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卷 第八章 圣光学校在苏州洋泾塘
    1946年春夏之交,神为我们拨开前进道路上的重重迷雾,引领我们顺利地将圣光学校由四川重庆迁到千里之外的江苏苏州。但在此期间,国内政局正急剧地恶化。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的“双十协定”未能实施;同年12月美国特使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停又告失败。一场规模空前的内战,终于在1946年6月下旬全面爆发,此后三年内战带来的苦难,比八年抗战更加深重;但主的恩典一直够我们所用,因他曾应许说:“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33:25)”。

    圣光的规模不大,又无雄厚的基金,要在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时局中维持下去,很不容易。所幸全体教职员工,都甘于清贫,不计待遇,愿意靠神过信心生活;神也实在顾念我们,始终使我们衣食无缺。而更为棘手的,是如何使纯真友爱的校风,免受社会动荡的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合作,一致对外,全体国民自然能够同仇敌忾(kài),共赴(fù)国难。但如今,两党**,同室操戈,致使一些学校,因学生政见不一而纷扰迭起。如果圣光也出现类似情况,不仅会妨碍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以造就学生灵性为主的办学宗旨更难以实现。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校方只有对内战持超然的立场,才可望置身于政治纠纷之外。因此我们未开设政治课程,不开展军训活动,校内也没有政治性的学生组织。这样,校园中竟未掀起过任何波澜,真可谓“校外烽火遍地,校内世外桃源”。“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诗133:1)”。

    如按我们最初所想,迁校到政治中心——首都南京,将难免政治风暴的影响。而今学校在苏州且位于郊区,远离闹市,真是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由此更加明白神领我们来苏州的美意,神“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我的产业实在美好(诗16:6)”。

    来苏州后,造就学生的灵性,仍是我们优先注重的事情。每日早晨上课之前,全体师生照例一同举行朝会;晚自修后,有自由参加的唱诗与晚祷;周末之夜有一场以唱圣诗为主的音乐崇拜,最为师生所喜爱,住宿生几乎全都参加。星期日下午学生到校进行主日崇拜。平时经常从外地邀请主的忠仆如赵君影及师母、计志文、杨绍唐、李常受、赵世光、林道亮等多人来校,以奋兴会、夏令营等各种形式,对学生的灵命作栽培的工作。海外的教牧人员,也时有来校访问的。部分教师和高班同学还定期走出校门,去附近农村或城中监狱布道,为主作见证。邻近礼拜堂——“崇道堂”的儿童主日学,也由三位高中同学主领。

    在重庆时成立的学生课余慈善团体多加社,社员人数更多,规模更大,分为贩卖、缝纫和制作三组。贩卖组每天上午课间操时向同学出售大饼油条,并代售练习簿、信封、毛巾邮票等小件物品。缝纫组代人缝补衣袜,做工精细,取费低廉,颇受欢迎。制造组自制信封等出售,1947年底,在刘德馨、王承舜等老师的设计和指导下,印制了小型月历两千五百份,漏夜剪裁装订,由学生分组带往苏城各处销售。该月历大不及掌,携带方便,玲珑可爱,以红、黄、白、绿诸色厚纸作底,印有圣经金句,系以彩色丝带,既精致美观,置于案间又兼具警世之功,因此销路奇佳,不久即全数卖完。多加社每月开会一次,讨论社务,安排捐款计划,除定期给校内社办的图书馆及“圣光通讯”刊物一些经费外,还捐助校外各样属灵的事工,如学校附近崇道堂的主日学,上海伯大尼孤儿院,重庆沙坪坝大学团契会堂的修建,属灵的文字工作,主仆人的生活费用等,这是同学爱主爱人的一个具体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灵性的长进,学生团契比以前更具活力。在重庆时,学生团契由教师负责,迁苏之后,完全由学生自己负责,分为男女两个团契,教师仅在各方面给予协助。每周一般聚会两次,或请人讲道,或彼此劝勉。放假期间,南京上海两地仍定期有学生团契聚会。

    为使已经离校的同学们能及时得到属灵的帮助,并了解母校的近况,团契于1947年秋季创办了一份名为“圣光通讯”的不定期刊物,迄1949年4月苏州解放时止,先后共出刊六期,成为记录当时学生属灵光景的翔实资料。那封代替发刊词的公开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同学们:

    屡次接到各地同学的来信,让我们知道了你们在灵程上的许多试炼和困难。可是我们除了曾负起代祷的责任之外,一直没有什么具体的行动来帮助你们。从人这方面说来,我们确实没有这个力量,因为和你们一样,很多真理我们不能透彻了解,许多软弱我们不能胜过,但感谢主,他非但没有因为我们软弱而闲置我们,反倒藉着一封来信,更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些住在流奶与蜜的迦南福地的人,应顾念在沙漠中弟兄们的缺乏和需要,劝我们用文字工作来帮助他们,使主的恩典在我们这些软弱的器皿身上显得完全。经过同学们恳切的祷告,主替我们开了这一个门,让我们靠着他所赐给我们的力量,担负起这项我们自己力有未逮的通讯工作。

    我们愿藉着这小小的刊物,将我们从主那里领受的一切属灵的福气,和所经历的恩典见证写出来,也希望你们把各自的心得写出来寄给我们,以便刊在这通讯上彼此勉励。我们也要用此刊,将一些圣光的消息报导给关心母校的同学们。我们更愿意藉此刊与你们加强联系,汇集各地同学的动态,相互传递。

    使徒行传第三章,记载着彼得曾经在圣殿门口,遇见一个不能站立的瘸子,他指望彼得能有施舍给他,彼得却对他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于是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来,他的脚和踝(huái)子骨,立刻健壮了,就跳起来,站着,又行走(徒3:6-8)”。今天我们的工作态度也是如此,“金银”之类属世的东西,我们都没有,但是“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林后6:10)”,因为有了主便有了一切,所以我们敢负起这轭,将主所赐给我们的恩典与你们分享。他既然把这工作摆在我们这些无用的孩子身上,我们深信他一定会赐给我们足够的力量。这全是他自己的工作,他自己一定会负责的。我们深知自己的语文水准不高,神却告诉我们:“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林前4:20)”,我们担心不能将主的圣道阐明清楚;但耶稣基督的话安慰我们:“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太10:19-20)”。我们也想到学校里的功课很忙,这份通讯的工作很重,不知是否挑得起这么沉重的担子,又是主的慈声使我们放心,“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28-30)”。我们还深知撒旦总是敌视神的工作,一定会在这事上阻碍我们,然而“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抵挡我们呢(罗8:31)”,主为我们开的这门,是“没有人能关的(启3:8)”。让我们将这工作完全交在主的手里,求圣灵自己作工。因为“……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神(罗9:16)”。愿“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神,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路2:14)”。阿们!

    圣光通讯全体编委

    “圣光通讯”的发刊,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支持,大家向“通讯”踊跃投稿,有得救的见证,有灵修的心得,有属灵的劝勉,有隽(juàn)永的译文,也有校事的报导。以下两篇得救的见证,分别为高二和初一的同学所写,写作水平虽不相同,但他们个人都清楚明白并诚心接受了主的救恩。

    主打碎了我

    我首先要高唱哈利路亚,感谢赞美主,全能的神,因为他没有依照我的罪过责罚我,相反用他慈爱全能的手,将我托起,安置在他的怀中,使我在他里面,享有永生的福分。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妈妈虽都听过神的福音,但他们不以此为意,所以在我家里,没有宗教的气味,更见不到与神交通的踪影。我在这样的气氛中渐渐成长,按人的标准衡量,爸爸是位严肃、公平、良善、实际肯干的服务人群者。我钦佩他这种严肃、公平、良善、肯干的精神。它们占据了我的心灵,成为我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我不反对宗教,但我自己拒绝接受宗教信仰,因为我认为这完全是迷信,是一种自我麻醉,精神寄托。我骄傲的自信——我不需要这种麻醉、寄托,这骄傲也正是我的愚昧。第一次参加聚会是在圣光,什么讲道、读经、祈祷,我只感到滑稽无聊。二十世纪的今天,却还玩这套神呀、魔鬼呀的把戏,我不信神,鄙视祈祷,我可怜信教之人的软弱,因他们成了“适应环境的寄生虫”,我暗自庆幸我的背脊骨是直的,是硬的,并以此自豪;我却不知在神的面前,我正是一个可怜而愚拙的罪人。

    感谢主,在很多事情上,渐渐地使我反省。我看见自己空虚得一无所有,软弱得一无所恃,深深感到自己被魔鬼紧捏着,透不出一口气来,我应该洁净自己的内心,我需要主的宝血和主的新生命;但我仍凭着自己的倔强作最后的挣扎,想出很多不成为理由的理由,替自己诡辩,这是魔鬼在我身上施展的最后诡计。

    全能的神以他的慈爱打碎了我,怜悯了我,更看顾了我,使我不得不谦卑在他面前,俯伏在他的脚前。求主用十字架的宝血洗净我的罪,求主赐我新的生命,求主领我进入他的羊圈,我承认主是我的救主,是我心灵的主宰。

    感谢主,我从前鄙弃的、逃避的,正是我现在渴慕的、企求的。在主的爱中,我得到永久的生命,永久的喜乐,永久的能力。我要高声赞美感谢我主的恩慈,我要将我白白得来的福分,与那些尚未得着的人分享。

    同学们,我向你们见证,我所信的确是又真又活、慈爱、信实、公义、全能的神。宇宙万物的奇妙,人体的精微,圣经的珍贵及信徒们属灵的见证,都一一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若谦卑一点,肯仔细地思想,我们必能看到神的智慧和能力,我们必能得到从未得过的平安喜乐和诸般的恩惠,不要因着环境,因害怕人而忽略这恩惠,这是你与神的关系,不是别人能影响得了的。在你没有完全恢复与神的关系之前,你当不断思想这事,神必施怜悯使你明白,愿主帮助你。

    我到底得救了没有?

    “他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把我拉上来,使我的脚立在盘石上,使我脚步稳当(诗40:2)”。

    我生长在半基督化的家庭里,我母亲是一位基督徒;至于父亲,他不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只信他是一位圣人,可以学他的榜样,作个好人罢了。我渐渐长大,等我稍能懂事的时候,看见母亲的言行、举动等,都很使我佩服,因为她信主,所以我也开始信主。我信主的目的,并不是要求主赦免我的罪,完全是为了母亲,为了要作个好人的缘故。所以我还没有得救,没有生命。

    在我十岁的那年,因为搬家,不能再在原来学校继续下去。感谢主的恩典,他带领我来圣光读书。一到这里,我就觉得很好,尤其是同学间和睦的空气,是我在别处所未见的。同学们信主的很多,学校中到处都充满了主的爱。但是我自己也觉得奇怪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点也不渴慕主的道,对于牧师讲道,除了见证以外,别的一概不感兴趣。平时别人问我时,我总说我是基督徒,我想我生长在基督化的家庭里,在教会学校念书,所接触的都是牧师、教士和爱主的同学,我怎么会不是基督徒呢?其实我从没有认过罪,心中也没有得救的快乐。来圣光后一年半的时间,做一个挂名信徒,有敬虔的外貌,而没有敬虔的内心。

    但感谢主,在我没有指望的时候,因信而有了指望。终于在一个晚上,蒙圣灵光照,感动,清楚地得到主的救恩。这是圣光已搬到苏州来以后,那时住读的女生很少,只有十人,老师和我们个别接近的机会也较多,更有圣灵在我们中间作了那奇妙的工作。因为看见从前冷淡的,不清楚救恩的同学,一一的蒙了恩,得了救。我心中便产生一个问题:“我到底得救了没有呢”?但是当我思想这问题的时候,魔鬼就说:“你已经是一个基督徒了”。于是我就把这问题搁了下来。可是到后来我实在不能忍受圣灵的感动,心中不安极了,所以在一天晚上,我毅然决然地去见施教士。首先我向她提出了许多疑问,感谢主,都得到了清楚的解答。当时我的心便被十字架的爱所感化,我在主面前认清我的罪,接受了主给我的新生命。从那时起,我开始明白主的爱,得到了我灵魂的寄托,并且享受主所赐给我得救的快乐。直到今日。

    虽然在这通往永生的路上奔跑,时常会跌跤,但主总是以他的慈爱来管教我,扶持我,主的恩典真是非笔墨所能形容的。我实在不能明白主为什么要爱我,我就是献上一切,也不能报答这大爱。所以我现在没有什么可作的,我只能凭着一颗被主的爱所激励的心,站在父神、魔鬼和众人面前为主作见证。愿一切尊贵和荣耀都归给在天上的父。

    另一位出身于非基督徒家庭,仅在圣光读了一年的学生,不但信了主,而且离校以后还能不顾别人的讥讽而持守真道,请看他写给圣光旧友的那封感人的信:

    校友来信

    “……到常熟后第一个礼拜,是在附近的景伦堂里做的。真奇怪,在星期日的前一天写信告诉你,明天将不知到哪里去做礼拜,但是我的心很定,我相信这是神的事,神会给我安排的。果然当天早餐后有一个同学听到我要想去做礼拜,他马上告诉我教堂的所在地,并且他很情愿伴我去,虽然他是不信主的。试想刚到校三天,在生疏的人群中,竟会有人肯伴我去做礼拜,你说是不是一个奇迹?除了主以外,谁能使事情这样凑巧?

    ……那礼拜堂布置得异常精美,来的人很多,大约在三百人左右,……到会的人虽多,但妇女们多是涂脂抹粉,打扮的太美观了一点,男的听道时轻声谈笑,仿佛以做礼拜为出风头,表示“洋化”时髦的玩艺儿,真正默祷听福音的人,依我看真是太少了,而且少得可怜。当然外国牧师不会说国语,是一个原因。这样回校后,感到了少有的痛苦和寒栗(lì),这一个礼拜并没有给我力量,却反而使我感到空虚的难受,我委实毫无所得。虽然在形式上,我已经做了礼拜,但我所需要的,却并不仅仅是这一些啊!我那天听道所得到的,远不及一次在圣光团契聚会所得到的,甚至不及一次晚祷,你想我能不痛苦吗?我懊悔以前在这样好的环境里,为什么不肯上进?连做晚祷也想溜走,以后漫长的日子,我是否会为了得不到灵性上的滋养,而在为主名作战的时候失足,甚至屈服于魔鬼?虽然现在我是这样倔强地站在主的圣旗下,但在时光长期冲洗和魔鬼的引诱下,是否会在一年、二年后失败?或五年、十年后我开始感到彷徨和无依?我开始深深地羡慕着你们依然在主的堡垒中,生活不受魔鬼触须的打搅。我开始感到圣光的圣洁和和平,以及尹校长创办圣光的苦心和急需。世上有的教堂很腐败,有一些没有得救,假冒为善的基督徒混迹其间,使我们感到了末世的临近。

    上星期四我在晚自修上,认识了一位同道,他是无锡人,在圣公会受过洗。于是我就跟他到圣公会的教堂里做礼拜,礼拜后的查经班很好,是专为知识青年而设的。由一个常熟的信徒主讲,词意很中肯,虽然讲得总不够透彻,但我已经很满足了。你要知道在一个没有爱主气氛的环境中的信徒,要听到一句爱主的话,是多么难得而感到亲切啊!

    初到常熟时,我曾跌倒过,在进餐时,人群的攒(cuán)聚和嘈杂,使我连谢饭也忘了;但是不久我又靠着主的力量爬了起来。虽然直到现在,我还是为了谢饭而受他们讥笑及恶意的模仿,但是我站了起来是决不肯再倒下的。在越是艰苦的环境里,我越是要为主的名作艰苦的奋斗。

    你警告我,在我的周围充满灵性上的仇敌。不错,我何尝不知道?他们在我唱赞美诗的时候说:“恭听洗耳”。那是与成语“洗耳恭听”的意思恰恰相反,是说那种歌有毒素,听后必须用水去洗耳以免受害,所以叫“恭听洗耳”。当时我心头抑制不住猛烈的愤怒,但是转瞬我想到了主爱是伟大的,在以前我曾比他们更激烈的侮辱过圣名,但主仍凭慈爱救了我,我为了主的大爱不能恨人。因此,我仅仅告诉他们,这不是歌,是赞美诗,更不是唱着悦人的,而是信徒表达爱的诚意。

    就为了这些,为了我的周围充满着敌意,所以随处谨慎,我要以行为来表现出主的荣光,给世俗的罪人看,为主打美好的仗。我同情这些没有尝过主恩的人,将来有机会,当慢慢给他们讲解一些。但是仍愿你能将我的苦处告诉同学们,不要忘了为一个远征在外的主的“孤军”祷告。我们要在主的爱中合而为一。试想,我得在这样愁苦的环境中苦撑下去,你们能为我祷告,就能使我增加勇气和力量,这是对主很大的贡献……”。

    以下两篇刊载于“圣光通讯”的文章,是两位年仅十七岁的同学所写;从理解真道,层次安排或文辞表达各方面衡量,恐怕都堪与神学生的文章媲美。

    空前绝后的一日

    一日,那一日,关系着全人类的那一日,震憾了全宇宙的一日,全能神的独生圣子耶稣基督受难的一日,救赎计划完成的一日,空前绝后的一日。

    当人类还沉睡在梦乡里的绝早,人子——世人的救主,神的羔羊,本是审判世人的,现在却已站在人的面前,为人受人的审判。出现在公堂里的是:破衣败絮、披头散发、形容憔(qiáo)悴的耶稣。三年多来的奔波、呐喊、宣扬,和一夜非人酷刑的拷问,赶走了平时慈爱的笑容,绷紧的脸上只剩下怜悯,和死的坚决。法利赛人无耻的诡证,群众盲目的喧嚷,和彼拉多昏昧的审判,他没有一言抗辩,如羊在剪毛人手下无声地代替巴拿巴和所有的世人,接受了对他的判决——最羞辱、最残酷地“钉十字架”,安静顺服地退下了。命定了的死囚是没有什么值得怜悯的,他已经丧尽了一切法律的保障,在罗马兵的眼目中,他的生命贱得像草芥,只当作他们发作兽性的玩具。讥笑、辱骂、侮弄、鞭打、……接连着加给他,温柔的主,最能体会天父的主,清楚自己使命的主,仍是毫无抱怨,安静顺服的接受。

    三月的太阳底下,一列漫长的队伍在往各各他的路上蠕动着,这是万王之王受死的仪仗队。触目惊心的十字架象征着死的残酷。它高高露出了一角,在阳光下辉耀着,好像是告诉人说,底下这个可咒诅的死囚,将要在它的上面,咽下最后的一口气。喧嚷、嘈杂之中,安静的主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拖着艰难的步子,接近着那可怕的刑场——各各他。几个尚有人性的妇女,伤心地为他洒下了同情之泪,虽然是在极端的痛苦之中,仍压不了都为别人着想的天性,十字架下投出了怜悯,感谢的眼光,慈声地安慰她们,“不要为我哀哭,要为你们自己哀哭”。

    无情的钉子钉进了手和脚,迸出了鲜红的宝血,他照样咬紧了牙关,无言地忍受着,“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温柔的代祷,针对着这种残暴的行为,爱与恨在这里表现得是何等清楚啊!赎罪祭终于献上了,荣耀的圣子,取了最羞辱的形象被挂在十字架上,爱的标记,公义的象征,从巳初到申初,整整五、六个钟头的悬挂,主只是微微地呻吟着、默祷着,为的是支取天上来的力量,撑持着不可想像的疼痛。“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惨绝人寰(huán)的悲号,突然从十字架上发出。从没有离开过他的天父,此刻也因着世人的罪,不得不暂时离开他了。整个的天都黑了,太阳也敛住了平时的光辉,在整个黑暗之中。

    只听得微微的一声:“成了”。伟大艰巨的赎罪工程,创世以来的大计,就这样完成了。大地震动着,圣殿的幔子从中裂为两半,人们惊惧地懊悔着自己的罪孽,可是神所命定的,谁能更改呢?

    一日,这一日,关系着全人类的一日,震憾了全宇宙的一日,全能神的独生圣子耶稣基督受难的一日,救赎大计完成的一日,空前绝后的一日。

    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是一个礼拜天的早晨,天还未亮的时候,耶路撒冷的城中,已经有几个妇女聚集在一起,当她们将一些殡葬需用的香膏收拾妥当之后,便慢慢地向城外进发了。昏暗的天空,沉寂的街衢(qú),更加重了她们悲伤的心情,因为不久以前,一位她们最敬爱,最钦佩的人,离别她们死了。她们此行正是要去在他的身上表示最后的友谊,对他的遗体再投下最后的一瞥。这个人是谁?他正是当时一位最感人的传道者,最爱人的扶助者,那被称为拿撒勒人的耶稣。因为他公正无私、言行不苟,遭到罪人的嫉恨,无罪无过地被钉上了十字架,尝受了最羞辱的死刑。这样的事件怎能不使曾蒙受他恩典的人心碎呢?往日这般妇女从他所得的欣喜、安慰和一切的友谊,都仿佛是一场梦,当她们踏上归途的时候,这整个的梦便将完全破灭,剩下的只是悲哀和虚空而已。不仅如此,她们还担心途中会有不测和阻挡,封堵墓门的石头是那样巨大,更有许多凶悍的罗马兵丁把守在墓的四周,就是这最后的愿望,恐怕也将成泡影。

    随着朝阳的升起,她们渐渐接近墓地,铅石般的忧惧,在心版上压得更加沉重了!但当她们望见坟墓的时候,感到极大的惊异,墓石仿佛移开,而且不见罗马的兵丁。这出乎意外的遭遇,使她们悲伤的心绪被搅得更乱,可是进入墓穴,一切都明白了。裹尸的细麻布仍在,但耶稣的身体却不翼而飞,这对一个破碎伤痛的心,是何等猛烈的打击!她们感到茫然,一股股热泪好像泉水涌出眼眶,簌簌地落了下来;但就在她们悲痛欲绝的时候,主的使者身穿白衣在墓石上向她们显现,问道:“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这句话像一把两刃的利剑,深深地刺入她们的内心,砍断了捆绑她们精神的枷锁,她们马上记起了主生前的一切预言。这时她们对自己的小信和疑虑感到惭愧,但同时无边的喜乐充满心中,驱尽所有的悲伤与失望。她们立刻进城去,将这空前的佳音传给那仍在忧伤中的十一个使徒,和一切关心主耶稣的人。

    如今这事已过去近两千年了,这佳音不但带给了当时的信徒,更传遍了整个世界,也达到了你我的耳中。可惜许多人虽然已经听见这佳音,却不能像那些妇女一样来诚心接受,每年复活节,均有成千上万的人们进教堂做礼拜,然而有的人仅在怀念耶稣伟大的人格而已。认为他只是精神复活,想从他的精神中得到生活的动力;试问一位死人生前的精神,怎能使活人摆脱今日心灵的苦闷与空虚呢?这不也是在死人中找活人吗?

    有些称作教友的人,只在外表上附和着牧师或教士的行动,受洗、做礼拜、领圣餐等等,内心并未与主复活的生命发生联系。还有一些人虽已悔改信主,却又受名利诱惑,被世事缠绕,不再仰望那位从死里复活的主。有多少基督徒真是用心灵和诚实来纪念主的复活呢?

    主从死里复活已经为世人开辟了一条又新又活通往永生的道路,但无数迷失的灵魂还踌躇在灭亡的危途上,我们要肩负起这传扬福音的使命,用迫切的呼声,向黑暗的世界,向有罪的人们呼喊:“墓穴空了,主复活了,快信耶稣,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作于复活节)

    “圣光通讯”上还有许多得救的见证,福音的阐扬和灵修的心得,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刊出,下面再摘录几封离校同学的来信。从中可以看出,神确实使用这份小小的刊物,坚固了外地同学的信心。

    ▲“前天晚上看见你们寄来的“圣光通讯”,我真是如获至宝,从头到尾细细地看了一遍,连书也不读了(因为明天要月考)。实在给了我不少灵粮,而且我看了之后,仿佛又和你们在一起了,当我看了那“芦白枫红,江南秋深”的一段时,我心里实在激动得很,使我回忆起不少以前的往事,我确实“怀念那琴韵悠扬、笑语盈耳的家”。我把这刊物拿给我的同学看,她们也很受感动。”

    ▲“刊物已收到了,我真高兴。我能知道一些关于“家”的近讯,而且还能看见许多同学的见证,我知道主没有忘记我们,无论在何事上都会帮助、赐恩给我们。”

    ▲“你们寄给我的“圣光通讯”,给我这个在病床上的人带来了不少温暖和友情……,我觉得我的病是神在管教我,因为我现在的确离神太远了,请你们在祈祷中纪念我。”

    ▲“收到你们给我的“圣光通讯”,使我欣喜莫名,因为这正是我这在沙漠中干渴的人的需要。”

    ▲“主内的弟兄姊妹们:感谢神,我接到了圣光第三期通讯。这块主内弟兄姊妹们所辛勤耕耘的园地,带给我们的是基督的爱,是母校温馨的情谊。温暖了千里外游子们消沉暗淡的心。离别母校三年了,这在整个人生中,也是不太短的途程。这期间,我们曾热心追求神的道,也曾为俗事盲目地奔波。我们曾驯服地做主的羔羊,也曾徘徊歧途,作一个怀疑的泛神论者。我们在灵程上虽时常跌倒,但是慈爱的神饶恕了我们,藉着“圣光通讯”把我们从罪恶的深渊拯救了出来。它(指“圣光通讯”)软化了我们倔强的心,它指引我们光明的路。弟兄们,你们不知道远离了神的儿女是如何希望它的来临,它的来临,又给予我们何等的欢欣和鼓舞。它使我们沉浸在过去温馨的回忆中,它启示出基督的大爱和母校同学殷殷的友谊,我们实在无法表达对神和你们的感激。我们只有负起一份代祷的责任来。希望今后在神的带领下,你们将它编得更加充实,能放出更多的光彩。”

    由于内地会的弟兄姊妹、循理会的戴永冕牧师、佩带圣经会的刘令璧牧师等许多人士的宣传介绍,国外关心圣光学校,替我们代祷的属灵友人,愈来愈多。为了让他们及时了解圣光的近况,和需要代祷的事项,在“圣光通讯”创刊前后,也开始定期用英文写出“PrayerLetter”(代祷信)。“圣光通讯”面向国内校友,而“PrayerLetter”则针对国外圣徒,两者同时将圣光美好的见证寄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弗2:17)”。

    “PrayerLetter”扩大了圣光在国外的影响。加拿大多伦多城的BranksomeHall女校,以前和我们并无交往,竟愿将该校为联络国际感情的两个免费名额赠给圣光。我们从高中一年级选派了两位信主而品学兼优的女生,于1948年暑期随施素心教士赴加,这是圣光的殊荣,也首开圣光与海外学校交流的先河。她们去后,果然不负众望,备受赞扬。该校一教师曾致函在圣光工作的万教士(MissWarran)谓:“余因睹该二生向学之勤,执礼之恭,信道之笃,乃深信贵校必为最优良之学校无疑……”。

    圣光的师资力量强,对学生要求严格,是重庆市中学中的佼佼者,曾受教育部嘉奖。迁到苏州之后,也并不比江南的名校逊色,所以许多已在南京上海等地定居的同学,愿意离家重返母校就读,甚至还有家在四川却只身随校来苏的。1947年秋,新开高中三年级,从此圣光成为名符其实的完全中学,当时还附设一个小学混合班。全校教师十七人,中小学生共一百五十六人,半数住校。三分之一以上为重庆入学的旧生,他们与苏州、上海等地招收的新生,方言不同,学历各异,但经基督之爱的磨合,彼此亲密无间。

    学校一贯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并充分信任教师,由他们自选教材,自定授课进度。课堂讲授的内容少而精,课外布置的作业不过量,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年级的教师还采用一些内容较深的教材或课外读物,来提高学生的水平,开拓他们的视野。如英语除课堂内完全用英语授课及问答外,还介绍“天路历程”、“双城记”等名着,和大诗人如Tennyson等的名作,数学采用美国大学教材“范氏大代数”等。爱好理科的学生中,有人在课外自修微积分,或阅读介绍相对论及量子力学的书刊;爱好文科的学生,则经常浏览各种文史哲的名着。因此学生的学业水平普遍较高,知识面广,校中的学习气氛相当浓厚。

    学校对学生的体育和课外活动也很重视,迁到苏州以后,仿效一些英国学校,实行全校师生混合编组竞赛的办法。根据学业成绩、运动水平及个人特长等条件,将全校学生分为人数相近、实力相当的三个组,以“信义”、“仁爱”和“喜乐”命名。组间的竞赛,不仅在一些文体的项目上,而且还包括组内每人的学习成绩,藉以打破班级的界限,密切各班之间的交往与协作。每学年结束后,公布全年总分,“仁爱”组连续两年分别以76.7和79.9的总成绩居三组之首。

    每天下午三点半以后,为课外活动时间,三组经常开展球类、演讲、歌咏、辩论等多种文体竞赛。学生们还在此刻出壁报,演戏剧,借图书,练钢琴……,校园内生机勃勃,热闹非常。有句西洋格言:“Studywhenyoustudy,Playwhenyouplay.”(学时用心,玩时痛快),正是圣光校园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圣光既是一所管理严格、井然有序的学校;也是一处琴韵悠扬、笑声盈耳的家园。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是全校师生联欢的黄金时刻,1947年的圣诞节,为首届高中毕业班在校度过的最后一次圣诞节,庆祝活动安排得隆重热烈,妙趣横生,当年“圣光通讯”曾作过详尽又生动的报导。

    圣诞庆祝情况热烈

    【本报讯】此次本校庆祝圣诞节之筹备工作,早于十一月中旬即开始进行,由校方代表王恩庆、王家勋、施素心、刘德馨四位先生,暨同学代表十人组成圣诞庆祝筹备会,全权负责筹备事宜。内分游艺、音乐、布置、采买四组,分别负责演出剧务,圣诗颂赞,会场布置、采购茶点及杂务等事项。合作有方,工作极为顺利云。

    【又讯】圣诞庆祝会于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六时半在本校礼堂开始举行。会场布置庄严肃穆,四壁饰以绿色彩纸精制之圣诞树及各式图案,简朴之中不失美观。白幕上则高悬“以马内利”四红色大字,中置银色十字架一座,令人肃然起神圣之感。钟声甫(fǔ)毕,主席王副校长起立致开会词,继之全体起立唱诗一首,游艺节目即告开始。主要节目为两幕剧(就主羔羊),老师之四人合唱(膏新生王),韩牧师之独唱,口琴独奏等。其中初三之影子戏尤为新颖别致,剧情为财主及拉撒路之故事,演来逼真动人,而剧中意义,尤足发人深省(xǐng)也。

    【又讯】本届圣诞庆祝晚会,有“长老会苏州乡村宣道义工训练班”全体师生惠临参加,宾主欢叙,济济一堂,空气融洽,情况热烈。至十时许始告散会。

    圣诞花絮

    ▲圣诞同乐会所备之茶点中,香脆之带壳花生,最为同学所爱好,故甫发下时,噼啪之声已大作矣。虽至节目最精彩之处,亦未稍敛,台上表演人员,面露“苦恼”之色,虽经主席一再劝告,同学仍“爱不释口”。

    ▲初一之表演,系颇有属灵教训之歌剧,某小同学扮演瞽(gǔ)者,为求逼真起见,乃紧闭双目,且行且唱,行至台边,若再进一步,势将假戏真做,演成“惨剧”!台上台下皆大惊失色,有大声警告者,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该同学转行至台中,转危为安,而始终未启目一视也。

    ▲诸节目中,刘德馨(女高音),王家勋(女低音),刘庚麟(男高音),钮金鼎(男低音),四位男先生之四部合唱,尤为精彩,或因女高音及男高音声部过高之故,二位刘先生面部紧张,红若关公,全场捧腹,颇受意外效果。

    ▲此次最精彩的节目之一,为初三之“影子戏”——以白幕张于台前,其后以强光电灯照射,而人物动作于二者之间,观众则可见极清晰之黑影于幕上,而尤为难能可贵者,该节目全为学生自编自导,既新颖又含深意,惟于最后最紧张之一幕,表演财主在地狱之火湖中,痛苦万般,惨呼不已时,起初数声尚能逼真,但不知适可而止,结果引起反效果,实美中不足焉。

    ▲本校每逢圣诞节于同乐会中出现之圣诞老人,多由同学充任,而事先保守秘密极严,此次亦不例外。当节目完毕时,一状态臃肿之圣诞老人即蹒(pán)跚步出台前,衣大红袍、戴高尖小帽、蒙假面罩,颇堪发噱(xué),一时“是谁”之声,遍于全场,继而老人口中怪腔百出,某同学在旁权充翻译,每出一语,全场皆笑不可抑。

    ▲同乐会后虽为时已晚,而同学余兴未尽,纷纷组织“报佳音团”,有全班组织者,有数人组织者,纷纷往诸先生之居室大唱其赞美诗,一时美妙之歌声此起彼落,洋溢校内,每唱毕后,先生即饷(xiǎng)以糖果,同学本“却之不恭”之精神,坦然受之。“报佳音团”遂如雨后春笋,如火如荼(tú),先生之糖果大有不敷之势。

    学校有了高三毕业班,使我们既为他们的成长高兴,又为他们行将离去而依依。想到张伯苓先生继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之后,1919年又创办南开大学,使中学毕业生可继续在本校升学深造的事实;又得知美国有一所属灵光景很好的高校WheatonCollege,于是便萌生了创办圣光大学的心愿。我们一面为此祷告,一面与校董们、朋友们以及高三毕业班的同学们商议,还和陈观烈先生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他以前曾在圣光任教,后来考取公费,赴美深造,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一直很关心圣光学校的发展。

    我们深知创办大学之艰难远非中学可比,只能先从一两专业入手,再逐步扩充。经过考虑,认为先办医学院较好,一是因为校董中有梅贻琳和胡宣明两位资深的留美医生可作指导;二是因为医生在解除病人肉身痛苦的同时,传扬福音,效果甚佳。主在世时,便是如此行的。“但众人知道了,就跟着他去。耶稣便接待他们,对他们讲论神国的道,医治那些需医的人(路9:11)”。当时上海为远东最大的都市,工业发达,科技先进,大学林立,与海外交往便捷,创办大学的条件远比苏州有利,所以我们希望能在上海市郊觅得合适的地方,作为永久校址。

    此时我们又多了一位热心的赞助者,就是过养默先生。我与他是留美同学,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土木工程,我在哈佛研习经济。学校不同,专业各异,相识却并无深交。归国以后又各奔前程,往来甚少。谁知时隔三十余年,竟再度邂逅(xièhòu)上海,他见我容光焕发,神态安详,与以前判若两人,便羡慕不已。原来他虽已事业有成,而且家道殷实,子女成行,但内心却缺少平安和喜乐。我向他作见证传福音后,他深受感动,便很快接受了主,得享主所赐的安息。从此,他以我为挚友,全力支持圣光的工作,常关心我们家庭的困难,并将五个子女全都送到圣光就读。

    过先生是沪上有名的营造商,社交面广。听说我们有在沪创办大学之意,深表赞同,并亲自出马相助。不久在虹桥物色到一块地皮,是“沪西俱乐部”旧址,总面积达二百余亩,产权为英国人所有。若得此地,修建大学校舍便不成问题了。各位校董都觉满意,我又函告远在新疆的张治中董事长。他也很欣喜,表示要抽空亲往察看,促成此事。

    1947年秋,张董事长因公自迪化(现称乌鲁木齐市)返回南京,在百忙之中,请假专程来校看望师生,但我事先一无所知。9月27日下午四时,他搭乘火车抵苏,出站后,自雇人力车到校,等我闻讯赶来,他已在客厅休息十分钟了。岁月匆匆,去年四月初,我在重庆机场,送别张先生赴迪化出长西北行辕,迄今有一年半了。此番重逢,倍感欢乐。他上楼稍事休息之后,便到饭厅与师生相见,共进晚餐。当晚,我们二人详谈了学校的情况及今后的打算。次日上午,全校**,欢迎张董事长。他对师生的灵性、学业及健康诸方面,多有勖(xù)勉。会后我又陪他乘汽车游览了灵岩山,还特地去留园盘桓(huán)忆旧。1936年,张先生兼任京沪国防区长官,曾长期驻扎留园。翌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他调任上海警备司令,于“八一三”淞沪战役前夕,离开留园,奔赴上海前线。十一年后,旧地重游,感慨何深!下午四时返校,与全体师生合影于教学楼前(图18)。晚餐为师生加菜以示关怀,饭后作临别讲话。八时离校,乘九时的火车去上海。

    9月30日我也前往上海,并于10月2日与过养默先生及内地会华会督,一同陪张董事长去察看虹桥沪西俱乐部旧址。次日下午五时,假上海美国商会召开首次圣光学校财务委员会,公推张治中先生为名誉主任委员,过养默先生为秘书。张先生致词如下:

    鄙人此次到南京后,请假数日略事休息。先到苏州圣光学校停留一天半,然后来沪。久仰各位先生对于圣光学校热心赞助,今日得聚首一堂,商讨圣光学校的前途如何发展,实属快慰之至。在苏州时,我曾与学校的先生们及同学们一同聚餐,并与尹校长详谈学校一切情形,看见校内师生之精神。为师者专心任课,而有基督之爱,其中有三位外国朋友尽义务而牺牲;为学生者,其乐融融,有秩序,有纪律,实比一般学校为佳。惟苏州目前校址,只借用三年,无法扩充,急待解决永久校址之问题。最近承过养默先生介绍虹桥沪西俱乐部旧址,又承几位先生已向地主英人Mr.Moller去函洽购,或希望伊能慷慨捐给圣光。昨日同过先生、华会督、尹先生至该地察看,据云有地二百余亩,离沪市中心不远,交通便利,亦有自来水、电灯,作本校校址,诚属优美,有发展至大学之希望。昨日看见上海弄堂学校,学生排列马路上,此种教育,有害后辈的身体精神,何堪设想?如圣光能得此处为校址,迁来上海,好好建设扩充,于上海市民大有益处,亦是建设国家一大事业。尚望诸位先生多多指教,尽力协助,以观厥(jué)成,是为至幸。

    后来此事虽未成功,但校董会及财务委员会诸同仁,在对开办圣光医学院的议论中受到启发,愿先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当前教会医院集中在城市及沿海的畸(jī)形现象。在内地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圣光乡村医务社”(HolyLightRuralMedicalService),以开展乡村医务事工,广传福音为宗旨。首先在上海新闸路1517号开设了“圣光诊所”,由校董梅贻琳医师和胡宣明先生二人主持,内地会派保罗-阿道夫医师(Dr.PaulAdolph)负责业务;费希(Dr.Fish)、梅晋良和杨德芳三位医师入所服务。1948年2月1日正式开诊,2月13日举行奉献礼拜,到中外来宾二百余人,随后举行了招待茶会,还放映医学影片助兴。有位同学曾在参观后作了如下的记述:

    圣光诊所参观记

    寒假中我和一位同学冒着风雪,去参观我们关怀已久的“圣光诊所”。诊所开设在上海新闸路内地会隔壁,原先是内地会的一个临时的福音堂。门口有一块很小的布告牌,写着“免费应诊”的字样。因为当时尚未正式开诊,设备尚不周全,所以不敢大事声张,以免来者众多,应付不及。

    一进门就有一股药味扑鼻而来,这使我更感觉已来到了诊所,里面有几个护士忙忙碌碌地在工作着。因为没有人作向导,不敢擅自瞎闯,仅仅东走西逛,走马看花似的转了一圈,看了个大概,心中不免有些失望。可是当我们转身正走到门口时,恰巧碰上了梅师母,她得知我们是特地来参观的,就热情地引导我们,这才把内部设施及工作情况看清楚了。

    大门进去,有左右两个小房间,一是挂号处,一是配药室。从白色的窗格子中望进去,配药室里的药品还不大充足,柜架上空出不少地方,但我相信那名为耶和华以勒的神,不久会将这些空处补满的。病人可以免费得到药品,我真是感谢主,他为那些贫苦的同胞也开了一条路。两间屋子各有一小阁楼,没有固定的楼梯,只有活动的木梯,可以上下,上面贮藏着纱布和棉花,中间有张小桌子,和几把椅子,是专为护士们工作时用的。我特别爱这地方,它并不大,也不堂皇,但却显得小巧玲珑,逗人喜欢。虽然除了纱布、棉花和桌椅之外,一无所有,但你一定会因着它的朴实而觉得特别可亲。

    两室之间有扇门,通进去便是候诊室,这就是原来的礼拜堂。讲台和椅子排列得很整齐,还有一个挂着赞美诗的架子,正厅中间上方挂着一方横匾,是张治中先生的题字“泽被病胞”。四周墙上贴了许多画片,右边是普及卫生知识的,左边则是圣经故事。我们去的时候,只有几个病人在候诊,有位姊妹正在向他们传福音,好使他们不但肉体上得医治,灵魂亦能得拯救。是的,诊所的工作并不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救人出死入生,进入天堂得到永远的生命。

    讲台两旁各有一门,右门里面是外科和妇科,左门里面是内科和小儿科。外科医生为一位西国人士,还有两名青年助手,我们开门看时,有一位患脚病的人正在换药,他的伤口很大,我不知道他心中有什么感想?是否为这种恩典想到天上的父神?室内全部漆成白色,叫我看了真愉快,它象征着温柔、洁净、及普遍的爱心,象野地里的百合花。在这黑暗、唯利是图的社会中,竟也有凭爱心而为大众服务的工作,真不能不叫我们发出赞美来。

    外科的楼上是妇科,据梅师母说,这位女医生和她的护士是从某地避难而来的,正好这儿缺少一位医生,便将她留了下来。我们充分地看见神的安排和预备,他不会使他的工作感到缺乏和不足的。这里有一位妇人带了她的婴儿在看病。

    左边两科的布局与右边一样,诊室中的设备虽然没有一般医院那样完备,但是这里面却充满了一样其他各处所缺少的真诚爱心——从基督那里浇灌下来的爱心。末了,梅师母告诉我们,他们每日工作之前,都要先在一起作简短的祷告,这样,神一定会更多的赐福。他们既以同心祷告,来做同心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一定会顺利的。护士的制服是蓝布衫,但当时尚未做好,所以没有上身。到现在他们还缺少一位爱主而有执照的药剂师,我深信主不久就会为他们预备,我们应当支持这工作,让我们大家一同负起代祷的责任吧!

    “圣光诊所”在上海开诊以后,又在甘肃张掖、云南保山及四川南川三地,积极筹备开设分所,首批医护人员亦已启程前往,并分别就近和兰州、大理及阆(láng)中的内地会医院取得联系,凡暂缺的器材药品,均可向医院借用,以利工作的开展。因时局发生变化,“圣光乡村医务社”开展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将医药和福音一并带往贫困的乡村和边远地带,完全切合我国的实际需要,深信到了时候,神必定会再次感动人起来推进这一善工。

    尹师母一向体健少病,然而自从查出糖尿病以后,日渐消瘦,1947年又染上了肺结核病。受糖尿病的影响,肺结核病得不到控制,到1948年初,持续发烧,咳嗽不止,病势已相当沉重。那时第一代抗结核病特效药——链霉素,在国外刚刚问世,轰动一时,但进口有限,价格昂贵,一般病家,难以问津。承过养默先生的热忱关怀,将尹师母送进驰名上海的广济医院,用链霉素治疗。由他负担一切费用,如此爱心真令人感动!我们深知这爱是从神而来的,是主内肢体之间的爱。用链霉素后,病情迅速稳定下来,又经过数月的悉心调养,到1948年夏季,便基本康复了,感谢赞美主!“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箴17:17)。“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诗23:4)。

    1947年夏,姚如云牧师休假离华。他于7月6日自上海龙华机场乘中国航空公司的“空中霸王”机赴港,再转乘英国航空公司飞机经加尔各答、亚丁、开罗等地,历时八日抵达英伦故里省(xǐng)亲,一年休假期满仍将返华,并继续在圣光牧养主之羊群。他回国不久,便出席了着名的凯锡克培灵会(KeswickConvention),向数千人宣讲主道。会后又四处奔走,到各大中学校介绍圣光概况,见证主在中国的恩典。在英国休假期间,姚牧师与圣光同学的通信不断。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如果几天没有接到同学的信,就似乎离你们远了;一接到你们的信,就好像与你们谈话一样……”。假期将满时,其父姚威廉老牧师突然被主接去,享年七十八岁,全校闻讯立刻去电慰问。姚老牧师也是内地会的同工,本世纪初在四川传道。退休回国后,仍继续为主工作。姚牧师将父亲的丧事料理完毕之后,回到中国,重返圣光,并用中文写了一封热情的公开信,刊在“圣光通讯”上,内容如下:

    亲爱的同学们:

    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次从英国回来,看见很多老朋友。感谢神带领我一路平安。

    在上学期放假的时候,因为家父去世,有许多事需要料理,而且家母也需要我帮助,以至未能照我原来的计划,按时回来参加毕业典礼。同时收到同学的电报,使我得了最大的安慰,我在这里谢谢各位的关怀。

    现在在英国有五十多个团体或个人,决定接受由学校寄去的代祷信(PrayerLetter),相信他们的代祷对学校前途有很大的帮助。我看见他们这样关心圣光,使我非常感动。

    感谢主,在这一年中,我得到很好的休息,希望我能用主所赐我的新力量,在圣光忠心的事奉他。

    很可惜,有很多同学都没有见着,可是我非常希望和欢迎同学给我来信,我的地址想必各位都知道。

    最后,祝你们“依赖主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

    WithlovefromyouroldfriendGordonAldis

    在姚牧师休假的这一年中,内地会又派遣韩戈登牧师(Rev.Harman)来校教授英语及负责属灵的工作。韩牧师毕业于剑桥大学,身高六英尺有奇,举止诙谐,平易近人,教学认真,甚受同学欢迎。一年后离校,去成都担任国立四川大学英语教授及学联会成都区主任等职,临行时不胜依依,频频与送行的师生挥手作别。

    1948年夏季,施素心教士的假期也到来了。她乘船回加拿大休假一年,在家与姐妹相聚,共享天伦之乐,本拟度假后仍返圣光,后因时局变化,终止来华。施教士也是创办圣光的同工之一,在英语教学,造就学生灵性,管理住校女生生活和卫生保健等许多方面都有出色的工作,她将永远留在师生的美好记忆之中。

    同年暑期,圣光有三个班级毕业,即高中第一届:十九名;初中第四届:二十六名:小学第六届五名,共五十人。“圣光通讯”对毕业典礼作了如下的报导:

    黯然魂消唯别而已矣毕业典礼简单隆重

    学业结束举行休业式

    【本报讯】六月二十六日为本学期结束之日,是日上午举行高初中及小学三班之毕业典礼,并休业式。典礼于十时开始,首行升旗礼,然后列队,鱼贯步入礼堂。嘉宾云集,喜气洋溢,礼堂高悬国旗及校旗,布置简朴而庄严。由尹校长任主席,领唱赞美诗后,即作简略之训词,并展颂本校董事长张治中将军及校董朱经农先生之来谕。张氏远镇兰州,公务羁身,未能如往年亲自莅(lì)校主持毕业盛典,然渠对本校之爱护关切则无时或释于怀,此次特亲书“行百里者半九十,愿诸生以在母校求学信道之精神,发扬圣光,蔚为国用”等语勖(xù)勉本届毕业同学。朱经农氏亦于来函中谓“我希望诸君毕业以后,无论往何处去,不要忘记了主给我们的命令:“彼此相爱”。嗣(sì)后有内地会的董牧师代表华会督致词,赵君影牧师、张静愚董事均各有训词。末由董师母授凭,授凭仪式毕后,有毕业班同学致答谢词。会后摄影留念,典礼历时二小时许,始告结束。

    当晚举行了全校性的欢送晚会。虽然名为欢送,然而没有一个行将离去的人,愿意告别这温馨甘美的家——圣光;也没有一个留下的人,愿意他们离去。在晚会上,人们真正体验了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请看报导: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记离别前夕的欢送晚会

    钟声响过之后,当我们踏进了礼堂,每个人都用好奇的眼光去欣赏打量着眼前的布置摆设,一切都和平常差不多,演剧用的黑幕又再一次挂上了,椅子仍然是静静地又整齐地排列着,……是的,这是一个平凡的聚会,但每个人却又怀着异样的心情,室内的暮色浓重,气氛抑郁而揉合着深远的伤感。这是全体在校同学欢送本届高初中暨小学的毕业同学,以及施教士返国,韩牧师赴蓉,和张建君、刘广琴两同学出国远行的一个晚会。

    主席说明了这几重欢送的意义之后,晚会就在复杂的心情和柔和的气氛交织下开始了。“再相会——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的歌声,打动每一个人心灵的深处,勾引起多少真挚的感情,激发起师生互助互勉的爱心,使整个会场充满依依惜别之感。

    施教士在致词里,追忆在重庆的生活,更留恋着在苏州的我们,末了,以“愿主作我等之主之王,常与我等同住”相勉。毕业班的谢词诚恳有力,饶有风趣,收到了慰藉人们复杂心情的效果。韩牧师的叮咛及尹校长的送别词,都使与会者刻骨铭心。

    初一小弟弟妹妹们以诗朗诵“送别”和歌舞“前面就是迦南地”作为开始的节目,舞蹈的动作由级任刘德馨先生自编自导,意义深远,表演也很熟练,博得掌声不少。接着有独唱、口琴等节目,其中有柔和优美的旋律,也有热情奔放的浪潮。大家边吃茶点,边看表演,压轴好戏是高二的独幕喜剧“冒牌秘书”,角色都很称职,尤以剧中两位胖瘦搭档的主角,最为精彩,令人捧腹。

    会后,被欢送者所作的余兴表演,也是那样的精彩动人,韩牧师一马当先,单口表演英国相声“三只瞎鼠”(ThreeBlindMice),噱头百出,全场哄然,但他本人仍能从容表演而毫无笑意。继而毕业同学们的歌声伴着琴声在夜空中飘荡,以表答他们对母校的衷心感谢。

    夜已深了,会也散了,然而它所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以灵相通,以爱相系——是永远不能忘怀的。

    在十九名首届高中毕业生中,十一名是重庆时代的旧生,其中四人是建校时入学的。他们对圣光感情之深,难以言喻。以下便是一位同学在“圣光通讯”上留下的怀念之作。

    今天……别了

    今天是我们毕业的一天,是我们在圣光几乎六年生活结束的一天。我们不能不首先将一切的感谢和赞美都归给那爱我们的主,不是我们先爱他,乃是他爱了我们;不是我们拣选了他,乃是他拣选了我们。我们本是不认识他的,但由于他奇妙的安排,我们得以进入他的园子——圣光受造就,使我们不仅在这里获得了一些属世的知识,更使我们在这里认识了他。第一次知道: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并且也永远地相信,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在以往将近六年的岁月中,虽然我们屡次向他怀疑、顶撞,但他既爱我们,就爱我们到底;虽然我们屡次跌倒、软弱,但他那足够我们用的恩典,却一直在护卫着我们。今天是我们毕业的一天,也可以说是神和我们算账的一天,要我们在今天数算在过去的六年中,他在我们身上所施的深厚恩典。

    今天是我们毕业的一天,是我们在圣光长期受教结束的一天,我们也不能不向我们敬爱的师长们,从心底里致以无限的谢忱和敬意。他们不仅在白天不倦的谆(zhūn)谆训诲我们,就是在夜间,也常为着我们这一班孩子的灵魂在主前代求。不但如此,他们那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也将那脱了衣服、束上带子服事人的人子,活灵活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这些昏昧愚顽的心,受到无穷的启示和感动。今天是我们毕业的一天,好像是一个雕刻家,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劳作之后,揭开罩布让众人观赏他心血结晶的一天,但愿我们的“尊容”,不致使那曾经殚精竭虑教诲训导我们的师长们感到失望。虽然事实上我们是如此的幼稚和无知,但请各师长放心,因为你们在主里的劳苦,将不是徒然的。

    今天是我们毕业的一天,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后,我们便要离开这温馨的“家”和亲爱的弟兄姐妹们。在这临别的前一刻,我们免不了要如“子在川上”时发出那“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但在这惘(wǎng)然若失的心中,我们仍仿佛听见人子刚毅之声:“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我们也免不了要随同那徘徊于云梦泽畔的屈原,漫声低吟道“悲莫悲兮生别离”。但在这千重离情,万转别绪的心中,依然深信,我们彼此心灵在主内的团契,是永远不会因时空的转移而改变的。愿我们的师长,在主爱的激励下,能更好的完成主所托付给他们的使命;愿我们的同学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们的心都一齐增长。

    毕业典礼之后,赵君影牧师留了下来,主领从二十八日(星期一)到月底为期三天的学生夏令会。他既作培灵讲道,又解答各种问题,使同学受益匪浅。二十九日,他还为两位高三毕业生及四位初中同学施了浸礼。

    当时国内的大学不多,又是分散招生,学生为保险起见,常常同时报考数校,竞争十分激烈。从七月份起,入学考试便在南京、上海等地陆续展开。这不仅是考生之间的较量,也是对各校教学水平的检验。所以我们的心情和考生一样紧张,切切为他们的前途祷告。感谢主,到发榜的时候,喜报频频传来,十九名毕业生中,报考国内大学的十四人全部录取,入国立大学及私立大学的人数各半,升学率达到百分之百。而创校时即入学的四人中,又有三人同时被两所着名的公立大学录取;两人因考试成绩优异,荣获学校奖学金。一位毕业生赴美升学,成绩也列全班之首。事实证明:圣光无愧于教育部的明令嘉奖,是中国的一流中学。我们实现了办学的初衷,使学生像但以理那样既“有美好的灵性”,又“通达各种学问,知识聪明俱备”。此时,神又在“四摆渡”给我们预备了新的校址。真是双喜临门,令我们感恩不置。“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2)”。

    步入大学的同学,没有忘记主的爱,也没有淡漠对母校的情。感人的信函,纷至沓(tà)来,现择其中之一刊载如下:

    尹校长赐鉴:

    生于九月一日启行,三日中午安抵天津,是晚宿于燕京校友会,四日中午乘车来平(现称北京),六时许安抵燕园暂住。今已迁入清华,本当早日函禀,唯行装甫卸,旅途困顿,身体略有不适;而首次来平,人地生疏,杂事纷陈,均须躬自料理,故延迟至今,始得函禀今况,尚乞鉴谅。

    生此次定意入清华之原因有二,清华经济系在国内颇负盛誉,教授阵容较强;此外生于清华有奖学金可领得,免膳宿等全部费用,私人所需仅平日零用及购书之款足矣。际此乱世,得能减轻父母负担,为人子者,于心也可稍安。

    抵此已届一周,孑(jié)然一身,独处异地,遥念天涯故人,不无黯然之情。对母校情况更时系念不已。窃思母校缔(dì)创五年于兹,生负笈(jí)于创校之始,由渝而苏,未尝远离。复员以来,生家赴居沪上,市尘喧嚣,不宜就读。是以每逢假期,生辄留校而绝少返沪,盖生实已视学校与家庭无异矣。食于斯,居于斯,攻错究读于斯,如是者忽忽又已二易寒暑矣。今日一旦远行,衷心驰恋,莫能言宣,孤处他乡,既无一熟识之人,师生相处之情,更迥非母校之深。砚席岑(cén)寂,切磋乏人,加以远离绛(jiàng)帐,未能续承训诲,此尤感嗒丧者也。是唯伏乞吾师悯其向学之诚,不遗在远,时颁书教,则生服赝(yàn)明训千里一堂,是仍不殊亲灸也。

    此间环境虽较复杂,生嗣后唯有谨守主道,笃信真理,益加勤奋,勉求进步,以期无负神恩,不背师训而已。道途间隔,削牍将忱,依依之情,未伸万一,引领南望,神魄俱驰,肃泐(lè),敬颂

    主内平安

    受业某某谨禀

    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

    一位甫自高中毕业的学生,竟信手写出有如此文采的书札,圣光的教学水平也就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