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关于孩子心灵的成长
    心灵成长需要渲泄

    我问过一个踢球的男孩:“你为什么爱踢足球?”

    男孩对我说:“我爸爸经常揍我,每次挨了打,我心里憋了一肚子气,就出去踢球。我把足球看成是我爸的脑袋,每踢一脚,我就高喊一声我爸的名字,一会儿我就解气了。回到家一看,我爸一点没事儿。”

    男孩天真坦诚的话把我逗笑了。

    每个人心中都会产生不满,这种不满情绪要有发泄的渠道。如同气球,只充气不放气,迟早会爆炸。人如果不及时将不良情绪渲泄,同样会爆发。

    不良情绪在人身体滞留的时间越长,危害就越大,一位老先生的儿子出了车祸,受伤住进了医院,老先生自己着急上火,吃不下喝不进。三个月后儿子脱离危险,他倒先离开了人世。当人在不良情绪激发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有毒的荷尔蒙,这种有害物质在身体中滞留,时间一长,就会诱发人体内早已存在的癌细胞的疯长。

    我的一位好友是地级市委副书记,她聪明能干,靠实干和突出的政绩,从一个普通农村女孩,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一次我和她谈起她的女儿,她一下显得异常激动,讲述了一件刚刚发生的事:

    品学兼优的女儿要出国深造了。临行前一天晚上打电话约妈妈早点回来。妈妈平时工作很忙,很少跟女儿交谈。这次她早早回家,要与女儿深情话别。没想到女儿一上来就开始了对妈**"控诉”,她列举种种"罪行":

    哪一次妈妈冤枉过她;哪一天,妈妈怠慢了她的同学;哪一回妈妈伤了她的自尊女儿边说边哭。

    “我怎么也想不到我的乖女儿怎么对我有那么多怨恨,她说的那些事,我怎么一件也记不起来呢?”我的朋友委屈地说。

    “这就叫‘不经意-伤害了孩子。后来呢?”我想听下文。

    “我耐着性子听,心里想,明儿天一亮女儿就远走高飞了,就宽容她,让她把一肚子-苦水-全倒出来吧,省得背着走怪沉的。”这位书记妈妈拿出了平日对待别人的宽容。

    妈妈耐心地听,女儿足足讲了4个小时,夜深了,人静了,女儿"痛说"完了,伏在妈妈怀里大哭起来,妈妈也哭了。

    妈妈搂着女儿问:“孩子,这些话你怎么不早跟妈妈说呀?”

    “您不是忙,老没时间嘛!”女儿抽泣着。

    第二天一早,女儿向妈妈告别,她紧紧拥抱了妈妈:“妈妈,我会想你的!”

    那天,女儿没哭,妈妈哭了。”这些年我自以为给了女儿很多,可我唯独没有拿出时间听她述说,我真觉得对不起她。”妈妈内疚地说。不过,她还是欣慰地告诉我,如今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已成了她的网络朋友。

    让孩子以不伤及他人的方式渲泄,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需求。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之门的"金钥匙”,有利于帮助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最近日本东京街头出现一件新鲜事:一个化名校方的倾听者在广场上摆出自己的小招牌,上面写着"我听你说"。29岁的校方并不是靠作倾听者来谋生,他是免费听人们诉说。他已经为12000多人提供过倾听服务,平均每周100人。校方实际上是一名教师,他的愿望是当一名好的喜剧演员。三年前,他在台上发现,台下的观众似乎更喜欢向他说心里话,而不是听他说俏皮话。

    出现这个新职业决非偶然。尽管东京的人口越来越多,但东京人的孤独感却与日俱增。所以使这个新职业——倾听者应运而生。

    大人都渴望有人倾听,何况那些孤独的孩子呢,多么希望有一天,你在家里也挂一个牌:我听你说。

    心灵成长需要肯定

    如果你问我:“今天的孩子最渴望什么?”

    我会回答你:“渴望肯定。”

    如果你再问我:“今天的孩子最缺少什么?”

    我会回答你:“缺少肯定。”

    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讲了一件令她沮丧的事:“上二年级的儿子很调皮,经常挨老师的批评,从未受过表扬。一天,儿子兴冲冲地跑回家,高兴地对我说:‘妈!今天老师表扬我啦!-

    我喜出望外,忙问:‘老师表扬你什么啦?-儿子说:‘老师说我的检讨写得不错!-我一听,差点把鼻子气歪了,我儿子不定又闯了什么祸!”

    可我听了,鼻子却酸酸的,心里对这个男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孩子的心灵像干涸的小苗,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积极的评价!

    2002年6月,我参加了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妇联组织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认识了一位优秀的母亲王玲玉。她有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儿,叫张茗,16岁时就出版了诗文集《阳光女孩》。王玲玉述说的女儿写诗的故事,让我看到一个女孩的才华是怎样被激发出来的。

    王玲玉常对女儿说:“孩子,妈妈是你永远的读者。”正是这样忠实的读者培养了这样的少年诗人和作家。

    张茗第一次写诗时才7岁。那时,张茗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学校不让带玩具,细心的妈妈悄悄地给女儿带了一面小镜子。没想到,镜子竟成了陪伴女儿度过寂寞时光的伙伴。为了渲泄想家的情绪,女儿写了一首小诗《镜子的美丽》:

    当你发闷的时候,是谁在陪伴着你?

    不错——是镜子!

    镜子,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

    当你发闷的时候,有镜子陪伴,镜子发闷的时候,有谁在陪伴它?

    不错——没人!

    它只有默默地想着和小主人在一起的情景:

    只要小主人一进家门,

    镜子就又露出了笑脸。

    当时,张茗还不大会写字,许多字是用拼音代替的,可她却兴奋不已。星期六一到家就大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写的诗!”妈妈看了一遍后,非常激动地说:“太棒了!我的女儿会写诗了!我要把它珍藏起来。”

    妈**鼓励,让女儿信心大增,写诗方面的潜能逐渐表现了出来。以后,女儿又陆陆续续地写了第二首、第三首后来又开始写散文、小说。

    每逢生日、新年,张茗总要给爸爸妈妈送张贺卡。起初,女儿送给爸爸的贺卡是这样写的——将心中沉沉的爱意化做千千的祝福,祝愿爸爸生日快乐,永远快乐!贺卡封面上画了一只小狗和一只小老虎,小老虎手上捧着一颗心给小狗(妈妈和女儿属虎,爸爸属狗)。

    爸爸看了,心里很感动。但想到父爱是"大气磅礴"的,不应轻易显山露水,他只是喜悦地说了句:“哟,女儿长大啦,记住爸爸的生日了,谢谢你!”随手把贺卡放在桌子上。

    张茗对我说:“在后来几天里,我发现那张贺卡一直放在桌上,一动没动,我很伤心,以后我给爸爸的贺卡越写越简单,最一就剩下一句话了:祝爸爸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但是,张茗给妈妈写的贺卡却年年不同,真挚感人。因为妈妈能读懂女儿的心。

    张茗送给妈**第一张生日贺卡是这样写的——谨送您一张很小的卡,说上一句很真的话,不必说母爱是丰满、是美好或伟大,只因她洋溢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就已是最美的神话。妈妈,生日快乐!卡片醒目的地方画了一大一小两只小老虎,欢爱之情跃然纸上。

    妈妈激动极了,热烈地向女儿致谢:“妈妈太感动了!我要把这张贺卡永远保存!”

    每当王玲玉与丈夫分享这些快乐时,丈夫都颇有微词,认为女儿对妈妈比对爸爸用心。王玲玉对丈夫说:“同一个孩子,给你写的贺卡流于形式,而给我写的却感情充沛,这便是肯定和欣赏的作用啊!”

    张茗对我说:“妈**欣赏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

    可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是现代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若期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最佳的办法就是:永远作孩子的欣赏者,培养孩子的自信,欣赏孩子的才华。

    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

    有一次,在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举行的宴会上,一些贵族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完全出于偶然。

    哥伦布没有辩驳,他在宴席上拿起一个鸡蛋,对这些贵族说:“诸位先生,你们能把这个鸡蛋立在桌子上吗?”

    那些贵族拿起鸡蛋,左立右立,怎么也立不起来,只好请哥伦布来立。

    哥伦布把鸡蛋朝桌上一磕,鸡蛋立住了。

    贵族们很不服气,说这样他们也会做。

    哥伦布笑笑说:“问题是你们这些聪明人,谁也没有在我之前想起这样做!”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却说明一个道理:创新的行为往往产生于"奇思妙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提出的问题常常"出乎意料”,思考的结果往往"与众不同"。

    我听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老师问同学:“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这是一个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不够聪明的人会老老实实地回答"还剩9只”,聪明人会回答"一只不剩。”但是有个孩子却是这样反应的:

    他反问:“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分贝至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

    “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OK,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它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它的鸟?”

    “没有。”

    “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算不算怀孕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10只?”

    “没有花,就10只。”

    老师已经满头是汗,但那个孩子还在继续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这位学生的话还没说完,习惯于标准答案的老师已经晕倒了!

    从这个看似笑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思想在没有禁锢、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是多么自由奔放、充满生命的活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爱提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培养"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创造力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或本身就有创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个很赏识他的创造才能,对他的"奇思妙想"很感兴趣的人。

    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向人们提出忠告:“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摹仿和抄袭。”

    给孩子松开翅膀,让他的自由飞翔吧!

    心灵成长需要包容

    "包容"能培养孩子的情怀,使他不回避错误又能善解人意。在包容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极富耐心。

    我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容纳》。讲的是越战结束后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这个士兵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的一位朋友回来。”

    “当然可以。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父母回答道。

    “有些事必须告诉你们”,儿子继续说,“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他踩着一个地雷,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他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来我们家和我们一起生活。”

    “我很遗憾地听到这件事”,妈妈说,“孩子,也许我们可以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来。”

    “不,我希望他和我们住在一起。”儿子坚持。

    “孩子”,父亲说,“你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深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想你还是赶快回家来,他自己会找到活路的。”就在这个时候,儿子挂了电话。

    父母再也没有得到他们儿子的消息。然而几天后,他们接到旧金山警察局打来的一个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从高楼上坠地而死,警察局认为是自杀。

    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往旧金山。在陈尸间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看了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假如,这对父母对"残疾人"有一点点包容,有一点点同情,有一点点怜爱之心,儿子也不会走这条道。

    因为,父母的包容是孩子心灵最后的港湾,最后的希望!

    联想到我们身边的那些爱犯"错误"的孩子,他们何尝不是在企盼着父母的包容呀!

    是孩子就可能会犯错,父母要给他改错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当孩子犯了错误,要允许他改正;当孩子犯了罪跑回家,你要给他做顿饭,他吃饱了送他去公安局自首;当孩子成了少年犯,进了少管所,你要常去看他,不要放进去就不管他,更不能说跟他断绝亲子关系,法律上能断绝,亲情上却断不了,因为那是你的孩子!

    一个儿子犯了罪,他的母亲辞了职,穿着一件大红的毛衣,天天跑到离少管所不远的山上,站在山头上高喊儿子的名字。儿子被震撼了,整个少管所里的少年犯都被这位母亲震撼了,他们集体跪下给这位母亲磕头,哭喊着:“妈妈!妈妈!你回去吧!我们对不起你呀!”

    这位母亲用自己博大的爱的胸怀感动了一大批少年犯,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进步很快。后来少管所还为这位母亲发了奖。

    这就是亲情包容的结局。

    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亲人的包容。爸爸妈妈永远是孩子心中最后的底线,家庭永远是浪迹天涯的游子最后的归宿。

    成人能包容孩子,孩子就有胆识直面错误,有胆识改正,有胆识尝试新的事物。在这方面,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陶行之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之当即喝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站在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陶行之走过来,一见面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之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道校长想干什么。

    陶行之又掏出第三块糖果放到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之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多么高明的校长!他用以奖代罚的方法触动了孩子的心灵。"亲其师,善其道"。当一个孩子被校长宽阔的胸怀所包容时,他内心产生的是深深的感激和强烈的震憾,那将会使他终身难忘。在这种情况下,不必"批评"、不必"指责”,孩子自己就已经心悦诚服地知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