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重回故乡,是在四十四年后的1981年秋天。那年她满60岁,从四川大学退休。学校组织了一次京沪两地的免费旅游,表示对退休教师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安慰与奖励。白鹭高兴地随团来到上海,住在高教局办的招待所里。由于要在上海逗留一个星期,然后再北上进京,她向团里请假回故乡白桥探望,去父母及外婆的墓地扫墓。现在的白鹭早已不是当年扎着两根羊角辫的小姑娘了。除了圆圆的脸型没有变,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的一道道皱纹,生活添加在乌黑头发中的一根根银丝,即便是小学时代的同学,怕也认不出她来了。四十四年,这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可以将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蜕变成一个深沉凝重的老太婆。虽然在学校里师生们都尊敬地称呼她白教授,然而在幼儿园接她的外甥时,家长们都让孩子叫她奶奶。到菜场买菜,那些不懂礼数的菜贩直接称她为老太太。
在她的一生中,太多的苦难经历把她刻磨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自从16岁那年随父母逃难到四川成都,原以为战事稍过就可以重返故里,没有想到这仗一打就是十几年。抗战紧接着内战,世界就没有太平过。直到1949年解放,新中国成立。那时她已是28岁的高龄女子。为了等候念祖的消息,迟迟不肯结婚。虽然那时的她已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并且留校任教,是一个既美丽又有地位的佼佼者,上门说媒的络绎不绝。父母更是到处托人,可是她连面都不见就一口回绝。当年父母可以用家长的权威阻止她与念祖的来往,如今却不能再用父母之命来威胁、强迫她与别人成亲。为此,她父母操心不已,懊悔不已,伤心不已。他们也曾多次托人打听史家的消息,但是,所有受托带回来的消息都是个不知。据说他父母在“八一三”日本飞机的轰炸中被双双炸死在西瓜地里。父母死后,因为没有钱再去上高中,就学着种地。又不甘心一辈子贫穷而去考了南京农校,因为当时农校与师范都是免费的。自从他去南京,虽然还经常回来扫墓祭祖,但谁也不知道他究竟住在南京哪里。这么大一个城市里要找一个没有地址的人,如同大海里捞针一样困难,慢慢也就失去了继续寻找的信心。
白鹭在学校当助教,有一位叫林浩的教师与她一个办公室。相处久了,林浩就萌生爱意,苦苦追求她多年。然而,她像月光下的女神一样,始终冰心玉洁,似乎上帝在造她的时候忘了在她心里浇灌爱的信息。但是,她却又是一个极富爱心的人。为了辅导学生,可以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又是特别同情校内外贫病交困的人,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接济他们,或上医院去看望他们。慢慢地,林浩从她的行为看出她是一个基督徒。有一天,在办公室聊起信仰的问题,她坦然承认。这使得林浩如获至宝般地欣喜。当晚祷告的时候,他一遍又一遍地感谢耶稣,感谢他的慈爱和权能,感谢他的处处带领和看顾,感谢他为他婚姻上的预备。原来成都有几个教堂,他们没有在同一个教堂做礼拜,因此从未谋面。使他不懂的是既然有这么多共同语言,在感情上却仍然深入不进去。以后他就在她所在的教堂做礼拜,因此也与她父母见了面。父母听到介绍,倒是十分满意。无奈女儿始终解不开心中的结,还在痴痴地等着念祖。林浩对此表示理解与尊重,认为这是坚贞纯洁的爱情。但他并不灰心,一直求告神为他预备,他要坚定不移地追下去,直到她与别人结婚。
父母的谆谆劝说,自己的反复思虑,终于使她在三十岁那年作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利用暑假回一次老家,最后一次打听念祖的消息。如果还是没有音讯,回来就答应林浩,免得大家耽误。无奈之下,父母同意了她的决定。当她从上海打听消息一无所获后回到成都,什么也不再说,爽快地答应了林浩的追求,并且在第二年建立家庭,第三年便有了一个女儿。
时光流逝。到1967年,她46岁,女儿14岁,灾难再一次降临到她身上。**中凡有宗教信仰的一律划为牛鬼蛇神,送进牛棚接受改造。白鹭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而法外开恩,只需要早晚到学校工宣队去汇报两次,不再拘禁。林浩进了牛棚,每天都要干极重的体力劳动,却抵死不肯认错。一有机会,就向那些牛鬼蛇神传扬天国的福音。工宣队长明确告诉他,只要你立一个字句,承认信耶稣是封建迷信,今后只信马列不信耶稣,就可以马上放他回家团聚。但是,他却将《**烈士诗抄》里的一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改了几个字,成为“砍头不要紧,只要信仰真;为了主耶稣,甘当牛鬼神。”把那个可恶的蛇字删去后,回答工宣队。工宣队认为这是反诗,对抗**,判了十年刑,遣送去青海**。第三年,也就是1970年春,传来噩耗,说他在**农场病死了。
1974年,父亲患脑中风卧床不起,最后大小便失禁。母亲服侍他两年,身形枯槁,成了一个穿着衣服的竹竿。在父亲死后不到半年,也终于结束苦难,被主接走了。那时的成都已有火葬,根据父母遗愿,将他们的骨灰送回故土,安葬在外婆同一个陵园里。墓碑上刻了鲜红的十字架,表明他们至死不渝的信仰。这是她第二次回乡。
两次回乡,都没有好心情,与乡亲们也没有欢聚。见了面的打个招呼,未见面的,也不去拜访,办完事就回了成都。唯独这一次,她随学校组建的旅行团到上海,请假去老家扫墓,倒是轻轻松松。一个拉杆箱,一把遮阳伞。走进村子,感到家乡已大大变样。
屋前的小河依然流水淙淙,两岸的杂树一律换成了垂柳。村里的平房已变作楼房,一般都是两上两下。阳台栏杆,彩色玻璃,青瓦瓷砖。走在自家门口,那四间已经破旧不堪、摇摇欲坠的老屋,依然屈蹲在那里,灰不溜秋,像个垂死的老人。再到念祖家看看,与她家一般模样,像是两个被世界遗弃的人。她去寻找与念祖最后见面的那棵百年老树,却怎么也找不见了,就像找不见念祖一样,只剩下伤痛的记忆。惟有那座单孔石桥,含着苍老、凝重的泪花来接待这位当年肩扛捕蝉网,一天无数次来回于他身边的故人。而这位故人,如今已与他一样的苍老。白鹭沿着当年与念祖一起玩过的地方又走了一遍,停留在最后约会的地方,痴痴地望着远方。心中的银杏树依然存在,周围也依然是寂静与冷清,当年两人说的话也依然清晰:
“念祖哥哥,我爱你,我只爱你,非你不嫁。父母只有我一个女儿,不会让我一辈子守着他们,他们拼不过我的。”这是她自己的声音。
“可是,如果战争一直不停,如果你们从此不再回来,我到哪里去找你呢?”这是念祖的担忧。没想到当年的担忧竟成了事实,他到哪里去找我呢?
“如果父母不回来,我就来找你。我总要长大,我总会有钱,我就能来找你。只要你不离开,一定能找到你。”还是自己的声音。
可是,我找不到你呀。曾经给你写过那么多信,你一封回信也没有。三十岁那年,我回来找你,可是你离开了。你说过的,你会永远等我,可是我找不到你。为什么要离开?为什么不等到底?为什么离开也不给村上邻居留个地址?你是怨我回来晚了吗?可是我还是回来了,我没有失约,我回来了。三十岁时回来了,六十岁又回来了,我找了你一辈子……到现在还在找……你知道我的心有多苦吗……我的这个苦,跟父母不能说,跟女儿不能说,只能跟自己说。每天夜里,人们都睡了,我开着窗户数星星,呆呆地伫立窗前……
两行清泪,缓缓地从眼眶里渗出来,滚下,落在衣襟上,打湿了一片。她已没有年轻时后的那种**,更不会让感情的潮水汹涌奔流。但从眼睛里流下的泪珠,似乎比过去更大、也更重了。她不甘心这一辈子再也见不到她的念祖哥哥,便又转到念祖父母的墓碑跟前。事有凑巧,在这里她遇见了一位也来看望念祖父母的老大爷,并从他那里打听到了念祖在南京工作的地址。原来他从农校毕业后直接分到了南京农科所,再问他是哪一条路,老人记不清了。既然有了单位名称,应该是可以找到的。她的兴奋无异于走路捡到了宝贝,一颗心立即飞往南京。忽然想起一件事,转过身把自己在四川的详细地址留给了老人,并告诉他,念祖也在找她。无论如何将地址多抄几分,多给几个人,凡是见到念祖,一定把她的地址告诉他。她还另写了一份,用砖块压在墓碑旁边。
沪宁线上的火车实在比老牛拉破车快不了多少,五百公里路程竟然要爬行七八个小时。好在一个人坐在车上,任凭周围有多么热闹,她已完全沉浸在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和见面时刻幸福的构想中。她甚至没有想过他也会有一个家庭,有他的妻子儿女,她只在自己的记忆王国中。车到南京,出站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个旅馆住下,然后打听农科所的详细地址。她深信既然有了单位,就一定可以找到他。
农科所在栖霞区仙林大学城仙隐南路6号。她先拨通了电话,落实确有南京农科所,立即搭上出租车直奔那里。那是一个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城市的喧嚣在这里已然退去,更多的是旅游景区的秀美与宁静。但她哪有兴致欣赏风景,向门卫打听一个叫史念祖的人。老门卫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有这个人,听她描述是失散了将近五十年的老邻居,老人就猜出事由的大概,非常热情地打电话到人事处联系,又与科研处联系,甚至还与一位老领导通了电话。看着门卫与对方通话,听不清又着急,只能从他说话的语调与表情来揣摩,心里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她甚至觉得电话再打下去她的心也要跳出来了。可是,随着老门卫一次次的无奈与摊手,她的心也一次次地从高空坠落。最后,老门卫报之以一脸的同情与歉意,她也只能以无力的谢谢走出这寄托着完全希望的陌生之地。
回到旅馆,已是食不甘味,夜不能眠。第二天,她又去农科所,问老门卫南京还有没有别的农科所?老门卫告诉她,市属的仅此一家,但在农大下面也有农科所,可以再去农大问问。新的信息燃起新的希望,她又打的去了农大,结果还是一样地令人失望。
她已是筋疲力尽。回到招待所祷告说:主啊,大概是你不愿意让我与他见面。是的,他现在也有妻子儿女,我去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给他们家增添紊乱与烦恼,这是你所不许的。你早点告诉我你的旨意,我也就不来这一趟了。我愿意完全顺服你。
她的心又渐渐死去,回到出发前的起点,她决定,明天就归团,不再作无谓的寻找了。顺服神是她一生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