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阅读 拒领诺贝尔奖的萨特
    最近我阅读了一些让•保罗•萨特的作品,很愿意用他作为一个负面的例子,和大家分享为什么不信神必定走向迷茫和失败。

    萨特(1905-1980)上个世纪获得哲学家兼作家的称谓。哲学专著有《存在与虚无》,《辩证与理性批判》。他的小说以体现他的哲学认识见长。主要有《恶心》,《肮脏的手》,《墙》,《密室》,《文字生涯》等。在哲学研究上,萨特不是一流的哲学家,他研究哲学,没有从整体的人的本质出发,只是企图通过千差万别的现实中个体来说明人。他把个别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远离了哲学而更趋于文学。萨特一生与文字为伍,在文学的表现上,又以说明他的哲学主张为特质。比如他1938年所写小说《恶心》,以自传日记形式来絟释他的哲学观念——存在的虚无主义。这部小说新颖和别出心裁,加之当时受希特勒的反人类战争威胁,欧洲人感到恐慌、盲目。《恶心》迎合大众精神上的痛苦而受到热捧。萨特借此成名。

    萨特出生于中产阶层,父亲早逝,一直与母亲生活在外祖父家。外祖父从事德语教学工作,信仰耶稣基督。但少年的萨特却反叛。他拥有先天优越的文化成长环境。却不接受主的救恩。萨特在《文字生涯》一书中说:“我实际上是一件文化家产。文化浸透了我,我以文化的光辉反射着家庭。”先天优越条件让萨特盲目的崇尚理想和自由主义。当时的历史环境,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混乱时期,萨特的主张迎合大众反战的人文主义思潮,蜚声法国。进而从法国的思想界扩大到欧洲思想和文化界。萨特一时成为显赫的名人,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没在认知上获得“上帝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这个终极真理,思想上困惑和迷茫。他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也说明他在思想和文学领域的摇摆和不自信。

    《圣经》在一开篇就宣示了耶和华神创造了宇宙和万物,是人类理性的赋予者。“起初神创造天地”(创1-1).“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的飞鸟、野地里的走兽都起了名。”(创世纪2:19-20)。人类一切科学、哲学探索之所以能够获得进步,完全是因为神在创造有序的世界时,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有灵的活人,并且赋予人主动认知世界的本质。被造的人类与此同时拥有了物性、人性和神性。

    萨特否定上帝存在和人具有神性的内在本质,认为人来到这个混沌的世界,没有根据,没有意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只意味着痛苦和烦恼。这导致他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也不可能对人的实在、人的地位、人的意识做出正确判断,他只能陷于哲学思辨的痛苦之中,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因为解决不了终极真理问题,他怀疑一切,只好在政治和哲学主张上左右摇摆。虽然他在文学领域获得了殊荣,他却偏执地认为:这项艺术颁奖会禁锢自己的自由,从而拒绝领奖。萨特疑惑:“我来到世上干什么?”; “我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萨特成名以后,他又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是天生的作家,他说,“我是赋有天命的。”我们知道,一切哲学都有一个起点。萨特声称上帝不存在,他选定自由这个立足点,却解决不了由此设定的人与生俱来的焦虑和恐惧。我们知道, 宇宙和万物包括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实实在在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存在。对萨特来说,他备受思想和认知上的困惑,他推导了一个“他人即地狱。”的概念;同时声称“写作的望包含着对生活的绝望。”造成矛盾的是萨特坚持认为自己具有使命感,这个使命美丽、崇高,责任沉重。我们要问:萨特既然主张人在这个世界无目的性拥有自由,那么何谈他所专注的写作是一项具有崇高和美丽的使命呢?因为片面的否定道与真理,一味强调自由,萨特陷于自相矛盾之中不能自拔,也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和现实中处处碰壁。萨特在晚年发觉自己的全部著作原是十足疯狂的产物,这使得他后半生不得不放弃哲学从而只专注于文学。1963年他发表了《文字生涯》。这本《文字生涯》从内心世界找不出赋有天命的所在由来。他宽慰自己说:“不管怎么说,文化作为人类的产物还是有用的。文学的使命仅仅是以美和艺术来消遣人生。我自认为是受大众拥护的救星,其实我内心贫乏,感到自己无用,其结果就如同以自己为中心的陀螺,转到一个障碍物上,停住了。失败是必然的。”

    萨特认识论的不足,导致他虽一生勤奋写作和探索。但缺乏主耶稣的灵命,终究没有成为一代文化和思想界的标兵。认识主耶稣,未必能通过理性达到,得救要靠坚实的信去获得主的爱。保罗说“因信称义。”巴克莱在《罗马书注解》里说:“上帝的义得以显明出来,自始至终是藉着人的信,而不是依赖别的东西。”萨特正是在这里栽了跟头。他的勤奋带给他的只能是悲观和绝望——“他人即地狱”。