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浪子的比喻7
    耶稣所讲的比喻之(十八)——浪子的比喻7

    (路15:11-24,,25-32)

    ⑵.“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

    这说明他不认识自己。一个越是在黑暗里的人就越看不到自己违背神的地方。就算不说那些明明违背,自己却没有发现自己违背的事情了。我们只说我们觉得是遵守的那些事情,往往也都是没有遵守的到位。我说‘没有遵守到位’还是照我们的理解。如果照神的眼光来看,这些没有遵守到位的也就是没有顺服神的命。例如扫罗不顺服神的例子。撒母耳告诉扫罗等候七天,后来我们看到人家扫罗确实也顺服了,而且似乎还顺服的挺不错,六天半都顺服了,就差那最后半天了。照我们看,扫罗这样顺服就算不能得满分,总也应该可以打个八十分了吧?可是,撒母耳却宣告说扫罗没有顺服神。第二次,神又给了扫罗一次‘补考’的机会,吩咐他杀死亚玛力人与所有亚玛力人所有的牲畜。这次扫罗顺服的也挺好,绝大部分都杀掉了,只是当他看到有些肥壮的牲畜,觉得杀了可惜,就留下了。留下的目的还不是为了给自己,而是要作为祭物完全献给神。我们真是要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在顺服神上恐怕还常常不如他呢,今天在教会中,侵吞了神的物肥己的人也有人敢为。撒母耳没有说扫罗顺服的不错了,反而是责备他的悖逆与顽梗。神也因此彻底废掉了他的王位。

    还有,我们就算是遵守了神的吩咐,也完全遵守到了。但是遵守的心态纯正吗?大儿子这几年到底是不是“从来没有违背过父的命”,经文看不出来。但是至少这次他是违背了父亲的心意,而且他自己并不知道。违背的似乎还理直气壮。因此,我们据此推断,类似的情况在这些年间应该不仅仅只是这一次。旧约玛拉基书也记载了以色列人同样的情形。当时百姓的光景就是不认识自己违背了神,该卷书中反复出现‘我哪里怎样怎样啦’这样的句型。比如,‘我在何事上藐视你的名了’?‘我哪有抢夺你供物了’?‘我们用什么话顶撞你啦’?神说他们违背了神的命,可是他们自己却认为自己没有违背。

    有的基督徒刚信主的时候或许还觉得自己挺不错的,后来信主久了,他们反倒常觉得自己没有遵守好神的旨意。于是心中常常亏欠、自责。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他们确实退步了,离弃了起初的爱心。没有好好追求,以至于造成了灵性的软弱。不过,能发现自己的软弱说明还是有希望的。另一种情况是他自己以为自己退步了,总觉得自己没有遵守好神的旨意,亏欠神。但是别人都看到他们是进步了。这种情形是比较健康的。一个真正属灵的人,自己一定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属灵的人。就像摩西亲近神40昼夜之后,百姓都看见他脸上带着上帝的荣光,可是他自己并没有发现,后来从百姓的反馈中才知道一样。越是忠心的仆人就越觉得自己是无用的仆人,就越觉得自己只会破坏神的工作。我常喜欢说一句话:“什么人的奋兴家?什么人是好仆人?就是那些对神的工作破坏最少的人”。

    还有一种才真是可怕的人,他们真是常常违背父命的人。但是,因着混时间混出了一些资格,不论怎么说也干出了一些工作。自己也觉得自己很厉害,觉得自己似乎从来没有违背过神的吩咐。这样的人只会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了,是教会中最棘手、最能制造问题、事端的一些人。

    读经也是这样,刚信主的时候,圣经读过个十来遍了。再加上,又读过些各种各样的属灵书籍,就认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也什么都敢讲,喜欢处处与人争辩,喜欢做众人的老师给人指点迷津,甚至常常还能很有见地的抛出独特见解、奇特亮光,凭着学问口才在教会内争辩也可以所向披靡了,如同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可是,随着信主的年数越久,读经的遍数越来越多,思考的越来越多,渐渐地反倒觉得自己越来越不懂圣经了。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一开始的时候,是别人问什么问题,‘没有我不懂的’。圣经读了几十遍、上百遍,又有了许多默想思考之后,再面对别人的发问,常常只敢回答‘我不懂’了。刚开始以为自己都懂,那是因为自己错了都不知道哪错。后来再读下去,渐渐发现圣经中矛盾之处越来越多了,含糊的地方越来越多了。于是引发了许多深入的思考。渐渐的,反复揣摩之后才开始明白其实不是圣经矛盾,而是真理的两面需要平衡,才学会了渐渐能平衡一点了。其实这些经过缜密思考、又与整本圣经其他经文相平衡过的观点,才是合乎正意的解经。不过,当你将平衡过的观点讲给别人听时,或许有的人对此有过一些思考,他一听还能明白你的这个观点非常宝贵,能解答了他们心里的许多疑惑。但是,也有的人,平时自己就没有丰富的真理积累,他们听过之后,也并不知道你在产生这个观点的过程中所付的代价,以为不就是一个观点而已嘛。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大儿子的这句话。

    a.确实做得很不错了。

    这些年来,大儿子肯定也确实做得挺不错,他才会说这样的话。自从小儿子走了之后,大儿子与父亲相互照顾,家里的活也大都是他在做。如果这些年,他处处明显的悖逆顶撞父亲的话,父亲完全可以回答他说:“你是整天违背我的命令,还说从来没有违背过我的命吗”。我们看到父亲也基本同意大儿子说的话,只是说‘我的这一切都是你的’。大儿子有个误解,以为自己行得好就可以有资格批评那个行得不好的弟弟,就有资格埋怨父亲不给他杀羊让他与朋友快乐,就有资格生气不回家。如果一个人行为很好,但是他的行为让他自义了,那他还不如一个行为不好,却愿意承认自己不好的罪人。大儿子的这种企图靠行为取悦父亲的想法,也是我们常有的想法,也是每一个人天然思想的想法。我们不要以为行为好就该蒙神悦纳祝福。如果纯粹比行为谁好,我们今天绝大多数基督徒的行为未必比得上那些法利赛人。

    【太5:20】 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靠行为称义、靠信心称义。

    这节圣经怎么理解?耶稣是说让我们的行为要比法利赛人更好才能进天国吗?不是的!不是让我们的好行为程度超过他们,而是,我们的义要胜过法利赛人的义,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义。法利赛人的义如同这个大儿子的想法,是靠行为称义。主耶稣要求我们的义是因信称义。因信称义产生的好行为哪怕只是一杯凉水却高过靠行为称义的献上所有的十分之一。这两种义的区别参看下表:

     靠行为称义 靠信心称义

    1 表面的信仰 内心的信仰

    2 人自己的善行 圣灵的果子

    3 假冒伪善 信而顺服

    4 自以为义(认为神给他的不够) 深感不配(认为他给神的不够)

    5 赶出去 进天国

    (1).靠行为称义是一种表面化的信仰,这样的人都特别看重宗教仪文,他们觉得这些仪文能给他们带来宗教的感觉与味道。所以,衣服的繸子做得很长,佩戴经文的袋子做得很宽,各种的繁文缛节都遵守的非常严格细致。实际上他们对神并没有信心,只是一群活在自欺里的宗教徒而已。靠信心称义是人内心的信仰,他们在乎灵,不在乎仪文。

    (2).靠行为称义的善行是出于人自己的肉体。其实,即使是一个不信主的人也会有善行的,这是出自于人肉体里面的。这种善行并不会因着他信主了而自动性质就转变了的。即使是真正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他们的善行有很多仍然还是不被神纪念的肉体的善行。虽然外人看不出来,只看到他有好行为。但是,神能分得很清楚。肉体的果子无论是是善是恶,都是恶的,都是神不喜悦的。靠信心称义的好行为是出于圣灵的果子,是凭信而行,没有任何利己的动机掺杂。

    (3).靠行为称义的善行本质是假冒伪善的行为。尽管法利赛人常常施舍,但是他们里面不是出于真正的爱神、爱穷人,而是为了给自己赢得有形、无形的利益。他们常常当众祷告、禁食等也是出于同样的动机。我们不能说‘管他什么动机,只要做善事总比作恶事强’。这样想法不对,一点也不强过做恶事的,因为假冒伪善本身就属于罪恶之一。所以,主说,那些‘大善人’不但要下地狱,而且他们在地狱中还要受更重的刑罚。靠信心称义的人他们的好行为是出于信心的顺服。所以,一个基督徒只是嘴里说‘我信、我信’还是不够的,也需要用好行为来检验我们的信心真假或是大小。

    (4).靠行为称义的人总看自己好,比别人强,像这个大儿子一样。另外路加福音18:里也有一位在圣殿里祷告的‘义人’也是这样。他那哪叫祷告?就是变着花样赤裸裸的自夸,所以,上帝也不听他祷告。他们是靠自己的肉体行善,所以,如果不说出来让别人知道,总有一种自己吃亏了的感觉,如果不能明显看见回报,就自然会觉得神给他们的太少,比不上他们付出的。靠信心称义的人无论付出多少的代价,总是感到自己的不配,认为自己为神作的太少。保罗付出了这么多,仍然不会自夸,他只能说,我今日成了何等的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

    (5).想靠行为称义的人最终不会被神称义,尽管他们活着的时候,或许也能成功的欺骗了弟兄姊妹,令大家都夸他们“属灵、爱主、信心好……”,因为人是看外貌,唯有神能看透内心。他们将会被赶出去,在天国里无份。那些靠信心称义的,最终都将进天国。我们再看一节论到这两种义的经文。

    【罗9:30-33】 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那本来不追求义的外邦人,反得了义,就是因信而得的义。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反得不着律法的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他们正跌在那绊脚石上。就如经上所记,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犹太人认为自己有律法、有割礼,诸约、应许、礼仪等都是给他们的,而外邦人不好,他们视为如猪狗一般污秽。但是,在神眼里,恰好相反。犹太人追求律法的义,反而得不到义,那本来不追求义的外邦人,反得了义。这是因为他们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这样就跌倒在磐石上。犹太人不明白神要的义,他们以为只要有好行为就配的上帝的喜悦,所以,他们只在乎好行为,而忽略了你这个好行为是从哪儿来的。他们的好行为也确实做得不错了,就像这个大儿子说的‘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至少大体上比其他国家的人强。但是,他们是以律法下的心态遵守的,而不是为了爱爸爸、感谢父亲的心态遵守。这种遵守是以‘非常在乎回报的’利己思想为基础的。如果父亲不给只羊,就可能赌气不回家。今天有许多基督徒仍是在守律法,不过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他们认为我们又不是安息日会的,我们没有守律法。其实,守律法的意思不仅仅是守律法的规条,更主要的意思是出于律法的心态遵守神的话。律法下的心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指为了想要得到好处或是惧怕咒诅而去遵行。简而言之,就是被‘威逼利诱’出来的善行。这种情形现在教会中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恩典是告诉我们出于感恩而去遵行神的话。就如葡萄园比喻中那几种做工的人,早进园做工的有资格与园主讨价还价,而最后一小时进园那个人深感不配,能进来工作就已经非常感恩了,没有讨价还价。凭着信心仰望交托主人。有的基督徒传福音很积极?但是,搞清楚到底为什么积极传福音,很重要。有的人是真正出于爱别人的灵魂,这很好。有的是听别人说,结一个果子自己的冠冕上就能镶上一颗珍珠,于是为了自己冠冕上能多镶一颗珍珠去传,这就不这么好了。为了能多弄颗珍珠,也不敢谈罪了,多多讲肉身的好处了,生怕对方跑了自己的珠子就泡汤了。甚至不容对方思考催他快跟自己做决志祷告,似乎只要对方一决志祷告,自己的珍珠就拿到手了。真正凭着爱神、爱人的心去传福音的,他们并不特别看重结果,他们只在乎忠于真理、忠于神的托付。如果有人听了之后悔改,那很好。如果别人听了之后拒绝,他也感谢主,即使是象挪亚那样没有什么果效,神不会怪他,只会定那个世代的罪。也有的基督徒奉献很慷慨,但是他为什么那么慷慨,这很重要。如果是为了爱神,支持神家的工作,这很好。但是有的人奉献的目的是为了想让神给他更多的钱,这就不好了。这不是爱神,这是自私爱自己。也有人是怕如果不奉献被神咒诅,虽然他一点都不想奉献,但是为了不被咒诅只好咬着牙被迫‘缴税’。这不能称为是奉献。我们常听见有的基督徒说;“我不敢做这、我不敢做那”。比如。有人可能会说:“我可不敢偷公家的东西了,偷了个灯泡值三块钱,结果神让我烧坏了个插座损失三十块钱。”作为初信的,这样说还勉勉强强可以。因为那承受产业的,虽然是全业的主人,但为孩童的时候,却与奴仆毫无分别。也就是说,婴孩基督徒与律法下做奴仆的人在产生好行为上所用的方法几乎没有区别。但是,长大成人的人不是因为惧怕被神管教而遵行神的话。我们遵守是因为神首先爱了我们,我们不愿再让祂伤心。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偷了灯泡,神不让我们烧坏个插座,我们还是不去偷。就像小孩子小的时候会说‘我不敢偷爸爸的钱买玩具’一样。长大了,就不是不敢偷,你让他偷爸爸的钱他也不愿偷了。

    有一个女儿写信给妈妈算账,干了什么家务活一一都列出清单,认为我为你干活了,你就应该理所当然的给我钱。妈妈看到信之后也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列出了妈妈在女儿身上所付出的一切,每一项都写上‘免费’,最后在合计一栏里也是免费。女儿看后,倍感羞愧。我们岂不正像这个女孩这样常常跟天父算账吗?以为我做了什么什么你就应该给我什么什么。我们应该以感恩的心行父亲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