是如此。上一回我返回母校,发现我们还继续保持记录——是唯一由同一家庭出来,赢得银色运动裤的两名学生。其实,我们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得主。
我还记得我六年级的老师卢汀女士,她大力栽培我,我至今犹记得我一上她的课时,都自视是个重要人物。
而我上大学时,在纽泽西合一堂聚会了几年。那教会的牧师葛里夫及师母非常照顾我,他们一周又一周地帮助我这个在信仰上摇摆不定的年轻人。他们一再告诉我神要透过我行事,神要按手在我身上。我因为急需找到确据,所以对此深信不疑。
当我上达拉斯读研究所时,神文安排了史罗肯傅土及夫人来造就我。史博士还带我去吃午餐,要我谈谈我的梦想,那时我还没有梦想。他就要我谈谈我准备怎样改变这个世界,我那时也没想过这问题。他却说:「我想你对『走览圣经』的观念,一定会遍面全世界!我认为你是神要重用的人。」要是没有类似史博士这样的大力支持者,「走览圣经协会」这个机构绝不可能成立的。
往往我们的配偶也是我们的造就者。我仍留着内人在一九七八年月日写给我的一封信,我经常拿出来一读再读。在那封信中,内人对我们的婚姻及家庭满怀希望;那封信对我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她对我很有信心,那样的信心一直造就我、激励我要作她的丈夫。
不久之前,我们友人的儿子因转学而适应不良;他一生似乎迷失了方向,学科也好多不及格,他的母亲很恐慌。
后来(这个母亲)她遇到了一个总是大有信心的老友,她问:「你为什么总是那么积极,凡事都有把握呢?」她的朋友回答:「我们家有六个孩子,我妈总是把我们所做的每件好事都记在笔记本上。到了月底,她就把我们叫到卧室,要我们念念本子上的话。她持续这么做了好几年。」
友人决定姑且一试,她买了一本笔记本,开始观察她儿子的优点。连续两周都乏善可陈,有天晚上他们夫妇在谈这个问题,才发现他们对儿子大失望了,所以根本看不到他有丝毫的优点。
后来她向神认罪,开始更努力的观察,终于找到值得记下来的事。有一天,她把儿子叫到房间,对他说:「我记了一些事,你读一读。」他读的时候非常安静,后来他问:「这真的是您对我的看法?」她答:「当然是!」他放声大哭说:「我以为你和爸早就对我失望了,我以为你们不爱我了(你们一定认为我是一事无成的)。」
在那年轻人的一生中及那家庭中,那是多么重要的转拆点呀!结果在短短的几个星期里,那年轻人改变了。他重拾了信心,不再跟兄弟姊妹打架,成绩也进步了。到底出了什么事?因为他的父母支持他,造就他!他们发现他的可取之处,而对孩子的未来有正面的期望;果然他们的期望造就了那孩子。
你对自己、对神、对家庭、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何不重新调整,好好利用它们来成为真正造就人的人!
〖意义〗
期望的定律重点于于[作最好的期望]
老师该调整期望,本影响学生的学习及行为。
〖结论〗
当我在思考作最好的期望是什么意思时,我记起读研究所的第一年,我决定依照自己的优先顺序来读研究所,而非老师的优先顺序。所以学期一开始,我就立了个人的目标,而非按老师指定的作业立优先顺序。我选了五门课,也决定拿A的是那门课,拿B的是那门课,对不重要的课,我只拿C即可。
韩君时博士教「如何读经」这门课,我对内人说:「在所有课程中,这对我将来的服事最重要。我要知道如何读经,所以我一定要在这门课有优秀的成绩。」
我计算了每周阅读的时间,把二分之一给这门课,其余的时间则给其他四门课。在上课的第三周,我交了一份我努力多时的报告,我为那份报告担心了一星期,因为它对我太重要了。
等我拿回报告的那一天,我两手出汗,心里七上八下的,我两手颤抖地从信箱取出了报告。在最上方,韩博士用红色的奇异笔写着:「亲爱的布鲁斯,这篇报告非常出众,我相信你很有潜力成为国内最伟大的圣经教师之一。我非常荣幸有你在我的班上。A,教授留。」
我拿着那份报告,一再的读那些话。我真不敢相信!我沿路走回公寓,一路上都在读教授所写的期许。一回到二楼的小公寓,我喊着:「太太,快来!你快来读读韩博士在我报告上写的评语!」
我把那份无价的报告钉在书桌上,每当我想放弃读神学院时,我就会一再地读韩博士对我的期许;那份报告我至今仍留着。
你相不相信,我竟大胆地信以为真呢!当时我对自己并没有那样的期许,内心深处也从未有过那样的梦想。我只是平凡的研究生,最怕的就是「死当」了。
但要是你所敬重的人跟你分享他对你的高度期许,那会怎么样呢?你一定不难发现:你到处都绽放着新的异彩!那些爱我们,对我们有期许又肯说出来的人,会帮助我们成为合神心意的人。
你的话对别人有极大的影响,你可以成为对他们有信心的名单之列。若你真心愿意,也可以成为韩博士那样造就人的人。在下一章中,我会提供简捷的方式,帮助你所到之处都造就别人。
〖问题讨论〗
1.你认识的人中谁是最体贴的?他们是如何培养这种技巧的?列出你「读懂」你听众的方法,好激励他们。
2.使徒保罗很会劝勉(人)。请读哥林多后书,列出他在劝教会遵行神旨意时的每种情绪感受。写下你个人会有的感受及不常有的感受。这些感受中,有那些是你未来会有的新感受?
3.描述你父母对你的「期望」,举一些类似我「银色运动裤」的好期许或坏期许。你由父母那里学到什么功课,会帮助你扮演好为人父母的角色?
4.你一生中谁最大力支持你、造就你?举一些真正影响你的事件,并说出它们带给你的改变。若你一生只能造就三个人,你会选谁?为什么?除了写出他们的姓名外,也在旁边写出你在未来一个月能造就他们的方式(至少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