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大佛前冥想所见的三重境界,令人顿时领悟,诸教不是殊途同归,却是人生有不同层次的经历。
三层境界,各自开出教化
第一层次是修养到一地步,超过了各种神通、特异功能及诸佛菩萨呈现的灵界邪幻境后,人可进入甚深般若寂静,而见万法皆空,大概佛教中的觉者是见到此境,而开出教化。
但若执此境而陷此境,生命就停于此而以为达涅槃。如继续探寻下去,第二层次即可体会宇宙创造力,是天道之生生不息,衍生万物,为一有生命力之创造性本体,人可进入与万物浑然一体,良知如泉源涌溢的境界中,如儒道之圣贤是见到此境,而开出教化。
悟此境而不执此境,即可遥见终极的超越世界,为有性情有感通的上帝,难怪古圣人文王也要「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了!
但与上帝建立关系,是不能单靠人的修为,因为情的交往,需要双方主动,以人为中心的修养,只会叫人自骄,满是于个人所达的境界。人至此须由人为中心的思路中彻底释放,彻底无执,凭信心开放自己,预备投入永恒无限的宇宙美善情怀中,而上帝方面亦主动有所启示,与人相遇,就在一刹那人遇见神,电光火石之间,那种喜乐是无法描写的。
菩提树前回味当年释迦的慈悲
从缅甸到印度,第一印象是满街乞丐,农村贫民涌到大城加尔各达,饿倒街头,辗转乎沟壑,惨不忍睹。当年释迦、龙树、商羯罗走过的大地,何以痛苦至此?是印度土王的封建势力,新资本家的垄断,政府的贪污腐败,及宗教文化把人分阶级,使印度贫民无立锥之地。
坐挤迫的火车及巴士,到达释迦得道之地菩提伽耶,见到绿树河流,才从烦乱中感到安宁,原来该地是一树林,有流泉贯注,绿草如茵,难怪释迦能在此得觉悟了。
佛祖得道的地点,建有千年古塔,塔前的菩提树,已非二千年前那棵,不过也有好几百年历史,树前有一坐位,据称即释迦当年得道之位置,由于早年佛教不许雕刻和敬拜偶像,故建筑物没有一尊尊的佛像,只有**和莲花为象征,而佛坐的位置,仅是一长方小平台,没有偶像。
此为本有栏杆的包围,然而当我到达时,看门人把栏打开,让我能进去,坐于位上打坐了数分钟,回味当年释迦的慈悲,也颇有感受。
当晚在佛教宾馆中,与一位黄袍僧及当地的印度佛**交谈,发觉均是和善之人,与大城市中到处赚钱的群众不同,而该地就甚有灵秀气,不愧是大宗教的发源地。
明镜非台,佛就是平常人
在释迦得道的坐位**之后,晚上躺在床上,只觉夜气清明,心灵透彻,现出一片银光,像是一大明镜,想起神秀和尚当年偈云:「心如明镜台」,确是真实经验,但慧能却以「明镜亦非台」一偈,去表示更透脱之境界,何谓明镜非台呢?
当夜心中银光不只是一块镜,却是如一颗摩尼珠,不断流转变化,如琉璃照现大干世界,身心空廓如宝塔,天地收摄在微尘中,不再是「明镜台」这类名言可穷尽其义,只有尽破假名障,以否定式语句描述,才能明其像镜而又非镜的奇特经验。
第二天五时起来,观日光初升,透人树林,感受释迦当年见明星而觉悟,是伟大的觉者。释迦不是神,其智慧是回到平常世界,以平常心观诸法如幻如化,做个平常的人,就是佛。
佛是要自己去证悟,不是被人拜的对象,后人把佛雕成偶像去膜拜,不知平常的自己本是佛,那是后世对佛的最大扭曲。
乘巴士离菩提伽耶,早上气色清新,阳光在树丛间闪烁,其后上尼泊尔,见雪山雄伟,天地庄严,不禁想到,宇宙是一伟大的智慧匠心产品,充满了价值意义,人心也有灵明精神,不单是因缘和合而成,故心中银光流转的神秘经验,当是人灵性的呈现,空寂而又完全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